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成为世界最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可支配收入增加”及“闲暇时间增加”两大因素的驱动下,休闲度假旅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科技、文化和艺术等相互竞争和影响的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管理信息化、旅游装备科技化。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影视事业等产业的结合成为亮点,全域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及特色小镇等日渐成为旅游业主题。
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电子科技可以下乡、网络大数据可以下乡,但更高层次精神境界的文化和艺术下乡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和过程去熏陶和感染。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时代的到来,为民间文化和地域民俗的挖掘提供了许多可能,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乡村旅游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在乡村旅游发展领域,民宿旅游作为一种以民间资源为内生力新兴的旅游业态,火热程度持续上升,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人文风俗和季节性的特色农事活动等,逐步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新型旅游目的地,有力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自然风貌、历史古镇、古村落等遗存和保护,促进了乡村旅游从观光式向深度过夜体验式的功能升级。虽然民宿旅游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丽江、拉萨、阳朔、成都、浙江等地的民宿数量增长较快,品质也很高。
湖北省位于自然资源优越长江流域,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其中心城市武汉市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早,历史上早有关于封建帝王、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以及国内外旅游家、宗教人士等来武汉旅游的记载。20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交通的改善及旅游战略的实施等,武汉市旅游重点景区、周边景区不断增加,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接待能力逐渐增强。近年来,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新洲区旅游业发展活力十足。但是湖北省的民宿旅游发展比较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云南、四川省起步较晚、主题特色突出的民宿景点不多。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中原地区
乡村民宿旅游,需要进一步加强民宿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从研究视角分析,国内外均以实证研究为主。相比而言,国外研究既从典型地区、民宿企业等宏观角度研究,也注重个体的行为研究,而国内研究以解决问题来分析现象,注重成功地区的经验借鉴和地区的实际应用。近年来,国内民宿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研究表明民宿旅游发展对于保护村落自然生态资源及村落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民宿旅游作为众多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之一,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模式应用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特色性。本文通过分析民宿旅游开发一般模式和影响因素,结合民俗文化的类型建立基于民俗文化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并通过对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实现理论基础指导实践理性运用的过程,对于丰富国内民宿旅游研究内容具有积极意义。
1.2.2实践意义
基于民俗文化的民宿旅游开发建设有利于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基础服务设施,促进相关区域居民素养的提升。民宿旅游研究与应用实践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以当地最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新洲区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其民宿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开,希望对基于不同民俗文化的民宿旅游开发和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1.3研究目标
(1)积极探寻合适的乡村民宿旅游开发模式。近年来,民宿旅游作为一种依托平民资源的旅游业态,越来越受到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开发经营者重视,民宿的建筑设计、生活体验、文化体验等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和方式。乡村民宿依托自然环境、生态产业和乡土民情等优势,民宿旅游资源更加的丰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适用于乡村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
(2)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创业精神的传扬。长期以来,人们集中精力于经济方面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改善,乡村的精神意境和文化越来越多的遭到摒弃。研究基于民俗文化的乡村民宿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从民宿旅游开发影响因素从发,挖掘乡村生活、生产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民俗文化,对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让更多的游客在民宿体验过程中体会到民俗文化的内涵。案例地民宿开发经营者余红梅女士不仅像广大民宿创业者一样有民宿情怀,更是一个对古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情怀的人。希望广大创业者能够不忘初心,本着文化情怀进行各行业的创业实践。
1.4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对象新洲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区,全文主要对民宿旅游一般类型和一般模式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与探讨,总结民宿旅游开发的一般影响因素,分析民俗文化的类型,结合民俗文化的几个某方面,提出一套基于民俗文化的模型化乡村民宿旅游开发方案。并对案例区基于民俗文化的民宿旅游开发进行分析。
(1)民宿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和影响因素
立足于旅游学,基于前文的民宿旅游发展形势和现存研究,总结民宿旅游一般开发类和民宿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进一步分析民宿旅游一般类型和一般开发模式,总结出民宿旅游开发的一般影响因素。
(2)基于民俗文化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和案例地分析
根据前文的研究,分析民俗文化的类型,从民宿旅游的几方面影响因素出发结合乡村民俗文化类型,建立基于民俗文化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运用相关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开发资源和基于此模式下的开发模。
1.5研究方法
(1)实地调研法
以新洲凤娃古寨为目标范围,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其旅游发展现状获取第一手考察资料,使个案分析数据更全面、科学。
(2)统计分析法
对收集的资料及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统计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的基础。
(3)实证分析法
论文以凤娃古寨民宿旅游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能够促进关于民宿旅游开发模式的探索。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国外民宿旅游相关研究
2.1.1民宿与乡村旅游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
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部分也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Aliza Fleischer等在对比以色列与欧洲、北美地区的乡村民宿后得出,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1]。
Kuo F与C.Kuo(2012)尝试将民宿融入生态旅游中。他们在对X关子岭地区的调查中发现,民宿与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相似性,但二者在生态景观上差异较大[2]。
2.1.2民宿旅游的经营方面相关研究
民宿旅游的经营管理:Peter F Stringer实地调查了英国民宿市场,总结了英国民宿经营者的成功经验[3];Aliza Fleischer等将以色列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与欧洲和北美洲的发展特点进行对比,发现以色列的民宿企业大多是家中有孩子、拥有大学教育、收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年轻家庭,通过发展民宿旅游来补充家庭收入[4];Donald Cetz等针对旅游业和酒店业经营者数量的增长,探究其原因主要是住宿和餐饮的收益不断增加,尤其是民宿和手工商业[5];Fang Chi一kuo等认为民宿旅游的管理与发展生态旅游有密切的关系,以我国X地区关镇岭地区为例,用问卷与访问的方法得知该地区民宿旅游者的旅游意愿与生态资源有关,因此民宿经营者要加强包括服务质量、舒适的设施和环境的管理[6];民宿旅游的市场营销:Evans N J等探索采用广告策略促进农场企业和民宿业发展的作用,分别调查了英国三个县的200多家农场企业并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发现农场企业与民宿运营商的合作中广告媒体有助于住宿企业与农场企业的营销与合作[7];Uary Vallen等以统计学的方法对亚利桑那州的民宿旅游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当地79个民宿做定量研究得知,亚利桑那州民宿的房间数量虽然低于全国民宿行业的平均水平,但入住率和房价却均高于全国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的网络营销起到很大的作用[8];
2.1.3民宿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民宿经营者的行为研究:对于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研究,Paul Lynch论述了民宿业中女性企业家创业的关键动机,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创业质量的影响[9];Hsieh通过对比我国X地区和X的地域文化差别,分析了文化对民宿经营者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体文化背景下的X民宿经营者在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要大于个人主义文化的X民宿经营者[10];DonaldGetz,Jack Carisen(2000)以澳大利亚西部农村的乡村旅游及接待业经营和所有者为研究对象,发现其主要目标与生活方式及家庭相关[11]也有从社会学等的角度研究民宿业主。如Hsieh,Y.J.等(2009)发现在X个人主义和X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差异之下,后者B&B业主能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12]。民宿旅游者相关研究:Peter F Stringer对选择英国民宿的澳大利亚游客进行了采访,其中游客的选择偏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熟悉程度、民宿的位置、规模和地域文化都会影响民宿经营和游客的感知与选择[3];Fang Chi一kuo等以我国X关镇岭地区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民宿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对民宿旅游的意愿,研究表明该地区有温泉和生态景观可满足游客的需求[6]。Pamela A Wight通过调查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消费者和有生态旅游体验经历的旅游者,得知他们更偏好民宿类住宿环境,相比传统酒店,民宿可带给旅游者更加亲密的环境感知,但目前目的地供应与需求不匹配,因此要加强乡村、冒险类型的住宿设施的供应[13];Gunasekaran N等以印度沿海遗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游客在选择替代性住宿———民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民宿的家庭氛围、物有所值、游客与当地人的接触、宾主关系是影响游客选择民宿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民宿经营者开发更有意义和吸引力的民宿[14];Chen L.等人对X游客的调查发现,选择民宿的游客呈现出核心家庭、获得良好教育及中低阶层的特征[15]。
Gunasekaran N.与V.Anandkumar(2012)在对印度Pondicherry地区旅游者的研究中发现,“家一样的氛围”“物有所值”“本土性”“主客关系”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民宿的主要因素[16]。需求研究中对民宿游客的动机、意愿和满意度研究也占有较大部分。Chen C.等人(2013)以Kinmen岛为例研究了民宿市场中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三者的相互关系[17]。经营者与游客的关系研究:Wang Yu(2007)研究了纳西民宿,发现即使在明显舞台化或者人为构建的环境下,定制化的原真性(customized authenticity)—种东道主社会与旅游者共同建构的原真性也能被旅游者所感知[18]。Stringer P.F.(1981)在对英国民宿业主和来自澳大利亚的民宿游客的深入访谈中发
现,业主与旅游者之间不仅仅存在交易关系,更有情感上的联系,但这种界限是模糊的[19]。Hultman J.与E.A.Cederholm(2010)也发现民宿主客的商业性友谊存在社会、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20]。
2.1.4民宿旅游产业方面相关研究
国外对民宿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现状和对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方面:①产业发展现状相关研究。Chad P Dawson等抽样调查了X纽约州的民宿旅游现状,结果表明民宿旅游的选择具有多样性[21];Pamela Lanier等针对民宿旅游业的兴起,分析了目前民宿旅游的发展状况,认为要注重餐饮在民宿旅游中的发展[22];Lava Prakash Yadav对民宿市场受益群体的公共利益的财政负担进行了评估,确定最佳付款方案以促进包括受益群体从公共物品中获得更高的收益[23];Peter E Tarlow从游客、酒店管理者和员工角度论述了民宿旅游的安全问题[24];②民宿旅游的产业趋势预测。Susanne Becken等从开发民宿旅游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西兰住宿业为例,研究了酒店、民宿、房车旅游、露营旅游类别之间的能源消耗差异,并预测了未来住宿部门的能源使用总量[25];Michele C'arboni等认为民宿旅游可与宗教旅游结合,在麦地那建立民宿旅游项目,在当地传统民居内开发民宿旅游[26];Kelley C.L.等(1996)对民宿“副业”性质进行了探讨,指出对出于兴趣和爱好而经营的民宿业主的税收减免会促进民宿产业的发展[27]。
2.2国内民宿旅游相关综述
2.2.1民宿定义研究
在我国,民宿的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指出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在研究民宿相关问题时,出现了“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民居客栈”等各种提法。总的来说,这些提法的含义相似但又有所偏重,其中前三种提得最多。总结国内对于“民宿”及相关概念的定义,发现这些住宿接待设施具有以下四个共同点:①家庭经中国大陆民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偏重住宿的“家庭旅馆”;二是偏重餐饮的“农家乐”。前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旅舍“逆旅”,在现代则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解决假日旅游住宿难问题而出现的旅馆。而后者则与国内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旅游关系密切,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而闻名。它最初发源于休闲之都———四川成都,后来发展到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28]。
2.2.2民宿的发展目的及影响研究
王秀红等对上海、武汉、成都城市近郊农家乐的实证研究发现其开业动机主要为“赚钱”“喜欢田园生活”与“事业追求”;三地业主的开业起始目标虽然存在差异,但都呈现出农家乐初期发展阶段的特点[29]。蔡碧凡、俞益武、张建国、夏盛民(2007)以衢州市七里乡为例,分析了当地居民对“农家乐”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对旅游业的态度,发现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负面影响的感知。居民感知最深的是经济影响,其次才是环境和社会文化[30]。
2.2.3民宿发展的城市化倾向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对于“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探究了应对策略。民宿,尤其是乡村民宿总体呈现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周玲强、黄祖辉(2004)指出一些开办农家旅馆的农户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盲目学习豪华饭店改善硬件设施,从而陷入了城市化误区[31]。栾坤(2005)也指出乡村家庭旅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发展方向趋向与城市宾馆酒店同质的现象并且档次较低,服务不规范,无证经营,且管理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速度[32]。除了接待设施的城市化倾向,学者们也普遍发现民宿文化内涵缺失以及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不足。例如,王显成(2009)指出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载体,在发展中存在着缺少规划、破坏乡村地景风貌,缺乏农村文化内涵,缺乏前瞻性、整体性的地域整合规划,房屋及土地权属复杂,发展后劲缺乏,经营者素质不高,服务市场意识低下等问题[33]。
2.2.4民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景再方、杨肖丽(2010)提出了中国乡村旅居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差别化发展战略模式、分层渐进式消费模式等[34]。学者们也关注民宿的可持续发展。与一些学者探究的民宿的经营模式有所不同的是,邹统钎(2005)强调农家乐发展的“本地化”、家庭化、特色化和两栖型的经营[35];还有一些学者从共生视角研究农家[36]。但大多数有关民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宿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只是一般的现状对策分析,且大同小异,缺乏深度的建树性的意见。
2.2.5民宿营销的网络化研究
国内学者们对于民宿营销工作的建议包括了宣传促销、市场定位、服务项目、销售渠道、经营的优劣势等各个方面。如,廖惠兰(2006)研究了阳朔地区乡村家庭旅馆的营销方式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SIRF市场营销组合方案,即主题生活方式营销、模糊产品营销、资源互享营销、家庭氛围营销[37]。此外,一些学者也开始探究电子商务与民宿经营的结合。张竞予(2008)提出了注重品牌个性的前提设计、坚持顾客导向的博客经营和强化购后阶段的品牌维护等家庭旅馆博客营销对策[38]。嵇兰兰、黄萍萍、熊才平(2009)提出建设专题农家乐网站来宣传农家乐旅游业,并建构模型分析其可行性[39]。随着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国内学者也研究了民宿与休闲旅游的结合,以及民宿休闲旅游深度发展[40]。中国传媒大学提出了新媒体与旧民宿融合下的民宿品牌营销[41]。
2.2.6民宿发展途径的探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国内相关研究从理论研究到个案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各个方面结合个案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种途径。XX和村民应该共同解决民宿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推进民宿旅游健康发展[42]。几种主题的民宿旅游发展途径个案探讨如民俗文化旅游创新发展途径研究[43]。民宿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44]。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宿产业定位、现状及其发展途径分析[45]。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研究[46]。古村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47]。此外,也有学者研究了民宿的景观设计、绿化规划、空间特色等内容[48][49]。
2.3研究评述
国外民宿业以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较早,并且已经相当成熟。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国外民宿业已形成民宿相关行业协会组织;②民宿的服务内容呈现多样化;③民宿开发和经营中越来越关注人性化和个性化。相应的,国外的民宿研究也比较系统,研究对象包括民宿业主、民宿行业管理者以及民宿旅游者。国外民宿较侧重的民宿市场和业主与游客关系的研究,研究涉及了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从研究方法上看,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举,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和传记等方法。
国内民宿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在民宿发展初期阶段,主要研究民宿的概念、民宿开发条件、竞争优劣势分析和市场定位,研究民宿的经营管理模式、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这一阶段的研究集中研究民宿的问题、对策,但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以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为主。21世纪初至今,是国内民宿业发展迅速的阶段。民宿学界主要从游客体验、网络、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研究民宿的经营策略和营销模式、民宿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质量等方面。这一阶段的研究更为具体深入和多样化,结合了消费者行为学、经济学、社会学、服务学等。民宿旅游相关研究对定量研究逐渐重视,并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相比而言,国外研究既从典型地区、民宿企业等宏观角度研究,也注重个体的行为研究,而国内研究以解决问题来分析现象,注重成功地区的经验借鉴和地区的实际应用。
3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3.1相关概念
3.1.1民宿的概念
对于民宿的理解,由于西方欧美等国家民宿业兴起和发展较早,日本民宿业发展紧随其后并且其民宿旅社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各个国家和区域对民宿定义和内涵理解不同。英国有学者认为民宿是依托乡村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优质住宿和当地特色餐饮的旅社。日本对民宿的理解则是都市游客寄居旅游目的地的农家民宅,其大多以农家家庭为单位。在我国,X地区民宿旅游业发展较早并且比较成熟。大陆民宿业发展受X地区影响和启示较多。国内对民宿的理解较长时间以来普遍认同X《民宿管理办法》中对民宿定义的相关规范:充分结合民宿所在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农林渔牧等生产活动,利用当地闲置房屋,以副业为主的经营方式,为旅游者乡野生活提供住处。
3.1.2民俗与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也称民间风俗,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及传承的生活文化。[n]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学界对民俗文化较认可的理解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游客。
3.1.3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可定义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其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以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逐渐从观光式旅游发展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乡村旅游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国内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全域旅游背景下在乡村旅游发展领域衍生出特设小镇、田园综合立体、民宿旅游等乡村旅游业态。
3.1.4民宿旅游
(1)民宿旅游概念: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明确规范了民宿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旅游民宿的定义。评价原则、基本要求、管理规范和等级划分条件。旅游民宿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旅游民宿分为二个等级,金宿级、银宿级。金宿级为高等级,银宿级为普通等级。等级越高表示接待设施与服务品质越高。民宿旅游则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城市居民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利用民居资源、农事资源、景观资源创办个性化的经营项口,形成一个以特色旅馆业为基础,衍生酒吧、茶楼、作坊、民艺、展示等休闲业态的高端农家乐集群,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i7。民宿是乡村旅游从发展阶段到深度旅游开发的一个标志,它从最初解决旺季时景区住宿不足的“旅游容器”发展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磁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据此,民宿旅游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以民宿为载体,提供游客吃、住、游、购、娱等综合服务,满足游客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旅游形式。
(2)国内民宿旅游发展现状:休闲体验型旅游时代,旅游度假人数和自驾游数量的增加,使客栈、民宿等市场需求量剧增。近些年,国内民宿数量不断增加,市场井喷。截止2017年,我国大陆客栈民宿总数达42658家。其中,云南以6466家客栈民宿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从各地数量规模上来看,超过3000家的只有北京与丽江两地,超过2000家的为厦门、大理、嘉兴三地;客栈民宿的分布集中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区域,甘肃、河北、湖北等中部地区民宿业发展相对缓慢,这一分布特征与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现状相吻合。而随着体验型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民宿旅游规模开始扩大,在继续发挥周边游集散地的作用基础上,逐渐摆脱依附周边景区的模式,独立开发体验型活动项目,主题特色从景观到项目设计从小而精走向大而精,娱乐活动体验项目更加注重人文因素与文化内涵,从民宿主陪同参与逐渐走向无主形式,民宿旅游体验更加纯粹化。
3.2理论基础
3.2.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可持续: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为了某种事物变化能够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而环境资源在相应时间、空间内能够承受人类需求。发展:不单指人类物质财富的不断提高,还应包括人类精神上的需求提高。该理论的本质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形态。随着绿色生态可持续消费观念逐渐深入,越来越多消费者更愿意支付较高价格购买绿色产品。民宿旅游开发要结合当地产业、文化及自然生态资源,积极营造地区魅力,打造优质永续的乡村渡假环境,包括推动生态旅游、深度旅游、定点旅游和知识性之旅。
3.2.2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理论是借用生态学的理念以研究文化的结果,根据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包括文化的内部生态秩序与外部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内部生态秩序是指“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n]。外部生态环境则是强调人类的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n]。据此,本文中基于民俗文化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构建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生态体系基础上,是民俗文化各要素和类型之间以及民俗文化与其所处民宿生态环境之间的制衡关系。
3.2.3景观生态理论
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斑块一廊道一基底模式原理,forman和godron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和群落斑块动态研究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为具体而形象地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了一种“空间语言”,这一模式有利于我们考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他们在时间上的变化。现代民宿景观设计更注重生态、文化和景观结构相结合的综合指导理念,体现民宿主题。
4民宿旅游开发一般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4.1民宿旅游开发一般模式
4.1.1民宿的一般类型
(1)按发展类别可分为传统民宿和现代民宿。传统民宿多以民间百姓的民居为依托改造而成。这类民宿在外观上基本保留原貌,内部进行适当的改造装修。它一般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比较多地保存了当时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民宿当中的主流。现代民宿以新建为主,一般依照当地的建筑风格辟地新建,也可移植域外名宅、名村,形成反差效应,增强吸引力。

(2)按照地区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乡村民宿分布在广大农村,具有比较浓厚的“村”味。也可以把建在城市或城郊的、按照乡村风格建设的民宿称为乡村民宿。同理,城市民宿坐落在城区。它可以是城中的古民居,也可以是城市居民利用自家空余房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对外接待客人的民房。根据特色区域进一步分为:农园民宿、海滨民宿、生态山林民宿、草原民宿、温泉民宿。
(3)按服务功能可分为单一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单一服务型是指只提供住宿服务,此类民宿一般紧靠大型景区、旅游综合功能区和城市,因为所依托的区域旅游功能比较齐全,住宿以外的服务能够方便地得到解决。综合服务型是指除住宿外,还能满足其他的服务需要,如餐饮等。有的民宿自身就是旅游吸引物,除解决吃住外,本身还有观光休闲养生等功能。
(4)按规模可分为:①居家散落型。这类民宿的主要功能是居家,即房屋主人还住在该处,在满足居家条件的前提下,把多余的房间整理出来做接待客人用。其特点一是家庭味浓,跟房主家人住在一起,过的是家庭化的生活;二是接地气,住的是真正的百姓家,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融入百姓的生活,使旅游更具体验性;三是服务家庭化,住在百姓家里,其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可能是服务员。四是无规则,分散布局,星星点点散落在村庄里、街道上。②单独打造型。一两户人家择一合适的地点建造几栋民宅打造成民宿。这类民宿多见于交通要道旁,多以提供特色餐饮为主,兼作住宿。往往功能比较齐全,除食宿外,还注意环境和景观的打造。③小簇集群型。把一个村庄、一条街道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规划,连片打造成民宿。这类民宿主要依托的是古村古镇、民族地区。其特点是有规模,有特色,且管理比较完善。④连片新建型。即完全在一块新的土地上,规划建设成片的民宿。随着体验型旅游的发展,民宿旅游规模开始扩大,在继续发挥周边游集散地的作用基础上,逐渐摆脱依附周边景区的模式,独立开发体验型活动项目,主题特色从景观到项目设计从小而精走向大而精,娱乐活动体验项目更加注重人文因素与文化内涵,从民宿主陪同参与逐渐走向无主形式,民宿旅游体验更加纯粹化。
(5)按产权可分为国有民宿、集体所有民宿、私有民宿和社会民宿四大类。①私有民宿是指产权在每家每户,属个体私人所有,其主体是大量的民居型民宿。它们产权归个人所有,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集体所有民宿也分几种,一种是产权为宗族、家族集体所有,如南方地区的客家围屋。这种围屋规模大,房间多,功能全,历史较为悠久,由于牵扯的家庭多,一直没有进行产权分割。用这种民居改造成的民宿,其所有权为家族集体所有。一般由家族组成理事会进行管理和经营。另一种是我国不少农村还保留了集体所有制的民居,用这种民居做成的民宿其产权仍归集体所有。③国有民宿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民宿类型。主要是各级XX的国有企业收购的民居或新建的成片民居。④社会民宿主要是指由社会资本,如私营企业、企业集团等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民宿。
(6)按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①在民宿开发起步阶段,通常以个体农户经营模式——“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②在民宿开发初期阶段,主要以“农户+农户”模式为主,通常是“开拓户”的首先开发获得了成功,后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其余农户逐步加入民宿的建设行列。伴随民宿规模进一步发展扩大,“农户+农户”的模式逐渐向“公司+农户”模式及“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始转变。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因不良竞争而损坏游客的利益;农户的知识层次、素质、服务意识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内部经营管理中,需处理好游客的分流问题。③伴随着民宿的进一步发展,“公司+农户模式”逐渐延伸,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XX+公司+农户模式。社区、XX负责架起投资商和村民间沟通协作的桥梁,公司通过社区组织居民参与民宿的开发。公司通过组织居民开展专业化培训,并制定一定的规定准则,以规范居民行为,进一步保证接待服务水平,进而保障公司、农户、游客的三方利益。
(7)按层级可分为:①一般民宿。这类民宿主要以居家民宿即传统民宿为主,其特点是原始、朴实、真实。原始即原封不动地保留建筑物的原始状态;朴实即对民宿的外观、内饰不做或少做改变,把民居的本来面貌展现给游客;真实即如实地展示建筑风貌、特色,如实地展示原始的生活状态。②精品民宿。精品民宿主要体现在一个“精”字上。与一般民宿不同,它在保留原建筑物外观特色的基础上,对内部装饰会作较大的调整,体现一种“金包银”的状态。一是设计精,按照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设计。二是用材精,在选材用料上讲求高档。三是特色精,体现当地的风俗,有文化底蕴。这种民宿的美感度、舒适度、享受度甚至胜过高星级宾馆。③潮流民宿。笔者把根据异国异地、名村名镇建设的、恢复重建的古村古镇和主题主线清晰的民宿归类为潮流民宿。一是它具有文化上的差异性,在此地可以领略体验异地、异国的风情风貌;二是它具有体系上、文化上的完整性,可以完整领略村镇的结构体系、建筑风格和文化风情风貌。这类民宿,往往是年轻人追逐潮流的目的物。
(8)按照主题体验的不同一般分为五类:(A)艺术体验型民宿:由经营者带领游客体验各项艺术品制作活动,包括揑陶、雕刻、绘画、木屐、果冻蜡烛、天灯制作等,游客可亲手创造艺术作品,体验乡村或现代的艺术文化飨宴。(B)复古经营型民宿:其住宿环境均为古厝所整修,或以古建筑的式样为设计蓝图,提供游客深切的怀旧体验。(C)赏景度假型民宿:乃结合自然的景观或是精心规划的人工造景,如万家灯火的夜景、满天星斗、庭园景观、草原花海或是高山大海等。(D)农村体验型民宿:于传统的农业乡村中,除有农村景观提供体认农家生活之外,并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体验活动。(E)康养体验型民宿:提供温泉理疗、体育运动、中药养身等健康生活状态体验的民宿景区。
4.1.2民宿旅游开发一般模式
通过总结民宿的一般开发类型,发现民宿的发展从最初的依赖于周边旅游地的单一住宿服务功能,逐渐走向独立开发,具有解决食、宿、游、购、娱等方面体验的“民宿+”个性化复合型空间的综合旅游模式。
(1)民宿基本模式
在民宿开发起步阶段,此类民宿一般紧靠大型景区、旅游综合功能区和城市,提供住宿服务,因为其所依托的区域旅游功能比较齐全,住宿以外的服务能够很方便地得到解决。其特点一是家庭味浓,跟房主家人住在一起,过的是家庭化的生活;二是接地气,住的是真正的百姓家,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融入百姓的生活,使旅游更具体验性;三是服务家庭化,住在百姓家里,其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可能是服务员。四是无规则,分散布局,星星点点散落在村庄里、街道上。
(2)民宿+餐饮服务模式
民宿旅游服务中提供午晚餐相比专业餐馆,显然竞争力不足,旅行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通常是早餐。民宿相比其他旅游,早餐提供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而早餐的提供重在“走心”。民宿作为家庭旅馆,早餐规格也可按照家庭理念设计,事先询问住客的个人需求,适当配合当地的特色食材,试想绝大多数人家的早餐都是简单可口即可,完全没有必要过于复杂。另外主人、客人同时享用,在目前食品安全谈虎色变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客人能够放心的享用。主人提供亲情式服务,无需穿工作制服,与客人同吃同住,注重交流,分享人生体验,且民宿主人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人生经验或具备某项技术专长通过减少花样、提高质量主客同享等策略,一定能够给客人以良好的就餐体验。除此之外,特色饮食也可作为差异化优势,甚至是主打产品。例如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小食,或者专门性的咖啡、烘焙品等,将民宿与某一特定的饮食元素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
(3)民宿+餐饮+生态景观游模式
这一类民宿旅游开发是依托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资源等优势,在提供民宿住宿和游客饮食日常服务基础上,打造特色民宿观赏风景线,满足游客食、住、游的需求,让游客亲近自然,洗涤心灵。如依托湖泊海景、葱郁山林、广袤的草原、花海、雪景等地域特色和气候特色风景的民宿。如丽江古镇民宿旅游区,各种风格的民宿建筑集群在临湖区域,民宿主向游客推荐提供丽江特色餐饮小吃,为游客推荐旅游路线和约车服务等,既满足游客吃、住、行的需求,又能够欣赏到丽江自然山水风景。
(4)民宿+餐饮+文化艺术体验模式
这一类民宿多受民宿主和当地居民的文化艺术氛围影响,民宿主人大多是理想主义与完美主义者,极力把民宿做到精巧极致,提供当地特色文化生活体验及餐饮的价值。通常在民宿主带领下民宿游客可以体验陶瓷制作、绘画写实、民间音乐、花艺品茶、手工制作等富有诗意的艺术生活。通常这类民宿分布在城市或城镇郊区,由一些文艺情怀浓厚的民宿经营者将居住院落改造,融入自己的艺术文化生活分享。例如:以花艺体验为特色的隐藏在北京西四南大街的胡同深处的北平花园民宿。曾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全球最酷最时尚的TOP10旅社之一,也登上过《国家地理》杂志,由一座百年历史的四合院精心改造而成。民宿主在四合院的屋顶开辟了空中花园和阳光暖房,把大厅和院子打理成绿幽幽的室内森林。从埃及棉定制床品到三层软化处理的温水,她把客人当成家人般对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不计成本地做到极致,倾入了无限的情感。推开大门,是别有洞天的精致生活,这种精致,是用女主人特有的方式在完美诠释。民宿主每天清晨都会亲自去采买大量的新鲜花卉,把空间布置得如同一个真实的迷你花园,不仅如此,还在院落开辟土地,自己种花和一些瓜果,举行一些爱花人士交流会等,让来往民宿游客不仅可以体会到花园王国,更能感受到种花、插花、装饰等花艺。以品书体验为主的苏州慢书房书舍民宿,书舍不仅有大量的图书供游客休闲翻阅,还有以不同的书本文学意境装饰的住宿环境。其中一间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主题,蓝绿色调,复古家具,以国画颜料手绘的《墨袖集》装饰,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形象跃然墙面,古典文学填满书架,这一间被最多人喜欢。
(5)民宿+餐饮+生态+多项体验的综合模式
以住宿为载体,提供综合服务功能模式的开发已成为目前民宿旅游开发的热潮趋势。例如裸心谷模式是利用乡土农舍改建而成的居所,提供生态自然的居住体验,它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端综合度假体验。远离现代都市忙碌生活的困扰,赤裸裸的回归大自然,回归本源自己,养身养心成为裸心谷理念宗旨。在整个基地设计风格上,它把亚洲和非洲风情进行巧妙结合,把非洲的粗旷热情,融于自然的特点,天衣无缝的衔接在亚洲的土地上。所有建筑的设计都以尽量减低对环境的影响,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为最高原则。整个基地以谷地概念来营造,周边大规模的竹林环绕,辅以一望无际的茶园,使其具有脱离于都市之外的闲逸气息。提供原汁原味乡村风格的民房居住体验,为游客提供餐饮、养生、商务会议、聚会等场地,提供陶艺、瑜伽、骑马、采茶等多元娱乐活动体验。雁南飞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胆开拓市场。以旅游带动当地新农村建设,以当地农村的发展带动整个景区旅游环境的改善,实现雁南飞茶田景区与当地农村的双赢。茶田重视绿化、美化,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秉承“黄土不露天”的完美生态理念,形成群山环绕、芳草遍地、花团锦簇的良好生态环境;独特的园林式建筑,众多的景点和优质的旅游服务,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雁南飞茶田先后被授予“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多样荣誉称号。注重打造精品文化、客家文化、旅游文化、以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显示旅游的魅力。以文化打动人,以文化教化人,在文化、旅游、游客之间找到共鸣点是雁南飞打造企业文化的优势之一。雁南飞还有一个成功之处便是它的“品牌效应”。雁南飞从环境、服务、出品、文化四个方面精心铸造品牌,而后对外输出品牌,逐步成为梅州最亮丽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
4.2民宿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4.2.1闲置民房资源
民宿是当地居民利用闲置资源由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与服务,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人文、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民宿的核心宗旨是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设施。从民宿旅游诸多类型和发展模式可以看出,民宿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是开发者和经营者有闲置的民房或修整古建筑民居来解决游客住宿问题的资源,民宿旅游首要满足的是游客是住宿需求。
4.2.2民宿生活方式
民宿生活是最能体现当地平民生活习俗的部分。提起民宿人们就很快反映出屋舍精致、宿主热情、田园丹青、宁静致远等关于民宿的印象。民宿住宿通常使人们产生家归属感,住在建筑装饰风格迥异的民宿内,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三餐,参与饭后闲暇活动,感受民宿区的居民生活节奏。少数民族的民宿区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服饰、礼仪等习俗。大数据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吸引前往民宿旅游区,体验与平日生活方式与节奏不同的一种意境。
4.2.3民宿生产方式
民宿大多是以副业为主的经营方式,民宿主及所在地居民依然从事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其他工作。民宿所在地的生产风貌是对于民宿生活画面的一个补充,在以产业体验为依托的民宿旅游开发中,有着优势特色产业的民宿生活区,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劳作场面,让游客从生产劳动方面进一步体验和了解民宿旅游区的生活特色。如茶乡村民宿区的农业田园耕作体验、南方民宿区的采茶体验、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体验等。
4.2.4民宿文化活动
民宿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源于地方性文化,民宿地区不同的文化体验对城市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对于民宿旅游者来说民宿旅游不仅是在民宿空间里旅行休憩,也是在区域生活文化中旅游,他们在欣赏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当地居民的友好与热情、淳朴和真实。民宿旅游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传统的生活形态、风俗民情、民间艺术和质朴的环境等成为民宿旅游开发的主要资源,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江浙民宿古镇、具有当地特色民俗、民族文化的丽江民宿旅游区等。旅游民宿开发建设要保持地方性,关键是要做到旅游产业本地化,旅游经营本地化,更多地使用本地劳动力、本地原材料,鼓励地方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建立本地产品供应链,使旅游收益最大程度地留在本地,满足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民宿经营是生活态度的分享,是人情味及民宿主人魅力的温情产业,是创造幸福与感动的地方。民宿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生活气息,民宿主人大多是理想主义与完美主义者,极力把民宿做到极致,与大家分享。开发民宿的人,某种意义上讲,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涵养。从民宿主出发,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生活体验及餐饮的价值,带领游客体验陶瓷制作、绘画写实、民间音乐、品茶研磨及农事节庆等富有诗意的艺术生活。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不仅要缩小城乡经济水平差距,更重要的是拉近城乡居民文化知识水平。乡村民宿旅游将文化与艺术带到乡村地带,对于感染和提升乡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有一定推动作用。
4.2.5民宿生态景观
地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民宿旅游景观打造及景观旅游开发的基础,自然山水资源、林木海景、田园小径等民俗景观和生态环境决定着民宿发展类型。如临海地区海景民宿、山林中竹屋民宿等。民宿基于市场需求,是一种对于自身环境和服务设施有较高要求的一种住宿设施,民宿旅游的开发首要关注问题就民宿周边生态环境和民宿内部微景观的设计。生态环境越好、景观设计越精致的民宿,越具有市场吸引力。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