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苏州市纺织业对外贸易发展如火如荼,由于劳动力价格较低,因此纺织业出口贸易蓬勃发展,对苏州出口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系列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人民币汇率上升、环境污染治理的排污标准、《劳动合同法》的具体实施情况,涉及到工资制度实行、劳动成本的实际状况以及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实际竞争情况。纺织业作为传统行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主要出口行业,20世纪前纺织业一直占据着20%以上的出口总额,担当了贸易增长主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革新,纺织出口贸易继2000年以来也一直稳步增长,同时占总出口额的13%-20%,而苏州市是纺织出口贡献最大的几个城市之一。苏州市和杭州市也早有“丝绸之府”之称。
苏州市是传统制造业重镇,纺丝、印染、织造等主要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早已经形成中的蚕丝、化纤、印染为一体的重要纺织生活链与重要的价值链,并在江苏省拥有较好的知名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纺织化纤生产基地。但最近绸纺之都苏州却遇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但是工人依旧短缺的现象,部分企业甚至因此停产、减产,劳动力成本问题正冲击着整个行业。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通货膨胀,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正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陷入“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工人要求工资上涨→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物价进一步上涨”死循环中,而由于一系列的法案和XX的有效监管,使得工资跟不上物价的上涨,空岗和寻职并存,导致了一些用工荒的现象,又加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必然趋势,然而这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依靠劳动力数量优势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了成本的影响,这势必会影响苏州市乃至全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生产。
(二)研究意义
由于国内外对于我国劳动力与纺织业的研究较少,详细到各城市也几乎寥寥无几,因此,研究劳动力对于苏州市的纺织业贸易出口就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和意义。
我国劳动力成本价格处于较为廉价的地位,并依托劳动力价格优势,与成本领先优势,在世界上纺织业出口大国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这种优势在不断的淡化,许多学者通过分析,认为我国的纺织业已经处于衰退阶段。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纺织业是亘古不变的传统产业,我国或是细分到各市,都需要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使得我国继续保持纺织业领先大国。
文章依托理论研究,结合是实证分析为要点,发展苏州市防止出口业务与劳务成本间的重要关系,并根据目前苏州市纺织业以及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给予XX、企业、工人三方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于苏州市未来纺织贸易持续性发展有所帮助。
二、文献综述
虽出现少部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就其认知度与劳动成本的上升实际状况而言,不少学者对劳动成本的长期发展趋势都有了一致的看法。国内外相关学者通过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表示劳动力成本价格低廉,正是左右出口贸易顺差的重要因素。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劳动力成本,是通过纺织业出口研究来讲的,就其劳动力成本、工资收入角度而言,不同学者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
就劳动力成本研究而言,Lett Banister(2006),Dennis Tao Yang和Vivian Chen(2009)经过研究表示:中国现如今的工资水平与劳动力水平,是建立在非熟练劳动力发展的基础上而言的,整体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并占据较大的比较于是。
就单位劳动成本而言,Stephen S Golub(2000)经过研究表示:绝大多数工业大道国家,特别是南非织造单位劳动力成本而言,同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其在亚洲的总体地位处于较为落后的排名。结合回归系数的方法,以劳动成本、出口贸易为变量,来建立相应的回归系数方程式,形成良好的系数研究。
就工资收入而言,Lee,Young(1995),针对1980至1994年期间的,我国国有企业就业的情况与工资的具体实况采取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企业的改革现状,了解到国家工资水平下降的趋势,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就业状况与工资水状况,对我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我国工资水平状况的下降,正是我国劳动水平效率不断攀升的原因造成的。
Malinoska(2005)表示产品的价格中,通过低成本竞争来获取纺织业的出口竞争优势,显然是过分依赖于出口价格。为此,通过品牌知名度与建设程度,来获取产品的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Wakelin(1998)表示,对出口的结果造成影响的无非有公司的创新力度、企业家的才能、公司实际规模以及产品的成本等要素,借以科学技术与金融领域的知识,获得在汇率市场发展中地位尤为关键。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是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来确认劳动力成本与贸易的关系,来确认劳动报酬与生产效率间的关系,并获得较为不错的成绩。
任若恩(2001)表示汇率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关乎到劳动生成率、单位劳动成本变动的重要因素,强调我国产品成本维持在一定的竞争水平,势必要强调汇率在成本发挥中的作用。
张玉倩,杨莉(2007)经过我国同世界其他劳动者,有关的单位劳动数据躲避情况,鬼接触我国劳动力生产优势。
张卫军(2009)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美制造工资、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都将会为中X家的生产带来可观的收入。就1980年,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趋势,势必要借助单位劳动成本为基石,形成发展的又会是。
孙海滨(1994)运用相对优势指数、出口产值比和技术进步系数的三指标模型,通过湘西比较防止产业所具备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鉴于国内外对于具体到地级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借助于参考其他学者研究全国纺织业,国际纺织业,制造业等的劳动力成本与其出口额的关系,进而类比的论证苏州市纺织业的出口额与劳动力成本的关系。
本文以国际贸易学、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运用EVIEWS 8.0统计软件,通过对苏州市1992年至2017年纺织业劳动成本和出口额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联系。
其他还运用了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效率工资理论还有根据激励机制进行了建议。而实证分析中,运用平稳性检验方法及协整性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
四、国内以及苏州市劳动力成本现状
(一)劳动力成本概念
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手段、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构成劳动力成本是劳动核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在内的其他社会保险、福利、吃住、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费用。劳动力成本最主要的部分是劳动者的工资,它在劳动力成本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其直接的决定了企业的用人成本,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劳动力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借用行业人员平均工资这一指标来代替劳动力成本。
(二)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数据对比
从历年全国或是苏州当地的数据可以发现劳动力成本的基本趋势是不断上升的。由下图1可以看出,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而言,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在世界国家的占比情况,主要有下面表示:X的30%;中国香港的48%;日本的32为主的前三。目前为止,这个数据依旧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这说明我国依旧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1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三)苏州市的劳动力成本现状
苏州市一直以来以制造业为主要生产行业,纺织业、电子业行业等占出口贸易总额比例最大。地处江苏最南部的苏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的外省劳动力,据研究调查,苏州市的外地户口占比已经超过了苏州市当地居民的数量,且大多数都是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工作,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虽然带来了长期的生产力,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出现了类似刘易斯拐点现象的产生,劳动力短缺现象时而存在。劳动力成本趋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且苏州市的劳动力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图2),因此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数据来源:苏州市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五、国内以及苏州市纺织业出口现状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出口的产品应该具有要素禀赋优势,而纺织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重要的劳动力导向型国家,主要是以出口劳动类产品为主,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
纺织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是现如今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重要根基。目前,我国已有多家跨国企业,并一度打造我国服装与产品的知名度。当然,这也得益于我国世界性的产业生产格局。
正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加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物价水平的上涨,不少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给纺织业成本带来巨大的冲击,下面将从苏州市的纺织业发展的实际出口现状进行分析。
(一)国内纺织业出口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局年鉴数据整理所得,1996年至2016年,纺织业出口额从起初的310亿美元增长到如今的2800多亿美元。研究数据发现,1996—2014年除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外,纺织产品出口额呈现稳定上涨势头,在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至2008年期间,增幅更是在20%以上,占全国贸易总出口额的13%—20%,近些年在外贸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旧是稳定在2800-2900亿美元出口量。
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所得
(二)苏州市纺织业出口现状
苏州市纺织业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指欧盟与X市场,就非洲、南美洲区域而言,两大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市场占有率。纺织企业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与理性的参与其中,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与产品竞争力,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当然,其中也不乏遇到了困难,受到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纺织业出口在X遭遇了较大阻力,无法完全开拓市场。但这也无法阻挡当地市民对于我市纺织产品的浓厚兴趣。我市纺织业出口额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的涨幅,见下图3。

4数据来源:苏州市统计局整理所得
六、苏州市纺织业出口近期遇到的瓶颈
虽然,回顾历年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苏州市纺织业出口额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仔细观察后可以看出,自2014年以来纺织业出口额的增速明显放缓,揪其原因,不能仅仅怪罪于制造业发展趋于饱和,产业有待升级或转移。更应该多方面的考虑其存在的问题与瓶颈,以下三点为在调查中发现与总结出来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劳动生产力低于实际工资
据调查,苏州市许多纺织企业收支不抵,出现多年连续周期净利润亏损,且伴随有部分设备停产的现象。这些企业多为僵尸型企业(表示已然停产,呈现出连续亏损的状态,并且无法偿还债务,一度通过XX与信贷维持生存。),生产线几乎处于半停半生产或者完全停产状态,而由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雇员工又需要赔偿,于是就产生了贷款维持运营,运营要求贷款,越来越多的负债导致资不抵债,考虑到就业的问题,XX出手补贴,因此恶性循环。而实际上,这些企业的员工却慢慢的变成了“僵尸员工”,能偷懒就偷懒,生产力迟迟上升不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破产企业越来越多的原因。
(二)纺织行业排污标准不合格
近几年来,xxxx、xxxx所提倡的节能环保,环境保护,企业排污标准整治使得苏州市的许多纺织业企业,尤其是印染类,关门倒闭,以前常年的先排污后治理的原则已经不复存在,可持续性发展,xxxx报告中,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提出美丽,也看出了中国企业正迫切面临行业升级的风波。严格的排污标准和环境治理使得一些早已习惯随意排放的企业面临了巨大的治理成本,本来就利润单薄的企业们,纷纷都选择停产,导致近几年的纺织业不景气。短期来讲,纺织企业必须要合理调整生产和排污方式。
(三)大多数出口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许多出口企业对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反应较慢,不能够准确认识到劳动力成本带来的生产成本的提高,产品利润率降低,单纯的低价格的优势已经不能持久维持,印度、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依旧较低,且技术发展迅速,如果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以获得客户或是国际进口商的青睐,那么未来我国的比较优势将不在明显。
七、劳动力成本与苏州市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一)劳动力成本和纺织出口额的相关数据分析
由于制造业之间的劳动力高度替代性,且纺织业劳动力成本数据寻找困难,因此本文选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代替纺织业劳动力成本。
表1为苏州市纺织业历年平均工资,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苏州市劳动力成本从1992年至2017年的持续增长变化,从总体上来说,我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保持在8%-20%之间,增长速度显著,从国内大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也正要求工资的提高,即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表1 1992—2017年苏州市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单位:元
年份劳动力成本比上一年增长率年份劳动力成本比上一年增长率
1992 2996 2005 18194 11.1%
1993 3531 17.9%2006 19688 8.2%
1994 4354 23.3%2007 22194 12.7%
1995 5621 29.1%2008 24818 11.8%
1996 6788 20.8%2009 28664 15.5%
1997 7276 7.2%2010 30907 7.8%
1998 7884 8.4%2011 36101 16.8%
1999 9004 14.2%2012 42032 16.4%
2000 9766 8.5%2013 47716 13.5%
2001 10895 11.6%2014 57241 20.0%
2002 12153 11.5%2015 62528 9.2%
2003 13633 12.2%2016 67479 7.9%
2004 16372 20.1%2017 72666 7.7%
5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年鉴
下表2是苏州市1992年至2017年纺织业出口额,从数据可以看出,排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近两年来的负增长,其余均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表2 1992—2017年苏州市纺织业出口额单位;万美元
年份纺织业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率年份纺织业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率
1992 10263 2005 621445 28.9%
1993 16428 60.1%2006 773351 24.4%
1994 24287 47.8%2007 919398 18.9%
1995 32785 35.0%2008 1040899 13.2%
1996 42244 28.9%2009 1030624-1.0%
1997 55067 30.4%2010 1185644 15.0%
1998 68096 23.7%2011 1245398 5.0%
1999 88455 29.9%2012 1520878 22.1%
2000 118797 34.3%2013 1484874-2.4%
2001 140287 18.1%2014 1580106 6.4%
2002 216938 54.6%2015 1682222 6.5%
2003 354993 64.4%2016 1644318-2.3%
2004 482098 35.8%2017 1615691-1.7%
6数据来源:均来自苏州市统计局年鉴
由于为了研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额的影响,通过研究劳动力成本对出口额之间的关系不能解释,因此引入新变量,单位劳动力成本,以下表3是根据劳动生产率计算得出的1992年至2017年的苏州市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
表3 1992—2017年苏州市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单位:元/人
年份单位劳动力成本比上一年增长率年份单位劳动力成本比上一年增长率
1992 0.71709 2005 0.313733-8.61%
1993 0.555189-22.58%2006 0.353675 12.73%
1994 0.470296-15.29%2007 0.354956 0.36%
1995 0.583152 24.00%2008 0.358896 1.11%
1996 0.629451 7.94%2009 0.36341 1.26%
1997 0.41639-33.85%2010 0.369277 1.61%
1998 0.399939-3.95%2011 0.388003 5.07%
1999 0.414301 3.59%2012 0.411558 6.07%
2000 0.413954-0.08%2013 0.418455 1.68%
2001 0.408175-1.40%2014 0.464585 11.02%
2002 0.39998-2.01%2015 0.481262 3.59%
2003 0.381524-4.61%2016 0.493621 2.57%
2004 0.343279-10.02%2017 0.499231 1.14%
7数据来源:根据苏州市统计年鉴以及劳动生产率公式计算得出
根据理论知识以及文献等的研究表明,单位劳动力成本应和出口额呈现负相关,接下来,就看看是否存在一些较强的关系。
(二)实证验证
1、变量和数据选取
上文提到了影响纺织业出口额(TEX)的几大要素:单位劳动力成本(ULC)、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固定资产投资(FI)、科研活动人员(TN),而影响出口的还有GDP等,而苏州市纺织业GDP数值由于无法找寻,而由于纺织业的工业用电量往往可以代表GDP,因此本文选取一个主变量: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四个控制变量:固定资产投资(FI)、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纺织业工业用电量(TIEC)、科研活动人员(TN)。
2、变量解释
表4变量定义表
变量定义
纺织业出口额TEX苏州市一周年内纺织业产品出口国外总额
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单位劳动力成本通过劳动生产率公式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工人总工资/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FI指每年纺织业设备、厂房、原材料等固定资产的投资额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指两地间,商品与劳务相对价格的实际水平,用本币来表示外国进货的产品与货物,是相对于中国的实际商品与劳务考虑的。
纺织业工业用电量TIEC纺织业工业用电量是指在一年间,纺织业中主要从事大规模生产加工行业的企业用电,工业用电量和GDP之间有较强的正比关系,因此,它可代替或反映纺织业GDP。
科研活动人员TN指从事纺织业技术研究,升级,更新等活动的工作人员数量
3、模型建立
本文以苏州市纺织业出口额为被解释变量,以单位劳动力成本为主变量,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纺织业工业用电量、科研活动人员为控制变量,选取1992年至2017年年度数据作为本文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了防止出现异方差,将以上数据取对数后进行分析,新的数据序列为:LNTEX、LNULC、LNFI、LNREER、LNTIEC、LNTN。
因此建立如下公式模型:
表5模型数据
年份纺织业出口额TEX
(单位:万美元)纺织业单位劳动成本ULC
(单位:元/人)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FI(单位:万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
(2010=100)纺织业工业用电量TIEC
(单位:万瓦特)纺织业科研活动人员TN(单位:人)
1992 10263 0.71709 347154 70.65 92838 1569
1993 16428 0.555189 395441 71.23 110212 1649
1994 24287 0.470296 354645 72.62 121445 1803
1995 32785 0.583152 423113 71.2 132193 1958
1996 42244 0.629451 554177 84.22 132732 2014
1997 55067 0.41639 584462 89.55 140101 2171
1998 68096 0.399939 681254 97.4 162979 2329
1999 88455 0.414301 631554 92.42 313958 2288
2000 118797 0.413954 689546 90.92 376531 2348
2001 140287 0.408175 787554 97.9 495791 2409
2002 216938 0.39998 867547 90.88 599443 2571
2003 354993 0.381524 956456 86.89 759219 2593
2004 482098 0.343279 1065475 85.77 860998 2181
2005 621445 0.313733 1168458 84.99 951119 2667
2006 773351 0.353675 1240807 84.31 1135121 2765
2007 919398 0.354956 1349570 89.25 1250823 3009
2008 1040899 0.358896 1208194 93.71 1396319 3272
2009 1030624 0.36341 1294392 99.11 1401086 3828
2010 1185644 0.369277 1134181 100 1583144 3371
2011 1245398 0.388003 1231488 100.48 1693157 3364
2012 1520878 0.411558 1983744 118.7 1874924 3171
2013 1484874 0.418455 1777288 117.13 2028871 3338
2014 1580106 0.464585 2011238 114.81 2118187 3727
2015 1682222 0.481262 2012459 131.65 2052985 3496
2016 1644318 0.493621 2093036 122.86 2137323 3529
2017 1615691 0.499231 1998560 121.62 2202551 3541
8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局年鉴,中国海关总署整理所得,后四列数据有EVIEWS软件公式后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所得。
4、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6变量描述统计表
变量均值方差MAX MIN
纺织业出口额692137.9 635419 1682222 10263
单位劳动力成本0.44 0.1 0.72 0.31
固定资产投资1109300 573620.8 2093036 347154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95.4 16.93 131.65 70.65
纺织业工业用电量1004771 770126.8 2202551 92838
科研活动人员2729.27 680.7 3828 1569
9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整理得出
5、自变量相关性矩阵
相关性分析是描述两变量间是否有线性关系的分析方法,用相关系数r来描述。根据相关系数的表现特征,主要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变化:一类是变量间是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其次两类变化中的强度与成都如何。从一定程度上而言,r=0是无线性相关;|r|<0.3表示关系极弱,认为不相关;0.3<|r|<0.5是低度相关;0.5<|r|<0.8是中度相关;0.8<|r|<0.95是高度相关,|r|>0.95表示存在显著性相关。通过EVIEWS的相关系数矩阵得到下表数据:
表7自变量相关性矩阵表
Covariance
Correlation LNTEX LNULC LNFI LNREER LNTIEC LNTN
LNTEX 1.00-0.56 0.97 0.79 0.99 0.95
LNULC-0.56 1.00-0.44-0.21-0.52-0.47
LNFI 0.97-0.44 1.00 0.87 0.96 0.93
LNREER 0.79-0.21 0.87 1.00 0.79 0.84
LNTIEC 0.99-0.52 0.96 0.79 1.00 0.94
LNTN 0.95-0.47 0.93 0.84 0.94 1.00
10资料来源:Eviews8.0分析得出
接下来进行协整检验
6、协整检验
时间序列若非同阶平稳而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很有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导致模型回归结果不显著,但是模型却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参数估计不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主要有E-G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采用了E-G两步法协整检验,首先进行OTS法进行估计,然后对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残差序列平稳则说明,长期关系成立,反之,则没有长期协整关系。
下面进行原序列ADF单位根检验:
表8原序列ADF检验结果表
检验变量检验类型
(C,T,K)ADF
检验值
P值临界值
结论
1%5%10%
LNTEX(C,0,1)-2.179582 0.2181-3.737853-2.991878-2.635542不平稳
LNULC(C,0,0)-2.907014 0.0587-3.724070-2.986225-2.632604不平稳
LNFI(C,T,0)-2.724314 0.2360-4.374307-3.603202-3.238054不平稳
LNREER(C,T,0)-2.032406 0.5562-4.374307-3.603202-3.238054不平稳
LNTIEC(C,0,0)-1.887871 0.3322-3.724070-2.986225-2.632604不平稳
LNTN(C,T,0)-2.672018 0.2551-4.374307-3.603202-3.238054不平稳
11资料来源:Eviews8.0分析得出,检验类型(C,T,K)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项。
从上表8的原序列ADF检验结果来看,所有变量的ADF检验值均比在临界值5%水平下来的高,原序列不平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来看看数据一阶差分后的稳定性情况。将数据一阶差分后ADF检验结果如下表9所示:
表9一阶差分序列ADF检验结果表
检验变量检验类型
(C,T,K)ADF
检验值
P值临界值
结论
1%5%10%
LNTEX(0,0,0)-1.956411 0.0499-2.664853-1.955681-1.608793平稳
LNULC(0,0,0)-4.953532 0.0000-2.664853-1.955681-1.608793平稳
LNFI(C,0,0)-6.012234 0.0000-3.737853-2.991878-2.635542平稳
LNREER(C,0,0)-5.326844 0.0002-3.737853-2.991878-2.635542平稳
LNTIEC(C,T,5)-9.663139 0.0000-4.532598-3.673616-3.277364平稳
LNTN(0,0,0)-5.032359 0.0000-2.664853-1.955681-1.608793平稳
12资料来源:Eviews8.0分析得出,检验类型(C,T,K)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项。
根据表9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结果显示,LNULC、LNFI、LNREER、LNTIEC、LNTN均在1%水平下平稳,LNTEX在5%水平下平稳,因此ADF检验结果均是平稳、显著的。接下来看一下残差检验结果。
7、模型回归
表10模型回归结果表
(1)(2)(3)(4)(5)
LNULC-4.722543***
(-3.33)-1.410427***
(-3.90)-1.187088***
(-3.10)-0.749741***
(-3.16)-0.644924***
(-3.31)
C 8.598733***
(7.00)-24.83348***
(-15.24)-24.11388***
(-14.53)-13.80322***
(-7.34)-18.91005***
(-8.88)
LNFI 2.629956***
(20.83)2.983774***
(11.16)1.072258***
(3.18)1.136410***
(4.15)
LNREER-1.189695
(-1.49)-0.229327
(-0.46)-0.909899*
(-2.03)
LNTIEC 0.900576***
(6.44)0.675345***
(5.15)
LNTN 1.321264***
(3.44)
样本数26 26 26 26 26
R2 0.3164 0.9656 0.9688 0.9895 0.9934
注:表中的“***”、“**”、“*”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是t统计值。
13资料来源:从EVIEWS 8.0分析得出。
根据表10的回归可以看到,在逐渐增加变量LNTEX、LNULC、LNFI、LNREER、LNTIEC、LNTN的途中,R2值在逐步接近1,模型拟合度越来越好,在模型(3)、(4)时,LNREER的P值较大,模型拟合不好,不过在全部加入LNTEX、LNULC、LNFI、LNREER、LNTIEC、LNTN这些变量后,除LNREER变量外,其余均在1%水平下显著,LNREER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回归整体较好,其中LNULC与LNTEX和LNREER和LNTEX呈现负相关,其余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现正相关,回归结果如下:
其经济意义是:单位劳动成本每增加1%,纺织业出口额就下降0.644924%,固定投资每增加1%,纺织业出口额就增加1.1364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增加1%,纺织业出口额就下降0.909899%,纺织业工业用电量每增加1%,纺织业出口额就增加0.9675345%,纺织业科研从业人员每增加1%,纺织业出口额就增加1.321264%。
E-G协整检验接下来的步骤是进行残差序列检验:
8、残差项检验
表11残差序列的一阶ADF检验结果表
检验类型
(C,T,K)ADF
检验值P值临界值结论
1%5%10%
ECM(0,0,0)-4.016430 0.0003-2.660720-1.955020-1.609070平稳
13资料来源:Eviews8.0分析得出。
由于E-G协整检验是分析长期的协整关系,在短期内会有偏离均衡现象,为了确保模型的稳定和可靠性,下面进行误差修复模型。
9、误差修正模型
表12误差修正方程回归结果
变量系数标准差T值P
DLNULC-0.582621 0.167702-3.474142 0.0027
DLNFI 0.745359 0.187320 3.979060 0.0009
DLNREER-0.435128 0.374737-1.161156 0.2607
DLNTIEC 0.361837 0.169218 2.138288 0.0465
DLNTN 0.288353 0.270644 1.065433 0.3008
ECM(-1)-0.593424 0.171411-3.461998 0.0028
C 0.096499 0.035499 2.718360 0.0141
R-squared 0.678947
Adjusted R-squared 0.571930
F-statistic 6.344261
Prob(F-statistic)0.001009
14资料来源:Eviews8.0分析得出。
从表12中可以看出,DLNULC在1%的水平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DLNFI在1%的水平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DLNTIEC在5%水平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DLNREER的负向影响和DLNTN的正向影响则不显著,不过ECM(-1)的P值为0.0028小于0.01说明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体现出对偏差的修正。当DLNFI、DLNTIEC、DLNULC与纺织出口额关系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偏离拉回长期均衡状态。
(三)实证验证结论
通过以上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对于苏州市纺织业出口额有着显著的影响,苏州市单位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对纺织业出口额的负相关性,其中单位劳动力成本每增加1%,纺织业出口额就减少0.644924%,从长期均衡来看,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苏州市纺织业出口额的下降。而我国本靠低廉劳动力成本所建立的纺织业出口行业,必然无法安然接受劳动力成本的持续稳定的增加,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必然趋势,所以要找出路必须寻求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从等式结果也能看出,技术和产业投入对于纺织业出口额的影响最大,固定投资每增加1%,纺织业出口额就增加1.13641%,纺织业科研从业人员每增加1%,纺织业出口额就增加1.321264%。
当然影响纺织业出口贸易还有客观因素,比如地理环境等等,但是比较好改变的,也是比较长期的还是得从产业结构,技术层面入手。
下面我将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和日本、X两国的纺织业发展,来分析苏州市纺织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
八、现阶段对我市纺织出口的启示与建议
纺织业自我国成立以来,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地区性转移,第一时期是从1949年至1978年之间,这一时期纺织行业从东南走向了全国,满足了我国人民的需要。
第二时期为1979年到二十世纪末,这一时期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迎来了发展的大浪潮,而同时,苏州市运用其独有的条件与区域优势,结合发达国家与港澳地区的区域优势,实现纺织业加工的生产规模化。
就21世纪初期而言,第三次区域转移,对当下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尤其是东部产业向着西部投资转移的变化趋势,造成这样的主要问题其实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和区域劳动力水平差异所致。如何避免或解决纺织业的产业转移而导致的我市出口竞争的压力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X纺织业发展的启示
X纺织业的发展,要从其劳动成本的具体现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就1970以来,X的纺织业正在逐步走向衰弱,特别是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下降与人员的逐渐转移,成为X纺织业发展的致命因素。1990年以后,纺织业的发展向着新的趋势前进,就其劳动资本型逐渐转移到技术密集型而言,其产业结构与规模正在逐渐走向兴盛。
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首先,企业间的合并、重组,正是为获取企业生产份额,实现规模经济高效一体化的重要渠道,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的同时,现实生产的实际成效。
其次,设备更新,逐步实现机器代替人工,生产自动化、信息化、规范一体化。据统计,X设备开发与创新的占有率达到1成,其后的几十年发展中,达到新设备比重的8成。
最后,纺织业有关的劳动生产力与优势正在向着国外转移,借助国外的地区优势,建设生产经营的基地。
(二)日本纺织业发展的启示
1930年,日本率先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纺织企业与出口国家。1950年,日本经历了诸多国家所困扰产品成本与运行问题。为此,日本就纺织业,也开展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首先,在XX政策方面,日本XX决定援助纺织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停用落后设备,对转型或转产的企业进行优惠政策。
其次,在企业的战略选择方面,企业加强技术的研发,通过创新优化产品,并且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优势,重点发展质量高的非价格竞争产品。通过纵向联合,组成集团实现规模经济、区域经济等等。并通过对员工的职业培训等等提高生产效率。
(三)政策建议
对于我市纺织业企业的现存状况,尤其是近几年来的生产状况:部分企业停产、减产,或是存在劳动力短缺等遇到的问题,我认为有些类似于X70年代遇到的问题,比较明显的共同点都是停产或减产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多。纺织业出口额增速下降甚至出现了16年和17年的负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势不可挡,如果还是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进行价格竞争,好景将不长远,长期来看,只有实现技术创新的发展才能驱动稳定有效发展。建立发展质量优先,创新优先的理念格局。
方法可以效仿X与日本的做法:
首先,XX应该鼓励企业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政策扶持转型转产企业,处理僵尸企业,废止落后设备等,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并且保证市内市场的公平竞争。
其次,企业应该加强技术的研发,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加强与国外进口商的长期联系与合作。可以通过企业联合,技术共享,教育培训促进员工的企业精神,实现规模经济、区域经济、创新驱动的共同发展。服装制成品之类更应注重质量,打造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蔡昉.劳动力成本提高条件下如何保持竞争力[J].开放导报,2007(1):26-32.
[2]陈超,姚利民.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国际比较及其对出口与福利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7(6):24-29.
[3]任若恩,柏满迎,黄勇峰,等.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政策与管理,2001(11):57-57.
[4]张玉倩,杨莉.中国对外贸易中劳动力的比较优势[J].经济论坛,2007(14):38-39.
[5]郑海涛,任若恩.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J].经济研究,2005(12):77-89.
[6]张卫军,王光伟.单位劳动成本与中美贸易收支关系的实证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2(5):75-80.
[7]王世文.苏州市出口增长下滑的趋势及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5):67-72.
[8]陆彬.苏州市纺织业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6):194-195.
[9]王保林.产业升级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J].经济学动态,2009(2):32-36.
[10]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5):25-35.
[11]潘明霞,张春清.工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加快——四川省250户企业1996-2011年劳动力成本变化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2(7):53-58.
[12]姚先国,曾国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效应与合理区间[J].经济学家,2012(8):26-33.
[13]罗清和,郭祖军.从“民工荒”现象看我国制造业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J].特区经济,2005(6):333-334.
[14]代谦,别朝霞.人力资本、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J].世界经济,2006(11):70-84.
[15]黄先海.发达国家纺织业产业内升级及启示[J].经济管理,1998(6):36-37.
[16]张杰,新夫.中国纺织业企业的出口与生产率变化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10(3):91-98.
[17]谷任,吴海斌.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8):29-34.
[18]John Knight,Jinjun Xue.How High is Urban Unemploy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Business Studies,2006,4(2):91-107.
[19]Papadogonas T,Voulgaris F,Agiomirgianakis G.Determinants of export behavior in the Greek manufacturing sector[J].Operational Research,2007,7(1):121-135.
[20]Yang,Dennis Tao,V.Chen,and R.Monarch."Rising Wages:Has China Lost Its Global Labor Advantage?."Pacific Economic Review15.4(2010):482-504.
[21]Chen V,Ark B V,Xiao Q,et al.Labor Compensation,Productivity and Unit Labor Cost in Chinese Provinces1[J].Revista De Investigaçāo Pesqueira,198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