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词句研究

独词句即一词成句,是非主谓句中的特殊类型,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独词句构成材料词类的不同,将独词句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代词性、叹词性、拟声词性等七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独词句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独词句的使用

  引言

  一词成句即为独词句。独词句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大多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同时也会受到文学作者的青睐,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会在人物对话中使用独词句,既表现了人物个性又丰富了作品语言。
  在我国,最早开始研究“独词句”的是金兆梓先生,他认为:单词成句即为“独词句”。[[[1]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22年版,第56~57页。]]由此,众多学者展开了对“独词句”的研究,我们将其整理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省略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独词句是省略句,它是正式的句子通过省略的方式形成的,具有表达完整意义的功能。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刘复、黎锦熙、高名凯、郭中平等;二是“零句说”,其中赵元任先生在布龙菲尔德的整句和零句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独词句属于零句,无主谓形式,具有独立表义的功能。同时,沈家煊对于这一观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近年来,马文津、施春宏也对此观点进行了探究。三是“语义功能说”,关于这一观点,进行重要论述的学者有:吕叔湘、朱德熙。吕叔湘将词、短语和句子进行了区分,认为句子是语言中的动态单位。[[[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25页。]]朱德熙先生不仅论述了独词句和省略句的区别,还强调了独词句独特的表义功能。他认为“独词句‘好!’比词素‘好’多一些东西”。[[[3]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页。]]而我认为,朱先生这里所谓“多一些东西”应该是本文所研究的语境。
  本文认为,独词句应该属于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具有独立表义的功能。原因如下:首先,独词句是一词成句,并不能区分出主语、谓语等其他句子成分;其次省略句中省略了的成分是确定的,并且可以根据语境进行准确地补充。而独词句无法依据语境补充出具体的句子成分;最后从表达效果角度讲,省略句省略一部分句子成分是为了突出句中其他重要信息,重在表意,而独词句更多是配合人物表情、心理而出现,重在表达情感。所以,我认为,独词句是非主谓句。
  因此,本文拟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以独词句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独词句构成材料词类的不同探究独词句的类型,并结合相关语境理论对独词句在运用过程中所依附的语境进行全面考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即从独词句定义、分类和分布使用三个方面对独词句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以方便论文写作;个案研究法,即针对某一独词句的特殊用法进行单独讨论研究;分类研究法,即本文对独词句和语境都进行了分类讨论,以便体现独词句在其分布语境中的不同特点。本文所用语料均来自BBC语料库、CCL语料库、经典白话文著作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等等,并且均为书面形式的口语语体材料。

  一、独词句的分类

  在已有研究成果中,人们通常从句子结构、语用等角度对独词句进行分类。本文将按照独词句构成材料词类的不同对独词句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名词性独词句

  名词性独词句是指由一个名词单独构成的句子,例如:
  (1)(嵋突然大叫,提醒大家):“蛇!蛇!”(宗璞《东藏记》)
  (2)(黑大汉高声喊叫):“小王!小王!”(莫言《弃婴》)
  (3)日本队越急,中国队越稳。局势一点一点朝着有利于东道主的方向发展。“好球!”伴着喝彩声只见中国队17号石伟一记左手劲射,球直钻网底。中国队在离比赛结束还有11分多钟时,第一次将比分差距拉大为3分。(人民日报1989年08月21日)
  (4)雨翔:“市南三中。”
  车夫:“哟,跑很远啊,你跑这里干什么。”(韩寒《三重门》)
  (5)车主:“市南三中。”
  雨翔跳下车吃了一大惊,明明出来是向西走的,而这三轮车的停姿也是向西的。
  (韩寒《三重门》)
  一般名词性独词句可以用来表示说话者突然发现某事物或某事态,下意识地发出惊呼,并且也是对在场人员发出的提醒,这样的名词性独词句有传递信息、引起他人注意的作用,例如例句(1)中的“蛇!蛇!”既是说话者看见蛇后发出的惊呼,也是对其他人的提醒。名词性独词句也可以用来表示称呼语,表示称谓、姓名、通称等,一般重读或拖长音,以便引起对方的注意,例如例句(2)。在例句(3)中,名词性独词句“好球!”表示感叹,包含说话者对事物的咏叹或赞美的情感。名词性独词句还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地点等客观情况,例如例句(4)、(5)“市南三中。”都用来表示地点。但仔细分析发现,相同的语句却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在例句(4)中“市南三中”的意思是:“请到市南三中。”其中具有祈使的语用功能。而例句(5)则表示:“市南三中到了,请下车。”具有告知信息的语用功能。因此,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体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

  (二)动词性独词句

  动词性独词句是指由一个动词单独构成的句子,例如:
  (6)(丁主任赶紧停止了擦脸):“集合!集合!教他怎么来的怎么滚回去!”
  (老舍《贫血集》)
  (7)(娼妓大叫):“犯贱!找死!想干还不掏钱?”
  (王小波《怀疑三部曲》)
  (8)冯国斌:“路上多加小心,到了记得写信。”
  吴月琴:“好,一定。再见。”(路遥《平凡的世界》)
  动词性独词句一般用来表示提出警示或要求,例如例句(6)中“集合!集合!”表示一种命令警示的发出,强调了时间紧迫感;例句(7)中用来表示娼妓对嫖客的警示与恐吓。动词性独词句还可以用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敬语或应对语,例如例句(8)。
  (三)形容词性独词句
  形容词性独词句是指由一个形容词单独构成的句子,例如:
  (9)(万良叹了口气):“糟糕!”(毕淑敏《看家护院》)
  (10)(缉私营长吐了吐舌头):“厉害!厉害!”(司马中原《狂风沙》)
  形容词性独词句主要用来表示人物的某种情感或者对某事物的评价,例句(9)表现了说话者万良懊恼后悔的情感,例句(10)中则表示缉私营长对所听事件的评价。
  (四)副词性独词句
  副词性独词句是指由一个副词单独构成的句子,例如:
  (11)高第:“没有别的办法?”
  晓荷:“没有!”(老舍《四世同堂》)
  (12)杨澜:你无论白天工作怎样忙碌,你晚上能够倒头就睡吗?
  李敖:当然。(《李敖对话录》)
  副词单独成句,是语境作用的结果,一般用来表示对前言或上文的回答、承接。例如例句(11)中,副词“没有”独立成句,表示对高第所提疑问的否定性应答,是一种承前应答。而在例句(12)中,副词“当然”独立成句则表示李敖就杨澜提出的有关“睡眠”这一话题,作出相应的反馈,是一种承前接应。
  (五)代词性独词句
  代词性独词句是指由一个代词单独构成的句子,例如:
  (13)瘸子:“她不组办谁组办?”
  县长:“我。”
  瘸子:“县长真会说笑话。”
  县长:“真的是我组办哩。”(阎连科《受活》)
  (14)(瑞宣惨笑):“咱们都是一路货!”
  (长顺不明白):“什么?”(老舍《四世同堂》)
  代词性独词句一般在口语或文学作品中出现,有代替和指示的作用,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表示对上文或前言的应答、接应等。
  (六)叹词性独词句
  叹词性独词句是指由一个叹词单独构成的句子,例如:
  (15)啊!她一阵狂喜,迫不及待地要来看看这个世界。(毕淑敏《生生不已》)
  (16)“你记不记得牧羊少年?”
  “嗯。记得。”(张小娴《情人无泪》)
  (17)桂英:“喂!你别走。”(张恨水《欢喜冤家》)
  叹词可独立成句,可以为句子增强一定的感情色彩,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例如:“啊!”、“嗯。”、“喂!”等,这些叹词性独词句一般用在话语的开头或结尾,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话轮。一般说话者为了强调所说话语或者抒发自我感情会使用这类叹词性的独词句。
  (七)拟声词性独词句
  拟声词性独词句是指由一个拟声词单独构成的句子,例如:
  (18)小炸弹很奇怪,总是发出可怕的“嚓!嚓!嚓!”的声音。方丽清只听到一连串的炸弹爆炸声:“轰!”“轰!”“轰!”地面剧震,她的眼里都震出泪水来了。(王火《战争和人》)
  拟声词是用来模拟声音的词。拟声词的使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单独成句会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活泼,且经常出现在口语或文学作品中。
独词句研究

  二、独词句的分布语境探析

  语境,又叫语言环境,即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具体环境。[[[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下)第3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85页。]]在现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语境是言语的载体,言语的意义不是单纯抽象的,而是通过语境所体现出来的,所以语境和言语紧密相连。如果失去了语境研究,那么我们对言语的研究也就不全面了。最早提出“语境”一词并且率先进行语境研究的是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认为“语境”具体可以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1]李君子:《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第9期,第238页。]]随后,伦敦学派领袖弗斯(Firth)对情景语境理论进行了探索,他认为言语交际因为人们需要表达自己观点而存在,并把情景语境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种。韩礼德(Halliday)对语境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研究,他更加注重研究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他反对传统化观点,认为言语和语境同等重要,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前提。因此,独词句的研究离不开语境研究,如果独词句脱离了语境,那么它只是一个表示概念的词素,把独词句放在语境下研究才具有巨大的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语境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陈望道先生认为,语境应该分为语言本身的语境和情景语境,后来有学者把这称为大语境、小语境;[[[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王德春等人则认为语境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区分了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马林诺夫斯基区分了情景和文化语境,韩礼德则在此基础上对情景语境进行了更详细的区分。我们今天综合上述观点,把语境分为语内环境和语外环境。语内环境就是指语言符号本身所构成的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前言后语(口语)或上下文(书面语)。而语外环境是指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要素,包括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下面举例探析:

  (一)语内环境

  我们可以对语内环境进行进一步细分,包括:词语搭配语境、词组语境、语句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由于我们今天讨论的独词句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句子,所以我们就语句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进行举例说明。
  语句语境能够帮助人们对语言现象很快作出判断和理解,独词句单独出现时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含义,当独词句和其他语句结合时,可以借助语句语境对复杂的语言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从而确定独词句的具体含义。例如:
  (19)(胡玉音突然想起来三个多月前的事)“啊……我想起来了!”(古华《芙蓉镇》)
  (20)“他们,啊,啊,啊……”负责的同志“啊”了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词句。
  (汪曾祺《七里茶坊》)
  如果独词句“啊!”单独出现有可能表示惊喜、惊吓等情感,也可能表示说话时的思考停顿,我们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而在例句(15)、(19)、(20)中,独词句“啊!”和其他语句组合形成一定的语句语境,我们则很容易准确理解“啊!”的含义:例句(15)中独词句“啊!”强化了人物内心的惊喜之情,侧重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例句(19)中的“啊……”表现了人物突然想起某事,为下面句子传达某些信息做铺垫;例句(20)中独词句“啊……”表示说话人当时的一种思考状态,侧重表示说话时的思考停顿。
  上下文语境是指一段连贯话语或对话统一体中,某一语句和前后语句之间建立的结构及语义关系。[[[1]曹京渊:《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例如:
  (21)(亚平抱头蹲着,任凭丽鹃对自己指指点点,此时,亚平妈看不下去了):“丽鹃!你!你!你!太过分了!你还算是个人吗!你你你!”(六六《双面胶》)
  (22)(来自日常生活的对话)
  A:“你喜欢准?”
  B:“你!”(自拟)
  上面两个例句中都运用了独词句“你!”,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并不相同。例句(21)中“你!”明显含有厌恶的感情色彩,而例句(22)中独词句“你!”则含有一种喜爱、愉快的感情色彩。因此,独词句在语言环境中具体表达怎样的含义和情感色彩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或前后语进行分析。
  因此,在语内环境中,独词句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单独出现时可能会存在多种含义,当它和其他语句组合形成一定的语句语境时,可以帮助理解复杂的语言现象。而把独词句作为对话或段落中的一个部分时,也会因为上下文或前后语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二)语外环境

  1.情景语境
  上面我们介绍,最早使用“语境”这个词的是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也是最早区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人。“文化语境”是指隐藏在人们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思想。一直以来,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语境”对于研究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固然重要,但由于各语言间存在客观表达的差异,所以我们仅探究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情景语境则是句子的一件“魔法外衣”,单纯的句子只有固定的字面意义,把它放在不同的情景语境当中,它就有不同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语句的含义会跟着人们当前所发生的事件改变,语句的直接含义来源于当前事件。这就是马林诺夫斯基所谓的“情景语境”。“情景语境”的提出是语言学领域的巨大进步,它使语言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单纯的文字研究,更加注重语言意义和功能的研究。一直以来语言学研究局限于“死语言”研究,书面语只是为了将文化保存下来而进行的记录。不管是墓碑上所刻文字还是书本中所印刷的内容,都是要结合语境才能理解。随后的研究者对“情景语境”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例如:韩礼德(Halliday)对于情景语境的研究贡献特别突出,他更加重视情景语境的作用,他把情景语境分为:语场、语旨、语式,分别指言语的范围、基调和方式。考察大量语料发现,在情景语境中影响独词句含义、功能的有现场和情境两种因素。
  所谓的现场就是与人们语言交际密切相连的时空环境。独词句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们在对话当中可以从当前的时间、空间、话题、交际场合等因素判断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即使独词句并不能完全凭借句子本身获得准确信息。例如:
  (23)(龚光杰他脸色大变,伸进自己衣领,到背心掏摸):“蛇!蛇!”(金庸《天龙八部》)
  (24)22日第一轮比赛之后,聂卫平珍爱的“得胜宝扇”丢失了,急得他大叹:“糟糕!糟糕!”也许是因为心情不佳,今天他在与日本九段小林光一的对弈中,从布局开始就显得力不从心,结果执白中盘负。(人民日报1996年09月25日)
  在例句(23)中,独词句“蛇!”需要借助现场时空环境来理解,才能体会当事人的惊吓,如果单纯的“蛇!”只是表示客观事物本身。例句(24)中的“糟糕!”也需要借助于当时现场来理解,从而可以体会到聂卫平当时着急、懊恼的心理状态。
  但是这样的现场也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它是以事件中人物的感知为界限,如果超出人物感知范围,那么就不属于现场的时空环境了。例如:
  (25)冯琦琦:“老刘,你唱得太好了,我们干一杯!”
  老刘:“干!”(莫言《岛上的风》)
  之所以老刘能对冯琦琦的动作进行准确判断并回应,是因为饭局酒桌这样的时空环境他能感知到,如果超出这个现场环境,老刘就不能感知到也不能进行准确回应。
  所谓的情境是人们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包括交际场合、交际话题和交际双方的年纪、身份、职业等等。例如:
  (26)(A和B是朋友关系)
  A:调一下频道,电视剧要开始了。
  B:好,我也想看。(自拟)
  (27)(A和B是母子关系)
  A:妈妈,我想看电视
  B:好,但是你不能老看电视,对眼睛不好。(自拟)
  在上面两个例句中,虽然用了同样的独词句“好”作为分句,但是由于人物的身份不同,所以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例句(26)中因为两人是朋友,有同样的喜好,所以特别赞同一起看电视;例句(27)中因为母亲担心孩子的视力,所以不愿意给孩子看电视。仅仅因为交际双方的身份不同,相同的独词句“好”所表达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
  再如:
  (28)“灯光!”(自拟)
  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就会有不同的含义:当它使用在摄影棚里中,它可以提示灯光师开始工作;当它用在学生学习时的对话中,它可以提示他人打开或者调亮灯光,便于学生学习;当它用在某个人即将睡觉时,它可以表示关闭灯光,便于休息;当它用于电影院中,它可以表示调暗灯光,便于观影等。由此可见,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相同的独词句“灯光!”可以表示调亮或调暗灯光等多重意思。
  2.认知语境
  认知(cognitive)是指知道或者了解某方面的知识。最早来源于心理学,1967年X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的《认知心理学》出版使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认知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所谓的认知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而在语言学领域,最早采用认知视角来研究的学者是Chomsky,他发现人作为就交际的主体在具体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与此同时,Grice、Stalnaker等人也注意到了人是认知主体。特别是Searle在研究过程中强调了说话者和受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什么是认知语境”,许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从形式角度入手,例如:熊学亮、刘森林;有的从性质特征入手,例如:王建华;有的从认知语境的作用入手,例如:黄新华、胡霞。我们综合各种观点,将认知语境定义为:认知语境是文本知识与外部环境的交界,是我们大脑接收到外部信息并进行感知,使得信息在大脑内部认知化,再通过交际者选择或推理而得到的假设。
  认知语境也有许多特点,本文考察了众多独词句语料发现,在独词句分布的认知语境中,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是动态性。
  这是整个认知语境最突出的特征,也是认知语境区别于传统语境的根本特征。上面说到,认知广义上讲是人的认知活动,认知活动是具有动态性的,而作为认知活动的基础认知语境也具有动态性。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具体表现在认知语境随着交际活动进行而不断建构和拓展。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每一个话轮所涉及到的相关背景知识是不一样的,随着交际的进行和话轮的展开,受话者需要调配头脑里有关各个领域的背景知识,从而完成对话。下面举例说明:
  (29)(A和B是朋友)
  A:上次你买的书好看吗?
  B:好看,故事特别有趣。
  A:可以借我看看吗?
  B:好。拿去。(自拟)
  在这个对话中,首先A问B上次买的书的阅读情况,这样就勾起了B头脑中关于买书的回忆,并从自己的经验中选择了A所指的“那次”,从而确定了B所询问的那本书。就这样,构建起了一个认知语境。接下来,A话语中的“好看吗?”表明发问之前他已经假设了B已阅读过那本书,从而又激发了B对于阅读那本书的回忆。B的回答“好看”使得A的假设得到成功验证,为下面两人的对话打下了基础。B后面补充的“故事特别有趣”再次验证了A的假设,并且A接受到了B对于书的好评的信息,这样又为交际双方开启下面的对话作铺垫,由此开启了新的认知语境。下面的对话中,A的“可以……吗”有表请求的意思,B在接收到信息后开始对“这本书是否方便借阅”等问题进行认知处理,最后发出“好。拿去。”的应答。在这个日常生活简单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前一段的对话所建立的认知语境为下一段对话的认知语境作了基础性的铺垫。随着对话的进行,认知语境也在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建构发展。
  其次是完形性。
  “完形”来源于德文Gestalt,中文译为“格式塔”,有整合并完形的意思。在完形心理学中,主张从综合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反对把整体分为各个部分,认为整体制约着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问题。在认知语境中,我们也应把整个认知语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的总和,其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的。在认知语境中,各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对意义构建产生影响。当交际者接收到外来信号时,他可以和自己知识经验的总和发生关系,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构建发展。具体表现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一些知识经验已经内化于人们心中,成为人们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交际过程中。例如:
  (30)老师:“今天星期几?”
  学生:“星期四。”
  老师:“你们上午有几节课?都是什么课?”
  学生:“有四节课,语文、算术、外语、体育。”(人民日报1978年05月04日)
  当老师问“今天星期几?”时,激起了学生内化到大脑中关于日期的背景知识,所以便能脱口而出:“星期四。”实际上,背景知识作为认知语境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可缺失。只有当交际双方大脑内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时,对话才能继续进行。如果有一方缺乏了某一背景知识,就会使得对话缺乏完型性。

  结语

  独词句结构特殊,一词成句,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运用中起到强调、表达感情的作用。独词句不同于省略句,它无法划分句中的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也不可补充出确定的句子成分,属于非主谓句中的一种。本文根据独词句构成材料词类的不同对其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代词性、叹词性、拟声词性等七种类型。独词句依附于语境而存在,缺少了语境独词句只表示单纯的词义,为此本文对独词句的分布语境进行了探究。我们把语境分为:语内环境和语外环境。语内环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词语搭配语境、词组语境、语句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经过考察大量的独词句语料,我们发现:在语内环境中,独词句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单独出现时可能会存在多种含义,当它和其他语句组合形成一定的语句语境时,可以帮助理解复杂的语言现象。而把独词句作为对话或段落中的一个部分时,也会因为上下文或前后语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本文又参考了相关的语境理论,把语外环境分为: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在对情景语境的研究中,本文重点讨论了现场和情境两种因素,发现:独词句虽短小,但在对话中人们可以从当前的时间、空间、话题、交际场合等因素判断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只不过,这样的现场也是有一定的范围,即以事件中人物的感知为界限。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独词句的句意也会因为交际场合、交际因素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对认知语境的研究中,本文着重探讨了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和完形性两个特征,发现:随着对话的进行,认知语境也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建构发展,并且背景知识作为认知语境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可缺失。只有当交际双方大脑内存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时,对话才能继续进行。如果有一方缺乏了某一背景知识,就会使得对话缺乏完型性。总之,独词句和语境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句子本身充实了语境内容,语境也是句子表意的载体。

  参考文献

  [1]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22.
  [2]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上海:群益书社,1924.
  [3]郭中平.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
  [4]沈家煊.“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J].中国语文,2012(05):403-415+479.
  [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下)第3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8]李君子.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9):238.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0]曹京渊.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11]黄弋桓.独词句语境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4):136-140.
  [12]石昕欣.现代汉语独词句的句法及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46.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日
Next 2021年9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