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中的基督教思想解读

《还乡》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它标志着哈代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体现哈代宗教观的变化对小说《还乡》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爱与谦卑、原罪与救赎、责任与自由是小说中迪格利·维恩与托玛沁·约布赖特、克林

  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横跨两个世纪的优秀作家,代表作有《卡斯特桥市长》、《还乡》、《远离尘嚣》等。其中,写于1878年的《还乡》是标志着哈代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关于《还乡》的研究,人们多在性格与环境角度方面对其进行探究,还会对他的小说群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与尤苔莎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以及对于个别人物宗教思想的分析。
  哈代的宗教观念并非一尘不变,他在宗教信仰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他的宗教思想长时间处于一种错综复杂而又交错变化的状态。哈代的家乡在多塞特,作为一个偏僻的小镇,它几乎没有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所以还保留着浓厚朴素的宗教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风云变幻,哈代原先对宗教的一腔热血因为异教的逐步渗透而渐渐削弱,使他甚至对宗教都产生了怀疑。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人们可以探索到更多未知的世界,使他们甚至对于基督教的文本载体《圣经》都产生了质疑。在这样的状况下,哈代《还乡》中不同人物的基督教思想也会有不同的变化特征,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还乡》中主要人物的基督教思想进行集中解读。

  一、爱与谦卑

  基督教作为西方的主流宗教,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爱与谦卑的思想是基督教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圣经》中,耶稣首先通过行动阐释爱与谦卑。耶稣降临到人世间,他虽是神的儿子,却做了替罪的羔羊,甘愿被钉十字架而死,在三天后复活,就是为了免除世人的罪恶。《圣经》中保罗曾说过,一个人可以为罪人而死,除了是因为爱,不可能有别的原因。这也彰显了基督教义中谦卑的涵义,因为比起免除世人的罪恶,耶稣似乎更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因为他更想用谦卑的姿态来救赎众生。

  (一)迪格利·维恩的爱与谦卑

  在《马太福音》里耶稣提到了“天国八福”:“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圣经·中英对照[M].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部,2016,(马太福音5:19)。]]。迪格利·维恩作为《还乡》中出现最早的人物之一,哈代在小说第二章就对其有过详细的描述,他是个红土贩子,虽然他的货物比沿街叫卖的货郎的更值钱,但是货郎却经常对他不屑一顾,因为人们有时会说,红土贩子都是些罪犯,自己犯了法,却让别人冤枉地替他们受苦。这么看来,众人对于红土贩子的态度并不是那么友好,维恩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赶车的是个红土贩子,他的行当是把红土卖给乡下人去染绵羊。威塞克斯地区干他们这一行的正在迅速灭绝。他现在的地位就跟上个世纪濒临灭绝的渡渡鸟在动物世界里的地位一样[[[]王守仁:还乡[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第7页。]]”。从哈代对红土贩子维恩的描写不难看出,他透露出一股朴素而又谦卑的气息,并且他的装束和言语都特别贴合埃格敦荒原的一切,淳朴而又自然。维恩符合耶稣所阐释的谦卑者的形象,他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一切,就算当初向托玛沁求婚被拒,到处游荡,他也选择呆在托玛沁所在的荒原上,因为这样可以距离她很近,便于了解托玛沁的情况,慰藉自己的相思之情。
  在耶稣看来,蒙福的人大多数是卑微而又弱小的,至少都不是强势的人。因为没有人喜欢强势的人,更不会打心底里亲近他们。耶稣的门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对爱作过一个相当妙的指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圣经·中英对照[M].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部,2016,(哥林多前书13:14)。]]。书中提到的“包容”、“盼望”、“恩慈”也都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常见的美德,与之不同的是,耶稣和保罗指出,信仰是唯一使人能够从一而终的坚持并如此做的原因。按照这种方式,整个世界就是出于爱的原则而创造出来,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互相帮助,世间所有的悲剧都是因为没有按“爱”的规则去谋划,就像是尤苔莎与埃格顿荒原的关系以及尤苔莎与丈夫克林之间关系,都缺乏基本的爱的支撑。《还乡》中的一对“有福”之人便是迪格利·维恩与托玛沁,他们二人是小说复杂人物关系中唯一对寻得真爱的伴侣。红土贩子维恩对托玛沁的爱在埃格顿荒原人尽皆知,他爱的卑微而又谨慎,在小说最后,他攒够了可以买下一个乳牛场地的钱,成为了乳牛场场主,并且在不做红土贩子后皮肤渐渐变白,恢复自信,向托玛沁成功求婚,可谓事业感情双丰收。

  (二)托玛沁·约布赖特的爱与谦卑

  红土贩子维恩对托玛沁的爱众人有目共睹,除了他自身坚持不懈的追求之外,托玛沁自身也必定具有美好的品德,这些品德对维恩也必然拥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托玛沁是土生土长的荒原人,她的骨子里适应荒原的一切,在她身上展现出众多的女性优点,屈己待人、宽容大度、坚定不移、顾全大局,她就像长在荒原上的一株小草,默默发挥着自己的光芒。在胖女人苏珊眼里,托玛沁就是一个文文静静、贵妇似的姑娘。托玛沁与韦狄的婚姻在众人眼里十分惊诧,两人本来计划一声不响地把婚事办了,但是由于韦狄的马虎,在举行婚礼前的连续三个星期天,韦狄忘记在所属区教堂预发结婚公告,导致当天婚礼不能正常进行,原本温顺的托玛沁也因此被气走,这才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出手相助的红土贩子维恩,在书本的第二章就写到两人此时微妙的关系。尽管韦狄如此不守信用,托玛沁还是对他一心一意,并且坚持要嫁给他。维恩曾告诉她,韦狄与尤苔莎有着不一样的关系,她也没有像别的妇人一样大吵大闹,而是心无旁骛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坚信丈夫韦狄会在婚后停止对尤苔莎的兴趣,回归家庭,好好与自己生活。但是事与愿违,婚后韦狄和尤苔莎常常背着自己的妻子和丈夫幽会,托玛沁在与维恩聊到这一方面时,只是假装用欢快的语气形容自己的丈夫不爱归家,并没有谴责韦狄。她这样温顺忍耐,使得韦狄偶尔也会良心发现,向人夸赞妻子的好,但终究还是背着她与尤苔莎私奔。正是因为托玛沁如此的心怀坦荡与谦卑,与维恩的性格正好相辅相成,哈代或许认为神应该会赐福于这样的人,所以最后才将两人结为一体。
  红土贩子维恩对于托玛沁的爱除了每次对她出手相助之外,还在于对她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首次出现就是在帮助托玛沁,送结婚不成的托玛沁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为了保护所爱之人的隐私,当老人想打听车里的女人的状况时,他闭口不谈,以免结婚不成的托玛沁受到众人的流言蜚语。他“决意帮助她,让她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幸福快乐。她的方式对他来说最令人痛苦不过了,这一点足够他感到难堪,但是红土贩子爱心宽厚”[[[]王守仁:还乡[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第9页。]]。托玛沁到底还是与韦狄成婚了,当托玛沁成了人妻、人母,甚至在后来韦狄死后她成了寡妇,维恩对她的爱始如一。韦狄生前经常与尤苔莎在沟坳约会,得知约会地点的维恩就时不时去破坏两人的见面,他认为自己这样做韦狄就会选择回家多陪伴托玛沁,这样托玛沁就会开心,只要托玛沁高兴,自己也就会心情好。即使韦狄占有着自己的所爱之人,维恩也并没有因爱生恨,在得知韦狄与尤苔莎不幸坠河后他还冒着生命危险跳下河去搜救两人,他这样一次又一次谦卑的做法在托玛沁心中累积下来,获得好感。基督教中多次强调信徒们的谦卑,人的谦卑就是放弃人的骄傲,虚心地对待他人,这也是其他美德的根源。维恩因爱而谦卑,甘愿为托玛沁的幸福而做出自己的努力,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自己的爱人,时刻为自己所爱之人着想,最后也因着谦卑被托玛沁所接受、所爱。
《还乡》中的基督教思想解读

  二、原罪与救赎

  原罪与救赎都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部分。“罪”里面含有违背、违反、逾越的意思,在《圣经》中特指不守神的法律,偏离神的旨意,没有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而原罪是基督教的根本性特征之一,它在圣经的《创世纪》中有所涉及,是指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劝诫,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树上的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的故事。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后大怒,并因此宣谕:女人在怀胎和生产时要增添更多的痛苦,并且受到男人的管治,而男人要劳苦担重担,才得以养家糊口。所以进一步说,原罪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罪恶,这一罪恶由某种不可抗的因素造成,任何人都无法规避,即原罪由人类共同承担。
  罪的含义不仅如此,“罪”不但包括人的人主动性的思想和行为,也包括人内心隐藏的邪恶性,在涉及道德上的败坏和堕落也算是有罪。按照《圣经》标准,世人心欲不洁,心念不正,随时随地可能萌生各种坏的意图和念头。即使这些心理欲念藏而不漏,并未付诸实践,造成实实在在的恶果,人还是陷入罪中。比如怒气淫念与作奸犯科同样是罪。

  (一)克林·约布赖特的原罪

  《还乡》中的男主人公克林·约布赖特认为自己犯了大罪,一方面,母亲和妻子相继过世后,克林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尤其是在尤苔莎去世后,克林曾对维恩说过这样一句话:“她是我今年害死的第二个女人,我母亲的死,我是一个原因,她的死我是主要原因。[[[]王守仁:还乡[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第333页。]]”克林将妻子与母亲的死亡怪罪到自己的身上,使他自己背负着浓厚的罪恶感,这无边的罪恶感让他曾有一段时间茶饭不思、夜不能寐、颓丧至极,克林无法通过自身来排遣这种无边的罪恶感,只能皈依基督,成为传教士来赎罪。
  另一方面,没有回到埃格顿荒原之前,克林是生活在巴黎,克林在巴黎的日子纸醉金迷,充斥着人性的黑暗。但是妻子尤苔莎对于巴黎繁华奢侈的生活极度向往,生前曾多次问起克林在巴黎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克林总是不忍回忆,不想将那段经历告诉妻子。因为,在他的眼里,自己在巴黎的那一段骄奢淫逸的生活十分灰暗,是一种罪恶,它违背了自己内心的道德意向。在回归荒原之后,克林仿佛找回了自我,他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中勾勒着自己的计划,想要开办学校来启发民智,他还想教授农民关于播种的知识,纵使最后只是空想,没有成功,但是种种行为都是对巴黎生活的忏悔和救赎。

  (二)克林·约布赖特的救赎

  既然存在原罪,那么救赎就必不可少。《圣经》中,圣女玛利亚受神点化怀孕,在马槽中生出耶稣——神的儿子,耶稣降临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是就是为了替世人赎罪,他用宝血做人的赎价,以平息上帝的义怒,恢复神人间的亲密父子关系,带领世人走向正途。《还乡》中克林饱读诗书,在厌烦了巴黎奢华无度的生活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埃格顿荒原,准备凭借自己的所学知识大干一场,在布达茅斯开办学校,为当地的百姓谋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在回乡之后就遇到女主尤苔莎,并与她相爱,后来不顾母亲的反对迎娶尤苔莎为妻,但是尤苔莎嫁给克林的动机不纯,主要是想通过与他结合逃离荒搬进繁华的大都市。母亲看穿了尤苔莎的心计,认为她不能够做一个好妻子,并且多次提醒克林结婚要慎重,但是克林认为母亲阻挡了自己的幸福,与尤苔莎偷偷订婚,在告知母亲后,便立即搬家,婚礼也没有邀请母亲。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莫大的伤害,自己的儿子不听劝阻要娶一个心思不纯的女人,最后竟然搬出去,想要断绝母子关系。但是天下所有的母亲对于儿子都是心存宽恕,约布莱特太太虽然没能去婚礼现场,但是她委托克里斯琴将自己的毕生积蓄一百基尼送到迷雾岗的儿子手中,作为新婚礼物,但是阴差阳错这笔钱没有送到。婚后两个月,克林一心扑在学业上,并未与母亲联络,约布莱特太太从他人那里得知儿子患有眼疾,爱子心切的她冒着酷暑只身前往夫妻俩居住的房子,尤苔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开门。约布莱特太太心灰意冷,失望而归,在回家的路上中暑还被毒蛇咬伤,不治而亡。
  对于母亲来讲,克林属于大不孝,因为沟通不顺间接导致了母亲的死亡,当他得知母亲临死前一直在念叨着自己后愈发悲痛。在母亲下葬当晚,他躺在床上,神情憔悴,不停地回想寡母在自己离开的那段日子是有多么地无助。在接下来一段生活中,他通过不断地向妻子尤苔莎、堂妹托玛沁等人倾诉自己地想法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整整一个月,克林才从悲痛中缓和过来。在这一个月里,他每日都要步行去母亲的墓地或是发呆或是对着墓地自言自语,像是在陪伴母亲一样,弥补生前的不足,表达愧疚之心,通过这种方式来救赎自己。
  对于母亲的死亡克林的救赎是徒于表面,但是在经历妻子的死亡后克林大彻大悟,正式走上了忏悔之路。克林得知母亲生前来探望,妻子拒不开门,愤然大怒,对尤苔莎恶语相对,迫使她愤然离家。尽管事后他知道自己有些冲动,但是碍于面子还是没有去外公家接尤苔莎回来,得不到丈夫原谅的尤苔莎心灰意冷,决意和情人韦狄私奔,逃离荒原,去城市生活,但是不幸双双坠河而亡。两人的尸体被打捞上来的时候,克林举着烛台默默注视着尤苔莎失去灵动的身子。相比较母亲的去世,尤苔莎的死亡和克林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当时就像是失了魂一样,事后,克林的外外貌除了因悲哀而变,变的最多的还是他的内心深处,他的心满是皱纹。最后,克林将三件事作为未来活着的目标,第一件事是每天步行到母亲埋葬的那个小墓地;第二件事就在夜晚步行去尤苔莎长眠的那个距离更远的墓地;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更是唯一能满足自己愿望的职业做自我准备,就是成为宣讲第十一条训诫的巡回教士。总之,这三件事都是克林对于脱离罪海、救赎自我的方法。
  尽管如此,克林依然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善良淳朴的人。他想要办学校既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是对他在巴黎生活的救赎,但因为自我认知存在偏差,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事倍功半,最后不得不做了传道士。对于母亲和妻子的死亡,他的救赎之路也不依赖于社会的改造,而是专注人本身的提升——去恶从善,皈依基督。克林认为时间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自知罪孽深重,甘愿去做一名传教士来救赎自己。在小说的结尾,他选择在黑冢来布道,一是站在那里比较醒目,二是怀念曾经尤苔莎孤零零的身影,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慰藉自己饱受煎熬的心灵,从而达到救赎的目的。

  三、责任与自由

  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新教注重个性、自由、内在精神性,西方17世纪后,甚至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宗教自由。也即基督新教更加注重《圣经》与个人内在生命的真实联系。由此,也将人从宗教的禁欲苦修中解放出来,激励人应该勤奋进取,创造财富,聚集财产,这些道德素质被看作是上帝所应允的神圣的“天职”。书中,尤苔莎的女性形象与《圣经》中的拔士巴类似,在《圣经·撒母耳记下》中,她是一位美丽年轻的女子,大卫王的一个军官乌利亚的妻子。一天,大卫王看见正在洗澡的拔士巴就爱上了她,后来,拔士巴怀上了大卫的孩子,便立刻派人通知大卫王。为了永久地占有拔士巴,在一次战斗中,大卫王下令其他人不得支援乌利亚,导致乌利亚不幸战死。乌利亚战死后,拔士巴顺利与大卫王结婚,并为他生下一子,成为以色列第一位王后。书中对于拔士巴的描述并不多,但是一个贪慕虚荣、贪念富贵、朝三暮四的女性形象便呼之欲出。
  拔士巴为成为大卫的女人,全然不顾自己身为妻子的责任,不惜出卖自己的丈夫,导致他战死沙场。而《还乡》中女主游苔莎为走出荒原接近克林,在确定无法依靠丈夫克林离开荒原后,抛弃丈夫,决然与情人私奔,这种现象说明她在某种程度上与拔士巴一样,都不顾及妻子责任,为追求个人的自由而不惜一切,甚至牺牲他人,但是尤苔莎心理活动丰富,更具有魅力,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系列中第一个真正具有悲剧性的女性。

  (一)尤苔莎的责任

  尤苔莎在抛弃身为妻子的责任与情人韦狄谋划一起奔向自由时,就已经坠入深渊。这与《圣经》中拔示巴的命运十分相似,在圣经中,大卫王和拔示巴的结合受到了耶和华上帝的惩罚,就和尤苔莎最后私奔不成最终葬身荒原类似。她从一开始就厌恶荒原的一切,从荒原的一草一木到荒原上的人们尤苔莎都十分厌恶,荒原上的人们对于这位高傲的外来小姐也都是敬而远之,尤苔莎对此并不在意,高傲的她一门心思想要逃离埃格顿荒原,远离寂静荒凉之地,她一心向往生活在诸如巴黎这样的大城市,想过奢华的城市生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她抛弃妻子责任,奋力追求个人享乐与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成了她的垫脚石,首先是情人韦狄,其次是丈夫克林。韦狄也算是埃格顿荒原的外来者,他原来是一个建筑工程师,后来回到荒原做了静女酒店的老板。正因为如此,尤苔莎才对他有一点好感,但韦狄仅仅是她的备胎,在遇到克林之后她就把韦狄抛之脑后,甚至为了去见克林,忘记曾和韦狄约在黑冢会面,让他在荒凉的黑夜里等了一整晚。她对自己的美貌有着莫大的自信,坚信任何男人都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所以当得知克林的来历时便费尽心思靠近他,想与他结婚。尤苔莎从一开始接触克林的目的和动机就不单纯,她是想要凭借与克林成婚然后跟随他一同回到巴黎,在得知克林暂时没有去巴黎的意向后,尤苔莎仍然不放弃,她坚信结婚后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劝说会让克林产生搬离荒原念头,在此期间,她时常用幻想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寂寞,同时又与老情人韦狄保持联系。令尤苔莎大为失望的是克林压根就没有搬离荒原的想法,他想在埃格顿荒原扎根,同时也劝尤苔莎和他一起奋斗。婚后,克林也没有像之前那样对尤苔莎嘘寒问暖,克林对妻子的赞美也少了很多,尤其是像尤苔莎这样极度需要被爱的女性来说,失去了他人的赞美无疑是致命暴击,所以她才和韦狄藕断丝连,以获取无限的虚荣。她在妻子的责任和追求虚荣之间一直摇摆不定,患有眼疾的克林以靠砍荆棘丛换取生活费,打破了这种平衡,这在尤苔莎眼里是不体面的工作,原来荒原上高傲的尤苔莎小姐,她所嫁之人到后来是一个砍荆棘的瞎子,导致她重新计划与韦狄一起私奔。尤苔莎最终选择私奔,克林的所作所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她得知韦狄将要继承一大笔遗产,而这笔遗产可以让两人在未来过上富贵的生活,这是她所渴望的日子,所以她选择逃离。身为人妇,尤苔莎谋划与情人私奔,就是不负夫妻忠贞责任的表现,最后陷入两难境地,一是抛弃妻子的责任,与韦狄一起奔向自由,二是恪守妻子本分,与克林貌合神离地在一起,但是在欲望和虚荣的驱使下,尤苔莎选择了前者,但是内心又备受煎熬,最终不堪重负,在雨夜失足落河葬身荒原。

  (二)尤苔莎的自由

  游苔莎是一个追求自由而不得的女人,她所谓的自由就是逃离埃格顿荒原,去繁华的大都市巴黎生活。她还多愁善感、嫉妒心强、自恃清高而又反复无常。当初听说荒原上来了一位曾在巴黎的青年才俊克林,便一直想与他相识,迫于维持自己高傲的姿态,她不想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但又想一睹这位从巴黎归来,在她眼里算得上有出息的男士的容颜。在得知克林要去看假面戏剧的时候,用美色诱惑土耳其骑士的扮演者查理,她以让查理摸自己的手为代价换取上台代替他演出的机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还特意为查理编造不在场的理由,去荒原看马。当查理准时把戏服带过来想摸尤苔莎的手时,尤苔莎狡猾的戴了一副手套,这让查理内心很是失落但又无可奈何。尤苔莎为了维持自己高傲的姿态,就暗中观察克林,想凭借自己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演技吸引克林,竟然牺牲色相,让一个平时就不屑一顾的男人握手,这对于自恃清高的尤苔莎来说需要巨大的勇气。不过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她还是不折手段,牺牲了自己的色相,但是却投机取巧地戴了一副手套。在观察过克林之后,尤苔莎的最终目标变成了嫁给克林,并通过克林搬到繁华的大都市,最好是巴黎。但是在参演假面戏剧的过程中,尤苔莎强烈的嫉妒心以及内心反复无常的一面又暴露出来。在演员们休息时,尤苔莎的一双眼睛就游走在克林的身上,当她看到克林和堂妹托玛沁这样亲密无间的交流时,自己内心的妒火油然而生,便开始胡思乱想了起来,纵使她知道托玛沁心里深爱着韦狄,但还是猜测克林与托玛沁这对两堂兄妹之间的感情会不会变质,克林童年时代对于托玛沁的爱会不会轻易的复活起来。当尤苔莎猜测到这种地步的时候,又开始对自己的心计懊恼起来,在她眼里,此时托玛沁是如此的光彩照人,可以温顺地坐在克林旁边与他亲切地聊天,自己却这样乔装打扮,她认为这就是在糟蹋作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她无法依靠容貌的力量、情感的妩媚和风情的魅力去吸引克林,在戏服下,她只能通过演技和声音来引起他的注意力,这让她觉得自己不受尊重,但她全然忘记这样乔装打扮出来演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可见,她是一个嫉妒心强、内心变化无常的女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推卸责任,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抱怨他人。尤苔莎这样的敏感而又喜怒无常,与她长久相处是需要具备善于观察地眼睛和心思细腻的品格,但是对于克林这样心胸开阔又不拘小节的人来说,是无法深入了解尤苔莎敏感细腻的心思,这也就注定两人即使有了婚姻的束缚也无法长久生活在一起的结局。
  虽然尤苔莎最后因为追求梦想而献出宝贵生命,但精神却让人钦佩,因为她在追求个人自由的道路上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尤苔莎的责任担当与追求自由之间必然冲突,她也在承担“好妻子”的责任与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的选择中举棋不定,但她最终是选择和韦狄一起逃离埃格顿荒原,奔向自己理想的城市繁华生活,虽然在途中她曾多次或会失望甚至想停止私奔的想法,但是她的内心总是不停地在催促她继续下去,去追求心中自由的天地。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追求自由的前提是抛弃丈夫克林,摒弃妻子的责任,而她也为这次行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像是被上帝惩罚的一样。尤苔莎执着于对人性与物质追求,表现了人的世俗欲望和现实功利思想,更体现了作为人的原始自然欲望。

  结论

  综上,《还乡》中无论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维恩与托玛沁夫妇还是“分道扬镳”的克林与尤苔莎夫妇,在他们这两对夫妻的身上都映射着《圣经》中的基督教思想。首先,唯一一对以喜剧性为结局的维恩与托玛沁,他们的行为呈现出的是基督教中的爱与谦卑思想,两人作为小人物行事低调,性格温顺,特别是托玛沁,她就属于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心中符合基督教传统观念的好女人形象。而维恩对于托玛沁的爱是矢志不渝,悄无声息,他低恭谦卑的态度最终感动了托玛沁的心,最后两人喜结连理。其次,男主克林·约布赖特,在他身上所展现的是基督教核心教义之一的原罪与救赎,克林一开始想创办学校,是为了救赎自己在巴黎那段奢侈无度的生活,最后他成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各地奔波为众人布道,是为了救赎自己直接杀害妻子和间接杀害母亲的心理。最后,女主尤苔莎,她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承担责任与追求自由之间的冲突,两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才塑造出尤苔莎这样矛盾复杂的女性形象。
  本论文通过研究《还乡》中不同人物的基督教思想,从《圣经》中寻找人物形象原型,分别用爱与谦卑、原罪与救赎、责任与自由这三个部分来描写迪格利·维恩与托玛沁、克林·约布赖特以及尤苔莎这四者之间关系,将人物与基督教思想相关联,阐述宗教观念演变,以此来体现《还乡》中的基督教思想,有助于丰富《还乡》中基督教思想的解读。

  参考文献:

  [1]Thomas Hadoy.The return of the native[M].British Published in Penguin Classics,1999.
  [2]王守仁.还乡[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4]徐亮,梁慧.《圣经》与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周家斌,王文明.《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圣经·中英对照[M].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部,2016.
  [7]陶洁.埃格顿荒原上的人与自然[C].文学与环境武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8]刘丽敏.战后日本女作家三浦绫子小说的基督教信仰意蕴阐释[D].沈阳师范大学,2019.
  [9]曾瑞昌.浅论基督教救赎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16.
  [10]焦晓燕.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权威.论基督教视域下的哈代小说[D].西南大学,2013.
  [12]陶洁.喧哗与骚动新探[J].外国文学评论,199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1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15日
Next 2021年9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