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EB/OL]http://news.cssn.cn/zx/bwyc/201902/t20190222_4835375.shtml?COLLCC=4228260270&,2019-2-22/2020-5-13.]]中表明,当前我国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需要加快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稳定、乐观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幼儿的情绪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aed4ca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2.html,2012-10-9/2020-5-13.]]中也提出对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情绪安定愉快。其中要求在幼儿不高兴时,教师能够帮助其化解消极情绪。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与幼儿最亲密、接触最多,所以教师的回应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
现有研究中,大多为对幼儿的消极情绪的理解和表达的研究,而对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回应方式的研究较少。那么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应该如何回应,则是本研究的重点。
2.研究意义
(1)研究有利于教师理解幼儿的消极情绪
幼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情绪表达,有些教师对幼儿的情绪不够重视,对幼儿产生恐惧、愤怒、伤心等消极情绪不以为然。本研究有利于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消极情绪问题,更加理解幼儿的消极情绪,有助于教师转变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态度,进而优化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回应方式。
(2)研究有利于幼儿情绪社会化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及时、恰当地回应幼儿的消极情绪能够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教师在实际情境中快速的选择出更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回应幼儿,能够减少不及时和不恰当的回应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3)研究有利于有利于提高教师情绪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与幼儿接触最多、最为密切的人,幼儿会观察并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给幼儿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本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自身的消极情绪,提高自身情绪调节能力,在面对幼儿消极情绪时能够选择合理、有效的回应方式类型。
(二)文献综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幼儿情绪”、“消极情绪”、“负面情绪”、“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教师应对消极情绪”等等关键词,翻阅相关报刊、杂志,共阅读了100多篇相关文献。
1.概念界定
本研究的题目确定为“中班幼儿消极情绪的策略研究”,即指教师对中班幼儿消极情绪的有效地应对方式。所以,界定的核心概念为“消极情绪”、“教师应对策略”。
(1)消极情绪
董光恒认为情绪类型有很多种方式能够划分。其中按照“效价——唤醒度”的方法可以将情绪分成正极和负极,正极即能够给人带来愉快体验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负极即使人产生不愉快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1.]]
叶素贞等人认为自卑、怀疑、紧张、内疚、抑郁、愤怒等情绪都是消极情绪的表现方式。个体出现消极情绪时,对事物的感兴趣程度降低,工作效率降低,生活、学习、工作都受到消极的影响。[[[]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
程族桁认为个体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产生了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使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且不同程度的降低活动的积极性、削弱活动的能力。所以,消极情绪是一种个体遇到问题、挫折的时候产生的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程族珩.消极情绪、认知评价倾向对高中生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12.]]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消极情绪”界定为,消极情绪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实不符时产生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使个体产生不愉快的感受,使个体的意志消沉、兴趣降低,导致个体作出一些消极的行为。消极情绪的产生常常对个体有负面影响,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师策略研究
林崇德等人认为当个体面对问题、需求、压力时,首先能够意识到事件的危害性,然后寻求可以解决问题、需求、压力的方式方法,这个过程称为“应对”。应对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个体面对的问题,摆脱因需求、压力产生的不适的情感体验。[[[]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66.]]
廖晓萍认为教师应对方式是指教师发现幼儿产生问题或困惑时,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育行为来回应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这种行为能够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刘英在师幼互动的研究中,将教师回应方式总结为引导性、支持性、聋哑盲、习惯性、控制型。[[]刘英.教师回应策略研究——基于师幼互动情境中[D].西北师范大学,2008:16.]]郭云认为教师回应幼儿的目的是有效地帮助幼儿解决在生活、活动、游戏时产生的具体问题,使幼儿得到良好发展。[[[]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综上所述,结合本研究的重点,将“教师应对策略”界定为:教师在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及时关注、正确判断、恰当处理,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摆脱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减少消极情绪对幼儿的不良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方式和方法。
2.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认识与理解现状
由于情绪具有社会建构性的特点,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人对于消极情绪的理解和认识并不相同。[[[]诗塔,卡拉特.情绪心理学[M].周仁来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15:55.]]然而现有的研究显示,许多教师对于幼儿消极情绪并不在意,经常忽视或随意地回应,对消极情绪的理解与认识有待加强。[[[]但菲,梁美玉,薛瞧瞧.教师对幼儿情绪表达事件的态度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3-7.]]
艾春娣认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对女孩的刻板印象多是温顺、忍让。因此有的教师对于特定群体的消极情绪持否定态度,如认为男生或年龄较大的幼儿不应轻易表达消极情绪。[[[]艾春娣.愤怒情绪下两性行为抑制能力的差异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6.]]
孙璐等人研究发现,教师对消极情绪的理解是影响教师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有将近四成的教师认为幼儿消极情绪是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类教师更易选择消极的回应或不予回应;60%的教师归因于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年龄特点,因而更接纳幼儿产生的消极情绪。[[[]孙璐,吕国瑶,刘晓晔.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认识与回应[J].学前教育研究,2018(4):7.]]
不理解幼儿消极情绪表达的教师通常给这些幼儿贴上负面的标签;能够理解幼儿消极情绪的教师通常会引导幼儿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一类教师认为把消极情绪适时、合适地表达出来能够增强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理解与认识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尤其是影响到对回应幼儿消极情绪的方式方法的选择。
3.教师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现状
有学者认为,情绪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儿童,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被敏感的幼儿教师捕捉到时,其消极情绪很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导致教师对幼儿作出消极的回应。[[[]但菲,梁美玉,薛瞧瞧.教师对幼儿情绪表达事件的态度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6.]]
梁玉华等人认为,教师对女孩的关注明显多于男孩,并且教师更注重给男生采取即时性的情绪调节,而给与女生更多的是自我调节的空间。[[[]梁玉华,王辰宇.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5):91.]]
邵媛等人认为,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回应是有选择性和差异性的。比如喜爱调皮捣蛋、不听教师指挥的男童一旦表现出悲伤、愤怒等情绪时教师会自动忽略其诱因,单方面认为其是自作自受。而相对于娇弱、脾气大的女童,若家长未提出要求,教师则自动回避其消极情绪。[[[]邵媛,李朝辉.教师对不同性别幼儿消极情绪的应对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报,2019(8):122.]]
现有研究中体现出一个共性,即在教师回应幼儿消极情绪时,会根据自己的固有认知和态度选择回应方式,而这种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的差异性回应往往会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还可以看出教师情绪容易受到幼儿情绪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回应幼儿。
4.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的策略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的关怀理论中表示,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杨晓萍,徐雪.关心型师幼关系的错位与复归———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J].教育评论,2017(2):8.]]教师对幼儿情绪的回应是对幼儿关心的行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表达、更快的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消极情绪的发生,可见,教师及时地、恰当地回应对能够促进幼儿长期的情绪健康。
陈友庆等人认为,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引导不仅只有及时处理这一个方面,还应该通过日常的情绪教育,帮助幼儿学习如何认识、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幼儿消极情绪时,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地引导鼓励、公平的对待每个幼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等方式及时处理;日常教育则可以通过与幼儿沟通交流、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心境、进行情绪教育等方式实现。[[[]陈友庆,叶玉红.幼儿负性情绪的特点及其调节[J].教育导刊,2011(1):12.]]
应玉红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全接纳的态度、有原则的满足、建构性的提议、提供宣泄的场所等方法来疏导幼儿的消极情绪。[[[]应玉红.小班幼儿消极情绪的疏导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8):4.]]张华玲则认为,针对男童的愤怒情绪可适当采用批评否定或控制的方式,相反女童内心脆弱,接受能力较差,可较多采用暗示引导型。缓解男童愤怒情绪的方式有赛跑、跳一跳、深呼吸或与身边人诉说。[[[]张华玲,闻静.绘本教学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9):5.]
现有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幼儿的消极情绪,教师应该采取支持性的回应策略。教师应接纳幼儿的消极情绪,了解幼儿情绪产生的原因,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站在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用积极的回应调节幼儿的消极情绪。
5.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侧重于幼儿的情绪的调节、管理,为教师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方式选择提供了一些建议。但是,已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1)从方法方面看,较多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数据的整合来对教师回应现状进行分析。问卷中设定的问题只有规定的几种答案可以选择,较为死板,无法全面的体现出教师应对幼儿消极情绪事件中出现的问题。
(2)从内容方面看,大多学者研究侧重于幼儿消极情绪的类型与分析,也有部分研究中分析了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态度,但是,关于教师回应幼儿消极情绪的策略研究还比较薄弱。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本研究的前期基础,帮助笔者梳理研究的思路。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百度百科、权威性网站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与分析,其中包括硕博论文、书籍、教育部文件、期刊、法律法规等。在研究分析了相关文献的后,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方向,期望本研究能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2.自然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观察表(见附录A),进入幼儿园深入观察,并记录真实发生的幼儿消极情绪事件以及教师的应对方式,共93例。在记录过程中,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将教师的应对方式记录,保证案例的真实性、确切性、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对观察记录的事件样本整理,使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 22.0对进行数据分析,并附以部分案例佐证。
3.访谈法
本研究中的访谈包括正式访谈与随机访谈两种方式。
正式访谈以在幼儿园中班任职的教师为对象,根据拟定的访谈提纲(见附录B)进行10分钟左右深入访谈,过程中录音以保证转述的真实性、完整性。随机访谈即在幼儿园观察过程中,在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教师作出回应之后,按刚才发生的消极情绪事件进行实时的访谈。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从教师回应方面入手,深入幼儿园收集真实的幼儿消极情绪事件案例,将案例的感性分析和数据的理性分析的相结合,较为全面、细致地分析教师回应幼儿消极情绪的现状。
通过实际观察,发现忽视型回应并非完全是一种非支持性回应方式,还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解读,如何使用忽视型回应方式值得教师们深入思考。

一、中班幼儿消极情绪回应的理性思考
(一)幼儿消极情绪类型与性别的关系分析
表1幼儿消极情绪类型*幼儿性别交叉列表
焦虑愤怒恐惧悲伤总计
男13.98%(13)19.35%(18)7.53%(7)17.20%(16)58.06%(54)
女8.60%(8)11.83%(11)8.60%(8)12.90%(12)41.94%(39)
总计22.58%(21)31.18%(29)16.13%(15)30.11%(28)100%(93)
由表1可知,在观察记录的93例消极情绪事件中,男生出现消极情绪事件的频次为54次,占比58.06%,女生出现消极情绪事件的频次为39次,占比41.94%。整体而言,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按照经验来看,教师普遍认为男生性格活泼、调皮好动,更可有能出现冲突现象;女生性格安静、沉稳内向,和男生相比没有那么冲动,情绪更加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表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程度不同,男生和女生表现出的行为有一定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唤醒水平和活动水平,具有更高的情绪表达能力;而女生的情绪敏感程度略高于男生,在产生情绪时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的态度),在情绪表达方面更加谨慎。
根据数据可知,中班幼儿产生的消极情绪类型频次较高的是愤怒和悲伤,分别占情绪总事件的31.18%、30.11%。笔者在观察中发现,男生与女生对同种消极情绪的表达也有差异。比如男生在感到愤怒时,通常会出现扔东西、动手打人等行为;而女生在愤怒时,会出现赌气不说话、哭泣等行为。这个现象也佐证了上述的理论,男生的情绪表达能力更强。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对于男生应该侧重于教导他们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对于女生应该侧重于引导她们勇于表达、充分感受自己的情绪。
(二)幼儿消极情绪类型与发生场景的现状分析
表2情绪发生场景*幼儿消极情绪类型交叉表
焦虑愤怒恐惧悲伤总计
生活活动8.60%(8)9.68%(9)2.15%(2)6.45%(6)26.89%(25)
晨间活动2.15%(2)2.15%(2)0%(0)2.15%(2)5.38%(5)
集体教学3.23%(3)1.08%(1)7.53%(7)2.15%(2)13.98%(13)
区角活动2.15%(2)6.45%(6)1.08%(1)8.60%(8)18.28%(17)
游戏6.45%(6)11.83%(11)5.38%(5)10.75%(10)34.41%(32)
总计22.58%(21)31.18%(29)16.13%(15)30.11%(28)100%(93)
从表2可以看到,中班幼儿的消极情绪出现频率最高的场景是游戏活动,共有32例,占比34.41%。究其原因,首先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也可以说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时间的长度增加了幼儿可能发生情绪事件的可能性。随着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逐步开始进行合作游戏,又因为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同伴交往、合作时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并进一步引发幼儿消极情绪的产生。
生活活动贯穿于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发现幼儿出现消极情绪25例,占总情绪事件的26.88%。根据观察记录可以发现,在生活活动中发生消极情绪事件频率最高的是入园时,幼儿正处于中班上学期,一部分幼儿仍然存在入园焦虑的问题。有的幼儿能够自我调节焦虑的情绪,在同伴的陪伴下可以逐渐适应并加入活动中去;但有的幼儿焦虑情绪严重,需要教师帮助来调节情绪,在案例中,也存在因教师忽视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导致该名幼儿在一整天的活动中都闷闷不乐,整个情绪呈现消极的状态。
(三)幼儿消极情绪类型与情绪产生原因分析
表3幼儿消极情绪类型*幼儿情绪引发原因分类交叉表
愤怒焦虑恐惧伤心总计
教师引起5.38%(5)8.60%(8)6.45%(6)7.53%(7)27.96%(26)
自身原因4.30%(4)2.15%(2)6.45%(6)3.23%(3)16.13%(15)
同伴引起21.51%(20)11.83%(11)3.23%(3)19.35%(18)55.91%(52)
总计31.18%(29)22.58%(21)16.13%(15)30.11%(28)100%(93)
根据观察与事件记录,可以发现幼儿消极情绪的诱因可以分为三大类:由教师引起的、由自己引起的、由同伴引起的。由教师引起的包括教师批评、恐吓、责问等行为,或受到教师自身消极情绪的影响;由自身原因引发的包括入园焦虑、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尿床、做错事情等等,还有可能因为环境的突然改变,比如打雷导致幼儿产生消极情绪;由同伴引起的包括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被同伴忽视等等。
可以看出,中班幼儿的消极情绪主要是由同伴引起的,占总情绪事件的55.91%,在焦虑情绪、愤怒情绪、悲伤情绪事件中分别占比52.38%、68.97%、64.29%,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同伴交往意识逐步发展,但还不能完全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多,同伴之间可能发生冲突的机会增多,可以判断,中班幼儿的消极情绪诱因大多是与同伴之间的语言冲突、肢体冲突、或被同伴忽视等。
其次,由教师引发的消极情绪占总情绪事件的27.96%,排在第二位。在观察中发现,教师批评在幼儿消极情绪案例中占很大比重,在幼儿园里教师行为对幼儿情绪具有很大影响,师幼互动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始终。当幼儿做错事情、违反规则时,教师不免要对幼儿进行批评劝告,这些都会或轻或重的引发幼儿的消极情绪,幼儿在接受教师的批评后通常会产生恐惧或者悲伤的情绪。
(四)幼儿消极情绪持续时间与产生原因的关系分析
表4幼儿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幼儿情绪发生的原因分类交叉
0-3分钟3-5分钟5-7分钟7-9分钟10分钟以上
教师引起8.60%(8)7.53%(7)3.23%(3)2.15%(2)6.45%(6)
自身原因4.30%(4)4.30%(4)2.15%(2)3.23%(3)2.15%(2)
同伴引起13.98%(13)16.13%(15)8.60%(8)9.68%(9)7.53%(7)
总计26.88%(25)27.96%(26)13.98%(13)15.05%(14)16.13%(15)
根据表4,笔者将幼儿消极情绪持续时间分为两种:0-7分钟和7分钟以上,在观察记录的93例情绪事件中,幼儿消极情绪持续0-7分钟的共有64例,占比68.82%;7分钟以上的共有29例,占比31.18%。在幼儿进行活动时,幼儿消极情绪表达持续比较短暂,对幼儿的心情和活动状态的影响较小;消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对幼儿心情和活动状态的影响较大。幼儿的消极情绪持续时间普遍较短,大多数情况下,幼儿能够自我调节情绪,或者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较快的走出消极情绪,但是消极情绪较为严重的影响幼儿的事件还是存在,并且占据将近三分之一的情况,这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教师回应消极情绪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师回应方式的类型
笔者根据观察到的93例教师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方式,对以下五种回应类型进行分析,并附上典型性案例。
1.引导型回应
具体表现为在教师发现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及时的询问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为幼儿提供一些支持性语言与动作的帮助,即安慰鼓励幼儿。引导其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倾听幼儿的诉说,能够与幼儿沟通、分享彼此的感受,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幼儿摆脱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变得积极。
案例1:区角活动时,两名幼儿在建构区争夺一个圆柱形积木,在争夺过程中砸到了另一个幼儿的肩膀,他疼得哭了起来。教师立即赶来,一边轻轻摸着幼儿的肩膀一边轻声问:“撞到哪个位置?”“我帮你揉一揉,还疼不疼呀?”“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自己擦一擦眼泪吧。”幼儿擦了擦眼泪,停止了哭泣。教师再次询问:“还疼吗?”幼儿摇摇头。教师叫停了建构区的活动,让大家回想一下建构游戏的规则。
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消极情绪,并第一时间采取了引导鼓励的回应方式,既有语言的安慰,还有动作上的安慰,使幼儿很快地平静下来,停止了哭泣。教师的行为不仅使幼儿情绪得到缓解,还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习惯。
《纲要》也明确要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关爱、支持和引导幼儿,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而引导型的回应方式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2.忽视型回应
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消极情绪不予理睬,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忙于其他工作没有关注到幼儿的消极情绪;另一种是,教师发现幼儿产生了消极情绪,仍然不采取任何回应。
案例2:午餐过后,教师带领幼儿们排队去操场上饭后散步。小敏吃的比较慢,她看到其他幼儿开始排队了,她快速、大口地吃着自己的饭,但是饭还有很多,她还没有吃完其他幼儿就排好队走了。小敏突然放下碗和勺子,生气起来,不肯再吃饭,一直闷闷不乐。等到其他幼儿散步回来之后,她也不和同伴说话,一个人在玩自己的衣服上的绳子。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能够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而该名幼儿的消极情绪持续了很久,并且影响到了她的生活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并给予安慰和劝解,幼儿能更快得摆脱这种不愉快的体验。
案例3:幼儿在自然角用喷水壶浇花,不小心踩到了一根掉在地上的积木摔倒了,喷水壶碰到了一盆植物,植物掉了下来,泥土撒了一地。幼儿愣了一会儿,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教师此时正在美工区指导其他幼儿的绘画活动,听到声音,抬头看了看,继续指导幼儿画画。一分钟左右,幼儿擦了擦眼泪站了起来,把花盆扶起来,用手抓着地上的泥土往花盆里放,很快就把泥土都装进了花盆里,地上只剩一些散落的细碎泥土,最后把植物也轻轻地放进了花盆里,把花盆放到了原来的位置。此时,教师走过来询问了幼儿:“这盆花怎么了呀?”幼儿回答:“它掉下来了,我又种进去了。”教师表扬了她:“你真厉害,让我看看……”植物歪在花盆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再次加工将植物重新栽种好,将地上清扫干净。
上述案例非常值得思考,教师在发现幼儿哭泣时没有当时就去回应幼儿,而是采取了忽视的方式。随后,幼儿自己擦干眼泪,动手将植物栽种好。就此事件发生后,笔者对该名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访谈,该教师表示自己并不是忽视了幼儿的消极情绪,而是在暗中观察她的一举一动。这名幼儿的性格非常开朗、动手能力也比较强,教师相信她可以自己解决这件事情。由此可见,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忽视型回应是给一个让幼儿自己调节情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反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否定型回应
具体表现为教师发现幼儿哭泣、生气等行为时,不了解事件的发生经过,直接对幼儿批评、责骂、讽刺等回应。
案例4:户外活动中,小明和小奇在一起玩沙子。小奇拿了一个碗,小明也想要,伸手去抢小奇的碗,小奇不愿意给,小明打了小奇一下,并抢来了碗。小奇非常伤心,嘴里嘟囔着:“这是我的,我的……”。一名幼儿看到他们俩发生了争执,就去找老师告状说:“小明和小奇在打架”。小明听到了有人告状,突然哭了起来。教师赶来,看到小明在哭,就开始责问小奇:“你怎么能打人呢?打人是不对的!”小奇不说话,也哭了起来。
上述案例中,教师听到其他幼儿传话说小明和小奇打架,又看到小明在哭,主观的认为是小奇打了小明。在没有了解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委时,就批评了小奇,小奇本来因为被抢了碗就闷闷不乐,又被批评更加委屈了。
否定型回应是一种消极的回应方式,试图用批评、责骂的方式来缓解幼儿的消极情绪,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4.告知型回应
具体表现为教师面对幼儿消极情绪时,对幼儿作出简单随意的回应,比如“没关系的”、“快去玩吧”等,或者按照自己的经验给出简单的引导。
案例5:幼儿在美工区玩超轻黏土,承承完成了一个鲨鱼的作品,非常开心,到处拿给其他幼儿看:“你看,我做的鲨鱼。”小楠很感兴趣,想拿过来看一看,承承不想让他拿,在小楠抓到鲨鱼的时候甩了一下胳膊,结果鲨鱼被分成了两半。承承伤心的哭了起来,走到老师面前:“老师,小楠把我的鲨鱼弄坏了!”教师正在电脑上备课,对承承说:“没事,你去玩吧,我有事。”承承失落地走开了,走到小楠面前边哭边说:“你赔我!”
上述案例中教师就采取了简单随意地语言应付了幼儿,并没有解决幼儿的消极情绪问题。这样的回应不仅有效性差,还会引发幼儿的其他问题。
5.控制型回应
具体表现为教师为了快速解决幼儿的消极情绪,或者维护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对幼儿进行直接的约束,让幼儿听从教师的命令。
案例6:幼儿用插卡的方式选择活动区域,花花想去图书角,但是她晚了一步,插卡板已经满了。她站在插卡板面前不肯走,教师发现她站着不动,过来询问情况。花花说:“我想看图画书。”教师说:“那你下次早点来,今天图书角人已经满了。”花花噘着嘴,哭了起来。教师再次说到:“你明天早一点来,今天玩别的吧。”花花仍然哭着,教师不耐烦地拉着她的手臂,把她拉到益智区,说:“今天你就玩这个。”花花说:“不要玩这个”教师说:“不玩你就坐在这吧。”花花哭了十几分钟。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花花使用了控制型回应,强制花花在益智区玩。结果是花花哭了很久,也没有进行活动。因为没有选到想去的区域花花就哭了,可以看出,花花是个情绪敏感的孩子,教师此时应更该积极的引导安慰她选择其他区域,而不是强迫、命令她,反而导致她更加伤心,影响到了后续的活动。
(二)教师应对方式的特点分析
表5教师应对方式类型的整体分布表
应对方式引导型忽视型否定型告知型控制型总计
频次34 11 13 8 27 93
百分比36.56%11.83%13.98%8.60%29.03%100%
由表5可以看出,教师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为引导型,共使用34次,占比36.56%;位于第二的是控制型,共27次,占比29.03%接下来依次是:否定型、忽视型、告知型,分别占比13.98%、11.83%、8.60%.
在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引导型和控制型这两种回应方式能够较快的解决问题。当幼儿产生恐惧、悲伤、焦虑等消极情绪时,教师一般都会选择引导型的回应方式去安慰幼儿;当幼儿因为发生冲突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教师通常会选择控制型的回应方式。由此可见,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应对的方式。
(三)影响教师应对方式的因素分析
1.教师的态度与观念的影响
在观察记录的93例情绪事件中,教师做出回应的有82例,占比88.17%,教师忽视的有11例,占比11.83%。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消极情绪都能得到教师的回应,在被忽视的案例中,一些情景是在集体教学时,教师无法突然中断教学活动来安抚幼儿;还有一些情景是教师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幼儿产生了消极情绪;个别案例是教师发现了幼儿的消极情绪却不予理睬。
教师的儿童观、发展观也会影响回应的方式。幼儿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每个幼儿的性格、各方面发展都不相同。在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教师应该根据对幼儿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幼儿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访谈中教师们提到了一点共性,只要发现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大多数情况都会做出回应。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是十分常见且正常的事情,也愿意去引导幼儿调节情绪。少部分教师根据积累的经验,认为幼儿的情绪比较不稳定,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必要去管理。也有教师表示,在一些情况下,不知道该如何快速地作出恰当回应,并且回应的效果也有待考究。
但结合自然观察可以发现,在访谈时,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态度很积极,但在实际场景中,有些教师的态度并不太友好。究其原因,教师认为在班级中的工作量很大,比如幼儿在游戏中时教师可能会在一边备课、写观察记录等等,并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有时教师关注到了幼儿的消极情绪,但是不想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解决问题,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或者随意的回应便草草了事。实际上,幼儿教师的工作是“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加上班级内幼儿数量多,教师精力有限,部分教师也苦恼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去应对幼儿的消极情绪。
2.教师情绪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之间的行为、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教师情绪有时会受到幼儿的消极情绪影响,从而又影响到教师自己对幼儿的回应态度与方式。比如在幼儿一直哭闹不止并且不听教师劝慰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会感到烦躁和无措,导致态度变差,对幼儿作出一些批评、不予理睬等消极的回应,幼儿在感受到教师的消极态度后反而又产生了恐惧、焦虑、伤心的情绪。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过程,导致幼儿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边长,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幼儿接下来参与的所有活动。
此外,教师因为身体健康等自身原因,家庭、同事等其他原因也会产生负面情绪,这也是教师选择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教师应对效果的分析
表6应对方式和应对效果的相关分析表
引导型忽视型否定型告知型控制型
有效84%60%31%29%23%
无效16%40%69%71%77%
总数34 11 13 8 27
X²(df=4)55.244*,P=0.000<0.05
数据显示,有效性最高的是引导性回应,占总数的84%,第二名是忽视型,占总数的60%,其他依次是否定批评型、提示告知型、控制型,其中控制性的有效性最低,占比23%。笔者进行了卡方检验,卡方值为55.244,df=4,p=0.000<0.05,研究表明教师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与产生的应对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由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教师在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作出了回应,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即使是积极的引导型回应,也不能做到100%有效。否定型、告知型、控制型这三中类型的回应方式的无效性更是高达65%以上,甚至不如忽视型回应。教师使用忽视型回应方式在实际情况中产生的效果较好,究其原因,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性,在产生消极情绪时,有一定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忽视型回应方式,不代表教师是不管、不问,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暗中观察、后续跟进等方法,能够给予幼儿自己解决情绪问题的空间,更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教师对中班幼儿消极情绪回应中存在的问题
1.控制型回应使用频率过高
数据显示,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控制型回应方式占比29.03%,使用频率较高,但有回应无效性高达77%。控制型回应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方法,通过命令、强迫、威胁等方式来约束幼儿的行为。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师的目的,但其实仅仅是表面现象,并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并且,有些控制型回应的效果,仅仅是幼儿受到成人的威慑而做出改变,并不能使幼儿真心真意的信服。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只能在紧急处理幼儿之间剧烈的矛盾时谨慎使用,并不适合长期的、频繁的使用,不能作为常规化的回应方式。
2.对忽视型回应缺乏思考
经验认为,忽视型回应属于一种非支持性回应方式,即教师对幼儿的消极情绪不予理睬。如果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教师又不管、不问,可能会导致幼儿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消极心理。但是,幼儿作为一个有自主性的个体,有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需要把握“忽视”的度。在使用忽视型回应方式上值得更加深入的思考。
3.教师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通过观察发现,教师的情绪易受幼儿行为、情绪的影响,还会将其他情绪带入到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回应方式的选择,对幼儿的心境和活动状态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4.回应有效性低,回应质量有待提高
可以看出,即使是引导鼓励型的回应方式,有效性也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高,这与教师的回应质量有关。有的教师虽然理解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是正常现象,愿意帮助幼儿调节情绪,但是在回应的方法上有很多问题。比如,不够了解幼儿,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提供的建议不合理,缺少动作方面的回应等等。当然,影响回应效果的原因复杂多样,不会有百分百有效的方法,只能尽可能的提高回应的质量。
三、教师回应中班幼儿消极情绪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自身观念和专业能力会影响教师应对方法的使用,并且这种影响是固化的。实际上,教师的工作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既要关注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发展,又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既要开展一些必要的活动,又要保证幼儿的安全。虽然工作很多、很忙,也要对幼儿有耐心和责任心。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教师应正确理解与认识幼儿的消极情绪,接纳幼儿不好的行为与情绪。通过平时对于幼儿的观察与接触,深入了解幼儿;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既可以使幼儿学会察觉、表达、理解、调节自己的情绪,又可以总结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对自身要求更高,以积极正确地态度对待幼儿的消极情绪。
(二)选择适当的回应方式,提高回应效果的有效性
根据调查,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回应的有效性普遍不高,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幼儿消极情绪的回应效果的因素很多,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提高回应方式的质量,提高回应的有效性。
1.增加支持性表情、动作回应的使用频率
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教师存在很多“无动作”的回应,教师仅仅通过简单地语言来引导幼儿。教师回应幼儿的消极情绪时,表情、动作也非常重要,一些温柔的安抚的动作能使幼儿更快的走出负面的情绪,比如说轻轻抚摸幼儿的头、轻拍幼儿的背部等等。还有些教师在采取引导鼓励的回应方式时,虽然说着安抚的话语,但是表情显得很不耐烦,细心的幼儿是可以察觉到的,所以教师也需要重视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表达。
2.完善忽视型回应方式
调查发现,忽视型回应方式的有效性较高。所以,如果能够更好的使用这种回应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调节幼儿的消极情绪。经验中认为的忽视型回应是对幼儿完全不管、不问、不予理睬,这是一种非支持性的回应方式。对于这类缺少关心与关注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换个角度看,忽视型回应也有积极的一面。教师在发现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不立刻做出回应,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自己解决,既能锻炼幼儿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又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动手能力、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采取暗中观察、事后跟进等方式,等待合适的时机对幼儿作出回应,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忽视”的度。
3.减少控制型回应方式
教师应该“教育幼儿”而不是“管理幼儿”,而教育是教师通过关心、引导幼儿,使幼儿各方面得到发展,而不是通过威胁、命令、强迫等方式来约束幼儿的情绪与行为。经常使用控制型回应的教师,要么在观念上有一定的问题,要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管理无能为力。
幼儿在受到教师的命令或约束时,碍于教师的威严,可能在表面会信服,内心反而更加畏惧教师,对情绪的改善起负面作用。
4.灵活选择回应策略,注重个体差异性
每个消极情绪事件产生的情况都不同,当一个消极情绪事件产生,教师要能够判断幼儿的消极情绪类型,了解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适合这名幼儿的回应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一套合适的应对策略。
每个幼儿的性格、气质、情绪体验强度都不同,同样的回应方式对不同的幼儿产生的效果不一样。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特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选择与幼儿个性倾向契合的回应方式。
(三)提高自身情绪能力,重视自身情绪的调节
教师在应对幼儿消极情绪时附带的不良情绪越少,幼儿越能感受到真诚与温暖。教师在幼儿园中要兼顾保育和教育任务,教师工作压力大,再加上科研、社交、身体健康等其他方面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情绪负担很重。在处理幼儿消极情绪时,易受幼儿情绪的影响,常常忽略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展现出不好的情绪表现。
教师需要准确的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情绪能力,重视自身情绪的调节,可以有效减少对幼儿回应的负面影响。在处理幼儿消极情绪事件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好自身的心态,更好地回应幼儿。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EB/OL]http://news.cssn.cn/zx/bwyc/201902/t20190222_4835375.shtml?COLLCC=4228260270&,2019-2-22.
[2]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aed4ca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2.html,2012-10-9.
[3]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程族珩.消极情绪、认知评价倾向对高中生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6]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廖晓萍.让课堂“动”起来集体教学中教师回应艺术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
[8]刘英.教师回应策略研究——基于师幼互动情境中[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诗塔,卡拉特.情绪心理学[M].周仁来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15.
[11]但菲,梁美玉,薛瞧瞧.教师对幼儿情绪表达事件的态度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
[12]艾春娣.愤怒情绪下两性行为抑制能力的差异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3]孙璐,吕国瑶,刘晓晔.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认识与回应[J].学前教育研究,2018(4).
[14]但菲,梁美玉,薛瞧瞧.教师对幼儿情绪表达事件的态度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
[15]梁玉华,王辰宇.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5).
[16]邵媛,李朝辉.教师对不同性别幼儿消极情绪的应对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报,2019(8).
[17]杨晓萍,徐雪.关心型师幼关系的错位与复归———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J].教育评论,2017(2).
[18]陈友庆,叶玉红.幼儿负性情绪的特点及其调节[J].教育导刊,2011(1).
[19]应玉红.小班幼儿消极情绪的疏导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8).
[20]张华玲,闻静.绘本教学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
致谢
临近毕业之际,毕业论文的撰写也终于收尾。回想从选题、构思、开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实施调查、修改,到最终的定稿,一路走来,虽有艰辛,但也从自己的不断克服与勇敢前进中收获了身心上的发展以及研究能力上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无私帮助我的人,每每想起,心中都溢满感激与感动。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文老师。刘老师从一开始的论文题目的确定上就给予了我很多建议,在确定题目后,督促我查阅文献,打下了很丰富的前期基础。之后对我论文的每一次反馈都进行了详尽的批注,包括论文的内容是否恰当、切题、丰富,语言表述是否通顺、精炼,格式是否正确等等,并给予我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当我有一些零碎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时,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老师的这种包容的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其次,我要感谢我所有帮助我的幼儿园教师,在我实习期间帮助我与幼儿打成一片,教了我很多实用的小技巧。在我观察记录时帮我完善细节,在观察后配合我进行访谈,主动地将自己的想法与我分享,使我受益良多。
另外,我要感谢我的辅导员高燕老师,论文同组的同学及我的舍友们,还有其他同学、朋友,他们会经常与我交流论文写作情况,在我有问题时,也会给我一些参考意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在我写作遇到不顺有些意志消沉时,他们鼓励我,成为我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这段论文撰写的历程中,感谢你们对我的关爱、帮助,我会带着这些关爱与帮助,今后更加踏实地去走好每一步!
附录
附录A、观察记录表
教师应对幼儿消极情绪观察记录表
观察日期:观察者:观察班级:教师姓名:年龄:
性别:职称:教龄:婚姻状况:学历:
消极情绪类型生气悲伤害怕焦虑
幼儿姓名幼儿性别男女
活动类型
观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消极情绪诱因
自身引起的情绪
同伴引起的情绪
教师引起的情绪观察
生理问题(怕高怕黑等)
抢夺物品、打人、言语刺激、被拒绝、同伴告状等
规范纪律、批评、教师消极情绪影响、教师的眼神等记录
幼儿的情绪表达
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观察
声音
面部表情
肢体动作
行为记录
教师的敏感性
不在场
在场观察
未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客观原因)
未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主观原因)
注意到幼儿的消极情绪记录
教师的态度
积极
消极
忽视观察
主动积极回应
被动积极回应
主动消极回应
被动消极回应
忽视记录
教
师
应
对
方
式
积极回应鼓励安慰注意力转移
亲自示范教授策略
解释说明幽默感等记录
中性回应忽略
消极回应逃避应对压抑惩罚
控制嘲笑否定
教师应对表达
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观察
声音
面部表情
肢体动作
行为记录
策略的出发点观察、访谈
策略有效性
有效
无效观察
在教师帮助下恢复积极情绪
在同伴帮助下恢复积极情绪
在自我调解下恢复积极情绪记录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