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是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顺利开展工作并且在村民中树立威信的关键基础。大学生村官能否融入农村、获得信任、发挥作用直接取决培养的到位与否以及培养质量的高低。从1995年江苏省的“雏鹰工程”开始,“大学生村官”到今天已走过了二十六个年头,在这二十六年间,这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等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通过运用文献、系统分析法充分研究、参考各类文献资料,并借鉴之前研究者的经验,对大学生村官培养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存在着一些比如:培养主体间交流商议少,难以培养出适合农村的人才;培养对象不被看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培养内容合理性低,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培养方式创新不够,培养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之所以有这些问题,多多少少是与国家政策、地方XX、高等院校及大学生村官自身这几方有关。根据梳理出的问题,再结合剖析的原因,文章提出了健全国家培养相关制度、提高培养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创新高校培养模式、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的解决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进而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大学生村官培养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制度”即选择并且聘任优秀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任职的计划最开始是起源于1995年江苏省丰县以培育人才为目的的“雏鹰工程”,这项工程在落实后的四五年内成功为丰县吸引并培育了近百名甘愿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而奉献的优秀基层干部,由此也创造出向落后农村地区引进优秀人才,提升基层组织综合能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多样性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中央也愈发的关注如何有效的推动农村发展这一课题,同时也更加重视如何能更好地选择更合适的农村人才并加以培养最终可以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去这个问题。有十个省市在2004年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初已增加到17个省市,而在2008年3月,中央更是下发文件在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署开展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截止2016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已有102563人。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不断壮大,而相关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教育培训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地方并没有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去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茁壮成长并且快速发展。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针对我国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最终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结合原因并根据问题提出可实行的建议和对策,首先来说是可以在丰富我国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相关理论的同时促进这些理论的完善以及进一步的发展。其次,这项研究能够为未来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以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另外,这项研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新的培养理论成果而存在,它还能够让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促进XX完善大学生村官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方案和配套工作机制,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参考,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得以用更快的速度获得更成功的结果,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
现实意义:
首先,探讨研究大学生村官培养方面的工作,可以发现在当前该工作到底存有哪些问题,以及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培养基层人才的进程,针对探讨出的结果就可以研究改进措施,进而逐个击破,清除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拦路虎,使大学生村官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农村,使他们成为有能力为乡亲们干实事,带领百姓实现创收的好村官。此外,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在问题中反省自己,明白自己是有不足的,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村官转换思想摆正态度,不再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不再仅仅把三年的村官生涯当做未来人生的踏板,而是能够将百姓装在心里,完善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再者,研究如何克服困难更好地培育出更适合农村的人才,也是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信任,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肯定的一种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进行关注,并且重视他们、信任他们、最终愿意帮助他们,能够在他们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以他们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保障,以使他们的工作顺利展开。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发掘大学生村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逐个击破。
论文由六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详尽的阐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进行研究以及研究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有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概念和人力资本理论及需求层次理论这两个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究现阶段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四部分则是分析了各个问题背后的原因;
第五部分是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各个对策;
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先前所有的论述进行了浓缩总结,也表达了今后的期许。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是应用最多最广,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个方法对充分把握研究方向和提高研究对象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一是阅读了有关的书籍文章报告以及数据资源等,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史、相关制度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了解,有效把握了最新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发展动态。其次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和主要省市制定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制度,对动摇大学生村官发展的理论基础有了全面把握。最后,梳理、分类、比较了相关文献,对造成大学生村官培养进程缓慢的背后原因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可以提出一些初步的对策。
系统分析法“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网络包括大学生村官的同事、上级管理部门、村干部、当地村民和大学生村官本人。在研究过程中,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用全局分析的思路和视野,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一、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现较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经过提交报名、资格评审、参加笔试、进行面试、组织考察、培训上岗,与有关部门统一签订聘用合同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的聘期一般为三年,也有个别地方以两年为一个聘期。他们由乡镇党委直接管理,通常担任村主任或XX的助理,没有正式编制,更不是公务员身份。
2.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指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一般来说,选拔出来的人才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锻炼,才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成为特定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培养人才的方法很多。除了在学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外,他们还可以通过业余教育、培训班和研讨会等自学。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但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使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
3.大学生村官培养
大学生村官培养主要涉及培养主体、对象和内容三个方面。培养主体的角色由XX和高校担任,而大学生村官是他们的培养对象,至于培养内容则需要量体裁衣,按实际需求来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存在着培养主体缺乏沟通、培养对象不被重视、培养内容不切实际、培养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目前,高校和XX大多选择采取增设村官专业、转换教育理念和定向培养等方法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对农村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熟悉并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农业农学知识,使他们有能力胜任农村工作帮助解决问题,足够担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骨干这一角色。
(二)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网络公共危机作为公共危机人力资本理论是有关人的知识、经验、制度与习惯等的理论研究,实际上它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舒尔茨和贝克尔创设。这两位经济学家表示,人力资本就是指人自带的或者说是天生所拥有的以及后天通过努力所获得的人的资本,具体来说则是包括人的外形条件身体素质以及生产生活知识、劳动实践与管理技能等资本的总和。
2.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说,所有人都潜藏着从生理、安全、到社交、尊重、再到自我实现这五个自低水平到高水平的需求,而在不同时期人对各个层次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马斯洛认为,相对较低水平的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有更高的价值,但只有在满足当较低水平的需求时,人才有更高水平的需求欲望。
3.理论在论文中的应用
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大学生村官是农村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对推动农村的经济增长十分重要。他们自身素养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与农村全面发展的快慢密切相关。高校的培养、XX的培训,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奉献社会的能力,为他们带领农民致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最后达到培养的目的,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村官这一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
需求层次理论的应用: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薪酬需求就是最低层次需求,只有薪酬到达一定的水平,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通过人际、工作、晋升等获得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所以,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需要以此理论为基础。
二、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培养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合作
大学和XX是现在培养大学生村官的两大主体,二者由于沟通和交流不足,往往各行其是,导致大学生村官的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不仅造成大量资源的无效花费,更重要的是,没有XX和高校的互相配合,是培养不出能够真正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的。
地方XX作为接收大学生村官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去探索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的答案,并将自己的真实需求准确地反映给所在地高校,使高校能够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县乡两级XX的主管部门应该担起这两级XX与高校沟通的责任,积极作为,地市级XX应充分利用所辖范围内的高校,根据实际需要促进高校为新农村的建设输送人才。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高校输出的人才与XX需要的人才不是一种人才,相差甚远。这就是因为两大主体间沟通缺乏,常常会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问题上出现权利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从而对大学生村官的定位产生偏差,培养对象也未能锁定对口人群,不能培养出地方实际需要的人才等。
2.培养对象未得到充分重视
自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虽然也有一些基层XXX组织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恰当使用,最大可能地为其创造了有利于全面发挥其才干的条件,但大部分对的地方组织还是不相信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对他们的定位存在误差。有很大一部分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干部都还没有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是能够给农村换新天的。
首先,村民不欢迎大学生村官。相当一部分的群众认为这些从城市里来的、小时候就在读书没住过农村、更是对农活一窍不通的“洋娃娃”来农村仅仅是为了镀金,什么也不会,干不了什么事,更干不成什么事,因而对他们并没有好感。其次是村里干部的不乐意。村里的干部大部分都在农村度过一生,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带给他们的第一反应无疑是挑战或威胁。一些村干部会觉得这些“娃娃官”什么都干不了,但他们拿到手的工资却比自己还高,因此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不少人抱有大学生村官倘若长久地留下来肯定会夺走自己饭碗的担心。也有一些人认为派下来的这些大学生村官没有丝毫的基层工作经验,更不要说胜任农村工作的能力,因此不想让这些人干涉村务。他们害怕时间一到,这些“村官”就会在板凳还未暖热的时候就离开。更重要的是,他们担心这些人会因为一些“小心思”耽误了村里的工作。由此来看,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村民并没有形成组织所要求的鱼和水的关系,而是变成了油水关系,两张皮,始终溶不到一块去。
3.培养内容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在一项针对培训的调查中,仅有22.22%的人认为培训对工作有很大作用,这说明培训体系并不完善,培训对工作没有起到很大的帮助。相当多的基层组织都更愿意安排大学生村官从事事务型工作。55.33%的大学生村官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处理村内事务,担任村主任秘书”。这种安排,不仅不能让大学生在服务农村中得到锻炼、成长进步,更是阻碍了他们实际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要说让大学生村官在村子里取得威信,就是融入村民都成为了一件难事。
对大学生的培养应以立足长远使用为出发点,减少大学生村官繁杂的日常事务,教给他们真正有利于了解农村,融入村民,促进农村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为了提高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与人相处、协调兼顾的能力,可以让他们参与调查村里情况、协调村民关系、应对危机突发事件、引进有用的项目和政策等工作。此外,给大学生村官创造进修学习实地考察的机会,可以让他们了解众多走在前端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从而因地制宜,加以利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参照大学生们的专业特长给他们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使他们的专业得以应用,特长得以发挥,量才录用,使之各展其才。还可以建立日常考核激励、促进他们全方位发展。
4.培养方式缺乏创新
面对环境尚不熟悉的农村,大多数“村官”都理不清工作头绪,找不到工作的着手点,无所适从。即使有一些大学生村官是从农村出来的,但由于长期以“离开农村”为奋斗目标,在校的时间可能远大于在家的时间,用在课本上的时间也远大于在田间的时间,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也并不很了解,难以顺利展开工作。大学生村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实践工作能力,他们不了解农村人际关系、风俗社情、气候作物、农业土壤等相关知识,需要系统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帮助熟悉农村,融入农村。
但是,就目前来说,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这使得“村官”们不能很好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实践能力欠缺。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也缺少系统性,这会导致“农村”在大学生村官们眼里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他们很难想象到以后去到农村工作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更不用说提前想好一些应对之策。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局面难以打开,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另外,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中忽视了高校的作用,忽视了学校对塑造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创新性。应利用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和资源来丰富学生们的教学体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开展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教育培训,例如农业知识讲座、农业技术实操等提高培养的效率,以更快的速度见到更好地成果。
(二)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家相关政策尚不健全
就中央XX来说,希望借助大学生较高的知识和素养来大力建设新农村的愿景是可以肯定的。然而,在现行政策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并没有合法化,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他们是在政策边缘游走的人,没有正式编制,只受组织部管辖。自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定位模糊身份不清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也就是说这些“村官”不是农民,也不如干部,更不是有完备保障的公务员。所以说,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是被缚手脚的,很难真正的“大干一场”,能否取得村民的信任都是一道坎。其次,政策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身份认定模糊,福利待遇低。工作的艰难,收入的微薄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动摇自己扎根农村、服务社会的初心。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需要建立健全村官的奖惩机制和绩效制度,有72.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其发展前景渺茫、发展渠道不通畅、缺乏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
作为大学生村官来说,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选择来到农村,希望在农村有所成就,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是农学专业的学生,并且对农村不甚了解,所以就得不断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但是,目前,国家尚未完全落实有关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培训机制,这加大了大学生村官熟悉并适应农村工作的难度,并且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2.地方XX培养工作缺乏落实
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很长的历史,很多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农村干了大半辈子的基层领导,都是自己一点一滴做到这个岗位上的,他们不能理解这项计划,对这些“空降兵”十分怀疑,不能相信,更加不会重视。
一是因为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技术和人才对农村对农业的重要性,他们不认可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大多数人依然会觉得收成的好坏只和气候、农药、种子这些东西有关,他们不愿意尝试新的生产方式。而少部分觉醒的人又会因为农村“熟人社会”的缘故,万万不可能将自己的收成托付给这些初入农村的“菜鸟”。
二是不信任大学生村官。一些领导认为这些大学生没有真本事,都是靠关系进来的,不够格当“村官”。他们会认为培养这些“走后门”的大学生村官纯属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国家的资源,而即便是自己愿意提供条件去培养去锻炼这些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他们这一个个“瓷娃娃”也未必能吃得了这份苦,根本不可能会认真对待,那又何必多此一举。让他们干些杂活,打打字、写写报告、教教领导电脑,做些自己会的也不受苦的事,只要他们不影响村里工作,平平稳稳过完这三年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即使一身本领也没有用武之地,相反,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怕也会逐渐减退。总的来说,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处境并不好。
3.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需要创新
大学生村官综合实力的培训基地就是大学,在校期间是大学生可以获得许多关键性能力素质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村官的素质合不合格,意志坚不坚定,领导能力强不强大,是否能够很好地胜任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们在高校所受到的教育,所受过的锻炼。以徐州市铜山区的大学生村官为例,认为村官工作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很大关联,并且所学专业帮到自己工作很多的仅占3.5%;认为在校学习的专业虽然对目前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但在实际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自己并没有接触过的占9.1%;此外,有占比高达42%的大学生村官持专业与工作基本不相关,所学知识于工作基本无帮助的观点,他们说自己必须在新的岗位重新学习很多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新工作;其他大学生村官也都反映了自己专业和工作的差距,表示平时要学习很多自己未曾了解过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
“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大学和大学生服务社会、建设乡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建设新农村需要能力强素质佳的基层干部的助力,正因为如此,高校更应该利用独有的教育优势,可以在现下施行的教学中加入别具一格的村官课程,比如带领学生们赏析农村风俗文化、研究农村政策法规、教学生如何在农村基层进行有效管理、如何更加合理地规划农村的区域发展,还可以带学生到田间地头,真实地接触农村,上实践课,培养一批懂得技术、明白管理、通晓市场、擅长创新,热爱农村事业,甘愿为新农村的建设而服务奉献的高素质人才。而通过村官课程系统的学习和熏陶,大学生拥有充足的关于农村的知识储备,对农业种植,农村的生活环境、风俗人情能有初步的了解,在真正成为大学生村官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融入农村,获得群众的信任,有效开展工作。
4.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中国农村特殊的熟人社会和乡村政治在广大农民中表现为普遍的抱团现象和排他心理。他们很难去信任一个外来的“娃娃村官”,更不要说接受这个“娃娃”的领导,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熟悉农村大事小情,有管理经验,真正切切干出过事的人当村官。但是第一次进入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些。“缺少工作经验(28%)”、“缺乏对农村工作的把握(21%)” 、“解决问题的实用措施和方案不多(15%)”。实际上,大部分的“村官”都不是农业类院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与农业几乎毫无关系。他们缺乏农业知识,他们不了解土地,不认识农作物品种,更不知道季节、气候的改变对农村对农业对农民的重要性。而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国家对农村的政策等相关知识,他们也知之甚少,甚至是十分陌生的,因此,村民不愿意也不能够信任他们,领导也不放心把重要的工作交到他们手上。
大学生村官应该持有良好的心态,熟悉农村的工作环境,主动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多观察农村的老干部们是如何与农民打交道、如何去做群众工作的,要吸取他们好的经验和方法,更要自己学习农业相关知识。加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作物的习性,培育、生产的流程,深入实际,真正与村民不分彼此,把自己锻炼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三)完善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对策
1.健全国家培养相关制度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领导可考虑通过实施帮扶制度和激励制度来为大学生村官“降压”,帮他们调整心态,进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培育出一批能够适应农村并且扎根农村的优秀村官。
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并正式落实可以引导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相关政策。比如,他们可以组织当地有创业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人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子。大学生村官有了这些“致富带头人”的帮助和指导,一方面可以学习他们创业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能规避他们曾犯过的错误,从而少走弯路。此外,XX还应该以提供专家的形式向大学生村官愿意帮助。提供的专家应该具有评估市场以及评估项目风险的能力,由他们来确定创业的可行与否,进而以专业的结果说服投资公司给予资金支持,说服工商部门给予税收优惠。除此之外,还可以倡导大学生村官参加专业性的合作社、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并施行创办订单式农业,从而帮助他们减少创业风险。
至于激励制度,需要建立健全基层预备干部培养培训制度,给他们提供合理合适的晋升渠道,也是给大学生村官一个使自己身份与能力相匹配的机会。要以政策制度为导向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权力,让大学生村官不再是随传随到“临时工”、帮领导写报告“工具人”,而是真正具有说话干事的权利。并且可以设置一些大学生村官真实需要的奖励,比如如果工作优秀,受到认可,则可涨工资或是纳入编制等。
2.提高培养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大学生村官既没有工作经验,对农村也是知之甚少,作为“新人”他们一方面需要机会,另一方面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抓住机会。但是,给予帮助也需要按照一定的管理机制来进行,而不能是想一出是一出、想到那走到哪。以季市镇的村官管理培训机制为例:第一年计划是由村支部XX专门负责管理帮带,上级领导的教育引导作为辅助;第二年计划则是让大学生村官到XX轮职,学习了解熟悉机关作业,而大胆启用这些村官作为部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让他们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就是第三年的实践型计划。同时,对每一年的计划作出具体的指示说明,对每一年的工作计划实行考核,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在下一年的计划里给予改正。季市镇两级XX曾多次组织村官进行参观学习、交流座谈以及写作等能力培训的活动,并组织有8名村官在镇XX各科室轮职,让他们能够充分熟悉各科室的分工以及XX的运行程序,进而对其专项素质进行培养。此外,还会从八名村官中选出正组长和副组长,在三个月内,交替担任。各组员根据工作任务自主执行,组长会督促那些没有按时完成或者工作成效不显著的组员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改进。组长要记好平时的工作笔记,注重各部门协调工作能力的锻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在轮值期间,加强业务知识的培养,在完成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强调合作精神(另外村里工作不要丢)。
3.创新高校培养方式
培养“大学生村官”是现如今中国有效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新举措,同时也是向农村引进人才、提升中国基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好方法,能够十分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铺下一条康庄大道。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地方XX的精准实施、高等院校的认真配合以及大学生村官自身对新农村建设的坚定信念和深入探索是成功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可没有的要素,缺一不可。高等院校应该从办学理念、招生安排、课程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入手,创造出有新意的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方法途径。
高等院校应开设一些与“村官”相联系的课程,组织学生到农业示范园区参观等,使有意愿在毕业后报考“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对农村事务有所接触和学习,为这些未来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以便在未来他们可以更快的融入农村和更好的服务农村。而对于专门的农业高校来说,可以为大学生开设“实践工作课”,让他们提前参与到农、林、渔、牧业等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项目中,对这些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工作报道,由老师进行评改。以定向、委培等方式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出一批综合能力强,能够带领人民脱贫奔小康,推动农村更快更好的发展的专业人才。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大学生村官必须要上好的一课,高校可以选择开设“扎根农村,奉献社会”等类似专题的讲座,或是组织一些讲述为农村农村建设奉献自我的人物事迹等的活动,培育出志在基层、服务农村,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4.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现如今,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困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转换生产方式,用科学技术指导生产,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增大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一步。可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和乡村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越来越多,“空壳化”屡见不鲜。人少,人才更少,农村的管理就出现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几个主要表现在村委会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低等。因此,急需年轻态、思想新的大学生村官加入其中,缔造改变。
2016年,在校大学生就有2695.8万人;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已上升至3031.53万人,同年毕业生数量也创了新高,达到834万人。在这之中的很多人是真心希望加入农村改革的队伍,以助力国家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任务,为新农村的建设做些有意义的事。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去到农村,期望能带领农民致富,希望在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价值。房廷廷、翁新强、王萌萌,一个个成功的实例证明,大学生村官对于引进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升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最终繁荣农村这些方面发挥的的作用十分显著。
结论
选择并培养能帮助新农村建设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一项重要举措,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从1995年至今,大学生村官的相关制度越来越完备,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也越来越科学合理,可“大学生村官”说到底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一个探究摸索的过程之中,称不上十分成熟,而“培养”也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培养主体间沟通不够,培养对象即大学生村官不被乡村干部信任,培养内容和方式缺乏等。不过,从总体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是顺应历史潮流,广受认可的。因此,相关的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应该多多关注和重视这个计划,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争取使其发展的又好又快以使更多满腔抱负的年轻人在农村有所作为。
虽然本人并没有真切的接触过大学生村官,但是对大学生村官培养问题的分析整理也是以阅读得到大量资料为基础的,可以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有些观点可能略显稚嫩,因此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关注并探讨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赫贵怀.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v.32;No.261,68-70.
[2]高珏.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定位[J].上海农村经济,2019,No.379,41-42.
[3]刘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价值观培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v.18;No.73,83-85.
[4]曹湖云.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发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v.2;No.26,181-162.
[5]韩迪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培养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3,No.291,71-72.
[6]宋全云;吴雨;何青.大学生村官能否促进农户增收?[J].世界经济文汇,2019,No.252,31-46.
[7]任天驰;杨晓慧;康丕菊.“大学生村官”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基于第三次农业普查10700个村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3,No.297,29+53-60.
[8]熊娜娜;易爱军.后扶贫时代大学生村官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研究[J].现代交际,2023,No.531,84-85.
[9]章雪.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机制探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No.627,96-98.
[10]赵海娟.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管理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69-70.
[11]张亚宁.浅议后脱贫时代大学生村官作用的有效发挥[J].劳动保障世界,2023,No.571,55+57.
[12]易莉.XXX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v.31;No.481,356-358.
[13]刘伟安;房建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留乡创业契机的SWOT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9,v.23;No.165,30-32.
[14]阮爱民;汪泰;陈小波;王瑞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创业长效机制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9,v.21;No.158,41-47.
[15]于林可.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大学生村官素质提升的路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9,No.388,109-111.
[16]曹湖云.大学生村官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v.40;No.259,82-84.
[17]姜文斌.乡村合并后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融合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v.27;No.89,13-15.
[18]左崇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制度优化[J].职大学报,2023,No.135,110-116.
[19]吴长剑;叶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参与扶贫治理——一个苏北五市的嵌入式解释框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v.33;No.269,146-147+155.
[20]戴彭维.大学生村官农村融入问题及改进对策[J].乡村科技,2023,No.245,14-16.
[21]柯淑霞;石梦琪.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作用[J].区域治理,2019,No.275,193-195.
[22]王娜;徐永其;曹巧玉;张欢.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村官引领作用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9,No.515,90-92+102.
[23]宋亚飞.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兼论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发挥[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v.17;No.190,124-126.
[24]黄志辉;陈九如.乡村人才与组织振兴的青年担纲者——云南省H县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J].社会建设,2019,v.6;No.32,90-98.
[25]骆江玲;吴宸环;杨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演进及地方实施的逻辑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v.52;No.210,41-50.
[26]边琳丽;刘泽惠.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9,No.645,73-74.
[27]杨婵;贺小刚.村长权威与村落发展——基于中国千村调查的数据分析[J].管理世界,2019,v.35,96-114+201-202.
[28]WilliamC. Rivenbark,RobertaFasiello,StefanoAdamo.ExploringPerformanceManagementinItalianLocalGovernment: TheNecessityofOutcomeMeasuresandCitizenParticipation[J].TheAmericanReviewofPublicAdministration,2019,49(5),545-553.
[29]Gabriel,Villaroman.StrategicperformancemanagementinlocalgovernmentsinthePhilippines: workandratingchallenges[J].AsiaPacific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2019,41(2),119-125.
[30]YangYang;XiangHongxun.Researchonthe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sinPublicSectorsBasedontheTheoryof“SocialMan”[J].OpenJournalofSocialSciences,2023,08(12),263-270.
致 谢
初入校门的时光还历历在目,提笔却已到了离别的时刻,不知怎的,鼻头一酸。这四年,似短似长,一段没有太多忧愁的旅程。回首遥望,春夏秋冬般的感觉,新鲜、流汗、收获、空白。不到结束的时刻真不知道自己这么不舍,老师的关心,同学的陪伴一一浮上心头,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需要感谢。
首先,要谢谢从论文开题到框架制定、内容构思再到文章撰写、最终定稿一直给予我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的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及时的纠错和中肯的建议,我可能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摸索,去探究,也可能无法收获现在的结果。其次,也要跟管理学院所有领导和老师说句谢谢,因为有你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敬业付出,我们才得以学习系统专业的知识和可靠有用的技能,得以从管理的角度看世界。你们对工作的严谨,对学术的钻研都是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并用以自身的。最后要感谢一直以来给我最大关爱和包容的家人,我知道你们是我最强大的后盾,而我也会努力成为你们永远的依靠。还有这一路走来认识的同学、结识的朋友,这四年的开心和快乐离不开你们的包容和理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记忆可以留存。
这个夏天,我们就散了。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