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本科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的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为进一步开展护生死亡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死亡态度表(DAP-R量表)与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对133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本科护生的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为:自然接受(3.84±0.70)分,死亡逃避(2.96±0.92)分,死亡恐惧(2.95±0.72)分,逃离接受(2.91±1.61)分,趋近接受(2.83±0.86)分,死亡教育需求总均分为(4.24±0.66)分。结论:护生死亡态度以中性死亡接受和死亡逃避为主,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需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死亡教育,使其在实习阶段面对死亡相关事件时能保持正向的死亡态度,能较好地护理临终患者,满足临终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关键词]护理学生:死亡态度:死亡教育:
前言
在中国,受“重生忌死”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国人对死亡这个话题避而谈之。死亡态度是指对自己及他人的死亡与濒死的各种情绪的倾向与评价[1] 。作为临床的医护人员,避免不了要面对患者的死亡。有研究报道,如果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缺乏科学理性的死亡观和处理死亡相关问题的知识技巧,当初次面对临终患者时,许多护生因为恐惧、焦虑不能更好地实施临终关怀护理,以至于不能满足临终患者的各种生理与心理的需要,甚至有护生因为无法接受死亡,产生个人角色与专业角色冲突而选择放弃从医[2]。因此,对护生开展科学系统的死亡教育,有利于帮助护生建立正向的死亡态度,使其在临床上能发挥专业的临终护理知识与技巧,帮助临终患者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本研究通过对本科护理实习生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教育需求的调查,旨在为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对护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被调查对象为某学院本科大四护理实习生。本次调查共发放对象133人,回收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纳入标准:本校注册的护理专业在读大四本科生,处于临床实习阶段,智力、精神正常,阅读沟通能力良好。排除标准:非本科护理在校注册大四实习生,智力,精神异常。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资料问卷
自行编制包括性别、民族、生源地、有无宗教信仰、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参加过葬礼、是否参与过患者的临终处置、近5年是否有挚爱的亲人/朋友去世、在家庭中是否曾经讨论过死亡的问题、社会上是否有普遍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希望通过哪种方式了解死亡教育等内容。
1.2.2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量表)
采用由Wong[3]于1994年编制,并由廖芳娟[4]编译而成包括32个条目、5个维度: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非常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无意见,4分=同意,5分=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受试对象越倾向于此死亡态度。该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1.2.3死亡教育需求量表
采用颜淑慧[5]编制的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从“非常不需要、不需要、一般需要、需要、非常需要”,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说明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越高。该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各维度及总体的算术平均数及标准差,对相关维度进行描述性排序分析,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选择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本次回收问卷133份,有效问卷133份。
2结果
2.1实习护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
对133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数据分析,死亡态度量表各维度按照均分的高低顺序排列,依次为自然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逃离接受、趋近接受。(如表1所示)
表1 实习护生死亡态度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排序情况(`x±s,分)
维度 | 总分 | 均分 | 各条目数 | 排序 |
自然接受 | 19.22±3.52 | 3.84±0.70 | 5 | 1 |
趋近接受 | 28.38±8.61 | 2.83±0.86 | 10 | 5 |
逃离接受 | 14.57±8.06 | 2.91±1.61 | 5 | 4 |
死亡恐惧 | 20.66±5.04 | 2.95±0.72 | 7 | 3 |
死亡逃避 | 14.84±4.63 | 2.96±0.92 | 5 | 2 |
2.2死亡教育的需求量表各条目均分及排序
本科护理专业实习生死亡教育需求均分为(4.24±0.66)分,各条目得分情况详见表2。 (如表2所示)
表2 死亡教育的需求量表各条目均分及排序情况(`x±s,分)
条目 | 得分 | 排序 |
我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 | 4.42±0.64 | 1 |
我希望获得更多有关死亡教育的资讯 | 4.12±0.82 | 10 |
我认为学校应该实施死亡教育 | 4.25±0.72 | 4 |
我认为死亡教育应该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 | 4.30±0.67 | 2 |
我认为死亡教育可以协助我对死亡有正确的了解 | 4.29±0.69 | 3 |
我认为死亡教育的实施可使人们降低对死亡的忧虑和害怕,使生活更有意义 | 4.23±0.75 | 7 |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有关死亡的教育 | 4.20±0.75 | 8 |
我认为让学生学会处理有关死亡所引起的情绪问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 4.18±0.76 | 9 |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配合相关教材,让学生对死亡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并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 | 4.24±0.75 | 5 |
我认为接受死亡教育对我以后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大帮助 | 4.24±0.73 | 6 |
总均分 | 4.24±0.66 |
2.3个体因素对本科实习护生死亡态度的影响
对本科实习护生一般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其中有无宗教信仰实习护生趋近接受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4,P<0.05)。有宗教信仰的实习护生趋近接受维度高于无宗教信仰的实习护生。在家庭中是否曾经讨论过死亡的问题的实习护生死亡逃避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P<0.05)。曾经在家庭讨论过死亡问题的实习护生死亡逃避维度得分低于没有讨论过的实习护生。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实习护生在趋近接受(P=0.007,P<0.05)、死亡恐惧(P=0.019,P<0.05)、死亡逃避(P=0.001,P<0.05)维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如表4所示)
表3个体因素对本科实习护生死亡态度的影响(`x±s,分)
受影响有差异的维度 | 因素 | 分组 | 得分 | P |
趋近接受 | 宗教信仰 | 有 | 2.85±0.84 | 0.04 |
无 | 2.75±0.98 | |||
接受死亡教育 | 有 | 2.81±0.88 | 0.007 | |
无 | 2.87±0.83 | |||
死亡恐惧 | 接受死亡教育 | 有 | 2.77±0.74 | 0.019 |
无 | 2.87±0.83 | |||
死亡逃避 | 家中讨论死亡 | 有 | 2.64±0.99 | 0.03 |
无 | 3.13±0.84 | |||
接受死亡教育 | 有 | 2.64±0.88 | 0.001 | |
无 | 3.39±0.80 |
3.讨论
3.1实习护生死亡态度现状
3.1.1本科实习护生死亡态度以自然接受为主
按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受试对象越倾向于此死亡态度。由表1可见,在五个维度中大多数实习护生死亡态度都偏向于自然接受。与学者彭亚[6]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实习护理本科生能把死亡视为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既不恐惧也不欢迎,为中性态度。其次,逃离接受维度得分次低,表明绝大多数护生并不赞同死亡是解脱现有痛苦的方法,这可能与绝大多数护生受当下社会良好的教学素质渲染,能够正视现实,这可能与绝大多数护生持有积极向上、勇于面对生活挫折的态度有关。趋近接受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大多护生不相信死后仍有生命的观点,可能与本次调查中具有宗教信仰的护生较少有关。
作为医护人员,从选择这个专业开始就明白以后工作中避免不了接触到濒死或临终患者,且临床实习作为一个过渡阶段,比之前更多地接触到死亡相关事物,所以本科实习护生在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能较为坦然地接受和面对死亡。但学者傅静[7]认为,自然接受亦可能是一种死亡漠视的态度,护士在经历面对更多患者的死亡过程时,容易导致自身角色与专业角色产生混乱与冲突,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影响到正常工作与生活,从而选择在处理死亡事件时采取漠视态度,以减轻死亡带来的情感伤害。这是一种负性态度,妨碍实习护生在今后护理事业上的成长,因此实习护生在实习阶段需要有带教老师或相关死亡教育课程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与处理死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避免负性能量的滋长。
3.1.2本科实习护生负性态度以死亡逃避为主
仅次于自然接受得分较高的为死亡逃避,与学者彭亚[8]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本科实习护生中仍有人逃避思考及讨论与死亡相关的事物,从而避免由于对死亡的恐惧或焦虑带来的心理不适。部分本科实习护生在中国受周围人民“重生忌死”思想的潜移默化,不肯主动面对与思考死亡,对死亡产生避讳[9]。间,医学院校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教学在于临床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虽然也有开展关于心理教学等的内容,但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教育这还是存有欠缺的,使得护生们在实习阶段缺少正确面对和处理死亡相关的事物的知识与技巧,对初次面死亡相关事物时产生的陌生情感感到恐惧与不知所措,从而在临床实习上遇到临终患者时选择性产生逃避心理,以便于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然而身为临床护理人员避免不了经常面对患者死亡的问题,如果一直持着逃避的心理,认为不去思考,不去面对就能避免死亡相关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也是一种极其不负责的行为。临终患者在人生最后的阶段正处于茫然,悲伤的情绪之中,假如我们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难以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适当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不能让患者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从而影响护理服务质量违背临终关怀的理念[10]。死亡恐惧得分居中,说明本科实习护生面对死亡时产生的恐惧不占主导,但得分仍为中上偏高。国外学者Chen[11]提出护理专业学生对死亡恐惧可能是在其选择护理学专业时产生的,且在实习阶段时,护生比之前更多地接触到或目睹受病痛折磨生命逐渐消逝的患者,由此产生的恐惧可能会加重。因此,对于实习阶段的护生仍需要进行必要的死亡教育,使其消除面对死亡情景时的恐惧,正确对待死亡,更好地为患者进行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
3.2影响本科实习护生死亡态度的因素
3.2.1宗教信仰
由表3可见,有宗教信仰的本科实习护生趋近接受得分高于无宗教信仰的实习护生。与学者陈情[12]研究结果一致,拥有宗教信仰的人能从宗教上寻找心灵的寄托,得到灵魂的慰藉与解放,更容易倾向于把死亡看作通往快乐来生的途径,相信死后仍有生命,更容易接受死亡相关事物。国外研究表明医学生在趋近接受维度得分上均较高,可能与国外普遍具有宗教信仰有关,他们更加注重通过宗教信仰寻求心灵上的寄托[13]。但我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很多没有宗教信仰的护生比有宗教信仰的护生更容易接受死亡,且在死亡态度上差异不大[14]。这大概与我国绝大多数人们相信无神论有关。
3.2.2在家庭中公开讨论过死亡
在家庭中讨论过死亡相关问题的实习护生在死亡逃避维度分数比没讨论过死亡问题的护生低。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公开讨论死亡相关话题,会影响孩子对死亡的态度和了解,成人越坦荡乐观地讨论死亡,孩子受轻松氛围的影响对死亡产生的恐惧越低,越容易形成正向的死亡态度[15]。而我国人们受“忌死”文化影响,很少能在家中或公共场合公开讨论死亡,甚至对孩子提问死亡相关话题时,采取的是责骂,不许讨论的态度。因此,加深了孩子在童年时期对死亡的负向态度,乃至长大后依旧对死亡存有恐惧。所以,在家庭中公开坦然讨论死亡有利于形成正向的死亡态度,应值得被大众倡导。
3.2.3死亡教育
由表4可见,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实习护生在趋近接受、死亡恐惧、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比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实习护生要低。研究表明,死亡教育方式中的书籍阅读、影视欣赏、课堂讲授、死亡体验等,有利于护生初步了解死亡,认识死亡的客观存在,做好接受死亡的心理准备[16]。其中影视欣赏更受学生的爱戴,Hyun[17]认为,利用观看电影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死亡教育培训是一种有效便捷的方式,且如今关于生与死教育题材的电影也逐渐增多,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好评,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再结合理论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探讨死亡的真谛,在模拟情境中接受死亡教育,有利于护生更加趋向于中性自然接受死亡,减轻初次面对死亡相关事物时的惊慌与恐惧,做到更坦然地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帮助到更多的临终患者。
3.3本科实习护生有较高的死亡教育需求
死亡教育是指以探讨死亡为主题,通过知识理论传播和行为思想探讨等活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从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真正认清死亡,接受死亡和面对死亡[18]。作为医护人员,比常人更多地接触到死亡相关事件,接受死亡教育目的不仅包括正确认识自身的死亡,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和对待他人的死亡,正确处理好个人角色与专业角色避免产生角色混乱,以便更好地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由表2可见,本科实习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所有条目均分均>4分,总条目均分为(4.24±0.66)分。体现了本科实习护生有较高的死亡教育需求,与陈玲玲[19]的研究结果一致。条目1“我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得分最高,其次为条目4“我认为死亡教育应该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有研究指出,实习生在经历一年的临床实习之后,在死亡恐惧和逃避接受死亡这两维度表现比未经历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更加强烈[20]。表明本科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经历了初次接触到病重、濒死的病人,亲眼目睹患者死亡经过后,更加认同和渴望接受死亡教育。
此次调查中,本科实习护生对于更希望通过哪种方式了解死亡教育,都存有不同看法。其中选择:大众媒体86人(64.6%),选修课78人(58.6%),书籍报刊(62人(46.6%),社团活动47人(35.3%),其他43人(32.3%)。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 “选修课程” 和“大众媒体”,这两种学习方式更受学生青睐。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虽然有将死亡教育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课程中,但是仅限于《护理学基础》《护理伦理学》中2~3学时的临终关怀内容,科学规范的课程模式和完整成熟的与教育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来,无法满足学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21]。黄丽群[22]学者主张对护理专业学生开展“四阶梯”死亡教育模式,带领学生在情感与思想上认识死亡、直面死亡,逐渐过渡到准备死亡、超越死亡;而授课方式由“推荐阅读、影视欣赏、课堂讲授、死亡体验”四种方式构成。该模式让护生在思想上真正地思考、直面与死亡相关的事物,在感官上,体会人从“哇哇啼哭”逐渐到“入土为安”的情感百态;在能力上,学会处理临终患者即将死亡时的恐惧与不安,给予患者及其家人最大的关怀与帮助。我国医学院校可借鉴该模式,具体规划死亡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授课方式、授课环境、授课内容、课程资源等,逐步建立适应学生需求的生死教育和临终关怀课程体系。帮助护生消除在接触死亡事件后的恐惧与焦虑,在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能更好开展临床工作和临终关怀工作,满足临终患者的各种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使更多临终患者能安宁、舒适地走向死亡。
4.结论
此次研究,本科实习护生的死亡态度呈中性自然接受为主,但较多实习护生仍存在死亡逃避和恐惧的心理,且对死亡教育有较高的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上不仅是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提供临终关怀的服务者,也是为其身边周围大众提供死亡教育的教育者。在校期间,适当地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实习护生培养正向的死亡态度,激励其主动探讨死亡相关问题,在护理濒死患者时,能给予患者及家属良好的临终关怀服务,协助患者思考及面对死亡,使其心灵得以慰藉,生命质量得以提高,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建议各大护理院校建立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死亡教育课程,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满足其死亡教育需求,掌握临终关怀的知识与技巧,更好地护理临终患者。
参考文献:
[1] Dezutter J,Luyckx K,Hutsebaut D. “Are You Afraid to Die?” Religion and Death Attitudes in an adolescent sample.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2009,37(3):163-173.
[2]唐孟言,李晓玲.本科护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07:539-541.
[3]Nemeyer RA.Death anxiety 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M].Washington:Taylor & Francis,1994:121-148.
[4]廖芳娟.X警察之死亡态度研究[D].X南华大学,2000.
[5]颜淑慧.X地区护专学生死亡态度与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讨[D].嘉义: 南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彭亚,赵莉.本科护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8,32(3):380-383.
[7]傅静,鞠梅,陈丽,李雨昕.护理本科学生死亡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5,12(07):30-32.
[8]周仕霜,陈嘉.护理专业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9,1(16):70-73.
[9]王敏.职业院校护生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106-108.
[10]李梦琦,王冰心,张俊艳等.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2015,15(1):8-11.
[11]Chen YC,Del Ben KS,Fortson BL,et al. Differential dimensions of death anxiety in nursing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nursing experience[J]. Death Stud,2006,30(10):919-929.
[12]陈倩,梁文丽,王瑞,蔡舒,王娟.高校医学本科生死亡态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05(01):19-22.
[13] Asadpour M, Sabzevari L, Ekramifar A, etal. The Attitude of Medical Students Toward Death: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Rafsanjan[J].Indian 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 2016, 22(3):354-361.
[14]张恩,黄丽群.某高校护理专业大学生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4,31(03):3884-3886.
[15]张佳悦,冯永丽.护理专业学生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02(07):178-179.
[16]皋文君,于龙娟,崔静,吴菁,邓娟,闫妍,王婧婷,叶旭春. 基于对分课堂和主动实践学习的护生死亡教育改革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1):1980-1983.
[17]Hyun Chae Jung.Death Education for Medical Personnel Utilizing Cinema[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15,60(3):140148.
[18]王世嫘.“向死而生”的大学生死亡教育体系的构建-基于大学生死亡教育需求的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5,28( 5) : 30-33.
[19]陈玲玲.护理专业学生死亡焦虑及死亡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8,15 (06):444-448.
[20]赵西西,孙霞,王会燕,夏梦玥,孙曼曼,王明月.护理专业实习生死亡观与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03):175-178.
[21]彭亚,赵莉,李莉,李良,李荣,何意 .802名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水平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7,24(17):48-50.
[22]黄丽群,倪娜,张黎,张恩,马艳艳.“四阶梯”死亡教育模式对医学生死亡态度影响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8,01:132-133.
致谢
经过四年的时间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护理专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在专业知识理论、临床实践操作的学习,还是老师们对我们以后步入社会做人处事的淳淳教导,都令人印象深刻,时刻铭记于心。时光如箭,岁月如梭,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画上句号,内心有太多的怀念与不舍。在此衷心感谢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给予我指导与教诲。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魏宁老师,谢谢您们自始至终在论文的修改上给予我意见,使我明白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改。同时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予我支持与关怀。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人、同学的关心与鼓励,感谢你们。最后,向所有曾经给我帮助的老师、家人、亲朋好友以最真诚的挚意,谢谢你们!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