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及其后续处理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目的 调查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情况与针刺伤后上报情况, 为加强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后的监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广州市7家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本科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156名被调查者中,有45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28.85%,主要原因是工作处于忙碌状态。大部分本科护理实习生没有按正确流程处理伤口并向带教老师汇报。结论 导致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因素很多,且发生率较高,报告率低;本科护生自我防护意识差,应紧密联系本科护生本人、学校与医院,全面开展职业防护教育,规范实习生操作技术,营造良好实习环境和教学氛围,进一步完善医院针刺伤的监管制度。

[关键词]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职业暴露;职业防护;防护措施

针刺伤是医院常见的职业伤害,指医务人员被医疗利器器沾染污染血液,造成皮肤深度损伤,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1]。这些年来,随着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针刺伤的发生率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专业知识比较匮乏、自我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临床经验较少、心理压力过大、对实习环境的不熟悉等等,本科护理实习生更容易成为针刺伤的高危人群。目前,国内外对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原因调查与分析研究较多,但对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后上报情况的调查研究较少。因此,对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情况的调查和针刺伤后情况的上报,有利于保护其身心健康,为临床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增强对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后的追踪与管理,本研究以广州市7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本科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面向在广州市里7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本科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2020年全日制本科毕业的护理实习生;②临床实习处于中后期;③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临床护理工作;④研究对象自愿参与调查。

1.2方法 在阅读各专业数据库文献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及其后续处理的调查与分析问卷》,包括4个部分:①人口社会学资料:性别、年龄、实习时间、实习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②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包括针刺伤次数、环节、受伤程度,针头是否与患者接触,患者是否有血源传播性疾病等;③针刺后如何处理:包括是否上报、如何处理伤口、是否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有无去验血、有无去查阅病人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病、梅毒等、有无进行预防性接种疫苗等;④针刺伤的预防性行为:如每次接触各类针头时是否下意识提醒自己避免针刺伤、是否戴手套等。本研究共发放156份问卷,实际回收153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1.3 统计学处理问卷调查结果用Excel表格录入,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来描述。

2结果

2.1 153名本科护理实习生的一般资料

这次调查中共调查本科护理实习生153人,其中男生17人,占11.11%,女生136人,占88.89%;已实习科室数量:4-6个117(76.47%)人,≥7个36(23.53%)人;其他情况见表1。

表1 153名本科护理实习生的一般情况

人数(人) 百分比(%)
性别
17 11.11
136 88.89
已实习科室数量
4-6 117 76.47
≥7 36 23.53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未接种 3 1.96
有接种,但未按严格规定方案接种 28 18.30
有接种,且按严格规定方案接种 122 79.74
目前乙肝表面抗体情况
阳性 101 66.01
阴性 19 12.42
不知道 33 21.57
对针刺伤危害的了解
很了解 59 38.56
了解一些 90 58.82
不了解 4 2.61
对针刺伤处理流程的了解
很了解 68 44.44
了解一些 82 53.59
不了解 3 1.96
是否需要接受针刺伤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非常需要 87 56.86
一般需要 48 31.37
不需要 8 5.23
无所谓 10 6.54
所在医院有无锐器伤报告制度
129 84.31
2 1.31
不知道 22 14.38

2.2 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的情况

在153名的调查对象中,发生针刺伤有45人,发生率为29.41%,其他情况见表2:

表2 45名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的情况

人数(人) 百分比(%)
针刺伤发生次数
1次 30 66.67
2次 12 26.67
3次 0 0.00
4次以上 3 6.67
受伤环节
给患者注射前(如打开注射器包装、配药时) 32 71.11
给患者注射时 2 4.44
给患者注射后(如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时) 15 33.33
针刺伤后有无处理
未处理 3 6.67
在伤口局部挤压并挤出少量血液 3 6.67
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并挤出少量血液 3 6.67
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并挤出少量血液后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 4.44
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并挤出少量血液后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并包扎 34 75.56
发生针刺伤时工作忙碌状态
忙碌 25 55.56
一般 16 35.56
不忙碌 4 8.89
患者是否有血源传播性疾病史
有明确血源传播性疾病史 3 6.67
无血源传播性疾病史 33 73.33
未知 12 26.67

2.3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情况

本次调查中,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情况结果见表3:

表3 45名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情况

续表3

人数(人) 百分比(%)
针刺伤发生后有无去验血
每次都验血 15 33.33
大部分验血 3 6.67
有时验血 7 15.56
从不验血 20 44.44
针刺伤后有无查阅患者资料了解其有无传染病史
每次都了解 27 60.00
大部分了解 6 13.33
有时了解 5 11.11
从不了解 7 15.56
针刺伤后有无接种疫苗或进行其他预防性处理
每次都处理 20 44.44
大部分处理 5 11.11
有时处理 5 11.11
从未接种或处理 15 33.33

2.4针刺伤发生后的上报情况以及未上报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45人次针刺伤中,仅31人每次都向带教老师汇报,报告率为68.89%。针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化处理的主要原因是: 10人(22.22%)不知道处理流程,4人(8.89%)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处理, 8人(17.78%)不关心是否进行规范化处理,14人(31.11%)认为规范化处理太麻烦, 9人(20.00%)认为规范化处理太昂贵,自己承担不了。

2.5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预防性行为

在本次调查显示,153名本科护理实习生每次接触各类针头时是否会有意识提醒自己避免针刺伤:137人(89.54%)会自我提醒,不会自我提醒16人(10.46%);操作中接触潜在体液、血液时是否戴手套:56人每次都戴(36.60%),经常戴60人(39.22%),偶尔戴35人(22.88%),不戴2人(1.31%);所在医院内锐器盒、橡胶手套等防护设备是否充足:132人认为充足(86.27%),不太充足21人(13.73%)。

3.讨论

3.1本科护理实习生进入实习前的防护措施不足

污染锐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血源传播性疾病的主要职业因素[2]。此次调查显示,153名学生中有31人未接种或未按严格规定方案接种,即使按严格方案接种的122人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人数也仅占66.01%,21.7%的人不知道自己乙肝表面抗体情况,12.42%的人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提示尽管在校期间学习过锐器伤及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相关知识,但进入临床后仍有一部分同学未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对自身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表面抗体情况不够重视,防护意识较低。对锐器伤的危害了解一些的人数占58.82%,对锐器伤的处理流程了解一些的人数占53.59%,非常需要接受针刺伤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的人数占56.86%,表明同学们虽然在校期间或在临床实习期间接受过与针刺伤相关的课程,但其对针刺伤的危害及处理流程还是有所欠缺。

3.2针刺伤发生时的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在153名调查对象中,发生针刺伤45名,发生率为29.41%。本科护理实习生发生针刺伤最多的环节是给病人注射前的基本护理操作中(如打开注射器包装、配药时),尽管在校期间,基础护理课程上有职业防护相关的知识且在护理基础实训课上老师都有示范和强调注射器、安剖、输液器的规范使用和处理方法,但当护生们的职业情境从校园转变到临床,操作对象由同学或者模型转变为临床上真实的患者时,护生很容易因为环境的陌生、情绪上的紧张、慌乱而发生针刺伤。陆小兵等[3]的研究已经证明针帽复位是针刺伤发生最常见的危险行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针刺伤主要发生在给病人注射后(比如分离注射器针头、针帽复位时)占33.33%,说明本科护理实习生对注射器等锐器规范化操作方法的知晓率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用于患者注射后的注射器比配药时相对清洁的注射器对本科护理实习生的健康危害更大。工作忙碌时针刺伤的发生率占55.56%,说明工作忙碌状态是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这与洪震等[1]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仍采用原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1978年版)》1∶0.4的床位护士比例[4-5]。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的诊疗数量也大大增加,这种陈旧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比例远不能满足现在的临床需求,原卫生部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2.5%的护士每天连续工作超出10小时[6]。相关研究也显示,护士锐器伤与情绪衰竭呈正相关。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容易导致护士情绪衰竭,使护士更容易感到身心疲劳,更难以集中精力,更容易出现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情况,本科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工作时间和经验相对较少,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安瓿、注射器等锐器时更易发生职业暴露[7-8]。

3.3本科护理实习生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及未上报的原因分析

医院应制定针刺伤的相关处理流程,并做好职业暴露和职业安全的监管工作,如果医务人员有职业暴露,如血液暴露或者针刺伤,医院必须报告相关情况的发生,这是X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SHA) 在1991年规定的[9]。本次调查中,45人针刺伤中仅有31人每次都汇报给带教老师,上报率仅有68.89%。在不上报针刺伤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规范处理太麻烦,不了解处理流程,这提醒我们,相关教师应向在校学生传授正确的职业防护知识与职业暴露知识,本科护理实习生在医院实习的各阶段, 医院和临床带教老师应定期向本科护理实习生讲授职业防护相关的知识,并逐步完善医院自身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提高护理本科实习生对针刺伤的认识,并在各科的治疗室、处置室内张贴针刺伤上报流程图。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本科护理实习生认为自己是实习生, 发生针刺伤后可能不被重视, 这说明,一方面医院管理者与临床教师应向本科护理实习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与氛围,增强人文关怀, 关心本科护理实习生的职业安全, 若其发生职业损伤时, 应积极帮助他们处理伤口后向医院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后续的追踪和管理,维护本科护理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本科护理实习生在发生针刺伤时也要及时与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沟通,积极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及时获得支持与帮助。

根据吴丽军等[10]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经一次针刺后接触HBV、 HCV、 HIV,其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 3%~10%、0.2%~0.5%。有研究显示,针刺伤发生后的后续处理主要包括四方面:①查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看其是否有传染病等;②在规定时间内将情况上报给感管科,便于感管科了解情况并统计分析;③进行血液监测,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疾病的感染;④必要时在1-4小时内用预防性药物和检测抗体,并根据免疫状态和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1]。本次调查显示,45名本科护理实习生中未按规范程序进行针刺伤处理的人数仍占24.44%,仅68.89%的本科护理实习生发生针刺伤后每次向带教老师汇报,这不仅暴露了对医院本科护理实习生的职业保护缺乏专业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本科护生自我保护意识差的问题。

3.4本科护理实习生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在本次调查中, 89.54%的人每次接触各类针头时都会提醒自己避免针刺伤,但只有36.60%的人每次接触血液和体液时都会戴手套,说明了护生在临床操作中没有把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即使知道如何预防针刺伤,但没有落实到临床工作中。有研究表明,用带血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液量比不带手套时减少50%以上[12]。因此,本科护理实习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次进行有创护理操作时,应养成戴手套的习惯。带教老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积极倡导本科护理实习生戴手套进行护理操作。

4.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护理实习生发生针刺伤事件,不仅是自身的问题,而且还与学校和医院有关。因此,为了降低本科护理实习生的针刺伤发生率,针刺伤仍然需要本科护理实习生本人,学校和医院的重视。全面开展本科护理实习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可以提高本科护生的防护知识知晓率,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13]。要紧密联系本科护理实习生、学校和实习医院,实现实习期间的学校教育,将院前培训和职业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帮助本科护理实习生牢固树立职业安全观念和防护意识,有效减少和避免针刺伤造成的伤害,保障本科护理实习生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洪震,严鑫,陆曼曼,张莉.朱晓艳. 高职实习护生针刺伤及针刺伤后上报情况的相关性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3):143-145.

[2]TrimJ C,ElliottT S J.A review of sharps injuries and preventative strategies[J].JHosp Infect,2005(3):117-133.

[3]陆小兵, 朱春梅.基础护理[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GB/T78-168) [S].1978.

[5]孔德玲,杨晓平,李小英,杨希文,杨滢.教学医院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分析及伦理问题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09):1192-1197.

[6]郭燕红.贯彻实施《护士条例》保障护士合法权益全面履行护士义务[J].中华护理杂志,2008(05):390-391.

[7]许亚红,张茜,陈英.北京市三甲医院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7):27-29.

[8]王锡唯,徐军,王春英,杨益兰,张佩君.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程度与针刺伤/锐器伤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4,21(22):32-34.

[9]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左月燃,徐辉,赵京华,武巍,金得燕.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06):23-26.

[10]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05):386-388.

[11]潘鹏杰,马珂茜.护理实习生易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3):167-169.

[12]宋辉.临床护理中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J].医学信息,2011,24(7):3368-3369.

[13]张延婷,王乐三.实习前职业防护教育预防中国护生针刺伤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06):754-759.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林晓鸿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研究方法的确定及论文的定稿,都是和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何时我有任何疑问,都能得到老师耐心的解答和帮助。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还能兼顾我的论文指导,令我非常感动。老师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不断创新的研究作风和诲人不倦的导师风范让我受益匪浅,为师和为人之道也是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林晓鸿老师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感谢我的母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给予我在此学习的机会,感谢护理学院以王秀岚院长为代表的全体老师!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有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亲人,感谢你们对我的关怀与呵护、对我的支持与信任,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唯有越来越好!

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及其后续处理的调查与分析

本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及其后续处理的调查与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3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81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5月30日
Next 2023年5月3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