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广州市的某家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及影响其现状的因素,帮助临床护士认识共情疲劳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为其应对共情疲劳提供一些参考方向。方法 选取广州市某家三甲医院的55名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微信方式填写问卷进行资料收集。结果同情满意得分(28.21-9.89)分,职业倦怠(31.78- 9.94)分,继发性创伤应激(30.77 - 9.6)分;轻度共情疲劳所占比率为67.3%,中度共情疲劳所占比率为27.2%,中度共情疲劳所占比率为5.5%。结论 据调查可知该院临床护士存在着一定程度共情疲劳的现状,护龄、工作年限、科室以及护士压力等都是导致护士共情疲劳的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应当加强对护士的心理建设,降低护士共情疲劳。

[关键词]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分析

绪论

“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 CF)”这一词最早出现在Joinson[1]关于护士倦怠的报告中。而后,Figley[2-3]就将CF定义为:助人者向救助对象提供生理、心理以及物质的过程中,因长时间的共情投入或体会到救助对象的痛苦而使得助人者对救助对象共情能力减少,产生救助工作倦怠感,甚至改变了原有的工作价值观,同时伴随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对于从事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的两大人群,产生共情疲劳的比例是最高的[4]。而护士作为一个高度紧张的职业人群,特别是三甲医院的护士,对于很多不同病况的患者,不但要为其提供护理治疗的帮助,还要关心其身心健康,一旦出现共情疲劳,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的同时,负性情绪会增加、工作满意度下降、护理效率和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近年来,护士共情疲劳的现象越发流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据国外一篇文献指出,存在共情疲劳现象的临床护士竟高达40%[5]。国外对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已相对已较成熟[6],而我国在共情疲劳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而且护理领域共情疲劳也少有学者研究。因此,为帮助护士认识共情疲劳,并为其应对提供意见,探讨分析影响该院护士共情疲劳主要的因素是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了广州市某家三甲医院在职的55名临床在职护士。纳入标准(1)为该院从事一线临床工作的护士;(2)工作年限在一年以上;(3)有护士职业资格证(4)了解问卷的目的和方法,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1)工作年限不满一年或未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2)来该院进修的护士或实习护生。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一般资料问卷

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称、工作年限、科室等作为一般资料。

1.2.1.2中文版共情疲劳量表

采用的中文版同情疲劳量表[7]是由Figley[2]等编制,陈华英等翻译与修订的。经分析可知该量表Cronbach,a系数为:共情满意0.746,职业倦怠0.805,继发性创伤应激0.842。中文版同情疲劳量表的3个维度分别是同情满意、职业倦怠、继发性创伤应激。而职业倦怠、继发性创伤应激均属于共情疲劳,每个维度均各占10个条目,共30个条目。以上三个维度的总分临界值分别为<37分、>27分和>17分。统计每一份问卷的得分,算出该院护理人员共情疲劳的程度。

1.2.1.3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

本次调查采用的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8]是由李小妹等编制修改。该表的5个维度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病人护理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共35个条目组成。该量表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793、0.821、0.765、0.895以及0.918。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分数越高代表压力程度越大。

1.2.2调查方法

向调查对象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后通过微信统一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并记录每一份问卷的得分。在本次资料收集过程中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回收率100%,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

把问卷星上收集到的数据导出来录到SPSS 17.0软件上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百分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护士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调查的55名临床护士一般资料的总体情况,可以着重从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以及所在科室这几方面进行分析,看是否会对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有影响,具体见表1

表 1一般资料的总体情况

一般资料n %
性别

男 6 11

女 49 89

年龄

<25岁 3 5.5

26-35岁 20 36.4

>35岁 32 58.1

婚姻状况

已婚 42 76.4

未婚 13 23.6

学历

大专 15 27.3

本科以上 40 72.7

工作年限

1-5年 1 1.8

6-15年 21 38.2

>15年 33 60

职称

护士 18 32.7

护师 33 60

主管护师 4 7.3

科室

外科 24 43.6

内科 9 16.4

手术室 15 27.3

急诊7 12.7

2.1.1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护士压力源各维度得分情况

55名护士中,同情满意得分(28.21

9.89)分,职业倦怠(31.78

9.94)分,继发性创伤应激(30.77

9.6)分,具体结果见表2

表 2临床护士共情疲劳以及护士压力源各维度得分情况(n=55)

项目 得分(`XS )
共情疲劳

同情满意 28.219.89

职业倦怠 31.789.94

继发性创伤应激 30.779.6

护士压力源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 20.96.02

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 16.544.57

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 19.066.56

病人护理方面 22.648.89

管理及人际关系 20.926.79

2.2 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

2.2.1一般资料对共情疲劳的影响

对55名护士的一般资料进行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所在科室对共情疲劳有影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资料对共情疲劳无影响,因此工作年限、婚姻状况以及所在科室均是影响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重要因素,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参考意见。详细结果可见表3

表 3一般资料对共情疲劳的影响(分`X

S )(n=55)

一般资料n 同情满意 工作倦怠 继发性创伤应激 F P
性别

男 6 27.788.56 29.128.36 28.548.24 0.462

女 49 27.838.67 30.328.45 29.368.62

年龄/岁

<25 3 26.688.57 30.128.23 29.238.52 0.054

26-35 20 27.568.36 30.528.46 29.568.63

>35 32 27.868.53 31.548.62 30.129.23

学历

大专 15 26.788.26 30.617.96 29.878.76 0.563

本科以上 40 27.838.72 31.788.91 30.588.82

工作年限/年

1-5 1 25.3626.525.52 25.166.31 12.31 0.001

6-15 21 30.5931.1531.46

>15 33 31.5231.1231.51

职称

护士 18 27.8931.2630.580.572

护师 33 27.9431.5931.16

主管护师 4 27.267.26 31.4230.12

婚姻状况

已婚 42 27.8432.5231.5211.35 0.002

未婚 13 27.3231.5930.41

所在科室

外科 24 27.868.68 32.5231.5913.41 0.001

内科 9 26.5233.3230.51

手术室 15 27.6431.4631.57

急诊 7 28.2232.5132.14

2.2.2护士压力源各维度对共情疲劳的影响

对55名护士压力源的五个维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是否对共情疲劳有影响,结果显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病人护理方面这三个维度对共情疲劳具有影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表 4护士压力源各维度对共情疲劳的影响(分`X

S)(n=55)

维度 同情满意 工作倦怠 继发性创伤应激 F P
护理专业及工作 21.346.21 22.2622.146.32 4.32 0.001

工作量及时间分配 21.5220.8921.913.16 0.002

工作环境及设备 18.7319.4618.860.021

管理及人际关系 20.1321.2720.420.065

病人护理方面 20.3522.5822.483.25 0.001

3讨论

3.1 临床护士存在共情疲劳现象

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同情满意得分(28.21

9.89)分,职业倦怠(31.78

9.94)分,继发性创伤应激(30.77

9.6)分。根据本次调查可以看出该院临床护士主要为轻度的共情疲劳。产生共情疲劳的两个必要条件[9]分别是对患者的情感转移和长时间的创伤刺激。而共情疲劳会给护理人员带来一系列疲惫、烦躁等不良情绪,若长时间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就会促使护理人员生活品质下降,从而提高离职率[10]。因此,作为医院的护理管理者,理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情绪变化的了解,降低护理人员的离职率,促进护理团队的稳步发展。

3.2分析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

3.2.1一般资料

(1)工作年限 从业5年以下与从业6-15年以及15年以上存在着差异,原因可能是与时间持续刺激有关,工作年限较短的护理人员所受到的刺激相对较少,因此共情疲劳的症状也就相对较轻;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护理人员更加了解患者内心的情感需要以及情感变化,从内心深处更倾向于在生活和护理方面给予患者更多更好的帮助,因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从结果上可以看出,从业6-15年与15年以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共情疲劳可能存在时间积累效应。但当工作年限进一步增加时,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以应对共情疲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年轻护士,更应该通过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及与家人朋友交流疏导作为应对共情疲劳的手段。因此,工作年限是影响护士产生共情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2)婚姻状况 工作家庭冲突最主要体现在工作影响家庭及时间冲突。护理人员每天不仅要面对紧张而又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同时还得面对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性也与家庭产生冲突,承受着双重压力的护士,不能够及时正确地进行心理调节,心理负荷过重,影响身心健康,非常容易发生继发性创伤应激。医院管理者应当制定更加合理完美的排班制度,关注护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其不良情绪的安抚与疏导,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降低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满意度。而护理人员自身也也应当合理妥善解决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冲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

(3)科室 内外科、手术室等相对于检验科、放射科以及供应室等,临床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长,工作繁琐,而且每日得承担患者的治疗性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的压力,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导致护理人员无法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疏导患者创伤性事件给自己带来的不良情绪,因此,如果长时间如此,就会产生继发性创伤应激时间积累效应[11]。因此护理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要熟知,并有条不絮地处理好,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急诊科是发生护患冲突以及暴力性事件的高发地[12]。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场所的暴力事件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职业满意、工作倦怠和离职意愿有很大影响[13]。所以护士在这高压的环境中工作,会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同情心减少、工作满意度降低,从而引发继发性创伤应激。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也要学会自我保护,管理者应对护理人员进行特异性干预措施,密切关注、适时监测护理人员共情疲劳情况,并予以一定的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弹性方面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其在应激情况下能保持平稳的心态,降低继发性创伤应激。

3.2.2 职业压力

护理工作量大、经常倒班、患者的不合作以及护士社会地位低等是导致护士压力大的重要因素。苏继亮[14]等认为职业压力大的护士就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护士共情疲劳的创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职业倦怠导致,护士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感就越强烈,共情疲劳水平就越深。工作量大与经常倒班主要是因为护士少而患者多,非护理性工作多,这就需要护理管理者进行有效干预,合理分配护理任务,减少护士工作量,减轻压力。面对患者对护理工作不给予合作时,需要护士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共情疲劳最重要的保护因素就是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沟通,及护患之间沟通得越好共情疲劳程度越低[15]。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道桥梁,开展护士沟通技能方面的培训课,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护士共情疲劳。在中国,护士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16],这让护士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也承受着压力,产生负面情绪,加深共情疲劳。管理者可以通过打造激励文化。积极促进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认可,建立定期反馈机制,了解护理人员工作情况,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共情满意度,降低共情疲劳。

4结论

护理的本质是“关怀”,护理人员会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站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立场上给予关爱和理解,并在情感是产生共鸣[17]。但与此同时若护理人员长期暴露在情感共鸣中,会对护理人员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18],例如抑郁、麻木、沮丧等负面情绪,即产生共情疲劳。本次调查显示,该院护士存在共情疲劳症状,虽然轻度共情疲劳占据绝大部分,但护理管理者不应忽视。护龄、工作年限、科室以及护士压力等都是造成护士共情疲劳的几个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加强对护士的心理建设,提高护理人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以及制定相应的措施减轻护士压力,对降低护士共情疲劳有这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而护理人员自身也得在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若自身调节无效,可以寻求同行、家人或朋友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共情疲劳应当成为护理管理者今后重视和研究的方向。

本次调查不足之处就是只选取三甲医院护士,比较单一,而且样本量较少,因此代表性不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Joinson C.Coping with fatigue. Nursing, 1992,22(4):116-12

[2] Figley CR. Compassion fatigue as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disorder:An overview Brunner. Routledge, 1995:1-20.

[3] Figley CR. Compassion fatigue:psychotherapists,chronic lock of self care.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2002,58(11):1433-1441.

[4] Figley CR. Compassion fatigue: Coping with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ose who treat the traumatized[M].New York:Brunner-Mazel Inc,1995:52-58

[5]Duarte J,Pinto-Gouveia J.Effectiveness of a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 on oncology nurses,burnout and compassion fatigue symptoms:a non-randomized study[J].Int J Nurs Stud 2016,64:98-107

[6]曾君芳,蔡红涛,李伟明.国外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全科护理,2019,17(28):3495-3499.

[7]陈华英,王卫红.中文版同情疲劳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 3(04):39-41.

[8]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0(11):4-8.

[9]Crumpei I Datinoiu I The relation of clinnical empathy to the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J].Pro-So Behav Sci.2012,33(1):438-442.

[10]柯彩霞,谢文,田潇飞.某三甲医院护士离职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7):103-105.

[11]田梅梅,施雁,刘海俐,李宏.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09):60-63.

[12]Edward K L,Ousey K, Warelow P, et al. Nursing and aggression in the workplace:a systemmatic review[J]. Br J Nurs, 2014,23(12):653-64.

[13]Jacobowitz W. PTSD in psychiatric nurses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vider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Br J NURS,2014,34(11):787-795.

[14]苏继亮,何朝珠,夏佳颖.肿瘤科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59(04):82-87.

[15]Severn M S, Searchfield G D,Huggard P.Occupational stressamongst audiologists: compassio- Nfatigue, and burnout[J].Int J Audiol,2012,51(1):3-9.

[16]李亚萍,张秀英.护士心理疲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5(06):21-22.

[17] 杨希,史瑞芬.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2,27(16):889.

[18] Coetzee S K, Klopper H C. Compassion Fatigue within Nursing Practice: ConceptAnalysis[J].NursHealthSci,2010,12(2):235-243.

附录

你好!我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学生。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加这次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探讨影响其共情疲劳现状的因素,助临床护士认识共情疲劳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为其应对共情疲劳提供一些参考方向。本问卷采用匿名作答的方式,调查所得信息仅供研究分析所用,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希望您可以按照只是情况作答。

一般资料

1您的年龄:<25岁/26-35岁/>35岁

2您的性别:男/女

3您的学历:大专/本科以上

4婚姻状况:已婚/未婚

5职称、护士/护师/主管护师

6工作年限:1-5年/6-15年/15年以上

7所在科室:外科/内科/手术室/急诊

中文版同情疲劳量表

我对我帮助的对象及我如何帮助他们有快乐的想法好感觉我很高兴我能掌握“帮助”的程序和技巧我喜欢我作为帮助者的工作4.我为我能帮忙做些什么而感到自豪

5.我能从对别人的帮助张获得满足感

6.我的工作使我很满足

7.我想作为帮助者我是成功的

8.我有信念支撑我

9.我相信我的工作能带来改变

10.帮助别人后,我感到精力充沛

11.我很高兴我选择了这份工作

12.我是那个我想成为的人

13.我能感到与别人的联系

14.我很快乐

15.我想我可能感染了那些我帮助对象的创伤压力

16.我感到好像在经历我所帮助对象所经历的创伤

17.我的工作没有成效,因为我为我所帮助对象的痛苦经历而失眠

18.由于我所帮助对象的创伤经历,我感到沮丧

19我很难将我的私人生活与我作为帮助者的生活区分开

20.作为帮助者我感觉我被工作困住了

21由于我的帮助,我感到自己对许多事情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22.我避免某些活动和场所,因为他们让我想起我帮助对象的可怕经历

23.因为从事帮助者的工作,我感到筋疲力尽

24.因为工作负荷大,我觉得自己快被压倒了

25.我忙于应对多个需要我帮助的对象

26.由于我的帮助工作,我有侵入性的可怕想法

27.我觉得陷在帮助的系统里

28.我记不住我工作中有关创伤受害者的重要部分

29.遇到意想不到的声音时我会被惊吓到

30.我是个非常敏感的人

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

1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

2继续深造的机会太少

3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低

4晋升的机会太少

5经常倒班

6工作中的独立性少

7工作分工不明确

8工作量太大

9上班的护士数量太少

10没有时间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

11非护理性工作太多

12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

13工作环境差

14工作中所需的仪器设备不足

15病区拥挤

16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

17护士工作未被病人及家属承认

18护理的病人病情过重

19病人的家属不礼貌

20病人的要求太高或太过分

21病人不礼貌

22病人不合作

23所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心里需要

24缺乏病人教育的有关知识

25担心护理操作会引起病人的疼痛

26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

27缺乏其他卫生工作人员的理解及尊重

28护理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不够

29护理管理者的批评过多

30医生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

31同事之间缺乏理解与支持

32与护理管理者发生冲突

33与病区的某些护士工作很难

34与医生发生冲突

35同事之间缺乏友好合作的气氛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1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984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6月17日
Next 2023年6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