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Nursing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indust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and they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psychosocial adaptive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ocial adaptive ability of current nursing students and whether they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social adaptation,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ir fitness, and further social adapt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reasons Make adaptation suggestions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adapt to society. Methods: Fang Conghui’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randomly sample nursing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learning adaptation, future adaptation,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88.89%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was moderately high. Among them,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who serve as class cadres and that of nursing students who do not hold any class positions (t = -5.393, P <0.05);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t = -5.100, P <0.05), boys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irls in social adaptation. In addi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and the family, the presence of the only child,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family.

[Keywords]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 adaptation; adaptation; Nursing student

1前言

适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强调主体与社会环境互动,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主动调试,以期望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的过程[1-2]。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为适应外界环境所赖以生存的能力,即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并适应的能力[3]。社会适应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各种因素如环境、习惯等的改变而改变。

大学时期是人生与中学时代、工作的一个转折点,其丰富多彩、多元化变化会影响未来的发展走向,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调节自身,使之与社会保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能力[4]。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护生的学习负担更重,学制长、课时多、压力大,且课程内容多半是关于人的生老病死的相关知识,其适应能力更显重要。护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良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对其在校期间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均会产生影响[5]。对护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进行调查与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到当今护生的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的走向,为他们的迷茫提供指引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护生均可。非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应剔除,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也不作为本研究对象。

共进行对83位护理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为81份。在有效问卷中,男生36人(44.4%),女生45人(55.6%);居住在城市有40人(49.3%),居住在农村人数为41人(50.7%);非独生子女53人(65.4%),独生子女28人(34.6%);家庭经济状况普通62人(76.5%),困难为19人(23.5%)。

2.2研究方法

选取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6]。问卷题目采取打乱顺序的方法进行调查,一共23道题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学习适应(6道题);②未来适应(5道题);③环境适应(5道题);④心理适应(4道题);⑤人际适应(3道题)。“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选项由1-5分进行题目叠加计算,再取平均值,所得分数越高者,则证明该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好。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问卷有有效文献支持,有较高的信效度。问卷发放与收集完毕后,进行数据的整理,最后用spss17.0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男性护生与女性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

根据t检验分析:男女双方的学习适应能力和未来适应能力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男女双方的环境适应、心理适应、人际适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女性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男性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性差异。

就具体数值而言,五个具体适应能力(学习适应、未来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人际适应)女性均数皆低于男性均数;从总体适应均数来看女性均数同样低于男性。

总而言之,男性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好。性别与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关联。具体数值如下表一:

男性护生与女性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对比

性别 平均值 标准差 t P
学习适应 3.40 0.36 -1.524 0.133
3.57 0.60
未来适应 3.59 0.55 -0.798 0.427
3.69 0.51
环境适应 3.12 0.74 -4.501 0.000**
3.84 0.67
心理适应 3.13 0.54 -3.773 0.000**
3.62 0.63
人际适应 3.32 0.45 -3.072 0.003**
3.67 0.50
总体适应 3.32 0.33 -5.100 0.000**
3.67 0.30

*P<0.05时为有差异

表一

3.2独生子女护生与非独生子女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

根据t检验分析:独生子女护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学习适应能力、未来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独生与非独生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无直接关联。

就具体数值而言,五个方面的适应能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大;从精确均数来,独生子女的具体均数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均数小,即说明在本调查的样本中,非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比独生子女好。具体数值如下表二:

独生子女护生与非独生子女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比

是否独生子女 平均值 标准差 t P
学习适应 3.48 0.52 0.008 0.993
3.48 0.48
未来适应 3.59 0.45 0.540 0.591
3.66 0.57
环境适应 3.25 0.65 1.1602 0.113
3.54 0.84
心理适应 3.35 0.67 -0.014 0.989
3.34 0.61
人际适应 3.51 0.40 -1.164 0.248
3.38 0.53
总体适应 3.44 0.33 0.708 0.481
3.50 0.38

*P<0.05时为有差异

表二

3.3班干部护生与非班干部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

根据t检验分析:班干部护生与非班干部护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与未来适应能力皆未有显著性差异;而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则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班干部护生与非班干部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性差异。

就具体数值而言,五个适应能力非班干部护生均数皆低于班干部护生均数,非班干部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也低于班干部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

因此,担任班干部护生的社会能力要比不担任班干部社会适应能力好,是否担任班干部与大学护生有关联。具体数值如表三:

班干部护生与非班干部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对比

是否担任班干部 平均值 标准差 t P
学习适应 3.59 0.42 -1.279 0.205
3.44 0.51
未来适应 3.75 0.49 -1.259 0.212
3.59 0.54
环境适应 4.02 0.72 -4.461 0.000**
3.23 0.71
心理适应 3.60 0.67 -2.321 0.023*
3.25 0.59
人际适应 3.68 0.50 -2.900 0.005**
3.33 0.46
总体适应 3.73 0.21 -5.393 0.000**
3.38 0.36

*P<0.05时为有差异

表三

3.4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

因收集问卷答案中并没有人作答“富有”一项,所以将该选项予以剔除分析。剔除后剩“普通”与“困难”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根据t检验分析:普通家庭护生与困难家庭护生的学习适应、未来适应以及心理适应均无显著性差异,而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普通家庭护生与困难家庭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性差异,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关联。

就具体数值而言,五个适应能力普通家庭护生均数皆低于困难家庭护生均数,总体上,普通家庭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也比困难家庭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小。就本调查而言,困难家庭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普通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具体数据如表四: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对比

家庭经济状况 平均值 标准差 t P
学习适应 普通 3.44 0.47 1.219 0.226
困难 3.60 0.55
未来适应 普通 3.61 0.52 0.623 0.535
困难 3.70 0.58
环境适应 普通 3.34 0.78 2.239 0.028*
困难 3.79 0.72
心理适应 普通 3.31 0.66 0.927 0.357
困难 3.46 0.51
人际适应 普通 3.35 0.45 2.548 0.013*
困难 3.67 0.58
总体适应 普通 3.43 0.35 2.194 0.031*
困难 3.63 0.35

*P<0.05时为有差异

表四

3.5城市护生与农村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

根据t检验分析:城市护生与农村护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未来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城市护生与农村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城市护生与农村护生没有直接相关性。

就具体数值而言,五个适应能力农村护生均数皆低于城市护生均数。农村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要比城市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小。从本调查中看来,城市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农村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具体数字如表五:

不同家庭居在地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数对比

家庭所在地 平均值 标准差 t P
学习适应 城市 3.50 0.55 -0.439 0.662
农村 3.45 0.42
未来适应 城市 3.67 0.48 -0.570 0.571
农村 3.60 0.58
环境适应 城市 3.49 0.74 -0.486 0.628
农村 3.40 0.84
心理适应 城市 3.37 0.71 -0.342 0.733
农村 3.32 0.54
人际适应 城市 3.50 0.40 -0.552 0.583
农村 3.34 0.56
总体适应 城市 3.50 0.34 -0.552 0.583
农村 3.45 0.38

*P<0.05时为有差异

表五

3.6总体

5个方面全为中等偏上的人数为53人(65.4%),全部有效调查问卷(81份)中有72人(88.89%)为社会适应度中等偏上。绝大部分的护生社会适应良好。

4讨论

上述的结果显示,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4.1性别

与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男性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女性强,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许多男生性格外向开朗,参加活动范围广,结识的朋友多,热衷于活跃在社交舞台上,更容易适应各种环境;愉悦的心情能他们够相对地放松精神释放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拥有更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女性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她们的心理敏感度较男生要强,羞涩、害怕等心理大大降低了她们的适应能力;有的女孩子社交范围窄,不愿意接触新环境,结实朋友困难,喜欢独来独往、自卑、因在意相貌问题而无所适从,这些都是降低她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护生专业性较强,男护士当前社会环境要比女护生社会环境好,竞争能力更强。

4.2独生与否

是否独生子女对社会适应能力并没有直接的影响。现如今科技飞速进步,网络发展速度飞快,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软件app层出不穷,即增加了人们的娱乐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社交软件facebook、QQ、微信、微博、陌陌等一系列社交app轻轻松松实现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事的愿望。通过网上冲浪,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友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身边,他们皆可以跟五湖四海的人结交朋友,是否独生已经不影响他们接触到社会的范围。因此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并非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了。无论是独生的护生或是非独生的护生,他们都是有相同的交友途径与方式,这并不直接相关于社会适应能力。

4.3担任班干部与否

是否担任班干部与社会适应适应能力是有所关联的。积极担任班干部,是给自己历练的机会,认真做事、勤勤恳恳地为班级做事情能够提高自身各个方面(如管理)的能力。在担任班干期间,熟知一些事务的操作流程,总结错误的方法,得出宝贵的经验。有的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体验过才会知道其艰辛。实践出真知,有的事情只能通过实际行动才会真正领悟,“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担任过班干部的人会更懂得为人处事的方法,甚至熟知察言观色的技巧,这些宝贵的经验更适合各种环境的适应,且更懂得时间的合理安排与分配,做事有条不絮、有理有据、事半功倍。因此担任班干部要比不担任班干部的社会适应能力强。

4.4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一大影响。普通家庭护生与困难家庭护生生活的环境与接触到的人群有所区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环境与交际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困难家庭护生要比普通家庭护生要面临的困难多,仅在物质生活上他们就不同于普通家庭,生活的困难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力与坚韧性。困难家庭的大学生一般都比较坚强独立,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与交往能力,环境造就人际能力,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普通家庭的护生所面临的困境比困难家庭的护生少,少磨砺,缺乏一些实践,接触环境有所区别,因而社会适应能力比困难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稍弱。

4.5城市与农村

城市与农村都是一个发展的平台,各有各的特色。虽农村的医疗水平与设备跟城市的医疗水平与设备是不能相比的,但农村的护生可以进城市里学习新设备新知识,与城里的护生所得到的教育资源是同等的。只有未来是归家发展还是留在城市才会影响未来适应能力。因此,农村跟城市并非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至于农村要比城市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农村能够只给自足,生活简单;而城市则以钱换物,人与人的交流必不可少且社会接触面更广。

4.6其它因素:

除了调查问卷的五个因素以外,还有别的文献参考其它的影响因素。

4.6.1大学生的角色冲突和存在社会认知偏见

卞赛凤认为大学生的角色冲突和存在社会认知偏见这两个问题是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他们的矛盾心理,既想要全面了解社会又带有个人认知偏见,往往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社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7]。

4.6.2实践

赵思尧认为实践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够更好地完善自身,提高大学生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自我思考以及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多走出校园进行实践,以达更好适应社会的目的[8]。

4.6.3手机依赖程度

谢铃莉等人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社会适应能力呈负相关[9]。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占用了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形成一种病态,从而造成一系列问题[10]。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得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利用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4.6.4偏重素质教育

高阳认为偏重素质教育会降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能力[11]。当今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摄入,更要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建立“人在环境”的氛围。

4.6.5内外因素

潘彦谷等人认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分为内部因素(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效能、人格因素、应对方式)以及外部因素(家庭、社会支持、网络使用、课外运动)两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自我效能通过感知社会支持正向影响社会适应[12-13]。

4.6.6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使用也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影响因素。Yang和Brown认为facebook软件的使用对大学生适应存在相关性。社交软件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大学生许多的知识信息来源均来至于社交网络,通过这种技术形成一种新的环境,促进交流。正确且适当地使用社交软件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4-15]。

4.6.7正确的社会适应观

赵振华等人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确立正确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具有必要性[16]。

5展望

综上所述,单凭一份调查问卷还有许多的影响因素并未涉及,存在不足。

就如何使护生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护生应努力学习

学习永无止境,护生在大学时期应当好好学习,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巩固自己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从枯燥的学习中寻找乐趣,以达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的目的。为未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养成坚持学习的好习惯,更好地适应未来。

5.2护生应学习一些沟通技巧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场所、生活上,都离不开人际沟通。拥有优秀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提高会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5.3护生应多实践

护理这个专业更注重于动手操作能力,多动手、多实践,熟能生巧。认清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在实践中出真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成自己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更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目的。

5.4护生应多进行体育训练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性影响,它能够大幅提升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心理防御建设能力以及自信心,还能增强自己的身体体魄,提高身体素质[17-18]。

5.5营造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影响护生的心理变化,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人们发展积极的心理,有利于其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19]。

5.6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

不再一味只追求素质教育,认识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安排社会适应教育课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正确的方向,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5.7给予社会支持

XX应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建设;教育部门应就大学 生社会适应这一问题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从而使学校对大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据可依,使大学生更好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20-22]。

5.8护生应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合理安排手机的娱乐时间,不沉迷于手机,利用闲暇时间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为优秀自信。

总结

总的来说,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从多方面入手以达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芸,等.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特征与现状调查 [J]. 教育现代化 ,2019,6(52):192-194.

[2]刘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综述[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4(3).

[3]赵振华, 杨武成, 李宝玺.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5, 000(002):184-185.

[4]眭国荣, 丁晖. 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新体系[J]. 江苏高教, 2015(1):95-97.

[5]修英菊, 梁靖, 谭诗亮, 等. 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18):2655-2658.

[6]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7]卞赛凤, 孔凡柱. 大学生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东方教育, 2015.

[8]赵思尧.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12):61-62.

[9]谢铃莉, 季雨楠, 李晨阳,等. 大学生“低头族”现状及与社会适应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02):102-106.

[10]Cekici T. Ugur N G. Time for digital detox: Misuse of mobile technology and phubbing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95: 1022-1031

[11]高阳.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 新课程研究旬刊(5):11-12.

[12]潘彦谷;张大均;刘广增;陈万芬;.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来自心理学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5):108~113

[13]MENGH ,HUANGP, HOUN ,et al . Social self-efficacy predicts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firsty -year transition: A four-wave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15,28(8):410-426.

[14]YANG C-C ,BROWN B B. Factors involved in associations between Facebook use and college adjustment :social competenc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use patterns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6:245-253.

[15]刘丹.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持久性关系研究——基于社交媒体的调查分析%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justment and Persistence: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J]. 统计与信息论坛, 030(007):107-112.

[16]赵振华, 杨武成, 李宝玺.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2):184-185.

[17]吕仙利.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探讨[J]. 心理医生, 024(023):326-327.

[18]刘建文.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探讨[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0(2):106-108.

[19]张爽, 孙航, 曾燕兰.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3):137-140.

[20]叶丹丹,胡宁宁,郝晓萍, 等.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4):256-257.

[21]尚亚飞. 就业视角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结构探析[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7(06):73-75+86.

[22]潘虹.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J]. 考试周刊, 2016(77):141-142.

致谢

大学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完成这篇文章后我有一些感谢的话想说:

1、感谢学院给予我一个学习机会,能在这学到许多专业的知识,扩宽自己的视野,并且能在这里结识更多的人,提升了自我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齐全的教学设备更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模式,使得我们的课堂生活更加形式多样;

2、感谢护理学院给予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浓郁的专业学习气氛当中接受知识,专业的实验室使得我们更好地接触到专业的环境;

3、感谢王秀岚及全体护理学院老师的细心讲解以及指导;

4、感谢父母在金钱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顾以及多年成长的陪伴与教导;

5、感谢各位同学、舍友以及朋友,同龄人的共同话语比较有认同感,多年来一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大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964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6月16日
Next 2023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