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如今,史学界对岭南医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将岭南医学与贬官联系起来,用一个新视角去探究岭南医学的发展。贬官又被称为贬降,是我国古代社会用来惩罚有重大过错官吏的一种手段。在唐代岭南由于其环境极其恶劣,因此成为了贬官的首选地之一。岭南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导致了此地很容易诱发各种各样的疾病。而被贬到此地的官员因为他们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他们一方面将中原的药材及医学著作带到了岭南,另一方面也因地制宜地把岭南地区所特有的天然药材运用到医疗救治中。本文我将简单介绍唐代贬官的情况,进一步来重点阐述他们在岭南进行各种各样的医学活动,以探究他们对岭南医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唐代;贬官;岭南;医学
前言
贬官又被称为贬降,是对犯有重大过错官员的一种行政处罚方式,主要是将官员降职后贬到边远地区去任职。由于唐代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落后的经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其成为官员被贬的首选地之一。唐朝的官员被贬此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惩罚,但与此同时,对于岭南地区来说,是一种希望。因为被贬官员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并且在此地不断进行传播。例如医学,这是因为岭南特殊的自然环境诱发此地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唐代被贬官员在此地进行了各种医学活动,如他们带去了药材及医学著作,因地制宜运用了岭南地区天然的药材,从而改善了岭南地区的医学状况,为岭南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唐代岭南贬官的概述
(一)唐代贬官的原因
贬降、贬谪、左迁及左降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贬官的称呼,将其作为惩罚有重大过错官吏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唐代中后期常见的对官吏行政处罚的方式。贬官与普通的降职相比较,贬官的处罚较为严厉,不仅降职而且还要去偏远落后的地区去就职。至唐代以后贬官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1、依法被贬
律、令、格、式是唐代法律的四种主要形式,律是一种法典,规定了各种非法行为的罪名及处罚方式,它是衡量行政处罚的标准。相同的,如果官员违反了令、格、式三种其中的一种也受到行政处罚。通常情况下,法律规定触犯国家法律将会受到司法惩治,然而在实际的实行中,如果官吏触犯了国家法律,却往往运用的是行政处罚手段。贬官就是一种行政处罚,用其代替了对官员的司法惩戒。唐代明文规定的法律除过律、令、格、式这四种,其中还包括皇帝的诏敕。例如: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六月八日,玄宗敕:“刺史能否郎官,御史出日,较量殿最,定为五等奏闻。考集日,考使与左右丞,户部长官重详覆类例,考限内录奏,以凭升黜”。[1]此诏敕中提到的校考使,虽然他们与三品以下官员相比较是最高长官,皇帝可将他们考录凭证作为升降官员的主要准则,但他们却没有直接罢免官员的权力。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社会有主人刺杀奴婢不用受到法律惩罚不成文的规定,但唐代法律就有明文规定禁止主人刺杀奴婢的规定,如果违反,或坐牢或被贬官。例如规定“如果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仗一百,无罪而杀者,徒一年”。[2]还有就是在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日,骁卫将军常常会因为小的过错而刺杀奴婢,最后其被贬为恩州司户。还有唐代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群臣之间的交结,如果被发现官员与大臣结交,此官员就会受到贬官的惩罚。因此,关于贬官的惩罚在唐代有许多明文规定。
2、xxxx受贿
当今社会我们会发现xxxx受贿的情况十分严重。同样的,在唐代也存在着官吏的xxxx受贿,并且唐律将其视为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关于xxxx受贿的惩罚有各种,如:苔、仗、徒、流刑,更有甚者被判处死刑。从其惩罚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对官员的xxxx受贿的惩罚是极其严重的。例如:“张守珪厚赂仙童,遂附会其事,但归罪于白眞陀羅,逼令自缢而死。二十七年,仙童事露伏法,守珪以旧功减罪,左迁栝州刺史,到官无机,疽发背而卒”[3]像这样因xxxx受贿,官员或被处死、或被贬到边远的地区的例子在唐代社会经常发生。因此官员xxxx受贿,也成为官员被贬的原因之一。
3、尸位素餐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主要说的是官员有失职的行为。同样地,失职有时也会成为官员被贬的原因之一。例如:“冬,十月,建州刺史于延陵入辞,上曰:“建州去京师几何?”对曰:“八千里。”上曰:“卿到彼为政善恶,朕皆知之,勿谓其远!此皆前则万里也,卿知之乎?”延陵悸慑失绪,上抚而遣之。到官,竟以不职贬为复州司马”。[4]官员以失职被贬的表现有:举荐的人才不贤、进行变法只考虑自己的喜好,不听取他人的意见、阻挡别人进谏的道路、大量花费国家的钱到无用之处、办事不得力、资质平庸但手握国家的重权等等,都会成为被贬的原因。相反的,如果官员能遵守国家法律、在其位谋其职,就不会被贬反而会得到升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做法其实更有利于督促官员恪尽职守。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被某些官员利用,成为其用于打压政敌的手段。另外这种规定对于武官和文官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武官有可能会因为战败而遭贬,而文官就不会。例如:唐时期李弘源因为攻打南诏国而兵败惨遭被贬即被贬为了建州司户。总之,从细小的开渠不通到滥用选拔都有可能成为官员失职被贬的理由。
4、结党营私大权独揽
自古以来,那些拥有共同利益的一群人就会利用他们的权力形成专权,自古以来就有那些靠阿谀奉承攀附权贵而发财的人,拥有大权的人他们自然也会拥有大量的依附者。这在唐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故有“结党专权或阿附权贵,结党者必专权而专权者有必有大量的阿附者”。[5]自古以来的争权或成或败,然而失败就意味着失势,其阿附者也会受到牵连,因此贬官就成为他们被惩罚的主要手段。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初,九龄为相,瀳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魍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6]因此,以结党阿附为罪名打击排斥异己的例子在唐代也是不绝于史。例如将贬官作为打击对方的手段是牛李党争,牛僧孺和李德裕在争权的过程中一方的得势势必就会成为另一方被贬的主要原因。
以上四种就是唐代贬官的原因,至唐以后逐渐被沿袭下来。唐代对于贬官地区的选择也是非常慎重的。由于当时的岭南地区生存环境条件非常之差,于是就成为贬官的首选地之一。
(二)唐代岭南的主要情况
1.岭南地区的简单介绍
五岭主要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瘦岭,顾名思义,岭南就是这五岭的南面。其大致位置位于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四省的交界处。此地由于多山且地势险峻,因此构成了我国江南地区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也成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类似于一个天然屏障,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沟通,导致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远不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不发达进而也导致了岭南地区人民的思想落后愚昧。此地也因此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意为荒蛮不开化及民风彪悍,“唐虞之仁不能柔,秦汉之勇不能威”[7]也是其对曾经在岭南居住的越人的描述。
唐代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都有着明显的特点,即原始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及炎热、潮湿三季如夏的气候特点,潮湿是因为其受到了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并且潮湿和多雨高温的时间较长。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也容易诱发瘴病。还有当时的岭南的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如森林密布,在这样具有原始性的自然环境下常常就会有毒蛇猛兽的出没,蛇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的动物,喜温湿多雨,因此此地是蛇最好的生存环境,且森林中野兽出没也是常有的事。这就促使此地区人烟稀少且非常不适宜人类的居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就出现了“唐代流放地主要是岭南”[8]的情况,这对于从小生活在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的中原地区的官员来说,要在岭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上文提到的,除了被贬的官员会到此地,除此之外,此地没有其他任何人员的流动。因此就有学者就研究指出“唐代时,岭南道被作为全国首选的贬谪之地,其官员构成了当地官员的重要组成部分”。[9]这其中就包括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李德裕都曾在此地任职过。因此唐代的官员将被贬岭南称为“畏途”,在他们的看来,在岭南地区任职不仅会受到严重的疾病即瘴疟的困扰,而且当地的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也阻碍了他们向外交流。
2、瘴气与飓风
岭南的气候炎热、连绵山脉、森林茂密、地广人稀及经济的不发达,这些都使当地民众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也是构成岭南地区瘴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北方人的看来,岭南是一个荒远、暑热潮湿和瘴疠频发的地区。如韩愈曾被贬官阳山的时候,曾直言“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10]这是中原人对岭南地区的直观感受,虽然有一些夸张,但也简单扼要地说明岭南地区“瘴气”的可怕,其成为了中原人在此地生存最大的威胁。最早在《后汉书》中就有关于“瘴”的记载,例如“援在交扯,常饵薏苡实,用以轻身省欲,以胜瘴气”。[11]这就是最早对于瘴气的记载,也是隋唐以前对瘴气的描述。。岭南由于其地表较为潮湿,所以很容易发生“瘴气”,进而形成瘴疠,对人的生命造成了威胁。有记载“山瘴疟候,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症”。[12]这也促成了即使是到了隋朝时期,岭南给人的第一印象依然是“瘴气”,并且“瘴气”分布在岭南的大部分地区,且越往岭南的南部瘴气的情况就越严重,构成了岭南地区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除过“瘴气”之外,另一个让中原对岭南望而生畏的就是“飓风”。当地的民众把“飓风”称为恶风,因为其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如飓风能将房子吹倒并且折断毁坏树枝。飓风有时持续的时间为一两年,这对当地的民众造成极大的破坏。故有“恶风谓之飓,坏屋折树,不足喻也”。[13]这也是因为岭南地处沿海,有“襟山带海之说”,这就会使岭南容易受到各种海上恶劣天气的影响。在韩愈的诗中《泷吏》也曾这样描述飓风,如“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命潮。恶溪瘴毒聚,雷电长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东侬。州南数千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14]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出飓风的可怕及其对岭南地区的破坏。以上就是对岭南自然环境的简单描述,但其恶劣的程度有时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另一方面由于此地地处偏远,与中原先进的文化交流甚少,进而也造成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落后。岭南的“化外之邦”的称呼也开始流传,意指一种未被开发发展及思想落后的蒙昧状态。
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惩罚官员,就将他们发配到此地以示惩戒。故有白居易的诗“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训。路足羁栖客。官多谪逐客”。[15]唐代被贬的官员来到岭南之后,他们开始利用其丰富的知识来改变此地区的落后状况。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刘禹锡就利用其丰富的医学知识,尝试改变此地落后的医疗状况。
二、唐代贬官在岭南的医学活动
(一)岭南贬官代表人物——刘禹锡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他自小体弱多病,看到自己的同伴个个活蹦乱跳健康可爱非常羡慕,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阅读《小品方》、《本草》、《素问》等医学名著成为了他学医道路上的奠基石。他和同处一个时代的柳宗元、白居易一样都有着很高的声望,并且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刘柳”和“刘白”。贞元九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于元和十年二月(公元815年)被贬去连州,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公元819年)因母亲在连州病逝而悲痛地离开了连州。刘禹锡在连州工任职五年,对当时岭南的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从小就喜欢医学,因此对医学有着刻苦的钻研和实践,也正是由于他这份难得可贵的精神,促使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靠收录药方编写了《传信方》,这本著作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了五十多个医药方。且该书所包含的范围很大,包括: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眼科、口腔科等等。后来由于其被贬连州即在岭南地区所以还包括:急救、治疗虫咬蛇伤的偏方和方法。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传信方》中所用到的药物都是可以低价买来的,这一点对于出身于官僚家庭的刘禹锡来说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传信方》中收录的药方的出处是相当广泛的。比如用颜汤治疗干霍乱、用杉木浴治脚气和虹螂心技治疗毒等等一系列的药方,都是他从朋友那里询问得来的,所以从民间采集及询问成为他药方的主要来源之一;比如用芦荟炙甘草治疗湿廯的药方,这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的,因为他小时候曾经患过廯;用葱涕治打扑治疗损伤的药方,是他从一个士兵那里学到。这些广泛收集得来的药方最后都被刘禹锡收录到《传信方》中。
《传信方》中不仅其药方的出处相当广泛,而且其所记录的药方的治疗疾病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在他所收录的各种各样的药方之中,分别有各科的治疗方法“有利用鸡子膏外敷能治疗小儿的热疮的儿科处方;治疗月经可以用案纸烧灰的妇科处方;用羊肝丸能够治疗青盲内障的眼科处方;用经常可见的皂荚矾能够治疗喉痹的喉科处方”。[16]这些药方都涵盖了我们常见的各科疾病,成为了治疗各科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在治疗白内障的药方中有一定的独创性,摒弃传统的拔针法,而是用羊肝和黄连制成羊肝丸,用养肝丸治疗白内障,服用之后就会立即药到病除”。[17]这在中外眼科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突出了《传信方》有着较高的价值。
刘禹锡有一首题记录了他在被贬连州之初得病的经历,即题目为《赠婆罗门僧人》的诗中有写到:
三秋伤望远,终日泣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已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
师有金簏术,如何为发蒙。
在此诗中记录了作者刘禹锡在被贬连州之后患上白内瘴,此病是如何不断加深的,最后请求古印度婆门僧用金簏术解决白内障。与此同时,还有诗人柳宗元在被贬柳州之后不幸身染恶疾,即同时患上了疗疮、霍乱及脚气病。在当时柳州落后医疗条件下,普通人患上其中的一种疾病都会有生命的危险,更何况柳宗元同时患上了这三种疾病。他要想痊愈几乎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采用了当地的特有草药才将柳宗元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因为柳宗元有了这次患病和治疗的经历,于是他将治疗这三种疾病的药方整理出来寄给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最后这三种药方都被收录到刘禹锡的《传信方》中。在此信方中明确记录了这三种疾病的治疗过程。
治疗疮伤:在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柳宗元不幸得了丁疮,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当地的医药师都对此束手无策。最后长乐贾方伯让他服用蜣螂心,这种药药味非常之苦。果不其然,服下此药之后他的病逐渐开始痊愈了,但由于他在服用药物期间吃了羊肉,导致此病又开始发作。所以此药方禁止在服用药物期间食羊肉,即此药方忌羊肉。这种方法最早是出自于著名岭南医学家葛洪的《肘后方》。
治霍乱方:同样是在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的十月,柳宗元得了当地最常见的疾病即干霍乱,主要的症状是上吐下泄、不停地出冷汗、呼吸困难。最后采用当地特有的一种药方即治干霍乱盐汤方,主要是将令黄和童子小便一起进行熬制,熬制好之后取一升,再将其与一大匙的盐掺在一起服用,服下之后,等一小会儿可以将胃里那些没有消化的物质一起倾吐出来。这样疾病就会慢慢痊愈。干霍乱这种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息不顺畅,这极有可能与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终日郁郁寡欢所致。在寄给朋友的诗《寄韦珩》中描写患病期间他不断地出冷汗,忽冷忽热。在此药方中的制作中盐汤有助于快速涌吐的作用,这就有助于柳宗元吐出一些排泄物,儿童的小便有滋阴清热的作用,能使其气息立即畅通和便物的顺利排泄,这样之后疾病就会慢慢地痊愈。
治脚气方: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二月,柳宗元得了脚气病,每到半夜的时候脚肿的像大石头似的。当时柳州地区因此病死亡的人数非常之多。柳宗元得脚气病的时间很长,这种病本来就是一种慢性的疾病,如果能够快速医治,就不至于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因为柳宗元当时身处缺医少药的柳州地区,才会放任脚气病发展到极其严重的地步。幸运的是,在当时荣阳地区的郑洵美听可以用杉木汤医治,这种药汤的制作方法是用一大升的杉木节,一大升的橘叶切,因为柳州地区没有叶子,但可用皮代替,大腹槟榔七枚,这些所需的药材在柳州这个地方是可以随处见到的,将这几种药材合在一起捣碎它,再取童子的小便三升,将其分为两次服用,每次喝半碗,一次是一升半,喝下之后气息就会立即畅通。但如果一服能够又快又利,可以立即服用第二服,有此病的人照这样的方法服用都会痊愈。这种药方制作简单又方便,因此经世代相传。
柳宗元三种疾病治疗运用到的药方其都具有了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成为了《传信方》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药方,也为岭南医学向前发展作出了贡献。
《传信方》是刘禹锡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采制方便
“豆、生姜、食盐、童便、李子根、槐枝、葱、稻杆等等一系列生活常见的物品都是《传信方》中所提到的药物,这些物品的价格都是非常低廉,几乎家家都有,或在房前或在屋后,几乎随处可得”。[18]每一个药方的制作也是非常简单,能够快速的制成,不需要繁琐的程序。有比如是治虚冷久痢方,用黄乳煎荜菝就可以制成。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药方的制作既不需要繁琐的工序,也不需要珍贵少见药材。几乎人人都可以制作,使人们的使用更加的方便。
2、配伍巧妙
刘禹锡《传信方》中的药方小且药品的价格也是非常低廉的,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对药方的配置要求的特别少,但其恰恰相反,这些药方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试验得来的,所以具有了很大的准确性和实践性。在常见的临床的试验中也是经过严格恰如其分的配制的。比如在用补肺丸治疗由于肺虚导致不停地咳嗽时,这种治疗的方法能够迅速药到病除。但其实在整个药方中就仅仅只有杏仁和童便两味药,一方面这是因为杏仁味虽然味道苦但是有温和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止住咳嗽和气息的通畅,是治疗止咳的必备良药。另一方面也恰恰因为杏仁的毒性,我们可以用童子的便将它进行侵泡,这样有利于将杏仁的毒性去掉。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配置。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刘禹锡被贬连州,由于这里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有一天一位母亲慕名来到刘禹锡家中,之前听闻其懂医术,便请求刘禹锡给她的孩子治病,其孩子已经咳嗽了很久不仅没有痊愈,而且越来越严重。苦于此地医术落后,没有及时地给孩子医治,导致其越来越严重。刘禹锡立即给孩子把脉之后,确定了孩子是由于肺虚导致不停地咳嗽原因,就立即将治疗所需要的药材和制作的方法告诉她,因为这两味药非常容易得到,所以这位母亲回去就按这个药方给孩子医治。果不其然,三天之后这孩子的病痊愈了,至此以后这个药方就在此地流传开来。
3、辨证施治
普通的单方、验方,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并不对证,不用辩证的论治。但刘禹锡的《传信方》却非常讲究一方一治,即一种辩证的论治方法。例如治疗痢疾的各种方子中,其中组成药方的药味各不相同,治疗痢疾的侧重点也是非常不相同,在上文所提到的治疗赤白痢的药方中,只用到了水和黄令两种药物,它的作用主要是清热解毒,起到一种降温的作用;治疗脓血不止的久痢方,主要是诃梨勒,是因为它性温味道有苦有酸,可以用来清理肠胃。由于虚冷而形成的久痢方,用黄牛乳煎荜菝,这种做法有补气养胃的功用;最后一种就是治疗血痢内热的药方,仅仅只需要海蛤这一味药,它的作用是用于疏散肠胃的热气又可以止血。这是一种抓住主要矛盾的辩证施治方法,既精确又详细,与那些普通的药方相比更具有准确性。将药方辨证施治地运用到临床的试验中,其会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一种恰到好处、药到病除的功用。这种作法逐渐被后世的医学家所推崇。
4、用法讲究
用一药治一病,这是要求选药必须要恰到好处,同时也要求药物之间的搭配要配合得当,最后在药物的食用中也要求正确,按照医嘱去服用。只有这样做,药才会起到它所特有的疗效,相反的,如果药物的配制是正确的,但食用的方法不当,就会大大降低药物的疗效。《传信方》在药物的服用方法上也是有非常有讲究的,如在服用的时间上分为早中午晚四次,服用要求有空腹、饭前和饭后,毋庸置疑,按医嘱服用药物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有时也会根据方剂和药物疗效性状的不同分为几种服用药物的方法。例如用菜汤、姜蜜、开水、浆水四种服用药物的方法。通常服药的过程中我们有对病的禁忌和对药的禁忌。刘禹锡的《传信方》中有关于禁食的物品有:酱醋油腻热面,还有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也不应该服用肉食,例如有禁止食用羊肉,有时候也有禁止食用猪肉及冷水等等。所以《传信方》在药物的用法上是非常讲究的。
5、用途广泛
虽然《传信方》全书不过50条药方,但它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有内、外、妇、儿、伤等科。内科方有治干霍乱、疗热厥方、止痢及止咳等各种药方;皮肤科的治疗湿廯方等;治疗妇科的有:用案纸烧灰治月经不调的药方;眼科的有用羊肝丸治疗青盲内障的:口腔科的如皂荚矾治疗喉痹、蔷薇根治口疳;伤科有治打扑损伤方等等,所治疗的范围极其广泛。
《传信方》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有着重大的医学价值,被后世众多的医学著作所引用,如《证券本草》、《本草纲目》等等。
(二)其他被贬岭南地区官员的主要医学活动
纵观唐代文人的职业生涯,其都或多或少的都有着被贬的经历,即都有着贬官和流放仕途失意的历史。唐代士大夫做官仕途的黯淡,也从另一方面促使其对医学的研究,因此唐代文人官员除了刘禹锡之外,在岭南地区进行医学活动的还有柳宗元、韩愈、王焘。
1、柳宗元与脚气病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及思想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因此被世人亲切地称为“柳河东”。其被贬柳州任之后,在此地任刺史,有着良好的政绩,但最终又逝世于此地,所以又被称为“柳柳州”。柳宗元在永贞(805年)年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打击宦官的专权和藩镇的骄横,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最终在保皇派的扼杀下失败了。其改革派的代表王叔文被杀,其中参与改革的包括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八位参与者都被贬到边州任司马,历史上将此次事件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在这次的改革运动中,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遭到严重的打击,其实再被贬之后柳宗元曾被召回京,被召回京中的柳宗元不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又因小错误贬为柳州的刺史。虽然柳宗元被贬远离京城,但他仍然心系百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柳州地区的贫穷落后现状。例如当时的柳州的百姓有迷信巫蛊鬼神的恶俗,是一种落后的习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果有人生病,他们就会请巫师来宰杀大小牲口去祭神。我们都知道这种方法并不能去除疾病,但是他们却将治不好的原因归结为神不让他活,他就只能绝食等死。这种做法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此地一种愚昧落后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时候柳宗元就会用佛教戒杀生的知识,同时也会用自己所懂常见的医药知识去开导他们。柳宗元用自己所知道的医药知识去根除这种比较落后的习俗,使此地逐渐摆脱了这种因贫穷落后而留下的陋俗。同时还有上文提到的柳宗元治疗治疗疮伤、脚气、霍乱三种疾病,其治疗的药方也被收录到刘禹锡的《传信方》中,被后世所应用。柳宗元除了在医学上对此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在改变了此地的生活状况。例如:改变了穷人借高利贷的状况、运用公款凿井、在此地进行植树造林等等一系列有利于改变民众落后的生活状况。
唐代文人士大夫中患脚气病的现象非常之多,包括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一位。据记载柳宗元关于自己脚气病的症状描述中与一些中医药典籍关于药石的中毒及矿物质的中毒症状情况极其相似,他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脚气病,载“伏念罪来五年……残骸余魄,百病所集,痞结伏集,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神志荒耗,前后遗忘”。[19]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柳宗元脚气病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唐代道教与炼丹术盛行,因此这是否与柳宗元服用丹药有关系呢?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药方》有提到关于脚气病发生的几种状况,例如:这种疾病第一个高发期实在永嘉南渡之后,第二个高发期就是在唐代时期,同时这种疾病主要的多发地是南方,最主要的是岭南地区,并且这种疾病主要是在士大夫群体中发生。然而这三个条件完全符合柳宗元,柳宗元被贬官到岭南地区并且其生活在唐代。据史书的记载柳宗元对于道教也是非常推崇的。由此推断我们的怀疑是合理,可能由于其被贬之后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原因,为了强身健体,再加上当时的医学修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其服用丹药也是有可能的。
不幸的是长期的贬谪生涯导致柳宗元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在被召回的途中因病去世,当时年仅47岁。
2、唐代文人韩愈的主要贡献
韩愈,子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佛骨事件被贬之前他任监察御史,被贬之后是潮州的刺史,时间是在唐宪宗十四年(公元819年)。他被贬到潮州之后,了解到此地长年受到鳄鱼的侵害,隧他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驱鳄除害的这件事情上,有记载说韩愈刚到潮州问民众有什么困难,民众“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20]因为潮州地区一般都是客家人的家乡,这里的人们非常信奉神灵,因此在驱除鳄鱼的这条道路上异常的艰难。但是在韩愈的不懈努力之下,驱除鳄鱼的工作终于有了进步。不仅把危害潮州地区的鳄鱼驱逐到海里同时还给此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打开了引水浇灌的源头,给当时落后的潮州地区带去了一片丰收祥和的景象。与此同时,韩愈也针对当时潮州落后的医疗状况,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教授当地的老百姓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如治疗岭南常见疾病干霍乱,可以将盐、童便、令黄这三味药熬制,将其熬制出的药立即服用,就可以药到病除。还有很多常见疾病的治疗验方,都是他从朋友刘禹锡那里学到的,同时他还教当地的老百姓认识此地丰富的天然药材,逐渐地改变了此地的落后的医疗现状。
3、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的医学活动
王焘(公元670年—公元755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编写了为后世所称赞的医学著作《外台秘要》,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王珪是唐朝杰出的宰相之一。王焘在做官时,为官清廉且政绩良好。与同一时代的魏征齐名,也曾任职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的老师。李焘从小体弱多病,受尽了病痛的折磨,长大之后,他母亲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为了照顾母亲,他钻研医书,为其寻找灵丹妙药,逐渐地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焘还曾经在皇家图书馆即弘文馆任职二十年,这使得他有足够的机会去攻读大量的医书,积累了许多的医学资料。后来,他因小的过错被贬到房陵,被赦免之后,就被就近安置到大宁郡,即当时的岭南地区。
王焘贬到岭南之后,用其所积累的医学资料和学到的医学知识编写了《外台秘药》,《外台秘要》全书共四十卷,记载了内科病、五官病、瘿瘤、二阴病、中恶、金疮、恶疾、中风、小儿病、虫兽伤及蓄疾等十几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他在编写医书《外台秘要》的过程中,“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吸收了以前医书医籍的长处,如《千金方》、《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张文仲方》等等,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他和刘禹锡相同,也注重收集民间常见的单方和验方。在这本医XX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最早记载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唐书》中,将此书称为“世宝”。他在被贬之后,身处岭南,了解到,当地的老百姓容易患岭南地区常见的一种疾病—瘴气,这种疾病一旦患上,十有六七都难逃一死。王焘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药方施治,竟能将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回来。《外台秘药》成书至今一千二百余年,深受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4、陆贽及其医学著作
唐代中后期的宰相、政治家。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宰相。他任职时,得到过唐德宗的多次赏识,后因遭人妒忌及为人太过于激进,多次惹恼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遭人诬陷被贬忠州。他在此地任职十年,为了避开奸人的诽谤,于是他没有编纂任何的书籍,仅仅摘抄了医书的药方,形成了《陆氏集验方》,详细地总结了前人医学成就,为后世查阅医书提供了方便。
三、唐代贬官对岭南医学的贡献
(一)中医药文献及药材的增加
“百樾之地”是中国古代对岭南的称呼,这是因为当时的百越族在此居住。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岭南地区成为了南樾管辖的地方。一直以来,南岭地区的山脉都隔断了岭南与中原的互通往来,导致了岭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之为“蛮夷之地”。晋唐以前,岭南地区的医学几乎是没有任何医学著作,例如更早的岭南地区的古人类,他们主要的卫生保健依靠的是火,靠火驱逐野兽、将生食煮成熟食及用火抵御寒冷等等。人类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考古发掘记载“距今十三万年以前西汉南樾王的古墓中发现了有少许的药材如硫磺、紫石晶、绿松石等等,还有装药的盒子及捣药的工具等等”。[21]这都是一些比较模糊记载,对其中的医药知识并进行没有详细的记载。至今发现关于岭南地区医药文献记载的唯一本书就是杨孚的《异物志》,有记载“杨孚是广东南海人,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的吴时期;其《异物志》记载了交州(今广西、广东、越南北部)一带的物产风俗及民俗状况”。[22]书中记载了动植物的药材如:槟榔、椰树、荔枝、灵狸、玳瑁、犀角等等一系列的药材。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晋唐以前并没有专门的医学著述,唯一一本杨孚的《异物志》也主要记载的是民俗状况和风土人情。晋朝东渡后,岭南医学在晋唐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岭南地区特色的医学。
岭南地区特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导致了岭南地区的疾病、临床现象及防治的方法都有其特殊性。唐以前,岭南几乎没有医学的发展。唐代文人士大夫官员被贬岭南之后,由于其自身和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开始因地制宜地发展医学,包括医学著作的编写和药材的丰富。唐之前有代表性的医学著述几乎没有,也没有专门的文献记载唐以前的医学。一方面,唐代的官员被贬之后,包括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王焘、陆贽等,编写《传信方》、《外台秘要》《陆氏集验方》等医书。刘禹锡所整理的《传信方》突出的特点就是辩证施治、对症下药的方法。当时岭南恶劣的环境导致其缺医少药,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全面的,以至于出现了“凡病皆谓之瘴”“南方……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或饮食生冷肥腻,中脘生痰,呕逆发热,遂成食疟”等描述,表明除了所谓的疟疾,也包含了诸如中毒、痢疾、温病、沙虱热等一些流行病及传染病的寒热疾病。故书中的“瘴”是指包含疟疾在内的南方流行病或部分热带病而言”。[23]瘴病的发生多会出现寒热,但却因为阳气的不足常常会出现外热内寒的现象,在这时候我们需要对真寒假热进行鉴别,然后对症下药,如刘禹锡辩证的施治方法,于我们今天来说,也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医学辩证的思想,也对岭南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突破性;王焘的《外台秘要》验方所治疗范围几乎涵盖了医学中所有的疾病,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同时也为后世医学的编纂提供了参考;陆贽的《陆氏集验方》将前人的医书总结,为后世查阅医学资料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得天独厚的天然药材是岭南地区在医学发展上的优势,由于唐岭南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的状态,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形成了数量庞大的中药药材,并且其种类繁多,如食盐、童便、大豆、生姜、李子根、槐枝、葱、稻杆等等,将它们运用到医疗救治中。他们将这些最为平常的植物制成药材,不仅增加了药材的种类,而且也给普通人治病提供了方便。同时唐代被贬的官员从中原带来的药材,更加丰富了此地药材的种类。丰富的药材方便了医学的快速发展,被贬官员的医学著为后世岭南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都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医学的发展。
(二)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
唐代被贬岭南地区的官员,他们都希望有朝一日能离开岭南重新被朝廷重用,在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以后,贬官被贬召回的机会可以说是非常的渺茫,史称“德宗之末,十年无赦,群臣以微过谴逐者皆不复叙用”[24]这其中也包括刘禹锡,在其诗中这样说过“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25]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一个豁达之人。刘禹锡被贬连州以后,当时当地的老百姓深受各种各样的疾病的折磨,但苦于不会医治更没有药方,以至于普通的感冒发烧都会导致死亡。刘禹锡到此地以后,根据此地所拥有的天然药材和自己收录的药方,促使岭南地区的医学得到快速的发展,医疗条件显著提高。到此地任职以后,他体恤下层的劳动人民。他治病的原则是非常重视用一药治一病的原则,并且都是选取治疗疾病的最有用的验方或者单方,这也避免了不能对症下药。他主张用简、便、廉、验的方式,“简”,指的是药味和药材的精简,就是用少量的药,还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便”,指的是使用的方便,就是在药物的食用的过程中根本不需要特别繁琐的过程,简便的方法可以达到方便快速的使用;“廉”,是指药物价格的低廉,这样也可以使下层的劳动人民拥有治病的机会。他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下层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体现了刘禹锡体恤下层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验”:指的是药物的疗效快,能够迅速治愈疾病。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治疗干霍乱的盐汤药方,它的主要制作方法是:用一勺的盐,再将一升的童便和熬制的令黄一起服用,服下之后很快就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只有吐泻完之后才会立即痊愈;同时还有用于治疗赤白痢的鹅鸭肝方:它主要的药物黄令、水这两种物品,用八升的黄令和两升的水一起熬制,将它们熬到只有一升的时候,分为两次服用完。由于岭南地区属于未开发的原始的热带森林,经常会遭到蛇咬蝎子蛰和各种野生动物的侵袭,所以也就出现蛇咬蝎蛰方即将刀烧成红色的然后将白矾放在刀子上,将其融化的白矾水滴滴在被咬的伤口上,这样就会刺激伤口起到快速痊愈的效果,经常会出现的疾病如:痞瘤、热厥、口疮喉痹等等一系列的疾病都有它们治疗的方法。腹中的痞瘤可以用生姜和大豆医治、热厥可以用牛蒡根治疗、口疮可以用山李子和野蔷薇的根治疗、喉痹可以用皂荚矾泡在醋中治疗等等。这些药物都是极为常见的,同时药味少还有药价低,药物很容易得到,服用药物也是非常简单和方便的。这些都是在岭南地区常见的疾病,它们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药物的制作和使用都是简单且方便,所以其很容易应用和推广,很快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从下层的劳动民众到上层的达官贵人都有救治的机会,很快改变了此地落后的医疗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唐以前岭南医疗卫生条件水平非常低。唐朝的官员文人被贬此地之后,改变了此地的医疗现状,对岭南地区的医疗发展水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之前岭南地区的人民患病借助巫蛊之术来治病,其思想的落后和医疗水平的地下导致因为疾病死亡的人数大幅度的增加。唐代被贬的官员带去了医学著述、医学技术和药材改变了此地的医学现状,同时他们着眼于南方特殊的自然环境,将其与此地多发的疾病相互结合,充分利用了本地特有的药材资源,形成了一种具有岭南特色的治疗方法。他们的处方和治疗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含了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眼科、口腔科等等。使当地的人们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扰,他们不会再因为普通的感冒发烧而失去生命。唐代被贬的官员也是由于自身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从而也提高了这里的医疗发展水平。
(三)人口增加
因为岭南地区被中原人称为“蛮夷之地”。此地的环境非常恶劣,很不适宜人类的居住,以至于提到岭南地区人人都避而远之,因此唐代时期很少有人会到达此地,以至于出现了此地人烟稀少的状况,除过被贬的官员及世代居住在岭南地区的人,此地区很少有人口的流动。同时由于这里的经济文化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医疗水平及其的低。往往普通的发烧感冒就可以置人于死地,也造成了这里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也是导致此地人烟稀少的另外一个原因。唐代的官员来到此地以后,将他们所拥有的医术和带来的药材运用到这里,也充分利用了此地拥有的天然药材,针对此地多发的疾病进行对症下药,极大地降低了此地因疾病死亡的人数。例如上文所提到的治干霍乱盐汤方仅仅只需要盐、令黄、及童子的小便就可以医治,这三位药材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即使是普通的民众也可以得到,所以就极大地降低了因为这种病死亡的人数。例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减少了因普通疾病死亡的人数,药方中所使用药材都是岭南地区所特有的,价格廉价而且非常容易得到,这样就使得这里因为疾病的死亡率大大的降低了,人口摆脱了负增长率开始了逐步缓慢的增长,人口增加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此地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了也吸引了外来人口涌入,人口自然也就增加了。
结语
结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唐代岭南地区的贬官从医学的著作增加和药材种类的丰富及医学的向前发展都对岭南地区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在医学的著作方面,如《传信方》,此书中的多个药方都是有着临床的实践经验,因此具有了很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次在药材方面,他们所运用的是岭南地区所特有的天然药材,既廉价又方便;再次在药方所治疗的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等。故岭南医学的发展与贬官是分不开的。他们将其所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付诸于此地的医学实践,进行各种各样的医学活动,逐渐使岭南摆脱了落后的医疗状况。与此同时,也使岭南地区降低了因疾病死亡流失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给中原人畏惧的岭南地区带去了希望之光。最终,他们将所带来的医学著述、药材与岭南特殊环境诱发下的各种疾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岭南地区特色的医学,对当时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北宋·王溥著.唐会要卷81[M].北京:中文华书局,1955:1501.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9[M].北京:中华书局,1956:8052.
[3]后晋·刘恂.旧唐书·张守瑞传卷103[M].北京:中华书局,1975:3195.
[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9[M].北京:中华书局,1956:8072.
[5]丁之方.唐代的贬官制度[J].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2)9—14.
[6]后晋·刘恂.旧唐书·张九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3099.
[7]唐·柳宗元.柳宗元文集卷5·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4.
[8]李兴盛.中国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183.
[9]唐晓涛.唐代贬官谪桂问题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04,(2)68—70.
[10]彭定求·全唐诗·韩愈·县斋读书在阳山作,[M].北京:中华书局,1960,:3800.
[1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4[M].北京:中华书局,1965:846.
[12]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81
[13]唐·刘恂著.商壁,潘博校.岭表录异校补卷上[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21.
[1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41[M].北京:中华书局,1960:3826.
[15]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17·律诗·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M].北京:中华书局,1979:353.
[16]蔡州.蔡永敏.戚世娟.刘禹锡《传信方》探析[J].中医研究,1998,11(5):55—56.
[17]蔡州.蔡永敏.戚世娟.刘禹锡《传信方》探析[J].中医研究,1998,11(5):55—56.
[18]刘志龙.刘禹锡及《传信方》[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23(8):56—60.
[19]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442.
[2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韩愈传卷176[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62.
[21]陈虹.晋唐时期岭南医家医著及医药文献整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22]王晶波.《异物志》的编纂及其种类[J].社科纵横杂志,1993,18(4):65—68.
[23]冯汉镛.瘴气的文献研究[J].中华医史杂志,1981,1(11):44.
[2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6[M].北京:中华书局,1956:7611.
[25]李中华.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论开明专制下的文人遭遇与心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40(3):116—12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