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社会问题显现出因社会快速变迁、多重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治理难度。社会公众从生活质量、精神要求到价值认知、行为方式已然改观,其主体尊严和权利意识不断提高,诉求的差异性、多样性日益增加,维权的行动力也更为突显。如何推动社区内多元主体有效协作成为提高社区治理质量和治理能力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以扬州市广陵区杭集镇曙光社区为研究对象。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曙光社区协同治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居民参与度较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形式单一、专业队伍人才较为匮乏等问题,分析其具体原因,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曙光社区 多元主体 协同治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较差,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必须强化和改进城市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城市社会要积极构建与企业、体制相分离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管理改革、机构改革、职能分离、企业社会职能分离和XX服务职能的整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改革,城市与社区的父权关系日益密切,这对社区的发展、社区活动的参与、服务和管理都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建立新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根据城市治理的背景提出城市治理的主题。
2. 研究意义
本文对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种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即:(1)城市治理的主体、活动的内容、方法和方法,以及在特定的规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2)运用合作治理的观点,理顺XX与社会自治的关系,使XX与社会自治相统一。(3)从合作治理的角度,理顺XX的行政服务职能和社区自治机构、第三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使XX职能和社会组织功能相互协调。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含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阐述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等。第二部分阐述曙光社区的协同治理现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第三部分通过问卷的反馈来分析曙光社区协同治理中的问题。第四部分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第五部分提出对策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第五部分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广泛阅读国内外尖锐的理论文献,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相位理论的变化,夯实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曙光社区治理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为文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Ferdinand Tönnies(1887) 第一次系统地描述了社区﹐提出了社区与社会并对此做了深刻的阐逑与比较。认为,“社区”是一群人联结在一起,共同建设一群人,这种联系可以来自血的继承,或者来自邻居的友好和朋友的信任,这样的群体具有普遍的特点,即“内在意志”。“内在意志”与人生的接触过程密不可分,“内在意志”往往表现为指导意图、习惯的培养和记忆的携带,具有“内在意志”的人聚集在一起,建立一群构成“社区”有机整体的人。
Robert Alan Dahl(1961)《谁在进行统治》一书认为﹐在社区中存在着一种多元化的民主﹐影响决策。Sanders于20世纪中旬提出了社会行动理论,将社区的行为理论和社区发展实践相结合。他在讨论社区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场所时,强调了一个行动方案,以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它体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社区行动研究和社区发展的融合。
2. 国内研究现状
杨志明(1996)提出新型的社区管理呈现出多层次、多系统的特点,形成一个横向的三大管理体系,这三个层次与三大系统之间形成一个立体的管理网络,一种新的结构模式。郭蕊(2008)从社区治理的发展指出,可以分为三种模式:XX主导型治理模式;XX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自治模式;社区主导与XX支持行动治理模式。李增元(2009)认为﹐要想解决社区治理混乱的现象,破解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关键在于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机制。“社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语中,是因为费孝通的英语“社区”,此后费孝通把社群观念引进中国,并着手进行中国社会的研究。费孝通在其《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一书中指出,“社区”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共同”、“共享”。
(四)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1. 相关概念
(1)协同治理
目前,我国学者将协作理论与治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进行了界定,但因其表现形式、规模等原因,在概念上并无统一的认识。第一种,从字面上看,就是把“治理”换成了“协同效应”、“治理”,其本质意义还是“治理”。第二种情形,即概念整合,是指XX、社会组织、公民等多种治理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第三种形式,正式合并,是指运用协同效应,对制度、顺序参数、协同效应和控制原理进行相关的分析,并对协同治理进行再界定。
(2)城市社区协同治理
本文提出了“城市社区协作治理”的概念,即“协同治理”在社区管理中的具体运用,赋予了多元治理主体以平等、充分的自治权、保障其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以法律、法规保障其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为公正的协商提供一个合理的平台。并且消灭各种利益团体。各方治理主体应在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中,采取积极对话、理性协商、平等协商、适度妥协等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治理的目的。
2.基础理论
(1)社区治理理论
1995年联合国发表的题为“全球伙伴”的研究首次界定了治理概念,也就是说,“对这些要素的管理和处理,并对各类实体采取各种持续、多变的联合行动,以便达到各种利益的统一。”
罗伯特·罗斯指出,与以往的管理过程相比,治理是一种混乱的统治状态的改变,或是一种社会管理方法的革新。他列举了六个不同的施政方法。对最低限度的国家实施施政。对公司实施管理。在新的公共行政中运用治理。在“善政”中运用施政。在社会控制系统中运用了治理,在自身组织中运用了治理。同时,他还指出,把治理运用到最小的国家、社会控制系统和自我组织的网络中去,并指出“治理”的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各组织相互依赖,也就是说,管理打破了原来的、公共、私营和自愿组织的界线,从而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
第二,有效、持久和积极的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将保证进行磋商和交换资源。
第三,持续的交互以信任为基础。网络参与者通过协商来管理很多人同意的交互规则。
第四,自我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对国家的相对自治。
(2)协同治理理论
协作治理是XX治理理论尤其是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一种创新和发展。这就需要XX回归其本来面目,明确界定XX、非XX组织、公民及其他多元化机构的角色,从而达到管理公共事务、平等公共权力、遵守协同增效原则、利用机制、采用合作方式和综合各种主体职能,从而达到协同增效、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这一学说有三层涵义:
第一,多元施政问题。XX不再是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公民自身的单一主体,而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正当性。
第二,在不同对象间进行高效的协作。协同治理的动力在于通过各主体的协作与推动,达到共同的目的,从而达到各主体的功能的统一。
第三,利益的权衡。在治理主体的利益状况变化复杂的条件下,各方主体应遵循对话、协商、平等的原则,以解决因不平等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并积极寻找利益的均衡,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而社区治理中的多种主体也各有各的需求和利益,因此,社区治理在解决目前社区治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时,必须打破以往的XX强制、统一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合作治理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在社区治理中引入合作治理理论,能够更好地兼顾各方的利益,从而推动社区治理的实际参与。同时,通过民主参与、平等协商,使多个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多个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使社区管理更好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二、曙光社区协同治理现状
(一)曙光社区简介
曙光社区地处杭集镇镇村结合部,是杭集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社区共有17个村民小组,1015户,3425人。全社区国土面积2908.8亩,其中耕地面积892.48亩,水域面积310亩,绿化总面积为741.87亩。社区干部17名,党员总数99人。社区内有天仙日化、东源日化等规模企业8家,个体工商户516家,500亩农业示范园区1处,中心住宅小区3个,即富民小区、徐桥小区、殷庄小区。
(二)社区内协同治理主体组成
1. 社区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党员组织。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力量,社区党组织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党组织为单位,交流经验、交流经验、研究、协调社区党建与社区工作。曙光社区共有党员70余人。
2.居民委员会
曙光社区居委会,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下辖社区。居委会共有1226户,2241人。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区居委会是人民XX的基层机关,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1、宣传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民的教育,维护公共财产,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负责本团体的公益事业;3、调解社区内部矛盾;4、协助维护治安;5、协助人民XX和有关部门做好涉及人民健康、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6、将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意见反馈给人民XX和其他有关部门。
3. 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是我国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是一种狭义的公共关系。是指以特定目的、制度、制度为目标的集体行动。它有清晰的界线,明确的目的,清楚的内部划分,并有不同的组织架构,例如政党,XX,企业,商店,工厂,公司,学校等等。
4.居民
居民是社区的当家人,只有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才能够压实居民自治的底线。曙光社区居民主要参与居委会的选举、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来行使自身的政治权利,发挥监督、建言献策作用。更多的居民好像更加的乐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参加的主要对象也是老年人与孩童,在访谈中了解其原因得知,一是希望孩子参加志愿活动培养奉献服务精神,二是社区举办此类活动会赠送一些小礼品,如日常用品卫生纸、锅碗瓢盆等。
(三)社区治理初见成效
1.环境整治方面
全社区通组、通户道路共计16.81公里,其中水泥路13.59公里,砂石路3.22公里,道路硬质化率达100%。社区985户全部吃上了安全合格的自来水,普及率100%。卫生厕所户达985户,占农户比例的100%。全村绿化造林面积875亩,占全村面积的30%。疏浚、清淤河道4500米,占村河道总长的100%。环境综合整治,全社区自然村庄共建垃圾池17个,垃圾做到日出日清,垃圾集中堆放处理率达100%。
2.社区矛盾化解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铁需要经过曙光社区,拆迁和安置成为了主要的社区矛盾。“两委”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社会治理创新,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部署,基层的党代表,是最直接联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线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直接收纳者和代言人。通过不断地走访与实地调研,面对面的与社区居民沟通协商,最终成功解决了100多户居民的拆迁和安置问题,成功化解了社区矛盾,使居民生活获得幸福感。
3.疫情防控方面
疫情暴发后,为做好小区、散居楼栋的防控工作,曙光社区积极发动党员干部、社区网格员等,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楼院哨兵”守卡制,坚决落实一楼一人的负责制,外地返乡的人员需提前与家人联系,并上报网格员报备,回家后需落实当时的疫情防控政策,做好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落实核酸检测。
(四)样本调查与数据统计
1. 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曙光社区协同治理情况进行调查,为真正了解社区协同治理现状设计了《广陵区杭集镇曙光社区协同治理现状调查问卷》。笔
者采用了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6份,有效问卷共103份,问卷有效率97%,问卷共15个问题。
2. 数据统计
表1 曙光社区居民基本信息
类别 |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45 | 48.11% |
女 | 58 | 51.89% | |
年龄 | 18岁以下 | 39 | 37.86% |
18岁-35岁 | 29 | 28.16% | |
35岁及以上 | 35 | 33.98% | |
学历 | 高中及以上 | 13 | 12.62% |
大专 | 8 | 54.37% | |
本科及以上 | 47 | 33.01% | |
合计 | 103 | 100.00 |
表1是曙光社区居民基本信息,表中基本信息主要是:性别、年龄、学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社区男女比例各占48.11%和51.89%,男女比例相差不太大。年龄18岁以下占37.86%,18岁-35岁占28.16%35岁以上占33.98%。学历高中及以上占12.62%,大专占54.37%,本科及以上占33.01%。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社区文化程度高,男女比重合适,年龄结构也适中。
三、曙光社区协同治理存在问题
(一)曙光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曙光社区协同治理会涉及不同的群体参与,不仅需要XX,还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更重要是需要居民的共同参与。由调查可知,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居民以漠不关心的心态参与社区协同治理,认定社区协同治理是XX的事情。社区协同治理主要是更好服务于社区居民。若居民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社区协同治理中,社区就无法对居民进行精准化的服务,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建设成果缺乏实用性,形成面子工程。有些居民不参与到社区活动,社区就会根据自己意愿去帮助社区居民。很多居民认为自己工作压力很大,整日忙于生活,没有时间参与社区工作。最主要是居民没有共同的社区利益。共同社区利益是社区居民参与的深层次的要求,但由于XX主导的社区行政化管理的影响以及经费的制约,社区居委会无法满足一些居民的迫切需要,社区共同利益难以形成,因而便产生了部分社区居民“搭便车”的现象,大多数居民并未普遍形成对社区的依赖感和认同感。
图1 你是否愿意参加到社区协同治理中
图1是社区居民是否愿意参加到社区协同治理的意愿饼状图,愿意参加占69.9%,不愿意参加占30.1%,也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不高。
图2 您是否经常参与议事会、恳谈会等社区治理活动
从图2可以经常参与议事会、恳谈会等社区治理活动占41.75%,没有经常参与社区治理的占47.57%,不清楚占10.68%。可以看出一般的居民对社区治理不太积极。
(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单一
XX间的协同治理通常需要XX、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多种层面的协调。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利益,也有自己的支持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公共事务的高度复杂性,不同的责任主体之间的责任不明确,难以实现多元的协调。社区工作的“行政化”倾向严重,治理过程仅仅依靠一个社区委员会或几个部门,居民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无法实现,现实需求无法满足,多元主体之间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图3 您对目前社区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总体评价如何
图3是社区居民对其他主体参与到社区协同治理的柱形图,从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对各主体作用发挥明显,十分满意占30.1%,其他主体作用不明显占36.89%,不了解占33.01%,从图3中可以得出其他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作用一般。
(三)专业性高人才队伍匮乏
社区协同治理就需要多方参与,专业人士的治理水平是影响其有效参与多元治理的重要环节。目前,曙光社区存在专业管理人才匮乏、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业务人员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曙光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偏向于老龄化,为了节约成本,只有几个人是高学历人才。在培训经验方面由于缺乏培训经验,对社区服务业缺乏认识,对其发展前景存在误解,他们很难理解社区协同治理的特点和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社区工作形式多样,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需要大量精力来处理,年轻人才流失较为明显。而且实际上,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又与其劳动报酬不成正比,这对专业能力强的人才没有吸引力。所以社区居民对社区协同治理参与感很低。
图4 是您认为社区在当前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从图4可以看出社区居民认为缺乏人才队伍建设占41.75%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居民还是占很大的意见。
四、曙光社区协同治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曙光社区宣传不到位
由于曙光社区地处杭集镇的城乡结合部,这也就造成了早期两不管的状况,XX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干部等未能有效的协同。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具有对治理主体行为具有根本直接影响的权力和义务,是确保城市社区联合治理有效运行的基础。然而,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现状表明,相关规章制度存在主要缺陷是宣传能力低,没有创新性,只是流于表面。无法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这也导致社区居民参与度低,不愿意参与到社区协同治理中。社区居委会也没发挥其宣传作用。
(二)多元主体治理意识缺乏
多元主体的参与意识在居民行使社区主体权利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即要让社区居民明确自身社区主体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居民参与意愿不强、参与能力不足、参与经验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XX主导、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在现阶段仍有其必要性。通过XX的指导,可以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的事务中去,通过一段时间的居民习惯、能力和经验,可以将社区的管理权进一步下放,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决策和选举中去。现阶段曙光社区的协同治理中,虽然有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社区居民等多元化主体参与,但是各个主体之间缺乏交流,缺少协同能力,往往还是一社区的两委为主,统一听从调配。社区协同治理工作的开展是由XX、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物业公司和广大居民等诸多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实施的。可由于彼此之间认识程度不够熟识,无法深刻明确的意识到彼此的权责任务,特别容易导致工作任务重复开展、工作事项无人来做、因利益诉求差异导致的多元治理主体之间行为方式和治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等诸多问题或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居委会作为社区中的行政主体,承接的是来自街道层面的行政命令和指示;物业公司则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奉行一种自由竞争的市场法则;居民作为受众主体的同时,也是参与主体,拥有着奉献与回馈的双重身份。
(三)缺乏对专业人才吸引
社区长期主导模式,节约其成本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疏忽都是很难让社区长期发展。社区是城市社区治理最小的单元,一个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的治理。社区治理人才是基层的细胞,也是社区协同治理建设命脉,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社区协同治理实施效果,在社区协同治理的路上,培育以及发掘治理人才为社区建设提出专业性建议。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一直是热门话题。曙光社区有许多志愿组织,但没有长期参与机制,也缺乏相关的运营组织,而且许多社区工作者缺乏同等的职业培训并且学历偏低。社区的干部组成也颇为混杂,少量的街道工作人员下放到社区工作,这部分人往往是社区工作的主力,而居委会、监委会等往往由广大的社区居民组成,这一大部分人虽然人际关系广,但往往由于学历不够,而造成遇事处理不够果决,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强化曙光社区协同治理的举措
(一)强化居民参与共治
在新的发展趋势下,社区居民必须克服传统的、过时的思想观念,培养社区管理主体的参与意识,并逐渐向参与性社区居民转变。另一方面,藉由专业训练及参与相关教育,提升社区认同程度,加强社区归属感,使其真正感受到对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并致力于达到社区管理的目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动机主要有两个:一是寻求个人利益的动机,二是由对社会认同的认同而产生的。从理性的观点来看,利益是居民对社会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如果他们把社区工作和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积极的参与社会事务的动力。因此,要重视社区成员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利益出发,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通过新媒体﹐以小区为单位建立聊天群﹐居民推选代表作为群的负责人﹐而负责人作为居民与居委会传话人﹐对涉及居民利益的问题在群内与居委会进行沟通,并及时向居委会反映,这样就可以提高居民参与,强化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之间的联系。
(二)强化协同治理意识
前面的研究表明,除社区“两委”以外,其它的治理主体在社区协调管理中的作用还不够大,整体上还需要加强。要真正搞好社区的协调治理,就需要让居民、商户、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员工等群体充分意识到,他们不仅是社区的管理对象,而且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作为社区的一份子,有义务积极参与到社区协同治理的过程之中。要实现社区治理,必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通过扩大社区固定居民、流动人口、社区商户、辖区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参与社区协调治理的渠道,加快形成共同参与治理的社区文化,促进各方达成文化认同,积极参与治理。在公共事务中,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一个单一的个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中,那么就有很大的机会达到共同的利益。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满足各类社区的各类公共服务需求,实现单个治理主体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就必须集中各方力量,使其具有自己独特的治理优势。所有涉及社区群众、商户代表集体协商议定实施。通过商业协商,促进基层群众形成协商意识,掌握议事方法,聚集居民对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形成“协同优势”。
(三)强化人才技术建设
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有利于稳定基层工作,激发基层工作的活力,激发基层工作的热情。尤其是目前,由于国家对基层治理和城乡治理工作的重视,对社区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既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又能增加他们的工作热情,还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来。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推动其职业化,鼓励其参与有关职业教育和国家社工资格考试,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注册、认证,由县级党委、XX决定,将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纳入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发挥各类培训平台的作用,比如加强与高校专业社工机构、辖区培训机构、XX部门的合作,强化对社区工作者的能力、交流、礼仪等素质的培训,重点突出社区协同治理工作的理念方法、专业知识等,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养。协调人社、民政等部门加大针对社区人才的招录量,加大财政购买专业社会服务的力度,推动建立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岗位津贴等激励保障措施,提升社区工作人才队伍的主观能动性,争取留住人才。同时,探索创新专业人才补充机制,例如可以组建居民志愿者团队,向人才库表达需求,与高校学院、学生管理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多渠道的人才补充机制。
结 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社区是我国基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石。城市社区的和谐管理,既能促进XXX的社会管理,又能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社会管理方法的完善。在此基础上,结合社区管理与社区合作的理论,对施光社区的合作治理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首先定义了城市社区、协调治理、协调治理三大概念,阐明了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与建议,并就社区治理主体的功能整合进行了讨论。在实施过程中,要将主要的治理资源进行整合,并与主要的治理措施相结合,从而达到共同治理的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首先,要实现社区的协同治理,就需要将各成员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各成员的行为统一起来,以达到共同的治理效果。其次,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公共产品需求多样化、社区功能社会化等社会化趋势要求XX治理。第三,由于XX的职能转变不够快,因此,不清楚社区管理中的施政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划分,独立性薄弱,内部结构失衡,缺乏监督,缺乏参与能力,居民的参与率较低,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参与。这使得社区治理的主体很难实现职能的整合、资源的整合、行为的联合,从而导致了治理的协同作用。首先,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正确认识合作治理,其次,必须保证从制度上实现协调治理,并实践实现XX特有的联合治理目标的必要途径。 积极提供财政支持,完善社会组织内部管理体制,通过培养居民参与意识、激发居民参与意愿、完善居民参与机制等措施,促进居民有效参与。 这条道路的三个方面是XX、社会组织和居民三个层次所特有的,它们形成了治理的协同效应,实现了社区的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1] 李文哲. 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 郑州大学,2003.
[2]卢京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2018.
[3]黄燕.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06.
[4]吴卿昊. 重庆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16.
[5]魏芸媛. 法治新常态下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J]. 法制与社会,2018.
[6]胡国民. 改革开放与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7]任超. 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D]. 重庆大学,2014.
[8]丁志勤. 国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作弊现象协同治理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6.
[9]王薇. 北京城市街道管理模式改革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0]王婉婷.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1.
[11]张宝锋. 治理概念的社会学辨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12]张洋柯. 长沙县B社区的多中心治理研究[D]. 湖南大学,2015.
[13]张秀才.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策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2.
[14]丁文广,王丽娜,石榴燕. 社会组织创新性践行“四力”[J]. 社科纵横,2019.
[15]张峻.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
[16]王莹.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6.
[17]熊成. 南昌市西湖区社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南昌大学,2007.
[18]陈成干. 城市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的模式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2015.
[19]汤晓宇.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的治理机制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2016.
[20]柴斯羽. 社区治理主体及其权责关系研究[D]. 天津商业大学,2013.
[21]姚芸.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问题研究[D]. 郑州大学,2019.
[22]Jon Pierre, B.Guy Peters.Governance,Politics and State[M].New York:Oxford,2002:92-95.
[23]Gonzalez,Bhatta.Evoloving Context of Governa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M].Hant:Ashgate Publishing,1988:78-81.
致 谢
两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两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谢在我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一直耐心给予我指导的老师,没有他的帮助,我无法如此顺利的完成自己的论文。从最早的选题到最后的定稿,每一步都因为老师的细心指导,才能够一步一步走到最后,才能够让我完成人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毕业论文!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论文的环境。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