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围绕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展开研究,并以汉滨区瀛湖中学这一特定群体为例,采用调查文献法进行前期的资料搜集,以此得到关于所调查问题的相关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朗读方法单一性、朗读时间缺乏性和朗读主体缺少自主性等问题。笔者在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究,找出了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朗读法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最后,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再结合学生学情提出朗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即首先创设语言情境,确定朗读目标;再由教师进行示范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感悟;让其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升华。通过对朗读法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的研究,以及对教师该如何使用朗读法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提出应用策略,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最终达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者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记叙文; 阅读教学; 应用策略; 朗读法
引言
所谓朗读,指的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法,指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将文字转化为语音的形式,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大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手段,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和积累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由此可见,朗读法是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次使用朗读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不仅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发展和积累,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探求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探究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提高教师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朗读法教学的研究,有主要侧重在语音语义层面的;有提到提升学生语感能力的以及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还有侧重研究其对教学过程及结果产生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用策略的。总之,近年来关于朗读法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关于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朗读法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策略还尚未成熟,这也导致了大多数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朗读法的使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步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处于一个学习的过渡期,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都不能很快的适应,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此时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应该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上,朗读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前基本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课后更加深入地探索文章中所蕴含的深意。因此,朗读法在七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值得深究。
通过研究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加以理解,做到符合新课改中要求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并以此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也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笔者围绕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以汉滨区瀛湖中学为例,深入探究朗读法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及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再结合实际案例指出朗读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策略,最终将这一教学手段推广。
1 朗读法与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概念概述与界定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是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语文虽然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却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促使学生心理和学习能力的成长。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记叙文阅读更是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着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培养学生记叙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其感受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而朗读法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使用朗读法进行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感受文章,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感,加深记忆,从而扩展学生词汇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但是,目前朗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任务的要求和原则,再结合学生学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1.1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指通过调动眼、口、耳等感官,将文字转换成语音的方式呈现,将文字内容中所蕴含各种情感用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主要有分角色朗读、分组读、自由读和多媒体示范朗读等形式。在教学中使用朗读法能够让学生对要掌握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在课前起到预习的作用,在课程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课后对所学内容有巩固的功效。因此,朗读法在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朗读法,让学生初步掌握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最终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自行课前预习到课堂中师生的共同探究,再到课后学生自己对内容的巩固,这一整个学习过程都与朗读法息息相关。
1.2新课标对于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其感受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这说明了朗读法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使用朗读法进行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感受文章,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感,加深记忆,从而扩展学生词汇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其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还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创建良好的朗读氛围,并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和朗读节奏,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朗读带来的魅力。在朗读过程中,调动朗读者的嘴巴、眼睛和大脑的快速运转,也吸引朗读者以外的学生去聆听,让学生们的各种感官都在参与了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朗读法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对比式朗读,选择同一主题、题材或者体裁等类型的文章进行朗读,这样的对比式朗读能够激活学生多角度阅读的乐趣。总之,使用朗读法时,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1.3朗读法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古人有云:“诵书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而记叙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记叙文写法非常灵活,也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因此被广泛运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并且在考试中也占有较重的比例。为了更好地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结合记叙文特点,制定出适合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计划,而朗读法就是非常适合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之一。记叙文的内容较为丰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就蕴含在内容当中,通过朗读法能够让学生调动听、说、读等感官,引导其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保障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最终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3.1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将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朗读法,能够有效地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记叙文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在写人叙事时,故事情节往往是文章最主要的内容,使用朗读法可促使学生快速且清晰地理清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为了让文章内容呈现的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使用分角色朗读法。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故事情节,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再由教师加以引导,便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2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师生有效互动才能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知识,也能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改善教学方式,最终找到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最终更好地完成教学。教师在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时运用朗读法,首先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其产生学习兴趣。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赏析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使用朗读法,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在朗读中主动去探寻文章所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自己试着分析,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效果远远要比教师直接传授知识要好得多。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尝试去文章中找到答案,让学生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也能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作用。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3.3 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要采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因此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朗读法进行学习这一举动首先保证了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体,这符合新课标中的要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基础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使用朗读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前感知,但难免有学生读完文章后还是不能对文章内容复述,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前要先让其对文章创作背景及相关经历有所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为其他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特别是对于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或者文章中事物发展的看法和见解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出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朗读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的汲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对于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再结合对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价值的探究,反映出了朗读法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其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作用。但是使用朗读法教学也应当与七年级学生学情和教学要求相结合,朗读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并不是主导,而是作为辅助。简而言之,不是所有记叙文都要使用朗读法,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调整,选择片段朗读或其他阅读教学方法。经笔者调查整理,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共计24篇,按照单元目标任务的要求可分为精读篇目、速读篇目、略读篇目和默读篇目,如下表所示。
表1 部编部七年级语文记叙文朗读篇目分类
朗读方法 | 篇目 |
精读 | 《秋天的怀念》《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 |
速读 | 《一棵小桃树》《带上她的眼睛》《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 |
略读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紫藤萝瀑布》 |
默读 | 《再塑生命的人》《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猫》《动物笑谈》 |
2 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汉滨区瀛湖中学(以下简称“瀛湖中学”)是安康市汉滨区直属农村中学,由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共同组成,设有3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占17个班。学校机构健全,图书、音美设备、仪器等均是按照省级二类标准配置。但近年来,由于学校地理位置较偏,而且当地教育资源缺乏,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作为瀛湖、双龙等几个附近镇里唯一的集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为一体的完全农村中学,瀛湖中学有着大量的生源。但是由于是农村中学,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由老师全权负责;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够,不能辅导孩子学习。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小学阶段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并不牢固,因此,在升入中学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调整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步入中学阶段,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再加上科目增加,学生学习节奏跟不上,这就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功夫和时间去对其引导。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团队不够壮大,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发展。
在实习期间,笔者为了尽快地适应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听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课,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们在准备语文教学时都会强调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都不会合理化地安排学生进行朗读,甚至忽略了这一步骤,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处于应试教育下,教师更追求当下的学习成果,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笔者以实习单位中的初中部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了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3.33%的老师认为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朗读时间,58.33%的老师认为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朗读时间和缺少自主性。
图1 朗读法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朗读方法单一性
瀛湖中学七年级教师在使用朗读法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时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朗读方法具有单一性。由于记叙文的篇幅一般都较长,为避免占用太多时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朗读方法就是选取某一重点段落让学生齐读,以此来感受文章的描写手法。特别是在表现作者文字功底的重点语句,教师一般会采取示范诵读的方式,声情并茂地为学生展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在莫怀戚的《散步》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浓浓的亲情,体会到文章平易近人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师会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出来。但是仅仅使用教师范读或者学生大声朗读这样单一的方式,不能很强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活跃度。而造成朗读方法单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教学时间有限制性,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充足,只能选择最简单、便捷的朗读方法。第二点: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墨守成规,不能够大胆创新,相比于去寻找其它朗读方法,他们更愿意选择传统方式,即“摇头晃脑读书法”,以便于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节奏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正是这些原因的出现,造成了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朗读方法单一性的问题。
2.2学生朗读时间匮乏
一篇课文的讲解主要先从字词入手,然后进行分段教学,在分段教学中找出涉及到的句子的描写方法和写作技巧等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再对全文内容作出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引导。但是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品味文章语言和感知文章蕴含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揣摩。首先要对文章整体内容感知,并掌握文章结构,理解其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次要分析记叙文所使用的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把握一些重点语句、关键词语蕴含的深刻含义;最后要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对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加以评价或分析,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按照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内容,再结合瀛湖中学师资力量,七年级学生除早自习外,每周有六节语文课,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安排两节课完成新授。根据课时要求和课程安排,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时间并不是很充裕,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留的时间较少,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记叙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就会导致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不够到位,从而影响到其对整体教学中知识的吸收程度。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学习成绩,这也导致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所授内容的掌握程度,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是围绕“考试考什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3朗读主体缺少自主性
朗读法在教学使用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朗读主体,朗读主体的学习情况决定了朗读法所展现的教学效果。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主体则是七年级三班全体学生(以下简称“学生”)。根据《汉滨区瀛湖中学七年级(三)班新生入学考试成绩表》显示,七年级三班学生语文成绩在80-100分之间的人数占6%,60-79分之间的学生人数占26%,40-59分之间的学生人数占58%,4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占10%。
图2 汉滨区瀛湖中学七年级(三)班新生入学考试成绩占比
由此可见,七年级三班学生整体语文基础较为薄弱,也正是由于基础薄弱,学生没有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导致其不能很快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节奏。而这也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学中会发现,教师所布置的与课文相关的预习作业完成度很低,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时,教师布置的任务是朗读课文,用一句话复述文章内容。但在课堂提问时,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完整复述,这说明学生并没有做好预习准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方法和技巧,基础较为薄弱,即使在朗读过文章之后,也不能对文章内容了解太多,导致其对自己不够自信,从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最终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自主性。
通过对于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朗读法教学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准确地指出了问题所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语文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而朗读法就是传统教学方法之一。正确合理地使用朗读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长远来看,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再引导其掌握朗读技巧,能够让学生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刻地理解。尤其对于知识储备比较差的学生而言,朗读这一过程能使他们提前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这样在集体学习时就可能大概率避免出现跟不上老师讲授节奏的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朗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学习内容。
以上内容准确地反映出了朗读法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使用朗读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强记叙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朗读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朗读时间的缺乏等。为了改善这些问题,让教师和学生深刻认识到朗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使朗读法更好地被运用在教学中,结合七年级学生学情探究并提出了以下应用策略。
3.1创设语言情境,确定朗读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意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能够有助于学生对记叙文语言的品味和情感的感知。曾经有位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的中学教师说过: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非常会演的。语文教学不只是由教师将文章讲透讲完整,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从中找到学习方法以应对之后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教师在使用朗读法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根据学生学情确立朗读目标,一篇文章需要分几个部分讲完,每个部分都应该有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比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第一阶段的朗读目标应该设定在学生对字词和文章的大致内容上,让学生掌握“桑葚”“菜畦”“油蛉”“倜傥”“辟谷”等重点词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第二阶段的朗读目标应该是分析重点语句,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让学生去观察作者是如何描写事物的,思考自己该如何借鉴这样的写作手法。第三阶段的朗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感知后去抓住作者花费笔墨描绘的重点段落或语句,去深切感受作者索要传递出来的情感。如“扫开一块雪,用一只短棒……便罩住了。”[]从这段雪地捕鸟的细致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无限乐趣。只有在朗读之前确定好朗读的目标,才能更加迅速的作出反应,达到朗读的目的。
3.2教师示范朗读,激发情感感悟
使用朗读法教学时,除了使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朗读并自我感知以外,教师示范朗读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首次接触一篇文章时,并不能很迅速的把握文章内容的发展和其中的情绪发展,所以在朗读时不能准确地产生情绪变化和语调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示范朗读。朗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词汇的声、韵、调等,以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字词的发音,这样在读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帮助学生掌握词汇,为文章基本知识的教学节约一些时间。除此之外,教师在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是非常重要的,表现作者不同情感时发出来的声音也是有所差别的,声音的轻重缓急和语调的跌宕起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讲授莫怀戚的《散步》时,从文章一开始描写初春的田野时,教师范读时的语调应该是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在祖孙二人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一事起了争执时,范读中应该结合人物形象的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文章的最后写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开心地欣赏春景时,范读的语气应该是热情而喜悦的。通过不同片段用不同情绪进行范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为教学奠定基础。将书面文字转换为声音语言进行呈现,赋予了文章生命力,让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展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3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
朗读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去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朗读目标在朗读中寻找答案,但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自己对于善恶的道德评判标准。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获取到更多的有效内容,教师应该在朗读前设置好问题,这些问题除了要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设计,更应该选择一两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作答。学生在朗读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的同时,再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进行思考。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文章基本内容,并设置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篇文章,给你了什么启示?”等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再塑生命的真谛,在思考中完成自我的升华。
从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为学生感知文章打下基础,再到教师示范朗读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情感感悟,最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完成自我的升华。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可谓是一劳永逸。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充分证明在记叙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朗读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在教学中使用朗读法能够让学生对要掌握的内容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在课前可以起到预习的作用,在课程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课后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再加以巩固。学习记叙文能够将学生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吸收能力,决定着在今后生活中的学习或生活中是否拥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法在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朗读法能够起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素养、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朗读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朗读方法单一性、学生缺乏朗读时间和朗读主体自主性较差等。为了让朗读法更好地被运用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本文通过以上对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总结出了如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朗读法的相关应用策略。文中提出了可以从创设语言情境,确定朗读目标;到教师示范朗读,激发情感感悟;最终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这三个步骤来有效利用朗读法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通过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语言音律和美感的把握,最终起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使用朗读法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和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长期使用朗读法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在提升自己的同时给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学会在朗读中搜集信息、发展思维和丰富精神世界,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情,结合新阶段课程标准,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有效方法进行教学,不断地优化朗读法,使其在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25
[2] 邱晓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变革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1-22
[3]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11
[4] 于漪.于漪全集·语文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5-16
[5]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44-45
[6] 叶圣陶,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学语文[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34-35
[7] 张海燕.做一个会朗读的语文教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65-67
[8] 张钧.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教学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7-38
[9] 张占杰.中学语文教学法十讲[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6-78
[10] 郑勇.中学语文教学论析[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32-3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0-32
[12] 代霜雪.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7-18
[13]覃荔嘉.朗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5:16-18
[14]陶月乔.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法的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22-23
[15]魏萍.运用朗读法优化初中记叙文语言教学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24-25
[16]游爱君.初中语文朗读的分级指导[D].闽南师范大学,2017:13-14
[17]代顺丽.语文朗读法的本质及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6):91-96
[17]张雨婷.语文朗读法浅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224-225
[19]马春侠.中学语文朗读现状及解决策略[J].现代语文,2017(06):97-98
[20]马文静, 卢华.通过反复朗读法培养流利度[J].科技风,2013(11):209-210
[21]沈骁雯.用层次阅读代替机械朗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4):67-68
附 录
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朗读法的现状调查:
亲爱的各位老师,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朗读法在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现状,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希望能得到您的真实想法与宝贵意见。感谢您的支持!
1.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久?
A.1-3年
B.4-7年
C.8-10年
D.10年以上
2.您目前带课的年级是?
A.七年级
B.八年级
C.九年级
3.您有了解过“朗读法”吗?
A.不了解
B.了解较少
C.很了解
4.您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使用过“朗读法”
A.是
B.否
5.您认为“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吗?
A.不重要
B.一般
C.重要
6.您认为在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中需要使用”朗读法”吗?
A.不需要
B.需要
7.您曾经在教学中使用过哪种朗读方法?[多选题]
A.教师范读
B.学生齐读
C.分角色朗读
D.其它
8.在使用“朗读法’的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难?[多选题]
A.缺乏朗读时间
B.学生自主性较差
C.朗读方法单一
D.其它
9.您认为“朗读法”有必要优化并普及吗?
A.无所谓
B.没必要
C.有必要
10.您认为该如何优化朗读法?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