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今中国的影视行业正处在迅速变革时期,传统媒体的逐渐乏力与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把对影视的关注点从电视转移到了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交给互联网,而不是本世纪初所兴起的电视行业。在本世纪初,传统电视媒体具有很大的体制优势与技术优势,在当时足以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但如今,互联网给社会所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也是很多行业彻头彻尾的改革。在传统媒体时代,互联网尚未产生或者还在蹒跚学步,传统有线媒体与传统纸媒对于个人的信息输送量是相对较少的,社会的信息流动速度也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传统传统媒体大行其道之时,社会的信息流动是单行的。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探究我国传统媒体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影响。针对性分析传统媒体制作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优势与不足。探讨现如今新媒体时代下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其次通过对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与效果的剖析,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与创作过程中的受众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之后对于互联网兴起所产生的新模式进行分析,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发展方向尝试新的探索。
关键词: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新媒体;创作策略;传播分众化;互联网传播。
引言
纪录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更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发展历程里,有效的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经验,依托传统媒体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与民族传统,成功开创了很多新颖优质的新题材。并且依托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中华文化格局中的主要文化类型,从大众文化和历史文化等诸多角度,在本世纪初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从目前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发展来看,受限于传统媒体,中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发展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的会得到逐一解决。
不同的题材进行策划,要有不同的着手点与着重描述点。不同的平台所呈现的观影体验也是不尽相同的。创作策略是针对不同的影片所展开的。以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来说,针对传统媒体平台所展开的创作策略要与播出频道的风格相吻合,传统媒体平台制作出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被其播出频道所限,频道的不同导致其创作的方向也不同,这一点阻碍了创业者的发挥,也将受众限制在该频道下,而新媒体平台则不受频道的限制。
步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传播媒介与娱乐方式的进步,人类社会俨然进入了一个追求个性,追求个人化快娱乐的新媒体时代。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逐渐转移到了视频网站、个人微博和基于互联网的移动设备上,而互联网的普及则带领着整个社会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和传统媒体的落没正是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产生了转移。受众从之前一家三口通过一台电视机获取信息转变成了现在一家每人一部手机或者电脑来获取信息。传播渠道的转变使得传播的内容也随即发生了转变。在传统媒体大行其道之时,电视纪录片处在“卖方市场”时期,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纪录片已经转变为了一个“买方市场”,受众可以自行选择自己要观看的内容,不再受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播出频道的限制。新兴融媒体依托着互联网,拥有着海量的储存空间和传统媒体远远无法比拟的开放性,正在以极高的速度蚕食着传统媒体所占的的市场份额。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类别,其跨文化能力和跨时空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下,新媒体已然成为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平台。尤其在近些年,人文历史类纪录片逐渐走红,在诸多纪录片种类里脱颖而出,新媒体的传播可谓居功至伟。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借助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于强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播出时间和播出频道的限制,使得受众之间的互动和受众于制作者的互动成为可能,并且由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播改为了双向信息传播,影片的制作者可以直接与受众进行双向互动,受众能够通过留言、回复、转发与评论等方式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帮助制作者了解受众的需求,方便进行再次创作。而基于线上播放的实时“弹幕”更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信息反馈方式。创作者可以通过精确到秒的“弹幕”来得到此时此刻受众们对于影片的看法,便于创作者对今后的创作作出改进,以迎合受众的需求。而评论与留言更是受众与创作者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创作者可以通过留言、评论得知受众对整部影片的喜爱程度。
同时,相较于视频网站所承载的纪录片的简单播放与讨论,专门的交流纪录片网站、社区、论坛的交互性更强,也可以聚集众多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爱好者。与此同时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还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移动电脑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观影选择,与不同的观影体验。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的支持,也把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带入人们碎片化的休闲娱乐时间里。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观看影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者的加入,各个视频网站均已开设专门的纪录片频道,甚至把纪录片专门放到首页的第一入口位置。而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开设的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在越来越多的受众影响下,纪录片创作者也能够不断进步,生产出更好更多的新作品。
二十一世纪被人誉为第四次工业变革的时代,信息的爆炸与全球化浪潮会产生新的机遇和挑战,传媒行业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新的发展方向。“媒体转型”是最今几年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仿佛屋子中的大象一样无法忽视,基于网络的新媒体以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互动能力,成功的改变了大众的娱乐方式,并且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方向,却也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起点,基于互联网的创作与高效的信息反馈使得内容生产者能够更好地生产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本文旨在于探究新媒体平台出现后,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出现了哪些新的表现与特征,新媒体平台是如何作用于我国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并且根据新媒体平台对于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相互影响,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的新方向。
1 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环境
电视纪录片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自其在电视上播出以来,它就一直与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1],是一种备受关注的艺术形式。而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特性能够带给受众以真实地记录感并保留了特定人文气息与历史主题。
1.1 传统媒体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我国的电视行业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并没有一套完善的制作标准与完善的技术条件。而建国初期受限于经济水平,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机更是很多人的奢望。我国最早的纪录片产生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当时纪录片主要是以服务政治的宣传为主,早期影片所包含的宣传色彩浓厚,十分着重要求意识形态上的宣传,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如图1.1所示。该时期主要的纪录片也把主要描绘对象放到劳动者的身上,带有部分人文色彩,可以说是我国人文类纪录片的伊始。
图1.1 纪录片《丝绸之路》片头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正轨,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电视行业来到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电视台所代表的传统媒体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影片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参与制作纪录片的工作者不断更新着制作理念,人们开始把越来越多的领域和事物变为纪录片拍摄的题材,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该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中日合拍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丝绸之路》不难看出,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相较于其他题材纪录片更受广大受众的喜爱。《话说长江》、《望长城》系列更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之作。这种展现中华文明文化魅力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引起的全球轰动也说明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在全球的接受度之高[2]。其中如图1.2所示的纪录片《望长城》,更是被称作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可以讲,从正是从《望长城》开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正式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全民大众都能欣赏的大众文化。
图1.2纪录片《望长城》画面
1.2 传统媒体制作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局限性
在传统媒体平台播出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多数是由中央及地方电视台制作而成,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演绎手法的诞生使得很多影片的拍摄手法趋于故事片,并且在长期的互相借鉴相互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也使得纪录片的客观性相对减轻。可见的是,传统纪录片和传统故事片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甚至开始慢慢融合,而纪录片的客观中立和真实的特性也在相应减轻[3]。
传统媒体的绩效标准往往是一个栏目的收视率,如图1.3所示。而在传统媒体不断走颓的当下开机率的降低也必然导致收视率的降低,而现在收视率的快速下降可以说是必然的。而传统媒体的传播面也是相对较小的,在快节奏生活娱乐与碎片化娱乐严重的当下,真正静下心来看电视的受众数量是在整体下滑的。而下滑的受众数量也使得优秀的作品播出的局限增大,并且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收入方式仅有广告一种,单一的收入方式产生了求稳的运作模式,而求稳的播出模式也会使得新型题材与新型模式的减少[4]。传统媒体平台的创新性与时效性也会相应下降,甚至进入死循环模式。
图1.3生活频道全天节目收视明细
2网络环境下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趋势
新媒体的出现与可以称之为爆炸式的迅速增长,极大的改变了受众的娱乐方式,使受众的碎片化时间被填满,所承载的是互联网的信息流。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主体并不是非大众的传媒集团或者国立机构,并非是传统媒体的自上而下的,由一点到全面的信息传播模式,而是受众自主选择的接受信息模式,并且能够得到即时的反馈与实时互动。
2.1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与优势
可见的是,今年互联网正在默默的改变着整个影视行业,大环境的改变使得媒介的融合成为可能甚至是必然趋势,新媒体平台例如图2.1,像个人微博、博客、视频网站甚至短视频平台都是依托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多元化与信息多样化正式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媒介的多元化也使得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业内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不断变大,以前人们人文纪录片应该是时长大于十五到二十分种的,在电视台等媒介播出的,现如今短视频纪录片和连载式纪录片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5]。纪录片基于新媒体的发展进而会改善整个行业的传播、发展与生态格局更是显而易见的。
图2.1搜狐纪录片网页首页
2.2 网络传播对于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产生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纪录片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大众化的创作方式,全民化的参与制作更是纪录片发展欣欣向荣的体现。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作为一个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我们拥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样题材,历史的积淀和人文气息的充裕,也给纪录片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题目,可以说现在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发展的全新机遇[6]。在互联网思维下,选题的范围、理念的创新、播出的平台都有着很大的改变,一些之前难以想象的播出方式也得到实现。如图2.2所示,互联网的高效性和平等性体现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里。这与传统媒体的单向垂直不同,互联网的平等叙事方式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带给传统纪录片的改变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创作者、传播方式、细分的受众和受众的跨空间跨时间的反馈都直接打破了原本传统媒体体制化的、封闭的影片制作方式[7]。
图2.2搜狐纪录片《英雄之路》弹幕部分
2.3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网络传播的市场化表现
而我国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依托新媒体的发展要追溯自2009年第一个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搜狐纪录片频道的正式上线。2013年1月,“中国纪录片网”上线,它是一个完整的纪录影片产业化的运营平台,把整个纪录片产业化、流程化,加快了纪录片产业的整合,而到了2014年,“记录中国”APP上线,这是纪录片行业向互联网金军的一次初步尝试。
在2005年前后,在沉寂了许久的影视纪录片行业里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作品,如大投资大制作的《故宫》、《再说长江》、《丝绸之路》[8]等,但是这些都是依靠传统媒体和优势资源为背景的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等力量,然而现今的娱乐化、频道化和大众化的市场策略依然无法挽回传统媒体纪录片市场的弊病。直到纪录片产业链的形成,纪录片的颓势才有改观,而改变纪录片行业的可以说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9],如图2.3所示。
图2.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片头
该影片在电视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华语纪录片的一阵井喷式发展,其中的代表作品有《国宝故事》、《我在故宫修文物》类的历史类纪录片,如图2.4。也有《风味人间》、《远方的家》系列的人文类纪录影片更是数不胜数。
图2.4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片头
3新媒体环境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技巧探析
在融媒体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更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分析受众的喜好,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与受众积极的互动沟通,分析受众喜欢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模式,减少受众对于纪录片创作的距离感[10]。
3.1新媒体环境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特征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9.04亿人,其中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比高达99.3%,面对着高达9个亿的网民受众,移动创造和移动娱乐的价值越来越重要,而随着近些年手机拍摄视频能力的不断提升,受众自行用手机拍摄的记录生活的短记录和个人记录(V-log)如图3.1,也预示着纪录片的创作进入了全民化、大众化的浪潮中[11]。
图3.1V-log拍摄
随着移动端设别的存储空间的增大、画面显示效果的提高和网络流量费用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在移动设备上进行观影,甚至创作。而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加入“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短视频”等平台,受众只要关注内容制作团队的账号,就能获得与纪录片相关的信息与咨询。随着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喜爱,与移动观影需求的增加,画面的简单化与纯净化也显得迫在眉睫。针对移动设备等“小屏幕”的观影如图3.2,纪录片的制作者们也应针对小屏幕的体验,拍摄出相对干净的画面,和尽量大的被摄主体,以改善受众的小屏幕观影体验。
图3.2手机观影体验
3.2新媒体时代“用户至上”与“内容为王”的受众市场
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更是大众的传播,内容理应更加接近受众的生活和体验,与历史和人文主义相关的纪录片更应该紧贴大众,紧贴生活。尤其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这种在受众心中原本属于“知识分子的专属”的影片类型,更应该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更加的草根化和多元化发发展,多多关注和反应受众当下遇到的问题,再借力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展现出人文主义的温情和历史的多彩[12]。
在传统媒体体制内工作的人员长期受到传统纪录片录制的影响,在新媒体平台创作时难以跳出其原本的固有观念与思维模式,以至于国内的纪录片发展长期维持着保守与传统思想。其中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拍摄尤为严重。内容的创作者们过于把重心放在实现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上,而不是受众们希望的商业价值与文化娱乐价值,这使得早期新媒体纪录片的整体基调与风格依旧过高,进而只能筛选出高欣赏水平、高收入和高文化素质的少部分受众。
这使得传统纪录片制作者依旧以自身的美学认知角度去进行拍摄,如此的拍摄是以创作者为中心,受众只是接受者。现如今,用户至上的创作思维已经占据XXX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地位[13],也是符合电视纪录片产业化的总体趋势,可以说“用户至上,内容为王”是今后纪录片制作者们应该恪守的准则。
3.3新媒体影响下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拍摄风格的变化
在传统媒体机构的大手笔大运作下,其生产的如《望长城》、《敦煌》、《丝路故事》等经典影片,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角度还是在拍摄、制作、文稿、宣发等方面都是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充满着宏大的叙事和上帝的视角,也使得这些影片成了不可复制的经典,但是也会使得受众觉得纪录片就应该是沉重的、严肃的、无趣的,也是同质化严重的。我国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者的数量是不断提升的,传统媒体的受众是在逐渐减少的,而电视媒体从电视的播出转换为网络播出时,该节目的系统性被弱化,电视的单向性被减弱,双向互动得到了加强[14]。整体来看,我国电视纪录片以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应该跳出说教与综览古今的“上帝视角”,更多的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增加主观镜头的使用和意象化镜头的使用,增加影片的娱乐性和交互性也不失是一种方法。
纪录片的交互性使得一部纪录片作品不只是一个导演的个人作品,而是让越来越多的受众得以参与其中,把受众变成一部纪录片中本来的一部分,通过这种交互把受众与其观看的作品之间产生联系,增强受众的观影体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影片制作者采用VR拍摄这一手段来增强用户的参与感。X前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就参与了纪录片《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拍摄如图3.3所示,他以一个总统的角度带领观众游览国家公园。无论内容制造者们想出何种方法,其目的无非都是来增强受众的交互性体验[15]。
图3.3时任X总统奥巴马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
3.4新媒体环境下分众化传播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在传统媒体看来也是电视的观众,电台的听众,报纸杂志的读者。而在21世纪,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则是广大网民。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社会,能够跟上信息增长的必然是年轻人。反观传统媒体,报纸的一个个消亡似乎昭示着传统电视台的未来,现如今“死守”电视的似乎都成了老年人。现如今反观纪录片创作行业,20年前那种一家子人守着一部电视看节目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截止到2019年,我国有十二亿手机用户,其中在手机上观看视频用户将近7亿人,移动智能设备收看视频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符合现代受众碎片化的娱乐时间和娱乐方式。与此同时,微信、QQ、微博等实时聊天软件的兴起使得视频的分享成为可能,一个链接,一个图标即可完成一次视频的分享,人们在交友圈子里互相分享爱好成了现代社会社交的必须。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为纪录片的宣传打开全新的局面。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网络评分下滑和受众口碑走颓之后,一部由“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人文历史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全国的观众、受众通过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和豆瓣、知乎等门户网站渠道,共同见证了又一部人文美食类纪录片的惊艳出世。该片首播在视频门户网站腾讯视频,彻底摒弃了传统媒体所产生出的纪录片“必须上电视”的习惯[16]。如果说《风味人间》可以被理解为陈晓卿导演对于美食的执念,那么《人生一串》系列如图3.4更是受广大网友“撸串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市井文化作品。
图3.4纪录片《人生一串2》宣传海报
4新媒体受众反馈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产生的新影响
如图4.1所示,评论、点赞、回复、弹幕和私信,这都是新媒体受众的反馈,当受众的想法能够直接反馈给内容制作者时,制作者的制作模式便发生了转变。
图4.1纪录片《人生一串2》中的弹幕
4.1受众反馈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主题多元化的影响
回顾人类媒体的发展,从未任何一种媒体模式能够做到互联网新媒体这般即时反馈的。在报纸杂志诞生之时,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是信件,从文章刊登到最快的读者来信,基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这一周里,文章的作者可能已经写好了下一篇文章。在广播诞生之后,人们主要的通讯方式变成了电报和有线电话,高昂的费用迫使反馈变得简短和低效。后来电视开始普及,从报纸到电视,传媒机构愈发复杂,单一媒体所承载的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面对受众变成了一点对一面,反馈机制变成了一面对一点。传统电视媒体收到的反馈往往只能用收视率来进行简单衡量,但收视率无法看出受众对于某一个节目中的某一部分的口碑。这一问题的严重使得电视播出内容与受众需求内容产生脱节并且愈发严重,直到互联网的出现,才对这一问题有了稍稍的改观。但是电视台和制片厂剧组所在的体制规章复杂,标准相对较高,所造成的就是部分受众的要求无法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流失日益严重。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这艘“小船”则没有“难以掉头”这类问题。
无论是承载视频的门户网站还是视频的个人社交媒体,观众的评论和观众的留言都能够给整个视频影片以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使得视频创作者对于整个受众的评论和反馈能够有及时的深入了解,并且能够针对于受众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能够很好的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加用户的粘性。而自“二次元”走出的“弹幕”更是制作者掌握受众观影节奏和观影喜好的重要工具,如图4.2所示。“弹幕”的实时性能够让制作者具体了解到其影片的几分几秒会带给受众如何的反应,有些“弹幕”还会直接指出制作者在视频制作时所产生的问题,方便制作者进行及时更正。
图4.2视频网站进度条的“弹幕波形图”
4.2受众反馈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传播分众化的影响
受众本身作为一个中性词汇,在一开始只是作为传统媒体如电台、电视台、制片厂和摄制组等单位对与观众、听众的统称。与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单向接收不同的是,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于接受信息的内容拥有了主动权,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算法,内容生产者能够描绘出一个个清晰具体的受众画像。而由于受众的年龄、性别、爱好、经历、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众多因素的不同,新媒体的受众兴趣爱好也不同,甚至产生了诸多小众等新兴群体。相对应的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提供无法满足多样受众的需求,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就要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内容来满足受众的需求。
对于受众来说,相较于普遍化、大众化和广泛化的内容,人们更喜欢的是差异化的和个性化的内容。内容制作者只有通过互联网的反馈,提供出分众化的服务,产生分众化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迎合受众的口味。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发展至今,其相对较低的互动性一直是备受从业者诟病的,进而衍生出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感觉。由此可见,分众化传播与受众的反馈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互动性增强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制作者可以降低影片的准入门槛,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增加影片的互动性,把原本相对沉闷的人文历史题材变得“妙趣横生”。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预见的是,新媒体是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发展的未来,也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方向可以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传统纪录片的投入,增加精品作品的数量与大众主题的影片数量,其二是增加网络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产生,越来越多的纪录片节展映中能够看到网络纪录片的身影了,网络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说呈现欣欣向荣的新趋势。网络纪录片的发展必然会通过微信、QQ、豆瓣和微博等社交媒体来进行“一对多”的传播,届时一部口碑良好角度新颖的网络自制纪录片会成裂变式发展,从而引发相关爱好的受众社群的兴起。那时只要导演们找准受众社群,即可生产出一部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受众社群的产生,也会反过来推动着内容生产者们加快生产出质量上乘、角度独到的影片来适应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Sheila Curran Bernard.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1: 55-58
[2] Michael Rabiger.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0: 23-38
[3]陈国钦. 纪录片解析(当代广播电视系列)[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9:104-108
[4] 王旭. 电视摄像中的构图艺术探究[J]. 北京:传播力研究,2019.2(7) : 210-210
[5] 袁梦刚.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2017 (19) :112-112
[6] 李昭语.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纪录片编导创新思维的探讨[J].智库时代,2019(32): 237-239
[7] 宋杰.纪录片:观念与语言[M].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4:88-97
[8] 常嘉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与《河西走廊》的比较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6(11):98
[9] 王长潇,宋昕睿,刘瑞一.中外经典纪录片案例赏析[M]. 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1:89-92
[10] 朱靖江. 民族志纪录片创作:国内首部民族志纪录片拍摄指南[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2: 44-51
[11]王迪. 电影剧作导航[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3: 18-22
[12]郑士炎. 蒙太奇思维:广播解说词的创作状态[J]. 浙江:宁波人民广播电台, 2006.1.1
[13]李清晨子. 论蒙太奇思维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4.7.1
[14]新时期我国纪录片创作由“宏大叙事”到“平民视角”的嬗变——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谈起[J]. 刘蒙之,刘战伟.电视研究.2016(11)
[15]专访三多堂传媒董事长高晓蒙:用“全球视野”做中国最好的纪录片[J]. 云鹏. 电视指南. 2019(23):15
[16]专访优酷纪录片总监张伟:以“店小二精神”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纪录片[J]. 王朝明. 电视指南. 2019(23):13
致谢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学四年的时间仿佛白驹过隙昨日黄花,我至今还依旧能清晰的记得自己在四年前的夏天刚刚入学时的青涩懵懂。我带着位置与好奇走入了大学,开始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渡。大四一年几乎没在学校里,但是论文致谢动笔一刻象征着我真正与这所学校告别了。过去的很多事情现在只能作为追忆,感谢这四年来在我的教育事业成长和学习道路上一直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那些人,给予我鼓励和指点的那些人。
这篇论文的主要论题和写作方向是我与指导老师充分交流和推敲之后才定下来的,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目前来看我已经完成了这个挑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我前期的实习期中,我认真工作来积累我的工作经验并且增加我的社会阅历,到中期的反复修改和不断研讨和最后的不断斟酌,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完成了一片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文。但是在具体的研讨与学习过程中,我还是与很多困难不期而遇。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和研读专业书籍,最终论文的定稿虽然没有我当初所设想的那么完美,但是这依旧是我竭尽全力完成的作品。
在本次毕业论文的撰写时,我发现了我在专业上还有不足,在本次毕业设计上,我主要的研究是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创作策略,这是在大学四年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实习期间的不断思考与探究。在确定了选题之后我便开始翻阅相关书籍和前人留下的研究成果。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了这篇文章。在我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帮助,其中一些同学帮助我查找相关书籍,帮我翻译外国文献,甚至帮我找寻前人所发表的论文期刊。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得到更高的成就,在此也要感谢我所引用的论文作者。学校和老师就像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连接着温室和社会,我们在老师同学的呵护下成长 ,最终走出温室,独自迎接风雨。
在大四实习期间,我很感谢辽宁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我在生活频道实习期间参与拍摄和制作的节目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我的视野得到了拓展,我的知识得到了丰富,也给我增加了很多人生的经验。也要在此感谢我的业老师和电视台的各位老师。电视台此时也面临转型问题,所以电视台的转型之路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也给我在将来的工作积攒下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我想说,这次论文的撰写是对我大学四年间,在学校里自己学习成果的一次检测,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评估,同时也是理论和实践的一次的双重提升。在这里我还要感谢一下我的父母,他们的养育让我能够健康的成长,学习知识和人生的经验,我在学校里获得了生存的技能,在社会里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在家庭里也找到了人性的温暖。同时我也要感谢在这四年时间里,对我进行谆谆教诲的专业课老师,是你们的付出,让我对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有了一定认识,也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你们辛苦了。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