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摄影作品的画面结构和表现手法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在日本女性摄影师川内伦子的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以川内伦子的摄影作品为例,论述其摄影作品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通过川内伦子独特的摄影风格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其实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仔细观赏川内伦子的摄影作品,便会让人感觉到,她所拍摄的那些生活中的琐碎,且看起来似乎无意义的事物,并不是一文不值。优秀的影像不一定是精确的,过于精确会让我们忽视其内在的表现要素,而流于表面的呈现形式,只要是世界上合理存在的东西都具有原始的美感,它们以最自然美丽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关键是摄影者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记录下客观生活中感动我们的瞬间。川内伦子说过:“照片仅仅漂亮是不够的,如果它连我自己都没法打动,更不会打动任何一颗别人的心。”川内伦子的作品具有日记式的呈现风格,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琐碎景象,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得知身边的美既不需要你用俯视的角度去审视,也不需要你用仰视的角度去寻找,只需要你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平视即可。
关键词:叙事结构;表现手法;川内伦子
引言
叙事这一手段在历史上都有着极为漫长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考据到人类出现文字之前,那时候的古人就懂得将事物用图片的方式记载下来,但是当时的人们自然是没有相机进行影像留存,所以就留下了传承千年的诸如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文化瑰宝。而到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图片在我们生活之中的地位更是越发的重要了,试问谁的手机之中没有几百张照片存在。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就是摄影。摄影就是把单独的照片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起来。而当代日本女性摄影师川内伦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所出版的《摄影日记》就是典型的例子。
摄影师川内伦子,按照名字就可以知道是一位来自于日本的女性摄影师,她出生于1972年才华出众的她年仅21岁就从在Seian Women’s College顺利毕业,日后再《Aila》摄影作品上,大放光彩,知名度们可以说是飞速提高,年纪轻轻的她趁此机会举办了许多画展,更是在2002年成功摘下木村伊兵卫的写真荣誉奖。
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前,摄影师群体以男性居多,男性掌握着摄影的话语权,女性一般只是作为被摄者出现在男摄影师的镜头前,作品中大多呈现的只是男性视角下的女性。
90年代后,随着日本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和摄影术的普及,许多女性从镜头前走到了镜头后成为了相机的操控者。其中川内伦子也是女性摄影师中的佼佼者。川内伦子将日常生活用柔和地色调细微地表现出来,她的作品意在表现特有的质朴忧郁和韧性,有种迷人的魅力,这种魅力不是从第一眼就把你牢牢迷住那种,但在连续看过大量她的作品以后,你不会审美疲劳,倒有些意犹未尽。”淡淡的”是她形式操作很重要的一环,这种淡色调下面却藏着意想不到的冲击力,用“低色调高能量”来形容比较合适。
她的图片就像是”轻薄的假象”透着淡淡迷人的幽雅。因为这层薄雾包藏着”祸心”,让人沉溺在轻柔且淡雅的氛围里,而事后上演的,却是一幕幕惊悚的恐怖片。这也只是她较为深层的观察能力。最精彩的部分还在于她成功地展现出了日本两个不同端点的极致文化氛围。
1日本女性摄影师川内伦子
1.1川内伦子简介
川内伦子是日本现代知名的女性摄影师。自从被大众知晓以来,多次拿到日本权威摄影奖并且引起了世界的重视,其简洁且有特点的拍摄风格在日本甚至亚洲蔚然成风。她可以被生活中那些大众司空见惯、单一无聊的事物所吸引,并且用极温婉的方式记载着生活中安稳和温暖的所有细节,她别具一格的拍摄方法和影像语言,还有她细致温柔的女性洞察力,开启了日本新兴的摄影格调,呈现了日本新兴代女性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镜头语言,得到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崇拜和借鉴。川内伦子自出道以来多次获得日本权威摄影奖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其鲜明独特的摄影艺术风格在日本乃至亚洲风靡一时[1]。她能被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枯燥乏味的事物所吸引,用最温和的方式记录生活中温暖、宁静的一切,其别具一格的摄影手法及影像语言,和其细腻轻柔的女性观察视角,开辟了日本新式摄影风格的面貌,体现了日本新生代女性摄影家的创作思想和镜头语言,引得众多摄影爱好者推崇和模仿[2]。如图1.1所示。
图1.1 川内伦子作品1
1.2川内伦子摄影作品风格
川内伦子的摄影作品多以正方形的构图形式进行影像创作,主要以生活中的繁琐杂事作为摄影创作的主题,记录日常细小甚微、稀松平常的生活片段[3]。绝大多数作品看似即兴随手一拍,却不失基本的摄影构图技法,她擅长运用极简留白的方式,尽量呈现出干净的画面和突出的主体,在部分较为极端的作品中甚至没有主体,画面也在留白所构置出来的简洁中生发出一种简洁、纯净的意味[4] 。如图1.2所示。
图1.2 川内伦子作品2
2 川内伦子摄影艺术美学的特点
通过对川内伦子作品的研究,发现她的作品其实与日本大部分摄影师的风格都很相似,但是唯独她的作品能够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甚至可以成为影响到界内的风向标,这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表现手法密切相关[5]。
其实摄影就是一种媒介,摄影师通过这种媒介可以使一个物品或者一件事情的瞬间,在现实和艺术之间进行转换,但是川内伦子却是一个十足的怪胎,她的拍摄方法完全不在这两种风格之内,而是一种更加自由的手法。她手下的作品与其他普通摄影师的作品不同。现代艺术强调想法和信念,纪实手法强调画面之中的潜力,时尚会将整个时代的肤浅所表现出来[6]。但是川内伦子不一样,她作品的“视野”十分开阔,她似乎不满足于将自已隐藏在细节之中,她喜欢通过温柔的色调对生活中常人难以注意到的细节进行展示,这样的手法很容易唤醒人心中潜藏着的人性光辉,但是因为这些东西非常细节,不仔细去看根本发现不了,但是川内伦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当我们对她的作品进行长时间研究的时候,你不仅不会因为长时间直视一幅作品而表现厌烦,反而会很容易沉浸其中,不想将这种感觉打断[7]。如图2.1、2.2所示。
图2.1 川内伦子作品3
图2.2 川内伦子作品4
2.1矛盾、和谐共存的卷轴摄影集
很久以来,日本摄影师出版个人摄影集就是一种常态,摄影师们将其视为一种将设计和印刷集合在一起的综合作品。而在这一方面川内伦子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先河,那就是卷轴式的写真集,这样的写真集告诉了世人,摄影不仅仅只是一副单独的画面,它也可以通过特有的表现手段把连续的时间表示在图片上[8]。如图2.3所示。
图2.3 川内伦子作品5
川内伦子所采取的印刷方式是和其她的摄影师出版的摄影集相同的,他们都是采用喷墨打印机进行打印,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她打印之后会将这些图片运用特殊的手法拼装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卷轴。川内伦子的摄影作品按照风格模式拼装成不同的卷轴,不一样的风格拥有着不同的卷轴形式。当川内伦子向出版商展示这一想法之时,出版商当即惊为天人,灵敏的商业嗅觉让她知道了这种新的装裱方式很可能为她带来相当大的盈利,当即拍板决定。此后,她还提出将各个卷轴都放入到不同款式的木质盒子之中进行包装,同时,出版社内的艺术总监也提出了采用不同的字体和笔墨来进行装饰,经过双方的调节,这种矛盾却意料之外的产生了一种和谐。川内伦子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集当中表示:“这将是一种全新的方式,而我将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这会让大众用最新的方式来欣赏我的作品[9]。”
在川内伦子卷轴摄影集的一个系列之中,主要的叙事手段是根据时间前进而进行排布的,每一张看似单独的照片其实都是对一个时间点的叙述,按照这些“叙述”的过程对照片进行排序,当买家在观赏卷轴的时候,无论是拉开方式、拉开的方向、拉开的快慢都会产生不同的欣赏体验。这本摄影集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份印刷品了,从很多方面上讲,这都是一件艺术品[10]。如图2.4、2.5、2.6所示。
图2.4 川内伦子作品6
图2.5 川内伦子作品7
图2.6 川内伦子作品8
2.2 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创新技艺
现代摄影作品之中,文字同样重要,它可以对照片无法表示的内涵进行补充,而图片又可以使文字载入人的脑海之中形成一个画面,这二者能够互相“利用”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数据链[11]。
在前文之中就曾经提到过,川内伦子出版的《摄影日记》中的作品是采用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但是没有提到的是,《摄影日记》也采用了文字辅助的叙事方式。川内伦子很早便开始实验性的运用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摄影创作,早在05年她就已经开始舍去专业相机,习惯利用手机去记录日常,并配上文字。这种记录方式与现在发朋友圈记录自己的生活很相似。当时的川内伦子会将生活中的琐事、暗房之中冲洗照片的点点滴滴,拍摄成照片来记录,后来的她出版了“日记”,从川内伦子的“日记”之中,我们很容易产生岁月静好的感觉,甚至会洗涤我们的心灵[12]。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好的事物是不会因为人的念力而留下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摄影的方式对其进行纪念,在事后怀念才会有所凭托,川内伦子一直相信这一点,她所记录的全部都是自己真实的生活,随着时间越来越长,这份日记的含义也就越发的深远,当我们配着文字去品味和欣赏这些图片的时候,才能对于川内伦子的情感有所了解[13]。如图2.7所示。
图2.7 川内伦子作品9
2.3 女性摄影师内心世界的视觉呈现
回想在女性世界中,视觉是一个相对于比重较多的方向,人们不会常常将爱挂在嘴边,但内心的情感是不能减少的。碎片化和片段式的视角再现,是女性表示心里感情的一类固定的方式。如图2.8所示。
图2.8 川内伦子作品10
记忆拥有碎片化、心理化、易消失等特征,图片在一些领域上也是有着片刻记载、捕捉情绪、主观重现等特征,这些正好与记忆有着些许的不谋而合。男性的兼顾思想,使他们爱好于把碎片化的记忆总结到一起再重现出来。如图2.9所示。
图2.9 川内伦子作品11
女性在这个领域就呈现的更直接,碎片式的回忆体现在画面中,甚至是将其故意放大,视觉上的冲突把欣赏者带到回忆的路程里去。在女性摄影师川内伦子的作品中,其利用对生活中繁琐的小事件进行取景,呈现她本身对生活细节的感观,展现出作者细腻的心理感受。画面中淡淡的色彩,是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看到她的作品,情不自禁让我们想起记忆中那些碎片化的、一闪而过的小场景,这些都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素材。由小见大阐述的就是这个含义。这些事物也许是她儿时的视觉记忆,也可能是她拿起相机前的某种阅历。这些阅历都成为了张张作品,被保留在其中[14]。
川内伦子曾经在作品集“Illuminance”中使用6×6的格式,现如今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川内伦子的代表,相框是正方形的形状,而不同于其她人的作品,她的作品每一张都如同婴儿一般,非常纯净,这个类型的图像已经不需要依靠文字的叙述了。因为这类图像已经把川内伦子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川内伦子被称之为大师都不为过[15]。如图2.10、2.11所示。
图2.10 川内伦子作品12
图2.11 川内伦子作品13
比如川内伦子所出版的摄影集《花火》、《Utatane》与《AILA》,这些图片是川内伦子在此道上登峰造极的作品,三件作品没有任何的文字叙述,但是却传达出了一种十分微妙的哀伤的氛围。作品集《Utatane》中可以感受她对周遭转瞬即逝的事物的恋恋不舍,而作品集《AILA》宛如断奏的影像系列,川内伦子以孩子般的天真与细心,长年累月的对其进行拍摄,追求极致。[16]。如图2.12所示。
图2.12 川内伦子作品14
她的另一张作品之中,通过一只眼睛的局部特写表示她可以看透人心的敏锐,作品中眼睛的眼角微微翘起,但是几缕蛋黄的头发,却打破了整个构图的严肃拘谨,仿佛为整幅死气呆板的作品带来了很多的生命力,而主人公的眼白仿佛揭示年轻生命的无暇之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意识到相机就是一张专属于摄影师的现实与心灵的交流卡,拥有这张卡的摄影师会将心灵之中的灵气与美丽带到现实世界,展示给世间的人。如图2.13所示。
图2.13 川内伦子作品
3川内伦子摄影艺术的美学分析
3.1作品的构图
川内伦子的摄影作品多数是运用1:1的正方形构图手法,重点把生活中繁琐的小事情当成拍照创作的元素,记载平日细致、松散的生活现象。许多作品看着好像是即兴随手留下的,但是却没有丢掉最根本的摄影构图技巧,她爱好利用极其简便的留白手法,尽可能体现出干净的作品和明显的主体,在部分比较极端的作品中甚至不具备主体,画面也在留白所构造出来的简洁中产生一种干净、利落的韵味。又或是对杂乱画面的局部解析,着重显现出整体并大量配合重要部分的丢失,让她的拍摄作品画面一目了然、主次明显、多而不乱[18]。如图3.1、3.2所示。
图3.1 川内伦子作品16
图3.2川内伦子作品17
川内伦子经常能抓住现实生活中呈现出的细致情感事物,我们常常觉得朴素而忽略了的事物,她却能利用摄影的方法腼腆又间接的展现出来。她的作品宗旨就是在表现特有的忧郁氛围和修复力。所以引起欣赏者的共识和才能,并因此拥有迷人的魅力。这种魅力不是从一开始就能让人觉得印象非常深刻的,而是在大量观赏品鉴她的创作之后,你不会对其作品产生审美疲劳,也不会讨厌,倒是对其作品有余味无穷的感觉。
她的照片就好比是一类“轻微的幻觉”,呈现出一些神经质的特点,在眷恋和回忆中展露些许的忧伤。
3.2色彩的运用
因为其拍摄布景多数为天空、水和太阳光下的室内,拍摄作品多数运用蓝色、白色、绿色偏于冷色系的主题感情基调,画面清凉解暑,并且大量利用低饱和度和弱对比度。在取景的途径中对闪光灯的大量利用,减弱了自然光影的效果,让画面更偏向平板、刺眼,部分创作故意运用摇晃失焦的方法和对距离感的利用,让作品充满着半虚半实的感觉,吸引观众的同时还要非常具备耐看的质量[19]。如图3.3所示。
图3.3 川内伦子作品18
由于川内伦子这样独特的图片构造和颜色格调,使作品画面经常能带给群众一种平静温馨、清新盎然的感受,使那些柔弱的生活照里凸显出一股安静的力量。群众含糊的把川内伦子的拍摄格调定义成了“小清新”,这显然是不了解川内伦子,毕竟她的作品中也存在很多血痕的,血腥的画面,常常让人胆战心惊。对于“小清新”的解释是偏平和绝妙的,经常是排挤着不快乐和深沉的素材,但是川内伦子的创作并不忌讳比如“破裂”、“流失”、“死亡”这一类的主题,在表达比较深入的洞察力的同时,传达较多的是平静的记录,坦然的面对,重视生命和时间的思想。如图3.4所示。
图3.4 川内伦子作品19
3.3情感的表达
川内伦子的内心照应和它的作品是互相匹配的,在淡然的回忆中还布满了数不尽的力量。从其作品集和摄影日记的言语中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她是一个喜欢生活并且珍惜和热爱生活的人,其任何照片和文本都在对我们阐述着:平淡是向往美好最高境界。如图3.5所示。
图3.5 川内伦子作品20
这些简洁的作品带来的是一个愉快的感受,捉到生命的诞生、结合和消失,其呈现的是旁观者的洒脱,而且复古的格调不同于其它格调的作品,它真实的使你体会和品尝到了以前消失的韵味,彰显着愉悦和忧伤。一些瞬时的光影,也许被数不清的底片记载,形成数不清看似相同却不尽相同的景象,但只有她利用分割自然瞬间的方式来非同寻常的描绘了日常生活朴素的场景[20]。如图3.6所示。
图3.6 川内伦子作品21
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移情自然,好像自然是大众培养情操的所在因素。她坚信,在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我们都有过这种感觉,并且开始提问所在的意义。她还觉得,这类感情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有所保留,其有能力利用她的创作向大众展示和传承这些情感。如图3.7、3.8所示。
图3.7 川内伦子作品22
图3.8 川内伦子作品23
摄影是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不止是生命的展现,也是对死亡的诠释。川内伦子阐述的不只是生和死,还有对于生命自己的看法。她的作品,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和欣赏这个世界,发现身边的美,并且不断去寻找身边的美。
4独特美学风格的意义
我们得知人的眼睛类似于光学系统,它反映和记载了所有具有和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物。但是,人类并没有记载到眼睛所能记录下来的一切。我们对于艺术格调抉择的规则是因我们所处的环境所改变的,优美的风格是要与众不同的,过度的普遍会令我们忽略其摄影师的自我价值,无论是社会上不完美的事物或是无懈可击的景象,摄影师都可以把它们最优美的状态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关键在于摄影师都需要具有独立的审美观,同样还需要具有一双发现美的双眼。就好像那类描写冬天的诗词一样,同样,是描述雪景的结局却展现出了傲寒的美、踏雪的美、豪情的美、独立思考的美、坚韧不拔的美等等各式各样的美,探究其原因可能是诗人面对同一情节时,不一样的感情所造成的。摄影师也是一样,周围的事物都可以记录到镜头中,拍摄时的情感通过镜头散发出来才能感化观众。川内伦子提出:“照片不仅仅需要好看,假如连我本身都没办法理解,就更不能打动所有人的心。”身边的美既不要求你用俯视的视角去观察,也不需要你用仰视的视角去追寻,只要求你用一颗平平的心去审视就好了。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摄影师川内伦子的摄影作品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与其女性独特的敏锐性是分不开的,这种敏锐能够使川内伦子更加具有对于生活微小处的仔细观察;也决定了她在捕捉美丽风景上面的优异天赋,对于一些敏感事情的认知,知道应该怎么去看待闪光灯下的事物。这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很大的帮助。这就说明了她为什么能够保持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因为她觉得世间万物皆有灵,她需要对其进行感同身受的体会。纵观如今或后代摄影师创作的形式,我们能够明确的体会到,川内伦子拥有洞察生活的特有视觉,“出现意料之外的事,与情景合理”的灵活思考力,所以造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构思理念。结合川内伦子的作品风格,提供更多拍摄作品的实践性探究。
参考文献
[1]薛婧嘉,金佳,邸贵玉.浅谈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融合交汇[J].大众文艺,2020(10):155-156.
[2]黄一鸣.纪实摄影的文学表达与艺术联姻[N].中国摄影报,2020-04-07(003).
[3]胡亚飞.中国现阶段摄影作品的市场初探[J].西部皮革,2020,42(06):141+143.
[4]马丁,李琦,胡意娟.摄影对行为艺术的二次创作[J].艺术评鉴,2020(04):183-184.
[5]黄碧赫.“电影式摄影”正名及其她——关于杰夫·沃尔艺术语言与观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02):37-43.
[6]周熙淳.探析摄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价值[J].戏剧之家,2020(05):135.
[7]邱衍东.当代摄影艺术的理解与思考[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1):243.
[8]黄靖博.手持摄影的叙事艺术及其多维价值[J].电影文学,2020(03):58-60.
[9]文友琪.川内伦子摄影艺术风格研究[J].戏剧之家,2018(19):158.
[10]王惠仪.川内伦子摄影作品的叙事结构及表现方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09):127-129.
[11]黄一鸣.纪实摄影的文学表达与艺术联姻[N].中国摄影报,2020-04-07(003).
[12]马丁,李琦,胡意娟.摄影对行为艺术的二次创作[J].艺术评鉴,2020(04):183-184.
[13]周熙淳.探析摄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价值[J].戏剧之家,2020(05):135.
[14]邱衍东.当代摄影艺术的理解与思考[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1):243.
[15]黄靖博.手持摄影的叙事艺术及其多维价值[J].电影文学,2020(03):58-60.
[16]何慧.探析新闻摄影艺术表现的必要性[J].传媒论坛,2020,3(03):172.
[17]于千博.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艺术风格[J].传媒论坛,2020,3(02):144.
[18]杨洪春.探索研究摄影艺术实践中主观艺术性的发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2):98-99.
[19]刘帅.探究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7.
[20]李兰兰.浅谈观念摄影的特征与艺术手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2):56-57.
致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四年的求学生涯,在老师,朋友的全力支持下,给大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在值此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导师,从我上大学以来就以他们严肃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求同存异的工作作风激励着我,老师,他们不仅仅只是在学业上给我以悉心指导,更在思想、生活上给予了我关心和帮助,在此,我谨老师致以十二分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艾草,言树之心,养育之恩,无法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将永远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这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毕竟,从开始进入课题到最终论文得以完成,有无数可敬的朋友给了我帮助,在这里,也同样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9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