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上海强制垃圾分类后,沈阳市也被纳入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除了影响到普通市民以外,还影响着一批底层工作者,他们就是绿色环境的先行者——环卫工人。他们是在环境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橙色风景。
他们曾奔波在各个街道上,也穿梭在车水马龙之间,默默无闻的恪守在自己的岗位,即便是疫情期间,也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他们的工作起早贪黑,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总是全副武装,每天围着垃圾转,与灰尘为伍,经常帽子口罩不离身。他们拿到的薪资少但工作任务却重,即便沈阳市环卫工人的保障制度已经在逐渐完善。
国家政策,市民言行举止等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幸福感与生活幸福指数。本作品通过发挥摄影作品在捕捉这方面的独特魅力,以镜头中的小事论述在垃圾分类与疫情影响下,环卫工人的生活保障及工作现状。
关键词:环卫工人; 垃圾分类; 工作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生活环境,环境精益求精了,但是垃圾却越来越多,有的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有的却要进行填埋,但是我国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即将在25年后提前“退休”。这使得垃圾分类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在这方面,我国确实没有国外做的好,例如日本,他们对环境保护到了极致。要想更好的处理我们的垃圾,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必须从每个人做起。
垃圾分类,便利的不止居民与国家,还有环卫工人这样的工作者。他们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恪尽职守,他们的辛苦不易展示着对城市的热爱。当每个人都自觉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那他们就不必亲手将放错的垃圾拿出,也不必去清扫随意扔在地上的垃圾。避免了各类病菌,减少马路事故,保障了他们的人身安全。
1 创作综述
1.1创作背景
1.1.1国内外趋势对比
对于国外的环卫工人,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卫工人的薪水比国内要高出一大截,甚至工作不会特别累,工人也不会那么多,例如日本,他们对环境保护是很苛刻的、对于垃圾分类是严格且细致的,街道一般由就近商铺或居民清扫,环卫工人只负责将垃圾带走处理。再例如英国,不但月薪高,如果某家没有垃圾分类或者垃圾袋没弄好露出来了环卫工人还不负责清理。在国外,不论是市民自觉度或是环卫工人的薪资都比国内要高出一大截。
而对于国内的环卫工人,垃圾桶需要清理,人们随手扔在地上的垃圾也要清理,有些人甚至当着环卫工人的面往地上扔垃圾,素质达不到一个整体的高度。环卫工人再热爱职业,也会被没素质的举动磨平那份坚守。,我国于2019年将上海作为第一个垃圾分类的城市,实行垃圾强制分类。并于月后宣布了下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名单,这其中,就有沈阳。
1.1.2新冠疫情的爆发
2019年底,一场疫情风暴席卷了国内所有的城市。一场关于生命的战斗打响。最可爱的人们纷纷迎难而上,逆风前行。这其中就有我们平时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们,他们疫情期间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保障人民的日常生活,维持城市的环境卫生。沈阳市环卫在垃圾桶旁边都设置了口罩专用垃圾桶,由专车清理。既保护了环卫工人的安全,也降低了市民们感染的风险。
1.2作品阐述
我的摄影作品包含环卫工人的六个方面。于车水马龙之间穿梭工作的环卫工人,展现环卫工人平时工作的样子,不论是来往的车辆还是人群,好像都与环卫工人在两个世界,侧面反映环卫工人的工作没什么快乐的色彩;在垃圾混堆在一个垃圾桶时,环卫工人看到可回收垃圾,亲手把它从垃圾桶中拿出来,侧面体现垃圾分类会给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同时提醒路人不要把垃圾扔在地上,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在疫情期间,单独的口罩垃圾桶就很好的说明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这也是在保护环卫工人的安全;环卫工人的工作方式从用工具去铲大垃圾桶的垃圾,到改成用清洁小车直接运送垃圾桶,这种方式既节省环卫工人的体力又健康卫生;在炎炎夏日,当路人都轻装上阵,环卫工人却因为灰尘全副武装,在严实的包裹下,热的手臂开始发痒,与路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环卫工人的工作辛苦;环卫工人工作时的笑脸与落寞,每个镜头都让人感受心酸之意,应改善环卫工人的保障制度,让他们时刻拥有幸福感,不用再饱受歧视目光;不管社会上的哪一份职业,都值得被尊重。
2创作依据
2.1摄影独有的视觉冲击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字令人眼花缭乱,当遇到较长篇幅的文章时,身处快节奏时代的人们难以有大量的精力认真阅读,这时候,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新闻的缺陷。新闻图片是信息传递方式之一,已成为文化承载、信息传播的主体。使用有价值的照片来呈现新闻事件,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信息本质和内涵,更加深刻地触及人们的内心。[]
这其中举一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饥饿的苏丹
照片的名字可能有人不是很熟悉,但是内容相信多数人都看过,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个骨瘦嶙峋的小女孩,而在她身后有一只秃鹫在盯着她,仿佛要吃掉小女孩来饱餐一顿。这张照片一经发表,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直接击中了人们的心,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2.2通过传播引发共鸣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环卫工人群体的生存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即便制度完善再完善,但仍存在着顾此失彼现象,环卫工人体面劳动的实现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在环卫工人身上表现为更换了更加方便的清洁车,不用再手动铲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长时间的休假;收入低,社会歧视等问题。
在当今网络发展时代,使得受众很容易接收到消息,也很容易情绪传染,通过大众传播,将环卫工人的工作形态展现于众,呼吁大众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体谅他们的不易并增强自身的素质意识。建议加强环卫工人的保障制度,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工作及生活体验。
2.3摄影中的抓拍
人民摄影报总编辑李涛认为, 亮点就是真实的细节:整齐划一的笑脸可以安排, 乱而微妙的场面和心情却只能瞬间捕捉;比起可以安排的场景, 那些无法预设的细节和表情更显珍贵。人民日报摄影记者蒋铎说, 和构图“规范”的摆拍相比, 抓拍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但很多时候, “随意”更容易捕捉到打动人的“真实”。[]
由于本作品力求新闻真实,打动人心,所以所有的摄影作品均采用了抓拍的形式,来真实的向大众展现环卫工人的恪尽职守与辛苦的工作形态。他们将手伸进垃圾桶的工作瞬间、在马路上工作的瞬间、炎炎夏日全副武装的工作瞬间等,都带着视觉冲击以及心灵冲击。
2.4摄影构图手法与题图
摄影作品的构图及手法,是一张图片能否表达出主体以及内容的关键,也是能否让大众触动心灵的手段。
在拍摄过程中,我采用了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的景别来分别表达主体意图。在拍摄环卫工人工作与众人形成对比时,采用了全景中心构图法,将环卫工人放在整张照片的中心位置,以虚化众多人物背景来突出环卫工人的不易,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拍摄环卫工人亲手处理垃圾时采用了中景三分构图的拍摄手法,环卫工人占三分之一,右侧的三分之二留出标语,可以生动的表明环卫工人在身体力行工作。在拍摄热心的环卫工人为路人指路时采用了近景二分之一构图法,环卫工人与路人各占一半的位置,既能清楚的展示内容,又能清晰的看到人物表情,环卫工人轻松指路,是他对这个城市熟悉的标志。在拍摄环卫工人的毛巾时,采用了特写的拍摄方法,特写可以更加鲜明的体现人物特征,相比其它的景别更具有冲击力。放大环卫工人的毛巾,从侧面反映环卫工人的辛苦。
题图是为图片增加它所表达的标题及内容,是用来强势主题主要手段之一。[]在拍摄摄影作品时,我主要通过抓拍的形式捕捉环卫工人工作时的故事性,用题图的形式将故事内容展示在摄影作品上,用来强化摄影作品的主题,使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照片中故事反映的意义。
3 创作过程
3.1前期策划
在垃圾分类与新冠疫情下,我开始筹划自己的作品内容。大部分的拍摄内容应有环卫工人这个主体,照片内容除了通过小故事侧面展现环卫工人的工作状态外,还应使用不同的构图方法抓拍环卫工人的表情。主要从垃圾分类和疫情方面来展示内容。为了有更好的拍摄效果,我使用了单反相机。单反可以更好的调整长焦短焦镜头,让画面以及内容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饱满。计划在白天黑夜体现工人工作的辛苦不易,主要拍摄地点在沈阳中街,太原街等繁华地带,以及普通街道小区。疫情方面寻找标语,以标语突出主体。垃圾分类方面比较有难度,要去抓拍环卫工人分类的一瞬间与市民保护环境的一瞬间,难度略大,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
3.2中期拍摄
在拍摄普通街道时,由于我的经验不足,没有考虑过环卫工人看见镜头后会有不适的问题,导致环卫工人的领导来询问我的拍摄来意。我的举动让环卫工人不安,但在解释之后,环卫工人们就善意的理解了,还提出如果有困难可以向他们请求帮助,这对我的拍摄难度有了一定的降低,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尽量不打扰到他们。
在使用单反时,我先采用了单反自动档模式,但是此模式无法拍摄出我想要表达的凸显主体的效果,于是换成了手动档。但手动档对于我来说难度很大,所有的感光数值,光圈数值以及快门速度和对焦都需要自己来完成,在拍摄时需要根据天气等不断调整数值,导致了错过很多绝佳抓拍镜头,为此我不断改进,但效果并不怎么理想。于是很多镜头都是由自动档完成,手动档拍摄只有少部分。
抓拍在一天内并不可能拍到我需要的所有镜头,于是只要有空就会背着单反设备出去拍摄,一连几天,拍摄了大量素材,有些单拍一张没有效果的,还会采用连拍模式。对于一个镜头,会采用不同的构图方法来表现主体。
3.2后期挑选与不足
连续几日拍摄后,素材存了几百张,在挑选时,我先筛选掉构图方法不行的,再删掉对焦出了问题的。这两个都是硬性错误。在剩下的照片中,我选出故事性比较强的,去除没有内涵的照片。在筛选照片时,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几乎有大量的照片有构图问题和对焦问题,于是在后来的拍摄我每拍一张都会看一下是不是有这种问题,还有一部分照片本该突出主体虚化背景,但是拍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于是下一次拍摄就会采用手动档对焦避免出现这个问题。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环卫工人目前的保障制度的确还不完善,环卫工人做着高强度的工作,但薪水太低,大众认可度不强。对比国外的环卫工人,实在是一份接受度不高的职业。
在垃圾分类方面,应尽快实行。垃圾混装堆放,极易滋生细菌,成为疾病的传染源,且混装填埋,有害成分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污染人体健康。疫情期间将口罩与其他垃圾分离开来,也是预防疫情传染的方法之一。而当我们将垃圾分类处理,还能按类别回收资源再利用。有效的保护了环境,也为环卫工作者减少了疾病危害。
在提高素养方面,由于某些意识不强的人,随意将垃圾扔在地上,除了增加环卫工人本不用负责的工作量,还污染环境。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
在制度保障方面,应适当提升加强环卫工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与幸福感,可以提升一点薪水,多给一些假期,他们的工作本就很累,保障制度不能跟不上他们的恪尽职守与艰辛辛苦。
参考文献
[1]徐成浩. 环卫工人的体面劳动实现了吗?——基于15个副省级城市政策文本的分析[J]. 社会政策研究. 2018
[2]周忠海. 环卫工人待遇提高之探究[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
[3]叶昌元. 致敬终极战“疫”人[J]. 城乡建设. 2020
[4]魏文素. 城市道路小型保洁车开发设计研究[D]. 沈阳建筑大学. 2015
[5]杨诚熙.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实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J]. 智库时代. 2020
[6]张帆.“垃圾分类”国外有何高招?[J]. 小康.2019
[7]无声“战”疫 有声建言[N]. 重庆政协报.2020
[8]樊卓婧. 新闻照片拍摄技巧及策略研究[J]. 中国报业. 2018
[9]姜敏. 新闻传播学专业中新闻摄影课程的建设与发展[D]. 山东师范大学.2007:13
[10]宣建婷. 照片新闻的独特魅力及呈现方式[J]. 中国报业.2019
[11]张春斌. 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成特点研究[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
[12]卞地诗;宋军彦. 新媒体时代沈阳城市形象塑造及传播策略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3]于长英;郝雪;孙彦. 沈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J]. 建筑与预算.2019
[14]威尔伯·施拉姆等著,陈亮等译. 《传播学概论》[M].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对本作品的指导,我在看到环卫工人的艰苦时就有了这个毕业设计的想法,疫情席卷而来后,看到环卫工人没怎么休息的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与庚镇老师商议许久才敲定题目。在之后我总是抓不到合适的内容照片上,老师教我良多,反复拍摄三遍才有了如今这篇毕业设计作品。
除此之外还要感谢帮助过我的环卫工人,当我拿着单反戴着口罩去拍环卫工人时,他们很害怕,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他们大概害怕黑漆漆的镜头,但是当我说明了原委,他们又很不好意思的站在了镜头前,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可以找他们。我觉得这个群体真的质朴又善良。虽然抓拍并不需要他们做什么,但是下一次我来抓拍,他们就变得大方了许多。
此篇毕业设计作品愿能让看到的你们也多尊重他们,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