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XX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与财力,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受到了全球相关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区块链技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较为复杂的逻辑系统框架作为支撑,这也决定了其在数字货币研究应用领域的重大作用。从2016年开始,国内XX相关机构陆续发布了关于支持区块链规划建设的政策性文件,逐步将其提升到促进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尤其在2017年,XXXxxxx报告中重点提到要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积极应用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全方位推动我国进入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不难看出,国家层面对于区块链建设的持续关注与投入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发展。
(二)研究意义
区块链作为新兴起的技术和一个还未发展成熟的技术,对其应用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区块链+”已经逐渐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科技浪潮,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和XX支持,更能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目前虽然区块链已经在金融行业和部分实体经济行业有所研究,但是涉及的领域还是趋于少数。本文对区块链的发展、区块链对金融领域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拟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区块链在金融业领域的应用优势及其具体应用
(一)区块链发展状况
1.区块链的概述
区块链是一种利用特定加密数学算法,将每一笔交易信息加密后以数据区块记录下来并按时间顺序以链式结构连接在一起的数据结构。极强的加密安全性能是区块链技术受到金融业研究人员推崇的核心特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按照时间顺序来对数据区块进行记录与更新,特殊的加密数学算法与分布式多点数据记录模式,使其对于交易过程的处理具有无可比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区块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去中心化。传统的交易记账模式需要依赖中央节点来完成规则的制定,但区块链彻底打破了这种中心化的记账方法,将记账权限分发给每一个遵循系统规则的成员,在这种去中心化的记账模式下,记账规则向所用参与记账的人员公开,且账本由系统所有成员共同维护。
第二,交易数据的录入具有不可逆性,方便系统成员进行查询。区块链的加密过程主要借助哈希函数来实现,各个区块数据之间通过链式结构进行连接,且将交易时间、交易信息以及之前区块的数据作为新区块的主要内容,通过查阅最后区块的相关数值就完成了对于整个区块链的验证操作。
第三,各区块节点相互独立与依存。构成区块链的各个数据节点均可由相关用户完成信息更新操作,同时可经查询过程完成数据共享;同时,单一节点的故障问题并不会对整个区块链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2.区块链发展状况
现阶段区块链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区块链1.0阶段。以比特币的出现作为起点,并在数字货币转移、境外支付和B2B支付系统。
(2)区块链2.0阶段。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将计算机程序、大数据纳入自身系统当中,从而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多个金融应用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开放性吸引了更多研发人员加入,使区块链在金融类产品的创新应用方面更加多样化。比如,区块链平台上发布的各类智能资产、数字化资产等是以时间戳的形式唯一存在的,便于后期进行查询。
(3)区块链3.0阶段。作为2.0阶段的扩展,区块链3.0更加注重在公共资源管理、教育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强化技术支持与变革,同时巩固在金融业及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发展成果。
(二)区块链在金融业领域的应用优势
作为一种分布式的账户应用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现已逐渐发展到股票、智能合约,并进一步扩展到XX、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区块链在金融业领域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低成本与高效率是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追求,区块链技术凭借复杂的逻辑算法与系统框架保障了交易过程的安全性,改进并优化了传统金融活动中的繁琐程序,节约了交易成本。同时,把与交易流程相关的监管记录与审计过程通过多重签名操作技术存放到区块链当中,实现了交易数据的公开性,极大地提升了银行间业务往来的效率。
第二,独特的数据加密方式与分布式的数据记录方法,使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金融交易过程可以防范与抵御各类操作风险。从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看,道德因素与人的主观失误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来源,而区块链操作过程中全部实现了物化的方式,大幅降低了人在交易中的实际作用;另外,分布式数据结构与共享查询方式可以将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概率降到的最低限度;而去中心化的运行机制,可以使交易运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有效地规避了硬件系统故障等所导致的各类风险因素。
第三,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在企业间交易数据的更新、维护以及重构方面吸收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先进方法,在促进市场竞争有序进行的同时,还实现了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平衡了企业在经济效益、资金整合流动以及安全性方面的需求。
第四,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金融监管方式的缺陷与不足,做到实时审计与监控,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分布式结构在交易数据录入与保存方面的不可逆性与公开性。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主要发达国家以及经济体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进行区块链方面的金融研究与应用工作,我国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研究,借此提升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
(三)区块链在金融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1.典型应用形态
作为区块链技术发展初期的主要应用领域,电子货币流通、分布式记账系统等依然是各国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在跨境支付、证券交易以及发行等新型应用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各类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展开探索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传统金融模式中一些交易方式与方法亟待进行改进与优化,区块链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强的金融应用背景,因此我国的区块链规划与建设工作可以紧紧围绕数字货币、智能合约、金融交易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方向展开。
根据《中国区块链金融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20)》区块链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包含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等,其具体的应用比例如图1所示。
图1区块链在我国金融场景的应用情况图

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区块链在我国金融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为供应链金融,该场景应用比例占比达到33%,占比最高,除供应链金融外没有任何场景的应用占比超过12%。这说明当前供应链金融应用呈现一枝独秀的状态,其他场景的应用亟待发展。
除供应链金融外,场景应用占比超过10%的只有贸易金融与保险科技,两者的应用场景占比相当均为11.2%。此外,场景应用占比超过5%的还有跨境支付(7.9%)以及资产证券化(6.7%)。
2.发展规模
2020年4月《中国区块链金融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20)》国家网信办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情况显示,涉及金融领域的备案主体数量占比超40%,类型涉及金融科技服务商、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呈现较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6年中国区块链行业市场规模在1亿元左右,到2018年增长至10亿元,2019年我国区块链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产业规模约12亿元。
图2我国区块链技产业规模统计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6年以来我国区块链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很快,由1亿元迅速发展至12亿元,三年间增长了11倍。
同时据艾瑞咨询推出的《2019年-中太古代-中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研究报告》指出,金融机构区块链投入呈逐年增长态势,预计至2023年,中国金融机构区块链技术投入将达92.7亿元,中国银行、保险、资管的区块链投入增速将分别达到61.8%、27.3%、66.7%。
三、区块链发展对我国现有金融领域的影响分析
(一)区块链发展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随着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从中获取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潜在的信用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进程,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公开、不匹配问题。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从根源上记录信息,便于及时查询交易双方的数据流向,引导投资者动态掌握资金的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使潜在损失得到有效控制。投资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特性开展投资合作,降低各环节的成本支出,全面提升资金利用效果。
(二)区块链发展对信用机制的影响
征信是现代金融业繁荣的基石,离开了征信,银行借贷、投融资、信托等业务几乎寸步难行。长期以来,金融系统的征信管理主要依托第三方的中心化机构来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企业,最基本的依据是贷款主体本身所具备的金融信用,而信用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央行的征信系统,在银行办理贷款等业务时需要在获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再从央行征信系统调取相关数据。尽管这样的征信体系在我国已运行长达二、三十年之久,但征信数据xxxx、信息不完整、使用限制多,以及效率不高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征信系统作用的发挥。
1.减少征信的人为因素
相较于传统征信模式,区块链技术能够全面优化未来征信方式,削弱征信过程中的人为参与力度,实现交易业务信息数据的自动化高效获取,无需经过银行和第三方征信机构低效信息交互就能获得信息,有效控制各机构合作而造成的管理费用成本支出,全面提升征信效率。
第一,在构建征信平台过程中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对自动化过程相关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使区块链平台利用一定的程序技术实现数据聚集,并自主完成信息的计算和查询任务,详细记录用户的交易信息,确保全面征信记录得到完整保存。
第二,针对贷款双方、交易金额、记录等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记录,在通过审核后,真实的记录信息将集中存储于区块链中,并分享给私有链范围内全部参与者。
2.数据隐私更为安全
数据隐私信息能够利用区块链平台得到保密,并有效防控不法分子盗取篡改。区块链风险模型可以在参考大数据等预测模型算法的基础上,利用程序自助、交易信息高效查询来实现创新研发,传统征信体系架构在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得以优化,构建起公开公平的信用信息平台,推动金融机构按流程更为高效的开展信审和借贷工作。
司法及合规部门的法律需求能够利用该平台得到全面满足。区块链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真实有效信息,还能联合法律机构部门共同监管信用信息。不可更改特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块链交易信息的监管效率和追溯效果;在连用时间戳和哈希代码的基础上,各项交易的交易双方、金额、时间及各种明细信息都能详尽记录,实现了区块基于时间节的合理打包,使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3.变革身份验证方式
征信体系架构受到区块链分布式平台影响的关键要素为平台身份信息认证,既涵盖了平台注册信息的可靠性,又实现了用户信息隐私的保护。
多系统交叉认证是传统身份验证的主要方式。例如,银行在开展转账支付业务时,所开展的交叉认证为用户运营商;而银行卡通过第三方应用绑定时,所开展的交叉认证就包含了银行卡预授权等,上述操作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信息的互联互通,完成信息的验证,从而保证信息安全。
区块链平台能够对多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保证各用户信息的隐私,通过一段串码的方式取代用户区块链名称,并采用非对称加密的方式,利用私钥对信息验证方公钥信息进行解锁,完成参与者身份核验,确保个人实现安全的信息认证,维护用户信息保密性。
(三)区块链发展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1.对证券业的影响
证券中介机构只有在全面洞察相关信息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在传统证券领域开展IPO,这不仅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效率低、成本高,而且也大大提升了监管的难度。
拟上市证券企业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更为便捷的完成手续办理工作。上市企业各类证券数据利用代码编写的方式,获得专有化的服务套用代码,使相关监管机构更为高效的完成审核流程,使企业更为高效的上市并获得潜在的发展机遇。并且,监管机构基于区块链交易特性,能够更便捷的监管股票日常交易行为,动态把握其潜在不足,采取措施予以修正。
2.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各大保险公司十分重视客户是否存在骗保风险性的了解和把握。基于自身业务开展实践和经验积累,保险公司归纳整合出一套完整的防骗保应对方案,将其融入到客户评价信息体系中。然而它也存在标准不一致、信息沟通分享效率低等潜在问题。
保险行业的防诈骗体系中引进区块链技术,上述问题就能得到规避和解决。保险公司、用户并没有修改区块链写入信息的权限,实现了信息的全网共享。并且,保险公司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特性并不需要对信息体系进行单独开发,大幅控制了保险公司的成本支出,提升了经济利润。
此外,保险公司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服务,实现差异化用户的分类,从而使每一用户都能获得个性化保险服务,全面增强客户的认可度。
3.对银行业的影响
银行最为关键的职能就是支付,而银行业支付体系和职能受到区块链技术的有力影响。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不仅使银行成本得到良好控制,提高了支付效率;而且,进一步优化调整了银行支付系统和体系,使其覆盖范围更为广阔,有效推动着支付结算底层基础设施和清算模式的转变。
支付清算中心是当前各银行开展支付和清算业务的中心枢纽,需要完成从支付申请发起、数据信息反馈、交易记账对账等诸多环节,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若分别构建起区块链系统和区块链联盟,基于区块链技术,商业银行可完成对点支付操作,规避当前所采用的支付中心,从而实现支付清算业务的全天候开展,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使营运成本大幅降低;并且,能够全面优化支付收单分成模式,将支付信息传递到商业银行,使其商业地位大大提升。
四、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区块链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区块链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当前仍处于相对初步的阶段,在技术成熟度、制度规则完备程度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实际问题。
(一)技术方面仍然存在阻碍
区块链技术涉及到密码学、信息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等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方面技术,这些不同领域的技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研发难度极高,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整个开发成本都过高。区块链面临着由于复杂互联网环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因为区块链是建立在计算机代码信用前提下,以私有秘钥作为安全保障,一旦用户密码遭到非法窃取或者泄露,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另外,在区块链中所有的智能合约都已提前编码并自动执行,一般正常的交易执行不成问题,但遇到特殊复杂交易情况就可能会与用户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给用户带来损失。
(二)监管政策仍处于模糊状态
XX的政策及有效监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块链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方面来看,货币发行和管理机制随着区块链1.0的货币化应用而发生改变,影响了货币体系的稳定运行;并且国家税收结构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去中心化经济运作模式的制约,极有可能推动XX优化税收模式并进行税收制度改革。XX各职能部门在应用区块链2.0和3.0的过程中,受制于去中心化服务,将使其社会职能和影响力大幅削弱,导致有关XX部门的设置流于形式,引发一定的社会冲突。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内当前区块链技术正在过渡发展时期,绝大多数的监管机构并未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监管。英国等国家大力提升区块链技术监管力度,而部门国家并未作出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态度,还有诸多国家保持迟疑状态。
(三)生态体系较为缺乏
全球范围内当前并未构建起健全的区块链体系技术标准,衍生出数百种数字货币形式和个性化技术方案,并且超级账本等大型项目也未制定明确标准进行管理,使得竞争十分激烈。除此之外,对于与区块链密切相关的去中心化存储、安全性、网络有序管理、数据传输分享等也没有统一标准方案进行规范,产生了诸多项目对差异化原型测试的局面,导致实践数据缺乏说服力,影响了区块链生态体系的有序发展。
五、发展对策
(一)提升技术水平
1.建立信息访问机制
区块链的真实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无法修改特征。系统录入信息保存后,以其录入时的状态永久性存储,该项举措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录入时的检查要求,并通过构建起严苛流程化的信息访问机制,确保交易在启动后不可进行篡改撤销,从而将欺诈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这要求对各节点数据进行详细检查核验。
2.发行加密数字货币
加密数字货币近几年逐步引起国家及相关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一般而言,金融机构为更好的核对账目,都会设置内部账本,而电子货币所具备的自动扣缴税收、可编程、可追溯的优势,以及与纸币同时具备匿名性的特征,有助于构建起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账本,切实打压税收漏缴等犯罪行为。然而,价格波动较大使得加密数字货币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通过使其与区块链技术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电子货币的交易安全和管理效率,大幅控制货币发行、监管和使用成本。
(二)加强监管
我国的金融行业逐步变革为功能性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渐渐退出金融市场。为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金融行业的创新性发展,合理化防控交易风险,在金融市场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前,可参考利用英国等国家所施行的“监管沙箱”金融监管机制,创新性发展金融领域产品,进而构建起完善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监管沙箱”机制的运用,使得区块链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的参与微型市场发展进程,进而加快各大商业银行、保险及证券机构的发展,并对区块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交易中的潜在性风险和不足进行有效记录,便于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详细来说,英国行为管理局(FVA)的措施能够用以借鉴参考:(1)从参与对象的维度来考察:沙箱内的入驻金融企业需要具备完善的金融业务开展资质和良好的社会信用,并将区块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主营业务类型,已经制定完善市场运营方案,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区块链金融业务必须通过监管机构的注册、备案要求,取得经营许后方能进行市场化运营。(2)从市场推出流程的维度来看:企业完成沙箱测试期,区块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果存在较大的市场排斥性,说明其没有通过测试,不能进行市场化推广;而如果与预期测试目标呈相同态势,说明金融企业顺利通过测试,可以利用测试报告结果对区块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制定市场方案,并在完成监管机构的申请审核评估后,进行市场化推广。(3)从法律豁免的维度来看,监管机构在企业申请时就对潜在性的违法违规因素进行豁免说明,并通过给予相对自由测试支持的方式,使企业更好的实施测试行为。
(三)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布局
第一,大力开展有关金融支付、结算等方面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从而使各国家和地区更好的开展结算和清算业务,避免中间商从中牟利行为,具备强大的安全稳定性。随着国家大力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各国、各地区都在尝试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国结算和清算中心,使金砖银行、亚投行协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在沿线国家结算和清算业务的开展中,提升人民币的市场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打造并运用债权、股票等金融运作氛围,构建系统化的区块链应用框架,达成各国家、各地区的认可,推动区块链电子票据的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第三,基于区块链技术优势,XX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商业银行业务开展中对其应用力度的引导,优化商业发展机制,使金融服务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结语
区块链技术直接促进了“多中心,无中介”情景的建成,这会大大提高金融效率,同时使强信用和可追溯变为可能。同时必须一直警惕监管和安全问题。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监管和其他问题会得到一并解决,扩大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很有必要,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Swan M.Blockchain: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M]Blockchain: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O'Reilly,2015.
[2]David Yermack.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lockchain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7(1):7-31.
[3]Kevin Buehler.Block chain platform for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J].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6(9):533-546.
[4]Chrisf Daskalos.Increasing supply chain assurance via the block chain[D].Pittsbwgh:Carn egie Melon University,2016.
[5]Chris Daskalos.Increasing supply chain assurance via the block chain[D].Pittsbwgh:Carnegie Melon University,2016.
[6]Brian Kelly.数字货币时代: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未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7]Francisco K,Swanson D.The Supply Chain Has No Clothes:Techno-logy Adoption of Block Chain for Supply Chain Transparency[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2018.
[8]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04):3-16.
[9]林小驰,胡叶倩雯.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综述[J].金融市场研究,2016(2):97-109.
[10]徐明星,刘勇,段新星,et al.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J].中国商界,2016(10):121.
[11]张锐.区块链:颠覆传统金融的全新技术力量[J].当代金融家,2016(8):101-104.
[12]杨东.论金融领域的颠覆创新与监管重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1):30-39.
[13]王超.从区块链看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J].检察风云,2016(20):66-67.
[14]张苑.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2016(5):41-45.
[15]周立群,李智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07):49-51.
[16]李政道.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75-78.
[17]沈鑫,裴庆祺,刘雪峰.区块链技术综述[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11):34-37.
[18]李启雷.区块链+大数据:极具颠覆性的解决方案[J].金卡工程,2016(7):18-20.
[19]马小峰,杜明晓,余文兵,et al.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J]大数据,2018(1):13-21.
[20]龙云安,张健,艾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优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9(1):74-8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