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高等教育又称大学教育,是指高中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接受的职业和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高级的职业和专门人才。以高层次的教学、学习和培养、社会服务与研究为首要任务与活动的各种教育机构都包括在高等教育之内。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包括了四种,从高到低依次为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与本人研究范围的局限,本文对农村子女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
1.1研究背景
xxxx报告中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实现城乡教育建设一体化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目前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与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为了我国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是实现“双基”目标的关键。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农村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学现象,因而引起了社会学界广泛的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将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经济学中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研究农村教育的相关问题也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积极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张迪(2014)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阐述了目前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承担着比城市子女更大的心理压力与更高的机会成本,导致部分农村家庭放弃了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投资。由此说明,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需采取相关措施,使更多地农村家庭子女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舒强(2014)提出研究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和收益风险的重要性,利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公共产品投资等理论,说明农村家庭对子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资,存在收益低而风险大的问题,建议改革高等教育的相关制度体系,从而使农村家庭可以有效降低或规避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巩俐(2017)以山西省为例,在成本上研究各种高校的高等教育费用,在收益上以就业率与就业的情况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收益,并以此提出影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因素,同时提出具体的建议与措施。林菁璐(2018)以社会资本为媒介,在明瑟模型中纳入宏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微观家庭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两部分,研究了劳动市场划分是如何影响低收入家庭教育投资决策行为的。
1.3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最早是由X的经济学家贝克尔与舒尔茨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素质水平与劳动的技能和水平是需要集中的训练和教育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进行投资的,需要投入一定的钱财和时间。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它主要是指人们为提高素质能力、生产技能和生产性知识等所花费的成本。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不仅包括资本的增加,还包括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但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与复杂性,它不像物质资本可以在短期内见效,甚至有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加之在这一周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都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复杂性。
(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最早是由X的经济学家科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技能与受教育水平划分成不同劳动报酬层次,从而促进生产,增加收入。之后皮奥里和多林格提出把劳动力市场分成主要和次要两个部分,受教育水平高以及技术能力强的人主要集中于主要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工资高、待遇好。而受教育水平低以及技术能力差的人主要集中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工资待遇要明显低于主要劳动力市场,这也就解释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1.4研究目的和意义
最近几年以来,农村子女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同时高学历的脑力劳动者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作为发展机遇与工作机会缺乏的许多农村子女来说,接受高等教育会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就业的起点。文章主要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通过搜集相关的数据,并结合相关专家与学者的研究,得出农村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的情况。希望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给予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投资以合理的指导和建议,同时能够对国家制定相关的教育与就业政策以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衡量教育成本与收益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教育成本与收益便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同时也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依据此方法并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研究农村子女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说服力。文章从农村子女的高等教育个人成本着手,进一步研究其收益,这将对国家、社会与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支出与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高等教育的收益不仅表现在货币收益上,也变现在非货币收益上,如社会地位与职业机会等方面。已有研究证实,农村子女的非货币收益会更大,也这是文章研究农村子女教育成本与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
1.5研究方法
(1)定量分析法。文章中对高校的招生与毕业人数的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将农村工的月均工资与大学生工作半年内的工资进行比较,进一步将高等教育的收益进行量化,使文章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2)文献分析法。通过研究查阅大批国内外对于农村子女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归纳出适合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再次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摘录,帮助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观点与想法,能够针对文章中提到的问题给出科学实用的建议。
第2章农村高等教育现状
2.1高校招生与毕业现状
近10年来,各大高校的招生与就业人数逐年增长,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1高校招生和毕业人数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
高校招生人数(万) | 639.5 | 661.8 | 681.5 | 688.8 | 699.8 | 721.4 | 737.8 | 748.6 | 761.5 | 791.0 |
增幅(%) | 5.2% | 3.5% | 3.0% | 1.1% | 1.6% | 3.1% | 2.3% | 1.5% | 1.7% | 3.9% |
高校毕业人数(万) | 531.1 | 575.4 | 608.2 | 624.7 | 638.7 | 659.4 | 680.9 | 704.2 | 735.8 | 753.3 |
增幅(%) | 3.8% | 8.3% | 5.7% | 2.7% | 2.2% | 3.2% | 3.3% | 3.4% | 4.5% | 2.4%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各大高校的招生与毕业人数的增幅始终低于6%,这说明虽全国高校招生与毕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其增长整体趋于缓慢。
2.2我国农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2.2.1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状况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虽然农村子女受教育水平也随之提高,但仍然有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情况没有受到重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22岁,因此下面提到的适龄人口是指年龄在18-22岁之间的人口数量。《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中第八条规定,我国的人口普差十年一次,尾数为0的年份作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是普查年度的十一月一日零时,所以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从2010年开始,而第七次人口普查还没有开始,因此选取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农村适龄人口为7706.6万人,而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为969.8万人;相对比城市的适龄人口是4429.1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是1862.4万人。结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城市、农村及全国的高等教育入学情况,如下所示:
表2-2高等教育入学情况
项目 | 农村入学率(%) | 城市入学率(%) | 全国入学率(%) |
数值 | 12.6% | 42.0% | 23.3%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全国入学率,更远远低于城市高等教育入学率。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并不高,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家庭会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去外出打工而不是接受高等教育。而农村地区出现这种状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就研究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从而为农村家庭是否应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2.2.2农村子女高等教育现状成因
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低,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家庭经济拮据。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较少,且工资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子女结束高等教育的成本占据了家庭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种沉重的经济压力使得部分农村子女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辍学赚钱补贴家用,即便是已收到录取通知书,也有部分家庭因没钱供子女学习而放弃这一机会。二,文凭贬值。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的稀缺性下降,供给的增加必然带来价值的降低。越来越多的高等受教育者开始竞争一个职位,这就使得雇主的选择性增加。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热衷于学习一些热门专业,使得有些专业人才过多,而职位有限,从而使得有些大学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许多农村家庭就会因此认为读书无用,使其子女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三,学习条件差。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教师水平整体不高,学校生活单调乏味,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与师资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使得农村地区学生通过考试升入高等学府的比率减小。
第3章农村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分析
3.1教育成本分类
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费用,它也就必然存在一定的成本,高等教育的成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常分为三种:直接与间接成本、社会与个人成本、总成本与平均成本及教育边际成本。
直接成本按照费用来源的不同可以分成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国家在教育上的支出及社会组织在国家教育建设中所捐助的资金都属于社会方面的直接成本,而个人及其家庭在整个教育周期中所花费的费用便属于个人方面的直接成本。大学期间需要花费的个人直接成本包括学费、住宿费、学习用品费、交通费、衣食费、军训及服装等。间接成本是指在教育上个人或者社会间接花费的成本。这种间接成本也可叫做为机会成本,即个人为接受教育而放弃的那部分因就业所能够获得的收入,加上用花费的教育费用进行投资所损失的利息。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的总和即是总成本,而社会和个人成本都包括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
3.2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分析
3.2.1农村子女高等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在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中,直接成本是最直观的,而住宿费与学费是高等教育费用中的主要直接成本,从2010年开始,各大高校的这两项费用均趋向稳定,变动很小。本人从山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湖南、辽宁、广东8个省中,查询了几十所高校的招生网站,统计得到他们住宿费与学费的整体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表:
表3-1高校住宿费与学费
地区 | 学费(元/人/年) | 住宿费(元/人/年) |
山东 | 4300-6700 | 800-1200 |
北京 | 5000-7000 | 700-1200 |
浙江 | 4400-4800 | 1000-1200 |
江苏 | 4600-7480 | 800-1200 |
上海 | 5000-10000 | 1000-1500 |
湖南 | 3500-4500 | 800-1200 |
辽宁 | 4000-5000 | 800-1200 |
广东 | 4500-5200 | 800-1200 |
将这八个省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住宿费与学费整体情况,通过加权平均的计算方式可以得到,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所要花费的费用大约是6355元/人/年。
本人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收集了最近三年东北及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
表3-2东北及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元)
年份 | 东北地区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2016年 | 12274.6 | 15498.3 | 11794.3 | 9918.4 |
2017年 | 13115.8 | 16822.1 | 12805.8 | 10828.6 |
2018年 | 14080.4 | 18285.7 | 13954.1 | 11831.4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上面所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整理计算得到东北及东、中、西部各地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所花费的费用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
表3-3高等教育费用占比(%)
年份 | 东北地区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2016年 | 51.8% | 41.0% | 53.9% | 64.1% |
2017年 | 48.4% | 37.8% | 49.6% | 58.7% |
2018年 | 45.1% | 34.8% | 45.5% | 53.7% |
二胎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家庭大部分是四口之家,即夫妻二人一起抚育两个子女,所以上面的数据是假定父母双方供养两个子女上大学。可以看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占他们家庭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截止到2018年,这个比重仍保持在34%以上。尤其是西部与中部地区,在2018年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占他们家庭收入的比重高达53.7%与45.5%。这种高比例的高等教育费用会给农村家庭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对西部和中部地区部分落后省份的农村家庭。但是如果父母只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个比例将会下降20%~30%。由此可知,家庭的经济收入是影响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的收入状况制约着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他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这也就成为了许多农村家庭选择让他们的子女放弃高等教育的机会,而直接去工作的主要原因。
农村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生活费用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并不是很高,因为一方面他们自己会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并节俭消费,另一方面,学校会为他们提供助学岗,国家会给他们提供部分补贴与补助。
3.2.2农村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理论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你把一定的资本用于去生产某种特定的商品时,你就必然要放弃去生产另外的某些商品,这部分被你放弃生产的商品可能得到的收益,就是机会成本。这样我们也可以把机会成本理解成是一部分损失的收益。那么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在大学期间不接受高等教育而去参加工作所能够得到的收入与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所失去的工作机会。
在实践技能和学历要求不高的职业,如:餐饮业服务生、话务员、普通工人等;还有一些较低层次的管理岗位,大学毕业生和XXX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差距很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许多农村家庭会选择让他们的子女放弃上大学而直接去参加工作,因为他们在这四年中所获得的工资,接近甚至是高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的收入。
从2010年开始,“用工荒”现象开始普遍出现,不仅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存在,重庆、安徽、四川等地区也开始出现。这是因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仍较大,而这种类型的产业需要较多的XXX农民工,导致供小于求。同时,较高层次的管理职位很有限,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加之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使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农村子女认为不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去参加工作,会有更多的选择和就业机会。
3.3小结
上面的论述分析了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所需花费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情况,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现代接受高等教育所学习和涉猎的内容更加广泛,而且与以前相比,高等教育所设专业与领域也更加细化与专业。为了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学子们所需要的辅助条件越来越多,如更多的大学生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开始在网络上花钱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等,这都必然使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二,受消费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的影响,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相同金额的金钱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数量减少,教育领域中的物品也是这样,这也就使得高等教育价格指数HEPI(higher education price index)也出现上升趋势,如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费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在这种状况下,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而现实中教育经费短缺状况却有所加剧。所缺少的高等教育投入,部分会落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本人及家庭身上,这将使得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提高。三,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里既需要高素质人才,同时也需要普通劳动力来完成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而教育行业中教师都属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重视,提高了他们的工资与福利待遇,这也就必然提高了教育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在现今教育投入不高的状况下,教育领域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必然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费出现上涨的现象,这也将使得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呈现上升趋势。
第4章农村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分析
在顾明远的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收益界定为个人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收益,包括个人之后获得的酬劳与他们花费的总成本作比较所得到的报酬值[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P774]。就个人来说,教育收益主要是他们用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在之后的工作中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刁云云.农村籍女大学生教育个人成本收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1教育收益的分类
教育收益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常分为货币与非货币收益、私人与外部收益、市场化与非市场化收益。
货币收益可以利用货币进行计量,个人通过教育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进而增加社会的物质生产,同时也增加个人的收入,提高社会和个人的货币收益。因教育所带来的非货币收益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减少社会的犯罪数、增进人民的健康水平,这些都将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在目前的实证研究中,对教育收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收益,因对非货币收益的研究缺少数据且调查困难。
根据获益主体的不同,将教育收益分成私人收益与外部收益。个人或家庭因受教育所获得的收益称为私人收益,如一般来说,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明显低于大学毕业生,而他们之间的差额就是因受教育所得到的私人收益。而外部收益是指除个人收益以外,个人在做出教育决策时,通常会忽略的那部分收益。比如,高中毕业生决定是否上大学时,通常不会把国家的财政收入与社会利益考虑在内,而这部分收益就是外部收益。
市场化收益变现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劳动者工作能力与生产效率越高,能够在劳动生产中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同时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个人将时间用于休闲娱乐、社会活动与家庭劳动等所带来的收益属于非市场化收益,这是一种在劳动力市场的生产活动之外获得的收益。
4.2农村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收益
4.2.1大学生与农民工的收益比较
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而直接去参加工作所得到的工资的多少是影响农村子女是否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将XXX农民工的月薪收入与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工资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图4-1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工资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图表中农村工的月均收入是按照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各行业的月平均工资进行加和平均得到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是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月均工资水平。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XXX农民工的月薪收入与大学毕业生工作初期的工资收入存在趋同的现象,但也仍然高于XXX农民工的月薪,实际上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大学生工作初期的一段时间。但是许多农村家庭只看到了这种短期现象,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考量,从而忽视了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长期收益。
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决定,仅仅关注农民工的月薪与大学生工作起薪之间的差距是不全面的,还应考虑其他的方面。首先,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时间要比农民工的少,假设在相同的工资水平下,这就决定了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报酬在单位时间里是高于农民工的。与农民工相比,大学生的工作强度较小,工作的环境相对优越,享受的福利水平相对较高。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大学毕业生工作的起薪虽低,但是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经验的累积,他们具有更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他们工资收入的提高与增加要比农民工更快。由此说明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长期收益高于农民工。
农村家庭如果仅从短期收益来决定是否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种决策行为具有短视性。假设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不仅会阻碍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阻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2.2农村子女高等教育风险
根据2009年到2018年大学生的毕业与就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增加,未就业人数也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这从侧面表现出了劳动力市场现在依旧存在的矛盾,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4-1 2009年-2018年大学生就业与工资状况
年份 | 毕业人数(万人) | 就业人数(万人) | 未就业人数(万人) | 初次就业率 | 平均工资(元) |
2009 | 531.1 | 361.1 | 170 | 68% | 2130 |
2010 | 575.4 | 415.4 | 160 | 72.2% | 2479 |
2011 | 608.2 | 446.4 | 161.8 | 73.4% | 2766 |
2012 | 624.7 | 486.0 | 138.7 | 77.8% | 3048 |
2013 | 638.7 | 459.2 | 179.2 | 71.9% | 3255 |
2014 | 659.4 | 468.2 | 191.2 | 71% | 3487 |
2015 | 680.9 | 482.8 | 198.1 | 70.9% | 3726 |
2016 | 704.2 | 544.3 | 159.9 | 77.3% | 3988 |
2017 | 735.8 | 579.1 | 156.7 | 78.7% | 4317 |
2018 | 753.3 | 617.7 | 135.6 | 82% | 4624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巩俐《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选择意愿研究》及《中国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分析》
图表中的就业人数是指大学毕业生受雇于全职的人数,初次就业率也就是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找到全职工作或实习公司的比例。从初次就业率来看,2009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最低,仅为68%,这是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也就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市场前景与好坏的影响。从2009年到2015年,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稳定,但总体而言是有所增加的;2016年到2018年,大学生未就业人数逐年下降,初次就业率上升,这是国家经济向好,企业用工人数增加带动大学生就业人数增长。从平均工资水平来看,大学生工作初期的工资水平是逐年增长的,但是考虑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提高、国民整体工资水平的增长等因素,大学生工资水平的提高程度是不高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具有较高风险的,农村家庭可以权衡整体的成本与收益水平,可以让其子女选择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去学习某些技能,但不应让子女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可以去选择另外的学习与深造的方式,而不应该直接去参加工作。
第5章农村子女高等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从前四章的分析与研究中,可以得到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需要花费高成本,同时他们也可以获得在物质和精神上较高的收益。但是他们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中不乏有一些毕业许多年仍未就业的人群,这些都将是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在承担高费用的同时,所必须承担的风险。下面将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5.1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比重
贫困地区可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与特色,比如发展旅游业、养殖业与种植业等,从而增加家庭收入,降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使农村家庭有经济实力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因为家庭贫困放弃求学机会,过早进入社会成为务工子弟。
农村子女在报考时要仔细研究自己想要报考学校的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及奖助学金等方面的政策,尽量选择那些对贫困学生优惠与资助力度大的高校,这样可以降低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比重,缓解家庭的生活压力。
高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助学岗位。高等教育学校应积极与银行开展工作,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如助学贷款等帮助贫困学生安心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
5.2降低高等教育风险
农村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应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尽力争取每一个可以进步的机遇。将每一次学习的机会都看作是一次自己成长与进步的机遇,多向优秀的人学习与请教,从而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可以使自己在毕业之后可以用自己最好的面貌去迎接社会的考验,更快地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弥补家庭因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所承担的风险。
国家应实施相应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在保证大学生能够找到合适工作的同时,还应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公平与公正,使农村大学生不会应就业难而使其与城市籍大学生的差距拉大。这不仅能使农村大学生增强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而且可以降低农村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上的风险。
高校应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相关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开展多方面的就业与择业相关的讲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就业与择业的技能。对部分专业,高校可以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安排部分毕业生的实习工作,既锻炼毕业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又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结语
随着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高校大学生的招生与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农村地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全国与城市水平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分析农村地区存在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村家庭收入来源渠道较窄,收入水平较低,而高等教育费用在他们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又较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毕业生也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也使得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风险提高。
面对这些问题,文章中分别针对农村子女个人与家庭、国家及社会在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比重和降低农村子女高等教育风险两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对策。高等教育也并不是受众越多越好,在接受相同的高等教育的情况下,每个人所获得的收益情况也可能是不相同的,同时结合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高风险,农村家庭可以根据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具体情况,针对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但本人并不赞同让子女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在接受高等教育风险高,不适合自己子女的情况下,如子女不爱学习、学习能力差等,可以选择让子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是学习一种技术、技能,一技傍身方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宜萍;;高等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探讨[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5期
2徐丹;高向东;;论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与收益[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3吴丽文;;读研的成本收益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年03期
4金其武;浅析民办高校生源不足的原因[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李艳;袁祖望;;“高考移民”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20期
6盘娟梅;实施高等教育收费必须不断完善助学贷款制度[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谭桂菊;;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5期
8李佳丽;;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视角来看大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5期
9赵恒平;闵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确认与计量[J];理论月刊;2006年04期
10刘佳;;文化资本积累与转化视阈下的大学生考证热[J];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06期
11吴磊;;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投资决策分析[J];甘肃科技;2008年01期
12郭欢绪;;大学生考证的成本收益分析[J];管理观察;2009年04期
13鲍旭;;开展网络德育成本与收益的比例研究[J];中国市场;2010年26期
14刘元春;;考试作弊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策[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5楼红平;;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投资及其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商业;2007年16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