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世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下,中俄能源合作已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降低传统能源如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通过对中俄两国传统能源合作的历史回顾,深刻剖析了中俄两国传统能源合作的现状。中俄在氢能、水电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中俄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在新能源领域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政治影响、技术研发水平较低以及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等一系列问题。中俄要把握好中俄战略合作的良好时机,克服困难和障碍,加快新能源领域的合作,适应新能源形势的转变。
关键词:中俄关系;能源外交;能源合作;新能源合作
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俄既是世界政治经济大国,又是地缘关系密切的国家。中俄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能源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能源是各国工业的主要推动力和源泉,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现在的人类生产和生活都在快速地发展,能源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国家的发展非常依赖于能源。中俄在天然气和煤炭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能源产业面临着结构转型、绿色低碳等挑战,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各国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俄两国应在新的能源合作领域上继续扩大合作,共同开发利用风能、电能、氢能等可再生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合作,有利于中俄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入,促进能源领域合作的不断升级,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也将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因此,积极开拓中俄新能源领域方面的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领域合作升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传统能源合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分析和评估中俄新能源合作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运用经济互补、地缘政治、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来分析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对中俄能源方面的合作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中俄传统生物能源合作领域的发展历程及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出发,为XXX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铺垫。第二章以中俄新能源领域的开发为主,大力发展风能、水电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第三章讲述新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对中俄能源合作、中俄关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新能源合作的可能前景。
一、中俄传统生物能源合作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俄两国来说,能源合作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特别是在油气领域有着丰富的合作成果。石油、天然气作为各国的主要能源,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油气、煤炭等领域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量逐渐增多,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已出现不足,再加上传统能源的单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新能源的建设迫在眉睫。
(一)中俄传统生物能源合作
1.中俄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在1994年就建议同中国进行石油管线的合作,中俄于1996年签署了首份能源合作协定,双方在油气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俄罗斯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俄罗斯在2019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位列第六,占世界总量的6.2%。俄罗斯的原油不但可以保证其国内的能源供给,而且可以通过出口到国外来推动其自身的经济增长。中俄油气管线的合作,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可谓是一个曲折的历程。
中俄石油公司于2006年10月在莫斯科组建了一家名为“东方能源”的合资公司,该公司将在俄罗斯开展油气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进出口合作方式,把合作的范围扩大到了上游和下游。受2009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中俄两国签署了为期20年的“贷款换石油”协定。俄通过石油来还债,并将越来越多的原油运送到中国。
自2010年开始,我国的管线建设出现了一种加速发展的态势。经过15年的谈判,中俄油气管线合同终于签署。中俄于2016年8月17日正式签署了《石油供应战略合作协定》,将两国的能源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中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原油贸易持续稳步发展。
2.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中国的天然气依赖程度在2011年由2%上升至21.6%。在全球能源结构的不断改变以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天然气与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合作,更是一种战略合作。中俄两国在21世纪开展了大量具有巨大合作潜力的天然气合作项目。而俄罗斯对中国的输气管道问题,也是双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中俄于2014年5月签订了自2019年起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俄东线天然气管线建成投产,是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中俄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将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实现了我国天然气进口的多样化,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中俄原油管道,中俄东部管道,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田湾1-4号项目,为中俄能源贸易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中国和俄罗斯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发展,双方在能源合作上有了纵向和深度的发展。
3.中俄在煤炭领域的合作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大国,煤炭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煤矿资源,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煤矿的储量也在逐渐减少。中俄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关于煤炭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俄两国在煤炭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俄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海上、铁路等途径扩大对中国的煤炭供给。尽管中俄都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煤炭资源正逐步走向枯竭,因此,中国必须从国外寻找煤矿来支撑。由于铁路的老化和运量的缺乏,俄罗斯的煤炭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中俄两国煤炭贸易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和完善方便的运输通道。
(二)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1.能源合作模式单一
中俄石油合作目前还面临着地域相对狭窄、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双方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贸易,而在石油技术合作方面相对较少。而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贸易合作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合作,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极大地影响到这种合作。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支柱的俄罗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两国油气合作主要是围绕中俄油气贸易量开展的,缺少在开发油气资源、开发技术、资源储备技术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层次较浅且形式单一。缺少技术合作和市场合作,不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随着油气消耗量的增加,对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加大能源技术领域的开发,使中俄油气合作由单纯的贸易关系逐步变为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中俄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绿色技术和传统能源的结合,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2.过于依赖传统生物能源
从近年来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情况来看,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从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来看,煤炭、石油是主要的能源,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既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又是大量的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两国承受着环境治理与化石能源使用增加的双重困境。石油和煤的燃烧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与此同时,中俄在石油天然气市场上的定价问题也很难达成共识,面对能源结构转变的迫切需求,中国急需一个稳定的、价格合理的能源供应,才能保证本国消费者的权益和能源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尽早摆脱或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充分利用新能源的潜力。以“双碳”为契机,推进中俄新能源合作。
二、中俄新能源合作的提出与实践
当前,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日趋严重,世界各国能源结构正发生改变。即使化石能源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新能源已成为世界能源体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中俄两国开始在氢能、风能、水能等领域开展合作。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俄两国要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要加快新能源发展,加强两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合作,推动能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中俄新能源合作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后,全球能源消费迅速增加,传统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也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中国的能源需求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而中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其发展的障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降低环境污染,应大力发展新能源。俄罗斯是一个能源输出大国,拥有大量的风能、电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俄罗斯也在积极寻求能源消费大国的支持,中俄地理位置相近,开发成本低廉,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这些都是两国开展新能源合作的坚实基础。
中国技术开发公司和俄罗斯能源投资公司于2009年12月1号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中俄开展清洁能源项目方面发挥优势互补。两国将在俄罗斯的太阳能发电站和太阳能相关的发展方面进行合作,为俄罗斯提供绿色、洁净的太阳能发电。两国领导人还举行了多次会议,就新能源的使用问题达成共识。2023年11月29日,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地举行,中俄两国与会代表讨论了中俄天然气、新能源、电力、清洁能源、煤炭、核能领域合作,并就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人工智能、电网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新能源发展、绿色金融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二)中俄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实践
1.中俄在氢能领域合作的展开
氢能是一种新型能源,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它的来源途径广泛,转化效率高,储存形式多样。随着太阳能、风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氢能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氢能产业链很长,主要涉及到氢气的制备、氢的储存和运输、氢能源的加注和氢能源的开发。中国XX对氢的开发十分重视,而氢能在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建成128个加氢站,为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巨大需求的氢能源生产和供应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制造和工艺集成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氢能储存、运输费用较高、经济效益较差、制氢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而俄罗斯研究氢能时间较早,氢能研究的基础设施和技术都有所保留,且具有发展氢能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产业条件。俄罗斯的氢能工业正在加速发展,想要推动技术的发展,就必须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氢气,建立一个新的能源输出系统。我国对氢能源的理解深度、产业链的完整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俄罗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石油出口通道,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管线,可以节省大量的氢气运输费用。两国在氢能源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2018年10月29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与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在浙江长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建立了“新型动力电池及系统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前沿领域和共性关键领域的技术提升。中俄科学家正在研究新的材料,以生产低成本的氢能电池。两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氢气车辆,以达到零排放、绿色环保的目的。
2.中俄在水电能领域合作的展开
中俄水电领域一直是两国可再生能源合作的重要方面。中国在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时,要减少煤炭燃烧发电和天然气发电,对境外的水电资源的需求量也增大。加快水电资源开发,可以提高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在水电技术的研发、加强水电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都有着较大的优势。水电能源是俄罗斯目前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源,但俄罗斯水电资源丰富,却未完全开发,因为需求量低且运输成本高,水电对外输送的技术设施落后。中国有技术优势,俄罗斯有技术标准方面的优势,两国积极响应能源外交政策,就水电领域则展开了深度的合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2012年6月中俄在北京签订了《关于扩大电力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明确,将在扩大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规模、加强对俄罗斯电网改造,以及开拓第三国电力市场等方面继续开展合作。
俄罗斯水电公司与中国大型电力公司如长江三峡集团在运行安全、电力设备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中俄双方依托国家电网公司清洁能源,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大力发展水电合作,将优化中俄能源合作结构,拓展能源合作的领域。中俄两国共同建立水电站,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共同修建了徐大堡和田水湾水电站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中俄在其他领域合作的展开
中国与俄罗斯在新的能源领域开展了新的合作,双方都在积极探索和发展新的能源领域,并得到了两国XX的大力支持,在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开展了合作。生物燃料是俄罗斯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动力来源,中国的生物燃料使用比例也在持续增长,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的资金和人才的转移将会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风电设备生产系统,应大力发展和应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中俄在先进的能源技术如数字化电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各自的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俄新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影响
在全球变暖、能源供求不平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中俄在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新能源领域展开了积极的合作。中俄新能源合作尚处在初期,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和优势,但在政策、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新能源合作存在的制约因素
1.俄乌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
经济的外部环境深受国内政治稳定的影响,政治稳定则推动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合作。2023年3月,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的不断升级,已经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使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供需错位,引发原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部分半导体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能源遭到大变局,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若俄乌冲突持续升级、未来欧美对俄制裁也将进一步升级。虽然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在不断发展,但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带动中下游产品乃至全球通胀的提升不可忽视,将会在中俄能源合作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俄乌危机则会影响中俄新能源合作的进一步的发展。
2.新能源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中,传统的化石能源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中心,在短期内,传统能源合作仍然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重心。新能源合作是中俄两国所涉及的新兴领域,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除了核电、水电合作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之外,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合作机制、合作政策及配套规范等尚未完善。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萌芽发展时期,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创新能力低、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不能完全满足战略发展的需求。两国急需加强统筹谋划,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中俄在新能源领域的不同利益
中俄虽然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有着重大进展,但是中俄之间的新能源合作缺乏高质量的稳定的发展。两国在追求能源结构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作为世界大国,中俄所追求的国家利益却是不一致的。在能源激烈博弈的大环境下,不仅仅只有中俄两国,做为能源储量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不仅可以选择中国这一个合作伙伴,经济利益则是两国最重要的追求。中国需要成本较低的进口能源,俄罗斯则需要引进技术人才,提高能源研发水平,都在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在亚太国家中,日本则也是能源需求旺盛的国家,日本在高新技术研发和资金支持也有着大的优势,这为中俄两国在新能源的合作带来了挑战。
(二)中俄新能源合作的影响
1.对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关系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能源产品的互补性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拓展能源合作的新领域,为能源合作注入新动力,实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中俄积极有效的开展新能源领域合作,来提高科技研发水品,促进配套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深入合作,促进其技术创新与提升,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合作的发展将会降低合作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压力,调整中俄两国的能源结构,推动中俄能源合作迈向新的高度。
2.有利于中俄在经济上实现互利共赢
中俄新能源合作既是双方经济双赢的必然要求,也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提高中俄两国之间的信任度,从而有效地推动国际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与俄罗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经济上的互补性也更大,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也是历经多年,中国在技术、设备上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中俄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合作,将会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俄罗斯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推动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俄罗斯在政治上的融合。中俄新能源合作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必将实现双赢,推动中俄经济的健康发展。
3.对中俄两国及双边关系的积极影响
新能源合作不同于传统能源合作,其深刻的影响着一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俄新能源合作对于促进两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普京一直把发展俄罗斯的经济和全面恢复放在第一位。俄罗斯致力于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并持续扩大中国市场,这将为俄罗斯提供大量的生产力,同时也是俄罗斯在亚太市场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因此,俄罗斯和中国开展新的能源合作,对于巩固和提升国家实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对中国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必须加强国际社会的稳定,必须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国际政治的安全。中国和俄罗斯是友邦,有着悠久的传统能源合作传统,新能源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两国的战略合作。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既有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方面的背景,又有两国战略上、政治上、经济上诸多方面的各自需求,是一种合理而水到渠成的发展。
(三) 中俄新能源合作的可能前景
中俄两国新能源的合作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地理位置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国家间政治友好关系的合作推动着能源的纵向发展,氢能、风能水能发电等新能源领域都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中俄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政策和技术对接、市场开发和相关的合作机制还处于摸索阶段。中俄应积极推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两国XX要加强战略合作,为新能源合作提供政治保障,完善新能源合作机制相关政策,推动新能源运输的基础设施,实现运输的多元化;为中俄新能源合作项目提供技术支援,推动中俄新能源合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区域间新能源产业合作的平台,拓宽新能源领域合作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渠道;扩大中俄新能源合作的范围,推动发展低碳经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和改进双方的能源结构,以实现环保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增强合作意识,建立新的能源合作框架,依托核电和水电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础,全力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加快新能源合作开发以应对全球能源格局变化。
结论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国应对全球能源问题、实现内外循环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引领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中俄能源合作对优化全球能源发展和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文可得知在传统生物能源的单一性、不可再生性的影响下,中俄将逐步推进可再生能源、氢能、风能等合作,推动中俄新能源合作实现长期可持续高水平发展。中俄两国在“一带一盟”战略的契机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导下,合力推动经济绿色健康发展。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复杂多变,XXX下的中俄关系将在不断地考验中茁壮成长,发展新能源,走低碳化经济发展之路。两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将促进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推动经济发展。目前虽然中俄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刚刚起步,但是两国XX都在积极推动合作,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有着保障,在未来,中俄两国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搭建科研技术交流平台,利用氢能源电池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总的来说,中俄新能源合作前景广阔,要充分利用强大的地缘优势,不断稳固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深两国之间的深入合作,才能促进两国新能源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建中.新形势下深化中俄能源合作思考[J].世界石油工业,2023,28(06):1-5.
[2] 高虎.“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23,29(03);1-6.
[3] 邵志刚,衣宝廉.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4):469-477.
[4] 王朝阳,陈宇峰,金曦.国际油价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传导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4):131-146.
[5] 陈晓,车治辂.“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新能源合作的基础、模式与机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05):9-15.
[6] 孙龙德,钱兴坤,姜学峰,陈蕊,苏新亮.中俄油气合作20年[J].国际石油经济,2015,23(11):1-6.
[7] 刘清才,张海霞.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其广阔前景[J].东北亚论坛,2014(03):19-27.
[8] 陈思旭.中俄新能源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J].西伯利亚研究,2011,38(05):43-47.
[9] 杨文兰.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04):42-47.
[10] 穆新华.浅议21世纪初的中俄关系[J].俄罗斯文艺,2007(03):44-46.
[11] 王殿华.互利共赢的中俄经贸合作关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 郑羽,庞昌伟.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3]刘焱.21世纪以来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14] 游浩洋.浅析中俄能源合作[D].太原:山西大学,2013.
[15] 陆南泉.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的重要性与新思路[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a3a792fc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7.html.2023.4.26.
[16] 新华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我国天然气进口资源更趋多元化[EB/OL]. http://www.mnr.gov.cn/dt/mtsy/201912/t20191203_2485831.html. 2023.4.25
[17] 人民日报.打造更加紧密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EB/OL]. http://www.mnr.gov.cn/dt/pl/202312/t20231215_2714038.html.2023.4.24.
[18] 商务部.2019年全球石油市场份额俄罗斯排名第三[EB/OL]. https://cn.dailyeconomic.com/business/2020/06/21/22137.html.2023.4.24.
[19] 李丽旻.中俄能源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 能源合作驶入全方位发展快车道[EB/OL]. https://news.bjx.com.cn/html/20231208/1192401.shtml.2023.4.24.
[20]人民网.水电合作推动中俄能源合作走向深入[EB/OL].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119/c157278-26056966.html.2023.4.24.
[21] 中国电力报.中俄签署电力合作谅解备忘录 特高压建设可行[EB/OL].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1467832.shtml.2023.4.24.
[22] 任泽平.俄乌局势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EB/O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230059.2023.4.24.
[23] 中国化工报.中俄加强新能源汽车材料合作[EB/OL]. http://www.ccin.com.cn/detail/c585efa04c509dfba059747658b3d172.2023.4.24.
[24] Paul J. Bolt. Sino-Russian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J].Studies Quarterly,2014,8(01):47-69.
[25] AndrewB Kennedy. China’s Search for Renewable Energy:Pragmatic Techno-nationalism[J].sianSurvey,2013,53(05):909-930.
[26] Jean-MarieHoltzinger.TheRusso-Chinese Strategic Partnership:Oiland GasDimensions[J]. Connections,2010,9(04):69-82.
致谢
论文完成意味着本人的大学生涯将要落下帷幕。在这篇论文收尾之际,我要真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很荣幸选择于老师作为我的毕业指导教师。在老师细心和耐心的指导下,我的论文结构和内容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定稿。
感谢黑龙江大学XX管理学院的每一位老师,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
感谢陪我走过大学期间的朋友们,特别是刘同学,在我论文没有头绪时,一直开导我、鼓励我,考研加油!
山水有来路,早晚复相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