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的概念辨析

 摘要

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民族概念是理解民族主义概念的前提,民族是由成员共享历史文化和领土的政治共同体。当一个民族想要建立国家,并将国家作为攫取更多权力的工具时,这个民族就具有了民族主义倾向。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相比具有排外性,与种族主义相比所指向的目标不同。消除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内方面,消除民族主义对内有助于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对外方面,消除民族主义有助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国家治理

 前言

民族主义起源于西方,是以国家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一种观念或活动。民族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被各领域学者广泛应用,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民族主义,但由于其内涵和外延充满争议,迄今为止,民族主义的概念尚未得到普遍公认的明确定义。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破除极端民族主义、超越狭隘民族主义更是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务之急。纵观世界历史,民族主义时而为民族发展注入动力,时而又破坏国家的稳定统一。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起源和强大的社会政治功能,同时其内涵和外延也因社会环境改变和时代进步而变化。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对民族主义的概念辨析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对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深入辨析,试图为该概念的辨析进行一定的补充,同时,借助本次研究能够更加了解民族主义。通过对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比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爱国主义之间的差别,深化国内的民族主义理解,从而为国家更好的治理民族主义提供知识基础。同时,本论文力图为民族主义的概念寻求更为清晰明了的定义,试图为更好的区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种族主义提供更为有效而具有可行性的路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题角度的新颖性。目前学界关于民族主义研究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仍未取得普遍共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民族主义的概念界定差异很大,对民族主义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影响,仍需挖掘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本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对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辨析,试图建构更为明确的民族主义概念,这项研究对于该概念的辨析具有一定的补充。

但论文的这一目标难免过于宏大。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牵涉问题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也给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这项研究非常注重资料的真实性,这也是本论文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本文对民族主义概念进行了严密的界定,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一、民族的概念

民族主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就像迈克尔·赫克特说的那样,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研究,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准确、连贯地界定民族和民族主义,这是目前政治词汇中最为含糊不清的政治术语。哈斯用“盲人摸象”来描述了学术界对民族主义问题的看法。但是,我们仍可以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透过民族主义现象去探寻其基本面貌。

 (一)民族概念的起源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类共同体形式。“民族”概念最早产生于近代以来的欧洲。根据西方历史资料记载,“民族”这个词语有很长的历史,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民族”的语义不断演变,内涵逐渐侧重于政治含义,先后演变出“nation”“ethnic”“ethnicity”等词语。

但在中国的古文字里,“民”和“族”一直是分离的。“民”与“族”是“民族”一词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民”和“族”则各自具有不同的含义。“民”主要指的是民众。“族”的含义,逐渐由家族等含义扩展到了社会和国家的层次。“民族”一词在“西学东渐”浪潮下,逐渐进入中国。汉语中“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在日语中借鉴而来,并在他的文章《东籍月旦》中使用。

(二)民族概念的发展

“民族”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结果。必须动态看待“民族”,才不会走向偏狭和机械。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英语中“民族”的概念其实是从生物学到人类学再到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演变。当“民族”意义改变时,观点也会随之改变。“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给明确定义“民族”带来了困难。“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在一些方面有重叠,学界有许多学者将其概念等同,但我们必须明确民族和国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并不相同。“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而“国家”则是一个与其它社会机构完全不同的公共机构。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指出,民族是一个有着共同神话、共享历史的人类共同体。英国学者吉登斯提出,民族是居住在国界线内的、拥有统一行政机构的群体。X著名学者卡尔·多伊奇指出,民族就是拥有国家的民众。X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根据人类学的观点,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拥有主权的政治团体。

“民族”概念始终囊括下列内容:第一,在各历史时期,“民族”的内涵皆不相同,主要分为原初性民族、次生性民族、现代民族三个阶段。第二,“民族”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第三,在具体应用及社会实践中,“民族”概念论述问题范围的大小不同。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学者研究民族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自改革开放后,引入大量关于“nation”和“ethnic”及其衍生的概念,使中国学者的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经过多年来的民族学研究,我国已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民族理论流派。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术界尝试立足国情,对民族主义作出特色解释,以加深对“民族”概念一词的理解。

 二、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的概念晚于“民族”的概念出现。14世纪,“民族主义”萌芽于西欧。荷兰、法国和X等国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都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从而促进了“民族主义”的扩散和发展。各民族逐步向民族国家转变。“民族主义”也在15至16世纪形成,最早出现在莱布茨格大学的一场学术争论中。直到1836年,“民族主义”一词才在英语中首次使用。此后,民族主义的概念不断丰富。西欧的民主革命和民族国家主义是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西欧特有的政治形态,既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也是民族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物。最初的民族主义运动发端于因18世纪抗税运动而掀起独立革命的X,这一民族国家运动也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心,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法两国的民族国家运动令国王失去权威性,国家权力成为人民权利的代理,摆脱了传统宗教的体制束缚。两国革命后所创立和奠定的国旗、国语、国歌等国家象征和标志实质上并非“民族主义”的杰作,而是国家主义的成果。在此阶段,“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并未进行有效厘清,以至于欧洲各地继法国大革命后打着民族主义旗帜,把民族主义当作国家主义,作为号召民众的思想武器,掀起一场又一场的民族国家运动。17至18世纪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扩张,逐步发展出两种民族主义发展模式:一种是将西方民族主义理论与传统民族象征相结合,引导国家摆脱殖民或封建XXX压迫,走向民族解放道路;另一种是继承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家民族主义。到20世纪初,民族主义理论逐渐具备普世价值。X民族主义理论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指出,民族主义从没产生过它自己的伟大思想家。民族主义研究虽然是发展相对较晚的学科,但其理论起源却深受18世纪浪漫主义思想家哲学思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民族主义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正如安东尼·史密斯所言,马克思主义者对相关问题做了充分研究,他们是连续性上最好的民族主义研究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殖民地渴望运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来摆脱外部强权,推动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国家。就像现实主义理论家汉斯·摩根索所说的那样,20世纪后期的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截然不同。第二次民族主义研究浪潮期间,被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精准性和系统性的行为科学研究取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族主义研究迎来了以后现代主义流派为主的第三次研究浪潮。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问题再度成为国际政治主流思潮。

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指出,“民族主义”一词能够被联想到的含义,在20世纪才具有。民族主义通常具有如下意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种民族归属的情感和意识,一场为国家而进行的社会、政治活动等。

民族主义与国家观念紧密相连。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建立民族国家,建立民族国家的目的是将国家和民族合为一体,每个民族都需要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维护其利益并保障其生存。民族的利益是创建国家和国家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国家可进行单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的分类。张晓刚认为,从民族主义的概念出发,西方学者曾论断民族主义运动在西方创造的是民族国家,而在东方创造出国家民族。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国家,民族主义都是以一种学术政治理论、一种大众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和一种依附性的思想来介入社会的。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具有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是有效进行社会动员的资源。

余建华指出,民族主义是民族团体中的一部分,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对于民族的绝对忠诚与热爱,它是一项有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也是在它的引导和影响下,进行维护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的社会实践与群众活动。民族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有一定的政治取向,并同一定的政治势力相结合,其本质和功能依赖于其所依靠的政治势力。再加上各个时期、各个地区所出现的各类民族主义,表现出了其内涵的多元。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类别

“民族主义”在15世纪的莱布茨格大学首次提出,16世纪的《君主论》、《国家论》等著作为近代国家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而马基雅维利与布丹则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先驱。格老秀斯与洛克于十七世纪对近代民族国家理论进行了探讨。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李斯特、康德、韦伯在十九世纪初期也对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探索民族问题。20世纪,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大量的有关民族主义问题的专题论述,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的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国也开始出现了民族主义。自三民主义被孙中山提出后,民族主义逐渐被民众所认同。改革开放后,中国学者对民族问题进行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90年代以来,许多从事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学者都对其展开研究,民族主义已然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产生了许多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根据学界主流观点,民族主义的概念可大致分为以下类别:

首先,民族主义的概念可归类为一种民族归属的情感和意识。比如,王缉思把民族主义看作是与民族密切相连的,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忠诚和奋斗于本民族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李宏图把对国家的普遍的爱和忠诚看作是对国家的忠贞。王逸舟认为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强烈的族际感情。蔡拓认为,民族主义是由地域、语言、宗教等因素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共同的使命感。国外学者对此也有一定研究。比如,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对民族国家的效忠。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现象,即个体依附于共同的象征和信念。

其次,民族主义的概念可归类为一场为拥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余建华对民族主义的两种基本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葛兆光对中国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述,进而勾勒了民族主义的大致面貌。杨宁一主张,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必然的,它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黄现璠认为民族主义术语、概念和理论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而国外学者也将其视为社会和政治范畴。比如,安东尼·史密斯指出,民族主义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最后,民族主义的概念可归类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比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主义可以用来最合适地界定政治与民族的单位。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从多元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进行了研究,并从历史、文化、民族发展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卡尔顿·海斯把民族主义看作是一种历史过程及它所蕴含的理论、原则和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将历史与政治联系起来的政治行为和忠诚的感情。

 (二)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比较的视角

民族主义的性质是具有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平和、宽容的。民族主义大部分学说大多是经过美化的,并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民族主义是一种激发大众情绪、实现大众理想的信念。民族主义的排外心理缺乏正当的根据,且它最终会归属于大众性质。而爱国主义虽然有时也包含非理性成分,但相较民族主义要理性很多。民族主义者不认可他人忠诚于其民族,而爱国主义者允许所有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

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另一种形式的体现,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混淆,反映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淡忘。正确认识爱国主义需要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对象、手段和价值。所以,对于爱国主义更精确的界定应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的爱,受到自己的祖国和它所表达的价值观的激励,以及对自己的民族和人民幸福的特别关注。但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都认同自己的国家,并对自己国家高度忠诚。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个体层次上的联系。

 (三)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比较的视角

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都是近现代社会的伴生物。种族主义是一种野蛮行径和理论,具有极端性、侵略性、狭隘性,往往伴随着专制、暴力和恐怖,是对人的基本生命权和生存权、平等和自由的侵犯,它具有反文明的性质。而且,种族主义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它不但没有为本国人民和国家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易使不同种族的人民处于敌对状态。自种族主义诞生后,就在不断印证资产阶级对殖民地掠夺的正当性。而且,种族主义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也成为了资产阶级把控意识形态的武器。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相比相对稳定,而作为极端民族主义的种族主义,不仅不利于本民族、本国家发展,还会使本民族、本国家对立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

 (四)民族主义的一般特征

民族主义是一种基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忠诚的民族信仰体系。在主流观点中,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情绪,它是一种追求民族独立的政治活动;它致力于对本民族利益进行维护,并对本民族效忠,也是一种实现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政治原则和纲领,它也是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的主体性追求。我们也应该看到,民族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拥护本民族利益并具有高度的优越性,否定其他民族甚至怀有敌意或贬损。有学者认为,现代民族主义发展的“根本趋势”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它与政治民主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主义的兴盛与国家能够帮助而且应当帮助人类的进步有关,而“民族主义无疑是现代文化的一个特征”最为实际。民族主义不仅代表一种文化现象,而且也代表一种意识形态。由民族主义而引发的社会政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特定政治目标的意识形态,被包装在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中以呈现在大众视野。民族的生存是国家的起源,民族的特征可以大致相似,但又不能完全一致。这就使不同种族的人民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区别出不同的民族和本民族。而民族主义的特点则与它本身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紧密相关。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主义就是全等的政治与民族单位。充分理解民族主义的特点,有助于对民族主义问题进行更深刻的探索和把握其发展规律。它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既是一部分,也是最不安定的因素。作为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的伴生物,极易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对国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根据学界主流观点,民族主义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排外性。民族的存在是民族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民众的整体的精神素质,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记忆和传承的稳定共同体。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因为民族主义既包括民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同,同时又带有一种极高的优越感。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保守性,其作为一种政治信念与政治活动,必然会带有一种非理性的偏差,并因此而趋于极端化。排外性导致了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民族产生了一种非理性的认同感,又因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问题以及各民族国家对民族主义的建构和极端化等因素进一步催化了这一排斥。有学者认为,排外性为民族主义所固有,这就意味着因为它注重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在国家的范围内,只有对本国本民族的认可才是必要的,如果对其他民族产生认同,就意味着是背叛本民族。这种二元对立式的认同模式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它的发展与革新。第二,工具性。民族主义作为一种革命动员工具,既可以作为社会动员的工具,凝聚国民的意识形态,同样也可以是自我封闭、盲目自信的篱笆,其具有的狭隘性不可克服。在各个时期,各个阶级都可以用民族主义来达到目标。例如,爱国者可以用爱国主义来保卫自己的国家,抵御外敌,鼓舞他们的士气;而极端分子则是通过民族主义来分裂民族和挑起事端,制造不稳定因素。而某一民族被激发出来的民族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消除。民族主义强调对民族的效忠,这对试图以本民族利益为代表掌握统治地位、把控管理权力的统治阶层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且在世界政治中,民族国家之间可能时刻存在着竞争,由于民族国家可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富,从而产生了一种依赖和归属,民族主义就会被广泛支持。在现代社会,为获得更大优势,民族国家必须尽可能地调动更多的民众参加国家间的竞争或斗争。而民族主义既可以让统治者获得更高的威望,又能让民众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调动力量。于是,统治阶级默认或直接煽动了民族情绪的扩散,导致了民族主义的极端化。第三,波动性。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呈现波动性,时强时弱,在国家内部的关系和谐、国家稳定、国力强盛的时候,民族主义就会进入低迷状态;而当国家面临危机、外敌入侵之时,民族主义情绪也随之上升。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而且民族主义能够轻易激发起本民族民众的情感,使得民众更为加强对于本民族的认同。

 三、民族主义概念研究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64%、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一亿的多民族大国,民族主义概念的研究对国家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既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研究有助于巩固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形势动荡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刻不容缓,研究民族主义概念有助于克服民族主义,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对内有助于巩固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主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改变,民族主义也迅速成长起来。民族主义的不断高涨,使其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局面稳定与发展的一股力量。在中华民族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主义情绪若被恶意煽动,极可能引发社会动荡,阻碍复兴进程。而进行民族主义的概念研究,有助于克服民族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克服民族主义,不仅有利于巩固民族区域自治,使民族区域自治更好的发挥稳定器的作用,更有利于我国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使我们党和国家拥有更强的内聚力。民族地区自治具有强大的反制能力,是对抗敌对势力分裂破坏,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机制。

(二)对外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互动程度空前加深,世界格局正加快演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愈发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XXX总XX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全世界人民提出了共同发展的前瞻性方案,同时积极地为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更完成了对民族主义的巨大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各民族的狭隘利益,国际道义高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因其自身局限性,阻碍了全世界人民共同谋求美好生活的发展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克服民族主义。二战结束以来,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一方面,它扮演了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在现实生活中也极易“失控”,常常引起地区冲突、多族群国家内部分裂。因此,进行民族主义的概念研究有利于合理引导民族主义和有效规制民族主义,有助于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进一步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国内治理的经验,为全球治理提供参考。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为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和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了“强起来”之后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问题,而其中的答案则在于克服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结论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对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现实的反映,其特征为排外性、工具性、波动性。本文以民族主义的概念作为论述的主体,探讨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种族主义的不同之处:种族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为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和破坏性;而民族主义作为爱国主义的变种,虽然与爱国主义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对本民族和国家具有高度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且忠诚于祖国、热爱祖国,但是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是“爱国主义与恐外症的结合体”,而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和平、宽容的。

民族主义对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消极影响。一方面,民族主义是引发民族矛盾的“导火索”。当一个国家内部产生利益矛盾时,就会导致民族分裂甚至民族国家的“肢解”。如果各国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就可能引发一场局部的战争,甚至是一场世界大战。此外,民族主义也是民族扩张的“支持者”,极不利于国家以致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克服民族主义,面向未来政治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也是本文对民族主义概念进行辨析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晓刚.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第三世界民族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6(3):61-68.

[2]王联.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J].世界民族,1999(1):1-10.

[3]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J].民族研究,2005(05):19-27+107-108.

[4]李乐.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关系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1):55-61.

[5]南长森,南冕.民族主义的演进特征及其国家话语的传播特征[J].西部学刊,2013(01):27-31.

[6]吕琦.民族主义理论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21-23.

[7]季剑军.全球或区域治理模式比较及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J]. 经济纵横,2017(11):7.

[8]王联,杨钪森,买玲.21世纪以来世界民族主义研究的发展——王联教授访谈[J].国际政治研究,2023(42):134-160.

[9]刘宝明.中国xxx民族工作领导力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4):38-46.

[10]Anthony Smith. Theories of Nationalism[M]. New York: Holmes&Meier Publishers, 1983: 257.

[11]KarlW Deutsch.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6: 15.

[12]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144.

[13]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1-13.

[14]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8.

[1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9.

[16]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4.

[17]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7.

[18]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9.

[19]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55.

[20]马永一.民族主义与全球治理:冲突与协调[D].泉州:华侨大学,2020.

[21]王正伟.人民日报: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903/c1003-25591341.html,2014-09-03.

 致谢

论文完稿,大学生涯也随之终了。

四年时光,一千三百多个日夜,承载着我与黑龙江大学独家记忆。

我见过晨曦广场初升的太阳,也感受过缱绻的晚风吹拂我的脸庞。我不断的追寻成长的意义,持续而坚定的探索自身优势、突破舒适区,从不为自己设限,我知道大学之于我的意义,更清楚今日付出只为明日成功。我曾驻足于晚霞之下,畅想未来的人生规划,规划诚然有变,但那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却构成了大学时光中最精彩的片段。丰富的校园经历,使我的履历愈发丰满。从学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学生负责人,再到学校新闻中心微信团队主任,近三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令我的大学生活异彩纷呈,两个学生组织,与近百人共同成长,每一次辅导站的团体协作、广场活动,每一次策划、审校黑龙江大学的官微推送,都诉诸着我的努力与心血。2019年暑期前往中国传媒大学参加播音主持短期培训班,2020年末,参加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媒介素养训练营,令我见识到了别样的世界。人外有人,从此我更专注于提升自己。我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和培训学习当中,并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2023年5月,我在建党百年之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党员。从此,“愿以寸心报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不再飘渺。

追忆往昔,老师、同学的陪伴令我在前行路上奋力奔跑时不觉疲惫,父母、亲人、朋友的爱,甚至陌生人的善意也让我温柔的爱这个世界。我知道,行文至此终将告别,可告别的不是青春,不是那些在青春里闪闪发光的人,那些用力在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人永远不会散场,那些刻骨铭心的大事件或生活中的小确幸永远值得我们珍藏。

我们终归要风雨无阻向前进,追寻下一场花开。

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教师戴廷明老师对本人的指导!

民族主义的概念辨析

民族主义的概念辨析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7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5094.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7月10日
Next 2023年7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