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18年全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切实提高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依然突出。本文从玉溪市红塔区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对黄草坝的实地调研以及对村民的问卷调查,发现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整治内容不全面,对生活污水、农业污染以及生活垃圾的治理还比较薄弱;二是各主体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三是村民整治意识不高、参与度低;四是整治工作缺乏长效性;五是投入资金不足;六是监管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化对策:一是要加强对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及生活垃圾的治理;二是要落实各主体的责任;三是要积极发挥村民的主体性,提高参与度;四是要完善工作机制,保障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性;五是要拓宽资金来源,保障资金充足;六是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村民的监督和对治理成果的管护。希望通过以上对策能够有效解决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的问题,促进黄草坝村整治工作的完善。
关键词:人居环境;整治;黄草坝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构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而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了农村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纷纷制定了本地的具体整治措施,切实的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前为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厕所革命、住房条件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且目前在整治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阻碍了整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在《中共中央、xxx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要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克服当前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促进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分析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对策,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人居环境整治能力,促进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的提高。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可以为后续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措施保障。目前,现有文献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全国、某省或某市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针对具体某一村庄进行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以黄草坝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黄草坝村及其他情况相似的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理论借鉴。
(2)现实意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农村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治理好农村人居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此外,良好的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下,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黄草坝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当地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具体的应对措施,对目前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通过对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而进一步推进黄草坝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国内外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进而深入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为论文的后续写作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仔细研读近年来XX发布的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文件,为论文的写作提供资料支撑。
(2)实地调研:通过对黄草坝村下设的部分村庄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对黄草坝的人居环境整治现状有了全面直观的了解。
(3)问卷调查法:利用微信、QQ等互联网媒介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黄草坝村目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筛选,总结分析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对策和建议提供实证支撑。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理论最早是受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所提出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而产生的。道萨迪亚斯将人类聚居环境划分为自然、人类、社会、建筑、支撑网络五个组成要素。中国学者吴良镛在道萨迪亚斯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科学,并将人居环境划分为自然系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人类系统(包括人对物质的需求、生理、心理和行为等),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持系统(主要指基础设施,如: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等)五个子系统。人居环境是指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的一切区域和空间范围,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
人居环境包含着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是指在农村地区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劳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包括居住条件、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有形的因素;也包括居民的行为习惯、文化活动、文明意识等无形的因素,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作用。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指以满足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的居民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对农村居民聚居生活的空间所进行的改造活动。通过改造以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人类所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完善人类聚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等,进而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进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治理。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并且方式多样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二是开展厕所粪污治理。根据各地实际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治理厕所粪污。三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农村的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四是提升村容村貌。推进进村道路、入户道路的建设,方便村民出行;并整治村内的公共空间和村民的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加大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五是加强村庄规划。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六是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明确地方党委和XX以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三、黄草坝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做法
自2018年全国各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行动以来,黄草坝村也积极响应,开始加强对人居环境的治理,村内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黄草坝村的人居环境整治状况进行了调查。从对村民的调查结果(如表3-1所示)中,也可以发现近年来黄草坝村的人居环境有所变化。
表3-1 村内环境变化情况调查表 | |||
项 | 频数 |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有很大的改善 | 98 | 17.69% | 17.69% |
有一些改善 | 319 | 57.58% | 75.27% |
改善不明显 | 110 | 19.86% | 95.13% |
没有改善 | 27 | 4.87% | 100.00% |
合计 | 554 | 100.0% |
通过表3-1的数据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17.69%的村民表示村内环境“有很大的改善”;57.58%的村民表示“有一些改善”;19.86%则表示自己所在村庄环境“改善不明显”;而仅有4.87%的受访村民表示村没环境“没有任何改善”。综合来看,累计有75.27%的村民表示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村内的人居环境有所改善。因此,也可以反映出经过多年的努力,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内的环境确实有所改善。
在对黄草坝村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通过与村民和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交谈、以及对玉溪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政策性文件的查阅后,了解到在这几年的人居环境整治中黄草坝村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各级XX的主导下,制定并实施了具体的整治措施及办法,着重对以下内容展开了治理。
(一)积极治理村庄卫生
黄草坝村在村庄卫生的治理上,将卫生区域划分为“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保洁员制度,从本村的村民中聘任2-3名清洁员负责对公共区域的保洁工作以及垃圾的转运工作。而“私人区域”也就是指各农户自家的房前屋后,这一区域由农户自行负责。为了保障这一模式的正常运作,黄草坝村建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在每户村民的家门口都设有一块门前三包责任牌,由各村自行组织人员定期对本村各家农户房前屋后的卫生状况进行综合评定,根据各家农户的实际卫生状况按照“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卫生等级评定,并将各户村民的评定结果标注在责任牌上,一方面鼓励卫生状况好的村民继续保持,另一方面督促卫生状况较差的农户对自家卫生进行整改。而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黄草坝村的卫生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黄草坝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
第一,积极开展道路建设。黄草坝村坚持“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对各村庄连接外界的主干道以及村内的道路进行修建和硬化。到目前为止,其下设的十二个自然村均已完成进村道路的硬化工作,村内的街道也已实现硬化全覆盖,达到了“村村通公路,硬化到家门口”的目标,为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第二,开展亮化工程建设。自2013年以来,在市XX的大力支持下黄草坝村开始对下设的十二个自然村展开了亮化工程建设,在各村内的道路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为村庄提供照明,方便村民夜间出行。截至2021年,黄草坝下设的十二个自然村的村内主道路已全部安装上路灯。
第三,配齐公共区域的垃圾桶。为了改善村庄卫生环境,减少村民随地乱丢垃圾的行为,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2021年黄草坝为十二个村庄配发了公共垃圾通。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乱丢垃圾的行为。
(三)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一方面对居民的房屋进行修缮和加固。黄草坝村对其下设的各个自然村的居民的房屋展开安全等级评定,对于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房屋进行加固改造。经过加固和修缮后仍无法达到安全住房标准的房屋采取拆除重建的措施。以此降低安全隐患,保障村民的住房安全。另一方面对地质灾害村进行整村搬迁。法寨村是黄草坝村委会下设的一个自然村,但由于其所在地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在市XX的牵头下,决定将法寨村进行整村搬迁,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
黄草坝下设的玉碗水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拥有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但是由于村民保护意识不强,一直以来这些拥有悠久的历史的建筑和遗迹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导致其破旧不堪。直到2018年,玉碗水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录中,并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由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用以修缮和保护这些传统建筑。并在2020年启动玉碗水村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修缮了玉林寺、老井坊等传统建筑,以及对千年古树、桂花王等树木进行了有效保护。从而使得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得到了修复和保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保护意识。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黄草坝森林覆盖率达88.9%,拥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些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黄草坝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由于森林火灾高发以及村民们乱砍滥伐的原因,导致了对自然环境的破环。因此,黄草坝村委会为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组建了一支由50人组成的巡山队伍以及一支90人的巾帼护林志愿队伍,设立瞭望点,并划定区域进行巡山管理。并且,在进山的道路上设防火卡点,对于进山人员一律收缴火种,严禁在林区明火。此外,还将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写进村规民约,向村民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减少村民追求经济利益而肆意破环生态的行为,并鼓励村民积极加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四、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黄草坝村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容村貌得到了提升,人居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而且在目前黄草坝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整治内容不全面
黄草坝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已有三年之久,经过这三年多的治理,黄草坝村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整治的内容并不全面。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如图4-1所示)来看,村民最希望得到改善的内容:一是希望加大对村内生活污水的治理,其选中率为69.68%;二是希望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更加及时、干净,其选中率为67.69%;三是希望加强对农业污染的管理,其选中率为65.88%;四是希望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其选中率为仅为39.53%。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知黄草坝村在生活污水治理、农业污染的管理以及生活垃圾处理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亟需完善这三方面的整治内容。
图4-1 村民希望改善的内容的调查情况图
第一,缺乏对生活污水的治理。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在黄草坝村还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不经过任何处理自行向外排放,导致污水对村庄环境的污染严重,进而影响村容村貌的提升。在黄草坝村下设的十二个自然村中,没有一个村设有污水处理厂或污水集中池,并且各村内的排污管道还不建全。从对村民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接受调查的村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 黄草坝村生活污水排放情况调查表 | |||
项 | 频数 |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直接排放 | 247 | 44.58% | 44.58% |
接入排水沟 | 117 | 21.12% | 65.70% |
排到附近垃圾洼地或者河流 | 129 | 23.29% | 88.99% |
排入自家沼气池 | 61 | 11.01% | 100.00% |
合计 | 554 | 100.0% |
备注:表中的“项”表示村民不同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频数”表示各类生活污水排放方式的选择人数;百分比表示各类生活污水排放方式的选择人数占受调查总人数的比例;“累积百分比”表示各类排放方式所占比重的累计之和。
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直观的发现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和就近排入洼地或河流的占比分别为44.58%和23.29%,两种生活污水排放方式的占比达到了接受问卷调查村民总人数的67.87%,而排入水沟和沼气池这两种相对环保的排放方式的占比仅为32.13%。由此便可以发现黄草坝村在生活污水的处理方面还尚未形成根据黄草坝村的区位条件、人口聚集程度以及污水排放规模而因地制宜建立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然而推进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是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任务,因而黄草坝村在今后的人居环境整治中,应当重视和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减轻生活污水污染对村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二,缺乏对农业污染的管理。黄草坝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村落,在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方面带来的污染也日渐严重,从而对其人居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黄草坝村农业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农作物的秸秆。每年黄草坝村在农业生产中要产生大量的秸秆,但是缺乏对秸秆的合理处理方式,基本都是通过村民自行燃烧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降低空气质量,影响村民健康。在村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有69.13%的村民表示农作物秸秆的焚烧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应积极探索和引进健康、环保的农作物秸秆处理模式和技术。其次,是地膜的污染。地膜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黄草坝村每年在农业中所使用的地膜不计其数。由于地膜是一次性用品,所以黄草坝村每年产生的废弃地膜也数量重多。并且地膜难以在短时间内降解,再加上村民随意堆放,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因此,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亟需加强对农业污染的治理。
第三,缺乏对生活垃圾的治理。生活垃圾的污染是影响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黄草坝村生活垃圾的治理仍是一个难题。一方面,村民还未树立起垃圾分类处理的理念,所有类型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进行处理。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来看,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有71.3%的村民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之后再处理,而仅有28.7%的村民表示会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可见在黄草坝村的村民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的普及率是较低的,村民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也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黄草坝村还缺乏先进、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模式。虽然村内已经设置了公共垃圾桶,村民的生活垃圾也已从随意乱扔转变为投放到垃圾桶中,集中转运、定点处理的方式,但是还缺少相应的垃圾处理技术和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黄草坝村的垃圾处理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黄草坝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仍然以“直接焚烧”为主,占比达51.62%;其次是“不做处理,让其自然降解”,占比为23.83%,而“将垃圾集中分类后,不同垃圾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占比仅为16.01%。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也可以发现黄草坝村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技术和模式尚未健全。
(二)各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确
首先,在当前的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乡镇XX与村委会、市场主体等其他主体间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的状况,导致乡镇XX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大包大揽的现象,而部分村委会与村民等其他主体则基本处于无责的状态,致使其他主体过于依赖乡镇XX。在这样的情况下,乡镇XX既需要负责争取财政资金、整体规划和普及宣传工作,又需要对各项举措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管,还需要执行上级XX的政策,进而暴露出乡镇XX工作量过重、人员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治理工作推进缓慢。
其次,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虽然建立了公共区域的保洁员制度和村民自家房前屋后的门前三包责任制,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却没有对区域进行严格的划分,导致存在区域“盲区”。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相邻的各户村民所负责的区域划分不明确;第二,村民自行负责的卫生区域与公共区域划分不明确。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村民和保洁员两个主体在卫生环境的治理方面责任不清晰,进而导致村民之间、村民与保洁员之间存在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
(三)村民意识和参与性较低
村民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也是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后的最大受益者。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必须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本村的环境整治行动中。然而在目前黄草坝村人居整治过程中,由于村民缺乏人居环境整治意识、自主参与性低,从而导致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过程中村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在对黄草坝村民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导致村民主体性地位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村民参与意愿较低。通过对村民展开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进行调查,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情况(如图4-2所示)。当村民被问及“您是否愿意参与到人居环境行动中?”时,5.05%的村民表示“非常愿意”,20.22%的村民表示“比较愿意”,46.39%的村民表示“比较不愿意”,28.34%的村民表示“非常不愿意”。从这个调查结果看来,村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大受益者和主体之一,最终造成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足,整治行动缺少村民主体的参与和支持。
图4-2 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调查情况图
第二,村民的主体意识不强。XX、村委会、村民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三大主体,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三者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但从问卷调查结果(如表4-2所示)中来看黄草坝村民的主体意识还比较薄弱。
表4-2 人居环境整治主体的调查情况表 | |||
项 | 频数 |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XX | 253 | 45.67% | 45.67% |
村民 | 60 | 10.83% | 56.50% |
村委会 | 191 | 34.48% | 90.97% |
需要XX、村委会、村民共同承担 | 50 | 9.03% | 100.00% |
合计 | 554 | 100.0% |
从表4-2的调查情况中可以发现有45.67%的村民认为只有XX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10.83%的村民认为人居环境的主体是村民自己;34.48%的村民认为人居环境整治仅靠村委会就可以完成;而仅有9.03%的村民表示人居环境整治需要XX、村委会、村民共同承担。由此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黄草坝村的大部分村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也需要在整治行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单纯的认为人居环境整治主要是各级XX和村委会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导致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形成了“XX在干,村民在看”的局面。
第三,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力度不足。由于村委会缺乏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上级XX下发通知要求时才会开展一些宣传活动,进而使得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次数少、宣传频率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关于黄草坝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宣传频率的调查结果中有39.35%的村民表示自己所在的村“从没有”进行过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活动,40.97%的村民表示“偶尔”开展宣传活动,而仅有10.11%的村民表示自己所在的村“经常”开展宣传活动。由此可以发现黄草坝村对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的宣传工作严重不足。并且宣传方式还停留在广播、张贴宣传标语等传统的方式上,这些方式虽然能够使村民知晓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缺少实践指导,使得村民对如何参与到整治行动中却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并最终导致村民的参与性再度减弱。
(四)整治工作缺乏长效性
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农村治理中的一项长期工作,不仅要注重眼前的治理,更需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起一套长效的治理与管护措施,以此发挥整治工作的长效作用。然而,在黄草坝村目前的人居环境整治中,缺乏长效性依旧是阻碍整治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对村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如图4-3所示)中,有53.79%的受调查村民表示,整治工作缺乏长效性是制约本村环境治理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调查结果也揭示了当前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性还比较欠缺。
图4-3制约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因素调查情况图(一)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当前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乏长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各级XX对黄草坝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乏长期、具体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仅仅凭借几次的整治行动就能够完全改善农村环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必须将整治工作常态化。在当前的农村治理中,村委会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整治规划以及政策,因此村委会只能按照上级XX的要求开展整治工作,而当完成上级XX下达的目标后,由于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便会减少对该项工作的投入,整治工作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因而便缺少对治理成果的管护,进而导致治理成效无法长期保持,久而久之便使得原本所取得的治理成效也荡然无存。
第二,缺少常态化的监督考核机制。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这场“战役”中缺乏长效性,总是想同通过几次整治行动就一劳永逸,并没有完全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融入到村委和村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并且形成了“应付检查式”的整治行动,每当市XX或镇XX等领导进行视察前才临时进行大力整治,虽然在短期内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但是同时也使得检查过后人居环境又恢复到“脏、乱、差”的状态。
(五)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资金是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保洁人员的聘用等都需要资金的大量、持续投入。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整治方案也无法落地实施,而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对于资金的投入还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结果(如图4-4所示)中,57.94%的受访村民也表示当前在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还存在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图4-4 制约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因素调查情况图(二)
第一,资金来源单一。目前,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各级XX的财政拨款。一方面,由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较大的收益,因此很难吸引社会资本对其进行投融资建设,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人居环境各方面建设工作都缺少社会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虽然村民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但是由于村民的意识薄弱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使得人居环境整治在资金方面缺少村民主体的支持。因而在黄草坝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方面仍然以XX支付为主导,资金渠道过于单一。
第二,缺少长效的资金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在前期的建设工作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在后期也需要长效的资金投入来维护。例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前期是由XX拨款完成建设工作的,但是当建设完成之后,由于地方XX资金有限,无法再对后期的维护费用进行支付。而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村委会又由于没有财政来源,难以展开后期的维护工作。因此对于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注重对前期建设的投入,更需要对后期维护的支持。
(六)监管机制尚不健全
村委会是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基层组织者,但是由于村委会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使得黄草坝村尚未建立一套合理的人居环境整治监督管理机制。在对村民进行的“制约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如图4-5所示)中,有74.19%的受调查村民表示,监管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当前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4-5 制约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因素调查情况图(三)
通过对黄草坝村进行实地调研之后,笔者发现当前在黄草坝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监管机制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少监督体系。一是地方XX对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建设项目的进度、建设质量的等方面缺少全方位的监督。二是缺乏村民间的互相监督。由于缺少法律法规对村民行为的约束,致使村民不承担自己在本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中的责任,甚至出现乱扔垃圾、污水乱排等破坏人居环境的行为,而村民间的相互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措施又暂未健全,因此对于农村环境的治理总是处于“边整治,边破环”的状态。三是缺少对保洁员的监督。自2018年起,黄草坝村就开始实行保洁员制度,保洁员负责对村内街道的清扫和公共厕所的保洁工作,但由于缺乏监督主体,对于保洁员的履职情况的监督都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缺少对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随着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需要对这些设施进行管理和日常维护。在农村由于村民保护意识较弱,导致村民有意无意破坏村内的各项公共设施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农村地区又缺少负责管理和维护公共设施的专业人员,因而一直以来在农村地区都缺乏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管护,从而导致“重建轻管”的现象,使得这些设施难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发挥持续、长效的作用。
五、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化对策
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共中央、xxx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提出要持续、深入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序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切实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黄草坝村要想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整治能力、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就必须要促进XX、村委、村民等各主体的合作,形成“XX主导,村委协调,村民参与”的主体多元化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通过不断完善整治工作中所欠缺的内容,促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
(一)完善整治内容
第一,完善农村排污设施,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升生活污水治理能力。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后,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在中共中央xxx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中也重点提出要分区分类对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因地制宜的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就黄草坝的地理环境和村庄分布来看,可以选择集中收集和分散收集两种模式。首先,对于居民密集度高的村庄可以采用集中收集模式,在村内建全排污管网,并建立污水处理厂或污水集中池,对污水进行集中统一处理,将处理后达到标准的水用于农田灌溉,一方面解决了污水治理难题,另一方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对于比较分散的村庄可以采用分散收集处理的模式。鼓励村民自建沼气池,将自家的生活污水排入沼气池中进行发酵处理产生清洁能源,实现“变废为宝”。这样一来,切实提高了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效率和效益。
第二,促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产业振兴作为乡村五大振兴之一,其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协调好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之间的关系。在中共中央xxx关于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对农膜和农药包装等进行回收,并加强对可降解农膜的研发与推广,以此减小农业对生态的污染。而就当前黄草坝村的状况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首先,引进并推广秸秆的处理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可以通过粉碎还田、堆肥还田等处理方式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和再利用,一方面解决了以往村民燃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农田的肥沃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次,对污染严重的农用地膜进行回收处理。地膜作为一种塑料制品,是可以重熔后再次利用的。因此可以通过与地膜生产厂商进行协商合作,定期对废弃地膜进行有偿回收,作为生产新地膜的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减轻了地膜对人居环境的污染。
第三,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健全生活垃圾的处置、转运体系,建立健全有机废弃物的处置利用设施,并遵循“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此要求,黄草坝村可以采用以下对策来展开本村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可将村民的生活垃圾大致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类,并根据各村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地点建立堆肥房,对可堆肥的垃圾进行集中堆肥处理;而对于不可堆肥的生活垃圾,村民可以将其放置到村内设立的公共垃圾桶中,统一收集后在固定的焚烧点进行焚烧处理。建立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后,村委还需要加强对村民垃圾分类的培训,为村民答疑解惑,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使村民能够自觉地对自家地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此外,除了要在治理技术和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和推广生活污水治理、农业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的具体整治措施外,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是要发挥地方XX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以确保各项整治措施得以全面、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通过村委会积极与村民协商制定村规民约,用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
(二)落实各主体的责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因此要推进整治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就必须构建起多元投入的合作运行机制,明确划分各主体的工作职责和责任,发挥各主体的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压实各级XX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强化省、市、县、乡四级党委XX和村党支部XX抓乡村振兴责任;同时也要发挥村民自治,提高农村治理效率。
第一,改变XX主体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大包大揽”的局面。XX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应将部分责任划分给村委、市场等主体,将整治中的部分事务交给村委、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进行处理,明确各主体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的责任,引导村委、村民以及市场等主体积极参与到整治过程中,并建立健全各个主体的参与机制和问责机制。从而在减轻乡镇XX工作负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各主体的责任,构建了人居环境整治多元共治的模式,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度。
第二,村委要明确自己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地位,积极发挥组织、管理职能,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而不是继续过分的依赖XX。一方面要与上级XX展开合作,积极将上级XX部门关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目前在村内实施的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和保洁员制度,落实各户村民和保洁员的责任。根据实际情况清楚的界定公共区域和村民负责区域,并使村民和保洁员都知晓,从而明确各户村民和保洁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职责。此外还要加强对村民和保洁人员职责的履行情况的监督,保障门前三包责任制和保洁员制度的实施,促进黄草坝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第三,村民要发挥自觉性。村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行动的主体之一,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听从村委会的组织,配合村干部实施好各项整治措施,并严格遵守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和村规民约中的相关规定,自觉承担起自己在整治行动中的责任,积极治理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状况,为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引导村民积极参与
村民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要建立和完善村民参与整治行动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发挥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村民参与度。
一是要不断提升村民素质。首先,要向村民解释为什么要进行人居环境整治,解读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人居环境改善后能够带来的好处。其次,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并意识到人居环境整治不只是XX和村委的责任,自己也是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之一,更是农村环境改善后的最大受益者,进而提升村民的治理意识。最后,要建立村民参与机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整治行动中来。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村民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治理中。
二是要增强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培育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宣传队伍,担负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工作,通过定期开办宣讲会、入户走访等形式为村民宣讲和传授人居环境整治知识,教育村民作为主体之一,应该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另一方面要创新宣传方式。目前随着通信网络的覆盖,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也逐渐普及,因此除了可以通过广播、横幅以及宣传栏等传统形式进行宣传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微信、短视频等媒介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手段,达到提升村民的意识,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实现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多元化的目的。
(四)建立长效的治理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将人居环境治理贯彻到村委会的日常工作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建立长效的治理机制,而不是仅仅注重“面子工程”。因此黄草坝村在日后的环境整治工作中,必须建立起长效的治理机制。
一是各级XX部门要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做好长期的规划,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可持续性。村委会要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贯彻落实上级XX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所做出的各项举措,保证将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政策执行到位,使得黄草坝的人居环境切实得到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切实提高。
二是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核体系。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健全乡村振兴落实考核机制,强化督查,创新督查方式,进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目前的农村治理过程中,缺少对整治工作的常态化监督与考核是导致整治工作长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不定期的对各级XX的职责履行情况以及各村的治理成效进行考核,建立常态化的考核、约谈和问责机制,对考核结果不达标、履职不力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进而使得各项措施和政策能够落到实处,能够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发挥长效的作用。
(五)实行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
在资金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中提出要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向农村倾斜;支持地方XX发行债券用于乡村实施建设;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资金,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根据乡村振兴工作的相关要求以及黄草坝村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一,要加大XX财政投入力度。目前,所投入的资金无法满足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是导致人居环境整治困境的原因之一,而XX财政投入又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XX要根据黄草坝村的整治情况,增加对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的投入,分别对不同整治内容设立专项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财政资金的投入实现预期的治理成效。此外,地方XX还可以通过发行XX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以此来有效缓解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了转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全靠XX财政拨款的单一资金来源模式,应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一方面可以号召当地企业、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捐款捐物;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优化投融资渠道,吸引当地企业加大对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
第三,鼓励村民自筹资金。各村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通过村民自筹的方式来筹集本村的人居环境治理资金。通过与村民协商,并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村民的收入水平,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每年对各户村民收取适当的卫生治理费用和垃圾处理费用,由村委会对资金进行管理,定期向村民公布资金的收支情况、接受村民的监督,保证资金能完全用于本村的环境治理。
通过以上措施,形成XX、村民、社会力量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六)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中,一方面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全面的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主题培训,推进村委会的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人才。深化到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完善其管理机制:
第一,要加强对村委会人员、行政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知识,提升农村干部的工作素质,使其能够在黄草坝村目前所实施的治理机制和制度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黄草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和管理。第二,要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整治中对村民行为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建立村民监督机制,发挥村民间的互相监督作用,鼓励村民积极对破坏人居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另一方面各村也可以通过设立黑红榜,完善奖惩措施,对违反规定破坏村庄环境的村民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改正;而对于环境治理的较好的村民则给予奖励,引导村民向其进行学习。第三,要建立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就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不仅要注重前期的建设工作,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完成后的后期管护工作。因此,黄草坝村在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方面,一是要组织专门的管护队伍负责对村内基础设施的维护;二是要设立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专项资金,用于对村内基础设施的管护。从而实现对基础设施重建的同时更重管护,提高村内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
六、结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对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结合黄草坝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并获取相关资料,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出了黄草坝村在目前的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对黄草坝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玉,何娟,刘群星.云南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整治建议[J].环境科学导刊,2020,39(S1):1-3.
[2]宋旭超,崔建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研究[J].农业经济,2020,12(07):46-48.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马立原.乡村振兴视角下山东省D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20.
[5]中共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J].社会主义论坛,2018(02):12-14.
[6]赵婷.重庆市DG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0.
[7]马学文.面向乡村振兴的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困境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8]普湖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河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9]中共中央xxx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4日)[J].中国农技推广,2022,38(02):78-84.
[10]毛青.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之生活污水治理路径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01):47-48.
[11]郭文静.白银市生活污水治理能力现状和对策分析[J].节能,2020,39(10):103-104.
[12]王璐璐.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9.
[13]贾亚娟,赵敏娟,夏显力,姚柳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与建议[J].资源科学,2019,41(02):338-351.
[14]幸美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研究[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20.
[15]樊斌杰.农村人居环境多元共治的困境及对策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9.
[16]李维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多主体参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17]中共中央xxx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xxx公报,2021(07):14-21.
[18]张新.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19]黄梦欣.将乐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20.
[20]王柄钞.长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融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21.
[21]陈庆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昆明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9.
[22]李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社会动员的困境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20.
[23]李云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20.
[24]张新.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25]解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J].农业经济,2020,16(04):22-24.
[26]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1(02):80-85
[27]于法稳,于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及对策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18(03):6-17+2.
[28]张荣天.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思考[J].乡村振兴,2022(04):88-89.
[29]刘晓茹.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思考[J].农业经济,2022(03):48-50.
[30]潘登登.农村人居环境协同共治的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31]陈萍.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21.
[32]顾正.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21.
[33]Uchendu Eugene Chigbu. Village renewal as an instru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Weyarn.Germany[J].Community Development,2012,43(2):209-224.
[34]Ingo Zasada, Annette Piorr.The role of local framework conditions for the adop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An example of diversification,tourism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renewal in Brandenburg, Germany[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5,59:82-93.
[35]Anna Gorka.Landscape Rurality:New Challeng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Poland[J].Procedia Engineering,2016,16:1373-1378.
[36]Yuheng Li,Hans Westlund Yansui Liu .Why some rural areas decline while some others not :An overview ofruralevolution in the world[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9,68:135-143.
致 谢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转眼即逝,在这毕业之际,心中有着对母校的万般不舍以及对四年学习生活的无限怀念,同时也对这四年来帮助我、关心我的老师、同学和亲人充满着感恩之情,在此我想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首先,我真诚的感谢我的导师。在近一年的时间中老师于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进行悉心指导,在我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为我答疑解惑,正是有了老师的耐心指导及帮助,我才能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真诚待人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在此,特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以及崇高的敬意。
其次,感谢学院中所有为我们授过课的老师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四年的学习中,正是有了您们的耐心教学、解答疑惑,使我掌握了专业知识,让我在这四年的学习中收获颇丰。在此,也向您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再次,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父母在我十六年求学之路上的默默付出和无私的支持,感谢他们二十余载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唯有不断努力,成为他们的骄傲。
最后,感谢四年同窗及好友。在这四年的朝夕相处中,让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四年来,能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真是我莫大的幸福。感谢他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我帮助和支持。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6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