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不断扩容,我国已进入了城市社会,城市管理现代化正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和发展都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智慧城管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新一代信息技术而衍生出来的新兴产物。因此,如何借助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充分将智慧城管运用于城市管理现代化中,找到人工执法与科技信息技术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交互协作,一体化治理,从而将以往碎片化、粗放式、散漫式、低效式的工作方式向整合化、精细化、自动化、智慧化的现代城市管理转变,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与方向。

本文在说明了智慧城管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型XX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了理论与现实层面的研究意义。以宁波市智慧城管为例,阐述了宁波市智慧城管的发展历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智慧城管运行体系、创新发展举措以及运行成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现阶段宁波市智慧城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宁波市智慧城管城乡发展不均衡、信息采集队伍有待提高、案件立案审批体系不健全、单中心治理模式存在缺陷以及公众参与度不足五方面的深层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的对策建议,即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智慧城管建设全覆盖;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推动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健全立案及审批机制,提高智慧化水平;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民互动等。

 关键词:城市管理;智慧城管;多中心管理;城市管理现代化

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不断扩容,我国已进入了城市社会,城市管理现代化正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也让城市管理呈现出开放而错综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容,意味着城市管理的领域越来越宽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城市管理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XX的职能日益健全,人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需要日益增加。因此,城市管理面临的各种困难、矛盾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亟需引入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提升。随着数字化逐渐向智慧化转型,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重塑了城市空间,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管理创新已成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新浪潮。智慧城管通过全面智能的感知、智能协作和智能分析,从而实现信息获取的高效化、同步化、共享化以及决策的智慧化,智慧城管的兴起为城市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范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因此,如何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充分将智慧城管运用于城市管理现代化之中,找到人工执法与科技信息技术的契合点,实现二者交互协作,一体化的治理方式,从而将以往碎片化、粗放式、散漫式、低效式的工作方式向整合性、精细化、自动化、智慧化转变,是现阶段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与方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xx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对旧有的城市管理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我国城市管理的理念亟须转型。本文通过将现代化的智慧城管与传统人工执法二者相结合,具有针对性地深入分析新兴慧城管理论,更加充实了城市管理现代化理论的框架。另一方面,借助对宁波市智慧城管实例的研究,对深入城市管理现代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2.现实意义

从执法者的角度来看,智慧城管不仅是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一项技术支撑,同时更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其核心内涵是更加强调广大市民的主体地位,站在人民的角度,强调人、事、物的互联互通,凝聚XX、社会、市场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力量,推动城市管理的环境由生态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型,共同塑造现代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是当前城市管理现代化迫切需要的必然产物。本文以宁波市智慧城管的为例,通过探讨宁波市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应用与影响,旨在探寻其中的困难与矛盾,针对矛盾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将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中,将城市管理由单一的生产模式向服务型、智慧化、精细化、民本化模式转型,改善市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环境,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智慧城管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注重对智慧城管管理模式、参与治理主体以及智慧城管技术支撑等多方面进行探究。在参与治理主体方面,陈艺在《社会治理视角下完善城管综合执法体制路径分析》(2016)认为:城管综合执法走向社会治理模式是必然趋势,强调XX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主体和社会资源提供者,社会组织将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除此之外,陈观林、李圣权(2012)也提出了城市管理应树立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强调公民本位思想。由此可见,智慧城管的本质是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技术背景下,推动城市管理由“生态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型。

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智慧城管的提出普遍基于智慧城市,早在1990年X出版了“智慧城市”会议文集,推动了国外学者对智慧城市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为“智慧城管”的提出奠定了基础。X对于城市管理理念的探索一直居于学术前沿,X学者的研究十分注重社会与公众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主张XX与社会组织、市场、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合作与交互协作,突破了传统意义上XX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以人为本”也逐渐发展成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智慧城管中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人性化治理。此外,除了重视治理理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尤为关注技术理论的发展,技术理论与治理理论二者的结合,强化了XX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外部各社会团体及市民间信息互动的协同化、透明化与实时化,同时技术理论的支撑也推动了XX部门工作的高效化与决策的智慧化。

 3.国内外研究评述

城市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开放而错综复杂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化与市民对城市服务与管理需求与要求不断提高二者的矛盾与高压下步履维艰,“智慧城管”是技术理论与人本理论的结合的产物,二者的共同推动,为城市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契机。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城市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国在智慧城管方面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实践信心。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探究本文前,对城市管理现代化及智慧城管等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浏览相关文献,查找图书馆期刊、书籍以及网页资料,加深理论认知,重点关注“智慧城管”,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应用与影响,并以宁波市智慧城管为典型案例,挖掘典型的智慧城管推广模式,确定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向,为后文理清文章脉络。

(2)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分析,以宁波市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应用为例,结合宁波市智慧城管推行的实际状况,分析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研究成果落到实处。

 2.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如下:

614d75bd9dcb946b360e7f8bb29854d4  图1.1 技术路线图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指将错综复杂的巨大城市管理系统作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行为手段,充分调动城市所拥有的资源进而运用于城市的发展,进行引导的一种行为。城市管理的概念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与中观层面的管理即广义的城市管理,是对城市中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全面管理,通常体现为对城市实行的战略性、决策性的管理。微观层面的城市管理即狭义的城市管理,相较于广义的城市管理,它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它通常指城市管理主体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工程、公共环境卫生、城市交通等相关的公共事务与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市容市貌、路边摊设点、乱停乱放、违规建筑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执法管理。本文所探讨的城市管理指微观层面的城市管理。

 2.智慧城管

智慧城管是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的一种演化升级,是一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智慧城管通过智能的感知、智能捕捉、智能协作和智能应用,从而实现信息获取的高效化、同步化、共享化以及决策的智慧化。与此同时,智慧城管不仅是一项技术支撑,同时更是一种将以民为本的作为指引思想,通过凝聚XX、社会、市场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力量,进而推动城市管理的方式由生态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型,由单一的生产模式向智慧化、精细化、民本化模式转型,重塑现代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改善市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环境,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相关理论

  1.服务型XX理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新公共理论为中国XX的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xxXX在2005年的xxx《XX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XX的要求。服务型XX是一个以民为本、倡导XX的服务精神、同时强调公共责任,通过法律约束行为的XX。服务型XX主要体现在XX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民为本为核心、以为人民负责为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公共利益为XX的职能目标、以及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XX工作方式上。

智慧城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其核心内涵与服务型XX理论更是不谋而合。推动城市管理由生态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型,共同塑造现代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是当前城市管理现代化迫切需要的必然产物。

  2.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强XX”单中心治理格局,多元异质的其他主体也可以参与其中与XX形成多个中心共同进行治理,且这些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和又相互制约的。该治理模式强调XX从“掌舵者”向“划桨者”的身份进行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XX力量在其中的缩减,而是要求XX转变自身角色,从主导者向间接管理者转变,一方面,多中心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垂直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决策过程中的“一刀切”,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多元主体的优势与作用。

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应用就充分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理论。一方面,多中心治理注重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XX的负担,又能实现多方利益的相互协调,集思广益。智慧城管在智慧城市现代化管理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整合资源、数据实时共享、信息采集外包服务等方式,让XX、企业和社会公众三方共同参与处理城市公共事务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理念。智慧城管通过信息获取的及时化、高效化、共享化以及管理决策的智慧化、监督模式的透明化来凝聚XX、社会、市场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力量,推动城市管理的各方协同运行的交互化、契合化与一体化治的理模式发展。

 3.数字XX理论

数字XX理论的提出基于电子XX理论,是指以XX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数字技术连接场域不断拓宽的背景下,运用以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利用数字化平台将管理与服务进行集成,从而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全方位、透明化且符合数字时代治理理念的一种XX模式,涉及组织形式、内外关系、行政工具、行政方式、行政程序等多个维度。在数字XX视角下,未来,人、空间、服务将因数字技术产生全新的交互方式,人民对XX的感知将更加具体化、可视化以及实时化。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XX与智慧XX二者在发展技术背景、核心目标与应用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区别,综合来说,数字XX为XX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化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契机,智慧XX的提出即基于数字XX,而智慧XX是数字XX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时代下转型升级的产物。

二、宁波市智慧城管运行基本概况

  (一)宁波智慧城管的发展历程

宁波市是浙江省副省级市,面积约为9816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954.4万人,是典型的港口经济贸易城市。随着宁波市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剧增,城市管理中的各种新老问题也日益突出,智慧城管的建设工作在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宁波市“智慧城管”的建设基于“数字城管”的推进。宁波市智慧城管的建设基于数字城管的发展,2007年,宁波市拉开了数字城管建设的序幕,并在2008年9月市区级数字城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2010年9月,宁波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掀起了宁波市推进智慧城管的一股热潮。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宁波市数字城管的建设是由区县级推进到市级层面的,这与大多数试点城市的推进方式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宁波市智慧城管的建设阻力较大,面临的问题较多。

 (二)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的主要目标与运行流程

宁波市智慧城管是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运用现代化的智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城市管理的多方协作、资源共享、协同管理、统一监管,深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建设步骤分为两期:一期建设以搭建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为主,通过整合城市资源,构建起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平台的基本框架,重点加强智慧城管相关技术设备的配备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智慧城管平台的运行提供技术保障。此外,一期建设还要求建立起统一的城市资源管理中心,旨在实现智慧城管平台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公开化、透明化。二期建设以扩展覆盖范围以及推动服务功能的转型升级两方面为建设重点。通过对服务项目的扩展与提质,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推动宁波市智慧城管由“设备型城管”向“人文型城管”转型升级。

图2.1是宁波市智慧城管系统运行流程图,宁波市智慧城管系统流程主要分为图中六个阶段。首先,在信息采集阶段,智慧城管在执行机构所划分的网格范围内,按照智慧城管部件、事件分类标准和立案标准,通过信息采集、智能分析、公众投诉、监察等手段收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收集到问题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受理和立案,该阶段的工作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案件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然后按照立案的要求对归类的问题进行登记,并设立受理工作单。受理立案成功后,按照案件的类别进行任务分工派遣进,市级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企业协同处置相关问题。任务派遣并处理后,由受理员进行处理反馈,由信息采集员负责检查反馈,检查的方式主要有电话问询、现场勘察、民意采集等,对已完成处置并检查通过的受理问题进行结案处理,对检查未通过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进行驳回重置处理。最后一个阶段的监督考评工作主要由市监控指挥中心负责,监察机关应对智慧城管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区智慧城管实施机构设立并公开公众投诉电话、投诉网址,除此之外在智慧城管中心政务网、“甬城管+”APP增设投诉栏,公众可以实时反馈案件处理的情况,市监督指控中心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视情节的严重性对所涉及到的个人或单位进行追责和惩治。

adedc9392951b7eaf9e288e44d13d2eb  图2.1宁波市智慧城管系统运行流程图

 (三)宁波市智慧城管创新发展举措

  1.明确分类管理,推进管理责任网格化

按照万米网格城市管理划分原则以及城市管理工作常态化、精细化、多样化的总体要求,集合区域行政规划和功能布局,宁波市对智慧城管实施范围的区域进行科学划分,建立分类管理的新模式。宁波市根据人流密度、商业网点、交通干道、行政规划等因素,参考道路保洁划分标准、示范路检查考核办法和执法成效考核等标准,结合城市规划布局和功能划分,将智慧城管实施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四个类别。包括一类区域,以城市规划窗口区域、中心城区及XX机关所在区域为主;二类区域,以城市次干路、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次要道路及道路保洁划分标准规定的保洁二级道路及周边区域为主;三类区域,以城乡工业园区,保洁三级道路及其周边区域为主;四类区域,以道路保洁划分标准规定的保洁四级道路及其周边区域为主。通过对智慧城管实施范围的区域进行科学划分,将城市管理的各项责任落实到网格,做到对作业、管理、执法全过程的管控,有效引导采集力量向重点倾斜,同时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信息采集力量的科学配比,推动全市信息采集工作的稳步健康发展。

 2.创新服务外包形式,推进参与主体多样化

为更好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宁波市各区要求加快组织机构人员建设,各区要求成立相应的智慧城管筹建工作班子,做好人员配套和组织领导工作。成立区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承担区智慧城管的建设、管理与运行工作,建立区级协同网格单位,构建协同整合,反应快速,处置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为推进公众以及企业参与管理的便捷化,充分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结合宁波市实际,宁波市决定采用服务外包形式招聘智慧城管信息采集员,按照《宁波市智慧城管部件和时间分两类标准与立案、结案规范》,在负责范围内的单元网格中采集城市管理问题的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除此之外,信息采集员还应负责对问题处置后相关反馈的核查与监督。

3.加大技术设备配置,推进管理水平智慧化

智慧城管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新一代信息技术而衍生出来的新兴产物,要运用先进的空间信息、遥感影像、视频监控、智能分析等技术,因此技术设备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推动智慧城管运行的基础。为此,宁波市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管必须做好城管通等终端配置,同时加大前端视频规划配置。要求各区实施城管通、执法通、处置通、指挥交通以及车载、GPS等终端的采购工作,要求每个执法队人均一台执法通,每个协同网络单位至少配置一台处置通;要求执法车、市政、园林、环卫、内核、排水、自来水等工程作业车辆都安装GPS。视频监控功能按照智慧城管事件分类标准,划分为市容环境类、街面秩序类、突发事件类以及综合管控类,对各监控点明确其监控对象、监控内容、监控目标和监控面积,市级平台统一开发车辆违停、跨门经营、抛洒物和无证摊贩等内容的视频分析。通过设备配置和开发技术两方面相结合推动城市管理资源共享化、信息化、可视化、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即时的可视化的统一管理运行平台,提高宁波市整体的智慧化水平。

 4.突出以人为本,推进“智能+智慧”管理创新模式

智慧城管不仅是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一项技术支撑,同时更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指导思想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创新模式,智慧城管中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人性化治理。宁波市智慧城管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通过创新思路、改进手段、提高效率等方式,为更好地了解广大市民的需求与意见。宁波市智慧城管在一期建设中就搭建了96310(含12319)城管热线电话和网络受理平台及市长电话等公众投诉渠道;二期建设在一期基础上开通了官方公众号、微博、“甬城管+”APP、政务网上办公系统等相关互动、反馈、举报的受理、交办、跟踪与评价渠道,不断提升,及时发现、处置、解决问题的水平,推进以技术为支撑、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智能+智慧”管理创新模式,既要坚持把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根本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又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的文明程度及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战略性转变。

 (四)宁波智慧城管建设成效

  1.智能化建设覆盖范围广,弥补了人工管控盲区

宁波市“智慧城管”项目于2011年10月开始建设,遵循“边建设、边应用、边出成效”的要求,总共为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以搭建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为主,通过整合城市资源,构建起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平台的基本框架,重点加强智慧城管相关技术设备的配备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智慧城管平台的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在2013年,一期建设项目已经覆盖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奉化区、北仑区、镇化区六个区级平台以及大榭开发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覆盖总面积达208.7平方公里。2013年底,二期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二期建以扩展覆盖范围以及推动服务功能的转型升级两方面为建设重点。如图2.2,截至2017年,宁波市智慧城管平台除了一个市级平台,六个区级平台,还实现了慈溪市、宁海县、象山县、余姚市四个县级市平台全覆盖,其中在园区组除了在一期建设中的大榭开发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外还新增了一个宁波国家高新区。宁波市智慧城管的覆盖总面积截至2016年已达到411.7平方公里,万米单元格总量达4930个。宁波市智慧城管的推行有助于弥补城市管理人工执法中监控盲区与管控盲区,实现对作业、管理、执法全过程的管控的全覆盖,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协同化、高效化与动态化。

043c8942315f2ed4896af53c69d9c20b  图2.2 宁波市智慧城管万米单元网格和覆盖面积图

2.数据整合资源丰富,公共信息开放共享

宁波市“智慧城管”项目于2011年10月开始建设,截至2013年12月,宁波市“智慧城管”一期项目基本完成,有效整合规划地理测绘2430平方公里地图,2000余个万米单位网格、4700余路公安视频、340路自建视频、260万调交警车辆信息。截至2016年,宁波市智慧城管二期建设完成,整合规划地理绘测面积增加到9816平方公里,其他交警部门车辆信息增加到380万余条。此外,在数据共享方面,宁波市智慧城管平台设立数据开放平台一栏,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宁波市数据开放部门共53家,区县市10家,开放数据集1334个,数据项16512项,数据应用成果50个,数据总量达357703714条。数据开放平台访问数达9273493次,数据下载次数共48111次,AIR调用次数1422107次。其中,数据分布领域广,如图2.3,共涉22个领域。宁波市智慧城管平台利用全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接口,推进了主要行政执法部门的城市管理相关信息的整合与共享。

dd697dc94ad1aa00667700582419972b  图2.3 宁波市智慧城管数据开放平台数据领域分布图

 3.城市管理问题解决量稳增,解决过程高效化

从智慧城管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情况角度看,宁波市智慧城管2018年到2021年最新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1和2.2所示,按照城市管理的区域进行划分,分别为城区组、市县组、园区组以及市级部门(单位)四组,考核内容主要有各区域城市管理问题解决数量,解决率以及及时解决率,从这三个方面对各县(市)区XX、管委会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处理城市管理问题的速度、满意度、工作效率以及最终完成质量。

2018-2021年度,全大市共立案城市管理问题超735万余件(其中包含自行处置和温馨提醒等问题),应解决问题6957445件,已解决6938486件,四年平均解决率达到99.70%; 2018-2021年,宁波市智慧城管工作稳步向好发展,具体体现在立案问题总数的增加以及立案问题的解决率稳步提高,以及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增强。由此可以看出,宁波市智慧城管通过完善及时发现、处置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不断地提高宁波市城市管理案件的处理率、解决率以及解决案件的及时性与高效性,使宁波市的城市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表2.1 宁波市2018-2021智慧城管城市问题立案与解决情况统计表

年份 立案问题总量

(包含自行处置和温馨提醒等问题)

应解决数量已解决数量解决率
201814143821363391135394199.31%
201917425111639288163492899.73%
202018600331708186170557699.85%
202123427762246580224404199.89%

表2.2 宁波市各分组2018-2021智慧城管城市问题立案与解决情况统计表

年份 区域 解决数量 解决率 及时解决率
2018年 城区组 991639 99.46% 87.36%
市县组 258378 99.95% 99.44%
园区组 43945 96.39% 93.86%
市级部门(单位) 59979 96.32% 42.34%
2019年 城区组 1225737 99.87% 96.09%
市县组 250769 99.99% 98.23%
园区组 90969 98.91% 95.16%
市级部门(单位) 67453 97.67% 58.97%
2020年 城区组 1393295 99.92% 98.68%
市县组 177345 99.99% 99.62%
园区组 81882 99.49% 97.69%
市级部门(单位) 53054 98.01% 50.00%
2021年 城区组 1887295 99.90% 98.03%
市县组 205163 99.95% 99.85%
园区组 94316 100% 99.99%
市级部门(单位) 57267 99.10% 75.77%

 4.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社会效益显著

将智慧城管运用到城市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实质上是一种技术赋能,是一种技术与管理的互嵌与融合,先进的技术为行政执法的行为主体实现目标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与可能性,其具体表现为人为管理与信息资源的充分融合,通过信息的共享化、实时化、监控化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案件的发现率、处置率与及时解决率,实现对作业、管理、执法全过程的管控的全覆盖,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弥补人为管理的能力盲区。此外,宁波市智慧城管的运行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问题管理解决的“零散化”到“一体化”的转变,破除之前部门管理分散化的体制顽疾,创新了自动化、高效化、信息化的处置流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中的劳动力成本、跨部门协同办公成本。同时智慧城管的建设将城市管理由单一的生产模式向服务型、智慧化、精细化、民本化模式转型,改善了市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环境,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宁波市智慧城管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智能化建设不均衡,智慧化水平城乡差距大

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智慧城管建设的基本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智慧城市管理与发展的直接因素。截至2017年,宁波市智慧城管二期智慧城管建设已初步完成,其中包括六个区级平台,四个县级平台以及三个园区平台,覆盖总面积达411.7平方公里。从整体来看,宁波市智慧化管理程度较高的区域的还是集中在智慧城管一期建设的六个区级平台以及两个园区组度假区,还未延伸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卫星镇以及相乡镇级别的街道层面,这部分便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块短板,导致宁波市智慧城管智能化建设不均,智慧化城乡差距较大。

一方面,这与宁波市早期数字城管的建设推进方式相关。宁波市智慧城管的建设基于数字城管的建设,大部分试点城市数字城管的推进模式是由市中心到区县呈辐射状发展,相反,宁波市数字城管建设模式是从区级进到市级层面的聚拢型模式,因此这也造成城市边缘一些后发展起来的城乡结合部在由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的过程中面临关注度不高、资金技术投入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智慧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智慧城管的建设本身具有信息技术要求高、基础设施投资大,辐射范围广、回报周期长等特征。目前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建设重心主要聚焦在市级层次。市区经济发展快,XX政策与财政支持足,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才涌入,为智慧城管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城市边缘的一些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速度慢,人口流动性差,财政政策支持稀缺,智慧城管推进受阻,导致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城乡差距大。

  (二)信息采集模式待优化,信息采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绝大部分信息采集主要采用服务外包形式招聘信息采集员模式。该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公众以及企业在城市管理的作用,推进参与主体多样化,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其他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采集模式缺乏相应监督机制,各地区信息采集部门同时拥有信息采集权与信息管理权,违背了监管分离原则,导致信息采集效率低、所采集的信息可信度小等问题;信息采集缺乏统一的采集标准,导致信息采集员在采集过程中主观性强,面对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件往往避重就轻,选择性采集情况多,导致信息缺报、漏报等情况;

除此之外,宁波市智慧城管信息采集队伍的素质也有待提高。第一,信息采集员的学历普遍不高,大多属于外来务工人员,普遍为高中及以下学历,信息采集队伍的专业不强。第二,信息采集员流动性高,信息采集队伍结构不稳定。由于信息采集员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无稳定工作的人员,因此流动性大,工作稳定性不足,业务衔接差,导致投入的培训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三,信息采集员社会地位偏低,加之所获得的薪资待遇不高,导致他们在信息采集工作中缺乏动力与主动性。由于公众信息采集员的职业认可度偏低,在信息采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威信,导致他们在面临一些疑难或复杂案件产生畏难情绪,拈轻怕重。另一方面由于工资收入不高,缺乏工作的动力,造成责任心不强、消极怠工等问题,导致信息采集效率降低。

 (三)案件结构不均质量低,立案审批机制不健全

自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以来,数字城管平台案件数量增长明显,但立案案件种类多且杂,案件质量整体不高,案件结构分布不均。如图3.1,2017年至2021年数据统计,宁波市智慧城管案发率排在前五的分别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类,占比27%;乱堆物堆科类,占比13%;绿地脏乱,占比8%;暴露垃圾,占比7%;沿街晾挂,占比6%,案件分布不均,多为事件类案件。

c91c0b5e4dddc3604521de417b2f2608  图3.1宁波市智慧城管数据开放平台数据领域分布图

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信息采集水平偏低,由于目前宁波市智慧城管还未实现区域内全覆盖,采集区域集中,采集视野较窄,仍存在采集盲区,导致信息采集主要集中在一些显而易见并易于留存信息采集证据的轻微小类事件类问题上,部件类事件存在漏报、缺报等现象,案件整体质量未有明显改善与突破。二是立案标准不明确,立案门槛低。由于信息采集要求缺乏标准化,导致立案的许多案件中存在例如一辆自行车乱停乱放、一个塑料瓶在绿地上等类似的情节轻微、可自行解决的案件,此类案件信息采集方式便捷,因此采集数量大,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的案件质量。此外,相关立案批准部门也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部分立案案件并未达到立案标准也给予立案批准,案件审核力度松弛,大量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进入案件处理流程。

(四)单中心治理模式存在缺陷,社会力量协同不足

宁波市智慧城管目前的运行模式倚靠的仍然是传统的“强XX”的单中心治理模式,通过XX这个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主体集中决策权、监督权、管理权来处置所有的城市管理问题,其运行主要依靠的是垂直的管制和命令。权力分配的垂直性决定了管理方式的单向性,这与城市治理现代化多方合作共治的理念相悖。

宁波市智慧城管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受我国传统的治理理念影响,XX在城市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还未从“划桨者”转变到“掌舵者”,依旧遵循的传统的“强XX”的单中心治理理念,而现代化的城市管理要求多元共治、协作共享的多中心治理理念。从宁波市现阶段智慧城管的实际运作来看,以服务外包形式招聘信息采集员,这意味着信息采集端的一部分工作已经交由企业在负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理念,但还远远不足,其他主体的协同力量以及参与性还相对不足。

 (五)公众互动积极性低,参与力度不够

宁波市智慧城管开通了官方公众号、微博、“甬城管+”APP、政务网上办公系统等相关公众参与、互动、举报的跟踪与评价渠道。但在实际运行中公众的参与热情度并不高,仍需要长期培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宁波市智慧城管的建设还处在“设备型城管”阶段,该阶段的重心在硬件设备以及先进科技上,旨在以技术为依托实现工作流程的便捷性、高效性,还未达到以便民服务为重心的“人文型城管”,因此,虽有应用,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响应不及时等问题,导致智慧城管运行呈现出重科技而轻人文的不健康的城市管理状态,社会公众的体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不佳,主动互动性与参与性也因此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公众对智慧城管的认知程度不高,目前我国智慧城管的发展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宁波市智慧城管还处于萌芽阶段,大部分公众对于智慧城管的了解程度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听过”层面。智慧城管的认知程度还受年龄、教育背景、所处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对于大多数老年群体、学历相对较低的公众以及所处区域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群体普遍对智慧城管的知晓不多,互动性与参与性更是少之又少。

  四、宁波市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统筹智慧城管城乡建设

现阶段宁波市智慧城管的二期建设已经初步完成,但其建设中心主要聚焦于市县区级,无论是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的支持都向市区县级倾斜,造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片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的城乡结合部片区成为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的短板。过度的关注市区县级层面的建设,而导致经济发展较低的区域成为智慧城市管理的盲区,造成宁波市智慧化发展失衡。为推动宁波市智慧城管全覆盖,建议从拓宽融资渠道,缓解XX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及提高资金投入精准度两方面入手,统筹智慧城管城乡建设。

 1.采用PPP模式,以共赢思维丰富融资渠道

智慧城管的建设具有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征,因此智慧城管的建设既要有稳定充足的财政投入,又要配合健全的长效融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巨大、长效、可持续的价值。采用PPP模式,通过XX与社会资本合作,XX在扮演“掌舵者”的角色时也能广纳“划桨者”助手。

一方面,XX应加强经费保障,稳定建设智慧城管过程中的财政投入,拟定清晰明确的项目预算清单,在以财政保障为基础的前提之下,通过PPP模式,XX可以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措施,吸引有意向参与项目建设的社会资金流入“智慧城管”的建设行列。这不但拓宽了融资渠道,以市场化的方式将资源导入智慧城管的建设,缓解了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保障智慧城管建设的可持续性运行,还调动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盘活了闲置资源,拓展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空间,有助于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有效降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边际成本,有效提高整体的效率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PPP模式,企业可以为智慧城管的建设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智慧城管建设的前期,XX可以通过与民营企在项目的立项、设计、规划、预算开展合作,对于采用PPP模式的智慧城管建设项目,有意向参与项目建设的社会资金在项目的前期就会参与进来,与XX部门进行商讨,第三方企业的参与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智慧城管项目建设集思广益,有助于项目的科学开展。在智慧城管建设的运行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是智慧城管建设的“地基”,第三方企业的加入可以引进成熟的技术应用,有助于加快智慧城管基础设施的建设、节约施工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减少重复施工率等。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参与融资,有助于增加项目的资本金数量,进而降低了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这不但节省了XX的财政支出与投资,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分担项目风险。同时双方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健康合作模式,更好地为智慧城管的建设提供长效的服务与支持。

 2.提高资金投入精准度,缩小智慧城管建设城乡差距

为避免重复投资,节约建设资金,XX应提高资金投入的精准度,有序推进各县市的智慧城管系统建设,逐步拓展街道、城乡结合部、社区、乡镇等纳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弥补城乡智慧化建设差距,进而推进宁波市智慧城管全覆盖。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在管理理念上,宁波市XX要引导智慧城管建设中心转变观念,在保证市区县级层次智慧城管稳定运行的同时,一定程度地将支持重心向乡镇级倾斜,进而缩小已造成的智慧化建设城乡差距。加大对乡镇级智慧城管的资金、人才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乡区域内智慧城管的宣传力度,提高乡镇级人群对智慧城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加强对群众诉求的收集与调查,针对需求提供服务,将智慧城管的建设落到实处。二是向乡镇级选派中心骨干,乡镇级层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机会少,人口流失严重,人才缺口大,高精尖的人才需求大,应该积极做好引导工作,输送专业优秀人才队伍保障智慧城管建设的质量与专业性。此外,加强对乡镇级智慧城管工作人员的培训,因地制宜制定定期走访制度,深入实地及时了解当地需求、掌握当地智慧城管开展的具体情况,保证信息对称,使当地群众的需有所供。三是充分利用宁波市市县区级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以及遥感卫星技术等对智慧城市管理区域进行全面彻查,确保零掉队,确保智慧城管全覆盖。

 (二)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队伍培训机制

随着智慧城管在宁波市的辐射性推进,城市管理中所需处理的案件种类与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智慧城管是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对于XX部门来说,这既是挑战亦是机遇,XX部门应主动适应新趋势,加强智慧城管建设部门的执法队伍建设。

一是对XX内部智慧城管中心的在职人员进行有计划地培训,智慧城管是新兴产物,大多数在职人员对其的了解与认知程度还有限,XX部门应聘请符合条件的相关专业人士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并制定智慧城管培训考核机制,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在职人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切实从XX内部挖掘力量,适应新趋势,保证智慧城管建设的专业性。

二是继续沿用信息采集员服务外包形式,更加注重信息采集员的整体素质,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现阶段宁波市信息采集队伍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社会中无稳定工作的人士,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信息采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采集员虽然是服务外包人员,但更是城市管理中发现问题的一线人员,应重视并强化采集员工作的业务素养,定期由智慧城管建设中心或用人单位组织培训,规定每月、每年培训的最低累计时长,各区中心开展的采集员业务培训计划应该抄送市中心进行备案管理,并定期参加市级层次统一组织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筛选,考核不合格的信息采集员取消其继续工作的资格。此外,XX部门还应该关注信息采集员的薪酬和津贴保险,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精于并乐于自己的岗位。

 2.建立专家智库,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智慧城管作为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需要一支兼具信息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中心应建立一个专家智库,加大科研力度,同时联合宁波市高校共同加大对人才的联合培养力度,并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工作岗位中去。例如,宁波市XX部门可以与宁波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定期进行学术研究,开展专题研讨会,组成专门的智慧城管研究所或服务团队,集思广益,为智慧城管工作提供专业特长、服务项目开发、应用技术革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信息采集队伍的专业性促进宁波市智慧城管向专业化、科学化发展,提升宁波市智慧城管的整体智慧化水平。

 (三)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

现阶段,宁波市智慧城管依旧遵循的传统的“强XX”的单中心治理理念,组织框架、运行流程以及权力的分配的垂直性决定了管理方式的单向性,这与城市治理现代化多方合作共治的理念相悖,难以发挥智慧城管应有的作用与效能。因此,需要将宁波市主导的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进行转型升级。多中心治理寻求集权与分权的均衡,治理主体是多元的而并非单一一个且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和的,如图4.1,多中心治理理念下的智慧城管运行意味着要突破传统意义上XX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单一主导地位,建立起具有“掌舵者”角色XX、具有一定规模化的企业、具有公共服务特征的社会组织的平等且独立的多元主体权力中心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多个主体独立或者协同为城市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型城管模式。在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中,XX应该更加注重其他多元主体所能发挥的作用,形成XX、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共享、共治、共竞模式,通过多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构建宁波市智慧城管领域的多中心治理格局。

c61d2be915d088ca6c8f5edbbc751430  图4.1 多中心智慧城管权力分配运行的基本方向

 (四)健全立案及审批体系,提高智慧化水平

随着宁波市智慧城管的不断发展,所需处理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案件种类多且杂,但案件质量整体不高,案件结构分布不均。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立案及审批体系尚不健全,立案标准不统一、不明确以及案件审批门槛低,程序化与系统化不足,二是受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限制,目前宁波市智慧城管信息采集水平仍有待提高。

慧城管的运行成效离不开严密的、体系化的城市管理问题立案及审批体系。因此要完善城市管理立案及审批体系建设,制定明确统一的立案标准,为信息采集队伍提供指导;案件审批部门应严格把关,端正工作态度,对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进行驳回,避免大量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进入案件处置流程,从而拉低整体的案件质量,降低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应该加强对宁波市智慧城管的技术设施以及技术设备的投入,尽快推进宁波市智慧城管全覆盖,进而提高信息采集的智能化与智慧程度,减少各环节人工参与度,推进案件的自动派遣,真正做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高服务的质量,确保城市智慧化发展方向。

(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强化政民互动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认知度

现阶段宁波市智慧城管已经搭建了城管热线电话、网络受理平台、官方公众号、微博、“甬城管+”APP等相关互动、投诉的受理、跟踪、评价等公众参与渠道,但由于目前我国智慧城管的发展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大部分公众对于智慧城管的了解程度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听过”层面。要想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智慧城管的建设中,就应该让公众对其产生兴趣。首先应该让公众了解什么是智慧城管,智慧城管如何运行,以及智慧城管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与益处。因此应该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新媒体等方式扩大宣传的广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借助各街道、社区、公共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通过拍摄智慧城管宣传片、派发智慧城管宣传单等方式,深入实地,走近市民身边进行宣传,提高市民对其认知度。这种“走出去”的宣传模式也有效弥补了老年群体平时由于网络生活较少而无法参与的盲区。在宣传的过程中,向公众普及智慧城管的运行理念、运行模式以及其能达到的预期效果,能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化与智慧化,让老百姓在了解的基础上去参与。

 2.重视参与者地位,落实奖励政策

要强化公众参与在智慧城管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参与者在其中的地位,让公众在参与中逐渐培养其一种责任感以及对智慧城管的信任感,从而建立起一种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良性循环。宁波市智慧城管可以通过“甬城管+”APP以及96310(含12319)城管热线电话等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问题,让公众可以直接评价、举报、以及对现阶段智慧城管运行工作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实现政务信息、政务数据、政务考核结果公开化、透明化,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全民参与。对于公众反馈的及时有效的信息、意见与建议,智慧城管中心一旦采用,参与公众将在平台上获得一定金额的红包奖励。同时,任何参与形式都将实名制,对于公众提供的信息进行核查,有奖励机制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反馈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保证公众参与度的同时也保证了高效率和好效果,进一步拉近了政民距离,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地位感,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城市管理环境由生态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型。

 五、结论

智慧城管作为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它不仅仅只是在现代化城市管理中的一项技术支撑,更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它更加强调广大公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全面智能的感知、智能协作和智能分析,为公众提供更加科学、智慧、高效的服务;更加站在公众的角度,强调人、事、物的互联互通,凝聚XX、社会、市场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力量,推动城市管理的环境由生态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型,共同塑造现代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是当前城市管理迫切需要的必然产物。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多中心治理、服务型XX等相关理论,对宁波市智慧城管的建设与运行状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得出宁波市智慧城管在现代化城市管理中存在以下五个问题:智能化建设不均衡,智慧化水平城乡差距大;信息采集模式待优化,信息采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案件结构不均质量低,立案审批机制不健全;单中心治理模式存在缺陷,社会力量协同不足;公众互动积极性低,参与不足等主要问题。同时,针对现阶段宁波市智慧城管运行中地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与建议。具体来说,在推动智慧城管建设均衡发展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投入精准度,统筹智慧城管城乡建设;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建立队伍培训机制,进而提高队伍的专业性;在治理理念方面,推动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在立案及审批体系方面,健全立案及审批机制,提高智慧化水平;在公众参与层面,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认知度,重视参与者地位,落实奖惩机制等。

因为智慧城管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本文研究仅以宁波市智慧城管为典型例子进行了研究,同时受作者理论知识储备以及研究技术与方法的限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随着知识储备的不断积累、个人能力、经验的提升,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改善与提高。

智慧城管的出现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范式,它的出现也为信息技术与人工执法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智慧城管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日后的推进中还会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信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管理精细化的发展,加之社会对智慧城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可以预见,明天的“智慧城管”会引导城市管理由生态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型,由单一的生产模式向智慧化、精细化、民本化模式转型,重塑现代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改善市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环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陈艺.社会治理视角下完善城管综合执法体制路径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6(03):76-81.

[2]郭竹馨. 邻避冲突中的地方XX回应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

[3] 佚名. 特别关注智慧城市在宁波-智慧城市:进入深度整合期[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4,0(6):26-38.

[4] 吴雨谦. “智慧城管”背景下义乌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

[5] 张璋. 温州市瓯海区智慧城管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20.

[6] 丛日早. 大连市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7] 张林茜. 温州市智慧城管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8] 张征宇. 宁波市智慧城管范围管理与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9] 陈祺.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宁波智慧城管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8.

[10]李雪松.技术赋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于“智慧城管”的案例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0.

[11] 丁炜锋. 杭州市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12] 胡志强. 深化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D].宁波大学,2017.

[13] 倪雪.大数据背景下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的研究[J].法制博览,2019(19):35.

[14] 许泽,刘静,于吉兴.“数据共享”开启行政执法监督新模式[J].中国司法,2021(04):51-55.

[15] 黎慈.人工智能嵌入行政执法的法理分析:现状、风险与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20

(07):133-140.

[16] 宋刚.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创新2.0视野下的城市管理创新[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14(06):11-14

[17] 朱文梁. “智慧城管”推行中的难题与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18] 刘熙瑞.服务型XX——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XX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07):5-7.

[19] Park Min Sun,Lee Su Jung,Chang Sung Ok. Exploring a Nursing Home-Specific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ward Palliative Care for the Demented and Complex-Disabled Elderly.[J].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ing : JHPN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es Association,2019,21(6).

[20] Kourtzanidis Konstantinos,Angelakoglou Komninos,Apostolopoulos Vasilis,Giourka Paraskevi,Nikolopoulos Nikolaos. Assessing Impact,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Potential of Smart City Projects: Towards a Case Agnostic Evaluation Framework[J]. Sustainability,2021,13(13).

[21] Acquisdata. SMART CITIES 29 NOVEMBER 2021[M].Acquisdata Pty Ltd 2021:2021-11-29.

  致 谢

到时间了,台历上的日期提醒我该写致谢了。光标停留于空白页数月,我仍不知该如何动笔写下我大学四年致谢的第一个字。

仍记得今年二月初我回到沈阳的那个傍晚,飞机将要着陆的时候,我望向窗外,一望无际的夕阳。四年前我第一次与这座陌生的北方城市相遇也是在暖橘色的暮色中。当时我拍了一张照片,存在备忘录里,并写下“嗨!在黄昏中遇见你。”好巧,大学最后一次回沈阳,又在黄昏中,四年一晃而过。

这四年一直都在迈步向前走,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到回头看的年纪,所以我一向都不会花太多时间去回望任何经历,体验过即过。最近这段日子常常躺在操场上晒太阳,一闭上眼,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四年的一些碎片,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要和这四年告别了,忍不住驻足回头看看。大一的懵懂与新奇、优哉游哉以及每个周二的早间在校园广播里听到自己声音的欢喜;大二的探索、东张西望以及背上相机漫步在沈阳街头春夏秋冬的兴奋;大三的桎梏与坚定、被填补的空白以及夏末散步在南区操场每个傍晚的平静;转眼到了大四,大四的坦荡、期盼以及在实习的每个工作日早睡早起规律又散漫的幸福……回望这四年的脚步,或许踏下的每一步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我感受到的每一步都是跳跃着的、轻盈而又有量,我很幸运。

感谢我的导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也谢谢他给予我的肯定与信任,整篇论文完成得还算顺利。感谢我的辅导员老师及其他任课教师,这四年在管院,感受到了学院许多老师的关怀与照顾。很庆幸在求学的每个阶段自己都能遇到一位让我受益终身的老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柏琳老师,她的教育方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心中的那团火而不是往里灌水。她并不只是在教授一门课程,在她的课堂上我能感受到她的真实与存在,可以感受到在学科素养与专业知识的背后她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她也是我管理学的启蒙老师,也正是她在不经意间悄悄点燃了我心中的那株小火苗,让我在管理学的探索中逐渐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学科兴趣。

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我,高考填志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座北方城市,四年后我的生命里结下了许多跨纬度的缘分。在这里,特别感谢邵倩茹,她单纯可爱,勤奋专注,这四年我能回忆起的所有欢愉时光都有她的身影;谢谢XXX,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最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感谢XXX,她乐观开朗、心思细腻,我们总能在彼此需要的时候接住对方的各种情绪;感谢XXXXXXX她们在我迷惘的上个暑假给予我太多真挚、用心的鼓励,也给了我拍拍尘土继续向前的力量。感谢朱证洁,很开心,高一结识的我们在沈阳这座城市开始了我们的第四年;感谢姐姐,于我而言,这四年她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感谢XXX,以及在志愿实践部遇到的每个小伙伴,因为同样的兴趣聚在一起的我们做了一些微小却有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感谢四年来的陪伴,也感恩在这个重要价值观逐渐丰满的四年我们选择了与彼此站在一起。感谢在不同阶段相识并携手余生的好朋友们,谢谢大家的爱,无论多少次回想,我都感叹所有相互陪伴的时光熠熠生辉。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努力的爱着我,谢谢任何时候都给予我最大鼓励与偏爱的奶奶,她常常对我说平常心就好啦!”,短短几个字却伴随在我不同阶段的重要决定里;感谢一直都尊重我选择的爸爸妈妈,他们一边说着要放手却始终小心守护在我左右,还要感谢随时都能懂我各种奇怪想法的妹妹。我自诩一直是个很独立的人,很多时候我会想,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我都可以自己尽力去完成,但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我才知道停下脚步消磨时光的日子才更像生活,是他们给了我足够的勇气与底气去从容面对生活的种种未知。

郑重感谢我的母校,或许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我一辈子都无法直接用上但却会影响我一辈子。这里让我在积极探索未知与确立自我的四年中,有了更多很好的相逢,也几乎满足了我对大学校园生活的所有期许。也庆幸,今年九月将在种满梧桐树的南京街头开始未知的生活,未来还有三年的校园时光可以去握住。这四年,摇摇晃晃,好在有值得安心交付后背的家人朋友,也谢谢自己的执拗与不妥协,又是值得感恩的四年啊。

最后,感谢摄影,它让我找到了与生活交流的另一种方式,我也逐渐在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找到了属于自己心中的那片小天地。

如今我们就要奔赴各自的生活,愿更坦荡,不妥协于被生活打磨得更加圆滑的固有设定,希望我们能够保有自己想守护的那根棱角,用旧的棱角打磨出新的棱角。珍惜当下的力量,在各自生活的秩序里,喜欢什么,就去扑倒。

谢谢存在于我生命中,这温润轻盈又炙热美好四年。有幸见闻,得到已甚多。

毕业快乐!( •̀ ω •́ )y

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现代化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7月3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7787.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7月30日
Next 2023年8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