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居民金融素养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各类理财产品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进行理财产品的购置以及对自身金融活动进行审视。市面上理财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们如何进行正确的进行理财产品购置变得至关重要。从居民层次出发,其个人的金融素养是影响其进行理财产品配置的主要因素,金融素养代表了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了解以及金融技能使用的熟练程度。只有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才能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里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从国家层次出发,提高居民金融素养对于稳定金融市场预防系统性风险有着深刻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中国家庭的金融素养水平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来探究其对理财产品配置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金融素养对理财产品持有的影响以及金融素养对家庭持有的理财产品份额的影响。最后据此对家庭和金融机构以及XX部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素养,家庭金融,理财产品配置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规模也相应大幅增加。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家庭的户均资产规模为317.9万人民币,而在2015年我国的家庭户均资产为92.9万人民币,这六年里我国居民家庭资产平均增长率为22.7%,其增长速度较快。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我国家庭户均资产317.9万元中,非金融资产(住房、汽车、家庭耐用品等)占据其比重的79.6%,我国家庭总资产中金融资产的占比为20.4%,而住房资产的比重却高达59.08%。与其他国家进行比对,X家庭总资产中的金融资产占比为68.4%,住房资产比重仅为30.58%,日本在2021年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占总资产比重高达65.1%,而即便是相对而言较低的英国、瑞士等国家其金融资产比重也都占家庭总资产的一半以上。综上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居民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严重不足,居民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房产是其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房产的低流动性使得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回报率很低,金融资产没有发挥资本应有的功效,没有提高技术生产力。
家庭金融资产配比重银行存款,轻投资理财,是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第二个特点。分析居民资产投资的配比,发现我国居民更偏好银行存款以及理财产品投资,厌恶股票和基金投资,在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占比最高的为银行存款,这一比例高达42.9%,其次是理财产品,其占比为13.4%,股票以及基金分别占8.1%和3.2%,而最少的为债券,占比只有0.7%。从这一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大部分居民为风险厌恶者,这并不意味他们会完全拒绝风险产品,而是他们在做投资决策时,相比于具有更高收益的产品他们会更愿意接受另外一个预期收益更低但是相对而言更加保险的产品。基于以上现象发现我国居民大多是稳健型投资者,他们的风险偏好较低。
朱文佩和林义[1]利用大学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从金融知识、金融态度以及金融行为三个角度分析金融素养水平,指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的平均金融素养都偏低。居民金融素养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投资行为,从而影响到居民资产的收益率和居民收入;并且,资本资源的配置还将影响资本投资的效率,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综上,当前我国居民资产规模不断上升,但房地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严重偏高,同时,我国居民资产配置失衡,居民金融素养较低。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的核心要素,资产配置效率低下,将严重拉低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基于此,分析金融素养对家庭资源配置的影响,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挖掘金融素养对理财行为的路径分析,为提高居民金融素养提供方向。
1.2 研究意义
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资本配置效率将直接影响经济生产力,当前资产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自有资本和国民的投资理财,因此,正确的家庭理财产品配置将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居民作为理财决策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居民的金融素养,即金融素养会决定理财决策,综上,分析居民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于家庭而言,居民通过提高金融素养,可以提高其理财决策的科学性。对于金融素养水平较高的家庭,其获取金融信息的能力较强,可以根据基本的金融知识合理购买理财产品,拥有较强的分散投资风险意识,将直接改善资本配置水平。资本利用效率提高,一方面将提高家庭投资报酬,提高家庭收入;另一方面,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推动我国产业发展。
第二:对于XX而言,金融市场是企业和居民获取资本的主要市场,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投资。居民理财行为和决策,将直接影响金融市场资金的供给和配置,影响资金流动和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通过提高居民金融素养,提高资金的边际效率,改善居民理财行为,推动金融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投资者金融素养越高,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一方面将直接降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时间成本,即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向居民推销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居民科学的理财行为,也将直接提高金融机构收益。
1.3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本文首先分析研究相关的背景,然后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大量搜集与阅读来介绍各个学者对于金融素养的理解定义,同时研读各学者对于金融素养的度量所采用的方法,最后对本文出现的金融素养内涵以及对金融素养度量的方法进行介绍。
第二:分析我国金融素养和家庭理财产品的配置,主要介绍我国居民家庭金融素养水平和居民家庭理财产品持有额度。分析金融素养对投资者风险态度、投资者预期收益及回报周期、家庭投资决策的影响。
第三:根据以上的分析,最后从推动普及金融教育、建立健全管控制度和加强金融知识宣传等角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建议,改善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
第2章 金融素养的相关理论概念
2.1金融素养内涵
金融素养是个体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水平。金融素养是个体所具备的金融知识、行为和技能的综合,衡量了个体拥有的金融知识储备和运用金融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刘乃梁[2]指出金融素养是金融消费者应当具备的理解金融产品、概念和风险,作出理性金融决策,有效获得金融支持与帮助等增进个人金融福利的能力。Abreu[3]基于金融资源利用的视角,认为金融素养是指对金融市场上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整合,并通过掌握的金融知识以及实际的金融技能最终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Hung[4]从金融素养利用结果的角度出发,指出金融素养是人们掌握基本金融概念以及在使用和管理资金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配置金融资源,以实现终身财务保障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1年指出金融素养是与金融决策相关的,实现金融福祉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意识、态度和行为。综上,金融素养可以指居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对金融知识的应用水平,以及运用金融知识获得的收益。
而在本文中,所采用的金融素养定义为: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根据其所认知的相关金融知识和掌握的对于金融风险的理解,在金融市场做出的符合经济规律的有效经济决策并从中获取相关经济利益和达到资产增值的一系列个人技能。其中金融知识包括但不限与其对金融市场的了解、货币市场的了解、各类金融工具的了解、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了解等。而金融风险则囊括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系统风险等九种常见风险。
2.2金融素养水平的度量方法
首先,对于金融素养的度量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最早度量金融素养的一个方法是Mitchell在2004年提出的,通过对“风险”“利率”“通货膨胀”这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衡量[5]。后来,根据Huston的定义[6],客观金融知识可以理解为金融活动参与者实际上了解的知识,而主观金融知识则是金融活动参与者自己认为的自身对金融知识的认知程度,即金融素养中的金融知识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之分,所以相应的,对于金融素养水平的测度也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金融素养的测度可以通过问卷研究形式来调查,根据受访人能否正确的给出关于金融市场知识的回答来衡量。而主观金融素养的测度由受访人自身对于自己的金融素养状况做出评价,即通过自身对于金融知识认知的信心进行测度。对于整体而言,存在着一些自视甚高或者不露锋芒的受访者,故不能简单的认为具备较高金融素养水平的个体其主观金融素养一定高,或者是主观金融素养高的个体其客观金融素养一定高。所以对于金融素养水平测度,需要通过客观金融素养(实际水平)和主观金融素养(自我评价)两个部分进行融合开展。
其次,金融素养对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现有文献大多通过金融知识相关的问卷调查测度。尹志超[7]等设置利率计算、通货膨胀、投资风险等与金融相关问题,根据受访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定量测度居民的金融知识,之后这一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廖理等[8]将金融素养分为客观金融素养和主观金融素养,客观金融素养指受访者对于存款利率、单利、复利、通货膨胀、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中央银行、股票风险、风险比较、股票判断、基金判断和股票市场这12个问题的问答,其中前面7个问题是基础金融素养指标,后面5个是高级金融素养指标。主观金融素养是受访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孟宏玮等[9]用狭义的金融素养因子、金融技能因子和金融态度因子三个角度,衡量居民的金融素养。狭义的金融素养因子包括存贷款利率和金融风险等问题,金融技能包括金融习惯等方面,金融态度则包括消费、投融资方式的选择。综上,根据金融素养的定义,学者们对于金融素养的测度,都是以金融知识为基础,设置金融相关的问卷调查,来测度居民的金融素养。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从金融知识水平、金融技能水平和金融风险水平三个角度分析家庭的金融素养。
第3章 金融素养与家庭理财产品配置
3.1我国居民家庭金融素养水平分析
3.1.1金融素养水平
本文的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分析从我国居民家庭对金融市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金融技能和金融风险水平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指出,在2021年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指数得分为66.81,相比于2019年的64.77提高了2.04。从整体上观察,我国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的认知和金融技能的使用比较良好,处在中等水平。
朱涛等从复利、通货膨胀和风险分散三个角度对不同国家国民的金融素养进行对比,得到如表3-1的结果。发现我国居民对于金融素养的相关知识了解比较全面,相对而言是优于其他国家的[10]。
表3-1 不同国家金融素养的比较
国家 | 复利 | 通货膨胀 | 风险分散 | 3个全对 | |||
正确 | 不知道 | 正确 | 不知道 | 正确 | 不知道 | ||
中国 | 69.6% | 5.2% | 76.1% | 15% | 45.3% | 31.2% | 27% |
X | 64.9% | 13.5% | 64.3% | 14.2% | 51.8% | 33.7% | 30.2% |
日本 | 70.5% | 12.5% | 58.8% | 28.6% | 39.5% | 56.1% | 27% |
瑞典 | 35.2% | 15.6% | 59.5% | 16.5% | 68.4% | 18.4% | 21.4% |
蔡洋萍等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从金融知识、金融技能和金融风险三个角度对居民金融素养进行测度。其中金融技能主要考察受访者复利的计算以及概率的计算,金融知识则考察受访者对金融工具的了解程度,以及金融的使用方法,金融风险则考察受访者对金融风险的组成,以及避免金融风险的方法的了解程度。金融知识、技能和风险都是两个题目,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他们的调查得到以下的结果[11]:
表3-2 居民金融素养测度
指标 | 得分 |
金融知识 | 1.31 |
金融技能 | 1.42 |
金融风险 | 1.63 |
综合 | 1.45 |
根据表3-2的结果可以发现,得分超过1分说明,大部分的受访者都可以答对1个,所有受访者的综合得分是1.45分,说明70%的受访者可以答对2个,综上,说明我国居民金融素养较好。
3.1.2金融知识水平分析
《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中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拥有较为理想的金融态度表现,该调查报告从:现金的必要性、超前消费的态度、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和对金融教育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展开。报告指出我国居民金融消费者都对现金的必要性普遍的表达认同,并且不认可商家拒绝收取现金的表现。而对于通过贷款进行超前消费的做法则表现出了非常严谨的态度,问卷调查结果如图3-1所示,只有不足23.57%的人会考虑贷款消费,同时对负债消费的态度各个年龄段的人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意愿,在18-30岁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有65.66%考虑使用贷款进行商品购买。
图3-1 居民负债消费意愿
从图3-2所示,从居民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来看,50.12%的消费者认为其互联网金融是及其便利的,还有34.97%的消费者认为其存在便利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关的金融风险,另外有6.28%和8.63%的消费者表示不方便以及从未接触过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其服务。可以明确看出,我国居民消费者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持有比较开放的态度。
图3-2 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有23.29%的受访者认为良好金融教育是极其重要的,23.29%的受访者则认为良好的金融教育比较重要,而只有不足2%的受访者认为金融教育不重要。这一数据和2019年的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我国居民消费者对金融教育的注重程度不断提升,相比于2019年,我国消费者对金融教育的支持程度提升了14.04%。总结而言,与国际进行比较,我国的居民其金融素养水平为中等偏上,我国居民金融素养中的金融态度又优于其他国家,对于金融知识方面我国大部分居民还是缺少足够的认知。而负债消费意愿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较低,表明我国金融消费者在日常消费方面较为理性。
3.1.3金融技能水平分析
根据报告可以了解到,我国居民消费者对于生活日常支配较为合理,中国家庭大部分都处在一个收支盈余或者平衡的状态。对于问卷调查的受访者而言,他们主要通过金融机构的营业执照来对其资质进行判断以及营销人员的身份证明以及拥有的从业证书判断。绝大部分受访者明白如何处理日常生活的金融问题,例如合法准确的处理假币残币、正确的使用维权渠道、以及对于金融隐私等方面保持较高的警惕性。
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于投资决策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问卷中有44.03%的人选择金融理财产品时是依靠自身金融素养独立决策,而26.69%的人通过咨询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决策,10.77%的受访者通过金融营销者的推荐进行投资决策,另外有16.98%的人会通过身边的熟人进行决策。即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无法自身独立参与投资决策,忽视其中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对于分散投资等基础金融技能也相对较弱,以及对金融投资的预期收益具有非理性特征,投资行为往往不够理性。
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在G20国家中排名较前,其优势主要表现在金融态度上,我国消费者对于利率计算有明显优势,但金融技能中的分散化投资以及对风险和收益的预期认知不够完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投资方式往往会更加单一而且缺乏足够的理性,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对于金融市场的波动有巨大影响。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年龄上呈现出一个“倒U形”的分布,青少年以及年长的人相比其他年龄段而言金融素养会较低,长者们的金融需求还是通过线下形式的传统渠道满足,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
3.1.4金融风险水平分析
家庭金融素养中的风险态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第二类是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第三类是风险中性的投资者。其中,风险偏好型家庭是指选择高风险或风险较高的资产投资以获得高回报或较高的回报;风险厌恶型家庭是指选择投资略低收益的资产以规避风险;风险中性型家庭是指选择风险水平和投资收益水平都处于平均水平的家庭。本文研究不同风险态度的家庭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根据《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的结果发现,如图3-3所示,18%的受访者是风险偏好型投资者,他们热爱风险,34%的受访者是风险厌恶性,他们不能接受风险,48%的受访者是风险中性,他们的风险水平和收益水平都处于中等水平。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居民大多属于风险厌恶或者中性,投资者风险偏好水平低,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意愿较低,稳健性投资者占比数量较多。
图3-3 不同风险偏好消费者所占的比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图3-4显示了不同风险偏好的家庭是否投资股票的调查结果。发现风险中性的居民,不购买股票的家庭占比62%,购买股票的家庭占比38%;而对于风险厌恶的家庭,不购买股票的家庭占比82%,购买股票的家庭占比18%;对于风险偏好型家庭,不购买股票的占比27%,购买股票的占比73%。根据上述调查结,不难看出家庭风险偏好将直接影响家庭的理财行为,风险偏好型家庭更喜欢股票投资,他们更加喜欢通过多种渠道配置资源,而风险厌恶的家庭,大多拒绝股票投资。
图3-4 不同消费偏好的居民购买股票的意愿
综上所述,在金融知识方面,不同金融知识水平的消费者,持有不同的理财行为,18-30岁这个年龄段有大部分的消费者喜欢超前消费,即贷款消费。对于互联网金融,大部分消费者是认可的,但也有三成的消费者认为其有一定的风险;在金融技能领域,一半的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时依靠自身的金融素养,接近三成的人选择咨询专业人员;以上分析说明,消费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可度比较高,他们也认为金融素养对互联网金融有较高的影响;最后,我国消费者大多是风险中性的消费者,他们对于股票等理财产品的偏好不高,消费者接受风险的能力不强。
3.2 我国居民家庭理财产品持有额度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于资产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进行理财规划,通过理财等方式进行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家庭理财就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以及相应的承受能力对金融市场上的各类理财产品进行投资安排,实现资产效用最大化并且获取经济利益。常见的家庭理财产品包括了储蓄、基金、债券、股票、黄金、保险、房地产等。根据《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如图3-5所示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中无风险金融资产(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现金、公积金余额)占比为47.4%,低风险金融资产(包括基金、债券、理财产品、贵金属、外汇、保险、借出款等)占比为45.7%,而高风险金融资产(股票、其它金融衍生品)占比只有6.9%。
图3-5 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构成
从整体上看,我国居民对于高风险金融资产的参与比率极低,家庭无风险金融资产的占有比率非常明显的高于家庭风险资产的配置。现金以及储蓄存款占比39.1%,即可认为中国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中有一半是以现金和储蓄存款的类型存在,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过去金融市场的较高的无风险收益率影响,过去较高的无风险收益率或者是低风险金融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满足中国绝大部分居民对于收益率的要求,所以居民表现出风险厌恶和对风险承担的畏惧。并且根据央行的调查还能发现,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资产的317.9万人民币,非流动性的实物资产占比约为79.6%。其中房屋资产占非流动性实物资产的59.08%。这是由于自古以来“安家立业”的传统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对于普罗大众,买房是居民“成功”的证明,同时房价十几年来的不断增长带来的经济利益和财富效应都使得老百姓对此趋之若鹜。生活中的户口、良好的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都与房子绑定,所以对于居民而言房子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理财产品的占比为26.60%。居民家庭在对理财产品进行投资的时候着重关注的是收益率和风险程度。根据数据显示,有54.6%的投资者在进行理财产品购置时希望其本金不会有任何的损失,12.9%的投资者接受5%以下的本金损失,另外的14.7%则没有明确界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家庭对于投资的理财产品有强烈的刚性兑付要求。同时我国居民家庭普遍希望理财产品的回报周期较短,并且理财产品的购置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相关部门对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规范市场、保护整体利益对各类金融产品也有准入条件来作为投资门槛。种种因素对于居民家庭的投资理财都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居民对于理财产品的购置兴趣也较低。
第四章 金融素养对我国家庭理财产品配置影响
4.1 金融素养对投资者风险态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居民家庭的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的认知和金融技能的使用比较良好,处在中等水平。对于家庭消费者而言,影响其进行理财产品购置的主要因素是该产品的风险程度。风险表现出预期收益以及成本代价的不确定性,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可以分为:为了追求高经济收益而愿意承担高风险的风险追求者、在面对风险时既不回避也不追求的风险中性者以及对风险进行最大规避的风险厌恶者。Gusio和Paiella的调查研究认为,风险追求者们对于理财产品投资的兴趣更大。风险态度非常明显的影响到家庭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配置,根据调查研究风险厌恶者投资风险理财产品概率不到10%,但是风险追求者有33%的概率会进行风险理财产品购置[12]。而对待风险的态度很大部分又取决于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其金融素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于金融市场的了解认知以及金融技能的使用熟练程度的提高,投资者的对于风险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家庭金融素养水平较高的,可能持有的风险类金融产品数量越多,对于中高风险的资产进行配置的占比较大。这是因为家庭的金融素养水平首先影响到居民对于风险的看法以及态度,对于风险接受的程度又进一步影响投资者们的理财产品投资活动。一个家庭财富管理者受过良好教育,有较为良好的金融素养,可以更明确的掌控自身的投资行为和处理金融活动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也具备更强的信心。而自身对投资行为判断的信心则会让投资者表现出更积极的风险接受程度,即加大了对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13]。
4.2 金融素养对投资者预期收益及回报周期影响
对于影响我国居民家庭投资理财产品的另外重要因素分别是: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以及回收周期和流动性。36%的家庭投资者进行理财产品购置会根据其收益率进行选择,其次有34%的家庭投资者会根据风险程度,有11%则是通过其流动性进行判断。
从理财产品的回报周期来看,根据《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绝大多数的家庭对于可以接受的投资回报周期在一年以内,我国家庭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报周期接受程度较短。如图4-1所示,对于投资者家庭的财富管理水平进行分类,选择得分85分以内的、85-100分的进行理财产品回报周期的认知度分析,发现家庭财富健康得分在85分以下的有10.2%的受访者家庭对回报周期的认知度不高而在健康得分85-100分的家庭中这一比例只有0.8%,对家庭财富管理能力得分较高的家庭而言,其对于投资的理财产品的回报周期认知程度也会更高。
图4-1 不同家庭可接受的回报预期
从投资者对投资活动的预期收益这一因素来看,我国的投资者对于预期的投资收益不够理性,对进行分散化投资的理念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受访者中,仅仅只有不到29%的家庭投资者接受5%以内的投资收益率,且在中青年群体里这个非理性的程度越大。陈宸等(2022)对于投资预期收益率的认知不明确而产生的非理性投资活动可能会大大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例如产生“羊群效应”等。预期收益与风险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一般金融产品遵循“高风险高回报”的规律,不同的预期收益在不同的风险程度下,投资者的选择也是不同的[14]。陈瑾瑜和罗荷花(2022)提出:居民对预期收益率的判断依赖于居民投资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动态性以及时间性。对于金融素养较高的家庭其获取金融信息的方式更为全面且收集到的金融信息可信度会更高[15]。
4.3 金融素养将直接影响家庭投资决策
第一是城乡差异。对于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而言,其家庭理财产品持有的额度有明显不同。城镇家庭与农村家庭相比,其接受教育的年限更高,对于金融知识的认知也更为透彻,所以在家庭理财产品的购置意愿也会比农村家庭更加积极。由于所在地类型的差异而导致其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不一致和收入水平不一致,金融素养的水平便也不一致。
第二是收入和教育。随着家庭财富的积累,家庭财富管理者对于教育水平的提升投入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提高了金融素养。伴随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几个方面,居民们的金融素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故其对于参与理财投资行为的意愿也会相应增加。且金融市场发展让可供投资者选择的理财产品类型增加。一个稳定积极的金融环境对于提高家庭投资者的信心也有所帮助。
第三是家庭财务状况。家庭理财产品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也与家庭的财务状况相关,家庭总资产较高的家庭,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份额较高。城镇家庭除去必要开销后剩余的可自由支配的财产数量高于农村家庭,故参与理财产品投资的意愿也会增加。
第5章 提升居民金融素养的对策建议
5.1 推动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居民金融素养
金融素养是影响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可以让其更加正确的认识投资收益以及应对未来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为投资者灌输正确的投资观念,让消费者在投资时,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理财产品的收益同时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说明资产分散的必要性。在投资者进行理财产品购置时,可以提供该目标理财产品的历史收益和波动情况,并提出相关的风险预告。
加强金融教育培训,推动金融教育常态化发展,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金融教育体系,将金融知识以及金融技能应用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青少年的金融意识,扩大居民对于金融知识认知深度,同时投资者也要积极的参与到XX部门或者金融机构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去。金融机构也要参与努力提高客户的金融素养。频繁的与客户沟通,进行金融素养的传递。公司必须定期开展金融素养活动,使投资者有机会熟悉市场,增加投资者获得正式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的机会。提高投资者对合理合法金融机构的认识,减少投资者落入非法集资陷阱的情况。
5.2 建立健全管控制度,发展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市面上各类金融理财产品也涌现出来。这些理财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相应存在着一定风险,金融中介作为投资者进行理财产品购置的桥梁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充分了解投资者资产状况以及个人的金融态度,对于需求不同或者能力不同的家庭提供符合其定位的理财产品。在销售金融理财产品的同时向投资者进行金融风险教育,在对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警示,让投资者清楚的明白该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
对于XX部门而言,市面上各类金融理财产品良莠不齐,XX需要建立健全完善对金融机构监管,及时对不合规或者存在重大金融风险的理财产品进行取缔。制定相关行业准则,以更加严苛的态度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管理,提升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标准,加强对金融理财产品信息真实性的审核。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为投资者搭建一个包括信息披露、风险预警、售后处理在内的完整理财平台。提高金融机构的设立门槛,让专业的机构成为市场主流。对金融机构的能力进行约束,在兜售理财产品时采用简介明了的语言对投资者进行介绍描述,不得通过复杂或者专业的词汇来隐藏相关信息。同时金融机构也不得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从中谋取更高的利润。XX需要联手金融机构培养及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都要做到言而有信,树立起良好的信誉,提高对于风险识别、风险应对和风险解决的能力,及时对投资者进行报告沟通,合理运用客户托付的财产并为客户创造经济利益,自觉接受监督,做到严谨专业。
5.3 加强金融知识宣传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大部分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较低,投资方式较为单一并且传统守旧,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家庭财富规模较小,理财观念陈旧惧怕风险,投资收益落后于通货膨胀。据此,相关金融机构在筹划新的理财产品时应该把居民的金融素养层次,风险态度类型考虑其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的同时做出最能吸引并且适合大众参与的版本,做大家庭理财这块蛋糕,实现机构和家庭双赢的局面。
5.4 提升金融素养,改善理财行为
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改善居民对理财行为的看法,提高居民的投资意愿。当前,我国大部分居民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都属于稳健性投资者,都偏好于把钱存入银行,或者跟风式的投资股票。以上的种种行为和现象,都必然会降低资本的投资效率,基于此,我们必须提升居民素养,让居民了解到风险和收益并存,让消费者了解投资和储蓄的机会成本,跟他们讲解通货膨胀的知识,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才能提高他们投资理财的效率,提高资本的效率。
结论
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类理财产品也大量涌现,家庭居民对于理财的兴趣也大幅度增长。但是各类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不同,面对风险的态度不同,对投资行为的掌控程度也不同,让各类理财产品变成一把“双刃剑”,正确的投资行为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小的亏损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波动影响。金融素养与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息息相关,想要更好的提高居民的投资活动质量,需要培养居民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水平,其中包括了金融知识的认知以及金融技能的使用等。
本文的研究发现居民的金融素养越高,参与理财产品配置的可能性也越高。金融素养与年龄表现出一个倒U形的关系,在年龄增长中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增长到一定的年纪后便发生金融素养水平的停滞以及下滑。年纪的增长让我国居民投资者对风险的接受能力降低,让其家庭资产配置更加倾向于储蓄等类别的低风险的保守理财产品,参与风险性的金融活动意愿大大降低。我国家庭居民对于风险金融活动的参与程度与投资者个人的金融素养水平呈现正比例增长,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家庭,参与风险金融活动的意愿更高。而在教育水平上看:学历的水平越高,金融素养也相应越高,进行理财产品购置的可能性也越高。经济水平较富裕的家庭的对于理财知识以及理财技能的掌握更为深刻,对于金融理财产品投资的参与意愿也会更高,城市居民其较高的金融素养水平推动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配置。
参考文献
[1]朱文佩,林义.金融素养、金融普惠性与养老金融资产配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03):43-57.
[2] 刘乃梁.金融素养培育的实践源流与制度因应[J].金融发展研究,2021(07):27-34.
[3] Margarida Abreu and Victor Mendes. Financial literacy and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J]. Quantitative Finance, 2010, 10(5) : 515-528.
[4]Hung A, Parker A M, YoongJ.Defining and Measuring Financial Literacy[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78(5):213-226.
[5] Cude Brenda,Frances Lawrence,Angela Lyons,Kaci Metzger,Emily LeJeune,Loren Marks,Krisanna Machtmes,College Students and Financial Literacy:What They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Learn,Eastern Family Economic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in Knoxville Tennessee,2006,February 23-25:102-109.
[6] Calvet Laurent,John Campbell,Paolo Sodini,Measuring the financial sophistication of Househol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393-398.
[7]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9(04):62-75.
[8]廖理,初众,张伟强.中国居民金融素养差异性的测度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1):96-112.
[9]孟宏玮,闫新华.金融素养、家庭杠杆率与家庭消费[J].金融发展研究,2019(12):30-39.
[10] 朱涛,林璐,张礼乐.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居民金融素养特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7,38(01):85-96.
[11] 蔡洋萍,罗亚云,熊佳琪.我国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测度及差异研究——以东中西部、东北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2(02):21-26.
[12] Annamaria Lusardi,Olivia S. Mitchell. How Ordinary Consumers Make Complex Economic Decisions: Financial Literacy and Retirement Readiness[J]. Quarterly Journal of Finance,2017,7(3).
[13] Sandra J. Huston,Michael S. Finke,Hyrum Smith. A financial sophistication proxy for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12,19(13).
[14]陈宸,方芳,张乐.数字普惠金融、收入水平与家庭负债[J].经济经纬,2022,39(01):127-137.
[15] 陈瑾瑜,罗荷花.数字金融、金融素养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J].武汉金融,2022(02):51-61.
谢辞
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我想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谢谢老师的不断指导与督促,让我在论文写作上有所突破。同时也要感谢我的父母,一如既往的对我表达支持,让我在求学的路上一马平川不用有任何顾虑,也感谢我周围的同学伙伴以及刘琛老师,让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孤军奋战、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友善热情。最后,还要谢谢梦田同学,在我焦虑的时候带我漫游厦门,在思想摇摇欲坠之时给我一个拥抱。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