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市人口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摘要

提高居民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山西省城镇化发展为研究目标,分析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U”型关系,城市人口数目取对数后阈值为5.1621,即城市人口数目只有超过阈值,才会显著提高居民消费,说明城市人口过多,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而是城市人口数目仍然不够高。作用路径分析发现,城市人口数目上升,会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后,全文从继续提高城市人口、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 城市人口数目产业结构人均可支配收入

1.引言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强调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以此提高经济的内生增长。2020年,山西省省发改委等2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实施意见指出:山西省需要给予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促进山西省消费扩容提质。山西省作为我国传统资源大省,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社会零首品总额的角度看,山西省2020年零售总值为6746.3亿元,2019年为7030.5亿元,2018年为6523.3亿元,而对于山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为22590.2亿元,2019年为17835.6亿元,2018年为16961.6亿元,零首品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中2020年是29.86%,2019年是39.41%,2018年是38.46%,而2020年,全国社会零售品总额占GDP的比重是38.95%,2019年是41.48%,2018年是41.28%,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快速下降,说明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差,2019年和2018年山西省居民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山西省消费发展较差,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进入新时代,山西省必须提高消费质量,多措并举的改善消费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人口是居民消费的主体,因此,人口数目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地区的消费潜力。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东中部地区经济失衡,山西省受到资源诅咒、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山西省人口数目出现下降的趋势,人口东南飞现象严重降低了山西省消费发展的质量和潜力。根据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山西省常住人口3574.1万人,2015年为3518.6万人,2020年为3490.5万人,可以发现山西省常住人口的绝对数目在持续下降,2011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下降0.2%。城市是人口的集聚地,城市人口居民消费更是消费经济的主力军。2020年。山西省城镇人口2183万人,2019年2143万人,城市人口数目在不断上升,而农村人口则在不断下降,城镇化发展不断提速,有利于发挥城市人口规模经济的作用,降低居民消费成本。综上,人口的持续减少严重阻碍了山西省消费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出降低了山西省居民消费规模,不利于消费的持续发展,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可以抑制人口数目下降的阻碍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山西省城市人口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厘清背后的逻辑机制,可以为山西省新时代的消费经济发展,为山西消费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 文献综述

城市化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基本动力,提高城市人口数目借助规模经济作用,降低居民消费成本,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陈昌兵(2010)发现,我国城市化发展会提高居民消费率,城市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U”型,即城市化发展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化才会提高居民消费。孙业亮等(2016)实证分析发展人口规模对居民消费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即增加人口规模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率,这与只考虑人口增速和人口规模的马尔萨斯悲观人口论是吻合的。郑得坤和李凌(2020)基于地级市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城市人口数目是影响居民消费率的主导性因素,而城市人口规模对居民消费是不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城市人口数目要比城市人口规模更有意义。李红平(2018)发现,城市人口占比上升可以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并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 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对提高城市人口占比没有显著促进作用。石贝贝和王金营(2014)得到的结论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后,受到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影响,城市人口增长没有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滞后于居民消费增长。

综上,现有文献分析城镇化和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和消费率的影响,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一致,而城市人口数目会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是线性关系还是非线性关系?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是否存在阈值?这是当前我国必须探讨的问题,只有厘清其内在的逻辑,才能为人口流动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扩大山西省居民消费的有效需求,促进山西省消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尝试加入城市人口数目的二次项,分析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的非线性关系,同时,作为资源诅咒转型的代表省份,本文将以山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省人口分布,即城市人口数目对山西省居民消费的影响,将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引入省域,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

3. 山西省城市人口和居民消费发展状况

3.1 山西省城市人口数目变化发展状况

近年来,山西省人口数目出现绝对减少,在省内人口也出现向核心城市集聚的态势,人口集聚的中心-外围特征明显,即人口不断向省会城市太原市集聚。

5d4153b97fdcc542b3051fa76f0a9c8c  图3-1 2020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人口变化

图3-1显示了山西省2020年11个地级市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发现太原市和运城市人口数目最多,阳泉市和朔州市的人口数目最好,人口数目最多的太原市是人口数目最少的阳泉市的4.5倍,从人口增长的角度分析,发现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省会城市太原市,其次是晋中市,并且,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比率只有这两个市是正值,说明其他市的城市人口数目2020都在下降。

基于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角度,奇普夫指数是衡量城市人口数目变化的指标。

(1)4bd97c0391eeee9aebe7485bd2d05f63

上式中R表示山西省中各个地级市城市人口在省内的排序,而size表示城市人口的数目。由于OLS存在很严格的条件,在小样本条件下,回归会存在偏误(孙斌栋等,2022;陈洁仪等,2022;丁玉龙,2021),本文根据Gabaix和Ibragimov (2011)的方法,对式(1)试做改进如下:

(2)a77e5890739052ad9a0234465880afba

对排序减去1/2之后,可以很好的消除奇普夫定律的偏误,使测度结果更准确。其中46ccf0312e0576bf4c749f3ad3e6d34c表示奇普夫定律的幂指,即zipf指数,表示回归误差系数,其中46ccf0312e0576bf4c749f3ad3e6d34c-2越大,表示中等规模人口数目的城市数目越多,城市人口数目规模体系表现出扁平化特征。

表1显示了我国城市城市群2015年-2020年城市规模演化现状,回归结果中R的平方为0.6-0.7的水平,因为,只选取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方程R方位0.6,说明回归显著度可以通过。2015年-2020年zipfs指数先下降后上升,2016年zipfs指数下降后,马上开始上升,说明山西省城市人口数目高的城市集聚人口的能力不断上升,中等规模人口数目的城市数量快速下降,高数目城市人口集聚明显。从zipf指数的绝对值来看,zipf指数远大于1,说明中等城市规模较多,核心城市人口集聚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

表12015-2020年山西省城市规模变化表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x 1.8331 1.82189 1.82462 1.8317 1.83777 1.83906
R2 0.674499 0.676488 0.69039 0.707334 0.721427 0.732219

3.2 山西省居民消费发展状况

本文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率衡量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图1显示了其发展状况,发现2014年-2019年间,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2019年人均消费达到22975元。但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呈现波动的态势,2015年和2018年都是下降的,2019年之后又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居民消费率用居民消费/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发现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近年来下降趋势有减缓的趋势。

11d15338bd255fcfbcd407d5c2b19e84  图1山西省居民消费现状图

综上所述,山西省人口向城市人口数目高的地区流动,说明城市人口高数目地区的人口数目会继续上升。同时,山西省人均居民消费不断上升,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近年来下降速率减缓。

4. 山西省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假说

4.1城市人口数目越高会促进居民消费

城市是要素集聚发挥规模经济作用而在空间上形成的产物,城市内要素集聚会产生投入共享、劳动力池和知识溢出等外部性作用,早期城市的形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果,早期城市人口数目不高,大多分布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居民消费以生活必需品为主。正如陆铭和陈钊(2008)所言:我国经济需要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市人口数目低的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数目高的地区集聚,居民才会享受到城市规模经济的红利,提高城市人口数目,从而提高商品多样性,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下降,从而降低商品总成本,提高居民消费效用,提高居民消费的引致需求,最终提高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假说。

人口数目较多的地区,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差异化更加明显,消费需求动力更强。从实物消费的角度看,人口数目多的地方意味着市场规模和商品生产、销售量大,企业间价格与非价格竞争也更为激烈,平均固定成本和价格也相对更低,生产者只有通过创新实现差异化生产,获得市场一定的垄断权,才能获得更多的短期超额利润,厂商差异化生产策略直接促进了产品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直接增加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可消费集合,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提升居民消费率。基于服务消费角度,人口数目多的地区更容易产生服务需求。大城市中的产业分布总是错落有致,高端产业需要低端产业提供互补性的服务,从而引致出更多的额劳动需求。此外,人口数目多的地区,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多层次、多样性的服务供给也相应增加,人们有机会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与成本便可消费到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消费供给端凭借人口数目和规模,实现了多样化的产品供给,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供给端产品供给的质量,也推动着居民消费上升。

假说1: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是“U”型关系。

4.2 城市人口数目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最终影响居民消费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居民消费水平由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提高城市人口数目,使得居民消费需求上升,扩大城市的有效需求,提高商品价格和销售量,会直接提高企业利润。一方面,需求引致的商品价格上升提高企业收益,企业利润上升的同时,劳动者报酬也会上升,从而提高居民收入,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最终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利润上升会促使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居民就业率,更多居民可以获得劳动报酬,从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城市消费状况。

人口数目较大的城市,人口的规模效应越显著,就意味着这些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城市内的居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实现更高的收入,可支配收入上升会增加居民消费意愿。基于微观视角,人口数目上升是分工深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提高人口数目,才能扩大市场规模,给产业链分工提供规模市场。市场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企业之间的交易水平,限制了分工的发展,从而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生产效率,影响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国民财富。人口数目较少的城市难以对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产生很强的需求,也很难为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只有在人口数目上升到一定水平,市场规模扩大提高对要素的引致需求,才能让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居民消费率的提升才更有实现的可能。因此,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2:城市人口数目上升会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居民消费。

4.3城市人口数目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提高城市人口数目,城市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快速下降,城市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快速上升,城市会向服务型和消费型城市转变,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是形成市场化供给与需求进行有效转换的重要基础,各产业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会影响居民消费,对居民消费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刘汝浩,2021)。城市人口数目特别高的地区,居民对于消费性服务业需求较高,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然后,消费型服务业发展,会降低居民消费成本,提高居民消费效用,提高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假说。

人口是构成市场的第一位要素,人口数目上升能为各产业输送劳动力,城市人口数目将直接决定市场的潜在容量。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数量和质量都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城市人口数目规模能否为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输送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前提条件,因此城市人口数目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当然,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城市人口数目不断上升的会带来人口结构升级,由简单的人口数目上升转变为人力资本积累(沈洁,张可云,2022)。人力资本的规模效应则会进一步促进技术的爆发,使得产业发展中技术和劳动力的投入比发生改变。最后,人口数目的快速上升,使得人口集聚快速发展,城市的内生增长动力梗阻,XX对这一区域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倾斜力度也会发生改变,XX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将对低技术产业的转移和对高 技术行业的引进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宏观上会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步倩,2021)。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城市产品的供给质量不断上升,从而间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假说3:城市人口数目上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居民消费水平。

基于此,本文得到如下的机制分析图:

ccaf2ccad965916d09fba67b30124e4f  图2山西省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图

5. 山西省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5.1 山西省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模型

本文为了消除时间和地区对回归的影响,首先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后用时间和地区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再次进行估计。

adacdeb17b59c0eb7291933ab696b9fd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2020年的《山西省统计年鉴》。并对居民消费水平、人口数目、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对数处理,以保持数据的稳定性。对于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将数据补全。

表2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大值为10.34474,是太原市居民消费水平,并且人口数目最多的地区也是太原市。数据的标准差都小于1,说明数据是平稳的,不存在异常值。

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样本数
10.34474 7.943037 9.8041 0.281151 264
10.26813 4.59184 6.402886 0.994696 264
10.69668 9.318118 10.00995 0.321605 264
ic 0.972353 0.056076 0.410585 0.140372 264

5.2 山西省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结果

5.2.1基准回归结果

表3为城市人口数目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基准回归结果。模型1中只考虑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城市人口数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提高居民消费,并且R方为0.1866。模型2加入了城市人口数目的平方项,发现城市人口数目仍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提高居民消费,但城市人口数目的平方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抑制居民消费,说明城市人口数目上升,在短期会提高居民消费,在城市人口数目达到一定限度后,人口数目的继续增长只会抑制居民消费,降低居民消费水平。即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关系。模型3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发现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的倒“U”型影响趋势仍然是显著的,这和假说1的观点是相悖的,原因是地区和时间效应会影响ols回归的结果。

接下来是固定效应分析,由于使用短面板数据,首先对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然后对模型进行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4为控制时间和地区效应后的回归结果,发现城市人口数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提高居民消费。模型5为加入城市人口数目平方项后的回归结果,发现人口数目在1%的水平下会抑制居民消费,但平方项在1%的水平下促进居民消费,说明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呈现“U”,即城市人口数目必须不断扩大,才能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这和假说1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并且,城市人口数目取对数后二次项的边际值为0.6882,而一次项的边际值为-7.1051,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城市人口数目的阈值为5.1621。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发现2019年只有阳泉市低于这一水平,说明其他地区提高城市人口数目会促进居民消费。模型6为加入控制变量之后的回归结果,发现城市人口数目和其平方项对居民消费影响结果没有差异,并且根据模型6测算的城市人口数目阈值和模型5几乎一致,说明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模型6显示,控制变量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的水平下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消费水平越高,证明人均可支配收入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其次,产业结构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促进居民消费,即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居民消费,证明产业结构升级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表3基准回归结果

ols(1) ols(2) ols(3) fe(4) fe(5) fe(6)
hd 0.1221***

(6.45)

0.3261***

(2.99)

0.5342***

(3.99)

0.2901**

(2.09)

-7.1051***

(-4.28)

-3.506**

(-2.23)

(hd)2-0.0142**

(-2.06)

-0.0349***

(-3.74)

0.6882***

(4.47)

0.3395**

(2.32)

pci0.0934*

(1.94)

0.1259**

(2.29)

ic0.787***

(3.6)

1.2147***

(7.32)

cons9.0223***

(76.03)

8.3123***

(20.09)

6.5921***

(9.85)

7.9466***

(8.94)

26.4005***

(6.26)

16.2399***

(3.93)

R20.18660.19440.27600.32640.22940.2972
地区效应
时间效应

5.2.2 稳健性检验

本文用城市商品零售贸易额代替居民消费支出衡量居民消费水平,以此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表4显示了稳健性回归结果,模型7中,城市人口数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提高居民消费。模型8和模型9显示,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水平仍然是“U”型促进作用,说明假说1的结论是稳健的。

表4稳健性回归结果

fe(7) fe(8) fe(9)
hd 0.4485**

(2.41)

-8.989***

(-4.02)

-3.5045*

(-1.71)

(hd)20.8783***

(4.24)

0.3468*

(1.82)

pci0.2.98***

(2.94)

ic1.7896***

(8.3)

cons2.7744**

(2.33)

26.3249***

(4.64)

10.6902**

(1.99)

R20.05730.10.3416
地区效应
时间效应

5.2.3 作用路径分析

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是“U”型作用路径,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产业结构都会提高居民消费,那么,城市人口数目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产业结构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接下来分析城市人口数目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路径。表5为作用路径分析结果,模型10结果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城市人口数目越高,会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这和假说2的结论是高度一致的。模型11的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即城市人口数目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这和假说3的结论是高度一致的。

表5作用路径分析

fe(10) fe(11)
hd -3.3769**

(-2.14)

-3.576**

(-2.21)

(hd)20.3073**

(2.05)

0.3429**

(2.26)

pci0.127**

(2.25)

ic1.2124***

(7.32)

hd*pci0.0218**

(2.14)

hd*ic0.1567***

(6.32)

cons16.6278***

(4.11)

16.6074***

(3.9)

R20.29910.2597
地区效应控制控制
时间效应控制控制

6.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上文的理论机制分析,结合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以此实现山西省居民消费的高质量发展。

6.1急需提高城市人口数目,促进居民消费

6.1.1推进人口城镇化,完善城镇化基础建设

大城市和城市中央地区(CBD)地区继续提高人口数目,发挥人口数目的规模优势,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首先,CBD区域应优化城市布局,提高人口容纳数量,降低城市空间对人口集中的阻碍作用;同时,促进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度,降低居民消费的皮鞋成本。其次,发挥品牌优势,CBD区域应建立更多的消费品牌,发挥品牌的吸引能力,引导CBD地区和周边地区居民消费,改善区域消费状况。最后,合理管控CBD地区房价水平,降低房价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提高CBD地区的人口数目,从而发挥人口集中的规模经济作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6.1.2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提高城市人口数目

人口数目上升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同时也会给其他商品带来引致需求。因此,人口城镇化发展,首先需要破除户籍限制,逐步放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流动限制。然后,提高城镇医疗、教育等供给,完善人口配套设施,改善人口居住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口入住(崔广亮,高铁梅,2020)。最后,需要改善居民条件,完善城市交通绿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刺激消费需求。

6.2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

城市人口数目上升,会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城市人口数目上升,居民有效需求上升,提高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首先应继续降低个人所得税,改变税率结构,特别是降低最低档收入水平的税收,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章元,王驹飞,2019)。其次,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提高XX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降低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底层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

6.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

城市人口数目上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加快互联网对居民消费的赋能,提高服务性消费占比,促进居民消费。其次,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提高服务经济占比,挖掘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消费获得感,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后,加大科教文卫投入,提高消费品的供给质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知识性消费品,提高人口素质,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持续动力。人口素质不同,所对应的市场消费需求和消费构成也不同。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人口素质越高,对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如对教育、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强烈。为此,要加大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变消费观念和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最终形成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居民,从而实现消费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7 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山西省城市人口数目上升会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但城市人口数目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是“U”型关系,即只有城市人口数目达到一定的阈值(城市人口数目取对数后为5.1621),城市人口数目上升才会显著提高居民消费,说明城市人口过多,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而是人口数目仍然不够高。作用路径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即城市人口数目上升,会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后,全文从继续提高城市人口、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昌兵.城市化与投资率和消费率间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09):42-48.

[2] 孙业亮,刘厚莲,闫文凯.人口变迁与居民消费——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6(08):179-185.

[3] 郑得坤,李凌.城镇化、人口数目与居民消费率[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22(02):13-24.

[2] 李红平.城镇化水平、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升级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1):40-43.

[3] 姚玉剑.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总量与结构视角下[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45-48.

[5] 石贝贝,王金营.人口发展变化对区域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数据[J].人口研究,2014,38(01):77-89.

[6] Gabaix X , Ibragimov R . Rank,2011,“A Simple Way to Improve the OLS Estimation of Tail Exponents”,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s, 2011, 29.

[7]孙斌栋,王言言,张志强,李琬.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形态和演化与城市增长模式——基于Zipf定律与Gibrat定律的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03):361-370.

[8]陈洁仪,张少华,潘丽群.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研究——基于2010—2019年普查数据的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22(01):185-200.

[9]丁玉龙.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21(12):58-68.

[10] 陆铭,陈钊.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世界经济,2008(08):57-61.

[11] 刘汝浩.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居民消费升级协同发展——基于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1(04):46-50.

[12]沈洁,张可云.工资收入、基础设施与城市规模变化[J].经济问题探索,2022(04):113-126.

[13]步倩.城市规模、人口流动与非贸易产品多样性[J].商业经济研究,2021(23):185-188.

[14]崔广亮,高铁梅.房地产投资、居民消费与城市经济增长[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40(07):1655-1670.

[15]章元,王驹飞.城市规模、通勤成本与居民储蓄率:来自中国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9,42(08):25-49.

山西省城市人口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山西省城市人口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00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15日
Next 2023年8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