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认识迷信

本文通过对辩证思维的理解,运用辩证思维中的方法,建立研究事物的一般过程,将迷信最为研究对象,深入认识迷信这一现象的本质。以典型的中世纪欧洲与中国文化中的一些迷信实例来研究迷信所产生的的原因和特征,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迷信的本质,对于清晰的认识

  如何用辩证的思维来认识迷信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描述关于自然界和人类关系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经过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物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人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是不可再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要想能够认识自然界,实践是唯一的方法。对自然界的认识不能够以孤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来解释。对于认识迷信也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认识与研究

  一、辩证思维的认识过程

  任何的问题不能脱离辩证思维来研究,辩证思维方法直接来源于唯物辩证法。因此,在其具体的思维方法上,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和精神实质。它是唯物辩证法思想、观点和规律在思维方法上的具体实施和表达。辩证思维的方法有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将以上的方法总结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是首先将事物拆分开来,拆分要求遵循“凡是要分,凡是必分”的原则。但是针对于具体的研究对象,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划分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非本质标准认识不到研究对象的本质,只有以矛盾本质的划分标准为基础,才能实现辩证维的本质的划分。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它是从一点开始,然后扩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规律决定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事物的发展都存在局限性片面性。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完整的认识,科学、合理的划分才有可能避免这种局限性。一旦拆分成不同的方面,对立面彼此间才能
辩证思维认识迷信
  在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梳理思维的基本线索,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基本关系,确定其基本研究方法。不同的划分必然产生矛盾,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矛盾的本质。在认识中需要坚持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是其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都有着复杂的矛盾关系。但是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本质。揭示矛盾特殊性的本质特征,只有揭示特定事物的矛盾的具体性质我们才可以掌握各自的基本特征。
  事物的发展在时间空间中,矛盾不断变化,促进其不断发展,所以从事物自身发展的连续过程中考察研究对象,从而了解事物的起源、发展和变化,掌握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在这一过程必须的承认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事物自身发展的原因是事物自身与事物内部的矛盾。在具体的研究中能够遵循这一方法的规律,能够使研究结果少更多偏颇,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事物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研究事物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时,必须遵循质量相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表现为量变到质变、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在量变的基础上由旧向新飞跃。它是阶段和连续性的统一。一切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性的否定,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的否定,事物的发展呈现一个循环,这就是否定的否定规律。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道路。
  其次联系的看待研究对象。事物是普遍联系,就是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切事物不仅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内部的各种元素和部件也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是客观的,不会改变。这种联系是客观的是多样的。客观就是指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客观性是整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基本特征,也是事物联系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事物中存在的各种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只有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性,才能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夹杂主观意志,才能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坚持从客观角度审视事物之间具体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事物存在方式的丰富性决定了事物联系方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联系方式反映在理解中就是能够对联系的多样性的认识更加有层次。
  最后就是实践,实践方法也称为主观和客观动态统一方法,即上述所建立的思想的认知再回到社会实践中检验,测试,修改和重新认识,完成认知活动的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从实践与认知的关系来看,实践规律在认知方法论中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实践的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因此它也可以成为辩证思维的方法。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不同于其他纯粹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唯物辩证法实践观的思维方法,因此具有主客观动态统一的特点。

  二、各个国家存在的迷信

  迷信这一现象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而是一个在各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解释对于迷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迷信所反映的内在的历史,文化背景。甚至说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伦理道德。对于正确的理解什么是迷信,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在认识自然辩证法中迷信现象不是中国独创,从长远的历史来说,古印度、古埃及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同时也伴随着迷信的形成。二者形成的社会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人剥削人、社会压迫、民族不平等、失业、饥饿、贫困、愚昧无知等等。[1]所以从社会意识的产生就产生迷信。直到精神文明相对成熟的现状,迷信也一直存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文化知识浅薄的人群中甚至于存在于高知识分子中。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

  (一)欧洲中世纪的迷信

  以下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来说明迷信现象存在的普遍性。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的,恐怖的。在这个时期有一系列荒诞的邪说肆虐。最有代表的是持续了300年的“猎女巫动”。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保守估计有20万-100万死于这场运动。如果说中世纪盲目的女巫运动是基于当时的宗教传统与恶劣的生存环境。那进入近代的欧洲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中,科学技术与思想解放都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人们认识世界方法已经发生了转变,但是迷信依旧没能够消失。
  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有一位公主“亚曼拉”,她能够被后人时刻提起并不是因为她生前的经历而是在几千年后被制作城木乃伊的尸体所引起的,19世纪90年代末,她的尸体被当地的走私犯卖给了四位英国富商,但在之后其中一名的商人在旅馆中离奇死亡,一名回国后无故破产,一人重病最后沦落到伦敦街头。后来这位公主的遗体还是被运往英国,一位钟爱古埃及文化的英国富商买下这座木乃伊,之后他的3位家人离奇车祸死亡,他的豪宅也不停的被盗贼侵扰。最后这座木乃伊被运入大英博物馆,在运入博物馆和在博物馆存放的期间离奇事件不断发生。一名摄影师特地去为这具木乃伊拍照,却在照片上洗出可怕的人脸照片,第二天摄影师在家自杀。一名不相信这些故事的X的考古家买下了这具木乃伊,最后他的归宿就是被所熟知的“泰坦尼克号”。以至于在研究泰坦尼克号沉末的原因是,这个诅咒说也是一直被热议。直至现在都存在的一系列的木乃伊诅咒传说,并有人深信不疑。

  (二)中国历史中的迷信

  东西方式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体系,但是在中国古代这种迷信现象已经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没有丢失,反而一直存在同时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在这里必须说明传统文化与迷信存在本质性区别,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宗教等内容,如果偏执地信仰就容易导致迷信的误区[2]。迷信与传统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分辨二者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行迷信活动之实,抹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决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3]。
  中国具有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长期一直处于封建社会,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佛教,道教中也存在与迷信相似的对超自然能力的信仰。其区别是:宗教体验是与神的际遇、与神交通,从而相信神的存在,而迷信的体验是事后验证了迷信职业者预测或通过迷信活动改变了迷信信仰者的某种命运;宗教有组织,迷信是个体活动;宗教更关心人死后的去处,而迷信主要解决现世的具体困难[3]。中国的迷信也是最为多样的,成体系的在霍克功的论宗教与迷信一文中将中国的迷信分为巫术、占卜、相术、风水,算命术、特异功能、禁忌。

  三、如何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迷信

  辩证的思维应该联系的,客观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辩证思维不能够孤立的看待事物,辩证思维的方法有归纳与统一、抽象与具体,分析综合,逻辑历史。结合这四种方法分析事物,才能够不是片面的,简单的认识事物。

  (一)迷信的本质

  迷信分为两种,一是与传统文化相伴相生的文化比如一些民间习俗,另一种而是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对其中的某些部分加以编造的以达到实现自己利益的歪门邪道比如盛行一时的法轮功。一切事物都可以追本溯源,同样迷信的一些现象也不是凭空产生。以女巫的传说来说,并不是一开始出现的就是女巫而是巫师,只是在大多数被处死的巫师大多数都是女巫师,这是因为中世纪对于女性的歧视和男性权社会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再探讨巫师的出现他是早期基督教冲击了当时社会的主流的信仰,威胁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为保证自身宗教在当时社会的地位而迫害基督教徒,加之当时统治者的残暴所以产生巫师这一说法。所以事物的产生它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中国的风水,民俗算卦等实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衍生的加以更加神秘的宣扬,另一种迷信则可以很好的区分,它的不科学性更加的明显,且具有伤害自身,危害社会的特点,也具有道德所不能容许的特征

  (二)迷信的形成与特征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是这个世界是需要逐渐的去认识的。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会有很多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在早期的社会文明中,由于人们畏惧大自然的力量产生鬼神之说,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力量,统治者对于权力的掌握,个人对于欲望的渴求,会利用人们畏惧自然的心理强化所形成的的对于自然力量的解释。迷信的特征是没有既定事实作为理论支持,迷信大多是口口相传,同时它利用了人的心理行为,所以迷信群众基础多不坚固。

  (三)实践中破解迷信

  迷信这一想象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迷信不会消失并且会一直存在,且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形式。即使未来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迷信这一想象都不会消失,迷信用心理学的解释来说,它是人内心欲望的反应,是现实与理想冲突之下,人们又无法的到解决进而寻求一种虚妄的信念。以中国的算卦来说,它其实反映是人自身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但想求得确定所寻求的一种途径。在解放后一段时期内极度宣扬科学,但是迷信也没有消亡,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算卦这一形式一网络为载体反而更加的发展。
  迷信虽然不是与科学站在对立面,但科学经受的住实践的考验,而迷信在实践中并不能够能到实践的验证,以“法老的诅咒”为例所有的这一些列说话只是口口相传而没有具体的事实论证。在前面提到的“亚曼拉”的事件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只有其中的一个巫师,同时她的生存时期并不符合所述的事实。另一方面迷信大多数是一种空想的说法,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证明他的不科学性,但是迷信的的有些思想是基于小概率事件,再在此基础上添加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导致用现实存在的事物来证明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迷信能够存在的原因。中国的风水学之前一直被认为是迷信,但经过长时间研究风水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包含一定的科学性,只是古人给科学披上了玄学的外衣。

  四、辩证的认识迷信

  迷信不是说一定不相信,也不是说一定的相信,而是信而不迷,这里的信是指相信迷信只是未被清晰的认知。任何事物产生都有所反映的事物原型,可以说迷信中的一部分现象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清楚。只有清楚了事物的本质才能谈相信。迷信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算卦的准确性不是算卦者多高明,而是基于对方自身的因素,哪些被追捧的大大师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厉害,而是基数大准确率个体数多,加上其他的人为效应使得他成为大师,同样科学也不是绝对性,如果只执着于科学理论而忽略其他因素也是迷信。所以对于迷信的认识首先了解这些迷信的本质是什么,再辩证的看待问题抛却主观因素,才能更加客观的认识迷信,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更高的角度认识世界。(字数统计:5146字)

  参考文献:

  [1]姚慧.民俗是“迷信”?——从革命思维中的“迷信”与民俗谈起[J].民族艺术,2013(02):101-104+126
  [2]房丽.迷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J].大庆社会科学,2014(06):73-75.
  [3]霍克功.论宗教与迷信的区别[J].青海社会科学,2006(05):122-12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3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月28日
Next 2022年1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