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唯分数论”问题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是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础,我国对小学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视,对小学教育进行多次改革,旨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教育中,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严禁用分数评价小学生的好坏,学校的优劣,然而难以否认的是,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虽然进行了许多年,却依然存在“唯分数论”的问题,将“分数”作为评价小学生,评价老师以及评价学校的标准。本文将从小学“唯分数论”的具体表现及危害,对“唯分数论”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破解“唯分数论”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希望可以对我国现下小学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分数;问题对策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6月13日,我国做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教育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摒除传统教育中将“分数”视为学生的一切的弊端。然而,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改革基础,“唯分数论”的问题依然严重,学术界随之兴起了对此问题的研究的高潮,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二)研究意义

全球性的科技革新和经济竞争愈发激烈,我国社会的发展,急需科技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全面发展,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所以深入贯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小学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唯分数论”问题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唯分数论”与小学教育

唯分数论:是指只注重考试成绩,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标准评判学生的行为。

小学教育:是指处在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调查相关文献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

描述性研究法: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五)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小学教育的关注度颇多,相关学者或教师,对于小学教育中的“唯分数论”现象基本持批判态度,如崔恒清认为,“唯分数论”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我国的“双减”政策相悖。[]李美容认为,“唯分数论”的出现,与教师的考评机制有关。[]丁秀丽提出“唯分数论”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其他学者们都统一认为,“唯分数论”让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与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打破除“唯分数论”的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禁锢,坚持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唯分数论”的表现及危害

(一)小学教育“唯分数论”的表现

1、班级学校以学生成绩划分等级

尽管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得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进行分班,却依然有不少学校按照学生考试成绩划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甚至将此作为班级排座的依据,严重打击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个别老师甚至会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搞差别对待,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是和颜悦色,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极没有耐心。有调查研究,在老师的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中,排在前三的标准依次是,学习成绩好、学习勤奋努力、学习态度端正;而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作为好学生最重要的标准便是学习成绩好。[]在班级学校中仅用孩子的学习成绩简单粗暴的做出区分,重视成绩远重于学生的其他品质,给还是小学阶段的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灌输“成绩至上”的错误观念。

2、影子教育

所谓的影子教育,就是指作为校内课堂的延伸,在正常教学之外增加的额外学习,就像正常教学的影子一样,用于学生培优补差。[]不知在何时,家长群体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过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们会在校外寻找各种辅导机构,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希望可以提高孩子的分数。老师们为了提高自己班学生的成绩,经常占课加课,给孩子布置更多的作业,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考试,一切手段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3、小升初以成绩为标准择校

据调查,不论是收入,受教育程度高还是低,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进入重点初中,而这些重点学校的选拔考试总是将学生最后的的考试分数,作为选拔中最重要的标准。[]孩子学到多少知识,仅仅用一张试卷,一次分数来决定,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对学校的选择,而且这几乎成为家长,老师和学校三方共同的认知,用分数来决定孩子的命运。即使是还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离孩子们中考,高考乃至走向社会寻找工作还有相当长的路程,分数焦虑却依然萦绕在孩子,家长以及老师的心头。以至于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关注在了升学成绩以及考试的分数上。

(二)小学教育“唯分数论”的危害

1、身体危害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而很多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各种培训补习班,占用了孩子课余玩耍做游戏的时间,严重影响孩子大脑的全面发育;老师也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布置大量的作业,以至于孩子在该休息的时间还在做作业,网络上有大量孩子因为做作业到凌晨一两点的案例,这导致小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有一些教育健康专家发现,睡眠不充足对儿童记忆功能的伤害性具有长期和无法逆转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严重影响小学生阶段孩子的身体发育,甚至有小学生因为作业过多,压力过大导致斑秃的案例。以牺牲孩子的身体为代价,换取孩子的好成绩实在是得不偿失。

2、心理危害

对于父母来说,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而孩子们为了能让父母更喜欢自己,往往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以取悦父母,错误的将高分与自己受喜爱的程度划上了等号一旦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就会恐慌,产生不安全感,如果父母再出现呵斥的行为,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无能,丧失自信心。在学校中,老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分数,成绩的追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座位,区别对待,将学生划为三六九等,严重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种伤害甚至会伴随学生终生。如果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社会上也有不少案例,比如复旦投毒案,北大学子弑母案等,这些悲剧都是由于只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其心理健康造成的。

3、对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破坏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身体与大脑发育处在最为快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最为最丰富,如果在这个阶段,把教育的重点仅仅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就会扼杀学生们创造力,阻碍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认为是最低的,究其根源是“唯分数论”导致的,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创造力被压制,一切向高分看齐,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要实现科技复习,最需要的就是科技创新性人才,如果忽视这个阶段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最终只能让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冲散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洪流中。

三、小学教育“唯分数论”形成的原因探究;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我国存在了一千多年,自从隋文帝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就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意识,能考取状元郎,探花郎等更是会风光无限,所以在千百年的影响下,中国人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可谓是刻在了基因里。在传统观念中,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意味着这个孩子有出息,能光耀门楣,勤奋努力成绩好的孩子也会格外受到父母的偏爱,邻里的羡慕吹捧,在很多人眼中,学习成绩好就等于成功,就是高人一等,这更加让“唯分数论”在小学教育中盛行。

(二)考评机制的影响

在我国,对一个老师,或者对一所学校的评价,都在于这个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成绩好不好,在于这个学校的升学率高不高。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学生的分数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很多地区都有一套以学生的考分为基础的考评机制,在这些地区,就算只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分数的高低就会影响对这个教师的评价,让老师无法松一口气,最后只能用各种手段逼迫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就算因为政策原因,有些地区并不会要求低年级的学生组织考试,但依旧会有各种学业水平摸底,学习能力评估等方式,来评估学生,老师的能力高低,从根本上来说,这依然是另一种“分数”比较的方式。有些地区,教育局明令禁止学校不许搞学生成绩的排名,禁止公开成绩,但最后又明里暗里的将这些与教师评优评岗或者绩效工资等关联起来。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分数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这所学校升学率的高低,而学校的升学率又是社会对其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所以,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会过度关注学生的分数,学校为了其升学率,所有的学校教育都以学生成绩为中心展开,这样“唯分数论”最终导致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成为我国现在教育事业中的一颗“毒刺”。

(三)社会大环境唯成绩,学历论英雄

在我国社会中,对学习成绩好,考上名校的学生认可程度更高,在某些程度上,学生的成绩就像我们日常中使用的货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买到”荣誉,“买到”地位,“买到”社会的认可度等等。只要学习成绩好,社会也会给更多的机会,有一个好的学历,基本上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学历的高低往往决定工作的好坏,家长们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得到这个结论后,开始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的学习更是其他阶段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孩子还在小学阶段时,就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做铺垫。更有甚者有家长在孩子刚上小学时就制作高考倒计时,一步步的从重点小学进入到重点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每一步都不容出错。[]严格的从这些步骤走上来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三、破解小学教育“唯分数论”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关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发展不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而是更加需要有创造力,有动手能力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所以家长应该转变传统观念中,用成绩衡量孩子的能力的高低,要认识到分数并不是学生的全部,学生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由分数的高低决定的,小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在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部分。家长们在关注小学生分数的同时,更要注重小学生是否是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各方面的创造发展能力,要全面的了解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以成绩为中心的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考核制度中,单一的用学生的分数作为考核学生与老师的唯一标准,用升学率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尤其到小升初的阶段,学校更是将“升学率”作为考试的“指挥棒”,只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忽视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教师和学校出现“唯分数论”的扭曲观念,只要考得好,就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青睐,甚至在同学之间,成绩好的学生也更受到同学的欢迎与崇拜。[]更会有学生为求高分不择手段,比如有学生为了防止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拒绝为其讲题,一旦有其他学生成绩超越自己,便产生嫉恨的情绪,造成“成绩至上”的不良风气,扭曲学生的价值观。所以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机制,建立起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要将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品德等因素考虑进来,尤其是小学教育,是未来人才成长的摇篮,在小学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一切能力的发展,而不是本末倒置的将评价,选拔放在第一位。小学教育应该坚持以小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教师也应该面向小学生,构建以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思路,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企业公司改变招聘方式,多角度考察应聘人员

究根到底,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的“唯分数论”现象,有很大的原因社会招聘制度太过于追求学历文凭,以及企业用人的名校情结,很多虽然不是名校毕业,但能力很强的人往往得不到试用机会,这更加使“唯分数论”在教育行业中盛行,产生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反而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应该建立起多元化的、有差异的、以能力为考评核心的人才选拔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传统的用人制度,将应聘人的实践经历,工作能力放在首位,将应聘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加入考核机制中,最后才是其学历程度,[]全方位的综合的进行人才选拔,从根本上破解小学教育中的“唯分数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中的“唯分数论”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阻碍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导致小学生在未来并不能与社会所需的人才要求相符合。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到历史因素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书读得好就可以做得人上人;仅用成绩、分数、升学率作为教师和学校的考评标准;各用人单位也将学生的成绩,学历作为最重要的人

小学教育“唯分数论”问题研究

小学教育“唯分数论”问题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1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58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18日
Next 2023年8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