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1.1 问题提出
教育部近十几年公布的儿童就读情况表明,随班就读的残疾人数在逐年上升,2001年起,我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在校生数占总在校残疾学生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以上[1],残疾儿童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并保持稳定,教育部门在确保了特殊儿童接受更全面教育的同时也不可忽略的带来了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总结为普通中小学生对特殊儿童的态度,是否对特殊儿童具有歧视态度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当普通中小学生对残疾儿童抱有歧视态度时,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发展均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并且中小学生的这种歧视态度会影响普通中小学生的对于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正确包容态度价值观。普通中小学生的对残疾儿童的态度对学生的许多生活方面均有影响,残疾儿童能否和普通中小学生具有和睦相处的良好关系,残疾儿童能否具有健康成长的环境以及残疾儿童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均与普通中小学生对残疾的态度密切相关,并且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个体的发展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2],这表明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接触最多的直接环境对儿童的情绪发展和行为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大量研究证实了经历过虐待的儿童会有更高的攻击性,更多的情绪控制问题。从发展的组织观点看,在虐待中成长的儿童生活在低于平均期望水平的家庭环境中,难以顺利完成阶段显著性任务,因此也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内外化问题[3]。家庭环境获取的相关经验的影响,可能也会映射在同伴交往关系中。因此,家庭环境的早期虐待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于残疾儿童的态度。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关注随班就读教师、同伴等环境的影响以及普通儿童之间的交往态度,较少有相关研究探讨早期虐待与对待残疾儿童态度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普通中小学生家庭的早期虐待与其对残疾儿童歧视态度之间的影响机制。
1.2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早期受虐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儿童虐待定义为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4]。近年来,早期儿童虐待目前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早期受虐指个体在童年期遭受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或躯体忽视,是对儿童伤害最大的早期创伤经历[5]。
1.2.2早期受虐对个体认识、情绪、行为的影响
Trana等于2018年发现早起受虐中的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发生率没有改变,而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发生有所下降[6]。Degli Esposti于2019年发现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又有所增加,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发生率并未下降[7]。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受虐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这将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希尔兹等人以七日夏令营的方式,让互不相识的处境不利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小组中开展交往和娱乐活动,在第四天让每一个儿童在小组中根据合作的、分裂性的、怕羞的、打架的发起者、领导者等五个特征之最进行同伴提名,结果发现有虐待经历的处境不利儿童表现出大量的不良行为,在同伴提名中被更多地认为是最具分裂性、缺乏合作性以及打架的发起者[4]。由此可见,受虐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如果缺乏正确疏导,可能持续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导致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健康的亲密关系,自身的焦虑水平和压抑心情也会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暴力倾向和虐待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学者陈晨表示早期虐待整体及各亚型虐待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可能存在等效性和多重性[3],他通过对521名3-7岁儿童进行一年的纵向追踪,发现儿童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作用的过程,有些互相无法显著预测,有些可单向预测,且一定程度受时间和性别的调节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受虐的发生频率较高并不罕见,早起受虐对儿童的同伴交往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让孩子缺少社会敏感性和同理心,早起受虐及其各亚型发展轨迹的关联因素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早期受虐及其各亚型与问题行为可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1.2.3残疾歧视
残疾歧视是对具有某一种族、性别、年龄、性取向、残疾和特殊行为的人进行区别对待。其中,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既包括直接歧视,也包括间接歧视,前者指普通学校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入学,后者是指随班就读环境下老师及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的偏见与不接纳[8]。
1.2.4普通学生对特殊儿童歧视态度现状
梁英哲学者通过对165名在校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教育歧视中的聪慧性及体貌特征对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9],而特殊儿童在班级里的显著特征正集中在这两点上。在尚晓援等人调查的案例中,残疾儿童所受到来自同伴的歧视是最普遍的[10]。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所持有的消极态度,残疾学生在随班就读的环境下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11]。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所持有的类似于歧视与不接纳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与进步[12]。在校园里,被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被孤立而交不到朋友,甚至被打骂等都是同龄人歧视残疾儿童的主要方式。这些歧视现象对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乃至人格建设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大量研究可以表明,残疾歧视的现象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减少,当前仍存在许多残疾歧视现象,这对于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1.2.5早期受虐与残疾儿童歧视态度
目前暂无直接研究可证明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之间的关系,但有一些研究可以间接证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Jaffe等于2011年率先提出早起受虐对个体的同伴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随后陆续有学者通过研究论证了该观点[13],残疾歧视是一种普通中小学生与残疾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同伴关系形式,因此可以推测早起受虐对残疾歧视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Zhao等于2019年发现早起受虐对社会支持有负向预测作用,认为早期受虐能够让个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和偏见[14],这也表明早起受虐可能对中小学生对他人的态度产生影响,包括残疾学生。Sperry等于2013年研究发现残疾歧视与社会支持存在相关关系[15],而早起受虐对社会支持有负向预测作用,因此早起受虐和残疾歧视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普通中小学生对残疾学生的歧视态度可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Bland等于2018年通过研究提出早起受虐与不道德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16],因此也可以推测出早起受虐和残疾歧视存在一定的联系。Koeing于2004年通过研究提出了有早起受虐经历的个体对他人权利和情感的漠视程度更高的观点[17],姚咏于2013年研究发现有早起受虐经历的个体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4],而攻击性行为是歧视的一种具体表现,两位研究者的发现表明,早起受虐可能导致残疾歧视的产生。何娴于2018年通过研究发现,低社会支持水平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残疾歧视[18],而社会支持与早起受虐密切相关,早期受虐可能通过降低中小学生的社会支持而形成残疾歧视。李叶于2021年编制了普通中小学生残疾歧视问卷,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早起受虐对普通中小学生残疾歧视态度形成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早起受虐对残疾歧视的影响是通过社会支持和道德敏感性的间接影响而逐渐形成的[19]。赵泓于2018年研究发现早起受虐与残疾歧视的关系在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小学学段的残疾歧视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学段[20]。还有研究表明,早期受虐负向预测个体的自我接纳,有早期受虐经历的个体其同理心较低,从而影响个体的接纳程度,由于同理心较低从而更难对残疾群体产生宽容与关爱[21]。前人的大量研究可以发现,早期受虐可能是影响个体残疾歧视的重要因素。早期受虐对普通中小学生残疾歧视态度上会有一定影响,且能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歧视态度倾向。当然普通儿童的残疾歧视态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在早期受虐的不同维度上有所区别。由于目前关于早期受虐对普通中小学生的残疾歧视态度的影响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将针对儿童不同维度的早期受虐情况探讨早期受虐对普通中小学生残疾歧视态度的影响。
1.3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家庭早期受虐与普通中小学生残疾歧视态度的关联及差异性影响机制,进一步完善同伴接纳这一领域在普通儿童接纳特殊儿童层面的研究,拓宽早期受虐与普通中小学生残疾歧视态度领域的相关研究。
1.3.2理论意义
纵观前人研究,以往针对残疾歧视态度研究大多关注于普通群体本身人格,很少有针对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同伴接纳这一领域在普通儿童接纳特殊儿童层面的研究;此外,国内针对更好的促进随班就读班级环境如同伴、教师、家长等角色以及专业条件的准备的研究较多,但暂无针对普通学生家庭早期受虐因素介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拓宽了早期受虐与普通中小学生残疾歧视态度领域的相关研究。
1.3.3实践意义
了解早期受虐对普通中小学生残疾歧视态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从教育干预层面来说,本研究有助于让教师更好的掌握普通中小学生对特殊儿童歧视态度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之一,从而帮助教师和家长在教学和家庭成长过程中培养其对待特殊儿童正确的态度,更好的帮助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其次,从社会层面上来说,通过了解早期受虐对普通中小学生对特殊儿童歧视态度的影响,XX相关部门能够呼吁家长重视家庭环境中早期受虐对于孩子的影响,为孩子创造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也可以明确是否能通过改善普通中小学生家庭成长环境来进一步促进其对特殊儿童的积极态度。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的基本情况如下:小学生669人,初中生723人,高中生559人,共 995 名男生、956 名女生。(详情见表2.1)
表2.1被试基本情况
N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995 | 51% |
女 | 956 | 49% | |
年级 | 小学 | 669 | 34.3% |
初中 | 723 | 37.1% | |
高中 | 559 | 28.7% |
2.2研究工具
根据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包含12道题目,三个子量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的支持[22]。目前社会支持量表中文版已经被证实是评估中国人口社会支持的可靠有效方法[23]。自尊量表。该量表采用李克特4点评分,包含10道题目。自尊量表中文版本已经被证实是评估中国人自尊的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24]编制特殊儿童歧视问卷。
2.3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的总体预测
3.1.1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的总体得分状况
对早期受虐的四个亚型与残疾歧视进行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 3-1。
表 3-1总体残疾歧视与早期受虐的描述性统计
M | SD | |
受虐-情感虐待 | 8.408 | 3.685 |
受虐-躯体虐待 | 6.704 | 2.741 |
受虐-情感忽视 | 10.338 | 4.113 |
受虐-躯体忽视 | 7.025 | 2.272 |
总早期受虐 | 32.475 | 9.772 |
残疾歧视 | 8.748 | 3.747 |
3.1.2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的相关分析
对中小学生早期受虐和残疾歧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 3-2所示。该数据结果得出,受虐(r=.177,p<.01)、情感受虐(r=.123,p<.01)、情感忽视(r=.093,p<.01)、躯体忽视(r=.153,p<.01)、躯体虐待(r=-.175,p<.01)与残疾歧视均成显著性正相关,结果所得,早期受虐的四个亚型与残疾歧视均成正相关,则表明,中小学生所受四个早期受虐亚型程度越高,残疾歧视的程度也越高。早期受虐四个亚型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r=.257~.548,p<.01)均成显著性正相关,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还可进一步分析。
变量 | 1 | 2 | 3 | 4 | 5 | 6 |
1受虐 | 1.000 | |||||
2情感虐待 | .839** | 1.000 | ||||
3躯体虐待 | .636** | .473** | 1.000 | |||
4情感忽视 | .819** | .548** | .257** | 1.000 | ||
5躯体忽视 | .690** | .421** | .295** | .514** | 1.000 | |
6残疾歧视 | .177** | .123** | .093** | .153** | .175** | 1.000 |
表3.1.2残疾歧视与早期受虐的相关分析
注:** P<0.01
3.1.3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的总体影响
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的解释率为3.1%,F值和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则说明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31 F=63.367 P<.001),如表 3.1.3所示。根据对自变量t 检验的结果,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早期受虐程度越深,对残疾歧视的程度越高。
表3.1.3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 自变量 | B | Std.Error | β | t | P |
残疾歧视 | 常量 | 6.538 | .290 | 22.554 | <.001 | |
早期受虐 | .068 | .009 | .177 | 7.960 | <.001 | |
R=.177 | R2=.031 | F(4,1946)=63.367 | P<.001 |
3.1.4早期受虐四个亚型对残疾歧视的影响
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解释率为 3.7%,F值和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早期受虐,即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以及躯体忽视中至少存在一个亚型对残疾接纳具有显著预测作用(R2=0.037,F= 18.899,P < 0.001)。根据对自变量 t 检验的结果,早期受虐中的躯体忽视对残疾歧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以及情感忽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早期接纳四个亚型对残疾接纳均起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受到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以及躯体忽视程度越高的学生,残疾歧视程度越高。两两变量之间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表3.1.4 早期受虐四个亚型对残疾歧视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 自变量 | B | Std.Error | β | t | P |
残疾歧视 | 常量 | 6.227 | .311 | 20.025 | <.001 | |
情感虐待 | .017 | .030 | .017 | .584 | .560 | |
躯体虐待 | .041 | .035 | .030 | 1.188 | .235 | |
情感忽视 | .067 | .026 | .073 | 2.548 | .011 | |
躯体忽视 | .200 | .044 | .122 | 4.559 | <.001 | |
R=.193 | R2=.037 | F(4,1946)=18.899 | P<.001 |
3.2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的影响在性别、学段上的差异分析
3.2.1早期受虐对不同性别中小学生残疾歧视的预测
3.2.2早期受虐对小学生残疾歧视的预测
对小学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见表 3.2.2.1。结果发现,躯体忽视与残疾歧视呈显著负相关(r = -0.175, P < 0.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以及情感忽视与残疾歧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 0.123~0.153,P < 0.001).
3.2.2.1小学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的相关分析
受虐 | 受虐-情感虐待 | 受虐-躯体虐待 | 受虐-情感忽视 | 受虐-躯体忽视 | 残疾歧视 | |
受虐 | 1.000 | |||||
受虐-情感虐待 | .839** | 1.000 | ||||
受虐-躯体虐待 | .636** | .473** | 1.000 | |||
受虐-情感忽视 | .819** | .548** | .257** | 1.000 | ||
受虐-躯体忽视 | .690** | .421** | .514** | .514** | 1.000 | |
残疾歧视 | .177** | .123** | .153** | .153** | -.175** | 1.000 |
对小学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 表 3.2.2.2 可看出,小学生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解释率为 5.2%,F值和 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小学生早期受虐中至少存在一个人格特质对残疾接纳态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R 2 =0.052,F =9.150,P<0.001)。根据对自变量t 检验的结果,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对残疾接纳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即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程度越高的小学生,残疾歧视程度也越高。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在 0.05 水平上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
3.2.2.2小学生残疾歧视与早期受虐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 学段 | 自变量 | R2 | F | P | β | t | P |
残疾接纳 | 小学 | 情感虐待 | .052 | 9.150 | .000 | .040 | .765 | .445 |
躯体虐待 | .028 | .623 | .533 | |||||
情感忽视 | .135 | 2.811 | .005 | |||||
躯体忽视 | .083 | 1.826 | .068 |
3.2.3早期受虐对初中生残疾歧视的预测
对初中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见表 3.2.3.1。结果发现,情感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残疾歧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 0.115~0.187,P< 0.001).
3.2.3.1初中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的相关分析
受虐 | 受虐-情感虐待 | 受虐-躯体虐待 | 受虐-情感忽视 | 受虐-躯体忽视 | 残疾歧视 | |
受虐 | 1.000 | |||||
受虐-情感虐待 | .819** | 1.000 | ||||
受虐-躯体虐待 | .605** | .419** | 1.000 | |||
受虐-情感忽视 | .817** | .534** | .209** | 1.000 | ||
受虐-躯体忽视 | .697** | .403** | .326** | .493** | 1.000 | |
残疾歧视 | .191** | .115** | .140** | .122** | .187** | 1.000 |
对初中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 表 3.2.3.2 可看出,初中生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解释率为 4.3%,F值和 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初中生早期受虐中至少存在一个人格特质对残疾歧视态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R 2 =0.043,F=8.054,P <0.001)。根据对自变量 t 检验的结果,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对残疾歧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即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程度越高的小学生,残疾歧视程度也越高。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在 0.05 水平上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
3.2.3.2初中生残疾歧视与早期受虐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 学段 | 自变量 | R2 | F | P | β | t | P |
残疾接纳 | 初中 | 情感虐待 | .043 | 8.054 | .000 | .006 | .118 | .906 |
躯体虐待 | .085 | 2.073 | .039 | |||||
情感忽视 | .032 | .683 | .495 | |||||
躯体忽视 | .141 | -.559 | .001 |
3.2.4早期受虐对高中生残疾歧视的预测
对高中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见表 3.2.4.1。结果发现,情感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残疾歧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0.70~0.140,P < 0.001).
3.2.4.1高中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的相关分析
受虐 | 受虐-情感虐待 | 受虐-躯体虐待 | 受虐-情感忽视 | 受虐-躯体忽视 | 残疾歧视 | |
受虐 | 1.000 | |||||
受虐-情感虐待 | .835** | 1.000 | ||||
受虐-躯体虐待 | .620** | .555** | 1.000 | |||
受虐-情感忽视 | .864** | .567** | .296** | 1.000 | ||
受虐-躯体忽视 | .695** | .372** | .269** | .574** | 1.000 | |
残疾歧视 | .130** | .070** | .082** | .116** | .140** | 1.000 |
对高中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 表 3.2.4.2 可看出,高中生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解释率为 2.4%,F值和 t 值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高中生早期受虐中至少存在一个人格特质对残疾歧视态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R2 =0.024,F=3.342,P <0.001)。根据对自变量 t 检验的结果,躯体忽视对残疾歧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即躯体忽视程度越高的小学生,残疾歧视程度也越高。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在 0.05 水平上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
3.2.4.2高中生残疾歧视与早期受虐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 学段 | 自变量 | R2 | F | P | β | t | P |
残疾接纳 | 高中 | 情感虐待 | .024 | 3.342 | .010 | -.033 | -.559 | .576 |
躯体虐待 | .055 | 1.077 | .282 | |||||
情感忽视 | .060 | 1.026 | .305 | |||||
躯体忽视 | .103 | 1.994 | .047 |
4.讨论
4.1普通学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的关系分析
学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呈显著性正相关,其原因可能是,早期受到虐待的个体,在对待他人情感这方面会很冷漠,几乎不会去可怜或者同情他人。在社交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去社交,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对待弱势群体的同学,他们更不会去同情他,反而是去回避他们,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歧视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所以,受虐的学生,他们在与特殊问题儿童相处时,会因为自身的消极状态,导致对残疾儿童造成歧视。
4.2普通学生早期受虐对残疾歧视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级段的调查,主要造成早期受虐学生对残疾歧视影响为三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为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躯体虐待。在小学阶段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是造成歧视残疾的主要方面。其原因可能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在乎他人对自身的肯定,而被他人忽视可能会影响他成为一个自卑的人,从而去歧视那些残疾弱小的人。在初中阶段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成为了造成歧视残疾的主要方面。其原因可能在于,过多的躯体伤害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有着欺负弱小的思想,进而导致了学生去欺负歧视那些残疾的人。到了高中,只有躯体忽视是造成歧视的主要方面。这些学生可能因为常年缺少父母的管教,没有接受好的思想学习,所以对待残疾人也是缺少耐心,进而去歧视他们。
4.3不同性别学生早期受虐对特殊儿童歧视态度的影响
4.4不同学段学生早期受虐对特殊儿童歧视态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学段受虐的学生对待特殊儿童的歧视态度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年龄段越小,对残疾儿童的歧视程度越低。首先可能是相比于高年龄段,低年龄段的受虐学生所遇到的特殊儿童更多,彼此之间有着更多的了解。并且小学期间,学生的对待外界是充满好奇的眼光的,是希望了解差异化人群的。再加上小学一般都会树立平等接纳的优秀校风,更能降低小学学生对待特殊儿童的歧视。而中年级受虐学生在接触特殊儿童这一方面就相对于低年级同学就少了许多。再通过一下外界的条件影响下,从而对待残疾儿童拥有着较高的歧视率。不过高年级受虐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还有外界等因素。有着理性的一面。在看待残疾儿童这方面也会保持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所以相比于中年级受虐学生,高年级受虐学生在对特殊儿童的歧视程度上有所降低。
5.结论
研究表明,首先学生早期受虐与残疾歧视呈显著性正相关,其次早期收到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的学生残疾歧视程度更高。通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早期受虐待学生,得知不同年级段之间,小学早期受虐待的学生对于残疾的歧视程度最低,初中早期受虐待的学生对于残疾的歧视程度最高。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是造成小学受虐待学生歧视残疾的主要原因;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是造成初中受虐待学生歧视残疾的主要原因;躯体忽视是造成高中受虐待学生歧视残疾的主要原因
6.建议及展望
在家庭方面,学生的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建造好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的身心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认可和肯定。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并灌输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语言和行为的方式将接纳残疾群体,不歧视残疾群体这一高尚品质,传递给孩子,做到言传身教。
在学校方面,学校首先应该建立起平等接纳的学校氛围。作为学生们心理、生理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小学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校的整体道德素质。建造和谐平等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使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和谐工作,相互尊重。减少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的歧视。同时鼓励残疾学生,给他们足够的自信,让他们能与普通学生一样,和他人友好相处。学校的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出现教师歧视同学的情况。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合理去引导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成为良好友谊关系。
参考文献
[1]彭霞光.中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12,(09):19-21.
[2]侯香凝,丁菀,王海平,王莹,蔺秀云.父母早期受虐与子女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亲子虐待和儿童愤怒管理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06):734-743.
[3]陈晨. 早期儿童虐待:发展轨迹、关联因素与问题行为[D].浙江师范大学,2020.
[4]姚咏.X受虐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10):87-9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