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也是教育界与心理学界人们所熟知的一位专家。除此之外,他还享有“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的赞誉。虽然他的一生较为短暂,但他留下来的著作及其思想却不得不令人称赞。他提出的许多理论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各领域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去世前两年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只关注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的看法,更加重视儿童正在成熟却尚未成熟的机制,即在外界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儿童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个体,可以在外界的帮助下完成单独一人无法完成的事情。但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自己并不具有挖掘这种潜能的能力。因此,成人(教师和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并了解儿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儿童,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个个体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文件中强调,幼儿园的任务不单单是以儿童获取知识为唯一目的,不是所谓的“唯知识论”,而是要尽可能地挖掘每个儿童的潜能,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对于儿童有正确的认识,要尊重儿童发展的潜能,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恰好与这一思想相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旨在揭示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与在外界帮助下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让我们既要关注儿童发展的“昨天”,更要关注儿童发展的“明天”,重视儿童潜能的开发。这一理论的研究给我国学前教育带来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引我们正确认识儿童的一个指路明灯,使我们能正视儿童的发展,科学的看待儿童的第二种发展水平。然而,如今许多幼儿园在设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时,都只关注到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忽视了儿童即将达到的水平。这样一来,就只是对儿童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的简单重复。因为不论是学习生活或者游戏都存在着他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儿童发展的第二种水平,更加注重儿童在外界帮助下所达到的水平,准确把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尽最大可能挖掘其潜在的能力,促进儿童获得发展。
第二,就教学而言,我们提倡“以教师为中心”。一直以来都认为教师是掌控者,把儿童视为“瓶子”任意填充东西,忽略儿童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使我们能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样一来,对儿童和教师新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形成“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观,在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能够准确定位教师和儿童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
第三,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让我们正确的看待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而获得发展,不同程度上跨越了他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有利于纠正成人错误的游戏观,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外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思想便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维果斯基则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备受关注中的一员。近几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学以及心理学领域都受到青睐,并引起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方向上对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研究、拓展与应用。
我国就该理论的研究成果有:王慧的《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在文中不仅说明了动态评价的优点,而且提到了一些启示,如发展性教学、建构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并提到“班级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新颖的观点,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边玉芳的《跳一跳就能摘苹果—-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实验》主要通过“摘苹果实验”来了解不同的要求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最终的结果表明:学习目标不能太高或太低,要把学习目标设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这个区域里,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赵南《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提到一些观点,比如切不可存在“教学等同于发展”这样不正确的观点,要重视师幼间的交往等。胡蕾和张世宇《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对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对最近发展区的应用和拓展进行了简要说明,如动态评价,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超越,在最后提出教育启示,树立科学教学观,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新观念下的因材施教原则等。王海珊所写的《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在X的运用》通过对X教育的剖析得出:X教学是以儿童为中心,一直以来只强调儿童一方的自由,相对忽视了成人的引领作用。她认为在发展中儿童依然是核心,成人只是辅助者,但成人的作用却也不可小觑。在文章最后还有提到这一理论的拓展,如教师以及家庭的最近发展区等。《π.C维果斯基论教学与发展问题》(高文)首先对史上有关教学与发展的问题做了总结,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无关论、同一论、折中论,最后对于这一理论也作了简要的陈述。
2.国外研究现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1960年以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首先表现在X学者的著作中,比如Mariana(1990)认为处在同一个集体中,同样的文化背景下的儿童,他们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不论是在文化方面、认知方面或是知识技能方面,教学可以在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发展属于这个集体的“班级最近发展区”。还有X的学者Brown以及Ferrara等人就维果斯基所谈到的动态性评价,提出真正意义的动态性评价的过程就是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的测量。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测量只是反映儿童过去某一阶段的发展成果,而此时学习者的潜能恰恰被遮盖住了,对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测量则刚好能够揭示他的发展潜能,这是一条最为理想的途径。布鲁纳提到这一理论拓展的支架式教学,在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的同时更重视成人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除此之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在日本和前苏联也非常受欢迎。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维果斯基的著作进行翻译,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和应用。如日本的中村和夫的《维果茨基的发展论集》,也提到了对于这一理论含义的理解。
基于此,就笔者个人参考的文献来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这一理论的探索较为广泛,表现在理论形成的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应用、拓展等都有涉及。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又名“潜在发展区”,即儿童自己处理问题的水平与在外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2.学前教育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谈到的学前教育指的是两个年龄段:0-3岁和3-6、7岁。此次研究主要是面向3-6、7岁的儿童,这里的学前教育所指的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3-6、7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
3.教学最佳期
教学存在最高期限和最低期限,而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教学最佳期”。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展开的,为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主要运用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图书馆搜集相关的文献、硕士论文、期刊、教育专著等,尽量能做到细致、全面。此次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法,用以收集相关资料,辅之以案例分析法,主要是用一些案例来说明最近发展区在幼儿教学、游戏中应用及表现。
2.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首先是对最近发展区理论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如存在的两种发展水平,教学与发展间的关系,以及教学与发展的新理念等;其次谈到了这一思想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得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二、最近发展区所揭示的理论要点
(一)两种发展水平
1.现有发展水平—显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谈到的第一种水平—现有水平,即儿童自己处理问题所达到的水平,它所反映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是一种完成时的水平。通常用于对儿童进行评价,而评价结果也就反映了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可观测到的一种水平。如四岁的儿童刚刚学习了1-10的数数,第二天老师就对其进行测试,无论结果如何反映的都是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但个体的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刚刚学习的1-10的数数对于之前不认识1-10的数字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发展水平,而不认识1-10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就是实际水平,这也说明个体的现有水平是由过去的潜在发展水平转化而来,名义上虽不同,但其实质却是一致的,从而也说明儿童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但仅仅关注儿童现有水平也是不够的,否则儿童只是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这样也将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在看到儿童实际发展水平的同时,更要洞察儿童可能达到的水平。
2.第二种发展水平—潜在
最近发展区所提到的第二种水平指的是潜在的,仅靠儿童的一己之力不能完成,但通过他人帮助能达到的水平。由于这一水平是隐藏的、潜在的,需要发现和挖掘,这就需要成人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仔细观察儿童,清楚的了解他可能会达到的水平并给予儿童帮助,当潜在的那部分能力被开发后会不断地激发下一层次的潜在能力获得发展。然而,仅仅关注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忽视他的实际发展水平就好比在修一座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随时都会面临坍塌。就如上面谈到的例子,假设儿童不认识1-10的数字,教师却要让儿童学习1-10以内的加减法,这就会使儿童因要求过高而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要以个体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科学的看待他的第二种发展水平,更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度,把握好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高于或者低于它的发展水平,推动儿童不断的进步。
两种发展水平间的距离就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是了解和研究儿童,否则,若是不清楚儿童的两种水平,让儿童获得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于这两种发展水平不能只谈其一,不谈其二,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发展水平对于儿童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儿童过去某一时段的潜在水平其实就是其现有水平,现有水平凭借外界帮助发展成为潜在水平,而潜在水平又会成为新的现有发展水平。这个过程看似循环,实则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不断的层层递进,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某个部分的真空和知识阶梯的断层,实现环环相扣的学习,而且使个体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不断获得发展。
(二)教学与发展的新理念
1.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无关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与教学之间并不存在多大关系,它们各自发展,互不影响。他认为教学仅仅是个体自身发展的一种外在客观条件,教学的过程要与儿童的发展相协调。但从实质上来讲,教学与儿童的发展并无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在前,对个体实施的教学在后,教学充当的只是发展的尾巴。
(2)同一论
詹姆士和桑代克认为教学等于发展,二者的前进的步骤、发展的方向完全是相同的,不存在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的说法。这一理论比起第一种理论看似是进步的,实则是一致的。第一种理论是将二者彻底的分而述之,而这一理论则是完全将二者等同起来,都持有一种比较极端的看法。
(3)折中论
考夫卡认为发展可以在教学的前面,可以尾随其后,还可以实现教学与发展的“齐步走”战略。他只是将以上的两种观点简单相加,并没有对其进行创新。
以上的三种观点虽然都存在不足,但却有一定的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激发了维果斯基对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看法。而维果斯基对于以上三者的观点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对于他们各自理论中的合理之处进行分析,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理论中的一些错误观点。
就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维果斯基认为二者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是彻底的完全的等同,他认为教学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关系。教学不仅为儿童的发展指引方向,也为儿童搭建了新的最近发展区。在他看来,进行教学的前提就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因为只有清楚其目前的状况,才能制定适于儿童的目标,更好地促进儿童向前发展。但若仅仅强调其实际水平,忽略了教学对儿童的引导,这也是不恰当的,对于儿童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0]]
2.教学与发展的新理念
(1)新型教学观
教学观指的是人们对教学总的理解与看法。国内外有关教学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赫尔巴特的“以教师为中心”;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即便如此,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看法似乎都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共同点:教学是“教”与“学”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教与学之间的双边活动,而不是任意一方独占鳌头。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主要是以老师的教为主,由于学前儿童本身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更是普遍存在。在幼儿园里儿童只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主导者(更多的时候更像掌控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老师是舞台上的演员,而儿童是台下的观众一般,教师若是“表演”的好,便会惹得台下的“观众”咯咯的笑;若是不好,也就是自己一人“表演”直至结束。X的教育却恰好与我国的传统教育大相径庭,他们强调的是人性至上,认为成人不应该“妨碍”儿童的成长,他们提倡“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自己学习,尽量不对儿童进行干涉,尊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而如今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幼儿教学倡导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儿童,要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其实质在于强调尽可能让儿童的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得到提高。而教师的任务在于观察儿童,了解儿童,从而使儿童个体的潜能尽可能地被挖掘并获得良好的发展。维果斯基的教学观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两者的相互作用,离开二者中任何一方的教学都是不存在的。除此之外,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持有这一观点,即知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教”给儿童,即便他的各项机能发展不是很成熟,那也应该由儿童自己去实践、建构。我们要认识到儿童不是一个“无能的小大人”,而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独立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而,教师要正确的理解“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的认识教师与儿童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学会“放手”,正确的理解自己作为“促进者”、“辅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并帮助儿童获得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
(2)新型幼儿发展观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所在,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实施应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但又不是毫无目的的嬉戏,而是以儿童发展为目的,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取得进步。在维果斯基看来,游戏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推动儿童发展,不仅如此,还在此过程中为他们构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游戏总是在发展的前面,一般情况下儿童在游戏时所展现出来的行为都会高于平常生活。游戏不仅帮助幼儿打开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之门,还帮助儿童跨越了最近发展区。
游戏是一种假想性的活动,即虚拟性。三岁前的儿童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要受到具体的事物或情境的限制。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抽象思维渐渐萌芽,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人代人、以物代物。以儿童“打电话”为例。三岁前的儿童打电话使用真正的电话(手机)或者与之相类似的玩具手机才能继续游戏。然而,三岁以后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儿童渐渐可以用大拇指和小指所组成的“电话”玩游戏,从而摆脱了必须使用真实电话(或相似物)的局限。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游戏帮助幼儿跨越了抽象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除此之外,游戏还具有规则性、群体性、角色性等特点,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于儿童跨越行为的最近发展区、性格的最近发展区、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游戏还具有社会性的特点,表现在儿童在游戏中与他人的交往互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游戏与儿童也是相互促进的,表现在随着儿童能力的提升,游戏自身也在不断的“被提升”,不断被创造。因此,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真正实现“游戏是发展的源泉”。
(3)教学最佳期限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与人的年龄有关的,只有当儿童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对其进行教学。就如我们不能教三岁的小孩学高数是一个道理。维果斯基所说的教学与我们经常谈到的教学的最低期限是有差别的,我们所认为的教学面对的只是儿童发展的昨天。而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有它的最高期限,这与他提到的最近发展区的两种水平有些相似,认为教学也有两种期限—最低和最高期限。因此,教学切不可仅仅停留在儿童的昨天,要积极的展望儿童的“明天”,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儿童达到的就是教学的最高期限。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最佳期存在于那些即将成熟却未成熟的阶段,而不是儿童已经成熟的部分。他认为,任何的教学都有其最佳的时期,通过教学能促使儿童正在成熟的机制获得良好的发展,甚至会对个体今后的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说到底,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最佳期是由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决定的,二者的本质也是相通的,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这片区域”进行的教学才会最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这句话也适用于教学。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握好儿童的教学最佳期,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否则,若是错过了教学的最佳期,即便是费再大的功夫也依然是事倍功半。
(4)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新理念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之间应该是教学引领发展。他的这一观点看似合理,仔细思考会有种“教学牵着发展”的意思,忽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讲,教学不仅要促进发展,引领发展,更要尊重发展。就如教师要组织一个科学活动《太阳和月亮》,但刚好在那天天空飘起雪花,一个幼儿看见便大声叫“外面下面了,快看,快看!”几乎整个教室的幼儿都想要往外面跑,看看这天上下的“面”。但教师此时却关上了教室的门,让幼儿安静的坐在凳子上并且继续他所谓的科学活动《太阳和月亮》。其实最终的活动结果可想而知,教师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教师应尊重儿童的兴趣,重视他们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进行教学。教师总是以“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为目的,这样的想法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但其实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撰写教案、写教学反思等,忽略了儿童的主体性,只待活动开始,幼儿一个一个坐在凳子上看着老师的“表演”,但发现结果却不总是令人满意。在此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边进行教学一边得“管住”幼儿,防止他们一直盯着外面的雪看,直到最后教师是疲惫不堪,而儿童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案例表明教学并不只是教师一味的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而是在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的“为了儿童的发展”,这样实施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学首先应尊重发展,尊重儿童的需求,其次才能构建最近发展区,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最近发展区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是通过教学想要达成的一种效果。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儿童发展选择教学的内容,设计教法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教学甚至对儿童日后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目标指的是现在还没有达到的,即将实现的一种目的。目标的制定不是任意的或随机的,它与幻想、臆想有着实质性的差别。在教学中必须以儿童目前的水平为基础,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否则目标就失去其制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学目标应以儿童的现有水平为基础,更加注重他可能达到的一种水平,从而使教学真正的位于发展之前。“跳一跳,摘桃子”实验要表达摘桃子的前提条件是跳起来。然而,教学目标就是“桃子”,这个目标的高度要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太高或是太矮。若是目标太高,儿童会因太难而丧失信心;若是太低,对儿童会因不具有挑战性而感到枯燥乏味。只有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才是对儿童发展有利的好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清楚的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否则也将是毫无意义的。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根据目标进行选择的,只有通过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是随机任意的设定,而是应遵循科学性、基础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此外,还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使内容的难度恰好处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不仅有利于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对于儿童日后的发展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例如在美术课中教师让幼儿欣赏梵高的《星空》,从画中的粗短线条、色彩、形状等来感受作品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这次活动对于没有美术鉴赏基础的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以现有水平为基础,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选择优质且适合于儿童的内容。
(三)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的第二种水平是儿童通过外界帮助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外界的帮助”就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承担这一角色。教师的参与并不是为了使任务变得简单,而是对超出儿童能力的部分进行控制,以便于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此前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而,只有适时、适当、适合于儿童的发展水平的支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利于儿童的发展的。所谓适时就是在儿童需要帮助时给予引导,反之,教师只需在一旁观察其行为。适当就是提供帮助的多少,在他需要较多帮助时就提供较多帮助,以免儿童因难度大而失去信心;反之,应减少帮助,指导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以免因教师帮助太多而产生依赖,不利于独立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去引导儿童,诸如:语言、动作、表情等,从而实现儿童通过别人的帮助完成任务渐渐转向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就如中班语言活动《风来了》,幼儿不理解“翩翩起舞”的意思,教师提问:“蝴蝶怎么飞的?”幼儿学起蝴蝶飞舞的样子,立刻理解了它的含义。可见,有效的教学支架需要有弹性、灵活性,这样才能帮助儿童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以儿童为中心,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获取的知识不是成人“教”的,而是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以“教师为中心”导致儿童成为一个容器,对儿童主动性的发挥是不利的。然而,意大利瑞吉欧教学却恰好与之相反,他们主张重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强调儿童主体性的发挥。他们主张以儿童的需要来确定教师要教的内容,即“以学定教”,但却又不是单单看到儿童,而是既关注儿童发展又重视成人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应将儿童视为独立的、需要被尊重的个体,重视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并促进儿童的发展。
2.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教师为中心”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往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教师是儿童取得知识、掌握知识最重要的一种途径,所以在人们看来教师就是知识的代言人、掌控者,是权威。随着经济的发展,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单一化。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当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学前教育,重视儿童在教学中的地位。人们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教学中不存在所谓的“权威”或“控制者”,也认识到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理应被尊重的、具有主体性的个体,而不是教学的“附属物”。
在教学中,形成“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有重塑正确的儿童观,才有利于科学教学观的建立。此外,教师还需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究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控制者”,还是“引导者”“鼓励者”。而现代的教学则更多的强调教师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儿童学会独立并获得发展。
(二)正确把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其潜能
没有一成不变的儿童,只有被埋没潜能的儿童。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儿童存在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观察并了解儿童,了解他目前的状况,以及可能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潜在水平水平就是儿童在下一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不仅是指儿童发展的方向,更像是一种含苞待放的状态,只需外界给予少许的刺激,他就能绽放出自己的魅力。儿童的潜在水平也是如此,一旦外界给予一点点的帮助,他便能达到不久的未来可能的一种状态,就如一个宝库,需要不断地挖掘,否则宝库的大门也将会被永远的封印。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不断地挖掘儿童的各种可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区域”,使其最大限度的获得发展。
(三)重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每个儿童都爱玩,游戏则满足了儿童的各种需求。不仅如此,游戏还促进儿童的身心以及社会性的发展。然而,现今依然有家长或者教师总是以儿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借口,一味的给儿童灌输知识,让儿童上各种“兴趣班”,认为游戏是在浪费时间,会让孩子变得调皮,不利于以后的管教;还有人认为,儿童的游戏是毫无意义的,还会把衣服、鞋子弄脏,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等。但维果斯基认为正是游戏教会了儿童学会思考,游戏让儿童真正的认识了世界。就如当前人们所倡导的“寓教于乐”,只要给予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创造轻松的环境氛围,儿童会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而,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剥夺儿童游戏的权利,要正确的看待游戏,正确理解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
2.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时所体现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都超过了他日常的行为。就比如一个调皮的幼儿平时不能安静三分钟,当游戏中让他做个解放军时,他却能安安静静的站五六分钟。在游戏中儿童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能够自愿的遵守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借助已有的经验与同伴一起探索周围的世界等都体现了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跨越了最近发展区。除此之外,成人为儿童创造轻松的氛围,提供适当的材料、场所等都是游戏的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游戏进行时,儿童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通过动作来操作,通过思维使游戏得以继续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发展。
结语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引我们正确认识儿童的一盏指路明灯。这一理论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儿童的两种水平,认识到儿童是一支“潜力股”,这不仅有利于儿童自身获得发展,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带来诸多启示,如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的建立,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等。最近发展区对于儿童的发展、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极其重要的,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完美无缺的,他虽然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但并未指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应如何测量。除此之外,他提出的教学促进发展,首先应尊重儿童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发展而发展。只有尽最大可能的完善这一理论,修正其中的不足并积极地与实践相结合,才会在最大程度上使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4-390
[2]王维,王维娅,孙岩.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李玉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3
[4]赵南.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9):45-51
[5]郭珣.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幼儿教育,1999,(9):11
[6]牛晓峰,刘婷.维果茨基接近发展区域理论研究及其对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88-90.
[7]王荣仙.最近发展区评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100-102.
[8]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14-23.
[9]阳曼超,邹霞.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75-76.
[10]王慧.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4):118-120.
[11]裴小倩,朱家雄.维果茨基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J].幼儿教育,2003(2):4-7.
[12]麻彦坤,叶浩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代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89-93.
[13]胡蕾,张世宇.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和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7.04:631-632
[14]靳励.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J].幼儿教育,2016.27(9):134-135
[15]边玉芳.跳一跳就能摘苹果—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4(263):32-33
[16]王海珊.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在X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3.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