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逐渐受到重视,针对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其中不乏鼓励中小学开发以传统文化或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资源的教育政策以及为吸引广大高校毕业生去基层为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服务的优惠就业政策,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己经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和特征。
自此学前教育事业开始大力发展起来,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政策的完善中得到不断发展,幼儿园建设与发展受到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幼儿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群体,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也能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综合能力。本文主要对大理XX幼儿园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X学前教育家G.S莫里森(George.Morrison)认为,幼儿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帮助儿童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和交往的教育,使儿童能够理解、欣赏和尊敬其他种族、性别、语言和文化等背景。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理解、包容和尊敬的态度。英国学前教育专家H·福斯特(Hilary Faust)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反种族偏见的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少数民族儿童的需要,而且也能为所有儿童提供反映英国多元文化特征的教育。澳大利亚学前教育专家艾伯利托(Eberly Joe)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公平、敏感和归属感的教育。
2.国内研究现状
吴双《喀什市幼儿双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为了突破喀什市幼儿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研究基于喀什市幼儿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调查,从三个层次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求提升喀什市幼儿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皮梦君《水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实施水汉双语教育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水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实施水汉双语教育存在“专业型师资不足“、“家园共育收效甚微“、“双语环境单一“等问题,提出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家园共育的力度及创设多元化的水汉双语教育环境。才让吉《如何将藏区民族文化运用到幼儿教育活动中》,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藏区民族文化在现代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意义和应用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李颺,赵文辉,张丽霞借《试论楚雄彝族儿歌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一文总结了楚雄州幼儿园将彝族儿歌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结合的经验。曹莉在其硕士论文《湘西苗族文化课程资源在幼儿园开发的研究》中指出当地苗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开发内容贫乏;开发方式单一;开发程度较低;开发价值不明确的问题。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关于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幼儿园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在理论上明晰了开发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尤其是本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结合本地本园实际提炼了幼儿园课程融入开发利用的相关原则、存在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许多学者注意到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流失的现状,因此,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的学术探讨上,对民间游戏应怎样传承保护进行研究。其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主要是收集、分类和整理,没有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去。我们可以从以上文献中看出研究者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少数民族民音乐绘画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既然彝族音乐绘画对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是不可回避的话题,目前关于彝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只有关于某一方面的文化在课程中运用的研究,如民间游戏、民间文学等,关于将彝族音乐绘画较为系统、全面的运用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去的研究基本没有,因此本研究以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意义。
从已有研究开看,在教育部门层面,遇到的问题主要有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在幼儿园管理层面,主要是极少对教师进行课程融入开发利用方面的培训,管理者对课程融入的开发利用重视程度较弱,管理方式不当等问题。在教师方面,问题主要有幼儿园课程资源融入利用意识淡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专业能力不足,开发利用的方式比较单一,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忽视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运用。
二、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一)民族文化的定义
“文化(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词源为colrer,到了15世纪以后,文化的涵义愈加宽泛,经过多年的理论发展最终文化被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阶段性、民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民族文化基于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民族文化一般指民族的精神创造与精神文化。
(二)少数民族文化类型
1.彝族民间美术
民族美术界定为:民族美术是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手段,塑造出的具有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彰显本民族本土特色的视觉艺术形象。在彝族服饰图案的线条应用方面,主要包括自由曲线和几何折线。自由曲线具有自由、生命和活力的表现力,几何的折具有意识、认识和规则的抽象性。彝族服饰图案中的图形仿生,主要是通过日月星辰、自然现象的光波、水纹等图案抽象的表现出线条状、三角形、菱形、方形、圆形等纹饰。传统纹饰图案丰富,包括有象形或变形的动物纹(羊角纹、鸡冠纹、虎头纹、犬齿纹)、植物纹(蕨草纹、茶花纹、马樱花纹)、天象图纹(日纹、月纹、星纹、云纹)、日常生活用物(火焰纹、火镰纹)等图纹。从彝族内在本质的“文化内质结构”出发,描绘出具有彝族特色的以“黑、红、黄”三色为主要调子的绘画作品,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夸张而变形的造型,多维而平面化的构图。它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认识和感受,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美术是民族生产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缩影,是劳动人民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的形象而生动的反映。
2.彝族民间音乐
本文的少数民族音乐特指中华民族除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民族音乐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生并努力使其流传下来的。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又分男女声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按题材,彝族民歌大体可分为叙事歌、劳动歌、催眠歌、风俗歌、儿童歌、情歌、山歌、哄娃娃歌8类。传统歌词以5、7字为主,乐句多以1、2、4为主,押韵普遍采用借字谐音,一般均采用五声调式。
笔者认为,民族音乐是具有广泛民众基础、蕴含民族文化特征、展现民族精神风貌、独具民族特色、表达民族情感的音乐精华。可以说,民族音乐既是体现一个民族的社会地位、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的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民族共同体所拥有的以音乐为表现媒介和载体的、表达民族思想和感情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民族特色”,民族音乐还是一种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传承文化。
3.彝族民间舞蹈
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彝族舞蹈有五种类型,分为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关。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打歌,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罗作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4.彝族民间服饰
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服饰更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无论是从原料取材还是风格装饰等都保持着自己民族原有的特色。彝族作为楚雄的世居民族,其服饰类别多样,色彩缤纷。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
,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大自然图,有动物方面的图,也有植物和什物图。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
(三)幼儿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健全儿童文化素养
学习彝族民间的音乐、美术,可以提升综合素质。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必然离不开良好的民族文化和环境要素,更是民族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结合,学前民族音乐文化教育通过音乐知识的领会、音乐技能的锻炼与音乐审美体验的有机渗透和结合,不仅能培育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提升学前儿童健全的音乐素养,而且能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和氛围中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良好的民族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不同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学前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可以将音乐作品的文化精髓转化为儿童的人格、气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基。
2.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音乐、美术往往蕴含着本地区各民族的地域特色、人文情感和时代精神,是这一地区或民族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让年轻一代通过凝聚和培育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文化继承、选择和优化的主阵地,民族文化传承必须转移到音乐教育之中。”我国《音乐教育大纲》也指出,“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儿童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三、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构建
(一)课程教育目标的取向
1.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在制定幼儿园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中华民族美术的特有性质,立足幼儿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培养。少数民族文化启蒙教育课程建构的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怀,在设置课程目标的时候,民族性是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
2.启蒙性
启蒙性是说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学校教育生涯中的起点,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开一个好头,以后的各项任务都会迎刃而解。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对少数民族文化兴趣的培养远大于相关技能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幼儿园阶段开设民族美术启蒙教育的课程,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培养对民族美术的热爱,感受并喜欢生活中的美,使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得以丰富,进一步激发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因此,设置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取向,目标设置不宜过难或者过于简单,关键要培养起幼儿对民族美术的喜爱之情,为以后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升展奠定基础。
3.教育性
教育性即幼儿在参加少数民族文化启蒙教育课程活动中,能收获关于美术、音乐的知识,并让幼儿懂得欣赏美。教育功能必须在学科本体的基础上才能生发,因此,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教育性还依赖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本身目标的实现。教育性是少数民族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目标的又一大特征,课程存在的价值在于其教育性,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将少数民族文化让幼儿们进行了解。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
1.幼儿能力
审美能力。幼儿阶段儿童的情感随着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迅速发生变化特别是社会性情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逐渐开始形成。幼儿对美和善的情绪反应,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幼儿力求改造周围事物以及评价美丽和谐的结构、色彩,声音的意向等,都是幼儿审美能力的表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欣赏能力,从生理上的直接感受能力发展到包含一定判断、评价的带有理智性的审美能力阶段。幼儿的欣赏能力发展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自娱自乐性欣赏阶段(2)主观爱好性欣赏阶段(3)陶冶启迪性欣赏阶段。幼儿欣赏能力的逐渐提升要求我们在制定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启蒙课程目标的时候,循序渐进,从而为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打下基础。
动手能力。不管是在画画、服饰、玩具等方面,都会对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幼儿手工能力发展一般开始于对手工工具、材料发生兴趣,以及自发的游戏活动,随着手工能力的提升,幼儿的兴趣关注会不断提高。在绘画、泥塑等方面的需求度会增加,进而加深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运用。
2.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课程需求
社会在每个时期都有将民族文化传递给幼儿的需要,优秀的民族美术文化有助于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为幼儿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课程的设计有助于这种目标的实现。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是,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指向民族美术,民族美术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课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意义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打好基础。制定幼儿园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课程本身是否真得发挥了在优秀民族美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也应作为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从而避免课程内容选择、实施和评价环节过程中发生对民族美术的忽视的现象。
四、XX幼儿园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融入现状
(一)研究方法
文献法。结合学者对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园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分析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使用情况,本文对大理XX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布30份,共回收25份,其中小班教师7份、中班教师10份、大班教师8份,有效回收率为83%。
访谈法。对调查幼儿园的部分老师进行随机访谈,了解他们对幼儿园课程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
(二)现状研究
1.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
由上图可知,在对教师们的调查中,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掌握程度呈现熟悉的占较大比重,其中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掌握程度很熟悉占比20%,比较熟悉、一般熟悉的教师分别占比35%、30%。由此可见在XX幼儿园中教师对大理少数民族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2.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类型的选择
由表1可知,在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类型的选择中,教师们在多选中选择最多的是少数民族音乐,共占比65%;其次为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占比45%;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教学占比30%。通过对教师的访问可以了解到,在当前XX幼儿园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融入的内容有彝族音乐、彝族民间绘画、彝族民间服饰。
3.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类型
由图2可以看出,XX幼儿园在五大领域课程类型中,在艺术类课程中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占比较大。通过笔者了解,艺术类课程中彝族绘画运用最多,重点放在了音乐和美术两个方面。结合笔者的访谈记录,在彝族民间绘画中,现以美术活动《漂亮的彝族花衣裳》为例,反应彝族民间绘画在课程中的利用情况。
《漂亮的彝族花衣裳》
活动目标
1、能用彩笔表现彝族花衣裳绚丽的色彩
2、感受彩笔的乐趣
活动重点:能大胆涂色表现出花裙子艳丽的色彩
活动难点:能用对比色表现出彝族花裙子艳丽的色彩美
活动准备:彝族娃娃一个;彩笔;半成品绘画纸、纸巾每人一份;彝族花衣裳两条(布置在展板上)
活动过程:
(一)展示彩色展板,引出活动主题
(二)出示彝族衣裳,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三)教师示范、讲解涂色,幼儿仔细观察
(四)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展示作品,评价作品
在彝族民间音乐中,通过学习这些儿歌,幼儿了解了更多的彝族风情风俗。XX幼儿园老师改编的彝族儿歌《跳月歌》,它的曲调单一,简洁欢快。包括《上学歌》、《彝族娃娃真幸福》、《拍手歌》等郎朗上口的儿歌。在语言和社会类课程中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占比一样。XX幼儿园教师会这些彝族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如在语言领域,彝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适合幼儿的诗歌,儿歌,故事等。在社会领域,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科学领域、健康领域、其他占比非常小,几乎不涉及这三个领域。融入课程类型结构分化明显,偏向艺术领域,且结构单一,只涉及音乐绘画方面。
4.少数民族文化运用频率
从图3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的运用频率不高。课程中67%都没有运用到彝族文化,运用频率较高的11%彝族文化,主要体现在绘画音乐方面,并且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彝族民间绘画音乐开展频率较高的原因是彝族民间音乐绘画融入幼儿园课程较简单,教师和幼儿比较容易把握。少数民族文化运用在课程中的一般频率为22%。
5.学校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的组织与作用
表2学校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的组织与作用

根据表2统计,学校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方面组织较少,彝族民间音乐绘画主题活动偶尔开展。学校对教师支持度不够,没有系统的经验培训。
6.访谈记录
结合教师在访谈中对教师“您觉得建立少数民族文化课程需要哪些方面的配合”和“您觉得在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学活动上有哪些可以创新的方面”两个问题的回答对XX幼儿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程进行一个呈现。教师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其对课程融入需要的条件和教学活动上的创新的思考,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融入的内容选择、方式及到达的程度。
问题一您觉得建立少数民族文化课程需要哪些方面的配合?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幼儿园的组织。老师也只能依照幼儿园选择的课程上课。还有在我看来,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平时组织活动经常需要家长的一些帮助。还有就是生活即教育,我们主要还是要看小朋友们对什么感兴趣,最好是围绕着孩子的经验水平来,不要太远离孩子的生活实际了。”(教师C)
“对我们本地彝族文化老师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周边彝族文化很多的,就是不知道怎么系统的去融入开发,就对彝族民间的绘画音乐融入比较熟悉一点,像绘画啊,就彝族特色的线条图形组合,颜色就艳丽一些。音乐嘛,小朋友们从小都听着,选取部分符合孩子们的。都是比较零散,需要专业系统的培训。”(教师Y)
总的来说,教师对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需要幼儿园大力支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充分理解,自身专业素养的高要求,专业系统的培训。
问题二您觉得在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学活动上有哪些可以创新的方面?
“彝族特色服饰和食物,某种程度上说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内容。专门一个生活体验馆,供幼儿使用的一整套厨房用具。在介绍彝族特色美食饵块粑粑的时候,可以将组织孩子去到生活体验馆。这种体验试的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图片的欣赏上,或是用橡皮泥照着图片捏一个粑粑出来,而是通过完全真实化、生活化的操作,调动了幼儿包括味觉在内的多重感官,赋予了幼儿更多的感性经验,让幼儿对彝族美食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师D)
“将彝族文化融入到幼儿图书中。这些图书围绕某一特定的彝族文化,然后将相关的内容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许多彝家特色美食图,苦荞粑粑、肥瘦相间的坨坨肉、羊肉汤锅等等;或者彝族节日:赛装节、火把节、插花节、彝族年等。”(教师W)
结合教师的回答,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还是比较有创新意识和想法。不仅限于现有的彝族民间音乐绘画方面的教学活动上。对幼儿五大领域中彝族文化内容的融入有自己的见解。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