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的孩子处在对一切都很好奇的一个时期,他们会对一切有趣的事物产生兴趣。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通过将佤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使幼儿园的儿童们更好地感受特色民族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对佤族文化相关研究的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当前佤族文化发展现状,明晰其文化传承现状和在幼儿园教学现状,在对相关资料分析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佤族文化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的良好融合。
关键词:佤族;文化;幼儿园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和泰国等地。作为中国的重要民族之一,佤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服饰、民俗、音乐舞蹈等方面。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佤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日益减弱和失传的风险。佤族文化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瑰宝,悠久而深厚,闪闪发光,佤族文化是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结果,具有独特的价值。佤族的文化资源是很深厚丰富的,它应该被传承下来,要想做好它的未来发展工作,就要从教育方面着手。
从幼儿期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把佤族文化渗透进幼儿园教育当中去。幼儿教师要利用这些独特的教学资源,结合幼儿教育特点,引导幼儿感受和了解佤族文化内涵。将教育与佤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注重儿童佤族文化教育,加大佤族文化保护力度,鼓励幼儿接受、吸纳多元文化,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优秀的佤族传统文化,塑造他们的民族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根有底的民族未来。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最早阶段,扮演着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有助于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因此,将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佤族文化,也能促进佤族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2.研究意义
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与我国当前的方针准则相一致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应该各显其能。在幼儿园中引入佤族文化,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和弘扬佤族文化的方式,可以让本土的新生代对自己的地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树立起自己的文化信心,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进幼儿园教学之中,产生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的教学方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我国现阶段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研究还有着大量的留白,无论是佤族也好,藏族也罢,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基本都处于缺失的状态,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园教学融合方面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有着一定的价值。
临沧市沧源县作为云南省佤族聚居区之一,佤族人口众多,佤族文化传统较为保留。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沧源县佤族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淡化的风险。因此,通过在沧源县的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佤族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佤族文化,还可以为当地佤族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提高佤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还可以为其他佤族聚居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研究佤族文化如何融入幼儿园课程,从而提高佤族孩子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以下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
梅庭仙[①纪繁芳.佤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与探索——以佤族的建筑文化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9):173-175+215.](2018)在其文章中提到了民族文化融入早期教育的研究。研究指出,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的两大主要教育场所,要提高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与价值观,必须采用多元的教育手段,通过多元化的幼儿园课程让他们接触到创意艺术、游戏、集体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来认识、理解、传承民族文化。同时,教育者也应该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教学模式。
纪繁芳[②梅燕.浅谈佤族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33.](2019)则指出,在民族地区实施课程改革时,需要考虑到本地民族文化的特色。在幼儿园课程中,民族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内容,幼儿应该通过课程体验、游戏活动、歌曲唱诵等方式来了解和体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郑妍[③郑妍.民族文化视域下佤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传承的策略探究——以沧源县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16):63-65.](2021)则认为,在幼儿教育中,文化融入教学已成为必要的路径和主要形式。她提出,应该设计出一些和佤族文化有关的活动,比如佤族歌谣比赛、佤族民间技艺展示以及佤族传统服饰制作等,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佤族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俸云静[④俸云静.让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游戏活动中[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Z2):69-71.
⑤Shonfeld Miri,Hoter Elaine.Children’s willingness to have contact with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cultures;evidence from the Tec4schools program[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23,34(1).](2022)和其它许多教育学者类似,强调幼儿园教育中文化融入的重要性,并认为教育者应该了解本地文化和民族文化。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多一些学者研究了文化融入教育,其中许多研究侧重于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
Shonfeld Miri[⑥Taggart Geoff.Revolutionary Lov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s Counter-Culture[J].Sustainability,2022,14(8).](2022)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到,多元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是具有挑战性的,并需要教育工作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在他的研究中,Aliveli制定了一些教育策略,以应对幼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问题。
在国外,对于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较为少见。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促进儿童的跨文化理解和自我认同,增强儿童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意识。例如,Taggart Geoff和Revolutionary Love[⑦Ding Ning,Frohnwieser Anna,Miller Rachael,Clayton Nicola S.Waiting for the better reward:Comparison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young children across two cultures.[J].PloS one,2021,16(9)](2022)认为,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是教师培训中的关键主题之一,可以提高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一些研究指出,幼儿阶段是培养儿童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例如,Ding Ning[](2021)在研究中探讨了土耳其幼儿园教育中跨文化素养的培养,认为在幼儿期就应该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以促进儿童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在研究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中,本文指出,在教育中注重文化融入的重要性,强调了多元化的幼儿园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接触到创意艺术、游戏、集体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从而增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实践中,也应该根据本地民族文化的特色来设计教育方案,并创意活动方案,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切身体验来深入了解佤族文化,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中国期刊网等途径收集了有关“佤族、文化、幼儿园”等关键词,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参考依据。
访谈法:访谈法是一种通过问答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主观经验、态度和感受等信息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被访者的内心想法和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问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佤族文化
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约有5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地区。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佤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佤族文化是指佤族人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音乐舞蹈、服装等方面的文化。佤族文化传承数千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佤族文化中,佤族的语言是最重要的元素,佤文是佤族人民的母语。佤族的习俗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礼仪,如佤历新年、婚礼、葬礼等。佤族的宗教信仰也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有原始宗教和蒙古-满族宗教。佤族的音乐舞蹈和服装都是独具特色的,歌舞风格热情奔放,服饰以色彩斑斓、绣花美艳而著名。
佤族文化因其独特性和多样性备受关注。通过对佤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不仅可以了解佤族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演变,更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和文化交流。
2.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为3-6岁儿童提供的教育活动方案,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和有序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包括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涉及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美术、音乐、体育、情感、社交、自理等方面。幼儿园课程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个性和习惯为重点,提供各种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和游戏活动,在学习中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探索心和创造力。
幼儿园课程旨在帮助幼儿在协调、关注、自我控制、社交互动等方面成长,激发幼儿的自信和自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政策和标准,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能力制定,并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需要聘请专业的教育人员进行教育和管理,同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促进家庭和学前教育的衔接。
(二)相关理论
1.文化认同理论
文化认同理论指出,文化在个体的生长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认同也成为人们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认同是有助于个人效仿的重要条件,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社会教育和文化媒体的重要内容。
2.跨文化教育理论
跨文化教育理论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协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满足教育需求的一种教育方法。跨文化教育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强调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孩子的文化背景,尊重孩子的文化特色,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文化平等和文化民主。它呼吁各种文化应该平等地在教育中得到重视和应用,充分地反映多元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文化背景,促进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共享与交流。在幼儿园教育中,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尤其重要,因为幼儿处于发展初期,对于文化的接受是比较容易的。
三、佤族文化的现状
(一)佤族文化传承特点
第一,佤族文化传承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佤族分布在云南、西藏和缅甸等地,其文化传承在不同的地域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云南地区,佤族传统舞蹈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十分丰富;而在缅甸地区,则更加注重佤族文字和语言的传承。第二,佤族文化传承具有宗教性。佤族传统信奉原始宗教,认为自然和祖先都拥有神灵的力量,是他们的信仰核心。佤族通过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极具民族特色。第三,佤族文化传承注重口头传承。佤族没有书面文字,因此,口头传承是佤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佤族通过讲故事、传谣言、歌唱和跳舞等方式将自己祖辈的故事和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口头传承方式不仅极具个性,也让佤族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传承。第四,在文化传承中,佤族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佤族文化传承中不仅强调传承文化的实用性,同时也注重弘扬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文化传承特点表明,佤族透过文化的传承不断追求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民族文化的永久遗产。
(二)佤族文化的现状
第一,佤族文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随着国家多项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的出台,佤族文化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保护和支持。特别是在云南省的相关政策下,佤族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类展览、传统文化节等方式得到了更多的传播。第二,佤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困难。如今,佤族的许多传统文化习俗已经逐渐消失,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也日渐疏远传统文化,导致文化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第三,佤族文化已经开始走向现代化。诸如现代音乐、舞蹈、音乐演出等方面可以看到佤族的文化已经开始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在旅游业带动下,佤族文化成为了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不仅能够增加地方居民的收入,同时也在保护、传承佤族文化的同时早已经向世界展示佤族独特的文化魅力。第四,佤族文化的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佤族文化虽然目前遇到挑战,但是也面对重大发展机遇,通过科技等现代化手段的辅助,佤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也能够得以在当今时代中得到更大范围和青睐。
(三)佤族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现状
佤族文化所蕴含的要素与内容十分广泛,可溯源于人类发展或日常生活,天文学,地理,民俗诸方面。幼儿园是先进文化传播的宣传地,也是各族文化遗产推广的最好阵地。为使佤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幼儿园有必要对民间有特殊价值要素进行采集与提炼,将这些元素提炼和传承下去,让这些元素在文化遗产领域里不失去它的意蕴。沧源佤族自治县幼儿园为探索民族文化的创设,结合佤族传统文化,对沧源幼儿园教室环境做特色化的升级改造,并利用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把佤族文化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之中,从而加强幼儿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唤起其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里必有“过家家”这个游戏,而应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佤族文化与儿童游戏结合到一起,利用“过家家”。在玩耍中了解传统美食,在扮演的生活中体验民俗文化的有趣,也可以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至真道理融入进来,促成多方面的良好影响。也可以通过“你织我织”带领小朋友们进行佤族服饰的制作,佤族小配饰如小挎包等制作,满足小朋友们给他们的娃娃穿上民族服装的愿望,五颜六色的织线,不仅编制出了一件件美丽的佤族服饰,还把孩子们缤纷的梦想也编制了出来。
(四)佤族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取得的成果
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佤族文化已经被充分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丰富了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佤族文化的特色和独特之处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传承。通过在课程中使用佤族语言、佤族民间歌谣、传统服饰等方式,幼儿们在学习的同时,也了解了佤族的风土人情,增进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在教育质量方面,佤族文化的融入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激发,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些成果表明,佤族文化的融入教学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第三,佤族文化的融入还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将佤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使幼儿对于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和认识,还为幼儿园打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幼儿园的国际化形象和声誉。第四,佤族文化融入教育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佤族人民的责任,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佤族文化的融入教育,激发了幼儿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了力量。
四、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够丰富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隐性课程资源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园环境创设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为幼儿园在文化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寻找着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沧源县地区的幼儿园这一方面却不如意,这些幼儿园对佤族文化的表达有所缺失,没有将本土的民族文化发展成它的特色,一味地输出,而轻视了教室内化的重要性。如幼儿园将带有佤族色彩的图案和相关作品挂置在教室外面的展示栏上,将文化进行外围的展示,而相反的,室内却和其他的幼儿园并没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在教室里也感受不到应有的文化氛围;部分活动室营造单调,仅在室内墙壁上做了简单点缀,这都是应该做到但欠缺的部分。以下是一则访谈:
采访对象:沧源县某幼儿园幼儿教师
问:您觉得这个幼儿园对佤族文化的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否够丰富?
答: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一直在努力,但确实存在一些欠缺。我们在展示栏上陈列了很多佤族文化的图案和作品,但在室内的环境创设上可能还有所欠缺,我们将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问:如何进一步加强佤族文化在幼儿园环境中的融入?
答:我们将在教室内加入更多佤族文化元素,比如将佤族传统乐器、服饰和工艺品经过简单的包装后作为教室装饰,以此增强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问:您认为幼儿园发展佤族文化有何意义?
答:幼儿园是儿童的第二个家,通过融入佤族文化,可以培养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佤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也可以促进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佤族文化,并在文化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
分析:从访谈中可以看出,该幼儿园存在对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够丰富的问题,但幼儿教师表示会在室内环境创设上加强,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幼儿教师也意识到幼儿园发展佤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幼儿园课程缺乏对佤族文化的开发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功能赖以实现的基础,也是促进教师有效成长的主要手段。幼儿园教学水平对孩子成长发展的直接作用,体现出幼儿园内涵成长的品质打造力。佤族文化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果能直接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就可以促进学校园本的课程开发,使幼儿园教育体系更完善、教学内容更丰富。而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幼儿园也应根据自己情况构建园本课程。在建设佤族文化园本课程时,幼儿园的课程重点为佤族载歌载舞、民族饮食等内容,很少涉及佤族文化及其风土民情。也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主流。以下是一则访谈:
采访对象:某沧源县幼儿园一名教师
问:您觉得幼儿园课程在开发和实践佤族文化方面是否不够?
答: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幼儿园的教育体系应该更加全面,涵盖不同的文化教育。现在幼儿园的园本课程重点在佤族载歌载舞、民族饮食等方面,但是确实缺乏佤族文化及其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内容。
问:您认为幼儿园在开发佤族文化教育课程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答:首先应该了解佤族文化,加强对佤族文化教育的了解和研究。其次,将佤族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让孩子们了解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的宗教信仰等。最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也能够带孩子去了解佤族文化、参与佤族文化活动。
问:您认为开发和实践佤族文化教育课程对幼儿园教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幼儿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如果能接受到佤族文化的教育,能够加深孩子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对佤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更容易促进孩子个人品质的培养和进一步发展。
分析:该教师认为幼儿园在佤族文化教育课程方面存在欠缺,应该加强对佤族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并将佤族文化融入到课堂中,以提高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还强调了在佤族文化教育中与家长的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开发和实践佤族文化教育课程,幼儿园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本土文化教育的特色和魅力,有利于孩子们的全面成长。
(三)幼儿园教师对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足
随着幼儿园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佤族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佤族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对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足。佤族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幼儿园教学中可以借鉴和融入的优秀文化。然而,由于教师对佤族文化的研究不足,导致佤族文化未能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园教师缺乏对佤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难以在教学中深入地融入佤族文化元素,也无法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文化体验。由此,佤族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得到充分传承和弘扬,也难以为幼儿教育提供新的教学内容和文化体验。以下是一则访谈:
访谈内容:
采访对象:某沧源县幼儿园一名教师
问:您认为幼儿园教师对佤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是否足够?
答:我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佤族文化的历史、佤族人的生活方式、佤族传统技艺以及佤族民族文化艺术等方面。只有了解了佤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幼儿教育教学中。
问: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佤族优秀传统文化?
答:首先,幼儿园教师需要挖掘佤族文化的瑰宝,将佤族文化元素和幼儿园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其次,可以利用佤族传统节日、佤族美食和佤族多样化的民俗等作为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佤族文化的魅力。
问:您认为加强佤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佤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佤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加强佤族文化的教育,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幼儿对佤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分析:该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师对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足,需要加强教师对佤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将佤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幼儿园教学中。同时,该教师提出了将佤族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如挖掘佤族文化瑰宝和利用佤族传统节日等作为教学资源。教师还强调了加强佤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幼儿对佤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五、幼儿园传承佤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佤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环境营造作为一种教育的资源和媒介,担负着一种隐性的教育任务。幼儿园在继承佤族文化的同时,把佤族文化的内涵与其所处的情境相结合,既可以给幼儿园的情境创作带来丰厚的材料,又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们带来创作的灵感。它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进行感染和影响,在儿童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在创造环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兼顾主体功能,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活动能力和兴趣爱好、需求等因素,创造一个符合孩子特征的环境;其次应兼顾教育内涵,要积极展示蕴含古老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的各类佤族历史标志、图案、艺术品等,以营造具有佤族特色的教学氛围,幼儿园还可充分利用门口、大厅、室外的主题墙面等地方,设置佤族“牛图腾”“木鼓”等历史展板,或充分利用通道、台阶等墙壁,采用以图、文字的方式展示佤族历史;把佤族的建筑、民族乐器、衣服、美食、传统节日结合用来做佤族文化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佤族的民族风情。幼儿园在保证设施的基础上,还可使用具有佤族特色、并适合孩子们使用的民族设备,使佤族特色融合于其中,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教育领域。
(二)建设幼儿园佤族文化园本课程
将佤族传统文化贯穿于幼儿园主题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构建佤族文化园本的重点。同一课题中,幼儿园要以幼儿兴趣,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内容为基础,对相关子课题进行灵活扩展,构建课题网,并以多样的课题内容及实施方式,进行浓郁佤族文化传承促进儿童全面成长。如围绕“佤族的传统文化”,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衣食住行等传统民族习俗或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艺术内容。从自身特色发展需要出发,当幼儿园把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项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和开发。例如沧源县有一幅沧源崖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幼儿园将其作为一个主题来进行活动的时候,就可进行以历史故事为载体的语言活动,本文论述了崖画产生的根源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等社会活动,并探索为什么崖画图形艺术可以保持几千年的科学活动,以及对崖画图形艺术的研究,以及对古老民族的健康运动的研究。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不仅涵盖了儿童所能看到、所能感受到的事物,而且还渗透了一种历史感,通过照片、视频、讲故事等方式,全面地展现了佤族“过去”、“现在”的发展历程,提高了儿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幼儿园自身的特征,将佤族文化的园本课程与幼儿园的五大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佤族的文化资源融入到园本课程的建设中,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首先是健康方面的问题。从身体和精神方面来看,佤族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大的特点,如“佤王宴”,手抓饭等等。孩子自己准备食材,例如:自制五颜六色的手抓饭、准备各种瓜果等,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三)佤族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传承
区域活动包含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即教师要在尊重儿童发展的基础上,为幼儿们提供了一种宽松、自然、“有备而来”的环境,投放合适的素材,给儿童以空间和时间上的支持和保证。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玩中学”“做中学”过程中,经过对物品的选择与运用,在与自然、物品、伙伴、老师等的互动中不断感受快乐,并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了自己心灵的成长。区域活动已经成为了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项目之一。幼儿园利用区域活动弘扬佤族传统民俗文化,可以使幼儿们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园将针对孩子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根据需求,实施能够使幼儿切身感受到并亲自动手实施的活动。如在角色游戏区中,幼儿园可放置茶具和茶叶,让孩子们营造“佤家茶室”。
(四)提升教师民族文化素养
在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幼儿园教育寄予了更多的希望,这与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研究有关。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科学研究,是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幼儿园特色的课题申请。在我国,幼儿园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提升老师的民族文化素质,幼儿园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将素材单独地组合并随意地放在香蕉叶子上。在食物的加工和摆放中,可以帮助孩子从多个不同的感觉角度去感受佤族食物的文化,并能充分利用孩子们的丰富的想像力,从而养成孩子们的健康和好的食物习惯。佤族人在竞技方面,发明了弓箭、掷石头、扎扎(打)、堆窝窝、扎球等一批民俗项目。在幼儿节拍练习中,可以把佤族舞蹈与儿童节拍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既有佤族特色又符合儿童特点的节拍练习。二是语言方面。在佤族的语言继承方面,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把佤汉双语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孩子们不仅学习到常用普通话,也能使用本民族语言,使佤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在社会领域。佤族箴言“格拉那格拉扬”寓意“孝敬就是礼”,体现佤族道德规范。沧源县佤族传统节日包括新米节,火把节等,还包括誉满海内外的狂欢节“摸摸你的黑色”。礼仪文化与传统节日传承对于丰富儿童社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儿童社会性,提升儿童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科学领域。佤族建筑风格独特,著名的翁丁原始部落就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群居村落之一。佤族的建筑是干栏式的,主要是竹和木的构造,由木、竹、茅草等材料构筑而成,分上下二层,上一层居住,下一层没有遮挡。儿童在进行观察,上手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并初步找到佤族民居特色,佤族建筑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并且能够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民居设计与制作。
佤族的民俗文化与孩子喜欢的各类活动项目组合一起的形式,既可以使孩子在愉快的玩耍中得到民族文化的体验,也可以充实各类活动的内涵。如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幼儿园可以让小朋友重现“佤王宴餐厅”场景,在进行表演比赛的同时,幼儿园可以组织小朋友们进行《司岗里神话》的表演;在结构比赛中,幼儿园可以使用各种结构建筑来协助小朋友们构筑心目中佤族民居。同时幼儿园也可利用民族运动器械进行体育游戏以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和游戏形式的创新。只有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游戏中,幼儿才能独立、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去,才能感受到佤族文化特有的魅力,才能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于佤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请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通过对内对外的交流和讨论,增加对本园科研方面的训练,提高幼儿园科研总体水平;其次,结合幼儿园佤族传统文化传承内容设置课题,有利于教师迅速理解相关知识并形成以课题为主线的知识结构体系;多措并举,增强广大教师对佤族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借鉴各民族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根据本民族的特点科学地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动员各种资源之力,拓宽教师民族文化视野和引领教师领略文化魅力。
(五)多方合作共同传承佤族文化
幼儿的成长与其所处的社会及幼儿园息息相关,所以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借助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实现三方面的互动。在三者的协作中,幼儿园应采取“出去请进”的方式,发挥周边的人文和物力优势,为幼儿创造机会和环境,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佤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过程中,要注意与家庭和社区的相互配合。一是问题的建议:在探索佤族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项目时,可以让父母和社会上的一些有兴趣的人一起参加,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园收集到更多的民族文化遗产。二是在继承佤族传统文化方面,要积极邀请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到社区进行有关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最后在展现佤族传统文化传承所取得成绩的同时,社区及家庭要为幼儿园继续传承佤族传统文化助力,增强信心、彰显决心。
六、结论
重视幼儿园教育,弘扬佤族文化传承,不仅限于幼儿园范围。旨在以幼儿园教育带动社区与家庭佤族文化教育的开展,增进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协作,推动三者协调发展,最终达到以教育带动佤族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是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师在这一关键时期应该重视向孩子们灌输传统文化,应该以孩子们为主,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去营造合适的氛围,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有效进行,达到儿童阶段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纪繁芳.佤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与探索——以佤族的建筑文化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9):173-175+215.
[2]梅燕.浅谈佤族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33.
[3]郑妍.民族文化视域下佤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传承的策略探究——以沧源县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16):63-65.
[4]俸云静.让佤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游戏活动中[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Z2):69-71.
[5]Shonfeld Miri,Hoter Elaine.Children’s willingness to have contact with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cultures;evidence from the Tec4schools program[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23,34(1).
[6]Taggart Geoff.Revolutionary Lov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s Counter-Culture[J].Sustainability,2022,14(8).
[7]Ding Ning,Frohnwieser Anna,Miller Rachael,Clayton Nicola S.Waiting for the better reward:Comparison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young children across two cultures.[J].PloS one,2021,16(9).
[8]梅庭仙,罗青.跨境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对佤族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5):140-144.
[9]蒋庆江.云南省佤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10]甘开鹏,王秋.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与族群认同——云南佤族木鼓舞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36-140.
[11]陶翠香.现代化背景下佤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
[12]刘丽娜.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实践探寻[J].山西教育(幼教),2023(04):12-13.
[13]黄志芳.红色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实践初探[J].名师在线,2023(11):4-6.
[14]王艳.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早期教育,2023(14):42-43.
[15]孙娜.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2):92-93.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3.02.003.
[16]王爱霞.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的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3(01):42-43.
致谢
论文经过我的多次修改,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真的很是来之不易。在撰写这篇论文时我遇到许多问题,包括思维模糊和信息收集困难,幸好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才能顺利完成论文。在这里,我诚挚地感谢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大学遇到的所有老师的传道授业;还要感谢我的同学,是他们及时提醒我论文出现的格式问题,告诉我修改的正确方法,让我解决了论文的格式问题;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因为他们辛勤工作和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我才能够在这些年里,无忧无虑的学习和成长,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最后,感谢论文评审的各位老师,文章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教导斧正。祝愿老师们事业顺遂、幸福安康!祝愿母校未来更好!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