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要

党的十九大汇报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力量”,在“技术兴贸”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中国技术创新将在提升中国产品出口贸易、增强中国世界市场竞争力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随着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潜力日益引起世界重视。基于此,文章进行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发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探究。文章在总结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其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调研文献基础上,首先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创新发展和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现状。其次,本文以珠三角地区2009年到2020年共15年的面板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进行面板回归,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产出能够促进整体的出口贸易水平。珠三角的地域创新,对中国进出口交易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经济发展异质化,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地域创新对出口贸易方式的促进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而珠三角的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并不受区域劳动力资源差异性影响。最后,根据珠三角地区的现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出口贸易;珠三角地区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开放区,也是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功能区。由广州市、深圳省市、珠海、佛山市、中山市、广东东莞市、惠州城市、江门市、肇庆市等构成,国土面积约为41596平方公里千米,占广东省全省面积的23.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也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国民经济商贸和工业中心地区。二零二零年,珠江三角洲区域GDP约为89523.93亿港元,约占我国GDP总额的百分之八点八。“十三五”时期,广东省国内商品进出口业务总量达34.52万亿元,较“十二五”时期(二零一一-二零一五年)提高百分之八点二。其中,出口21.13万亿,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三,进口13.39万亿,增长百分之三点八。二零二零年,广东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08万亿,连续三五年保持全省第一,较“十二五”末年(二零一五年)提高了百分之十一点五,比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二点二。十四五计划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心是建立粤港澳区域之间的总体经济架构,成为中国参加世界经济社会国际化竞争的又一个发动机和增长极,并同时向南辐射至南海和东南亚地区,以推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的发展战略位置:国家研究型科学发展模型试验区、全方位深化改革先行区、中国拓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国际发展道路、全球重要现代化制造业生产与现代服务型产业培训基地和我国最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

珠三角各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已于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正式得到我们部门批准同意。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将持续四年位于全国榜首,并初步建立以广州、深圳为龙头,其余七市国家发展高新区为基础的全国技术创新格局。珠三角区域的科研经费开支总额占全国区域内生产总值比例将从二零一五年的百分之二点四一增加到二零二零年的百分之二点九零,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将持续八年位于全国榜首;科学技术贡献率将达到百分之六十,基本实现我国发展创新型的区域水平。《中国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到二零二五年,珠三角区域要最终成为具备世界深远影响的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产品创新性高地,并成为我国的重要科技力量源。所以,在科技创新驱使经济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通过区域科技创新促进的工业与制造商共同发展是实现珠三角地区发展驱动力转变、全面增强珠三角区域全球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如何利用区域创新来推动珠三角地区出口贸易发展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将探讨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

在理论层面,目前有关地域创新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尚处于前沿研究领域,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已有研究成果可以证实,地域创新很可能对中国出口贸易方式有促进、抑制,甚至没有直接影响。论文的结果,可以更加丰富地区创新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相互关联研究,并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从现实意义上出发,论文结果更有利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和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能够从区域创新角度,为珠三角地区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与创新高地以及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等提供经验支持。

 1.2文献综述

地域技术创新,指的是企业运用地域内的先进技术和优势创新能力开展更针对的产品创新,和进口创新不同,会对出口贸易产生积极效应。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于地区技术创新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这样一些方面:地区技术创新与出口复杂度(王瑾,樊秀峰,2019;徐紫嫣,姚战琪,2021)、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结构(王洪庆,张莹,2020)、区域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杨阳,2016;曹虹剑,李虹辰等,2020)、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汪发元,郑军等;2018;王蕾,2018)。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关于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统一的结果。有的研究发现区域创新可以正向促进出口贸易,也有研究表明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没有显著影响关系。

 1.2.1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一)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具有正向影响

国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表明地区技术创新和国内进出口交易之间具有正面的影响关系。Helpman(1999)的研究表明,地区技术创新进步可以提高进出口规模,对国内进出口交易形成正面的影响。通过对专利数量和交易数据的分析,Keld(1999)发现创新专利和国际贸易间具有正面的关联,即创新能够推动区域的出口贸易。Lachenmaier(2006)则通过分析制造业的出口数量,找到了能够引起产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的进出口交易数量迅勐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力是技术创新。还有研究通过将企业分成创新与非创新企业两组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创新企业比非创新企业对于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大。

目前,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区域创新对进出口贸易发展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姚利民(2007)通过对中国各地的发明专利数量和R&D投资和出口贸易数量的分析,结论发现区域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会形成明显的促进作用。林琳(2008)则以山东省数据开展了实证分析调查,数据分析结论表明,较滞后一期的技术创新投资和出口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出口需求缺乏弹性的产业比如汽车、化工等,较高的研发支出能够增加产品的竞争优势,增强其出口贸易绩效。利用1998年至2007年各省市的创新与出口数据,郭炳南(2010)发现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黄莉(2010)实证分析表明,区域创新是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最主要获得渠道。余官胜(2011)使用国内专利和我国进出口交易的数据结果,经过实验研究表明,区域创新和我国进出口交易之间具有互补的效果。谢丽文(2015)则建立了关于中国地域创新能力对出口商品影响的分析模型,并使用了一九八七-二零零七年在我国的商品出口数据结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创新能力对中国商品出口的促进作用相比创新引入等其他方式更明显。王蕾(2018)的省市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发现,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俞裕兰(2019)通过对福建省的技术创新与出口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对福建省出口贸易的提升有重要影响。王秋红和张月亮(2021)利用VAR模式实证分析创新技术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构成的影响,结论表明,技术创新短期内能够促进技术工业品的出口。通过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驱动出口效率,张志强和张玺(2020)发现,创新是驱动出口的核心动力。李强教授(2021)以三个外部经济环境作为单门槛变量,通过建立了技术创新溢出对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单面板门槛模式,系统研究了在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下技术创新溢出对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溢出对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基于金融发展、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三类对外经济配套设施的单门槛效应。

(二)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

目前中国国内也有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区域创新和出口贸易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显。在研究区域创新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关系时,沈亚军等(2006)通过选取不同的创新代理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区域创新对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余道先等人(2008)运用中国一九九三年至二零零六年的专利申请和许可数据,实证分析了发明专利数对中国进出口交易的影响。结论表明,中国的创新和中国进出口交易间的关联并不明显。通过建立区域创新和中国进出口交易数据的实证模拟,张军(2010)表明区域创新对出口的提高不明显。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周雄(2010)则针对中国高新科技产业区域分布情况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对中国进出口交易数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所处的地理区域,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够提高国际进出口贸易数量,但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对中国国际出口贸易数量的促进作用则不明显。胡小娟和陈欣(2017)以中国的工业面板数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地区创新和制造业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创新对工业中国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影响关系主要取决于中国制造业的行业类型。其中,地区创新虽然对重工业商品的出口贸易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轻工商品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

 (三)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具有抑制作用

除促进作用和影响不显著的关系外,也有少部分学者发现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会产生抑制作用。王鹏等(2011)基于珠三角的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会抑制本区域的出口贸易绩效。陈欣(2017)通过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和进出口贸易间的关联而发现,区域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出口将会形成明显的减少影响。

在学术考察中,对同一个研究主体得出完全不同研究结果的现象也是大量出现的,从区域创新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相关性调查来看,得出完全不同调研结果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种:

(1)因关于区域创新的代理指标因选取差异而引起。一般而言,对区域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其中投入指标主要是研究费用、科研人才总量等,而产出指标体系则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型专利的申报总量、授予数量等。而相比创新,产出指标,投入指标会存在滞后性,所以如果用同期的创新投入指标去研究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存在时间错配的问题,从而导致结论出现差异。

(2)关于区域创新的行业选取不同所导致。不同学者在研究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时候,会选择使用不同行业。一般而言,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会比其他行业更重视技术创新,因此由创新驱动的出口贸易作用也可能更明显。

(3)关于区域创新的区域选取不同所导致。因为中国地域面积较大,各区域的资源与区域优势差异,以及我国XX和发展策略的支持力量差异的因素下,导致中国区域内部的差异很大,尤其是东部区域和中西部地域间的差异。这种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可能会导致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

 1.2.2珠三角地区的相关研究

目前,珠三角地区建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建设,相对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2017年之前,珠三角地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朱建成,2010;李红等,2011;王圣军和田军华,2012;林贡钦,徐广林,2017),另一个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珠三角地区建设与发展研究(许勤,2015;李荣,2015;陈朝萌,2016)。

2017年,珠三角地区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珠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具备充足的创新要素,对于科技人才与资源的吸引力强,因此国家希望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关于珠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相关研究,主要从协同创新(陈燕和林仲豪,2018;叶林和宋星洲,2019;郑国楠,2021)、制度创新(钟韵和胡晓华,2017;毛艳华和杨思维,2019)、科技创新(郭文伟和王文启,2018;许培源和吴贵华,2019)、创新驱动能力(杨恺钧和闵崇智,2019;赵卿,2021)等几个方面做了理论探讨。同时,珠三角地区作为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如何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是珠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目前,关于珠三角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分析的文献较少。因此,建议将本文的研究方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创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采用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式实证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创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2.3文献述评

经过梳理国内区域创新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比较珠三角区域相关调研文献后,可看到虽然当前研究领域对于区域创新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着不同结果,但大部分研究者在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更偏好利用国家层级或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开展实证调研,而考虑使用省县级市区域面板数据做实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另外,由于目前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文献研究尚停留在基础理论层次,实证调研分析方面的文章数量较少,而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发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则亟待完善。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论文内容在研究区域创新能力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能力现状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用对二零零六-二零二零年十五载珠江三角洲区域各地方的大面板数据分析结果构建计量化回归模型,并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能力对中国出口贸易方式发展的影响,最后再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如何提高中国出口贸易实力与地区创新实力给出了具体政策意见。

 1.3.2研究方法

学术论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文章梳理法、综合分析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方式。

(1)文献整理法。本文撰写初期通过搜集阅读的大量资料,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区域发展及其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对珠三角有关区域研究情况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本文具体的研究思想与研究内容。

(2)运用归纳分析法。通过查阅第一手资源与二手资料,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创新与中国进出口交易有关数据加以梳理总结,从而具体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创新与中国进出口交易发展状况。

(3)实证分析法。利用面板向量回归模型(PVAR)进行实证分析,检测珠三角地区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并确定最终结果。面板向量回归模型(PVAR)的变量数据主要是指横向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的组合,因此验证步骤中包括了对变量序列的均衡性检测、协整检验和对面板返回模型形式的选择等判断。

 2区域创新影响出口贸易的机理分析

  2.1区域创新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区域创新与创新引进一样,也是一个区域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的进步也会带来地区的出口贸易的改善。因此,无论是区域创新还是创新引进的国际贸易理论都强调了科技进步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2.1.1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是MV Posner于1961年提出的理论,它描述了国家在市场上引入新产品所享有的优势。该国将享有比较优势以及暂时的垄断状态,直到其他国家具备模仿新产品的能力。该理论假设两国在贸易前具有相似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和要素价格比率。唯一的区别是技术。从外部市场进口新产品到国内生产商创造替代品之间存在技术差距。每个国家的技术变革是累积的、路径依赖的和非特定的。因此,它很难在国家之间共享。如今,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能力,并影响需求条件和技术政策。因此,技术差距理论强烈强调XX在推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差距主要由三个滞后造成,首先是国外反应滞后,创新公司生产新技术产品所需的时间,这些产品随后将出口到国外;接着是国内反应滞后,所有国内公司在意识到进口新产品的威胁之前,为保持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而继续生产相对较新版本的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在此期间,也存在模仿滞后,这表明当地企业家需要学习采用新技术来制造和销售替代品的时间;最后是需求滞后,国内消费者需要获取或适应新产品口味的时间。总滞后是通过从模仿滞后中减去需求滞后来计算的。如果需求滞后时间比仿制滞后时间长,那么国内市场将开始对国外商品的需求。进口商品的需求超过国内商品的需求反过来会导致本地市场的侵蚀和贸易收支逆差。

Posner将创新与模仿滞后的结合称为“活力”。他认为,一个在国际贸易中充满活力的国家是一个创新速度更快、模仿国外创新速度更快的国家。如果两个贸易国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具活力,后者将发现其市场受到侵蚀,从而导致贸易平衡出现逆差。

Posner认为,如果二者在某些方面一致,则它们间的贸易关系是否会因技术创新而产生变化,则取决于市场需求与模仿所滞后的净效果。假设需求的滞后时间比模仿落后时间长,那么模仿国家的制造商将会在本地市场上的消费者开始需要新商品之前引入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创新不会产生贸易。另一方面,如果模仿滞后时间长于需求滞后时间,则国际贸易很可能是由创新产生的。因此,两国之间的贸易模式将取决于两个滞后的相对持续时间。

 2.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商品的生命周期论,是由Raymond Vernon在一九六六年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未能描述时所观测到的国际贸易模型,所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经济概念,用于解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经历的周期。该周期描述了产品如何因国际化而成熟和衰落。该理论包括了产生阶段、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大阶段。该理论还指出,在商品生命周期的最早期,所有和这个商品密切相关的各种部件和劳动力均来源于它的发明产品。当生产方法被世界市场广泛采用并使用之后,产品就会离开原产地。但在一些情形下,产品也会变成从其最初开发地引进的产品物品。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代表的技术有所不同,而且由于各国之间的技术差别很大,因此一个周期在各个国家出现的时机和流程也可能大不相同。所以,商品周期理论体现了各个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技术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各个发达国家的相同商品在同一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差异。

周期总是从推出新产品开始。在这个阶段,发达国家的企业将创新一款新产品。该产品的市场将会很少,所以销售额也会相对较少。Vernon推断,新产品开发将更有机会从国家创造出来,因为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将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来创新产品开发。而随着销量的上升,企业也或许会开始把新产品出口至其他国家以提高销量和收入,这将是企业朝着产业全球化方向迈出的直接第一步。当产业外在发达国家已经稳固建立需求时,产品制造商将需要考虑在每个发达国家当地开设生产工厂以满足需求。随着产品在当地生产,劳动力成本和出口成本将降低,从而降低单位成本并增加收入。此时仍可以进行产品开发,因为如果需要,仍有调整和修改产品的空间。在这个阶段,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尽管由于决定在当地生产产品而降低了单位成本,但产品的制造仍需要高技能的劳动力,提供替代方案的本地竞争开始形成。新增加的产品开始考虑开发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需求开始增长,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开始。同时,竞争性产品供应使市场饱和,这意味着产品的原始供应商在创新的基础上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该企业不会进一步给产品增加新功能,转而注重于减少加工产品的过程成本。而通过把产品迁移至中国,并规范和改善制造产品需要的生产方式来实现这一。与此同时,由于新商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力,新商品原产地国家的需求量也开始减少,并最终下降了。该商品的国际市场现在也已完全饱和,跨国公司把新商品的产量留给了发达国家,自己也选择撤出市场,并把注意力聚焦到新商品的研发上。剩余的市场份额就主要是由外国竞争者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瓜分,而此时想要发展该产业的国家就很可能会向发达国家大量进口产品,而此时该国的全新产业生命周期也将基本完成。

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说明,区域创新是中小企业保持存在与竞争优越地位的核心原因,而增强一国或区域内的进出口贸易竞争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和研究,以开发新产业。

 2.2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路径与机理

地区创造力,是指在一个地区内把技术创新经验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力量,其核心是促进地区技术创新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联系,也体现为对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奉献力量。区域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公司技术提升,当公司的技术进一步升级时,公司可能会通过提升改造产品技术和生产,提高生产率以达到规模经营效果,进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规模经营效果达到之后,产品可以在保证品质不变的同时降低成本。物美价廉得商品会得到更多国外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商品出口规模也会越大。

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机理:

 (一)区域创新能够增强出口产品的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际贸易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由于各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因此形成的相应成本之间存在着相应差异,因此各国都必须按照实际的国情制造和产出具备比较资源优势的商品,或者直接进口具备比较优越性的商品,以使国际贸易参与者共同获益。一般来说,商品的对外出口资源优势主要有二种来源:一是该商品在全球市场上具备的低价格优势;二是商品自身所具备的价值优。一国甚至某个区域生产的价格优势主要通过要素生产力与创造效能所确定,而区域技术创新能够全面优化区域的资源配置,提升创造效能与资源利用效能,进而减少商品的成本和售价,建立相对低价优势。另外,区域创新能够推动产品设计和制造拥有自身优势的产业,能够不断满足与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保持出口产品相对优势。

  (二)区域创新能够提升出口产品创造价值

对企业而言,公司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产生社会价值,而唯有持续地产生社会价值才能达到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区域技术创新投资会推动企业的制造效能迅速提升,进而增强企业生产提供社会价值的潜力。这主要是由于: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来说,企业的技术和专利才是技术创新投资的基石,而技术创新投资数量和企业产品销售的交易市场价格是成正比的,技术投资数量愈多,企业产品销售所附加的交易市场价格就愈高。基于企业主动能力制造的出口商品交易市场价格也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增的机会,交易市场价格也会因为企业知识能力的可能无限提高而递增。因此,由于主动创新型产业所造成的边间利益递增效果能够提高中小企业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进而获取高额利益,而外贸企业提高自己进出口贸易实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获取高额利益。

(三)区域创新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图反映了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平均每小时生产率。也因此,它绘制了平均一小时劳动所产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三种主要原因:物质资产、新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的储蓄和投入。在资金和劳动力资本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区域创新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从而获得低成本优势和生产规模优势,最终有利于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高出口贸易水平。

2.3本章小结

本文首先从科技差距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对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通过区域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科技进步是一国或区域内改变当前进出口交易现状,从而取得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然后又分析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对进出口贸易发展影响的主要途径与机制,区域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提升生产技术,产生大规模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推动国际贸易水平的发展。最后,文章中还剖析了区域创新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区域创新能够通过提高出口的比较优势、提高出口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劳动产出的效益等手段途径来提升区域的出口贸易水平。

3珠三角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尽管珠三角地区整体创新与贸易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珠三角地区内部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各城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出口贸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本章将对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做详细分析。

3.1珠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现状

  3.1.1区域创新整体水平

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主要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等创新产出指标,创新产出是创新驱动发展效果的体现。如表2-1所示,总体来看,201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的专利授权数量增长迅速,2020年珠三角地区的专利授权数为106293项,2020年珠三角地区的专利授权总数已经达到632829项,比2010年增长了约六倍。2010-2020年珠三角九市的专利授权数量逐年上升。说明珠三角九市的区域创新发展取得不错成效。不过,珠三角经济区九城市的地域创新水平与内部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其中地域创新水准较高的城市只占有少部分(如广州、深圳),大部分城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广州、深圳连续十年居于前两位,相比其他城市的领先优势持续增强。

参考了杜德林等人(2020)和杜赛花等(2020)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地域分类方式,将珠江三角洲九城市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城市包括广州和深圳,第二梯队城市包括珠海、佛山和东莞,第三梯队城市包括中山、江门、惠州以及肇庆。从图2-1我们可以看出,2010-2020年珠三角的专利授权数量呈现明显的阶梯状。2020年第一梯队广州和深圳的专利授权数分别为155835和222412项,第二梯队珠海、佛山和东莞的专利授权数分别为24434、73870和74303项,第三梯队中山、江门、肇庆和惠州则均在40000项以下。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一年间,第三梯队与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创新驱动能力差距均在持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东莞从2016年开始赶超佛山,2018年成功超越佛山,成为第二梯队的第一位,这可能与其被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实行一廊联动所带来的联动作用有关。从专利授权数量来看,第二梯队的珠海表现并不佳,不仅排在第二梯队的最后。甚至远低于第三梯队的中山市。

表2.1 2010-2020年珠三角九市专利授权数量情况(项)

947250cbc79808f92f1f434d18830ecf

78f9f2ef9814c22bbb380ffe66d2344b  3.1.2区域创新人才投入情况

创新投入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前端资源,创新投入会包括人才、资金以及课题等。其中,人才是创新过程的活动主体,也是创新投入的第一资源,能帮助企业和科研单位实现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从表2-2我们可以看出,2020年珠三角地区总的研发人员数量为808328人,是2010年的2.48倍,其中深圳的研发人员最多,达到了30万人,约占珠三角地区研发人员总数的40%;而其他城市的研发人数相比2010年,至少增长一倍以上。从表2-3我们可以看出,2020年珠三角地区研发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达到了1.44%,相比2010年增长接近一倍。研发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增长较快的城市主要以第二三梯队城市为主,其中珠海2020年相比2010年增长了1.2%,东莞增长了1.1%,惠州增长了1.3%。由图3.2可以看出,2010-2020年珠三角地区研发人员和研发人员占总人口比例整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虽然研发人员总量得到了稳定且迅速的增长,但是占总人数的比例仍然较低,比例仍在1.5%左右。

表3.2 2010-2020年珠三角九市研发人员数量(人)

e18b8c5db0bafb566efed02beaf591ac

表3.3 2010-2020年珠三角九市研发人员占总人口比例

0c7cab0341a6d75429ee017bb7996ee9

图3.2 2010-2020年珠三角研发人员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例

19e958c0085bfb9d388b883cc28f205e  3.1.3区域创新经费投入情况

研发活动除了需要技术研发人才的支持,也离不开研发经费的资金支持,研发经费是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由表2-4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的研发支出与GDP比值逐年在递增,2010年比值不足2%,到2020年已接近3%。其中,深圳的研发支出占GDP比值在珠三角区域最高,达到了5.28%,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较大。从图2-3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的研发支出与GDP比值增长较为缓慢,近十年占比只增加了1.3%。2020年我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例约为2.4%,珠三角地区的比例略高于全国比例。相比英美等发达国家,珠三角的研发支出与GDP的比例仍然有较大差距,未来提升空间很大。

表3.4 2010-2020年珠三角九市研发支出与GDP比值

569e86385e617d5bd2b0653dfcf523ce

fa373c6cfb972af9ee91f13b249b1c0b

 3.2珠三角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珠三角地区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前沿,便利的海运条件为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二零零六-二零二零年十五年期间,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总出口金额由2888.82亿元上升到了10888.48亿元,比十五年期间上升了接近2倍(如表二负四显示)。二零二零年,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出口商品总量占国内(包括港澳台)出口商品总量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为京津翼区域出口总量的八倍多。从图二负三可知,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出口总量变化趋势和国内(含港澳台)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但珠江三角洲区域出口总量占国内(含港澳台)出口总量比重尽管出现下滑态势,但总体维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下。二零零六-二零二零年度,与中国国内出口贸易发展趋势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额在二零一五年和二零一六年发生了轻微下滑,但其他地区各年度均平稳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从二零一四年开始遭受全球油价走低的冲击,也因此导致了二零一五年和二零一六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总体出口有所下滑。二零二零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珠三角地区区域出口贸易将和中国国内出口贸易以一样速度下降。从这些分析能够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区域掌控了我国大约五分之一的出口贸易量,对中国对外导向交易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表3.5 2006-2020年珠三角及全国出口贸易总量(亿美元)

4f853c38b631e6a6fd23b3b77a910e53

5f67df7ffec3145ce929096b2ae52e6f  图3.4 2006-2020年珠三角及全国出口贸易总量(亿美元)

0b76df3497974a76ddf25de14cde57e5  图3.5 2006-2020年珠三角各城市出口贸易总量(亿美元)

表2-4和图2-4显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九个城市的出口总统计额。所有大中城市出口贸易均呈平稳发展状态,其中,以深圳市的出口量最大,二零二零年出口贸易总额将接近二千五百亿元,随后为东莞市、广州市和佛山,二零二零年的出口量将依次为1195.20亿元、782.18亿元、597.85亿元。江门和肇庆市的出口总额对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出口的贡献相对较小,二零二零年出口占比分别为百分之一点四六、百分之零点三零。但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各市的国内外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具有很大不同。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市具有多个较大和小型口岸,共同带动着该区域的国内进出口贸易发展。而江门与肇庆靠近内陆,没有对应的海运港口,因此该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

 3.3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深入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的现状,得到以下结论:总得来说,珠三角的区域创新水平整体在不断提高,区域创新条件逐渐完善,但是珠三角区域内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整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整体来看,区域创新和出口贸易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且二者增长幅度和变化趋势相似,可以初步推定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下文本文将通过利用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4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4.1指标选取

参考王蕾(2018)、陈晓通等(2021)的研究,本文实证检验将部分指数的选取分为三方面,依次是进出口贸易指数、区域创新指数,以及市场控制变量指数。

(1)中国进出口贸易指标为本文的因变量,鉴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复杂数量无法收集,在全面考察统计的可获得性基础上,本章重点采用中国进出口交易数量来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创新对进出口交易的影响。其中,进出口贸易总量用当地整体的出口量(Export)计量。

(2)区域创新指数作为本文的自变量,HageDoom&ClooDt(2003)在衡量创新成果时,分别引入了R&d、专利申请和创新产品发布数衡量指标体系,研究证明各个指数间的相关性非常大,所以选择任意一种指数表示的创新都是正确的。为了构建模型,并且考虑到样本数的可得性以及数据综合性,本文在创新输出方面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专利授权量(Patent)作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创新的主要代理变量。发明专利请求授予量,是由发明专利权机关根据对发明专利请求结果无异议或者经审核异议不存在的,颁发国家专利决定,向其颁发国家专利证件,并记录有关事宜以及对发明专利总量进行公布。一般发明专利请求授予量可以体现一国或区域的实际发明专利依赖度和国内市场竞争的水平和能力,而相对于R&D研发费用开支、R&D知识产权储备量等国家独立研发的主要数据,发明专利授予量更能整体综合体现一国或区域内的实际独立研发水平。

(3)控制变量在分析区域创新发展对中国的进出口交易影响时,必须剔除可能对中国进出口交易发展高度关联的控制变量。所以,除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不同自变量“专利申请授权量”来评价自主创新能力产出效应之外,本文还在分析总结了国内学术界的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中将区域生产总值(GDP)、进口外贸总额(Import)、外商直接投入(FDI)以及区域高等教育水平(Education)这四项指数作为主要研究的控制变量(林吉双和陈娜娜,2008;汪发元等,2018;陈晓通等,2021),以提高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对中国进出口外贸影响的理论有效性,同时增强模型的拟合有效性。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以地方生产总值进行表现,而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出口能力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本文选择地方生产总值为主要控制变量。进出口总量是区域内对外贸易导向发展状况的最直观体现,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钟英娥(2013)、马成文和储子焱(2018)等学者的研究发现进口与出口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区域的进口贸易总量会影响出口贸易总量,因此本文将进口总额作为控制变量。除了地域创新之外,中小企业的关键技术也是影响中国进出口交易的另一个主要地域创新原因,其关键技术通常用外国商人的直接投资表达,而外国商人直接投资也可以给区域的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一定资本保障,也能够间接影响区域进出口交易。参考李怀政和陈静静(2020)的研究,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控制变量。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壮大和区域外贸振兴的核心要素,而优秀的人力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张志新等,2017),因此将“高等教育人数”作为主要控制变量,以有效控制人力资源的教育文化水平及其对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作用。

 4.2数据来源

论文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在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二零年共十五年间的人口面板数据,作为实证数据分析研究的样本空间。其中,对广东各区域的主要统计来源包括:各城市的进出口贸易数量和人口控制转移数量主要来自于《广东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各地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补充。专利授权量数据主要由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和各区市县知识产权局获取,部分缺失数据将利用各地方XX《统计年鉴》的发布数量加以弥补。本文将利用Stata16.0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数据的描述性统计量,如表4.1所示:

表4.1 2006-2020年变量描述性统计

320705ca55cbc6f8d5cdc55d09cae126

 4.3模型设计

  4.3.1面板回归模型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6年-2020年间珠三角9个城市的区域创新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选取的数据为2006年-2020年共计15年以及9个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惠州、佛山、江门、肇庆)的区域创新和出口贸易的年度面板数据,共计135个样本,810个数据。本文采用Excel 2016以及Stata16.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参考汪发元等(2018)的做法,对本文的面板数据构建以下模型:

a3f280ce9ab8dfdf353e556e171330ef  这里,i代表的是中国珠三角区域的各个城市,t则代表了不同的年份,是截距,表示误差项,以及模型中并未考虑到的其他可以产生影响的项因素。LnExport出口贸易总额为本文的因变量,LnPatent区域创新指标为自变量。为减小回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影响,本文将对所有连续型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本文主要探究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表示了二者的关系。如果大于0,说明区域创新能够促进出口贸易,反之则表示区域创新减少了出口贸易。

按照截距项的变化,面板数据建模又可具体分为混合效果建模、固定效果建模、随机效应模型。其中,当模式设定为个人混合建模时,截差项保持不变;当模式设定为个人固定效应模式时,截差项变动分布与个体一致有关;当模型设定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时,截距项分布和个体无关,且服从正态分布。

4.3.2变量平稳性检验

考虑到将出现由参数不稳定而引起的伪回归问题,必须首先对所有变数中选取自然对数之后进行单位根平稳性试验,而只有对经过试验的所有变数进行回归后才具备经济意义。本文将使用LLC检验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具体结果见下表4.2所示。

表4.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9f22d3ef989172418153964d523104b2  时间序列的LLC性试验结果显示,在百分之九十九或百分之九十五的置信度下,所有变量都经过了平稳性试验,不产生单位根,所有变量都为平稳变量,从而满足了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条件。说明上述研究变量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稳定性和规律性,运用上述变量所作出的实证研究结论有相当的经济含义和解释意义。

 4.3.3协整检验

对于协整检验,由Pedron(1999)所发明的Pedroni检验法,是目前用的较为普遍的检测方式。Pendroni检验法通过对检测面板回归的残差检测结果能否平稳,来确定是不是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主要使用Pedroni方法开展面板数据协整性检测,具体结果如表4.3所示。

18a177905b0f2e3e73a61feebb4da653

由表4-2可知,三个统计量分别在10%或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4.3.4面板回归模型识别

根据截距项的变化,面板数据模型分为混合和个体模型。因此,在面板数据回归前为了确保参数估计以及回归模型的准确性,需要对模型进行判别,以确保构建合适的计量模型。一般在研究中,需要对回归模型进行F检验与Hausman检验,以进行模型的确认。

F检验原假设的αi=α。如果否决了该假设,选取个体效能模式。如果接受该假设,则应该选取混合效能模式,而无需再继续进行回归。Hausman首先检验了原假定的模式个人效果与回归变量无关联。若否决了该假说,将选取个人效果固定模型。若接受了该假说,则将选取个人效果随机模式。具体的识别结果,如表4.4节图示。

aeb839680852969ae32ca03b2f0f9f27

从表4.3的结论中可看出,F试验结论在百分之一的明显水平上拒绝了原假定,并表明模式中存在着个人效果,所以选择了个人效应模型。Hausman根据试验的结论,接受了原设,并说明个体效果和回归变量没有关系,从而选择了随机效应模式。

 4.4珠三角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的检验结果,本文在对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中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表4.5展示的是面板数据随机效应的实证回归结果。

b399f462fb0b5d5df7574e15a0dad694-1  由表4-5可知,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会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即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LnPatent的回归系数为0.022,在1%显著性水平上正向显著,说明区域创新(专利授权数)提高一个单位时,会增加0.022个单位的出口贸易量。R2的结果为0.8571大于0.5,说明该模型拟合程度很高,能够很好的展示区域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专利授权数量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增加出口贸易总额,说明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LnGDP的回归系数为0.427,在1%显著性水平上正向显著,说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出口贸易总额二者的关系密切,且地方GDP增加会进一步提高出口贸易额。LnFDI的回归系数为-0.049,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珠三角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导致的技术引进会减少地方的出口贸易总额,进一步验证了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的提升主要受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非常有限,甚至会带来负向影响。

4.5基于区域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资本和人才都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投入要素,技术创新就形成了必须强大的技术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技术人才储备。上一节在控制了中国宏观经济水平和人力资本变量之后,粤港澳大万区自主创新对整个中国的进出口交易仍存在着明显拉动效应,但现有研究成果却指出,自主创新对中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因为地区不同出现巨大差别(张永红,2013)。与传统研究方式有所不同,本章并没有从地理位置界定区域,以实证检验自主创新对整个中国进出口交易是否具有区域异质化,而只是从创新的驱动要素视角入手,针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二方面作区域差异性分析,以客观体现在区域经济社会水平差别以及人力资源不同下自主创新对整个中国进出口交易的影响作用程度。

强大的经济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是驱动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巨大的经济体量可以为公司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资本保障,使得科研工作能够平稳开展。简言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研发经费投资比例高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按照内生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当某个国家或地方可以吸纳全球其他地区的领先科技,并同时具备了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机制时,人口愈多,技术创新就愈快。

 4.5.1基于区域经济差异视角

基于上文研究,本文将珠三角区内九县级市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程度分成两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地带(广州市、深圳省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程度普通地带(佛山、东莞、珠海、中山市、江门、肇庆、惠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地域创新越强,且地域创新与我国的进出口交易也具有正面影响,所以,文章中指出的地区经济差距也会影响地域创新对我国进出口交易的影响与效应程度,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则这种正面影响效果就越大。

基于虚拟变量与连续变量交互关系的设定原则与研究目的,本章还将导入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虚拟变量Eco(Eco=1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Eco=0表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区域),以检验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是否会改变珠三角地区创新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新的模型公式如下:

选择二零零六-二零二零年作为调查样本的时间,将以外贸出口总额为因变数,以发明或专利的授权量为自变量,除地区内生产总值以外其余变量为主要的控制因素,再通过随机效应估计方法回归结果,得出发明或专利的授权量和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回归结果,如表4.6中所示。

a39e55a52f509cd2511598ac5da30a4d

由表4-6即可得知,R2的系数为0.9351,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专利授权量对整个中国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与前文实验得到的结论一致。Eco*LnPatent的回归系数为0.013,并采用了百分之十的明显性水平试验,表明了Eco*LnPatent对因变数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形成了明显的促进效果,而这种促进效果远不及地区创新水平提升所带来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而地区创新对我国进出口交易的影响也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了不同,但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般区域而言,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越强越是可以提升地区进出口交易。

 4.5.2基于区域劳动力资源差异视角

地区的区域创新发展与地区的年轻人口比例正相关,在创业与创新中的青年数量增长也会促进地区创新的水平提高。所以,在人口基数越大的地方,年轻人绝对比例也就越多。统计年鉴上的人均总量主要是指年末常住居民,但因为人口的自然流出,年末常驻居民数量并不能有效体现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巨大社会贡献。就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区域所拥有的合理劳动力资源,因为不管对创业、经济还是出口,合理劳动力资源都是关键的驱动要素。所以,本文主要以就业人数代表区域劳动力规模。

经过查阅中国各地方统计年鉴,并分析了各个地方的劳动就业人数总量后,可看到深圳、广州、东莞排名前三位,就业规模平均数依次是914.9人、810.7万人、652.3万人,而其余地方的劳动就业规模平均数都不会大于五百万人。为研究区域劳动力资源不同下,地方创新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如何而形成差距,本文用区域就业规模代表区域的实际劳动力规模,并把整个珠三角区域按照就业规模分成了二类情况:劳动力资源充足区域(取就业规模超过五百万人的区域)和劳动力资源一般区域(取就业规模不足五百万人的区域)。基于人力资源的不易识别特性,人们直觉上就会觉得在劳动力资源越是充足时,人才数量也就会多,因此区域创新就越强,而区域创新对于出口就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所以,文章中指出劳动力差异也会影响区域创新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程度,且劳动力资源就越是充足,区域创新对与出口贸易的正向影响越大。

5987de07d3c31e09fdbf15a19e301681

与前文相同,该文通过随机效应的估计方法回归,从而得出专利授权量和出口贸易量之间的回归结果,如表4.7所示。

2869295e1e027a7fa64af4cecc43ba38

从表4-6可以看出,R2的系数为0.9351,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专利授权量对整体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与前文实证得到的结果相符。Labor*LnPatent的回归系数为0.008,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Labor*LnPatent对因变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实证结果说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对于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并不受地区劳动力差异的影响。

 4.5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区域创新对珠三角地区出口贸易影响的猜想,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产出能够促进整体的出口贸易总额。第二,珠三角的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也越大。第三,珠三角的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并不受区域劳动力资源差异性影响。

 5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论文内容以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先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加以梳理分析,并采用表格形态呈现。接着选取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面板数据分析,以实证检验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能力及其对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最后,通过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劳动力资源差异二种标准界定地域异质化,实证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创新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效应以及是否具有地域异质性。由此,可得到如下的主要结果:

(1)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创新能力水平总体上在持续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条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珠三角区域内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

(2)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整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整体来看,区域创新和出口贸易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且二者增长幅度和变化趋势相似。

(3)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成果对整体国内进出口交易影响的实证分析,能够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可以提高总体的国内进出口交易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的地域创新能力对中国进出口对外贸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异质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地域创新能力对出口贸易方式的促进效应就越来越大。但珠江三角洲的地域创新能力对出口贸易方式的促进效应却不受地域劳动力资源差异影响。

根据以上得到的结果,本文给出三点对策意见:(1)通过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加强珠三角地区区域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效率。(2)以市场经济为指导导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3)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总体经济水平的同时,积极推动地区内部经济协作,缩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并以此提高区域创新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本文中可能出现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就地域创新对我国进出口交易的负面影响,目前研发技术人员多考虑使用发达国家和地方级别的面板数据挖掘,而很少会使用用市级水平的面面数据挖掘作为试验数据挖掘,因为一方面数据挖掘可获取度不高,另一方面信息处理难度很多。所以,本章研究在考虑了数据信息可获得性之后,使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九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而利用面板向量回归模拟实证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创新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此外,还在模拟中导入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XX政策实施虚拟变量,同时检验了泛珠三角地方深度协同建设政策如何会为本研究提供了明显性政策效应。

(2)本章中还考察了地域异质化的影响因素,由于传统的地域异质化研究方法大多是根据地域区位分类的,本章内容和传统方法也有所不同,只是从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因素来实证检验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技术创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地域异质性,并引进了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地域劳动力规模二种虚拟变量,来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技术创新对我国进出口交易的影响因素是否收到区域经济与劳动力异质性的影响。

 5.2对策建议

  5.2.1强化区域创新发展

珠江三角洲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推动的方向是区域合作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共同体。就科技资源数量而言,虽然珠江三角洲区域居于国内甚至世界前列的水平,但是创新资源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分配并不平衡,科技要素流转不顺畅,科技扩散效果并不显著。所以,在继续加强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整体创新基础上,要鼓励区域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为此提供了如下意见:

 (一)加强珠三角地区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在城市间流动

针对珠三角地区各市创新驱动发展不平衡问题,应优化创新要素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打造城市创新体系,使创新要素在九市间便捷流通。例如,加快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佛山、肇庆融入广州都市圈,促进东莞、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方便创新人才日常通勤。根据《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海、佛山应发挥带头作用,带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中处在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门、肇庆做精做优节能环保装备、光电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具有创新活力的产业。

(二)激励创新主体持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

首先,珠三角地区应发挥其比邻港澳的地理优势,积极举办珠三角地区人才交流活动。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线上的远程交流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应把握机遇,通过线上研讨会等形式,倾听来自海内外学术界、实业界的声音。同时,珠三角地区应以提升引进费、科研补贴等形式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吸引海内外人才参与到珠三角地区的科技攻关中,帮助高层次人才扎根建设珠三角地区。

 5.2.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地方或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已拥有相当规模的高新科技企业,但要取得长期的发展比较优势,还是必须贯彻“创新驱动”原则,大力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高新科技产品,推动珠江三角洲区域高科技产品的协作交流,以增加珠江三角洲区域高新科技产品的出口,提高湾区总体的实力。在充分考虑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优越地理环境基础上,应形成“广东-港澳-海外”的双向技术转化制度。珠江三角洲区域应该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的经贸、港口、信息和科技复制等资源优势,借助港澳地区的桥梁引进、吸纳国外技术,并把先进技术和商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5.2.3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从前文分析得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区域创新对整个珠三角区域国内进出口交易的影响效果,在不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也会更大。近十年珠江三角洲区域总体的经济社会进步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在江门、惠州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所产生的地域创新效果并不突出,也因此导致了地域创新能力对于进出口贸易的贡献相比较小。因此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之间要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拓展经贸协作空间,以达到互惠共赢,提升各城市的区域创新水平,从而强化区域创新对与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紫嫣,姚战琪,夏杰长.协同集聚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区域创新中介效应检验[J].经济纵横,2021(09):43-52.

[2]刘冠辰,乔志林,陈晨.贸易开放、收入差距与区域创新能力[J].经济问题探索,2021(07):165-176.

[3]张宽,黄凌云.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质量?——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的解释[J].国际金融研究,2019(09):32-42.

[4]张宽,黄凌云.引进外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贸易开放的新视角[J].软科学,2019,33(08):49-53.

[5]黄洪兰.粤港澳大湾区自主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2019.

[6]潘雅茹,罗良文.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9(04):145-153.

[7]汪发元,郑军,周中林,裴潇,叶云.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区域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2001-2016年数据的时空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8):66-73.

[8]王蕾.我国区域创新绩效与出口贸易额相关性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8(06):60-68.

[9]龙建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增长路径及其共生机理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8,32(03):67-71.

[10]余官胜.我国出口贸易和自主创新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组[J].科学学研究,2011,(2):300-305.

[11]韩亚峰,付芸嘉.自主研发、中间品进口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J].经济经纬,2018,35(06):73-79.

[12]徐姗.技术进步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2):106-109.[13]刘海云,田敏.研发投入、生产率及企业出口竞争力[J].中国科技论坛,2013(04):54-58.[14]杨阳,程惠芳,李凯.人力资本、创新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3):98-102.

[15]周雄.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10(10).

[16]邵其辉,钟昌标.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视角[J].科技与管理,2016,18(02):51-58.

[17]Becker S.O;Egger P.H.Endogenous Product Versus Process Innovation and A Firm’s Propensity to Export[J].Empirical Economics,2013,(1):329-354.

[18]Keld Laursen.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on the Dynamics of Trade Performance[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9,10(3).

[19]Bukhari M.S.Sillah.Human Capital,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tock,Trade and the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Saudi Arabia 1974-2011[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15,42:101-116.

[20]杜赛花,李镇南,&赖志杰.广东省城市科技创新孵化能力与效率——基于改进熵值法与超效率DEA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75-80.

[21]杜德林,王姣娥,焦敬娟,杜方叶.珠三角地区产业与创新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20,40(10):100-107.

[22]陈晓通,陈颖,李强.创业活动、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发展——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1(22):145-147.

[23]林吉双,陈娜娜.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09):20-24.

[24]张志新,张琳琛,刘欣.外资流入、人力资本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7(08):55-63.

[25]李怀政,陈静静.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出口结构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J].对外经贸,2020(08):52-55.

[26]马成文,储子焱.安徽省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对外经贸,2020(04):25-27.

[27]钟英娥.中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02):66-68.

 谢辞

为时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即将结束了,这也意味者我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大学生涯也即将结束。在毕业论文这段时间里,我得到了很大的自身提高,其中包含了对金融系统知识的理解、还有对有关这方面书籍的认识等等,这些都得益于老师和同学的大力帮助。

本论文的完成,得益于学校各位老师传授的知识,使本人有了完成论文所要求的知识积累,更得益于导师从选题的确定、论文资料的收集、论文框架的确定、开题报告准备及论文初稿与定稿中对字句的斟酌倾注的大量心血,在此对导师表示感谢!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会计与金融学学院的各位老师,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

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四年的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快乐与温馨,“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正是如此!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多彩与快乐!

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给子我的帮助!回首本人的求学生涯,父母的支持是本人最大的动力。父母不仅在经济上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在心里上更有思子之情的煎熬与望子成龙的期待。忆往昔,每次回到家时父母的欣喜之情,每次离家时父母的依依不舍之眼神,电话和信件中的期待和思念之语,皆使本人刻苦铭心,目前除了学习成绩尚可外无以为报,希望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父母宽慰。

再次感谢教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一毕业论文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他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倾佩,在此我向他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2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034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1月21日
Next 2023年11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