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乡村振兴对其产生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解决新时期面临的社会矛盾,同时,乡村振兴是我国近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乡村现代化事业的长期主题之一。为了使得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贯彻落实下去,促使城市和农村之间能够实现协调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目前,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纵观我国的发展历史,自从成立新中国之后,以X、胡锦涛、xx、xx以及XXX五位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xxx人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国以及全党的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目前,我们应该豪赌重视中国的“三农”问题,促使农业能够实现升级,使得农村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进而使得城乡之间能够实现高度融合,进而能够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城乡融合;农业;农村;农民;城乡融合;民生
引言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我国最开始采取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仅使得我国很多农民群众积极的投身于生产农产品的活动中,也使得我国农产品开始不断转向商品化以及专业化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与其剧增,国内的农产品开始和国外的产品不断展开竞争,中国的农产品存在卖不出去的状态。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且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农民看来,依靠种地赚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农村很多地区的劳动力农民开始纷纷融入城市务工,进而使得我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农村农产品用地开始出现荒废的现象,农业的产量不断下降,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很多农村的人口多数为老人和儿童,进而产生贫困现象,“三农”问题日益严重。而想要使得我国的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我国的农村经济实现快速的发展,因此,为了使得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得以实现,促使我国的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就应该科学的解决“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不是农村振兴。如果把乡村振兴理解成农村振兴,理解成“三农”问题,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全球治理,无法理解粮食安全,无法理解工业化,无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就变成了历史进程中的刻舟求剑。乡村振兴不是农村振兴,不是“三农”问题,它是完全的全球治理的最重要的一环,是完全的城乡一体,是完全的流动性,是完全的工业化,是完全的乡村振兴,是一种文化解释权的夺回和重构。
1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三农问题
正如xx所言,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能够观察到,xx说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积极的吸取其中优秀的理论成分,且对其进行创新,积极的进行探索,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失败的现象,尽管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中无法寻求到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但是,我们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为指导,取其精华,不断创新,能够意识到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中国,为了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实施中国农村振兴战略,应该积极的走好社会主义“三农”现代化道路。
1.1“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
在维护国家发展,稳定人民基本生活中,农业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不但受到市场条件的约束,同时还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是一个敏感性比较强,且比较脆弱的产业。恩格斯马克思曾经提到,需要将农业和工业相互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工业也要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中国面临的主要的农业问题是农业产业化问题。此外,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而言,主要源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所以还为形成特定的发展规模;现在,因为很多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剩余人口多是老弱病残人员,进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现象,很多农村耕地呈现荒废的状态,土地资源出现严重浪费。所以,XX相关部分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再分配要确保科学性、合理性,重点扶持“三农”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科技产品的创新力度,在农业政策上给予很大的扶持力量,制定更多的惠农政策。
1.2“三农”问题中的农村问题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候,每个阶级社会会存在城乡对立的现象,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分离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差距。所以,想要使得城市和农村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就需要改善城乡对立分离现象。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能够观察到,城市能够取得快速发展和农村是分不开的,这就说明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关系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倘若中国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想要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速度得到提升,就应该坚持以社会事业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其能够使得我国农村城镇的特色得到有效改善,促使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呈现快速提升。这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和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促使城乡之间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关系能够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所以,有关XX机关需要科学的整合乡镇企业发展,科学的、合理的配置资本、劳动力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使得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以工促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而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生产,使得城乡一体化进程得到显著提升。
1.3“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属于农业大国,农民的人口数量比较多,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发挥着很大的积极影响。所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和思想观念。所以,应该全面提升农民的收入,促使农民收入能够实现稳定提升。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因为受到城乡分割以及城乡对立形成的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以及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进而使得我国的农民就业以及农民身份受到一定的歧视,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好这些制度问题。所以,党和XX应该注重维护农民享有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就业歧视和身份歧视现象。如今,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和身份歧视现象,不断完善公共设施以及农村教育等相对比较落后的社会建设体系,使得我国的农村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2X: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重农固本思想根深蒂固。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X同志对农业做出重要强调,指出农业发展关系着全国人民的生活,对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也起着重要的决定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强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为新时期解决农民、农村以及农业问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全面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包含的重要内容。
2.1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关键性要求,对于国家全面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业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产业兴旺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生活保障,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民的收入,此外能够聚集乡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不但要做到农业兴,还要做到百业旺。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努力提升乡村的发展动力,还需要有效的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使产业兴旺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具体体现在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以及三产深度融合上。
2.2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来说,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对于农村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比较宝贵的物质财富。所以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要注重保护自然,借助自然资源能够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促使乡村自然资本能够得到显著提升,进而能够实现生态美以及百姓富的状态。需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全面落实自然恢复为主、保护优先以及节约优先的思想,促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积极的走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促使良好的生态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
2.3乡村振兴战略之乡风文明
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的本质要求,其中,乡风文明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多个方面、如社会治安、风俗以及文化等等。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且城市文明得到快速发展,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以及被忽视现象日益严重,部分地方的乡村传统生活形态以及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乡村文化越来越薄弱。乡风文明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乡村振兴和乡村和谐稳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对于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而使得乡村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2.4乡村振兴战略之治理有效
有效治理是根本。对于实现乡村振兴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和加快建设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需要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基层党组织不但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也是其治理人,有效治理是振兴乡村的根本,治理的效果越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也就越好。
2.5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活富裕
乡村真心是让农民生活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想要使得农民能够富裕,就要大力发展农业,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农村的面貌以及农村的环境,促使农民的收入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富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问题,农民不但在乡村振兴中占据主体位置,也是乡村振兴中最大的受益者,需要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而使得乡村振兴能够实现快速发展。
3易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3.1城镇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如今,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快速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得到显著提升,且开始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易县的人口呈现出单向流动状态,开始纷纷融入城市,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易县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易县剩余人口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人口,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比较多,此外,村中的农田土地出现严重荒废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易县住宅基地常年无人居住,进而导致易县荒凉以及劳动力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对于易县的发展极为不利。
3.2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进而使得易县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而乡村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拥有健全的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为易县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对于建设现代化易县和改善易县面貌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易县基础设施包含的设施比较多,如医疗卫生设施、通信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等等。村集体对于XX资金依赖性过高,进而导致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尽管引进同公司合作的模式投入一部分资金,但是对于市场的流动资金仍然无法得到科学的利用,致使市场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建设资金不足,导致进度非常慢,建设标准相对来说比较低。由于易县设施不完善,进而对易县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基本需求产生直接性影响。
3.3产业结构单一,支撑力度较弱
一个地区想要实现快速的发展,首先需要拥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而使得资源能够实现科学的配置,且对于易县各项事业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易县产业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特征,没有龙头企业为其提供力量支撑。乡村想要实现振兴,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现在在易县,很多农民比较缺乏技术知识,很多都是从事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这种现象比较明显,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持。此外,因为易县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且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等等,所以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不够。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等,进而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没有良好的易县企业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很难得到有效的满足。
3.4忽视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需要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结合,乡村价值彰显出乡村发展规律的独特性,从这里我们能够观察到,乡村财富资源具体包含三种:第一,自然资源,其中包含水资源和土地等等;第二,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包含村落的地理位置等等;第三,乡村社区形成的产品,其中包含民间艺术等等。上述三种资源能够形成“财富三角形”。但是,如今,在易县社会中,很多年轻人从未感受到乡村生活,所以一般都不想在易县生活,他们比较喜欢城市生活,所以不注重村中固有的生活习惯,不够重视乡村自身的价值和文化,促使产业项目和当地的资源无法进行协调发展,进而导致“项目孤岛”以及“水土不服”现象的发生,进而与乡村价值体系的项目建设相脱离,很多会由于无法流入乡村而夭折。
4从易县实际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易县的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地方的发展基础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与易县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4.1因地制宜,精准定位
就乡村振兴来说,我们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需要提前做好科学的规划。乡村振兴具备地方性特征,所以,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才可以使得当地的资源能够得到科学的、合理的使用,积极的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漫长的过程,必须要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规划,促使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的、稳定的实施。正如X总X所言,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干,一年接着一年的干。对于乡村产业建设工作来说,坚决不可以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需要和当地生态特征相互结合,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等等;全面支持和鼓励发展当地的特色易县文化,不断丰富和增加乡风文明内涵。
4.2组织保障,人才引领
如果缺少了统一和有力的组织领导,以及人才队伍,那么,乡村振兴就根本无法实现。因此,现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工作需求,结合实际尽快建立起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让人才能够扎根当地,从而为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队伍提供切实的保障。应该按照当地的财政情况,给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提供条件允许范围内的最好待遇,让他们能够拥有归属感,自然会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更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政策。通过创建便利的交通环境以及经商环境,促进更多投资者到当地支持乡村振兴和发展。
4.3产业融合,推动振兴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追求目标,不断促进易县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多元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从多个渠道来助力农民增收。只有全面消除易县贫困,才能加快走向复兴之路。如此一来,才能彰显乡村振兴的内涵,通过易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以期不断提高当前国内易县的生产量,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成添砖加瓦。发挥工业反辅农业的积极作用,从而确保农民的劳动成果可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发挥特色城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易县经济不断增长,城乡同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获得感。
结论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要想完成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依靠劳动人民的共同付出和努力。在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始终处于我党我国工作的重要位置,必须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思想和行动必须围绕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展开,要全面遵循X总X的叮嘱。务必全面贯彻落实相关部署和政策,“三农”工作无小事,切实保障农民增收,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赵德余.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v.38;No.189(02):39-47.
[2]李连英,吴欣霞,廖有伦.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三农”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20,032(003):139-144.
[3]赵国良,王雷,王诚杰,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农”问题解决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v.28;No.707(09):221-221.
[4]刘俊显,罗贵榕.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041(002):38-43.
[5]赵士鹏.关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20).
[6]李建润.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20.
[7]赖宏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农人才培养策略探微[J].卷宗,2020,000(001):389.
[8]蔡松涛.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探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农村工作通讯,2020,No.779(15):59-61.
[9]车慧慧.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三农”融资问题的策略探讨[J].当代农村财经,2020,No.286(07):59-62.
[10]刘俊显,罗贵榕.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0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