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的对比研究

 摘要

本文以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分析汉泰语境中的“牛”以及“牛”的形象并分析其感情色彩,分析汉泰成语中含“牛”的成语的语义对应关系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本研究共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分别为:第一部分着重对汉泰成语及动物成员的来源及定义做出解释和对比;第二部分写汉泰语境中“牛”的异同;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的语义对应关系;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泰国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运用汉泰成语及了解汉泰成语中的文化内涵,进而为更好地掌握汉泰成语和汉泰文化给予一些帮助。

关键词含“牛”成语;对比研究

 前言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汉语和泰语词汇体系中,成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形成凝聚了语言文化的内核,是人类历史文化、情感认知长期沉淀的成果。汉语成语和泰语成语是两国人民智慧的浓缩,从汉泰成语中可以看出汉泰两国人民的历史文化,汉泰成语处处都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逐渐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其含义更加丰富,而且字数较少,含义深刻,便于记忆运用,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并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汉泰成语对比的方式来认识中国文化和泰国文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同种动物在各国的形象意义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因此由动物构成的成语也各有其特点及含义。于是从这个观点出发,以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对比作为研究方向,以此角度来做深入对比分析研究。

1汉泰动物成语

  1.1汉泰成语及汉泰动物成语定义

  1.1.1汉语成语及汉语动物成语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界定汉语成语的:“人们经长期积累后所习惯的一种言简意赅的固定词组。汉语中多为四字成语,通常都会有出处。”成语和词所承担的语法功能是一样的,但是其内涵要比词更加丰富、深刻,而且虽然成语只是寥寥数字,却准确集中地反映出具体意义,再加之便于记忆,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推广,同时成语的词性和其他词汇一样,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及中性词。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构成,它不同于其他词汇,其形成具有历史渊源,寥寥数字、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而在作品中恰当使用成语会让语言增色很多,为文章增添色彩,是脍炙人口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口语和书面语之中运用的十分广泛。

汉语动物成语属于成语的范畴,其中的动物词多以象征意义出现在成语中,用以表示人或物。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动物就是十二生肖了,所以汉语动物成语中十二生肖的成语很多。

 1.1.2泰语成语及泰语动物成语定义

泰国《成语词典》是这样界定成语的:“人们能够马上明白且能清晰表达说话人意思的称之为一般性词汇,除此之外,还存在与一般词汇不同的语言,这部分词汇并不能马上让人明白,而是需要具备知识或经验储备才能够明白的词汇,并且其具有多重含义,类似于这样的词汇就是‘泰语成语’”。《泰语词典》(1999年)中明确指出了成语的内涵:长期使用的词汇及句子的统称。

泰语的成语一般不遵循汉语成语那样的“四字格”模式,也不像汉语成语那样要求对仗工整,格式整齐。泰语成语的构成是由单个词汇组合起来的,因此其引申意义深刻,而且神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引申意义。构成成语后,其中单个词汇的含义已经有所变化,或许存在部分意义保留的词汇,但是大多数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泰语成语与汉语成语一样,都是本国语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具有警示意义、激励作用的成语成为很多泰国人奉行的格言,同时还进一步得到传播,而佛教色彩是泰国成语中最为突出的特色。泰国成语在长期发展中得到了壮大、成熟。

 1.2汉泰成语来源

  1.2.1汉语成语来源

汉语成语在词汇中有着相当重的比例,它的形成源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当中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就十分浓厚,汉语成语随着汉语的发展同样得到了充实发展。从王勤《汉语熟语论》来看,“汉语成语的形成途径是多样的,不过最为重要的形成途径是:源于本民族社会文化,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发展自身,这是主流途径;源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属于舶来品,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这是支流途径。[王勤汉语熟语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因此成语形成的途径主要有:

(1)来自寓言故事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诫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它通常是通过故事或者是把事物拟人化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劝诫性或讽刺性。例如成语“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里面的一则寓言,主要讲述了古时候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河时,剑不慎掉入河中,他没有及时寻找,而却等到船到岸后才跳入河中寻找丢失的剑但是没有找到,这个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而非仅从主观角度出发,拘泥于固定思维,否则就会陷入错误的漩涡之中,最终只会闹出笑话。

(2)来自神话故事

作为民间文学的构成之一,神话故事是由远古时期的先民口头创作而成的,具体有神鬼传说及英雄传说等。其诞生本质上反映出先民对自然的一种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抗争精神,它具有传奇、神秘色彩。上古五帝时期神话盛行,上古五帝时期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比如,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经·北山经》的神话传说的成语“精卫填海”,这个成语讲述的是精卫的故事。她原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不小心溺亡。她的灵魂不甘离去,因此就变成一种神鸟,整日里衔石填海,想要把东海填平,且她还会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这个成语比喻选择了目标就要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轻易放弃。

(3)来自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因此很多成语也与历史故事有着很深的渊源。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除了有着历史故事本身的意义,还有较深层的隐喻意义,分析这类成语时不能只看字面意思。例如,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讲的是曹操为了激励士兵士气,骗士兵前方有梅林,曹操以此为激励士气的方法,让深陷绝望中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顺利找到水源,后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4)来自文人作品

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就有很多含义深刻、寓意深刻的诗词,经过后人的提炼加工、总结和长时间的传颂就变成人们所熟知的言语,久而久之就成为了现在的成语。例如出自曹操的诗《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老骥伏枥”,它比喻人虽然已经年老,但是仍有雄心壮志。

(5)来自外来文化

世界各民族的交流自古存在,这种深度交融中,民族语言文化同样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汉语在这种密切交往中也会对外来成语有所借鉴。从外民族吸收、学习的成语除表达的内容是外民族之外的,传入本民族之后其在语音和结构形式上就会发生变化,变得都汉语化,有了汉语成语的的特点,主要表现就是规整的四字格模式。例如,法国《猿猴与猫》的寓言故事:“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就是汉语成语“火中取栗”的出处,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最终却一无所得。

(6)来自口语

口语是指古代人民口头说的话,较为口语化。比如“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用以形容问题发生后及时弥补,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1.2.2泰语动物成语来源

泰语中的成语是从古代传承的言语,一般的是极具教育意义或含义深刻或的言语。泰语成语和诗格对字格有些相像,没有明确的结构要求,不过押韵是所有泰语成语都要具备的基础。通常而言,泰语成语主要包括:一是通过说、读、听便能够马上理解内容的成语,例如ทำดีได้ดีทำชั่วได้ชั่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通过说、读、听还不能马上就能理解内容还需要分析理解的成语,例如ถ่มนำลายลดฟ้า比喻自作自受。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泰语成语的重要形成条件,人们在生活中所积累的问题解决的经验及知识则是泰语成语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成语,由前人总结流传下来的成语精辟且含义深刻,能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后人在使用时很方便,于是传承下来并沿用到现在。

其中泰语成语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来自寓言故事

เขียนเสือให้วัวกลัว(画老虎让牛害怕)比喻做某件事为让对方受过惊吓而感到恐惧。

ลูกไก่ในกำมือจะบีบก็ตายจะคลายก็รอด(手中的小鸡,只要一逼迫就会死,一放开就能存活):比喻屈服于别人的势力,只能受控于他人的势力而无法做出反抗。

(2)来自自然环境和对自然环境的观察

ในน้ำมีปลาในนามีข้าว(河里有鱼,田里有米):盛产鱼类及稻米等的富庶地方。

น้ำพื่งเรือเสือพึ่งป่า(水离不开船,虎离不开林):形容关系紧密的依存双方。

(3)来自民间游戏

งูกินหาง(蛇咬掉自己的尾巴):表示社会个体间有牵扯,或事件间有密切的关联性。

(4)来自传统礼仪

อยุ่บ้านท่านอย่านิ่งดูดายปั่นวัวปั้นควายให้ลูกท่านเล่น(在别人家别闲着,捏泥牛来取悦这家的孩子):用来比喻依赖他人、寄人篱下的生活,手要勤快,不能闲着。

เดินตามหลังผู้ใหญ่หมาไม่ก้ด(跟着老人走,狗不会咬):要听老人的话和建议,才不会吃亏。

 1.3汉泰动物成语形式对比

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便是人类,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而且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动物成为人类生存物质的重要来源,甚至可以说人类对动物有着极高的依赖性,缺少动物,人类就会缺乏很多生存资源。

汉语成语是人们最喜欢的四个字的四字结构形式,四字结构的成语对仗工整,优雅端庄,十分贴切地体现了“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汉文化审美观念。有关动物的汉语成语是三字至十字。例如:下马威、杀鸡取卵、千里送鹅毛、九牛二虎之力、天下乌鸦一般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

而泰语成语就形式比较多样,可以是单独一个字组成,也有一到十六字组成的。有的泰语成语虽然用词少但是表达的含义深刻、内容丰富,且泰语成语大多是由比喻组成,喻体多和自然现象、神话传说等相关;音节可以是三个音节以内或三个音节以上。

综上所述,泰语成语和汉语成语较大的不同之处便在语法,可以看出泰语成语在字数上和汉语成语有所差异,汉语成语四字成语更多,并且四字成语也更受人们欢迎,汉语动物大多是三字到十字。而泰语成语则不过分拘泥于形式,是由一到十六字组成,相比之下,泰语成语形式更加多元,而汉语则较为单一。

 2汉泰语境中的“牛”

  2.1汉语语境中的“牛”

《现代汉语词典》对“牛”字本义的解释为:“属于哺乳动物,好反刍,体型庞大、四蹄双角,长毛尾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我国常见的牛有黄牛、水牛、牦牛等。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牛”的释义:一,固执与骄傲,“牛脾气、牛气”;其二,本领大、实力强,如“牛人”。《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对中国牛文化的也做了大致的归纳:“牛性格温驯善良。忠厚、担当、辛勤、兢兢业业、朴实,是牛精神的概括与凝炼,也是牛文化之精髓。[吕国英中国牛文化千字文《中国金融家》,2021年第1期168-172]”

牛是一种素食动物,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而牛就是农民务农耕种的主要帮手,而且牛也是古代人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所以牛在中国社会中也是辛勤工作的一种汉人民的象征。因为古代人们就开始用牛耕地。汉语成语中的“牛”的内涵是基于其动物属性及社会属性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含有“牛”的汉语成语有褒义和贬义两方面的意义。但是最为常见的“牛”的内涵是兢兢业业、辛勤付出、毫无怨言的品质,这源于农耕文明中牛的运用历史,同时“牛”也有多和大的含义,例如:

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

九牛一毛:意思是这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渺小、轻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

牛刀小试:形容能力强的人,先在小事上将个人才能发挥出来。或是形容能力强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

气吞斗牛:表示十分气愤或气势旺盛。

除了积极的文化含义,动物牛在汉语语境中还有消极的文化含义,因为从另一方面来看,牛行动缓慢、相貌丑陋、叫声难听、性格固执、脾气古怪,是被奴役和宰杀的对象,因此也也有一些负面、消极的意义。所以在汉语中,牛还有丑陋、缓慢、倔强、死板、卑贱、愚蠢、无知等贬义含义。“牛”在一些语境中,还代指“贫穷”,这个含义来源于古代,古人认为只有经济地位不高的人才会驾牛车。例如:

襟裾马牛: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钻牛角尖:是指一个人死脑筋,遇事不灵活的表现,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牛骥同槽:指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比喻贤愚不分。

吹牛拍马:形容喜欢夸张、吹嘘以及阿谀奉承的行为。

 2.2泰语语境中的“牛”

在泰国,牛也是泰国劳动人民离不开的重要伙伴。泰国也是农业国家,由于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农耕为主,牛帮助人们进行耕种、负重运输,所以在泰国也有很多以牛为喻体的成语。

在泰语中,“วัว(牛)”与“ควาย(水牛)”都是指牛,是两个同级的概念,不具备汉语中的义项上的上下位关系。泰语中的“วัว/ควาย(牛/水牛)”在文化意义上多含贬义,在泰国,“วัว/ควาย”尤其是后者“ควาย(水牛)”在一些场合可以表征“傻瓜”的含义。在泰国的文化背景中,牛,特别是“ควาย(水牛)”的笨拙、丑陋、缓慢的自然属性被一定程度地放大,因此与之相关的成语语料中性及褒义色彩的词所占比例非常小,而以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则比较多,如“โตเป็นวัวเป็นควาย”直译为“长大成了黄牛、水牛”,意译为“长大了也没有智慧”。

泰国劳动者对牛也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国,泰国因为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农耕为主,牛便一直帮助人们进行耕种、负重运输,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所以在泰国也有很多以牛为喻体的成语。泰国人对牛也有着深厚且特殊的感情,因为泰国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大多数泰国人都信仰佛教,所以有一部分泰国人是不吃牛肉的,他们认为牛默默付出,辛苦耕种,任劳任怨,给人们提供了帮助,为人民做出了贡献,这也是泰国有一部分人不吃牛肉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牛有着任劳任怨,勤劳、有实用价值、身体健康强壮、力量大等褒义含义,例如:

วัวควายช้างม้าตายแล้วเหลือหนังกระดูกขนยังเอาใช้การได้(牛、水牛、大象、马死了还有皮革、骨头与毛),意为某物即使是不存在了但是仍然还有可以利用的剩余价值。

วัวเถลิง(充满力量的小牛犊),意为年轻体壮,有力量的人。

มานะอดทนเหมือนควายถึก(像牛一样能够忍耐),意为像牛一样勤劳、任劳任怨

同时,有褒义含义,自然也有贬义的含义。在泰国文化中,泰语中的牛在文化意义上贬义色彩更浓重,泰国人民一定程度的放大了牛笨拙、丑陋、缓慢,胆小的特点,并将其代入到了日常生活和成语中,所以泰语成语中与“牛”相关的成语中性及褒义色彩的成语较少,而带贬义色彩的成语较多,另外牛还有地位卑微的贬义含义。例如:

โตเป็นวัวเป็นควาย(长大成了黄牛、水牛):意为长大了也没有智慧,像牛一样愚笨。

มากขี้ควายหลายขี้ช้าง(水牛屎多,大象屎也多):比喻多但是无用的东西。

ควายปละ(抛弃的水牛):比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

ควายเดี้ยวเอื้อง(牛反刍):形容动作缓慢

 2.3汉泰语境中“牛”的异同

中国与泰国在地理上靠近,且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有着辛勤老实、每天都辛苦劳作的人民,他们依靠牛来农耕劳作,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中国,牛作为“六畜”之首,在畜牧业和农耕时代,牛的作用十分突出,农民的耕作劳动离不开牛。因为牛力大无穷、脾气倔强,且能够耐得住寂寞、吃得了哭,从不抱怨,因此牛的积极意义就包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毫无怨言等。同样,在泰国人的生活中,牛也在交通运输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泰国人思想观念中,牛同样表示忍耐、付出的积极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和泰国一样,牛也有愚蠢无知、莽撞、丑陋、动作缓慢等负面形象,这些负面形象也就无可避免的被代入到了汉泰动物成语当中。

汉语含“牛”成语带有褒义与中性色彩的成语较多,而泰语含“牛”的相关成语褒义色彩占比较少,带有中性及贬义色彩的成语所占比例较大,且都有突出牛年龄大、速度慢、愚蠢无知的形象特点,汉语则更多突出了牛身份卑微、脾气倔强的形象特点。

 3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的语义对应关系

成语是语言体系中的内涵丰富的构成,它作为修辞及文化沉淀而存在。通常而言,成语兼具形象及喻义的内涵,由于中国和泰国有着地缘性特征,因此两国人民在生活、风俗等方面有着很多共通点,而成语的形成又是人们在基于动物共同习性的了解之下而进行了总结归纳,通过喻体动物的选择来表示相应的喻义。比如“牛”这个动物,分析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的语义对应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喻体相同同为“牛”且喻义相同或相近,二是喻体不同,喻体不都是“牛”,但喻义相似,三是喻体都是“牛”,但喻义差别大。

 3.1喻体同为“牛”,喻义相同或相近

汉语:老牛吃嫩草

泰语:วัวแก่กินหญ้าอ่อน(老牛吃嫩草)

汉语与泰语都用以表示两个年龄差距悬殊的人谈恋爱,具有讽刺意味。

 3.2喻体不同,不同是“牛”但喻义相同或相近

(1)汉语:亡羊补牢(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

泰语:วัวหายล้อมคอก(亡牛补牢)

汉语和泰语中都借此形容在问题发生后,想方设法地区解决问题就能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2)汉语:指鸡骂狗(指着鸡骂狗)

泰语:ตีวีวกระทบคราด(打牛碰耙)

都是用来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3)汉语:牛鼎烹鸡(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

泰语:ขี่ช้างจับตั๊กแตน(骑着大象去捉蚂蚱)

均用以表示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没有必要去耗费如此巨大的力气。

(4)汉语:牛鬼蛇神(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

泰语:เสือสิงห์กระทิงแรด(像老虎、狮子、野牛、犀牛)

都用来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5)汉语:拒虎进狼(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泰语:ความวัวไม่ทันหายความควายเข้ามาแทรก(黄牛刚丢,水牛又来)

意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3喻体相同,同是“牛”但喻义不同

汉语:对牛弹琴(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和力气)

泰语:สีซอให้ควายฟัง(对水牛拉二胡)

汉语意为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而泰语成语的含义里没有“讥笑人讲话不看对象”这一层意思。

 4汉泰成语中含“牛”的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首先,泰国和中国同是亚洲传统的农业国家,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历史悠久。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泰国相比,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更加辽阔平坦的平原区域,因此中国的语言及思想等都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汉语含“牛”字成语的数量比泰语含“牛”成语数量相对较多的原因。中国和泰国人民耕种都是依靠牛,另外,两个人民其实很早就已经在制造和使用代步工具了,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出行,便于交通。中国平原面积广阔,这种地势特征决定了牛将成为古代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同样在泰国古代,牛也是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例如“慢运输盐巴的船”(ช้าเป็นเรือขนเกลือ)与汉语“老牛破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示船载着既重又多的货物时,通常会害怕翻船,因此出于安全考虑也放缓船行速度,借此比喻牛动作缓慢。

其次,在气候方面,中国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泰国是热带季风气候,有冬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季节,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大,干湿季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一些泰语成语也反映出了泰国的气候与中国的不同之处,例如:

ชื้วัวหน้านาชื้อผ้าหน้าวนาว(种地时买牛,休种时买衣)由此可见,泰国耕种时间就是泰国的雨季,耕地最主要的劳动力就是黄牛和水牛,所以在种地的季节买牛的话牛价格肯定很高,冬天气候寒冷,人们御寒需求就高,这时冬衣价格也会提高,但是价格并不会影响人们购买的意愿。

最后,中国和泰国都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泰国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95%的泰国人都信仰佛教,泰国人大多信仰佛教,因此佛教对泰国语言、文学、思想乃至生活等都有着深刻影响。佛教对中泰两国都影响深远,其中成语也是深受宗教信仰影响的,例如:

วัวใครเข้าคอกคนนั้น(谁的牛进谁的牛圈):意为谁干了什么,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必然会有因果报应,而自己则要承担所有的因果报应。这与佛家因果报应理论是一致的,都表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最终的承受者都是自己,所以要积善行积善德,这样才会得到好的回报。

中国的宗教文化丰富,包括天主教、道教、佛教等,中国公民可以自由选择个人宗教信仰。其中佛教在中国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这种多元化的宗教文化模式深刻影响了其传统思想的形成发展。其中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含“牛”的成语也有不少,例如:

牛头马面:中国迷信说法中提到阴间统治者阎王有两个得力干将,头长得像牛和马。现在用来形容穷凶极恶之人。

牛鬼蛇神:本属于佛教语言,指的是阴间鬼神,之后演变为约定俗成的一种用词,比喻邪恶丑陋之物。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长着牛头的鬼及长着蛇身的神。用于表示作品荒诞不经,现形容各种丑陋、阴暗的小人。

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汉泰动物成语的概念、来源及形式后,发现两国动物成语的概念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们都是人类长期积淀下来的固定词组,其不同之处在来源上,汉语成语主要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文人作品等;而泰语成语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泰国许多的成语都是来源于自然环境、泰国宗教文化及其独特的民族生活。就形式而言,汉语成语音律优美,大多为四字型结构,言简意赅,庄重典雅,汉语动物成语大多是三字至十字的形式;泰语成语则不过分注重形式,形式从一到十六字的成语有很多,有的泰语成语用词少但是内容丰富。同样,泰国动物成语形式多样,而汉语则相对单一。

以“牛”这一动物意象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了其在汉泰语境下异同,因为中国和泰国在地处于亚洲,都是农业国,都依靠牛进行耕种,古代以牛作为交通工具出行,所以在中国文化和泰国文化中,“牛”的形象大致相同,都具有勤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力量大和胆怯、愚蠢、地位卑微的形象,同时对比了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汉泰成语中“牛”的成语语义关系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概括而言,汉泰成语及其动物成语的内涵、来源及形式上有共通点,也有不同点,汉泰成语中含“牛”的成语各有其特点和含义。本研究旨在以“牛”为例深入探讨汉泰动物成语的异同,为语言学习者认识、分析、学习汉泰成语中含“牛”的成语并了解其文化内涵提供指导,从而使之准确把握泰语成语内涵并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提高其泰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美芳.汉泰语言对比研究现状及分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1(02)

[2]王莎烈.中英动物成语辨析[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02)

[3]张倩霞.泰汉语言中关于动物成语的比较考察[J].绵阳师范学院报.2008(03)

[4]李创鑫汉泰成语与自然环境[J].修辞学习.2001(06)

[5]周吉红.汉英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07)

[6]李丽丽,吉雅.汉泰语含“牛”成语对比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2(03)

[7]刘建平.关于英汉动物成语的比较[J].语文学刊.2007(18)

[8]沈琴,李刚,米海燕.汉语成语文化研究文献综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3)

[9]陈丽珍.汉泰成语中的动物形象隐喻意义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0]李胜兰.析汉语动物成语[J].语文学刊.2011(17)

[11]唐慧明.汉泰动物成语文化因素对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12]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大学2007

[13]林暹莲.汉泰动物成语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4]敖颜.对外汉语动物成语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5]孙永斌.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D].厦门大学,2008.

[16]告达君·素帕.汉、泰动物成语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17]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大学2007

[18]桂朴成.汉泰熟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9]丹丹.汉泰动物成语隐喻义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0]成天赐.汉泰动物熟语的比较分析[D].天津大学,2012.

[2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

[22]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夏征农,1999

[23]Pakkekawin.สุภาษิตคำพังเพย(泰语成语俗语词典)[M].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สำนักพิมพ์ปราชญ์,2012

[24]Udomporn Ekgarut.5,000สำนวนไทย(泰语成语5000条)[M].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สำนักพิมพัฒนาศึกษา,2011.

 致谢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完成了本论文的分析。在这么长的写作论文时间里,我的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最初课题的选择、论文的开题、论文的中期检查到最后论文的完成,老师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老师始终孜孜不倦,耐心指导,在多次的论文修改过程中,给予我专业的指导。能够完成这篇论文,虽然辛苦,但很充实,这篇文章凝聚着指导老师的心血、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的对比研究

汉泰成语中含牛成语的对比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2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0773.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1月23日
Next 2023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