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环保企业始终致力于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环保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环保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在XX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成为了新兴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视,环保企业在国家逐渐完善的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和外部环境推动下,变成当今市场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但发展迅速的环保企业虽然得到了各方支持并且有无尽的前景,但与此同时,其特殊的企业结构带来的财务风险、融资风险等问题不容小觑。
在审计环保企业时出现的财务舞弊以及审计失败,使得审计的可信度降低并且对于环保企业的审计风险对策较少。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审计风险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环保企业财务框架现在普遍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以科融环境审计失败事件为例,找到科融环境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检查风险,最后分别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所、环保企业以及监管层角度提出降低环保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研究发现,科融环境本身的经营风险、经营能力、内控、收入确认会产生漏洞,并且注册会计师缺乏专业能力、独立性降低、未正确执行审计程序使得财务舞弊可能性增大。通过本文大体上对于环保企业审计风险的研究,在环保企业研究匮乏的情况下,对于未来研究环保企业相关内容有借鉴作用,对于未来审计环保企业的相关程序和应对措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环保企业;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应对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的提高,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不得不重视并且解决的重大课题。“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提出,要同时推进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各类企业也开始将环境风险纳入其企业经营风险当中。二十大报告中也重点谈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环保企业则是完成环保事业与经济发展连接的主要综合性行业。近年来,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增大,使得改善了经营发展环境并且规模不断增长。环保企业则给企业环境保护及预防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为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完成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了重要贡献。环保企业的发展也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但也面临着外部不可避免的风险和挑战。
环保企业很多都是直接向国有企业或者XX提供服务的产业,对于行业政策性依赖较高。由小微企业组成的环保行业,行业集中度不高,市场循环压力大,会出现资金供应链断裂导致资金流通的难题。环保企业在其管理复杂的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随即则产生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甚至信用风险。与此同时,贪于企业更高的盈利水平,更大份额的市场占有率,盲目追求创新和发展,环保企业经营者容易忽略企业潜在的风险,从而企业在审计时面临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
环保企业在审计过程中除了一般的公司审计角度外,还必须关注收入确认、客户变化、商业模式、业务连续性、回报问题、招标、合同、研发能力和技能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环保企业的核心业务不是技术研发或产品销售,而是工程、建筑或提供辅助服务,特别是废水处理、节能减排和能源管理。审计人员应该了解环保行业的内涵,根据其相关特征,有效识别和应对环保企业在经营、财务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风险,合理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及应对措施,从而保证审计质量和可靠性。
1.2.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1.2.1.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说,审计风险识别和用相应的审计程序解决的研究基本基于普通企业,而对于环保企业这种复杂的经济结构进行审计风险分析的情况少之又少,但环保企业出现的财务舞弊和审计丑闻不断增多,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环保企业产生的风险,研究如何将信息不对称理论、现代风险审计理论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于环境公司。结合科融环境2017年年报xx这一案例,就如何防范和化解环保企业的审计风险展开研究。
从现实意义方面来说,在各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环保企业特点鲜明,对于审计方面要求的质量提高。但同一的审计方式不一定适合于各行业的不同情况,这就需要考虑审计的不同的技术来应对行业间的差异性。本文通过主要研究环保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及时发现或者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提高审计的质量水平,对以后的环保企业审计风险相关研究具有现实作用。
1.2.2.研究创新
环保企业大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其审计实务较少。科融环境是环保行业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型企业。本文选取其作为主要案例公司,对其因调试收入虚增利润、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并且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审计过程中未做到勤勉尽责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创新点在于将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环保产业公司与其他常见产业进行区分,对其特殊性进行针对性分析。探究环保企业发展过程中,公司层面会遇到的风险,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难点,并且找到应对措施,从而提升研究结论在环保企业的未来审计过程中的借鉴性。
1.3.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文献回顾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文献综述法以相关文献为基础,如信息不对称理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以及审计风险内涵、模型,梳理学者研究思路以及结果,整合其结论来找到环保企业产生的审计风险的解决办法。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根据2020年科融环境收到对于其2017年财务xx的行政处罚书为由,选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对科融环境进行分析,找到审计环保企业时产生的审计风险,从而识别风险并且找到解决办法,从而降低审计问题。
1.3.2.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六个模块来探究环保企业收入审计风险的问题。
第一部分:引言。简单概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阐述了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国内外文献回顾及总结。整合吸收国内外关于环保公司、审计风险、当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风险模型等方面的文献。
第三部分: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总结环保企业的特点以及经营风险、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了解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以2017年科融环境年报审计为例,根据公司基本背景以及经营情况,对案例进行细致回顾,找到案例公司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进而进行评估分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模型,按照审计准则,对中证天通会计师事务所对于科融环境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时出现的审计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第五部分:环保企业审计风险应对意见。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环保企业的审计风险应对策略,包括审计风险评估程序、风险应对策略与审计结果。同时,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环保企业及监管层角度,提出相应的意见。
第六部分:总结结果和不足之处。总结和评价以前的案例研究,说明研究过程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的分析。
1.4.技术研究图
图1-1技术路线图
2.文献综述
2.1.审计风险研究
2.1.1.审计风险成因
Kulyk和Novak[1]指出审计工作从始至终都会伴随着风险,而审计风险会一是存在并且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其降至零。审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被认为是审计过程的关键要素。而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评估结果可能并不理想。从相关国内外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审计风险成因来源于注册会计师、被审单位以及外部环境三个角度。
形成审计风险的第一个方面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以及是否采用了适当的审计程序。签字会计师是审计项目的关键人员,所以对他们的道德要求很高。韩维芳[2]利用回归模型得会计师的个人经验越高,职业水平越强,出具的审计意见越可靠,越能应对风险。陆晶晶,马怡然和金慧云[3]提出,目前审计证书门槛较低,导致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自身道德感和责任感也有待提升,这不仅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可信度,还增加了审计风险产生的机率。李伟[4]认为,审计工作中还会受到外部人员干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降低,导致审计工作结果脱离实际,也是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除与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相关有关外,审计程序的选择和有效执行也是审计风险因素的重要方面。包钢[5]认为审计人员容易为了产生利润而选择违背职业道德去迎合被审单位的违规要求,从而审计程序失当,为财务舞弊创造条件。严子萌[6]强调,审计程序的执行力来源于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的能力,注册会计师具备了较高的执行能力,才会发现被审单位的错报和舞弊,多数审计失败案例原因是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陈艳芬,彭俊英和姚莉[7]在对审计失败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审计流程中,风险评估程序存在缺陷的问题不在少数,这由于注册会计师未实施或者未能有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程序与其他审计程序联系不紧密,导致产生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成因的被审单位方面包括管理层行为、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素养以及内部控制。张静[8]提出,企业将利润作为追求目标,因此企业高层管理将审计当作形式化工作,缺乏对审计的认识,从而不能使得审计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给财务舞弊带来机会。尹燕飞[9]认为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对于审计风险有很大的影响,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不高,不能准确判定企业业务经营风险,也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不断加大。董钰凯[10]提出,上市公司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编制失真的报表,从而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高层人员对其疏于控制。
Lee[11]主要研究审计风险与相关的审计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审计师之间审计业务的过度竞争、异常低的审计费用、会计年度结算日期的集中、人力短缺造成的繁重工作量、审计师轮换环境以及审计师与审计事务所的关系,这些方面都会导致更大的审计风险,影响审计质量。郭睿[12]提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发展只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于1994年才对于审计工作进行明确,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除此之外,XX监管主体不清,力度不够,政策法规缺乏具体规范,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2.1.2.审计风险应对
为了应对公司中可能遇到的审计风险,审计程序中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则是很重要的一步。Lusk,Garas和Gaber[13]指出在审计上市公司时应该主要在认证审计的计划和实质完成阶段使用分析程序。学者通过模型研究得出,除了风险设置,审计分析程序的一个方面应该是审查审计客户提供的非公认会计准则信息,该信息容易被忽略,也会产生审计漏洞。而对于审计程序来说,Zaiceanua和Hlaciuca[14]提出,应该及时升级审计员可以使用的软件技术并且同时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的在复杂环境变化中运用审计程序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保证有效识别审计风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除了审计程序以外,Kleboth,Luning和Fogliano[15]在2016年提出审计需要一个新的范式,承认系统的复杂行为,为风险分析提供多种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的完整度和执行度。在此之后,Dai[16]也认为必须对审计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企业应该引入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传统审计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和优化。中国学者张春香[17]传统导向审计根据大势所趋逐步转化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降低了重大虚假陈述的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高云明[18]根据审计流程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实务探究,认为风险导向审计较于传统理论在审计的各个层次都有提升,并且可以更科学的建立审计程序使审计风险得以识别、评估进而得到控制和降低。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步变成了现代审计的主要模式,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来降低审计风险则需要足够的前提和基础。在被审单位方面,Abidin[19]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审查和关注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有力的内控系统,将促进强烈的风险意识文化的存在,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Luo和Wang[20]指出,审计人员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时,需要与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与配合。在审计人员方面,Bowlin[21]提出风险导向审计是将更多资源集中在被认为风险较高的账户上的方法,但如果审核员不能在账户层面准确地评估错报风险,专注于非战略风险,而忽视了管理者在基于风险分配审计资源时产生的战略风险,审计资源将被错配,导致未被发现的错报。陈浩鸿和李强[22]也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高专业能力的会计师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实施,这样才能实现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外部环境方面,Zhang和Hou[23]指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制定详细、完整、符合实际的规则和政策,并且企业需要引进适合公司的先进管理技术,促使公司需要逐步从传统的财务导向审计理念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康力文[24]提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发展及落地实施,经济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应该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其相结合,与时俱进,进一步强化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充分推广并且运用成熟,这得益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杨晓宇[25]提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不同于传统风险模型,它将审计的实施核心也已经由固有风险转换到控制风险上,并且对于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以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辨别检查风险都有重大贡献。杨明增,张娜和李洁[26]认为审计风险模型是设计和制定审计计划以及分配审计资源的重要工具,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则是分配审计资源的依据,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法,验证了得出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审计人员投入越多,也就是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可以有效的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苏丹[27]则用定量、定性以及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得出,重大错报方法风险评估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重心,在审计实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审计风险模型也需要不断提升外部条件。Askary,Arnaout和Abughazaleh[28]提出为了解决审计风险管理和审计资源配置的问题,将创新技术目标规划用于审计风险模型,从而帮助审计师管理多项选择决策,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承上启下,取基础审计和传统审计的精华的同时,还将审计资源有效配置并协调。Young[29]提出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管理以及审计的职能分离,来保证组织获得最大利益,从而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审计职能,提高审计准确性和企业发展。Laith[30]研究发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非系统风险方面和操作风险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效果。有助于提高审计师识别直接或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风险的能力,并过滤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风险,以减少编制财务报表时的错误。Si[31]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模式对于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其经济责任更加明确。与此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局限性,林鹏飞[32]则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存在现有技术条件的成本收益不协调、人员素质不达标、信息不对称并且审计工具落后的问题。江贤珍[33]也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中应用范围较小而且应用对象局限,并且缺乏风管意识、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数据。
2.2.环保类企业相关研究
环保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其经营模式以及风险敏感程度较为特殊。随着国家以及外界环境对于环保企业的重视程度提高,环保企业很容易在进行复杂的经济活动时出现难以预见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这很难不给环保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以及恶劣影响。邓红艳[34]认为环保企业大多都为中小企业,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双重施压下,环保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则免不了会存在风险。学者指出,当前环保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来源于资金管理不足、财务观念管理薄弱和内部控制欠佳。李晓丽[35]指出,环保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容易受到外界政策和市场变化影响的筹资风险、在投资融资项目中错误决策导致的投资风险以及环保企业为了扩大规模进行企业兼并时产生的兼并风险。余佳燕[36]对于环保企业的财务风险较于李晓丽[35]提出的风险以外加入了收益风险和营运风险。同时学者分析了影响风险的外部因素例如国家政策单薄以及行业不断变动,和内部因素如人员能力不足和财务体系简单。
周晓华[37]和李若芸[38]则提出环保企业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策略。建立系统的监管机构加强监督和内控、制定基于现实的战略方案和管理目标、建设多元筹资并且增加资金管理的合理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理念,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强化内部控制,严格规范财务操作流程和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保证决策科学性以及增加企业内外合作机会来增强企业实力,从而达到企业稳定发展的目的。
而预测风险方面,潘宇桐和孙英隽[39]提出环保企业作为新兴企业,大量的财务风险案例使得学者关注于构建适合环保企业的财务风险警示机制,学者通过一种加权支持向量机,不同类型样本用不同权重并且选择大量财务特征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发现该模型对于环保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可预测的。对比于田宝新和王建琼[40]利用逻辑回归模型构建风险预警模型,根据上市公司因财务困境而被特殊处理来判断风险发生,确定了财务风险可以被预测这一结论,潘宇桐和孙英隽[39]则将数据选择为环保企业的财务数据,更准确的分析环保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更好的防控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3.文献评述
从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在经济日益发展市场日益变革的今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审计形式,并承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于当代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良好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被审单位,审计人员以及外部环境方面在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很多。不论是关于审计风险还是现代导向审计模式,都是关于所有企业的总体评析,而对于特定的行业,特别是环保行业则呈现出空缺的状态。为此,文章将目光聚焦于环保企业审计风险问题,从环保企业自身企业特征,风险及其他要素出发,对审计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与解决措施,为环保企业审计风险的解决尽一份力。
3.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概念界定
3.1.1.环保企业内涵
环保产业作为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是从环境保护中孕育出来并伴随着环境保护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致力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性产业,主要涵盖环保设备、环保工程建设和环保服务三个方面。目前我国已有上百家环保企业。环保企业的成长需要跨越不同的产业、地域和领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环保产业的构成来看,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新兴服务行业,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环保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领域,其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收费标准通常偏低,但其规模效应显著。环保中的提标改造,新技术与相关环保设备的集成工艺等都是环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环保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动力,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一般都能在行业中引领技术潮流。
环保企业盈利模式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即XX,企业和消费者。XX是环保投资的主体,全国每年环保投资额达数千亿元,XX对环保的投资方式主要是直接购买和公共私营合作制两种模式,而环保企业根据这两种模式与XX交易从而达到交易目的。环保公司盈利模式大部分收入都是从工业企业订单获得,这种模式利润来源,现在多集中在国家政策重压之下,工业企业强制支付居多。XX通过引进相关环保企业以第三方身份经营,在生产装置上给工业企业配备环保设备和项目建设以规避污染企业违反规定排放,而按治理数量收取费用以实现环保企业利润。最后,环保行业直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盈利模式,即企业已经通过直接与消费者对接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来获得销售收入,与XX模式、企业模式相比较,有着回款更快的优点。
3.1.2.审计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结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提供不代表实际情况的审计意见可能会导致相关关联方的诉讼,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和经济赔偿。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因注册会计师出具错误审计报告或其他有关证据而使被审单位遭受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的可能。广义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主体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各种损失。广义的审计风险定义所包含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审计风险,还包括一些极端因素,如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的损失,由于审计师的不作为造成的公司破产和清算,这可能涉及各种风险,包括审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的连带责任。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风险是指由于财务报表的重大失真,审计师可能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潜在风险。X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师无法适当调整对含有重大扭曲陈述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也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使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遭受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在加拿大,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重大错误的潜在风险。在财务报表中,存在几种定义相似的情况,这些情况都是由于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报告,并且未能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审计准则规定,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乘积所构成的。在审计前,会计报表中存在严重的错误或遗漏,这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带来固有的风险。对于一个实体来说,控制风险是一种承认发生了重大错报可能无法按照实体的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但不仅要孤立地考虑,还要结合其他错报和重大错报的相关组成部分来考虑。对风险进行审查,即对某一认定存在误报的情况进行评估。检查风险又可以分为实质性测试风险,程序复杂性测试风险以及对审计计划执行情况的影响。根据最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与重大错报有关的风险和可能导致检查的风险。在这些风险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和认定层次,是指在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中发现重大错报或缺陷的可能性。在财务报表审计之前,存在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重大失真。检查风险与财务报表有关,意味着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实质性审查时可能出现错误。其风险在于,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后,无法识别决策中的错误。该错误单独或与其他错误一起存在时,其风险程度相当严重。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模型进行分析,判断出审计风险。
3.1.3.审计重要性
审计的重要性在于,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现错误或遗漏时,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审计重要性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其数量而言,该水平被视为审计的重要程度。对重要性的评估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和审计意见密切相关。在实践中,审计师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评估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成本、效果和质量。审计业务的范围受到审计重要性的限制,这决定了审计师在哪些账户和领域需要实施审计程序,以及需要投入多少心力。如果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发现了与重大错报相关的问题或风险,那么他就需要考虑增加或减少审计工作量。审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错报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评估。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时,就需要考虑审计人员应当如何进行审计以确保不遗漏重要问题或错误。换言之,审计重要性的确认过程需要同时考虑到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的指标。在实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达到减少错报风险和提高审计效率的目的。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被视为衡量财务报表中错误报告是否对信息使用者产生影响的关键指标,是量化评估其重要性的重要标志。审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上的错报进行分类后得到的结果。审计师需要根据审计结果来判断账面金额和实际金额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在确定财务报表中错报所占比例的时候,应该考虑错报发生的时间点以及错报产生的原因。审计师在评估一项错误报告的重要性时,需要考虑其性质如何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定性方面,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2.理论基础
3.2.1.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不同人群对相关信息的认知存在差异;同时由于不同的人对相关信息拥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因而也就导致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因认知上存在着较大差别,从而影响到他们所做出的判断与选择。那些掌握了充足信息的人,往往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而那些信息匮乏的人,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而审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参与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各方地位和所有权不平等的概念。审计信息不对称产生于审计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与信托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客观地看成是委托代理关系的现实结果。
3.2.2.财务舞弊理论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财务舞弊定义为导致财务报表不准确的故意行为。中国财政部对舞弊的定义是:被审计实体的所有者、行政部门、雇员或第三方为获得不公平的利益而实施的行为。X审计师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一个广泛的法律概念,审计师应该关注是否存在严重扭曲该实体财务报表的舞弊而非实体舞弊行为。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欺诈广义上包括由组织外部或内部人员实施的故意和非法违规行为。财务舞弊本质上是隐蔽的,可能难以发现。其与会计错误的不同之处在于,财务人员在财务报表公布之前使用隐蔽的手段来制作伪造的财务信息。
3.2.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在实践中,现代审计基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实体及其所处环境,以识别商业风险为目的。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证据来评价风险,从而使审计目标得以实现。通过对实体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评估,能够可靠地评估被审计风险的原因和程度,从而得出风险评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注册会计师可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降低或消除潜在的风险。对于其他潜在风险,将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额外的测试来确保其符合可接受的标准从而降低审计成本。类似于对绩效进行系统性审计的方式,基于风险的监督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适当的职业怀疑心态。这种态度有助于审计师识别出可能存在于被审计单位中的重大错误或缺陷。审计师已将审计的范围拓展至被审计单位,以覆盖其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审计师不仅考虑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因素,而且也考虑了可能导致这些因素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除了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测,审计人员还运用复杂的审计技术,将风险评估融入整个审计工作,以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本质上具有系统性特征。现代审计实践以风险为导向,运用战略管理和系统理论,探索新的审计方式和模式。从”战略分析–业务领域分析–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出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界定并进一步细化了公司战略分析人员所要实施的关键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科学而有效。
4.案例分析
4.1.科融环境案例回顾
4.1.1.公司基本背景及经营情况
2003年,雄安科融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初立,原身为徐州燃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1280万人民币,实缴资本8000万人民币,2008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制,于2010年1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15年改名为现在的科融环境。自2011年以来先后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进入烟气治理、垃圾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水处理治理等领域。科融环境是环保行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是环保业务,它提供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服务,包括节能燃烧、水管理、固体废物管理、氢能源和环境卫生。该公司传统上一直活跃在锅炉点火和燃烧设备及相关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领域。科融环境也将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要求环保产业在国家新经济发展模式下,把市场作为引导方向,把重点技术作为依靠,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为打造出作为整体环保方案提供商和多方环境综合服务商而奋斗。从科融环境的历年净利润可以看出它发展中的问题。
科融环境自2010年上市以来,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以及公司能力减弱,导致公司营业收入接连走下坡路。科融环境于2016年经历了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及频繁的人事变动,使得科融环境发展停滞不前,并且先前中标的项目流失导致其财年净利润下滑。2017年科融环境在财务经营方面,其收购股权失败,签署高金额非实质性项目协议书且未支付项目收购款,使得科融环境业绩下滑。公司名誉方面,科融环境收到关于董事长以及财务总监职务侵占罪的起诉书,使得科融环境受到质疑。为了制造公司经营良好的假象,科融环境发生重大财务舞弊,中国证监会调查发现其上报的财务报表中利润虚增717.88万元。而后科融环境为了迅速提升其利润,不断转让股权或变卖子公司,股价连续走低,使得股民进行维权,严重影响公司经营,一度面临退市风险。然而除了业绩不佳以外,科融环境年报的可靠性也存在问题,根据监管的整改要求,科融环境对2015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调减2284.58万元,2016年调减15988.48万元,2017年调减2713.91万元。自此之后科融环境加强整改,提高公司合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提高公司经济高质量发展。
4.1.2.公司及事务所行政处罚
2019年8月,科融环境违法报告错误信息,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2020年12月,中国证监会对科融环境和亚太会计师事务所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此前,深交所在2018年和2019年均向科融环境发出半年报和年报问询函。
(1)科融环境违法事实
科融环境把21个项目调试报告日期由以前年度涂改为2017年,并在2017年确认调试收入,使2017年利润增加717.88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17.16%。科融环境披露的2017年财报没有在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因此没有正确的反映财务情况、经营成效和现金流量。具体财务舞弊方法为规避计提坏账准备,包括年底一次性收取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以清偿逾期的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款坏账准备不足,多报存货,推迟完工的工程项目结算并确认递延成本。记录应收账款的账龄错误,少报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工程项目中的错误成本核算导致收入确认xx。除此之外,科融环境存在违规对外提供担保未予披露,控股股东和关联方滥用上市公司资金未予披露。经调查发现,2015年到2018年财务报表均出现虚增利润的行为,致使报表使用者利益被严重损害,科融环境面临退市风险。
(2)亚太会计师事务所的违法事实
亚太所为2017年科融环境财务xx的年报发表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强调事项为与科融环境经营利润无关的股权转让的重大不确定性。亚太所审计科融环境失败的原因包括审计师缺乏独立性、关联方审计程序不充分、缺乏对函证实施全过程控制、一些项目审计未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及未对一些项目重点关注到异常情况。亚太所未勤勉尽责的审计促进了科融环境的财务舞弊情况的发生。
依据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情况,依据2005年《证券法》,涉及人员与公司具体处罚如下(表4-1):
4.2.科融环境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4.2.1.科融环境整体经营风险
(1)政策风险
201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明确了环境问题管理,环保政策体系,责任主体内部监管和执法体系。《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重点发展节能产业和环境保护,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力度。在其政策发布之后,生态环境局对科融环境子公司诸城宝源对于其造成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处以10万元罚款。调查认为诸城宝源在低温烘炉时投加垃圾,该行为是排放空气污染物以逃避监管。也就是说,政策的变化使得要求的环保处理方式更改,科融环境则需要不断跟踪其政策及市场变化,有效管控外部环境风险,保证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6年通过,具体表现为以现行排污费制度为基础,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相衔接,通过税收的运用,促进了对排放污染的规避和减少,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税法的实施,对于科融环境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要求苛刻,其执法力度的加强则需要企业聘用专业人才来帮助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国家及市场对于环保企业的要求和期望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环保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公司不得不根据不断更新的政策进行个体改进。科融环境在受到政策福利的同时,也放大了科融环境经营不善的问题,但科融环境只注重了政策对于自己技术的支持,而忽视了政策发展也需要公司自身稳定经营。短期来看,政策调整使得企业个体产量与收入下滑、价格上涨,但对企业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政策调整的短期,科融环境会受到负面波动,如果企业的经营基础不稳定,则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2017年国家出台了《火电厂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其对于火电厂的超低污染提出了详细的要求。科融环境在2018年董事会经营性评述中提出,受其影响,科融环境建造大机组电厂以及改造的项目不得不推延,以至于火电废气排放治理的业务订单大大降低,使得2018年盈利能力下降。同年,科融环境董事会两次通过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议案,并根据其更改原报表。
(2)市场风险
2017年科融环境董事会经营评述中提到,近些年来,在环保行业,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环保政策的积极支持,环保行业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资本纷纷涉足其中,争夺市场份额。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环保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潜在竞争对手涌入该领域,展开项目投资、并购和资本合作等激烈的产业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环保企业必须加强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企业的专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正面临着日益提高的公共政策和市场发展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挑战。2017年科融环境财务报表出现了重大财务舞弊的情况,为了更明显的对比出财务舞弊的影响情况,选取了同为主营环境治理的四家上市环保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由下表可以看出,五家环保上市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虽然有所不同,但随着时间发展,业务延伸逐渐细化,科融环境也开展业务来发展烟气治理,中再资环也拓展业务到环境治理方面上来。由此看来,虽然环保企业的细化分支领域较多,但随着市场发展,各个公司业务逐渐出现重合,竞争压力加大,行业中不同领域的业务很容易受到其他公司业务拓展的竞争冲击。
为了更好的研究五家公司在市场中的发展变化,并且突出科融环境2017年财务xx出现的重大影响,本文选择这五家公司从2016年到2020年五年时间的营业收入对比,可以看出,科融环境营业收入总体情况在五家公司中处于下游,并且2017年多个大事件出现并财务舞弊导致科融环境从2017开始收入不比2016年,并且逐年下滑。而福鞍股份和绿茵生态2016-2020年两公司营业收入大体上成上升趋势,2018年短暂下降。而在这期间中再资环不断上升,2018年完成子公司收购工作并提升业务盈利能力,反观科融环境同期选择变卖子公司股权来增加营业收入,营造公司盈利的假象。派生科技于前几年呈上升趋势,2019年公司国际局势以及公司内部影响,导致其营业收入极具下滑。相较之下,科融环境的收入情况一般,公司竞争力较低,这四家公司的经营方式可以供科融环境学习。
(3)流动性风险
分析科融环境2017年、2018年营业收入细则可以发现,凯迪系公司作为科融环境一大客户出现财务问题,使得小概率能收回应收款项。科融环境对凯迪系公司、蓝天环保的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金为19695万元,小概率能收回公司坏账,调减递延所得税费用3500万元。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北京英诺格林科技有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3100万元。由于公司这两年处在战略转型中,烟气治理方面的收入下滑,使得降低了总营业收入。2016年科融环境的营业收入为7.72亿元,2017年则下降到6.55亿元,之后持续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提升。
科融环境的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百分之四十以上,这说明企业有大批量应收账款等待收回,但如果未收回只能做坏账处理,降低企业盈利,提高了财务风险,科融环境应当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关注应收款项的对象、项目等相关信息。
2017年,科融环境股东徐州丰利拥有2.0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32%,根据法律处罚,其持有的所有公司股份已被冻结,其中2.03亿股已被抵押,并多次发出风险警告。所有公司控股股东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均已达到约定期限,且均已违反合同条款。公司的股份处置进度受到股票质押和冻结状态的影响,如果被强制执行,公司可能会面临控制权变更的潜在风险
2017年,科融环境代控股股东徐州杰能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在未经过内部决策程序的情况下,向外部供应商发出了一张价值300万元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并承诺及时进行结算,相当于违规向外部提供担保并且没有在2017年年报中记录。除此之外,科融环境2017年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3391.02万元,应付账款为48021.5万元,2016年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为11660.07万元,应付账款为44809.23万元。坏账准备增加,应收账款无法形成现金流,流动性风险加大。
(4)法律风险
科融环境的法律风险问题也对企业发展有占比很大的负面影响。公司与江苏永葆和常州永葆于2017年签订了关于现金购买资产的协议,合同约定用现金购买永葆环保所有股权,但由于其财务状况无法按时支付收购价,导致与江苏永保在股权转让方面发生问题。出现了法律纠纷。而后双方根据法律调节和解,决定终止签订的原协议,江苏永葆70%的股份被返还给并向江苏永葆支付3970万元作为补偿。
科融环境于2018年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内容包括,蓝天环保中62.7769%属于科融环境的股份及持有股权所产生的附属权益和权利,以双方约定的最低价转让给浙江澳倍。但交易双方未能执行原合同约定的事项。
自2019年起,先后有多个投资者对于科融环境2017年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进行起诉,原告认为其损失包括投资差额损失、投资差额损失部分的佣金和印花税,虽然法院多次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法律费用以及法律风险不可忽视。
(5)团队风险
上市公司高层人员是企业的支柱性人物,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公司的经营以及战略方向产生较大的影响。在2016年,杰能科技作为科融环境的原控股股东,与丰利达成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其中规定丰利持有杰能科技91.96%的股份,并以间接方式持有上市公司29.46%的股份,以获得对科融环境的控制权。科融环境的实际掌控权已转移至丰利公司,由毛凤丽担任实际控制人。在丰利收购科融环境三年的时间里,科融环境的九位董事中,五位成员均为丰利公司的成员。此举直接引发了原管理团队的不满情绪,并促使他们申请了1.15亿元的激励资金。然而,丰利公司仅支付2800余万元,拖欠剩余金额加剧了团队矛盾。除此之外,2017年、2018年,科融环境多次换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增持管理计划搁浅并且出现了集体离职的情况。这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亏损显示出科融环境的问题,公司内部管理团队的问题也显示出来。
4.2.2.科融环境持续经营能力
为了更好的判断科融环境的持续经营额能力,本文选取科融环境2016年到2020年的财报数据,并计算分析了相关的财务指标,从而通过这四大部分来具体判断科融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持续经营能力漏洞可能造成的影响。
(1)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指一个企业管理其业务的能力,即它使用其资产来创造收入的能力。科融环境2016年至2020年流动资产呈下降趋势,2018年营运资金为负,表明2018年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是流动负债融资的,公司偿债能力较差,现金流偏低,经营不善。在科融环境中,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其他应收款,而存货则排在第三位。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预收账款和短期借款。由此可见,大量的应收款和流动负债使得公司经营提升了不确定性。
尽管环保产业普遍存在还款周期长、收债压力大的问题,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2015年科融环境的应收金额和票据总额为11.42亿元,占同期应收的114.31%。因为2016年应收账款账龄增加,导致集体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从数据来看,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逐年上升。由于监管机构对于科融环境的严格审查,科融环境也通过转让出售旗下资产,并且重新对其相关项目进行分析检查,从根本上恢复营运能力,使得2019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1,公司的收款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平均收账期也得到了有效缩短,从而成功降低了坏账损失。通过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由于2016到2018年间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额下降、资产周转期延长、总资产周转率逐年降低。该年度,科融环境总资产为23.42亿元,比期初下滑28.75%,其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商誉减值使得科融环境营运能力变差,并选择在2018年通过变卖房产来增加营业收入,提高公司利润。
(2)偿债能力
科融环境2016年到2020年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接近于1,说明科融环境存货所占比重很小,存货的金额没有达到流动负债的水平,科融环境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较强,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较强,但2018年指标下降,相关变现能力降低。
2016年环保产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3%,2017年为55%,2018年为55%,2018年为55%,2019年为60.6%,2020年为55%,对比科融环境的资产负债率可以看出,2018年科融环境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表面其资金来源多数来源于债务而少数来源于所有者。企业在其他几年显示资金充足,现金流较好不需要借债经营。负债权益比则用于评估有关证券持有人的相关风险和杠杆率。2016-2018年科融环境负债权益比升高,说明公司杠杆较高,负债的资本化程度高,长期偿债压力大。现金流动负债比反映了一个公司在当期以现金流方式清偿短期债务的能力。科融环境其比率接近于0,意味着公司对流动负债的偿还没有把握,并且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低,不能保证在到期日偿还债务。
(3)盈利能力
科融环境2013年至2016年净利润持续下降,2016年净亏损降至1.32亿。从营业利润来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主营业务利润占比较小,且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利润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导致营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在2017年上半年,科融环境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2530.54万元,相较于2016年同期的1216.4万元,增长了惊人的108.03%。仅有46.8万元的净利润经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才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其变化直接和企业主营业务收益状况相关,也就是非经常性损益在支撑着科融环境上半年的净利润。2016到2020年期间,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2017年上半年科融环境的营业外收入达到3044.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5.31%,营业外收入占利润总额比例达到94.72%。其原因则是科融环境本年处置闲置房产约7200万元,其中出售房产的6000万收益被用来补充公司日常生产和运营的营运资金,减少对营运资金融资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和减少固定资产的折旧。剩下的处置收益计入2017年第一季度利润。出售房产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反映了科融环境的核心业务的疲软。
科融环境的主营业务的营收能力也呈下降趋势。2017年洁净燃烧及锅炉节能提效营收1.33亿元,同比减少16.05%;烟气治理营收1.11亿元,同比减少51.94%;水处理营收0.79亿元,同比增24.60%,但营业成本同比增加57.31%,毛利率同比下降15.95%。科融环境认为其原因是,公司传统的节能业务及烟气治理业务的发展受到火电行业发展的影响比较大,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增速的回落,对本公司传统主营业务的新增市场需求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数据指标上也不难看出,2018年经过调整的财务数据,其盈利指标一度降到最低,净资产收益率甚至达到-45.33%,企业严重亏损,ROCI通常用于评估公司业绩指标,其表现出科融环境的经营能力有很大问题。2019年各个指标逐渐增加,但到2020年,变化仍不时特别明显,可以看出科融环境财务xx对公司影响较大,公司自身也存在很大的经营和盈利问题。科融环境在2018年董事会经营性评述中提出,2018年盈利能力下降原因包括,火电废气排放处理业务有所下降,优化资产配置,剔除不良资产,使得资产处置收益较大。
(4)增长能力
本文选择从财务报表中收入、资产和利润来简单直白的判断科融环境的成长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体上呈上升趋势,而总资产则是呈递减趋势。对比净资产增长率以及净利润增长率不难看出,2018年科融环境营业能力出现巨大问题,两个比率出现最低点,企业经营形式不乐观,应该尽快调整经营战略。
4.2.3.科融环境内部控制系统
2017年,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受委托,发表了关于科融环境的内控鉴证报告,揭示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因为存在错误或欺诈行为,可能会导致未被察觉的错误报告。还有一个风险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能会从内部控制评估的结果中推断出来,因为可能会出现内部控制变得不充分或遵守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范围减少的情况。亚太所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科融环境控股股东徐州丰利偿还欠款7500万事项,科融环境创兴银行账户2017年转入资金7500万元,以及转出资金7500万元,均未在科融环境会计账薄中记录。
科融环境在2017年对于内控的所有报告中,都明确指出,公司的财务报表是真实公允的,并且公司的内控系统对于公司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2017年的科融环境财务xx事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公司内部系统存在漏洞以及内控失效。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对公司日常经济活动的再监督,提高公司经营质量。科融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保障,导致独立董事、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无法得到充分展开,从而可能会干扰公司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公司经营风险加大,容易出现欺诈和违规行为。。
科融环境存在资金被控股股东和关联方违规占用信息未报告的行为。股份相对集中的公司容易出现控股股东和少数股东之间的严重利益冲突,在监督不足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会以牺牲少数股东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对控股股东的权力限制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审计委员会难以正常履行监督职能。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科融环境的利益被转移给控股股东和特殊利益集团,而其他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
监管机构对科融环境实施了制裁,原因在于其内部控制不力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腐败行为。在2018年1月的一份法院报告中,揭示了2014年上市公司董事滥用职权的情况,虚开票据非法套现350万元,对公司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公司对资金的使用缺乏足够的控制,对预算控制缺乏认识,随意使用资金。公司对资金支付缺乏有效控制,支付授权没有保障,无法确保公司资金安全。同时,公司内部控制业务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没有动态更新机制,存在风险管理的盲点。内部控制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约束不足,加上高管权力过大,违规操作,存在腐败,违法违纪,危害了公司的利益。
科融环境因多位高管频繁离职、被免职,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其中公司在2016至2017年更换了4任董秘,其中两任董秘任期均未超过3个月。公司董监高管频繁变动,说明公司团队不稳,出现内部控制漏洞,导致监督失效。2017年8月,公司实际控制人毛凤丽在增持失信后递交了辞职信,辞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半年后由其兄长毛军亮接任公司董事长,这样的关系为操纵利润创造了便利条件。
4.3.科融环境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4.3.1.科融环境收入确认风险
科融环境的调试和收入确认过程包括设计、采购、制造、物流、安装和调试。年终收入确认与公司项目的执行有关。由于大多数项目预计将在年底前完成或正式投入使用,导致项目将集中在年底前进行最终调试及验收,同时也将在年底集中进行收入确认。
江苏证监局对该公司2017年第一份年报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存在虚假信息,包括少报经营成本和多报盈利,并责令采取纠正措施。在此之后,公司更正披露的2017年报仍存在虚假记载。科融环境主要收入确认方式为发货确认收入和调试确认收入,各收入部分分别按照合同条款和条件在发货和调试时确认。但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不一致性导致确认收入和发货时确认收入存在重大差异,致使收入确认风险增加。
从科融环境的会计凭证上看,仅有一份经过自行设计的收入确认表可作为与收入确认表日期变更相关的原始凭证,然而该表并未附带任何经过签字的收入确认表。科融环境在2017年修改的报表和收入确认中,有12张账面凭证,21个订单号错误,虚增利润总额717.88万元。具体重大金额收入确认问题如下。
科融环境于2013年底与华西能源签订设备买卖合同。科融环境将其调试报告的签字日期改到2017年,就项目调试收入确认了170万。2014年,科融环境与东辰控股石化分公司达成了一份设备交易协议。科融环境对其用户评价报告的签署日期进行了调整,将其更改为2017年,同时确认调试收入为134万元。在2015年,科融环境与甘肃招金达成了一项设备交易协议。科融环境已将其设备调试验收申请表的签署日期更改为2017年,并确认调试收入达到83.6万元。科融环境把2015年同沈阳铝铁院项目部订立设备买卖合同项目调试报告现场调试日期改为2017年,确认项目收入来虚增利润。
此外,有17个项目在2017年确认了收入,原因是合规报告日期从之前年度改为2017年。错报2017年利润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上述问题进而导致科融环境披露的2017年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都没有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编制,没有公正地反映出公司2017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以下是科融环境营业收入更正前后对比如下:
4.3.2.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
在《关于江苏证监局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决定的整改报告》中,科融环境所述的内容与证监局对公司采取纠正措施的决定存在三个显著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公司应收账款账龄变更和发生的会计错误的更正。
科融环境以年底一次性收取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来清偿逾期的应收账款,但未对可收回性较低的坏账进行计提准备,也未对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错误整理,以此来调整公司2017年的利润。科融环境将2016年新疆君创应收款全额计提坏账,资金占用款减少坏账准备1663.9万元、2017年坏账准备金增加449.04万元、虚增2017年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在蓝天环保已完成项目的成本结算和调整后,该公司于2017年返还了209.97万元的坏账准备,从而实现了增加母公司权益人净利润209.97万元的目标。同时,蓝天环保子公司的收入确认和施工合同成本核算与业务流程完全分离,导致与项目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科融环境2016-2020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与行业均值对比如下:
2017年5年以上应收账款推算合计6673万元,而本期5年以上仅5663万元,差额1010万元,本着重要性原则,本期净利润2900万元,说明通过应收账款账龄调节可以增加1000多万的利润。4至5年以上应收账款难以追回,2017年的报告表明应收商业票据同比增长13016万。其中一个推动因素是凯迪生态,其是科融环境前五大客户之一,应收账款为8632万元,坏账为2222万元。由于大部分账龄在一年以上,且前期账目中没有商业票据,若不支付该部分款项,将对当年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由于2017年年报中未报告前五大应收账款客户名称,因此科融环境通过年底一次性收取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以结清逾期的应收账款,并不计提坏账准备,从而夸大了2017年的净利润。
科融环境2017年应收账款账龄如下所示:
4.3.3.科融环境信息披露风险
2019年1月,中国证监会对科融环境发布责令整改决定书。决定书主要指出三个问题:2017年年报披露虚假信息,未披露公司异常对外担保情况,未披露控股股东及特殊关联方非法占有的上市公司资金。
(1)2017年年报存在虚假信息披露
主要存在六大问题。首先,科融环境采用年底一次性收取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以清偿逾期应收账款,而不计提坏账准备,导致公司的利润被修改。科融环境子公司蓝天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没有支付和结转已完成项目的成本,导致多报存货10955.4万元,少报营业支出10955.4万元,多报净利润5845.84万元。蓝天环保就长期预付给杭州贵时的款项少报了资产减值损失人民币600.08万元。由于科融环境对新疆君创资金占用款的应收款少计提坏账准备、科融环境错误划分应收账款账龄以及科融环境控股股东徐州丰利占用上市公司资金96万元,导致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润被虚假调整。
科融环境以上行为造成2017年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虚增686.7万,净资产虚增1303.3万,证明2017年度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现象。但年报中指出,公司及全体董事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误导或重大遗漏,与事实相反。
(2)公司违规对外提供担保且未披露
2017年8月徐州丰利签发电子商业承兑汇票300万,科融环境没有遵守内部决策程序和按时履行诺言,造成对外担保发放违规,未向2017年度报告披露。
(3)上市公司资金被控股股东及关联方违规占用且未披露
徐州丰利作为科融环境的控股股东,提供了一笔高达96万元人民币的过桥贷款利息费用,该费用属于资金流出,但在2017年的年报中并未披露。此外,蓝天环保向徐州丰利的关联公司巴州君创提供了987万占用资金,但该公司在2017年年报中并未披露此事。
4.4.科融环境检查风险分析
4.4.1.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专业操守、知识和经验、专业培训以及做出适当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会计师应具备这些能力,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获得并保持专业能力是会计师必须经过教育、培训和实践的过程,以确保其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这就要求他们在从事会计实务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会计师应当不断跟进法律、技术和实践的最新进展,以保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和提升,以便能够向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环保企业由于行业特殊性,运用职业判断的难度加大,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胜任能力。根据科融环境2017年年报所披露,由于公司业务繁忙,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无法继续对公司进行审计。为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董事会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决定委任亚太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具备证券期货审计资格的机构,为公司2017年进行为期一年的审计工作,以保证信息披露的审慎和及时性。亚太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广泛,覆盖了多个领域,虽然亚太所并没有专门化的行业审计方向,但对于环保企业则是新的审计挑战。这一年的时间里,科融环境财务xx,亚太所两名签字会计师吴平权、周铁华并未识别出科融环境的年报xx,出具了强调股权转让有关的重大不确定性的无保留意见,但并未提及科融环境营业收入。
审计科融环境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缺少对于环保企业的实务操作,自身能力不足。对于环保企业的审计专业性要求特殊,但一般注册会计师对于环保企业的相关工作以及项目条款名词较为陌生,使得注册会计师无法准确了解企业内外部经营风险和有关舞弊动机,环保企业的财务报表在成本和收入方面都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而且充满了主观的假设和长期的预测,这可能导致欺诈。资产经营收入的变化,折旧、摊销政策的选择、产品非标准化、分段确认收入使得审计人员取证难度和充分检查财务报表难度加大。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对环保行业有相关研究以及了解以提高审计准确性,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亚太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科融环境虚增当年利润和舞弊的报告审计机构,在缺乏环保行业专业的前提下,复杂的报表表现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因判断失误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4.4.2.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怀疑和谨慎性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和谨慎性是审计职业的一项基本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职业中存在的疑虑和谨慎程度息息相关。注册会计师应保持高度职业怀疑,并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估计。在挑选客户公司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全面了解客户的背景,对于那些不熟悉、无法胜任的业务,应给予充分的职业谨慎和专业关注。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时必须考虑其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在制定审计计划、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收集审计证据以及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步骤,并且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时刻保持职业怀疑和谨慎性,避免其缺乏而引起审计质量问题以及审计风险。
在科融环境财务xx的案例中,科融环境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净利润0.29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亏损,非经常性损益投资收益0.73亿元。其公司2016年净利润为负,为了避免连续三年利润为负,面临退市风险,管理层存在一定的用欺诈将利润转亏为盈的动机。亚太会计师事务所2017年接手,对于环保行业以及公司具体情况不够深入了解,因此可能由于注册会计师未保持职业怀疑和谨慎性态度,导致其没有探究或已经了解到企业治理结构与公司内部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出具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使科融环境虚假财务数据的流出。与此同时,亚太所并未注意到科融环境的明显的财务xx行为。亚太所2017年报告的审计底稿中显示,科融环境在接近资产负债表日期时大幅增加销售额,使得2017年12月确认收入占总额的21.11%。亚太所只审查了相关合同,没有按照基于风险的审计要求,考虑到财务风险和舞弊动机,进行有效的合规性和实质性测试,因此未能发现科融环境订单日期的变化以及销售和利润的大幅虚报。亚太所没有制定审计计划来识别、评估和应对欺诈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没有在假设收入确认方面存在欺诈风险的情况下开展审计工作,也没有进行额外的欺诈风险评估和异常情况分析,并且应对程序没有得到执行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发生。
4.4.3.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必须确保独立性,这是维护专业判断不受干扰的基本前提,也是审计意见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关键所在。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核查任务时,必须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即在被审计公司或个人中不存在任何特殊利益,且在执行任务时不受任何个人或外部的限制、影响或左右,他们必须保持客观和无私的精神态度,不受任何干扰,以实现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科融环境在2018年董事会决议发布《关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议案》,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在2017年被聘为公司的审计师,为期一年,取代了之前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此之前,公司年度经常更换审计师:2015年换为中审环众会计师事务所,2016年换为大华会计师事务所,2017年原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做年度审计,但在距离年报预定披露日不到两个月时,亚太会计师事务所临时顶替了上来。科融环境发布的《2018年度独立董事述职报告》明确指出,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能够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谨慎、正直和可靠地进行审计工作,客观地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根据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独立行事,并客观公正地报告他们的工作。决定继续聘请亚太所为公司2018年度审计机构甚至续聘到2020年。对于科融环境2017和2018年年报,亚太所发表与营业收入无关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2017年科融环境通过涂改收入日期以达到虚增收入的效果,形成了财务舞弊。但相关收入凭证日期则很难改正,但注册会计师未识别其财务数据xx问题,并且双方继续合作,认可对方报告,这表明注册会计师很可能存在与客户相互联系的可能,可能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隐瞒客户存在问题并忽视其粉饰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说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减弱导致检查风险上升。
4.5.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应对及审计程序
4.5.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1)外部环境
年报审计是系列性工作,需要顺利实施审计项目,规避审计风险,从而出具客观真实的审计报告。亚太所需要根据公司公告、监管机构报告以及其他潜在研究者出具的研究报告和统计数据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特性和市场地位,对其行业市场综合发展趋势、需求、现状和前景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收集的审计证据识别和评估外部环境是否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审计师应当关注会计准则、行业惯例、影响生产和经营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相关XX政策,以及影响行业和被审计单位运营的环境要求,这些都是法律和监管环境所要求的。时刻关注国家对于环保企业更改或更新的政策要求,了解新兴领域、有争议领域的会计处理,会计政策的变更,新的会计准则何时采用、如何采用,判断监管部门对于公司的制约或激励,从而判断其行业业务特征或监管水平是否可能导致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使审计计划更有效。
(2)内部环境
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工作中未能正确实施识别、评估和应对舞弊风险的程序,未能有效进行销售和收款控制测试,未能有效进行收入截止性测试,未能对一些有异常迹象的高收入关注项目进行补充审计,未关注2017年12月销售额异常增加的情况,致使其未发现科融环境涂改报告日期的财务舞弊行为,并在2017年确认调试收入,达到虚增2017年利润的目的。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在评价科融环境2017年年报准确性时,并未进行充分且适当的审计程序,导致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对于科融环境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关注不足导致其未充分识别审计,注册会计师获取的相关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都有待考究。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开始之前,应与被审计公司的管理层、行政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与复杂异常交易有关的员工、内部法律顾问、销售人员等进行沟通、交换资料,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公司的目标与实体,搜集真实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审计活动顺利实施,及时反映在审计过程中未觉察到的问题。并且应该观察公司的经营活动、检查公司的内部控制文件、实地查看厂房设备等。审计师有责任确认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相关方,以确保被审计单位的关联方交易得到适当记录和充分披露,同时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组织和治理,有效监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财务活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风险。提前悉知公司主营业务的性质、各业务开展等情况,了解企业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使审计人员对该公司内部情况有系统性的认知。
4.5.2.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1)收入确认
科融环境收入的确认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发货确认收入,另一种是通过调试确定收入。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由于对两种不同收入确认方式认识不足或存在分歧,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在亚太所的审计底稿中,仅对发货确认收入进行了测试,而未涉及调试确认收入的确认方法,这导致无法对科融环境收入确认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进行评估,特别是调试确认收入的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在《科融环境审计策略备忘录》中,亚太所在计划对截至2017年年底的收入进行截止性测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样本的选取是随机的,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收入确认依据,也未对调试确认收入进行单独的截止性测试,因此未能有效执行收入截止性测试。在亚太所2017年审计底稿中所述的收入截止性测试程序中,记录了10张凭证在截止日前后追踪至发货单,但实际上,亚太所并未选择截止日期前的连续凭证,而是只选择了三笔截止日期后且不连续的凭证,测试过程显得随意。由于收入截止性测试是在会计实务操作层面上完成,因此无法将其纳入到审计流程之中,从而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亚太所在的收入确认过程中,未对原始业务文件和调试报告的异常情况进行充分的关注和检查,而是仅依据科融环境自行设定的收入确认表进行收入确认。在科融环境中,发货和调试确认收入的时间点分别对应于发货日期和调试日期,而原始单据则分别对应于发货单和调试报告,这两个业务流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亚太所的截止性测试中,未对不同类型的收入进行区分,而是仅考虑了发货收入,而未对调试收入进行全面考虑,因此测试范围并不全面。
在执行收入分析程序时,亚太所在审计文件中发现一些项目的毛利异常高的情况,但亚太所没有有效地执行合规和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没有评估异常项目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未能发现科融环境更改调试报告日期以夸大2017年收入和利润的行为。
在确认收入的领域中,分析性程序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审计师应当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它,以发挥其在识别收入确认欺诈方面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分析性程序应用于收入确认的基本原理及实施步骤。在设计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必须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背景和环境,以确定与其收入相关的财务数据与其他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所实施的分析性程序的有效性。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在分析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数据指标。分析性程序使审计人员能够识别其他审计程序难以发现的异常关系和变化趋势,将注意力集中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计划和实施对策提供依据。
(2)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
在审计应收账款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首要在于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快速捕捉错误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变化。其次要注意对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应收款项进行审查,特别是要关注应收款项中的坏帐损失和坏账损失,因为它们都会导致会计报表粉饰。必须确保坏账准备与政策保持一致,且其设置方式不得随意更改。其次要注意识别被审单位的经营状况以及资产负债表中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审计师需对每个账龄段的金额进行审查,以确保其与被审计单位的账面价值相符,如有差异,则需深入挖掘其原因。其次是利用实质性测试来识别错报。除了之前提到的错误检测程序,还需要频繁地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采取额外的审计措施。对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进行调整,以便使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要求。对累计应收账款、营业利润和税收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与销售无关或未发生的其他金额。检查累计应付款与销售收入、营业成本和税金之间的关系。进行财务比率计算,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并进行与上一年度已审计单位和同期对比组的对比和分析,以检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已经被确认为坏账准备或者坏账损失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金。通过对应收账款借方累计发生额与账龄分析表中不超过一年的金额进行比较,以验证账龄分析表的准确性。科融环境通过年底一次性收取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以结清逾期的应收账款,并不计提坏账准备,科融环境对新疆君创的应收资金占用款减少坏账准备以及科融环境错误记录应收账款账龄,来增加利润。虚增净利润的错误,则产生于亚太所对于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缺少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实施。
随后,将运用函证进行证明。函证分为实质性函证和形式性函证两种类型,实质函证包括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坏账准备测试以及其他有关项目。验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函证是一种主要的手段,它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发现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在销售交易过程中的错误和欺诈行为。只有在审计人员能够证明函证可能无效或应收账款对报表的重要性不高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审计。函证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是根据其重要性和潜在风险的原则所确定的,并重视对函证的控制,对于科融环境xx出现年底一次性收取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以结清逾期的应收账款以及科融环境错分应收账款账龄,则存在亚太所未用函证确认相关科目及金额的问题。
针对未收到函证或函证未回复的应收账款,将采用代替审计程序。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可以采取替代审计程序进行。常见的替代方案涵盖了对订单销售合同、发票、出库单、报关单等多个方面的审查。检查这些单据时,应根据其内容及用途判断是否为应收账款,并记录相应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期之后,所收到的应收账款也将接受审查,以确保相关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选择样本的替代程序并不是随机选择,而是选择那些价值普遍较大的交易,并最终导致余额交易,并检查相关单据。
(3)信息披露
披露会计信息的范围涵盖了财务会计信息、非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审计信息。出于特定的管理目的,该公司故意对信息进行扭曲或隐瞒,以掩盖其详尽和真实的内容使审计师和外部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导致财务信息不准确。如科融环境运用错误违规的会计处理办法,发表带有明显的误导性财务报表,以掩盖公司不利的财务现状。2017年利润亏损,但为了扭转盈亏,但管理层发布的财务报告称该公司在该年度是盈利的,提出虚假的会计信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误导外界,亚太所则应该对于其公司提供的信息进行认真核实及分析。
审计财务信息披露的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和其他执业准则,保持职业怀疑和审慎态度,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深入了解公司相关信息的背景,确保为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防止审计失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5.环保企业风险应对分析
5.1.注册会计师角度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和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高度具有专业能力和诚信守规的身份,其需要相关业务知识扎实,基本审计技能娴熟,展现出卓越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因素之一。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到随着时代的更新,审计工作的方向,紧跟最新的变化,不断加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反映最新的立法和政策。注册会计师还必须熟悉不同行业的特点和特殊性,关注如何降低风险,优化审计流程,提高效率,全面评估审计实践经验,提高水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意味着其在审计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能够保持公正的判断和判断。独立性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中公平性审计的命脉,是审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它可以防止企业主在审计工作中雇佣会计师事务所,确保客户、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并且注册会计师不可以同时在被审公司有非审计业务,两者间无利益瓜葛以及利益输送的情况。环保企业是政策驱动型企业,发展具有依赖性,发展水平与环保目标相关,在开展对于环保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对于环保企业自身以及市场状况和行业竞争的了解程度,影响了其对于审计信息的理解,从而更好识别被审单位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更好实施应对措施,从而提高审计质量,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2)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和谨慎的态度
必须培养专业的怀疑精神,坚持以审计质量为导向。保持适当的职业尽责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规避审计风险以及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审计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来判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注册会计师在承接亚太所在承接科融环境的审计工作时,应当以高度谨慎的态度对待,对于那些不熟悉或无法胜任的业务,应当审慎思考其对环保企业的认知水平。审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与被审单位之间沟通协调以及与相关利益方的合作问题。制定审计计划时,必须全面了解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计划。在分析重大错报风险成因时,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为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并对可疑情况保持怀疑的态度和关注,同时充分考虑错报的潜在可能性和重要性。在实施后续审计程序前,需要根据具体的被审事项确定是否应采用后续审计程序,并对其合理性做出判断。在规划和实施随后的审计流程时,必须精心核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选择不当审计流程的风险,并对可能存在未经证实的重大误报风险的审计证据持怀疑态度,并进行额外的查询,最终对审计证据进行仔细评估,从而促使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防止审计失败。
5.2.会计师事务所角度
(1)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建设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避免小规模事务所竞争使得审计独立性受损。聘用具备职业道德,正直品行的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从根源降低欺诈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和道德建设,逐渐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以及创新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其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水平,以更好地评估风险的规模,并通过有效的预防或降低风险的措施来应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来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明确其职责,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对待审计工作真实、有效性,工作中保持独立性。完善员工考核体制和晋升机制,给予员工定期考核,提供一定的晋升机会和激励措施,相反也给予惩罚措施。除此之外,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优化审计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研发支持软件以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帮助降低审计风险。
(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加强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重视对审计人员经济责任的把控,保证注册会计师能够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合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彼此监督,发现和解决问题。严格控制业务处理程序,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序,从工作质量层面进行控制审计,在审计业务执行以后,加强对审计报告信息的管控,保证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各项程序都能够按照相关标准执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确保业务的处理具备不相容性,且同一任务也要委派不同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实施授权批准控制,精准落实相关责任。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实施内部监督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在缺乏监督和系统治理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更有可能在审计工作中懈怠出现疏忽,甚至还会存在侥幸的心态,进而影响审计质量,造成更大的审计风险。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会导致人才流动的现象,关于审计人员的晋升、考核、奖罚措施不够合理,进而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影响审计风险。
(3)妥善处理客户关系和相关业务
为确保审计质量,必须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在选择被审公司时,应该坚守应有的审计原则,依据对应的审计指标并且财务数据真实可靠的企业来选择审计对象,避免出现盲目选择的现象。为了解决客户关系和相关具体业务,会计师和审计人员需要彻底消除不正当收入的来源,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之间存在利益勾结。为此,部门协会、监管机构和其他机构需要加强对审计费用的监督和控制,同时相关人员需要提高专业水平,防止欺诈,确保审计独立性。与被审计单位的有效沟通是进行审计的必要条件,依据被审单位的相关行业特征组建专业的审计团队,并对不了解的相关业务进行深入剖析,避免因专业不了解而忽视潜在风险,对审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5.3.环保企业角度
(1)内部控制管理
公司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一项过程,旨在实现控制目标。优秀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保证信息质量、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环境公司而言,不仅是监管要求的满足,更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最终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公司治理作为公司管理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公司内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只有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的前提下,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之间必须坚持相互独立并相互牵制的原则,只有持续不断地优化公司组织结构,才能提升内部控制的质量。公司应明确规定权责关系和职权设置,正确应对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杜绝执行岗和监督岗兼任的现象,确保各层级之间建立一套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以避免出现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独立从事某些经济活动的情况。实施轮岗制度是企业对关键岗位进行监督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也有积极作用。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限制措施,可以规范和约束高管的行为,从而确保股东权益得到保护,要求部门执行内部控制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确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内部控制业务质量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内部控制制度有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率和提高管理公司资产完整的可操作性的重要作用,是公司披露重要信息与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有力支撑。上市公司应制定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条文规范下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科融环境在2017年的财务舞弊事件,但是当年公司董事会的自我评价报告意见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标准无保留意见,显示出公司缺乏有效的反舞弊机制,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效率低下,监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其监督功能。为了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公司可以引入非执行董事参与公司重要会议和审计委员会监督的机制并建立反舞弊机制,以确保举报渠道的畅通,鼓励公司全体员工参与,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
(2)审查收入确认
科融环境财务舞弊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收入确认风险。环保企业多工程,资源需求和成本结构存在差异,其产品非标准化以及分段确认收入使得环保企业财务报表调节空间很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进收入确认和运营控制机制,并且需要对每个工作流程和部门的目标和重点进行细分。在每个业务领域,销售和收入流程、订单处理和信用控制、赊销记录、货物发送、发票开具、应计项目监测和可疑应收账款拨备都可能发生错报。对于收入确认的控制机制,应该建立相互制衡的检查和平衡、审查和分级审批机制。企业需要及时改善其信息系统的运作,更新数据并确保准确性。坚持查处与整治相结合,建立预防和控制舞弊的责任制度,加强对舞弊的管理和惩罚,避免管理层权力过大而私自更改财务报表数据。审计工作也应注重评估舞弊风险,开展全面的供应链舞弊审计。加强对隐性关联方关系的审计,了解客户、供应商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
审计师有责任对收入交易的背景进行公正评估和严格审查,以确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欺诈风险的问题。其解决取决于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决策。审计人员还需要深入研究公司是否存在可能构成舞弊动机的事项以及收入确认政策在公司中的变化。审计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收入相关的审计程序,关注收入异常的情况,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销售财务和业务活动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以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度和可靠性,以识别和注意销售异常的迹象。认真核查交易款项,探究其合理性和公允性,并分析收入确认政策的合规性,关注是否存在不恰当地以偏概全的情况。
(3)核实信息披露
披露必须提供完整、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差异,从而吸引外部投资者,促进公司的有效融资,同时有助于市场的有序运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环保企业只披露了对其有利的会计信息,而故意隐瞒了不利的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即使被隐瞒也难以被外界发现,因此企业选择隐瞒资产的负面信息,虚报利润和亏损等,暗中纵容环保企业的欺诈行为和舞弊行为。鉴于信息披露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企业需要选择一个具有高水平知识和经验的专业机构或专家来协助他们,并及时听取他们的专家意见和建议,避免或消除信息披露可能出现的风险。为了确保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权责分明,以及防止管理上的欺诈,公司需要在内部建立完善高效的会计组织,使会计人员成为主要的会计报告机构。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以确保公司运营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此外,为了解决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应完善公司治理,改善公司的股东结构,调整股东之间的平衡,使任何一个股东都不能对公司有过度的控制,加强董事会结构,加强外部董事的作用,在董事会内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并且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避免信息披露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5.4.监管层角度
目前来看,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修订,审计领域相关法规的不完备性日益凸显,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难以得到妥善解决。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某些事项的规定过于简单,使得一些企业和审计机构在执行相关政策法规时遇到了困难。此外,企业和法定审计人员在面对相互矛盾的法律法规时,很容易陷入无从下手的困境,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审计工作的基础在于法律,而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审计人员将失去决策的一致依据。完善法律法规是为了避免审计人员在执行工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完善法律制度,避免对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出现法律漏洞。出台与提供准确和完整的公司财务信息有关的法律制度,以减少会计师在活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关于会计师的法律和法规需要改进,以防止会计师违反法律制度,帮助公司制作虚假的审计报告的情况出现。XX可以通过监督注册会计师的表现和程序来发挥监督作用。法律应该引入并改进了适当的处罚制度,将审计责任分配给各个审计师和公司,并加强对违反法律的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
6.结论与不足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保企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实体化,并得到了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了中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政策的不断加码和需求的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生态环保领域,这不仅加速了中央企业进入该领域的步伐,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综合环保产业集团,成为环保产业的新兴势力。许多企业跨界与环保相关,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正在引发行业的新变化。环保产业备受市场关注和追捧,同时市场竞争的激烈也在不断升级。环保企业由于利益驱动,财务舞弊的情况增多,审计风险加大。因此了解环保行业的行业背景和市场竞争,结合环保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以及潜在风险,探究其审计风险,研究设计相关审计分析程序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从而可以确定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本文依据现代审计风险模型,选择科融环境为案例对象,对其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
为了提高环保企业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本文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环保企业以及监管层四个角度对其审计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必须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独立性,同时保持对专业的怀疑和审慎的态度,以确保其业务的稳健发展。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视角来看,有必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构建和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完善相关制度并妥善处理客户关系和审计业务。对于环保企业角度,应当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着重注意收入确认以及信息披露风险。对于监管层角度,则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本文选取的科融环境因2017年年报xx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以及深交所问询函作为环保企业的典型案例。本文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结合的讨论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于环保企业的审计问题存在一概而论的嫌疑,并且文中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企业公开财务信息,缺少对于内部信息的获取和对公开信息的验证。
参考文献
[1]Roman Kulyk,Yuliia Novak.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Evaluation of Risk in Audit[J].Economic Analysis,2018(28(1)).
[2]韩维芳.审计风险、审计师个人的经验与审计质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32(03):35-45.
[3]陆晶晶,马怡然,金慧云.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市场周刊,2022,35(03):83-85.
[4]李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22(20):172-174.
[5]包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程序失当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22(09):124-128.
[6]严子萌.审计程序执行力研究文献综述[J].投资与创业,2022,33(10):152-154+206.
[7]陈艳芬,彭俊英,姚莉.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评估程序缺陷及对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10):81-83.
[8]张静.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探究[J].审计与理财,2022(06):17-19.
[9]尹燕飞.探讨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J].活力,2022(06):127-129.
[10]董钰凯.审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基于大智慧财务欺诈案例[J].财务与金融,2017(06):51-54.
[11]Seonghee Lee.Auditors’Perception on Audit Risks-Focusing on Audit Environments Related to Auditor-[J].Korea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view,2017,null(76).
[12]郭睿.审计风险研究[J].化工管理,2019(28):1-2.
[13]Edward J.Lusk,Samy Garas,Mohamed Gaber.Audit Risk Calib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2020,9(4).
[14]Ana Maria Zaiceanua,Elena Hlaciuca,Alexandra Narcisa Cioban Lucana.Methods for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in Financial Auditing[J].Elsevier B.V,2015(32)13-18
[15]Kleboth J A,Luning P A,Fogliano V.Risk-based Integrity Audits in The Food Chain–A Framework for Complex Systems[J].Trends in Food Science&Technology,2016:167-174.
[16]Xiaoshi Dai.Research on Internal Audit of Enterprises under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 Mode[P].2020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Development,Business&Management,2020.
[17]张春香.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上市公司审计中的运用分析[J].商讯,2022(15):143-146.
[18]高云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J].商讯,2021(11):133-134
[19]Nor Hafizah Zainal Abidin.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based Auditing[J].Asian Review of Accounting,2017,25(3).
[20]Luo Le,Wang Qiwen.Research 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C]//.Proceedings of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Researches in Management,Business,Finance and Economics(ERMBFE 2019).Francis Academic Press,2019:46-50.
[21]Bowlin K.Risk-Based Auditing,Strategic Prompts,and Auditor Sensitivity to the Strategic Risk of Fraud[J].Accounting Review,2011,86(4):1231-1253.
[22]陈浩鸿,李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财经界,2019(06):141.
[23]Xuejun Zhang,Jiatong Hou.Analysis on the Reasons for Imperfect Promotion of Risk-Oriented Internal Audit in China[J].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5,10(2).
[24]康力文.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研究[J].现代商业,2021(14):160-162.
[25]杨晓宇.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与应用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2):31-32.
[26]杨明增,张娜,李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运用研究——基于实验证据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5(16):91-93+4.
[27]苏丹.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几点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5):12-13.
[28]Saeed Askary,Jean-Paul M.Arnaout,Naser M.Abughazaleh.Audit Evidences and Modelling Audit Risk Using Goal Programming[J].Int.J.of Applied Decision Sciences,2018,11(1).
[29]Jacobus Young.Determinants for A Risk-Based Audit of A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A South African Perspective[J].Academ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Journal,2020,24(2).
[30]Laith A.AL QUDAH.The Impact of Business Risk-Based Audit Approach on Reducing Unsystematic Risks:Evidence from Jordanian Banks[J].The Journal of Asian Finance,Economics and Business(JAFEB),2021,8(1).
[31]Yu’na Si.Studies on Relevant Issues of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C].Proceedings of 2019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Humanities Science(ETMHS 2019).Francis Academic Press,2019:1191-1195.
[32]林鹏飞.风险导向审计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40(06):101-107.
[33]江贤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7(02):148+150.
[34]邓红艳.环保高压态势下环保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优化分析[J].商讯,2019(31):41-42.
[35]李晓丽.环保高压背景下环保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议[J].中国中小企业,2022(03):190-191.
[36]余佳燕.环保上市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J].会计师,2021(16):22-23.
[37]周晓华.关于我国环保上市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要点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3):54-55.
[38]李若芸.环保企业财务风险及管理策略[J].冶金财会,2020,39(06):49-54.
[39]潘宇桐,孙英隽.基于W-SVM的民营环保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模型[J].经济数学,2020,37(03):90-98.
[40]田宝新,王建琼.基于财务与非财务要素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J].金融评论,2017,9(05):103-115+126.
致谢
行文至此停笔。平日里油腔滑调的辞藻在这里竟一句也跳不出,或许这部分代表的经历太多,回忆太多,意义太重,倏忽间,所有感情涌到一起,我只能写出最简单,最朴实的感谢。2019年初秋初入校门,到2023年盛夏准备踏上新的旅程。四年时间好像过的很快又过得很慢,幸运的是,我在每个阶段都遇到了支持我陪伴我的朋友们,她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精神力量。我的家人、老师以及爱人也是包容我推动我的坚定依靠。感谢大家,也感谢我自己,恭敬在心,不在虚文,愿这四年相遇相伴的人们,万事顺意,平安喜乐。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