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于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的一生成长和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属于重要的教育内容。实践表明,需要重视与强化幼儿园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充分互动与交流,继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幼儿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运用正确的培养策略,发挥幼儿园教师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幼儿园教师
前言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什么?首先,习惯一般指长久养成的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习惯”给出更加具体的解释为: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如习惯成自然;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其次,对象为幼儿,种类为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可以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理解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良好的自动化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由以上定义得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并结合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情况,筛选整理出幼儿阶段幼儿园教师须重点培养的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定义为本文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研究发现,广西省A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寓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于一日生活活动中,但是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上存在着认识不全面、未完全贯彻《指南》的基本精神、内容较为笼统、对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方法科学性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幼儿园及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不是很重视,甚至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的价值。因此,笔者通过对广西省A幼儿园的中班幼儿教师对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的观察探究和实践探索,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深刻认识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内涵与价值、认真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精神、拟定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则、提高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的科学性等相关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该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对此类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帮助。
一、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调查实施
(一)调查时间
笔者在2022年7月至2022年9月,以实习教师的身份到达广西省A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在此期间,通过对广西省A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二)调查对象
广西省A幼儿园一共有21个班级,百余名在职教师,一共945名幼儿。本论文随机抽取笔者所在的实习班级中一班45人,另外两个班级中二班45人和中三班45人,每个班级配有4名幼儿教师,总共有12名幼儿教师和13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的现状,并通过观摩幼儿教师示范课、拍摄、做笔记和访谈等方式对其进行观察记录,进一步探索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三)调查方法
1.文献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围绕“一日常规”和“幼儿培养策略”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分析和梳理多个相关文献,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积极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本研究做好了理论前期的准备工作。笔者还通过查阅资料文献选择出适合本次调查的访问提纲和观察记录表,为观察分析和材料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2.观察法
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现状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进行充分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及时填写观察记录表。
3.访谈法
通过与教师谈话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一种是按照提前拟好的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访谈;另一种是没有明确时间和地点,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针对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临场与教师进行交谈。
4.案例分析法
在幼儿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把观察到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现状以及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存在的问题作为典型案例,保证论文中论证材料的丰富性和论据的准确性,并对观察过程中记录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分析,为论点提供事实依据,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现状分析
国外的行为主义学者华生认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习惯的习得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国内学者杜长娥认为行为习惯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和倾向。樊人利也认为,行为习惯是幼儿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且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由此得出,由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发育不成熟,而恰恰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的可塑性极强,通过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使幼儿在不断的练习当中习得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促进幼儿更好的适应其周围成长的环境,从而为幼儿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广西省A幼儿园的大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观察广西省A幼儿园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认识和态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现状,对现状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相关培养策略。
(一)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认识和态度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有了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就会有自觉的实践行动。幼儿园教师是否有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幼儿园教师是否具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因此,笔者对广西省A幼儿园12名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认识与态度进行了访谈,以便为幼儿园教师具备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行为提供认识论基础。
1.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认识
从表1综合分析得出,被访谈的4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且都认为: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2.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态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时所流露出来的态度,中立态度和消极态度占83%,占一半以上的比例,而积极态度只占17%。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时,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中立和消极的态度,而教师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的情绪并不高,教师持积极正向态度的比较少。
(二)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目标
本文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指行为习惯培养的总目标,即教师期望通过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此目标贯穿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过程的始终,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教师希望幼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目标
笔者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把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总目标整理如下表:
由表3可得出结论:促进幼儿当下及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期望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期望幼儿未来成为一个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终身的学习能力的个体。
2.制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目标的依据
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发现,教师在制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并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发展要求。
(三)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内容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内容
在本文中,笔者对教师选择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内容以及选择这些内容的依据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如下表:
由上表得出,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良好品德习惯,良好的饮食、睡眠和排便的生活习惯,个人卫生清洁的良好卫生习惯,对学习活动感兴趣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
2.确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内容的依据
笔者通过相关资料整理发现,大部分教师确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和首要选择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其次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内容。
(四)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方法
笔者在所实习的幼儿园观察发现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方法的典型案例,所实习的幼儿园并没有专门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课程,而是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笔者就“培养方法如何应用的?”进行了实践探索,既包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方法,也包括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方法。
1.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方法
2.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纠正方法
三、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认识不全面
目前来看,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于具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过程缺乏深入的认识。在所实习的班级中一班中观察发现,本班教师在明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涵时,并未有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例如,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正常的进入到游戏时,由于幼儿分散活动,很多时候老师也不能做到全方面的观察到各个幼儿,当幼儿产生特别突出的随意攀爬、随意触摸等不良行为习惯,造成了严重后果,我们才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重要性。
(二)教师未完全贯彻《指南》的基本精神
笔者在所实习的班级中一班中观察发现,本班教师在明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时,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并未有效贯彻《指南》的基本精神、未体现中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南》更为尊重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例如,透过“主动提问”、“积极主动地回应”等词语,可以体现出对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尊重。相比之下,中班教师所提出的“要会听”、“就是”、“能够不”等,则带有命令式的色彩。这反映出教师没有注意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主人翁地位,也容易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变成奴役幼儿的过程。可见,在选择与确定学习习惯培养内容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未完全参透《指南》基本精神、未凸显出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必然会影响整个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活动的教育性与科学性。
(三)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内容要求较为笼统
在中班阶段,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每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具体又是指什么以及要求幼儿大致能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后期培养活动中,有一个基本的参考和依据。根据笔者在所实习的班级中一班观察中了解到的情况,教师对于本班幼儿应该加强哪一类或哪几类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对于某一类具体的良好行为习惯而言,中班幼儿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幼儿具体可以做到什么却并不清楚、说不出个所以然。如,以学习习惯中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为例,某个教师的回答是:“首先你要学会安静的阅读,其次就是看了一个具体的画面,说出画的有什么人物,他们在一个什么时间段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最后的结果是怎样。”这就反映了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班幼儿的阅读习惯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幼儿学习习惯培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教师只有进一步明确与细化中班幼儿各种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与培养策略,才能有效支持和引导中班幼儿学习习惯从原有水平向更改高水平发展。否则,可能会出现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培养活动。
(四)教师对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方法科学性不足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曾表示,惩罚法会给幼儿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应该慎用。但是实际情况是,批评、警告、剥夺游戏权利等偏向行为主义的培养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可以立刻使幼儿改变不良学习行为,但这种改变往往是短暂的,也并非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根据笔者的观察,有的教师在使用批评、惩罚纠正幼儿不良学习行为时,常因把握不好尺寸或者控制不好音量,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
四、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
(一)深刻认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的内涵与价值
行为习惯包含范围甚广,本文中幼儿园教师所要重点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包括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基于幼儿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而此时幼儿的可塑性极高,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个人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幼儿生活、学习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够决定幼儿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因此,幼儿园教师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格外重要。
(二)认真贯彻《指南》的基本精神
幼儿园教师都能以《指南》精神为引领,将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每天入园和离园以精神饱满、亲切大方的状态面对幼儿,以积极的状态感染幼儿,使孩子们也喜欢幼儿园;关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及服务他人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做好入园物品的摆放与整理,安排值日生工作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关注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坚持要求幼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关注幼儿规则意识、文明礼仪的良好品德习惯养成的培养,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引导幼儿有序参与,与同伴文明交往,友好相处,将幼儿的成长贯穿于一日生活中。
(三)拟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则
幼儿园拟订具体的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则,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时有一个基本的参考框架与蓝本,也可以使教师迅速明确培养活动的基本方向。这样,教师做起事情来,会更有方向感,效率自然也就更高了。但是需明确的是,这个大纲仅仅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幼儿园教师需要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以及本班幼儿具体发展现状,做进一步调整优化。
(四)提高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的科学性
批评、惩罚、警告等方法容易给幼儿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不利于幼儿从内心真正认同教师对其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鼓励、赞扬、榜样示范、反复训练等正面教育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当教师面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负面情绪时,需要及时进行调节,以便能以理智、冷静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进而挖掘背后的原因,帮助幼儿纠正不良学习行为。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摆在重要位置,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些坎坷,在习惯的指引下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人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一任务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责无旁贷。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所以一定要抓住幼儿时期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处于家庭和幼儿园两大环境中,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在幼儿园中他们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则更倾向于系统性、整体性、计划性。两种教育理念各有优缺点,是缺一不可的。为此,作为幼儿教师,在培育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时,不仅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还应该寻求家长的帮助,以使整个教育过程更加科学合理,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光华主编.汉英词典(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343.
[2]柯永河,习惯心理学:古今中外的习惯探讨与研究(历史篇)[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32-34
[3]杜长娥,幼儿行为习惯的结构与养成[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Z3)45-47.
[4]樊人利,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4(9):67-69.
[5]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1-32.
[6]于俊霞.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7(05).
[7]谈娅妮.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1(04).
[8]尹秀芳.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刍论[J].成才之路2021(13).
[9]张燕.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幸福家庭2021(09).
[10]黄芳.解析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启迪与智慧(中)2020(01).
[11]陈晶晶.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幸福家庭2020(11).
[12]白曾登.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学周刊2014(13)
结语与体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论文的撰写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我要感谢所有关心过我,陪我一路走到最后的人。首先,要感谢学校,感谢学院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感谢学院所有的老师们,感谢他们对我的悉心教导,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其次,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我定题目,帮我看论文提纲,多次帮我提出修改意见,助我一臂之力完成论文。正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对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老师广博的学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耐心细致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激励着我;生活中平易近人的,对学生关怀备至,这份师恩令我永生难忘!最后,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忙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