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在疫情流行期间预防和治疗所用到的药物涉及广泛,难以购买,这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极具挑战性。但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下中医药的合理运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中医药在COVID-19的预防与治疗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使用中医药应对COVID-19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临床中药师等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优势,进行合理的药物研究,积极救治被感染COVID-19的患者。在临床中医药学上开展合理用药服务,密切关注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以中医药的实际临床应用为出发点,积极反映出其自身的医疗价值。结合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在治疗COVID-19药物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从中医药学的有效性、安全性等角度去认真分析新冠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和医务人员进行密切沟通,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并监督用药是否规范,最大程度上发挥团队的的实际作用,减少病患人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本文通过查阅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并参考中医药治疗相关的文献,探讨防治措施,分析COVID-19的发病机制,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体现中医药在应对本次疫情的价值所在,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1前言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汉市开始发现以发热,干咳等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一些患者表现出流鼻涕,腹泻等相关症状,而另外一些患者则患有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此病症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简称《方案》)。受疫情的扩散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此类传染性疾病已经在中国境内和国外地区被发现,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现阶段还没有可以有效治疗这种新型肺炎的特定药物。可以说这是我国乃至全球卫生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要必须打赢的战争。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为这种疾病属于“流行性”疾病的类别。分析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以及患者的实际生命体征情况,结合四种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辩证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现之初,西医尚未阐明其发病机理的情况下通过隔离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2古代文献对“疫病”病名的记载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关于“疫”这种流行性传染病的记载,可以看出我们的古代先贤很早以前就对流行病感染有了初步的了解。

中国传统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明确指出“疫”和“疠”二者都具有高度传染性,两者的症状几乎相似。经过对《黄帝内经》之类的中医经典名著的认真研究,我们发现有非常多的传染性疾病都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危害的相关记载。

中国另一部传统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实际上是一部关于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的经典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一书详细的分析了传染病患者的病症,并对患者的脉搏现象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正是对人体自身发于“寒”与“风”等病原性因素的症状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述,才可以更好的掌握各种传染病的演变规律,并对传染性疾病有了进一步新的的认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可以说,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对提高发热性流行病的救护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3“疫病”的病因病机

由于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华中,外加湿润的气候,这种流行病之气具有湿毒的特征,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疫疠湿毒都是来自口腔和鼻孔,若病在上焦,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以发热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发热呈现身热不扬的特点,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热毒会直接渗透到肺部经络中,导致肺部失去力量,肺部里的气体逆转,并出现咳嗽症状,体内中的毒气消耗会导致患者出现疲劳症状,如果体内出现正气亏损,将导致疫疠之气变得更加的深入,很容易导致哮喘等症状,因此,已经报道了有关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病例。有些患者出现胸闷、腹泻,大便稀疏和舌苔厚等相关症状,有些患者则会出现高烧,呼吸困难等症状,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肝肾损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因此,大多数具有严重症状的患者在发病后一周时间内会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症状。这种疾病的爆发还取决于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正气的强弱。吴又可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说明正气强弱对是否发病者有重要的影响。从目前收治病例的情况看,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正气虚弱,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预后较差。总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发病机制是传染性疾病,并伴随发热症状,该病与肺部、脾脏、心脏、肝脏和肾脏密切相关。病理特性包含湿、热、虚等相关方面。

  3.1《方案》中的认识

国家中医药高级别的专家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三版方案中提出新冠肺炎的病机基本特点为“湿、热、毒、瘀”。第六版“国家《方案》”将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定义为“感受疫疠之气”。从《湖北省诊疗方案(第1版)》中可以看出COVID-19属于中医流行病类别,它的核心发病机制为湿毒瘀闭,该病在肺和脾脏中,可能导致血液损伤。《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同样认为COVID-19属于中医“风瘟”领域,它的核心发病病因是传染性疾病,该病在肺部的发病机理的基本特征是“湿、毒、热、瘀”。《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同样认定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类别,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肺部温热毒邪所引起的病因。

 3.2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

由于COVID-19的出现牵动着全体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每个人的心弦,自疫情出现以来,各地防疫相关机构陆续派出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的科研学者奔赴疫情最严重的灾区湖北武汉,他们在和COVID-19病毒进行斗争,为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在这个与世界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的时刻,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但是在目前尚无明确有效药物治疗方案的条件下,我们衷心的希望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和一些医务人员能够考虑一下我们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凝练而成的医学瑰宝,纵观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中医药在治疗流行性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中医药在预防与治疗SARS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好的证实了它的疗效,其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但是,在治疗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除常规治疗外,中医药的应用也在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在控制COVID-19疫情传播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药理作用,目前为止已经证实中医药在治疗COVID-19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治疗效果。当代中医学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归到了“瘟疫”“五疫”的类别。目前有许多医学方面的专家根据我国传统伤寒论制定出了各种各样的预防和治疗处方,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4中医药治疗

  4.1《方案》的中医药治疗

根据相关的报道,湖北的一些中医院以及国内的许多中西医结合医院都纷纷采用了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作为前线医护人员的预防药方,对预防流行病具有重要的作用。方中君药黄芪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白术不仅对脾胃好还可以养气血,补充机体水分;金银花具有清热排毒的功效。在以“扶正祛邪”为原则的预防条件下,它也可以缓解某些轻微的临床症状,比如食欲不振和胃肠道不适等相关轻度症状。不仅可以服用中药汤剂,患者还可以听取医师的建议服用适当的中成药。

 4.2当代医家分期论治

辨证论治作为中国传统中医的本质,又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步骤:其一在于辩证;其二在于论治,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处方遣药。为了有效治疗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以获取有关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案,或者采用以三焦辨证为主,并结合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实施治疗方案。不论使用哪一种辨证论治体系,在治疗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都要牢记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一定要对祛邪的具体作用非常的重视,坚持吴又可在其《温疫论》中以“逐邪为第一要义”的这种观点,特别是对祛邪药物的运用方面也要非常重视。吴又可在它的《温疫论》这本医学著作中对疫病的病机有着详细的论述。从发病机理上来看,这次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例如热毒,湿毒等。可以使用排毒,清热等排毒方法,与西药抗病毒药物和抗细菌等多种治疗方式结合使用,尽量发挥其治疗效果。

其次对祛湿的运用也是必须重视的。本病的发病机理多为“湿毒化热”,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祛湿化浊”,并且一定要非常谨慎的采用清热解毒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如果给患者服用过量的寒性药物,在治疗效果方面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患者体内湿气加重,对患者的康复没有好处。

  4.3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临床上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初期:

早期患者多数为咽干、发冷、干咳、身体乏力部分患者伴有发烧呕吐并以大便稀疏为主要症状,舌静脉呈现淡红色舌苔,苔白细腻,以濡脉为主要特征。由于湿邪的明显致病性,在临床实践中大多将神术散和藿香正气散,并根据“宣化湿邪”作为主要方法。各个省市都有着不同的初始治疗方法,但是这些治疗方法主要基于宣肺散寒祛湿为主,药物包括苍术、麻黄、羌活等,可缓解风寒燥湿等症状。多地省市卫健委多以麻黄杏仁等中草药物结合使用,并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一种典型的治疗COVID-19的处方出自《金匮要略》中的麻杏薏甘汤,这副汤剂主要是由麻黄,桂枝搭配薏苡仁熬制而成,可以治疗风湿痛,发烧等症状。这副处方中主要以麻黄杏仁为主,不仅可以缓解肺部的相关疾病,也可以解决体内祛湿的问题,并适应了COVID-19早期的发病机理,对早期预防和治疗COVID-19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期:

患者在患病中期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高烧或感冒,并伴有咳嗽少痰黄痰等症状,有的患者还会表现出腹胀便秘、呼吸急促、胸闷、咳嗽或气喘、舌头静脉呈红舌等相关方面的症状。在此期间,“湿从热化,留恋三焦”,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反复发烧、容易失眠、心烦意乱、胸闷、舌苔发黄等症状。最初,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如蒿芩清胆汤、柴芩温胆汤、达原饮等方剂。在全国各省市采用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方案中,由于患者发病中期的发热比早期要严重的多,所以在这个阶段服用的药物主要知母、大黄、石膏等降温药物为主。黄连解毒汤主要由四种药物组成:黄连、黄芩、栀子和黄柏,并以黄连为主,不仅可以用来去除心火,还可以兼泻中焦之火。尽管此制剂可以用于患有COVID-19中期严重热度性的患者,但应该注意,该制剂具有强烈的苦味,如果服用过量很容易损害脾胃。

重症期:

患者病情处在重症期间的主要症状为内闭外脱,并伴有头晕、烦躁、容易出汗且四肢发冷等症状。同时,患者舌静脉为深紫色,浓密而干燥,脉搏大。对于担心阳气爆发的患者,必须采取益气回阳的方法。如果患者临床症状继续恶化,应第一时间给予西药支持治疗,并积极对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进行中医矫正。

重症期间的治疗方法在各个地区基本上都是相似的。以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例子来看,其在患者重症期间推荐的处方为四逆加人参汤,苏合香丸等。采用中成药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为基础。我们知道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所记载的四逆加人参汤主要由干姜、甘草、生附子和人参等四种草药组成,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流行性传染病的疗效。方以生附子为君,温壮心肾之阳,回阳破阴以救逆,他还使用人参来补益气血,是阳气得以恢复,阴血得以自发生长,使用甘草作为补气血的补品,不仅可以提高人参的药理作用,还可以生姜补气血结合起来根治虚寒之气,它还可以调和药性,保持药用价值,使药力更加持久。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患者,并具有相应的医学证明。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从2003年爆发的“非典”到2019年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在治疗这种高传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非常中要的作用,有必要在医学领域提供可靠的证据。目前中国各个省市地区已经公布了许多中药治疗方案,并不断更新中医治疗方案,比如清热排毒汤,肺炎1号等多种治疗方案。目前正在与常规治疗相结合进行许多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新疗法的临床研究,评估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和临床价值,所提供的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不仅是对中医药治疗的总结,而且也是对这项工作的一次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并且,它还有助于为中医药参与未来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可靠的决策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J/O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3[2020-04-10].

[2]黄玉燕,胡镜清,卢红蓉,等.《黄帝内经》疫病发病与防治理论概述[J/OL].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10[2020-04-23].

[3]吴琪,张新雪,赵宗江.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转归[J/OL].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8[2020-04-23].

[4]黄子天.葛洪《肘后备急方》温病学术思想整理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7,35(03):15-18.

[5]刘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艾叶和灸法运用的浅析[C].中国针灸学会.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学会,2019:1344-1348.[6]曲锋.简述《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学的贡献[J].智慧健康,2020,6(04):159-160.

[7]吴文军,刘雨樵,刘西洋,等.从《温疫论》湿邪致疫思想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01):11-13+20.

[8]张会永,吴威,刘竞男,等.《温病条辨》中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相关条文病机和方药分析[J].中草药,2020,51(06):1455-1462.

[9]QiuJianyin,ShenBin,ZhaoMin,etal.AnationwidesurveyofpsychologicaldistressamongChinesepeopleintheCOVID-19epidemic:implicationsandpolicyrecommendations.[J].Generalpsychiatry,2020,33(2):102-103.

[10]傅维康.明代医家吴又可论“疫”[N].健康报,2020-02-28(008).

[11]王霞&潘锋.(2023).中医药在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医药(04),1-3.

[12]朱萍,李嘉旗&邓宏勇.(2023).从新冠疫情防控看中医药防治疫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管理.中国循证医学杂志(01),94-98.

[13]叶奕君.(2022).安徽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工作.中医药管理杂志(24),166.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2.24.058.

[14]贺秋平&高垠(2022-12-23).防治新冠中医有方.延安日报,002.

[15]杨静(2022-12-16).马战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防治新冠病毒感染.陕西日报,006.

[16]罗乃莹.(2022).全国多地打出中医药防治新冠“组合拳”.中医药管理杂志(23),210.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2.23.047.

[17]陈晶(2022-12-14).助力抗疫中医药有“方”.人民政协报,006.

[18]蒋明睿&陆丹丹(2022-12-07).加强中医药战略储备发挥其在新冠疫情防治康全周期作用.新华日报,013.

[19]赵旭,吴承钊,王伽伯,王睿林,牛明,王仲霞…&肖小河.(2022).新突发传染病(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策略:系统辨靶论治.中国现代中药(11),2055-2060.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220527002.

[20]撤回赵旭,吴承钊,柏兆方,王伽伯,王睿林,牛明…&肖小河..中医药防治新突发传染病(新冠肺炎)机制探索:“攘外安内”学说.中国现代中药.

[21]Wang Lu.(2022).——Take the protection of TCM for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an example.Journal of Jina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05),108-118.

[22]Zhang Qing,Wang Lingqing&Cai Yuanyuan.(2022).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TCM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vel Coronavirus.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09),231-233.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2.09.114.

致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您治学严谨,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2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699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2月23日
Next 2023年12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