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芦笙舞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贵州凯里市苗族人们最初通过跳芦笙舞来庆祝节日、开展祭祀活动,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敬畏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舞慢慢发展成为贵州凯里市苗族人们的日常舞蹈,通过跳芦笙舞来锻炼身体,加强当地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但是由于缺乏大力的宣传和合理的管理,芦笙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人日趋减少,制约着芦笙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芦笙舞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贵州凯里市苗族芦笙舞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芦笙舞特点以及芦笙文化发展需要,提出贵州凯里市苗族芦笙舞传承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风格特点;发展问题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现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在不断优化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苗族自身也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所以,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去挖掘苗族舞蹈的历史与传统的真谛。苗族的舞蹈种类很多,其中芦笙舞最具艺术特色,而这芦笙舞又称“踩芦笙”,名称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因为吹着芦笙为舞蹈伴奏。然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使芦笙舞能够得到继续发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知道苗族的芦笙舞。需要制定有效的传承策略,从而使苗族的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播,人们的精神文明得以提高。继而我们会发现舞蹈是最直接的身体符号,是搭建审美的桥梁,是唤醒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重新审视。最终我们要在高端化与通俗化等多个层面,将苗族芦笙舞艺术推上崭新的发展平台。

1.2苗族芦笙舞概况

  1.2.1芦笙舞起源

芦笙舞,苗语称之为“究给”[1](P109),舞蹈时,男子边吹芦笙,下肢变灵活舞动,它的流传范围较广,普及苗族的各个区域。芦笙舞的流传较为久远,但是关于其起源还没有统一定论,流传较广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传说。古苗族传说中,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大地一片荒凉,放眼望去,灰蒙蒙一片。那时,苗族的祖先们还是依靠狩猎各种飞禽走兽来果腹生活的,为了解决他们狩猎的困难,当时,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利用山林中的树木和竹林,做了一支芦笙,芦笙吹出来的旋律模仿了鸟兽的鸣叫,再加上他模仿猎物的动作,引诱了很多猎物。从此,人们每次狩猎,都用芦笙唱跳来吸引猎物,每次都会有所收获。于是,芦笙就成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且世代相传。

其二,祭祀,祈福。芦笙舞主要会在庆祝节日和喜庆的的日子里跳,除此之外,苗族为了体现对自然和祖先的尊敬,崇拜,祭祀的时候也会跳。在苗族文山,麻栗坡的一些县城,为了祈求每年的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每年都会举行祭龙树,祭祖,其中最隆重的就是“西松”(祭祖)。古时的祭祀场面庄重肃穆,男子吹着芦笙,女子跟随着芦笙的音乐节奏跳舞。随着现如今的发展女子,小孩都可以吹芦笙,跳舞,场面多以热烈欢快为主,节奏强烈明快,动作难度大,技巧性高。

其三,斗牛文化。说起斗牛,西班牙是西方斗牛的代表,而东方斗牛的代表当属苗族。西班牙斗牛模式是牛与人斗,苗族斗牛模式是牛斗牛。苗族的斗牛文化由于历史久远,并没有文字记载,只在苗族的史诗,汉文献中有些许记载。苗族斗牛不仅为了娱乐,庆祝节日,更重要的是寓意吉祥,如果牛善于斗,能斗,则来年便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斗牛文化逐渐进入苗族舞蹈,升华为舞蹈文化艺术,成为苗族芦笙舞艺术的创作源头。

其四,迁徙。追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人由于外来敌人的攻打,战不能敌,于是便顺着南风吹来的方向开始迁徙,深夜迁徙过河途中,前面的人害怕后面的人员失散,就吹起芦笙,燃起篝火是人们聚集。为了驱除寒冷,人们吹着芦笙,随着芦笙的旋律,围绕着燃气的篝火,纷纷跳起了舞蹈。

1.2.2芦笙舞种类

芦笙舞共有五种,其一,自娱性芦笙舞[2](P227)。此类舞蹈以动作特点分为“踩”和“跳”两种类型。因不限舞者的年龄、性别、人数,所以,普及度较广,舞者经常在山坡空地及河坝上活动。

其二,习俗性芦笙舞。在苗族地区,每年的“花山节”,也就是当地人们所说的男女青年大联欢和选择配偶的最佳时期,人们都会跳起芦笙舞。而每年的这个节日大多都会选择月明风清的夜晚进行,所以“山花节”时所跳的芦笙舞也被当地人称为“跳花”和“跳月”,此类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动作幅度不大,舞步也并不复杂。

第三,表演性芦笙舞,通常在节日或集会的时候以竞技或是献技的方式表演。有的地方以整体为单位进行比赛,有的地方则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集体比赛多以吹芦笙的音律,动作的协调,步法的丰富,舞蹈时间的持久等定胜负,个人比赛多以动作的节奏,难度的大小等定胜负。表演性芦笙舞的表演形式也十分多样,“巧喝酒”“泥鳅滚沙”“滚山珠”“芦笙拳”等较为盛行。

其四,祭祀性芦笙舞。此类舞蹈都很庄严,肃穆,所表达出的是对祖先的尊敬与怀念,音乐以特定的《天亮曲》《送别曲》为主,舞蹈的动作都较为稳重,迟缓,是整个丧葬意识肃穆庄严。随着现在社会文化的发展,苗族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已经很少再见了。其五,礼仪性芦笙舞。礼仪性的芦笙舞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与特点,在一些喜庆的节日和婚嫁中,舞蹈动作多以跳跃,轻快,热情,欢快为主;在一些丧葬仪式上,舞蹈动作多以跨过棺材的跳跃动作,沉稳,凝重为主。

 2芦笙舞的风格特征

  2.1热情、积极的风格特征

苗族芦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苗族群众非常喜爱的传统舞蹈,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世代相传,因此,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可喜的是它源于劳动场景,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使这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得以延续。苗族芦笙舞的舞步变化丰富,主要有旋转、踢腿、下蹲、踩踏、踮脚等[3](P154),十分讲究技巧性与对称性。在表演过程中节奏欢快,舞者向左上或右下摆动双手,跳跃动作表现得较为固定,带动了舞蹈的整体氛围,舞者双臂动作也可以是即兴的。在舞蹈时用12碗水进行代替,每隔一段距离就放上一碗,形成一条直线,一致的动作与多人表演模式,烘托了舞蹈宏伟的气氛。以跳跃为核心的动作和较强的节奏感,又使这类舞蹈具备了热情、积极的风格特征。

 2.2舒缓、柔美的风格特征

在苗族众多的民间舞蹈中,芦笙舞最具代表性,而且流传广泛,深受当地民众喜爱[4](P318)。芦笙舞的舞蹈风格具有流畅、柔美、阳刚、潇洒等特点,十分具有观赏性,展现了苗族群众长期以来的劳作与生活场景,体现了苗族群众乐观、善良、勤劳、质朴的性格特点。在芦笙舞的众多表演形式中,只有表演性芦笙舞的动作幅度较大,其他形式的芦笙舞风格特征均为舒缓而柔美的。舞者在悠扬的音乐中舞动,是苗族群众节庆场景集体欢愉的综合体现,同时也展现了苗族群众热情、爽朗的民族性格。苗族芦笙舞的参演人数较多,通常采用“群排舞”的形式欢迎游客,舞者分别立于村口两旁,男性舞者吹笙,女性舞者随着曲调起舞,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亲切、好客的性格特点。

2.3虔诚、神秘的风格特征

现如今,芦笙舞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广场舞蹈,但是其依然具有祭祀特点[5](P293)。芦笙舞是以伴奏乐器芦笙而得名,芦笙是苗族最常使用的乐器,基本人人都会。芦笙舞的表现形式包括两种,其一,在重大节庆活动中举办,按照一定流程舞蹈,属于宗教活动;其二,是在娱乐场所或婚丧场所中演出,没有固定流程,属于娱乐活动。具有宗教色彩的芦笙舞,每年农历十月都要在存在与广场中举行[6](P142),舞蹈之前,由村寨首领选择一位德高望重之人领舞,主持者要在家中摆放祭品,用以献给神灵。在舞蹈时,主持者要为领舞者敬酒,剩余舞者要围着供桌跳舞,之后一人端着供桌,其余人到庭院外继续跳祭祀舞蹈。在表演时,舞者需要根据芦笙的节奏舞动,表达了对先祖的怀念之情,具有非常浓郁的神秘色彩,而且表现形式十分虔诚。

3凯里市苗族芦笙舞发展现状

  3.1凯里市苗族吹芦笙描述

在苗族,有吹芦笙,就有芦笙舞,跳芦笙舞就离不开吹芦笙。因此在研究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舞之前,要先探讨一下苗族人们吹芦笙的情况。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男人们基本上都会吹芦笙,他们学习吹芦笙的时间比较早,从少年时期就开始跟着家人学习吹芦笙,并且一直保留这项技能。目前,吹芦笙的群体主要集中在40-50岁男性,40岁以下吹芦笙的人比较少,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手年龄偏大。但是女性吹芦笙的人甚少,由此可见,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吹芦笙的情况不容乐观,吹芦笙的都是男性,而且年轻人继续学习吹芦笙的人比较少,吹芦笙如何传承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3.2凯里市苗族跳芦笙舞情况

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人们从跳芦笙舞的难易程度及普及情况,将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舞按照性质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娱乐性质的芦笙舞,对学习者要求不高,跟着带头人进行舞蹈动作和技能的学习,专业性并不强,就是为了提高锻炼,加强交际,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另外一种是竞技表演性质的芦笙舞,学习者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掌握芦笙舞的知识、动作和技能参加相关的比赛,对表演者整体素养要求比较高,参加此种性质舞蹈学习的人数偏少。可见,娱乐健身性芦笙舞开展情况比竞技表演性芦笙舞好。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人们普遍认为竞技表演性芦笙舞才是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精髓,苗寨中学习竞技表演性芦笙舞的人数在逐年减少。目前XX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的芦笙舞的学习中,对芦笙舞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但是补助资金有限,而且有部分人未得到相应的补助,不再愿意投入到芦笙舞的学习中,所以,保护竞技表演性芦笙舞传承人就成为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舞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关键。

 3.3凯里市苗族芦笙舞传承认知分析

学习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人,大多是通过向家里的父母长辈、亲戚和朋友学习,也有一部分人进行了拜师学习,但是很少有人会参加芦笙舞培训班,进行相关舞蹈的学习。但是,目前贵州黔东南凯里市XX及主管部门比较重视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希望地方多开设一些专业性的关于芦笙舞培训的训练班,可以使广大的群众有更多的渠道可以了解芦笙舞并且进行学习。但是,现在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方式还主要是以民间传承方式为主,渠道较为单一。鼓励地方开设专业的芦笙舞培训班,让人们通过专业的方式了解和学习芦笙舞,但是目前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以民间传承为主,贵州黔东南凯里市XX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芦笙舞传承保护提供相应的保障。

 3.4凯里市苗族对跳芦笙舞态度的认知和时段选择

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人们认为通过调芦笙舞对自身发展是有好处,通过跳芦笙舞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可以加强苗族人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人们的交际能力。大部分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人们会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跳芦笙舞,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小部分苗族人们会在节日、丰收的时候跳芦笙舞,来表达愉悦的心情和丰收的喜悦,也有非常小部分苗族人们会在旅游景点中跳芦笙舞,让旅游人们对芦笙舞加深认识,进行文化的传播。可见,贵州多数苗族人们知道跳芦笙舞对身体有好处,也愿意通过参加芦笙舞来进行身体锻炼。但是农民参加芦笙舞日常锻炼的人比较少,主要原因是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靠种地,他们每天忙于农活,农活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超负荷的锻炼,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参加芦笙舞的锻炼。贵州凯里市XX要帮助农民发展其他业务,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让他们有时间参与到芦笙舞的表演中,进行芦笙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影响凯里市苗族芦笙舞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4.1芦笙传习者日益减少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业余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贵州黔东南凯里市人们投入到不同的娱乐项目中来提高身体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例如现代舞、瑜伽、体操等,芦笙舞学习的人与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新鲜娱乐项目感兴趣,不愿意学习传统的芦笙舞。而且目前在贵州黔东南凯里市一部分年轻人会选择到本城市或者外省市创业、打工,县里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少,老龄化人口偏多,对于芦笙舞学习与传承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年龄偏大的人还在跳芦笙舞,而年轻人很多已经不再投入到芦笙舞的学习中,学习人数日益减少。

 4.2芦笙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贵州凯里市关于芦笙文化宣传力度比较小,主要是本地区进行芦笙文化的宣传,并未在全国各地进行芦笙文化的宣传,了解芦笙文化的人少之又少。而且贵州黔东南凯里市相关部门进行芦笙文化宣传是为了配合国家工作,芦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求贵州黔东南凯里市部门进行芦笙文化的宣传,XX只是在执行国家的安排。在宣传方式方法上也比较落后,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广告牌等传统宣传手段进行芦笙文化的宣传。了解和掌握芦笙文化的人越来越少,需要通过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于芦笙文化的认知。

 4.3管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贵州凯里市关于芦笙舞管理不善制约芦笙舞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因为管理机构不完善。芦笙舞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支撑,但是管理机构不完善,在资金规划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资金匮乏无法支撑工作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在场地设施设备建设方面存在非常大的不足,场地有限,设施设备落后、破损情况严重。并且资金不足无法聘请专业的芦笙舞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芦笙舞动作、技能方面欠缺。虽然国家对于传统民间文化保护颁布了相关的文件,但是管理机构不善,对于文件的执行也非常滞后,未能真正将文件内容落实,制约芦笙舞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5苗族芦笙舞传承保护的对策

  5.1弘扬芦笙文化

贵州属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比较突出的城市之一,想要长期发展仍然需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自然风光是吸引游客的一方面,另一方就是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吸引游客,因此可以通过弘扬芦笙文化来推动贵州旅游业的进程,让更多游客喜欢芦笙文化,喜欢贵州旅游,同样也可以通过旅游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芦笙文化,将芦笙文化进行弘扬,达到双赢的目的。贵州旅游发展需要需要芦笙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在结合过程中加大经费投入,从而确保旅游发展与芦笙文化的全面发展。

 5.2加大宣传力度

贵州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宣传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让更多人了解芦笙舞的内涵和文化,喜欢芦笙舞,投入到芦笙舞的学习和锻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批芦笙舞的传承人,将芦笙舞传承下去。第一,芦笙舞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贵州凯里市,应该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城市了解芦笙舞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可以在各个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如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等投放广告;第二,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如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是人们使用比较频繁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是成本投入不高,非常适合做宣传;第三,加强当地群众对于芦笙舞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在当地加大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到芦笙舞的学习中,扎实掌握芦笙舞的动作、技能,并且了解芦笙舞的文化,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5.3健全管理体制

贵州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以当地XX为首,做好榜样工作,制定适合贵州凯里市苗族芦笙舞传承与保护的管理体制,并且对执行体制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将职责落实。当地XX准备充足的资金支持芦笙舞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包括宣传、竞赛、表演等活动的举行,都需要充足的资金。并且聘请专业的文化传播工作人员开展芦笙舞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指导和帮扶,通过正确的方式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工作质量。定期组织研讨会,邀请芦笙舞方面的专家与保护传承方面工作人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行改进,将芦笙舞保护与传承工作真正落实。

 5.4引入学校教育

在贵州省内,关于芦笙舞蹈的文献资料没有很多,然而只有图书馆内还保留一些关于芦笙舞蹈的资料[12](P281)。为了使芦笙舞蹈的文献得到更好地保护,省里与县里的教育机构应该对芦笙舞蹈的资料进行有效收集,包括音频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等,然后进行整理归类,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芦笙舞蹈文化。

同时,在各地的教育机构中开设长芦笙舞蹈课程,鼓励学生学习芦笙舞蹈文化知识,以学生组织为载体,突出文化普及,传承民族传统。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XX应该对苗族聚集区内的教育机构进行有效干涉,将苗族芦笙舞蹈的学习列入到音乐课程或体育课程之中,或是将其列入必考科目,成为升学考试中的一项内容;其次,当地教育机构,应当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一次芦笙舞蹈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最后,在苗族聚集区应设立完善的芦笙舞蹈健身操,或是将芦笙舞蹈编入学生的课间操之中。

 5.5打造品牌效应

苗族的芦笙舞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组成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所以,当地的XX部门应该努力打造品牌文化,通过举办芦笙文化节,让更多的人了解芦笙舞。XX宣传部门应该利用媒体平台,着重宣传芦笙舞,使其成为当地的节庆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观赏,这样可以提高芦笙舞的文化传播,促进其广泛发展。同时,为了加强芦笙舞的品牌宣传,还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微电影、海报等形式向外界传播,运用多种途径使芦笙文化广为流传,打造出芦笙舞文化品牌,以便推动芦笙舞的继续传承。

 结论

关于贵州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起源并未有详细的记载,只是有相关的传说,传说芦笙舞起源于两千年前,苗族地区人们为了祈福跳芦笙舞,为了丰收庆典表演芦笙舞,因此芦笙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芦笙舞产生后就形成了芦笙节,芦笙节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丰富,主要环节有预热,祭祀,踩芦笙,斗芦笙四个环节,人们通过芦笙节来表达节日的喜庆、加强地区人们之间的联络,进行芦笙文化的传承。芦笙舞表演者既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舞蹈者表现男性的阳刚之气,女性舞蹈者表现女性的阴柔之美,

动作体现了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踏实稳重的品质,体现了稻作民族对土地的眷恋以及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苗族坚韧又热爱生活的品质;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芦笙舞的配乐非常简单、欢快,能够通过音乐传递人们的愉快的情绪,在服装上更加突出苗族少数民族的特点,传递着民族文化,而芦笙这种道具,不但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又凝练了苗族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参考文献

[1]李昕.浅析苗族芦笙舞的产生动机[J].明日风尚,2018,11(09):228-230.

[2]吴廷杰,许士仁.苗族芦笙舞的起源及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11,17(3):98-100.

[3]王静文.浅析文山苗族芦笙舞的历史和舞蹈形式[J].文山学院学报,2013,26(4):13-15.

[4]杨春林,邓琳琳.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风格特征研究[J].艺术品鉴,2015,12(10):231-232.

[5]李跃.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生态与发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21(04):108-110.

[6]曾智晖.浅谈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J].音乐时空,2015,24(18):40-41.

[7]臧璐.促进贵州省国家级非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策略[J].音乐时空,2014,15(4):101-101.

[8]党允彤.论贵州苗族芦笙舞的当代传承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4,27(06):107-109.

[9]罗春勇.论海发小学《苗族芦笙舞》进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20(03):264-266.

[10]钱应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教育传承[J].体育科技,2014,35(5):11-12.

[11]张时俊,石浏琬悦.浅析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23(6):121-121.

[12]陆高峰,钱应华.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2):100-102.

 致谢

4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去,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的关怀与帮助,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让这4年的大学生活成为我永久的美好回忆!

“引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在此次论文的课题选择方面,您给予我很大帮助,在您的亲切关怀与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您不仅是我课业上的导师,还在思想上给予我重大帮助,教会我很多道理。在此,我向您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要感谢与我共同奋斗思念的同窗好友,谢谢你们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并且,在此次论文撰写过程中,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谢谢你们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要向我的父母表示衷心感谢,正是有你们的默默付出与支持,让我在学业上无后顾之忧,成为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原动力,感恩您们的栽培,我一定不负厚望。

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凯里市苗族芦笙舞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3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7453.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2月29日
Next 2023年12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