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解决当代初中生的行为问题和交友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是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活动充分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带来的主管幸福感,同时还能有效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认知体系,培养和发展各项综合技能和素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运用方式、课堂转化
分析当前初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可分为: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目前课堂较全面的心理研究,可以从教育实践中来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行为问题的转化,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果和学生日常人际交往带来的幸福感。
1初中生语文课堂行为问题的研究转化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任务上的实践意义就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研究。
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学生不重视、消极厌学情绪。当代教育者提倡调动课堂气氛来解决这类问题,但如果学生本身就没有积极性,那又如何去处理这种问题的发生呢?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干预目前初中生的行为来说,具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语文教学课堂,二是初中生交友行为。
1.1营造现代语文课堂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本质问题其实是如何可以给大众带来幸福感,积极向上的人生其实也是幸福人生的一种体现。当侧重点转化到目前语文教学课堂上,分析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在“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曾在班上布置过一篇以“幸福”为主题的文章。经过批改之后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对幸福的定义是这样描写的:能够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愿意学习的时候父母和老师也不会强迫自己。之后经过调查了解,我发现目前的初中生有一个思维的模糊区,他们普遍做不到主动学习。并且始终把学习这件事当成自己的压力。长此发展下去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厌学情绪,除了对自身的发展不利外,对自己的成长也是极其负面的。
很多教育者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对此,我也在课堂上开展过类似这样的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述课文,按照小组成员一起分析讨论问题,每周固定开展班级交流会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确实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从第一次只有两名同学上台,再到后面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够学生们进行讲课,这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的表现。
1.2将“语文课堂”代入生活
在开展班级交流会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富有极强的想象力,从前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文字也在他们嘴中变成了充满诗意的美景。于是在班级分享会的过程中我增加了一项“周记分享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看待生活的视野正在逐渐发生转变,这种变化也可以说是稚嫩和成熟之间的分水岭。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如何将语文代入进去。
在分享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同学的句子:“《赠汪伦》这首诗让我想起小学时和我分开的发小,或许我们的分别没有桃花潭水激扬,没有踏歌而行的豁达,但却充满了不舍与难过,我开始无比期待重逢,期待着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再一次遇见他。”情真意切,打动了当时班级上的很多学生,于是我开始让大家思考一下对“分别”这个词的意义。
在短暂的安静后,我开始收获到很多充满惊喜的回答。课堂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生活这道解答题原来也能用语文去肢解。这些都是作为老师的我未曾想到的,学生对待生活的视野并不狭隘,相反还十分有趣。至于老师,只不过是他们前行路上的一盏微光,传道、授业、解惑。
2.“独立意识”下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现今,初中生已经逐渐变成号称“独立”这个词的主力军,他们渴望摆脱学校的舒服,父母的管教,渴望去体验鲜衣怒马的影片情节,渴望收获更“独立”的自己。
面对这种情况,积极心理学的解释是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这其实是年龄成长和接受教育之后所带来的客观思维。面对着初中生号称自由的人际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担忧他们受伤害,但如何干预学生的人际交往,如何做到正确引导,正是当下教育制度值得思考的问题。
2.1“友谊”这枚硬币的背面应该是理解
在目睹了自己班级部分学生拉帮结派,甚至出现和社会人员交往的现象后,我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现场我以现身说法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例子,并且给大家讲述了“管仲之交”的例子,最后将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看法。
在最后的时间里我对本次班会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且对目前班级出现的交友情况进行的概括。友谊是有两面的,如果说最简单的一面是为了获得快乐,那么它的背面一定是“理解”。理解你所做的一切决定,理解你这个人的全部,绝对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怂恿你去做违规的事。
2.2以“诚”作为交友的主旋律
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赤诚而言”。当代中学生的友谊应该建立在以诚待人的基础上,对朋友坦率和尊重,对身边的人做到诚实守信。想和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就一定要做到主动交际,多与同学交流谈心,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用诚来吸引别人了解自己,进而互相了解和形容,培养积极的社交关系。
在现代社会,交际能力和判断力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而初中生本身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旦交友不慎,那么后期的发展很容易误入歧途。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他们保持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正是现今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事。
3.结语
根据目前在自己班级实践的反应,我觉得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开始在他们身上渐渐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认知和思维也渐渐出现了转变。当代语文教师真正应该做的,除了语言引导外,更应该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调动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老师的教学任务才可以更好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翟贤亮,葛鲁嘉.积极心理学的建设性冲突与视域转换[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2):290-297.
[2]谈现代中学生的交往特点[J].胡玉梅.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邵迎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4]孔庆娜.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神州,2016(14):41-4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