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摘要: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理念,进入人们视线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死板僵化的教育情况仍然是一大问题,在综合各种情况变化之下,教师不仅有教育价值也有育人价值,在中学化学教育中,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发现化学圈中的思想政治素材,将基本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以自己崇高的理想、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从而使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学化学;德育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X总X有力的指出并着力强调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论断,肯定了思政教育在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思政教育与其他各类学科协同建设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专业课程不需考虑的范围,而应当穿插其中。[1]育人育德,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教育应当肩负起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教育必须为国家人民作出的根本性回应。课程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共同思考、发展的主题,在继续夯实思想政治课程的主阵地的同时,扩大思想政治覆盖面以及渠道,将专业课程囊括进课程思政教育范围已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未来发展方向关键时期,不仅是奠定知识体系,同时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树立三观、形成完整人格和思维方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X总X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是青年学生获取知识,思想成熟的摇篮,创新中学课堂教育方式方法,打破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块垒,也成为新时代下每位教师所努力进步的方向。将立德树人深入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珠联璧合,相辅相成,构筑育人大格局,已经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中要求“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相应的,在高考评价体系的评价思想上,高考的标准理念也实现了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逐渐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而课程思政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中学化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目的之一,但一直以来的传统化学教学方式中,注重知识的掌握与实践应用,缺少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关心与引导,忽视了更重要的育人问题。在如今的时代里,浮夸的风气,繁杂的大数据信息,对于中学生的思想塑造有着很大的负面效果,更多的专业课程应加入课程思政的行列而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中学化学正是其中之一。

 1.2研究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导学生做人的意义不低于教导学生知识。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念会影响他一生的做事方式与风格,在新时代中,全球化、信息化、高效化,学生们有了更多更容易接触他人思想观念的渠道,自由又缺乏约束的精神世界里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避免学生们走到错误的方向里。而将课程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中去,正是学校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完善学生成才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上的创新。新时代的教育中,老师不应当充当的只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更应当是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塑造学生品行,培养孩子德才兼备。而本研究的意义就是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与思想同步向前的目的

德是做人的根本,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起点,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的奠基作用,可以说是决定了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如何在德智体美劳多面发展而不出现偏颇,确定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关键,教师的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说》中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教育中老师不应当解答学生的课业之惑,更应当解其道德大义之惑。因此,教师自身也应当有正确的三观,以自身的德感染学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其对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指引并和身体力行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因此,增强教师的德育能力与德育意识也是本研究的意义。

 1.3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来源于笔者对于网站、文献、报刊的查阅,通过学校图书馆系统进行资料整理,将理论学习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整理,从课题研究内容出发,对相关教学研究进行查阅,利用文献收集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各种教育情况和教学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整理现有文献完善学习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课堂进行探讨分析。

1.4课程思政探索目的

学生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具备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科素养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学生能力的探索提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第一方面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第二方面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方面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三个方面关键能力的发展水平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用来判断学生总体培养成果水平的高低的关键指标。

 1.4.1知识获取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者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以致用的学科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文章编辑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阅读和理解学科的各种主要文本、基本符号,能够客观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能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准确概括和描述学科所涉及基本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中发现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原理;能够对学科基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形成学科知识网络。

 1.4.2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者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以致用的学科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文章编辑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科学收集、处理并解释实验数据;能够根据行为目标和面临的客观条件,设计或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能够对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应对措施对,其可行性提出符合事实的说明;对实验前后的问题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能够根据方案的实践结果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能够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实验现象进行阐述,积极地与他人进行进沟通交流,通过合作解决分歧。

1.4.3思维认知能力

“思维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思维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看法;能够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法,发散地、逆向地处理问题;对复杂、新颖情境中的关键事实特征和有价值的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将现有知识体系与代入遇到的新情境,获得新结论,并且能够科学地反思和验证自己的新结论,以确保新结论的可靠性。

 2在中学化学中实行课程思政概述

  2.1中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内容

  2.1.1课程思政本质内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正式走入人们视线之中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探索中的阶段。改革是必然的,往哪个方向改革,如何改革成为了摆在传统教育方式面前的巨大沟壑。而要谈及改革,则要从根上去把握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本质,熟悉了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脉络,保证创新方向的正确。

2014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开始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开展德育,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并成为了第一个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中的地方。这也拉开了国内“课程思政”探索的大幕,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育界的专家开始研究作为新事物“课程思政”的本质。

之后,“课程思政”理念逐步成型,并且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选取全国范围内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同时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开始思考。在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使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所依、有所往。在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坚持立德树人的观念,高考应以其作为核心功能,全方位、系统化地解决一系列教育问题。[21]

而多年来学者的探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派主张课程思政属于一种“课程”,另一派则主张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2]在展开正式的实践前,理论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主观上把“课程思政”与平常的“思政课程”相对等,把两者认为是一种同质的课程,那么“课程思政”可以是包括“思政课程”的一门大类课程,因此国内有通过“课程思政”这一理论将多门课程与“思政”挂钩的方式;也有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查漏补缺,形成一对互补的关系,两者间不分你我,且只有两门课程一同开展才能真正将“思政”这一核心叙述清晰。

换一种方式而言,若我们将“课程思政”视为一种教育理念来谈,将其区别于如今的其他具体课程,将理念融入到教育之中,使“课程思政”成为一种隐性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课程这种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显性教育”中来。[3]但若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理念来说,似乎又过分单一了。如果要改变青少年思想政治的现状,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没有足够的动力。如同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教育课程与教育理念向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好的教育课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方向指导,一个完备的教育理念也少不了足够优秀的教育课程来支撑。综合来说,就是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精神融入到所有课程中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3]

应试教育一直算是我国教育为人诟病的地方,但其存在有其必然性,推行我们仍然应该将教学重点从纯粹的实用主义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向,而“课程思政”正是教育前进的重要方向。抛开理论上的争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所有观点中正面的想法吸纳,壮大“课程思政”概念,将育人作为宗旨,将德教作为方式,教育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本质。

  2.1.2中学生课程思政现状

中学作为青少年思想奠基的关键时期,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就对此进行特别关注,尤其注意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断上升,思想观念作为人生道路的指引方向,或正或偏,对人的影响都是极大的,一个人或走在正途或误入歧途,他的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思想政治相关的科研内容与创新仍然做的不够到位,同时中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兴趣缺失以及各类新式以及国际文化的涌入,纷乱繁杂的环境里,思想政治课程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但刨除困难以及个别消极的方面,我国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仍然还是令人欣喜的。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勇于担当,对未来充满信心,是充满希望的一代。[4]但不得不提的是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的思想前卫独立,早早接触网络,让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更早,对于许多事情更具有自我思考精神,但在还没形成完备价值观的中学时期,这等同于提早到来了青少年的叛逆期,这也加大了中学思政教育的困难。

而近些年来,中学生层出不穷的价值观缺失败坏的案例不得不让人陷入反思。其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教育仍然被功利性的教育氛围所压制,也不被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重视,缺乏主观学习思政相关方面的动力是中学生普遍的问题所在。而科技的前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让许多思政老师遇到了更大的困难,这要求老师们除了主流文化以外还得主动学习更多积极的非主流的文化内容以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内容。[5]由此可见,中学生思政问题不仅仅跟学生有关,中学教师们对于问题的出现也是责无旁贷。

大部分老师不关注不重视思政教育,授课内容以智育为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当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想政治”课程以外,其他专业老师鲜少主动学习相关内容并将之加入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这也导致了大部分教师缺少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当需要时也很难教导学生。

教育中三大主体,学生、教师和家长缺一不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家长在中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问题时是责无旁贷的一环,现今时代,物质条件的愈发优越,导致了许多家长更加忽视了家庭教育,简单地以物质支持作为教育方式的家庭也是越来越多。这间接导致了学生们不再注重精神追求,形成物质至上的观念。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严峻,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优越的成效,但随之而来的死板僵化的教育情况仍然是一大问题,如何将思政教育改变成学生可接受、愿意主动学习接纳的内容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之一。

 2.2课程思政与中学化学的内在联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坚持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要求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化学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自然也是德育的重要一部分。基于这个点可以将立德树人与化学课程目标、专业知识相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化学教学中。[16]除此之外,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制定的三位课程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对在德育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6]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讲究实证的自然性学科,向来是以事实作为最主要依据,“格物致知”的特性也深深体现出化学这门学科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核。而这一特性也可以让中学生们在接受教育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来自化学的独特逻辑思维。令中学生学好化学是必要的,而让他们学会以化学视角来思考,建立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是极为重要的。

爱国主义一直是思想政治的核心教育内容,通过国家历史,文化,人文和地理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以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相互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对国家中的责任,更好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化学这门学科除了化学知识以外,化学家们学成报之以国的逸闻趣事也是多如牛毛,因此通过中学化学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化学德育的适用范围很广,需要课堂教师们根据相关具体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实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隐性教育,以期改善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现状。

 2.3中学化学的思政目标

在中学化学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化学教学有三大目标,分别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传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前两个目标在日常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则一直有所欠缺。

多数化学老师还没有形成将中学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的意识,即使有相关意识,也是浅薄的低层次的或者难以达到教授他人的程度,即自身素质不够的情况。[7]因此,中学化学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中首要目标应该是定位于教师群体中而不是学生,以此来改善中学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另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也是中学化学需要达到的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类优良品德,在课堂中结合各类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思政教育,达到“课程思政”的要求。

 3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

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等同于人文素养教育,该种教育方式应该源于教学内容且不能进行空泛的“假大空”式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感悟、体会、理解化学中除了化学知识以外的内容,从而形成真正的人文素养。[17]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所谓渗透法。渗透法即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把知识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渗透给学生,教师要在知识、能力、教育的结合点的关键处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点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7]

 3.1基本理论渗透

化学基本理论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教师通过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中学生正是形成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而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主要讲授形形色色的各种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些知识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通过在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世界是辨证的统一于各种物质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中的量变、质变规律,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就有力地揭示了这一辩证观点。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依次递增,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的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表现在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其中,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是量变,从而引起了元素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即质变。让学生懂得无数不显著的数量上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物质根本性质的改变。在教学中指出,一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联结、互相转化、互相贯穿、互相渗透的。总之,经过这些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反复渗透,教师每次用极少量的时间既可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3.2化学实验渗透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化学课程教育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教育内容,化学实验可以令每个实验中蕴含的化学哲理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学生们动手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记忆与理解。[18]将化学实验和课程教育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化学知识的利用能力。

化学教学中老师利用实验进行引导性教学和知识实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最好办法,现代社会中,每一项新的发明发现都是由群体通过大量的研究来实现的,化学实验教育就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协作能力,并且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对试验任务进行分配,将一个完整的实验分成几部分一同进行,使得只有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他们的试验任务,整个实验才算完成。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令学生们领会到只有将个人的愿望与集体的目标所结合,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集体协作这样的意识应该作为品德向学生们进行教育。[19]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自主思考、团结合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从化学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将行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老师在实验中以身作则,按照合格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的教育学生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实验中,老师清楚的将实验仪器和装配要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并且按时完成实验任务。

4中学化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方式优化探讨

  4.1优化中学生思政教育环境

改善中学生思政教育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方面。除开学习时间,中学生在家接触家长,接收到更多来自家长言行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管家长没有明确的教育想法,但在日常的相处中,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的成型。因此,家长应该学会主动利用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孩子,用正确地教育方式去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但不应急功近利,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在生活中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学校则是学生能接触到最多的社会环境,校方也应该为此做出更多努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出发,落实全员育人职责。[8]各个学校要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考量规则,树立教师、学生中的思想规范优秀的典范,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行为准则有所依,从而整顿校园风气。[4]有规矩成方圆,校园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规章制定,树立“德育”的教学风气,不仅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目的进行规范。新时代学校应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贯彻落实X总X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观念。[9]在宣传引导之外,加入更多的实践性活动,通过实践性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加深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可,贴近生活,真正领会到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0]

学校、家庭都负起责任的同时,社会也应为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出一份力。而近些年来,发生的许多中学生道德败坏、是非不分的案例中,也不乏有社会媒体舆论在其中扮演了错误角色。在信息化时代,除开常见的大众媒体,网媒拥有了更多的舆论权,为青少年创造文明阳光的网络政治教育环境,所有媒体都应肩负起宣传堡垒的重要责任,净化教育环境。[4]当地XX也应加强对各式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减少青少年非法出入的可能,创造更多健康阳光的青少年活动,在校外也对学生们进行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

 4.2提升中学教师思政素质

学校是“课程思政”的载体,而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提升中学教师思政素质能力是最为直接的改善中学生思政状况的方式。以中学化学教师为例,当前普遍存在化学教师思政教育相关知识欠缺问题。因此,首先应加强化学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来逐步提高教师们的思政素养。[6]改变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同时,也得扭转教师过去“知识至上”的教育态度,让每个教师从意识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学是对等。“课程思政”新理念并非是一门或一类客户才能,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8]每个教师都应该明白教育是自己的责任,一个好学生从来不是简单用分数能够体现的。

改变教师的课堂教育方式,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之中。如中学化学这样的专业性自然学科,可以将各类科学故事作为切入点,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理念都融入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改变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让学生更易理解也更能明白化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课程,在许多场景中都可以应用至生活中,模糊化学与思想政治的界限。[10]

辩证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许多专业性课程被写入教学大纲的内容,如何将其在专业课堂中进行教导与引导也是每个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11]如中学化学中许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中事物的运动,类似物质的转化与反应,可以让学生了解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明白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紧密相连的;类似的还有事物的矛盾,量变与质变等,都是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而我国化学史上拥有各式各样的化学故事可以向学生们进行讲解,如我国古代取得的大量化学成就,建国以后的化学近展,多名化学家为我国崛起而做出的牺牲与奋斗事迹,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并宣讲,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12]

提升中学教师素养除以上提出的几点外,仍有很多方向可以选择,只要每个教师愿意下功夫去了解去准备,不再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想政治”课程独有的义务,实现全员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除“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改善中学生思政现状大有裨益。

 4.3革新中学化学教材内容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培养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中学化学教材的革新也是一项有效的举措。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学化学教材作为化学教师最主要的武器,如果能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内容更好的体现在教材内容上,对于“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学化学这门课程中推广也会更加简单。

在现有的教材中,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政治内容掺杂其中,但随着时代的更替,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延滞性,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政治目标也产生了变化,而学生在更迭的同时,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也会不断出现让最新的学生们无法产生共鸣的内容,为此要不断对教材进行更新,与时俱进。

教材内容的更新及时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时老化的问题,但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4]因此,教师们也要让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人,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库,走在学生的前头,更快更好地理解时事,为之后的教学提供便利。

而中学化学的教材从来不是只有教材这么简单,重视操作与实践一直是化学的特点。如何在经典的化学实验操作中,找到新的思想政治结合点,对于好动、好奇心强的中学生来说,通过文字去理解思想政治和通过自己亲手进行的实验操作中得到感悟,明显是后者会更让中学生们拥有更深刻的记忆点。

革新教材,革新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思政水平都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但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的任务要求了每个中学化学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一环。

4.4创新时代教育体系与方式

“课程思政”缘起于X总X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等论述,现已成为全国各地学校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挥棒。[9]但“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要完全建设好这个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工程的框架。

“课程思政”的框架就是新时代的教育体系,新时代课改已经是大势所趋,仍然算是新生期的“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此次课改,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这些都还需要在摸索中前进。但把住重点,抓住本质,是新时达教育体系创新的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难在每门专业课中得到全面体现,我们需要抓住基础性的学科进行深入教学,中学化学作为中学生重点学习的专业课之一,必须有更好的“结合点”让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发挥。同时我们应该明白,“课程思政”改革,它是一个全面的体系化的变革,而不是单一课程或单一某个教学活动的改变,它需要形成一个符合综合素养课程建设的标准,逐步推进,然后再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再去修正完善所有课程的机制和设置、明确教师人选的选择与教学方式的制定等。[13]这也要求了新时代的职前教师必须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课程思政”理念、教育方式的改变与新时代教师的培养形成了一个连锁的闭环,可见创新时代体系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改变某一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与方式,而是整个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阶段都有改变的意义。

在中学阶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中学生认知心理为基础,以中学生教育教学规律为根本设计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14]重新规划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智育”向“德育”的完全转型,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新时代人们的需求所致。时代发展,物质得到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成为最主要的矛盾问题,让人们找到精神上的归属,感受到真正的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最好的方式。

另外,虽然“课程思政”注重“隐性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15]处在探索期的阶段,对取得成效进行评价也更利于形成一个完善的机制。通过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及反思,能发现改革中制度建设的不足,甚至可以发现教师培训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相关制度。[15]

创新教育体系与方式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漫长的推倒与重建的过程里尝试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将“课程思政”理念安全有效地推广到每个阶段,引导新时代的学生们成为一名拥有正确价值观念,明辨是非,热爱祖国的好好青年。

结论

中学是关乎学生未来走向的阶段,而未来从来不应该以成就论输赢,是否拥有一个完善正确的三观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凭据。随着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程度加深,各式文化思潮在网络间、书本里传播,中学生在数量庞大的信息流面前难以拥有正确的判断和定力,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而在问题的背后,是我国“课程思政”进展缓慢,教师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等多种原因构成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进步与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的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变,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产生重大影响。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中学生对所接触到的事物辨析能力不足,其思想行为也变得复杂多样。在综合各种情况的变化之下,社会对教育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追求更高,教师不仅应当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充分,其他门类的知识亦要有所涉猎。同时,对中学生的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单单是德育教师的工作,而应当由各教师共同完成。因此,在中学的化学教育中,老师应当改变其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注意发现和发觉化学圈中的思想政治素材,将基本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经常以自己崇高的理想、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去影响教育学生,从而使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中学化学作为中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应该坚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唯物辩证主义与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切入点,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现状。

本文查阅许多文献,从“课程思政”的本质、中学化学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思政”在中学化学中的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中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本文在许多方面的论述不够透彻,对课题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继续时刻关注中学生“课程思政”相关知识,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X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教育文化论坛,2016,8(06):144.

[2]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3]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6):66-69+91.

[4]王海花.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中北大学,2019.

[5]林宇.教育信息化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5):42-46.

[6]王富林,徐昕,王宝珍,周伟红.中学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161+153.

[7]彭文英.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2.

[8]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罗方.“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9]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

[10]范燕茹,卢敏,靳晓霞,王艳红.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6):176.

[11]赵一明.中学化学教育与德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6):7-8.

[12]王富林,徐昕,王宝珍,周伟红.中学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161+153.

[1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14]付道明.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内涵与当代关照[J].教育评论,2019(11):106-110.

[1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16]王坤,张留学,赵尧敏.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刍论

[17]程国清.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05):7-10.

[18]朱敏.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研究[J].广州化工,2019,47(06):153-155.

[19]丁良喜,苗杰.“课程思政”视阙下化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老区建设,2018(08):82-85.

[20]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XXX思想研究,2007(05):150-152.

[2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6页.

致谢

时光总像林花谢了春红。四年的大学生活锻炼了我太多,也认识了很多值得珍惜的人,在这里,我要向所有曾经关心、照顾、陪伴、历练我的人道一声感谢!

一谢恩师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者念其师。首先感谢影响一生的好老师X老师以及X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感谢化学专业的每一位老师,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于一名师范生来说,对学校对老师最好的感谢,就是师承。我会秉承着“纯德实学”的训言,在自己的领域生根发芽,薪火不息。

二谢母校

桃李不言满庭芳,弦歌百年今又始。我要感谢学校的教育,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理想的硬件设备。

三谢朋友知己

在这段求学路上,我一直被温暖和美好环绕。我非常开心能够一直遇到自己喜欢的朋友。

平生感知己,方寸岂悠悠。感谢我的朋友,感谢给予过我微笑的所有同学,感谢很多很多出现在我“生命之河”的前辈与朋友。你们教会了我很多,并且一直对我充满耐心。希望大家永远心存美好。

四谢家人及祖国

借此机会特别感谢父母家人。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他们的期望与支持是我一直以来最大动力。祝愿我们一家人永远美满,今年的春节,疫情肆虐神州大地,“禁足”在家里的我完成了整篇论文的撰写,感谢这次疫情中的“逆行者”们,感谢强大的国家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后盾,感谢所有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愿历经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鸿儒硕学,倾囊相助;学问思辨,格致诚正。最后要感谢即将对本文进行批评指正的专家、老师们,你们的意见对我完善专业知识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由衷的谢谢你们!

无悔求知路,只恨太匆匆。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2月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5215.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2月6日
Next 2024年2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