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思想文化交融的当今世界,外来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造成小学儿童背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倾向愈演愈烈。长久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一直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重任,但实际教学却一直面临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资源进行有效汲取与应用的困境。就当前情况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意识较为明确,但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不充分、不得当的情况。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与资源予以应用,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实际课堂教学,在品味、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寻得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人。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课堂教学;文化传承
1联系教学实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意识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越发频繁、深入,不同优秀文化在借鉴中融合、融合中发展,呈现出文化多样与共生的局面。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也提出了“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这既符合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需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为小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机会,帮助他们了解世界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传播,但文化传播的多样途径也造成了外来文化在大众媒体、社会环境传播的过程中,对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017年1月,xxx办公厅、xxxx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传承中华文脉”。据此可以看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在一步步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既有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同时也将目光聚焦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着眼民族文化未来,就需要从娃娃抓起,牢固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守护民族文化的命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意识,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第一线,展现我国自身独特而又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课堂教学入手,还需要着眼教学实际情况,有机取舍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民族文化的距离,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此外还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1.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中华传统教育重视人格修养,致力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培育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其实,“习得母语,就是获得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胚胎”,“加强母语教育就是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它既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同时也架起了各民族交流与凝聚的桥梁。所以,中国语文教育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教育。
语文是国家课程、母语课程,是上下五千年的缩影、文化载体,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顺利投入听、说、读、写的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取向,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关注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更是指引教师明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语文教学,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提升语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注重对小学儿童的人格教育,更加深入的是对小学儿童道德情操、审美趣味诸方面的内化,且“十一五”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也首次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的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可想而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茫、幽暗甚至荒芜。
综合上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密不可分,文化育人,语文立人,都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坚持以德树人,以健全的人格教育为目标,塑造人格;指向民族文化认同,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借鉴教学经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2.1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教育内容丰富多样,融文学、历史、哲学与一体,高度综合,体现了大教育观。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与语文教学进程中,形成了与众不同而又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经验。
传统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发展到“文道统一”,力求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道统一原则是20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前语文教育仍然坚持的教学原则,即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21世纪以后的语文课程从工具性、人文性等诸多讨论回归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即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有机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借鉴文道统一原则指导学生习作,帮助学生明白作文之“道”在于主题和思想,避免学生作文偏题、内容空洞的现象,阅读教学则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关注人文内涵,铸就高尚人格。
《孟子·公孙丑上》中“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诉老师语文教学要遵循量力性原则,此外,由启发式教学思想发展而来的启发性原则,“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体现的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都在语文教学时常需要运用:第一课时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造字规律教学生识字,使学生深刻地记住字形,然后描红、仿影、书写。再通读全文,将课文读流利,再理清脉络。精读课文重在第二课时,可以先复习词语,让学生选取其中的词语复述课文大意,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再层层深入文本。
2.2挖掘语文教材文化资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其本身就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产物。江苏小学生普遍使用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该教材的文本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人文内涵,体现了民族语文的特点。另外语言文字还具有历史性,教师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资源,用教材教语文,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民族的文化。
《大禹治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是神话故事,属于英雄神话,包含着民本思想和奉献精神。课题既是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之所在,同时也与学生存在时空上的距离。禹姓姒,名文命,因成功治理洪水,后人将其尊为“大禹”,即“伟大的禹”。拉近学生与课文,就需要从课题开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禹的资料,课上就可从学生读题、教师质疑而交流,帮助学生了解禹是因成功治理洪水而被尊为“大禹”,进而课件出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治洪水,因此,美名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师生共读,过渡至课文“为何治水”与“如何治水”的学习,感受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奉献。
《绝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什么叫绝句?”随文而教五绝、七绝的知识,为初读感知夯实基础,感受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虎门硝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等课文题目都有助于教师从开课之时激发学生民族情怀,走近历史文化,品味语言文字。
3立足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识字、写字教学与汉语文化
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汉字在几千年的变化中承载着民族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应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发挥其文化功能。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结合体,要建立起三者的统一联系,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的规律,用汉字的特点教汉字,用汉语的特点教汉语,牢牢把握趣味性和科学性两大原则,
“川”、“竹”、“石”、“泉”、“川”、“燕”(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3)都是象形字,教材配有图片和现代汉字的“演变表”,有助于学生识字的兴趣,儿歌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提供了语言环境。通过字形追源溯流,呈现出汉字的部分演变,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与字义的关系,让学生触摸、吸收蕴藏在汉字汉语里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智慧。“人”和“木”是象形字,而“从”、“众”、“林”、“森”是会意字,结合图片及儿歌“二人从,三人众”,“二木林,三木森”(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7),通过字理识字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体会会意字“合字表义”的特点,理解“休”是人靠在树上休息也就不难了。《赶海》(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形声字“舅”和“暑”侧重就有所不同,“舅”是上声下形,上面臼字头是象形字,需要通过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臼”是舂米的工具。而“暑”是上形下声,联系学生暑假生活也就不难记住“暑”的偏旁部首了。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要会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低年级教材的字都有笔顺,可以按笔顺描红,教师范写时只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再摆布位置,跟老师书空后再学写。而《怀素写字》(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课为学生今后学习写字提供了范例,也为教师写字教学提供了便利:“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
中低年级的写字教学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平缓写字、练字的心情,将有关书法、音乐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合理运用教材练习和习字册描红、仿影、临摹等书写方法练字。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
3.2阅读教学与民族文学
阅读具有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施加影响、进行涵养化育的功能,阅读也是通往内心“宁静和安定”的必经之路。就诗歌教学而言,其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的声韵、辞藻、意境等都带有独特的民族文学特色。在诗歌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诗歌、诗人、编者之间平等对话,进行恰如其分的诵读分析,品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从诵读这一基本策略指导学生领略诗歌的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一是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诗歌讲究平仄、富有节奏、韵律和谐,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停顿,抓住语音、语调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明快的特点,如《静夜思》(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英英学古诗》)还可以通过打拍子、配乐吟诵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熟读成诵而达到积累,增加文化积淀;二是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泊船瓜洲》(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既有表现了当时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其中,含英咀华,品味揣摩,体会语言的精妙;三是诵读中走进诗歌的意境。诗歌或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和诗歌的景物有机融合,如《鹿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现的是宁静幽深的意境。学生在诵读中需要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才能理解情中景、参透景中情。
对于改编自古典著作、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课文,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兴趣的增长点入手,整合相关资源,消除学生与文本内容分隔的距离感、陌生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引用原文进入课堂,进入孩子阅读视野,于对比中体味经典的韵味。
《三顾茅庐》(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是根据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改编的课文,语言通俗易懂,细节描写生动。特级教师李伟忠执教《三顾茅庐》时,在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做足了文章。课前拓展,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开始“课前热身”,聊《三国演义》故事、侃了解的三国人物,借闲聊引出“填表说话”。课中穿插,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刘备的“诚心诚意”,引入孔庙前马碑上的文字,借下马步行以示对孔子崇敬的文化习俗,进而顺利迁移。课后延伸,自然地引用《出师表》,让学生介绍诸葛亮出山后屡建奇功的故事,升华主旨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欲望,也让下课铃声成为课文经典阅读的号角。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传承文化命脉的担当,坚守民族文化根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一直以来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要凭借其主阵地优势,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教学,焕发民族文化生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亲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教育,2014(4):4-7,41.
[2]xxx办公厅,xxxx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中央人民XX门户网站中央有关文件,2017-01-25.
[3]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2):23-2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辽宁教育,2014(12):5-6.
[6]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程然,胡海舟.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8]白金声.素养·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语文教师,2017(2):27-28.
[9]张心科.也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J].语文建设,2015(22):8-11.
[10]海安县明道小学.走进传统节日——清明[EB/OL].海安小学语文网教学互动,2015-05-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