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分析了幼儿语言冲突相关概念和分类,以昆明市某幼儿园多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发现(1)幼儿语言冲突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处理方式不同;(2)语言冲突发生在游戏活动中的次数最多,其次是教学活动;(3)语言冲突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多种多样。多数幼儿由于限制了认知的发展,在冲突发生时不愿主动作为协调者去承担冲突,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本文结合幼儿的一般性特征,从教师与家长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幼儿;语言冲突;解决对策
一、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
幼儿语言冲突行为的过程是儿童语言发展必经的阶段,幼儿间的语言冲突不可避免,帮助幼儿正确解决同伴间的语言冲突,降低幼儿同伴间冲突语言的负面效果,这对其认知、社会性交往及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价值。
幼儿园为幼儿间同伴交流提供了一个小型的社会环境,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性行为时,大多数成人选择进行立即干预和制止,但其实,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迅速,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懂得运用智慧解决与同伴之间的言语冲突,并带有说理行为,这是幼儿认知的发展;同时,本研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相关理论的指导,特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旨在通过幼儿自身、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技能,充分发挥幼儿语言冲突的建设性作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对3-6岁幼儿的同伴语言冲突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幼儿同伴语言冲突的不同之处,进一步扩充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了解幼儿对此种冲突的理解能力,稳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对幼儿同伴间语言冲突行为的分析与研究,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成人世界与幼儿世界的语言冲突的根本区别,可有效地深入到引发语言冲突的根本原因,探索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本研究从相关理论出发,从三个方面对3-6岁幼儿语言冲突进行分析,丰富了3-6岁幼儿同伴间语言冲突行为的相关理论知识。
2、实践意义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间的语言冲突行为不可避免,当发话人和受话人对互相的价值观、言论、行为方式等持不同意见时,即会产生语言冲突行为。冲突语言涉及反驳、争吵、忽视等多种形式。幼儿间同伴语言冲突行为对幼儿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影响深刻,解决不当,则会阻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解决合理,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并能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本研究旨在从幼儿自身、教师层面、家长层面三方面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教育建议,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效果,帮助教师和家长解决此类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关于幼儿同伴语言冲突价值的研究
国外:上世纪早期,许多学者对同伴冲突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学前儿童的同伴冲突实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分析。20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开始展开对同伴冲突这一领域的研究,许多学者逐渐看到了同伴冲突给幼儿带来的建设性意义。如在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学说中认为学龄前的幼儿处于前运算发展阶段,他们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况中,所以导致自身难以为他方着想,此时,同伴冲突恰好能够为幼儿提供交流的契机,使幼儿学会与人交流。冲突语言是语言分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上世纪早期对话语冲突进行过研究的国外学者包括Boggs、Brenneis及Leins等。从语言结构方面出发,Kakava(2008)将其理论研究从下列三个方面开始分析:(1)语言冲突的结构特征,包括:异议结构的模式、异议结构的标记、对结构特征产生影响的语境。(2)语言冲突运用的策略,包括修辞行形式的辩论、反对性形式的辩论。(3)语言冲突自我意识的建构和体现。在社会学方面,他主要研究文化、性别差异等因素所引发的冲突化语言【1】。Tannen(1990)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分析冲突语言,着重分析男女不同性别的人物在冲突引发,僵化,最后缓和的过程中所使用策略的差异,指出男性通常以较为直接的策略表达个人情绪和不满,更容易引发冲突,而女性一般会使用修辞策略含蓄表达想法,且能尽量避免正面的冲突事件【2】。
国内:我国展开对幼儿同伴冲突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的范围很宽,包括冲突行为、特点、策略等方面,研究视角也涉及了多个学科,包括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具有多角度和多样性特点。总的来说,国内语言冲突的研究获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杨蕴芳认为家长必须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应多为幼儿提供合理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应该正确看待同伴冲突带来的教育价值。武文静(2010)提出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同伴冲突的处理方式,幼儿在处理冲突中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进步【5】。刘艳波(2018)认为冲突语言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更加和谐,降低冲突语言的负面效果【4】。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积极肯定同伴冲突在儿童心智及社会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幼儿间语言冲突的发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处理语言冲突的过程中能逐步学会换位思考,并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2、关于幼儿同伴语言冲突原因的研究
国外:70年代Lein以及Brenneis分析了儿童争论性话语,他们认为冲突话语由重复、升级和倒置三类因素所引发【6】。Nancy和Elizabeth(2001)从交际目的的方向出发,认为目的指导人的语言和行为,并指出产生语言冲突的两个条件:(1)双方意识到彼此的目的存在冲突且不能同时实现。(2)双方采取相关的策略意图实现各自的内在目的【7】。
国内:李丽君(2002)通过分析,对同伴冲突的原因分下列三类情况:意图获取他人物品、无法区分同伴的有意或者无意行为、观点争论行为,可以总结为个体认知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8】。张亚男(2015)指出幼儿产生同伴冲突的原因为:幼儿对物品的控制欲、幼儿对某一事件产生意见分歧、幼儿故意挑衅行为【9】。贾婕婷(2007)从顺应论的角度提出了冲突话语的原因,即冲突双方没有主动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作出顺应【10】。刘艳波(2018)认为冲突话语是冲突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受到各自的目的驱使,从而对语言、策略选择的结果【4】。杨文秀(2012)把冲突话语划分为显性和隐性冲突话语,她将廖美珍的目的原则作为理论依据,并探讨隐性冲突话语原因和发展模式,将隐性冲突话语定义为“交际双方处在目的冲突的情境下,双方都以隐蔽的策略表达各自愿望的话语”,不论是显性冲突还是隐性冲突对于交际双方来说都是有实际冲突的,不同的是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不同,一个是显性的,而另外一个是隐性的【11】。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均从年龄、性别、心理因素等多维度去探讨同伴冲突的原因,国外学者认为低龄阶段幼儿多因物品争抢发生冲突,高龄阶段幼儿多因社会性因素发生冲突;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在学前幼儿整个阶段中,物品争抢一直是引发幼儿同伴冲突的主要原因,且对语言冲突原因的研究相对较少。
3、关于幼儿同伴语言冲突对策的研究
国外:Spitz和Norrick(2008)认为终止语言冲突的策略一般包含两种,即言语策略和非言语策略,言语策略如:转换话题、幽默话语等;非言语策略如:沉默不语,离开,微笑等。二人专门研究了幽默对结束冲突话语的促进作用,他们指出幽默能影响语言冲突的程度和双方的权势地位【12】。
国内:蒋秋芳(2007)将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分为物质交换、说理请求、道歉安慰等多种方式,并归纳为亲社会性策略、中性策略和负向性策略三种类型【13】。张亭亭(2016)通过访谈法得出:幼儿在不同的冲突情境中使用的解决策略不同,大多数幼儿面对冲突都以告状和攻击作为主要的解决方式,且策略的选择存在性别上的差异【14】。刘荔(2018)通过观察分析得出: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采取的冲突解决策略种类会越来越丰富,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更加趋向中性和正向的策略,负向策略的选择占比越来越小,女孩相比男孩更加愿意采取正向积极性策略【15】。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同伴冲突解决对策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多,对冲突对策的分类越来越具体化,同时研究者大多从幼儿自身、教师、家长三方面来提出教育建议,但缺乏具体的对幼儿语言冲突行为的研究,且缺少在具体的理论指导下的解决对策。
4、总结
(1)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均明确了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方向,国内对语言冲突的研究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的视角也同样是丰富、多层次的。通过调查,发现对冲突性语言的研究需要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2)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对冲突的研究逐步兴起,但是对幼儿阶段的研究仍然占比小。且大多数研究者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往往限定在游戏或教学活动中,对其他各类活动的观察比较少,而冲突往往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四)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3-6岁幼儿的同伴语言冲突进行观察研究,从性别角度将幼儿的同伴语言冲突分为3种类型:男男结构语言冲突、女女结构语言冲突及男女结构语言冲突;
(2)根据数据实况及3-6岁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分析语言冲突行为产生的原因;
(3)根据分析的原因,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建议。
(五)研究特点
(1)在研究视角方面,以昆明市x幼儿园为例,对该园幼儿语言冲突进行观察,以该园其中一个班级所有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男男结构语言冲突、女女结构语言冲突及男女结构语言冲突3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冲突行为进行研究,该研究范围小,便于研究者开展研究,且结果具有可操作性。
(2)在研究内容方面,从观察的现象中,分析不同原因所致的语言冲突行为,并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寻找解决策略。
(3)在研究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法进行研究,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保证了案例和数据的客观性,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真实性、可借鉴性和操作性。
二、研究理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冲突
冲突是指多种动机同时存在并相互进行斗争的一种状态。王雪冰(2018)认为冲突大体属于人际关系维度的冲突,当个体发觉自身利益受到对方威胁时,个体为了维护利益而与他人发生言语和肢体的争执过程【16】。田崔迪(2010)认为冲突是合作的对立,个体为了获取有限的价值和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必须和对手竞争,且尽力去征服别人【20】。
综上所述,冲突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规范的界定有很多种,虽然这些概念各有不同,但通过分析,无论是心理学中的个人冲突还是社会学中的人际冲突,它们都包含一个核心的概念,即相互对立,没有相互对立就没有冲突,在对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尽力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2、幼儿同伴冲突
蒋秋芳(2007)认为同伴冲突是幼儿与其他同伴相处过程中所发生的相互对抗,主要表现在语言、情绪、和行为三方面上【13】。黄胜梅(2007)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是指:从幼儿反对其他幼儿的行为开始产生冲突,冲突中伴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反抗,最后因冲突双方的态度、行为性质发生变化为结束【19】。田崔迪(2010)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指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类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是互动的一个过程,在冲突中,双方相互协调与制约【20】。王雪冰(2018)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指在班级一日生活中,幼儿因主观愿望、立场观点、行为的分歧而产生矛盾的对立过程【16】。
本文借鉴他人理论并综合分析以上观点,对幼儿同伴冲突作如下定义:幼儿同伴冲突指幼儿与其他同伴之间发生的一类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如:当甲方对乙方作出某些动作、表达某些需求时,乙方持以反对,甲方遭到乙方的反对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并对乙方的反对表现出对抗,甲乙两方有互动行为。我们可以总结为:甲方触发事件一乙方反对一甲方对抗,这个过程构成一个冲突行为过程。
3、幼儿同伴语言冲突
幼儿语言冲突行为指在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中所发生的在语言方面的冲突行为。
(二)语言冲突理论
何俊芳(2009)认为语言冲突分为两种类型,即现实性的语言冲突与非现实性的语言冲突。现实性语言冲突是指冲突双方由于语言利益、围绕语言利益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而产生的语言冲突,冲突的目的是重新调整各自的利益。非现实性的语言冲突指一方以语言问题为由向对方发泄个人的不满情绪,同时却不一定期望达到某一种现实的目的【18】。
(三)幼儿语言冲突的理论依据
在自然、无干扰的状态下,本研究根据同伴冲突的概念界定,对幼儿间的每一次语言冲突进行分类并做好如下记录。
1、语言冲突参与者性别
同性语言冲突参与者,包括男性幼儿与男性幼儿、女性幼儿与女性幼儿,异性语言冲突参与者即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
2、语言冲突发生场景
我们取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下列四类场景作为幼儿语言冲突发生类型,包括生活活动、过渡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生活活动包括入园、晨检、进餐、盥洗、如厕、点心、午睡等各项活动。
过渡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衔接各项活动的驿站,它是非正式、灵活的一类活动类型,包括教学活动前的排座位、上早操之前开小火车排队、盥洗及就餐之前排队等待等。
游戏活动从活动形式上分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以及合作游戏,幼儿已经逐步进入合作游戏阶段,本文所观察的游戏活动,基本为合作游戏情境。
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所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内容上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出发,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与结合,具有全面性、启蒙性的特点。
3、语言冲突发生原因
本文以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为指导[21],将冲突分为下列两种类型:由物导向的冲突和由人导向的冲突。在由物导向的冲突中,双方由物质利益而引发分歧,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物品及空间上,双方的目的是获得物品及空间的拥有权和使用权,此种类型冲突一般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或者空间狭小的这种情况下。由人导向的冲突主要是由于幼儿行为上的缺失或者不当,而造成其他幼儿的反对、排斥,或者是冲突双方在进行某项活动时由于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了争端,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故意挑衅、控制他人等情境中。
4、语言冲突解决策略
本文将语言冲突解决策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协商解决、说理解释、告状求助、威胁命令、回避对方、攻击他人。
协商解决指双方幼儿积极摆正态度,采取劝说对方的方式,以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说理解释指幼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向其他幼儿逐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维护个人立场,希望取得对方幼儿的认同。
告状求助指在语言冲突发生时幼儿没有自己主动解决,而是求助教师或者其他幼儿。
威胁命令指幼儿在语言冲突中用胁迫或命令的口吻解决语言冲突。
回避对方指幼儿在语言冲突中,有意的避开对方幼儿的话语,采取不接话、转移话题、独自走开的方式进行解决。
身体攻击指幼儿以行体上的攻击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使用抓、打、咬的方式。
5、语言冲突解决结果
语言冲突的结果是指冲突结束时所表现的性质及形式。本文语言冲突解决结果包含以下三个维度:积极结果、中性结果、消极结果。
积极结果是指语言冲突在调解下和平解决,幼儿双方的活动或游戏能够继续进行。
中性结果是指语言冲突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胜负结果,比如:幼儿转移注意力对语言冲突不了了之,而去做其他的事情;幼儿一方以告状行为来结束语言冲突;教师主动制止了语言冲突;幼儿一方服从另一方的安排或观点。
消极结果是指幼儿双方的情绪十分激烈、愤怒,甚至场面失控,而使游戏或活动中断。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观察法中的事件取样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相关观察表格,选取昆明市某幼儿园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被试共有43名幼儿,其中男性幼儿28名,女性幼儿15名,观察时,同时观察产生语言冲突的两名及两名以上幼儿。为深入幼儿的一日生活,首先进行为期5天的非正式观察,主要熟悉每一位幼儿本身的特点、班级的环境、一日生活常规及班级教学计划;接下来采取正式的无干预观察,并进行数据采集,观察周期为4周,每天的观察从幼儿入园至离园为止,观察内容主要包括:多位幼儿间语言冲突行为持续的时间、语言冲突发生原因、幼儿采取的冲突解决方式等内容。通过记录观察情景且进行数据分析,对产生的冲突结果分为积极性冲突解决对策、中性平缓冲突解决对策、消极性冲突解决对策,最后做好统计分类。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不去介入幼儿之间的冲突,以免对幼儿造成影响,同时为了保护幼儿隐私,观察所记录的信息不会对外公开。
(二)研究工具
首先选取研究对象,观察被试幼儿之间所发生的冲突的性质。采用系统观察某一个班级的方法选取被试幼儿,通过笔者在幼儿园工作期间对幼儿语言冲突的实际观察进行数据采集,记录语言冲突发生的性质,包括时间、类型、原因、对策、结果。再次根据记录的观察实例,实时作好观察记录表格,从心理和生理上找出原因,衍生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四、3-6岁幼儿语言冲突的观察分析
幼儿语言冲突是幼儿园中一个不可回避和无法避免的社会性现象,是幼儿间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幼儿日常语言冲突的模式,能够使我们对幼儿语言冲突的本质和状况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促进幼儿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以下部分将对3-6岁幼儿同伴语言冲突做出如下记录:一是语言冲突的结果性质,包括积极结果、中性结果、消极结果;二是语言冲突的活动场景,包括生活活动、过渡活动、游戏活动及教学活动;三是语言冲突的原因,即由物导向的冲突和由人导向的冲突;四是语言冲突的策略,包括协商解决、说理解释、告状求助、威胁命令、回避对方、身体攻击。注意:在实际的幼儿语言冲突过程中,幼儿会使用多种策略,同一名幼儿可能会使用多种不同的策略,或者不同的幼儿使用不同类型的策略。
该观察分析部分,分别在男男结构、女女结构,男女结构中各选取30例典型语言冲突作为研究对象。
(一)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观察分析
从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结果性质分布情况来看,其中积极结果4起、中性结果6起、消极结果20起,占比最高为消极结果。
1、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活动场景
从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活动场景分布情况来看,生活活动3起、过渡活动3起、游戏活动21起、教学活动3起,占比最高为游戏活动。
2、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原因
根据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原因分布情况,男性幼儿之间由物引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多,其次是由人引导。
3、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解决策略
根据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策略分布情况,男性幼儿之间发生语言冲突时常用策略为告状求助,其次是威胁命令、回避对方、身体攻击,再次是说理解释、协商解决。
4、男男结构语言冲突的观察实例
场景:户外游戏活动,
明明和小坤在玩打仗游戏。不经意间,小坤用力推了一把明明,明明因此摔倒在了地上。明明站起来后往小坤肩膀给了一拳,小坤马上跑开了。
几秒后小坤又走了回来,对明明喊到:看我不把你打成烂泥。
明明说:来呀,打就打,我才不怕你呢。
小坤突然缓和着语气说:我们俩不要互相打,我们去打外面的大坏蛋好吗?
明明想了下说:好吧,你看那棵树就是个大坏蛋,走,我们去打它。
明明和小坤相视一笑,继续玩起了打仗的游戏。
在此观察实例中,语言冲突产生于游戏活动,属于由人导向而产生,解决语言冲突的策略中,两位幼儿都有使用威胁命令和协商解决的方式,还伴有身体攻击的趋向,结果呈现积极性。
明明和小坤是一对好朋友,户外活动两个人一起玩游戏,小坤用力把明明推倒,明明很生气。而就在矛盾升级的时候,小坤选择了将目标指向了虚拟的坏蛋即大树,两个人的关注点转移了,于是语言冲突得到了化解。
(二)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观察分析
从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结果性质分布情况来看,积极结果15起、中性结果7起、消极结果8起,占比最高为积极结果。
1、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活动场景
从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活动场景分布情况来看,生活活动4起、过渡活动5起、游戏活动13起、教学活动8起,占比最高为游戏活动。
2、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原因
根据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原因分布情况,女性幼儿之间由人引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多,其次是由物引导。
3、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解决策略
根据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策略分布情况,女性幼儿之间发生语言冲突时常用策略为协商解决,其次是说理解释、告状求助、威胁命令,再次是回避对方、身体攻击。
4、女女结构语言冲突的观察实例
场景:午餐时间
午餐时间,小朋友们都在吃饭,但仍有个别孩子在小声嘀咕。
小雅:晶晶,你有根头发贴在脸上了。
晶晶:那你能给我拿掉吗?
小雅:可是我手里拿着包子,不好拿呀,但是我可以用嘴吹掉它。
(小雅吹掉了头发,这时两人都觉得吹头发特别有意思,于是放下碗勺,互相吹起头发玩来了。)
红红:不许吹,吃饭的时侯不能玩,不许打闹。(红红是当天的值日小班长)
小雅:我们俩没玩,晶晶脸上粘了头发,我只是帮她吹掉而已。
红红:你们就是在玩,头发早就已经掉下去了,你们还在吹。
晶晶和小雅都不说话了,继续吃饭。
在这个观察实例中,语言冲突产生于区域游戏活动,属于由人导向而产生,解决语言冲突的策略中,幼儿使用威胁命令、说理解释、回避对方的方式,结果呈现中性。
在此次语言冲突事件中,红红是值日小班长,她需要维护班级规则,而小雅和晶晶则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没有违反班级常规。老师要求吃饭时要保持安静,红红当面制止了她们在吃饭时的嬉闹行为,但小雅和晶晶则把吹头发当成正当的理由,当红红指出头发掉了她们仍然在吹的事实时,小雅和晶晶才低头吃饭,停止嬉闹,冲突以一方服从另一方的结果结束,呈现中性。
(三)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观察分析
从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结果性质分布情况来看,积极结果6起、中性结果18起、消极结果30起,占比最高为中性结果。
1、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活动场景
从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活动场景分布情况来看,生活活动1起、过渡活动5起、游戏活动16起、教学活动8起,占比最高为游戏活动。
2、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原因
根据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原因分布情况,男性与女性幼儿之间由人引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多,其次是由物引导。
3、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解决策略
根据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策略分布情况,男性与女性幼儿之间发生语言冲突时常用策略为说理解释,其次是告状求助、回避对方、协商解决,再次是威胁命令、身体攻击。
4、男女结构语言冲突的观察实例
场景:区域游戏手工活动
涛涛(男)折好了小汽车,他到依依(女)面前炫耀自夸。
涛涛:你还没做好呀,我的小汽车真好看,你的车挺丑的。
依依:哼,你快走开,你的车才丑,别烦我,真讨厌。
涛涛:哼,你才讨厌,说一下就生气。(开始玩依依的工具。)
依依(生气):哎呀,你别拿我的东西,我要告诉老师。
涛涛:你去告去,我才不怕呢。
最后涛涛丢下了手里拿着的工具,又继续去寻找别的可以进行炫耀的小朋友旁边去了。
在这个观察实例中,语言冲突产生于区域游戏活动,属于由人导向而产生,解决语言冲突的策略中,两位幼儿有使用威胁命令、回避对方的方式,结果呈现中性。
此观察实例中涛涛嘲讽依依做的手工不好看,这引起依依的不满情绪,接下来依依用讨厌、走开等字眼说涛涛,涛涛还试图玩弄依依的工具,而依依以告状的名义进行威胁命令,于是涛涛放下工具,进行回避,从而结束了此次冲突。少数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时常伴有争强好胜的想法,比如案例中的涛涛,该类幼儿可能会在特定情境中表达出一些挖苦性质的语言,不同的同伴会有不同的应对表现,有的同伴会选择忽略,也有的同伴会较真,从而引发相关语言冲突。
(四)讨论与分析
1、语言冲突的性别与性质分布
本观察表明3-6岁幼儿同伴语言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总体上,在所有观察对象中,男性幼儿语言冲突其结果性质偏向消极,女性幼儿语言冲突其结果性质偏向积极,而男女性幼儿语言冲突其结果性质偏向中性。
男性幼儿相比女性幼儿来说,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概率偏高,其中包括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当发生语言冲突时,男性幼儿相互之间易采取直接对抗的解决方式,所以男男结构相比另外两类结构来说消极结果偏多。相比之下,女性幼儿之间、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之间相处模式有所不同,女性幼儿攻击性小,男性幼儿在与之交流时也会随之改善个人的相处模式。
2、语言冲突的场景分布
通过本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语言冲突要多于其他三类活动,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语言冲突也占有一部分比例,在生活活动和过渡活动中占比少。
游戏活动从形式上分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及合作游戏,幼儿已经进入合作游戏阶段,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与同伴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或环境,且幼儿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阶段进一步提升,所以在游戏活动中语言冲突发生次数最多。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既有师幼互动,同时教师会有意安排幼幼互动,比如安排小组长进行小组活动等,幼儿之间交流的程度加深,所以相应的语言冲突也就明显增多了。
幼儿语言冲突在生活活动和过渡活动中发生几率小,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逐渐能够遵从教师提出的要求,并且学会维护规则,其自控能力不断地发展,所以语言冲突在两类活动类型中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
3、语言冲突的原因分布
根据观察的结果,男男结构由物导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高,女女结构由人导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高,而男女结构也是由人导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高。
男性幼儿之间常就游戏和物品、空间争抢产生语言冲突,这一点受到该班级每位男性幼儿个人的气质、性格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游戏过程中以及环境中材料投放的数目、性质等的影响;女女结构和男女结构两种类型的语言冲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控制他人、话语矛盾、故意挑衅、行为不当等人为方面,女性幼儿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较少引发正面的身体接触,她们更愿意使用合理的说理解释来解决、化解问题,在与不同思想观念的其他幼儿相处时易产生语言冲突。
4、语言冲突的策略分布
依据三类结构中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男男结构中多使用告状求助的方式、女女结构中多使用协商解决的方式、男女结构中多使用说理解释的方式,这些策略的使用与语言冲突产生的原因是有直接联系的。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总体上开始运用智慧解决冲突,男性幼儿在争抢中,话语上达不到平衡,于是大多求助教师,所以告状求助的策略居多,与此同时伴随威胁命令的方式,如恐吓对方,更有个别男性幼儿表现出身体攻击行为;女性幼儿之间、男女性幼儿之间更多的是根据情况协商解决、说理解释,通过这些恰当的方式摆明态度,积极解决冲突,女性幼儿比男性幼儿在让步妥协、回避对方两方面表现程度更深,这也是男女性幼儿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差异之处。
5、结论
通过对幼儿语言冲突进行观察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幼儿语言冲突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处理方式不同;(2)语言冲突发生在游戏活动中的概率最高,其次是教学活动;(3)语言冲突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多种多样,决定于幼儿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的作用。
五、教育建议
阶段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从游戏阶段过渡到学习阶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期,在孩子的社会交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同伴语言冲突,挖掘同伴语言冲突所带来的价值,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本文通过对观察现象的分析,结合所得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幼儿语言冲突发生原因方面入手
根据观察的结果,男男结构由物导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高,女女结构由人导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高,而男女结构也是由人导向的语言冲突占比最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
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营造和谐的园所氛围。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型的交往环境,首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日生活中要做到以身示范,真诚待人,促进幼儿间的和平交往;其次,教师可在环境创设方面进行设计,发挥环境创设的积极作用。其一,可增加使用材料的投放量,扩大幼儿活动及游戏的空间,其二,通过班级环境的影响,加强幼儿人际沟通,减少幼儿故意挑衅等行为,从而减少语言冲突的发生。教师可以与幼儿同时进行关于语言冲突相关主题的环境创设活动,既可以增进幼儿间的感情,促进幼儿间交流,又锻炼了幼儿多元智力的发展,提升幼儿对语言冲突的认知。
2、家长
家长积极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感受到积极的情感。
家庭生活氛围是幼儿生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则是幼儿生命中的第一任导师。家长营造一个拥有温暖与爱的教育氛围,教导幼儿减轻物品、空间的争夺意识,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减少在家庭中引发语言冲突的因素,最终让幼儿形成文明解决语言冲突的思维习惯。通过努力使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特点的形成。
(二)从幼儿语言冲突策略选择方面入手
依据三类结构中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观察结果,男男结构中多使用告状求助的方式、女女结构中多使用协商解决的方式、男女结构中多使用说理解释的方式,男性幼儿相比女性幼儿使用消极性策略的几率更大。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
教师引导幼儿正确地处理语言冲突,学会避免语言冲突的基本技巧。
学龄前儿童仍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有自我中心性、排他性的特点,在解决语言冲突的过程中,儿童逐渐学会获取他方的观点,逐渐摆脱只从个人角度思考问题的束缚。教师在引导幼儿解决语言冲突的过程中,教会幼儿一定的避免语言冲突和解决语言冲突的基本技巧,引导幼儿学会化解语言矛盾,学会换位思考,善于使用积极性策略。教师要让幼儿领会到,无论是发起者还是承受者,双方都需要承担起冲突的责任与后果。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的冲突处理,提高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控力。
2、家长
家长避免与幼儿亲子间的语言冲突,排除家庭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维持家庭良性生活的首要要素,生活在和谐的家庭中使幼儿从小具备安全感和幸福感。家长要找到与幼儿相处的最正确的方式,避免亲子间的语言冲突,幼儿将从与父母的交往方式中获得积极的借鉴经验,运用到与同伴的交往中。另外,幼儿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有限,暴力影视人物的动态可能被转化为解决语言冲突的途径,暴力动画情节会使幼儿更具有攻击性,使其成为语言冲突的发起者,但也必然会受到其他同伴的排挤,这一点在男性幼儿中比较明显,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良影视文化的不利影响,多作指导。
(三)从男女幼儿性别差异特点入手
本观察表明3-6岁幼儿同伴语言冲突存在性别差异,总体上,在所有观察对象中,男性幼儿语言冲突其结果性质偏向消极,女性幼儿语言冲突其结果性质偏向积极,而男女性幼儿语言冲突其结果性质偏向中性。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
教师设置语言冲突的引导课程,组织相关教育活动,增强幼儿语言冲突处理能力。
教师根据观察到的男性幼儿之间的各类频发的语言冲突,可以依据其特点建立适当有特色的引导课程。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使男幼儿对语言冲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启发幼儿更好地处理矛盾,解决语言冲突,化消极为积极,最后得出更有效的解决对策。教师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大胆表达个人的想法,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为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积极处理语言冲突提出有效的建议。
另外教师需设置明确的表扬和批评制度,以两种制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力求做到适时、适度、适法地批评奖励。通过幼儿之间相比,表扬积极化解语言冲突或者主动减少引发语言冲突因素的幼儿,而给故意干涉、挑衅他人引起语言冲突的幼儿一定的批评,在这个方面许多能够积极处理语言冲突的女孩可以作为男孩子的榜样。
2、家长
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说服教育。
第一,面对孩子,家长在家中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幼儿面前树立一个正面形象,出处检点自身的言行。第二,家长在说服教育方面下功夫。男孩在语言冲突发生时易表现出愤怒和发泄的情绪以及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他们更加喜爱用身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针对男孩子需要家长多谈话,使其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使男性幼儿学习更多的积极性策略,更好地解决冲突。女孩相比男孩来说,更愿意使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个人情绪情感,针对女孩子需要家长多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建议,逐渐使孩子明辨是非,孩子有不正确的观点要及时加强引导。
(四)总结
幼儿同伴语言冲突频繁地发生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语言冲突幼儿会进行自我反思,并且逐步了解与同伴交往的规则,学习如何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等。作为教师及家长,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冲突观,看到语言冲突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幼儿正确解决语言冲突。
结语
本人对幼儿语言冲突进行分类观察,并得出一些结论,希望能够帮助到一些教师,也希望不管是幼儿园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但是,本人能力非常有限,有些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希望包含。
参考文献
[1]KakaváC.Discourse and Conflict[M]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8:650-670.
[2]Tannen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Virago,199o:398–401.
[3]杨蕴芳.对解决幼儿同伴冲突家长教育行为的建议及案例分析[J].幼教园地.2004:12.
[4]刘艳波.目的原则视域下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亲子冲突话语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5]武文静.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冲突类型及成因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32.
[6]Lein L,Brenneis D.Children’s disputes in three speech communities.[J].Language in Society,1978,7(3):299-323.
[7]Nancy L.Stein,Elizabeth R.Albro.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Arguments:Studies in Conflict Understanding,Emotion,and Negotiation[J].Discourse Processes,2001,32(2-3):113-133.
[8]李丽君.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对策初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9]张亚男.幼儿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1):117-118.
[10]贾婕婷.话语冲突的顺应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11]杨文秀,胡小琴.冲突话语研究述评[J].前沿,2013(20):134-135.
[12]Norrick N R,Spitz A.Humor as a resource for mitigating conflict in inter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10):1661-1686.
[13]蒋秋芳.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4]张亭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报,2016,28(01):70-74.
[15]刘荔.3~6岁幼儿同伴冲突特点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0(03):126-131.
[16]王雪冰.3-6岁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及解决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17]李雪艳.高宽课程儿童冲突解决“六步法”探析[J].长春:吉林师范大学,2014.
[18]何俊芳.论语言冲突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9]黄胜梅.3_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与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0]田崔迪.幼儿同伴冲突研究[J].保定:河北大学,2010.
[21]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