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可以从语言的社会作用来看,它不仅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际也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我们都知道,在交际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是起源于交际的。首先是有了人类的社会交际,然后语言的产生以及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展。而且我们知道一切的有关言语的交际都必然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的,不同的语境配合着不同的语言交际,但是只有比较得体的语言交流才可以称之为交际的最终目的。得体性也是体现交际的最高原则,我们根据说话内容是否适合语境来判断,而仅仅是与特定的语境相符合的交际才可以视为比较得体的交际,反之,视为不得体。而《红楼梦》中的有一个角色叫王熙凤,她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她擅长于在各种不一样的场所中说不一样的话,在贾府的言行举止让人佩服至极,使其在贾府的坚固位置难以令人动摇。本文将以王熙凤的言语为例进行言语交际的得体性研究。
关键字:语境、得体性语言
前言
近些年,研究语言得体性的人层出不穷,大家都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从语用学方面来看得体性,那便是以人的语言活动为前提对其进行有关得体性的研究。英国有一名著名的语言学家叫做利奇(H.N.Leech),他提出了一个原则叫“礼貌原则”,在礼貌原则中总共包括了六条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其中就提到了得体准则。对于这些原则,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交际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交际中准确的表达出自己语言的含义,使交谈的双方能够互相了解对方,以致于能够更好的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使语言交流的过程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
得体性是修辞学的重要概念。比如,对得体性理论论述得较为充分的学者王希杰,他在《修辞学通论》(1996)中就提出修辞的“得体性”,明白直了,绝不含糊。他所提到的得体性,也就是指话语要适应于语言环境。并且在他眼中,语境其实是处在着一个较高的地位。在之后的研究中,王希杰又不断发展自己的得体观,并且开创了修辞学系统全面研究“得体性原则”的先河,将得体性作为修辞的最高原则唯一原则而不可改变。这说明在修辞学中,得体性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语言交际的世界里,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交际才是得体的,这就显得比较灵活多变,得体的语言就需要根据当时特定的语境来进行判定,只有在适合的语境下,找出比较具有得体性的语言来使双方互相理解,心情愉悦,有想要继续交谈下去的想法,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沟通,才能够顺利沟通交流,也就是语言交际的实现了得体性。
另外得体性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对于社会语言学,简单得说它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且属于语言学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语言结构和社会语境,研究语言与语境关系是其要点。“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Malinowski对语言的功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十分重视语境方面的内容。之后Firth对说话人、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完善的阐述,创立了“语境学说”。《社会语言学四十年》(杨永林2001)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到了语境。
我认为语言得体性主要是看语言的表达与语言环境的相适应度,所以本文将专门以一人物为例进行分析,并且以王熙凤为主人物来进行此番研究的寥寥无几,《语言得体性研究》(石华2005年)对于得体性的研究,《从红楼梦中王熙凤和平儿的言谈看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双建萍2010年),是以王熙凤与平儿的言语分别来分析语言得体性,《从现场语境的主观性因素看红楼言语的得体性》(王荔俪2012年)也曾以语境的主观因素作以研究,《浅谈红楼梦第三回中得得体性原则》(王佳张红2001年)等等。本文将以王熙凤为例从语境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一、王熙凤在不同语境中的得体语言
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中的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总是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是不断变化着的,在这种运动变化中,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也必将因其变化而变化。人的语言活动更是不可能例外,也是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发生的,而语境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语言活动也会是变化着的。所有关于人的言语交际活动必然是要遵循一定的语境,语境分为主观性语境和客观性语境。语境指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交际对象等。下面将从主观性因素与客观性因素两方面以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看王熙凤在不同的语境情况下是如何达到语言的得体性,共同领略王熙凤语言的精妙之处。
(一)主观性语境
1、初见刘姥姥时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
凤姐只管拨那灰,说“怎么还不请进来?”见两个人立在面前了,才忙欲起身,尤未起身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经是在地下拜了问安。凤姐笑道:“…大远来了,又是头一遭儿和我张口,怎叫你空手回去呢?可巧太太给我丫头们用来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有动过呢,先拿去用罢。”…(第六回)这是刘姥姥刚进入贾府的情况,内容写得极其精彩。当时刘姥姥已经是被传进来了,作为善良的主人,自然会立马上去相迎。而这处的王熙凤却好像跟没有看见似的,仍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然后才是似乎是因为要抬身取茶的时候,这才偶然发现了刘姥姥已经站在了自己的面前,于是一面责怪着周瑞家照顾不周,没有早告诉她这才晚点发现刘姥姥,一面做出急忙起身的动作,然而却是最终并没有站起了,这是刘姥姥已经是乡王熙凤行了拜见礼,这时,她才说着不用拜。这里的王熙凤并不是真心的对待一个客人,这些行为皆显示出对刘姥姥居高临下的轻视。但又一直保持着喜悦高兴的模样,好象刘姥姥的背景是多大的亲戚似的,又是说话又理有据的样子,好像是看到刘姥姥来特别高兴似的。当刘姥姥提出借钱的要求时,作为当时庞大富有的贾府的主人,她没有立即答应,给刘姥姥拿钱,居然事先向刘姥姥哭穷,先让刘姥姥内心感到无望,以为这次来贾府也将是空手而归时,然后王熙凤又似乎是慷慨解囊一样允诺了刘姥姥,甚至自掏腰包,把钱拿出来给刘姥姥,这让刘姥姥万分激动。就单说这二十两银子,在贾府这样的权贵家中,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九牛一毛,而对于刘姥姥来说却是一笔大款子。如果王熙凤立马就拿出来,显得太过随意,在别人看来也只是抬抬手的程度,并不需要对其抱有太大的感激之情。所以她就表现得如同真的很尊敬刘姥姥一样,即使穷成这样,还要尽力给刘姥姥拿出来二十两银子,这种强烈的反差更显得王熙凤是多么一个热心的人,自然让刘姥姥对王熙凤产生出感恩的情义。
王熙凤身为贾府的女主人,文化背景自然是比地位低下的刘姥姥强。再加上在庞大复杂的贾府这样一个环境里面生活多年,自然练就了王熙凤的交际能力。即使是面对语言粗鄙的刘姥姥,王熙凤也能不动声色得做得一副高高在上的有身份的人物。这种与刘姥姥的差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2、初见黛玉时的身份地位,以及所交涉的对象
熙凤携了黛玉的手,仔细的打量一回,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然真的有这样标致人儿!我算看见了!况且这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第三回)在大多数人看来,王熙凤夸林黛玉,又是携着手,又是标志,又是气派的,又是嫡亲的,什么好词都用在林黛玉身上。联系当时的情况,她所交涉的对象又是一个身份不俗的人,林黛玉原本生活优越,无奈遭父母双亡,作为家中独女,只得独身一人来到贾府找外祖母来投奔,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她是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儿,并且当时林黛玉的悲惨处境也是让年老的贾母感到心疼,再加上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对于这样的林黛玉,王熙凤自然是少不了“嘘寒问暖”“大加称赞”当着贾母的面进行夸赞,夸得不会过分失真,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贾母,也就极其巧妙得连带着贾母夸了一番。而王熙凤作为贾府的人,身份自然不低也正好是投其所好,又没有过于直接而显得俗气。任谁听到这种话不满心欢喜的,既夸了黛玉,也喜了贾母,自然是得到了贾母的欢心。
(二)客观性语境
1、根据场合以漏说美使贾母开心
贾母听了,抬头看匾,又向薛姨妈道:“…那时同姐妹们天天玩去。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好容易救上来,却被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指头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气就不小,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凸高出些来了。”…从王熙凤与贾母这段对话来看,实在是巧妙之极,也是把这两人的特点描写的极为活络,描写得特别精彩。这里的语境就是在说贾母提到自己额头上因为自己儿时调皮所留下的小疤,根据前面贾母道出疤痕的来源,在这样的场景下,众人需要以此为话题进行交流下去,对于贾母头上被木钉碰伤所留下的一小块疤痕,在其他所以人眼里而言,这都是一个缺点,并且放在大富大贵的贾母身上,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头上却有一块疤痕,这实在是美中不足,有点令人惋惜。而作为聪明机灵的王熙凤,自然是了解贾母的心中所想,贾母这样的一个人处于人生巅峰时,又加上贾母是老年人,她想到的必然是寿命问题,关心的也必定是自己的身体状况,寿命长短。将本来是缺点的窝儿巧妙得说成是寿星老儿头上原有一个窝儿,因为得到的福气很多,所以越积越多就显得高了,这一下就将贾母与寿星老儿作比较,不就是暗指贾母万福万寿吗?根据上文的内容且如此巧妙又不假思索的说贾母万福万寿,又是如此合理,说到了贾母的心坎上,真是恭维的淋漓尽致。说的家母满心欢喜,这也使得她更得贾母的欢心。
2、根据场合、话题解决宝黛钗平辈之间矛盾
在第30回中,薛宝钗以戏名来暗讽宝黛钗三人的事情。宝玉常常因与黛玉有矛盾而去道歉的事情引起宝钗的不满,当时凤姐虽然并不知晓三人到底是怎么了,但是以凤姐的聪明,仅仅看见他们三人的情形,便也大概知道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就笑着问道:“这大热天,谁还吃生姜呢?”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道:“没有吃生姜的。”凤姐却是故意用手摸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样辣辣的?”宝黛两个人听到之后就更加难受了。而宝钗看到宝玉面容有愧,自己也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也就收住了这个话题。其他人一直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也就作罢。在这段对话中,前因是由于宝玉黛玉之间经常闹矛盾,然后宝玉主动去向黛玉道歉从而化解矛盾后两个人和好的事情,而作为跟宝玉般配的宝钗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儿,自然会针对他们俩发难。有了这个由头,因此就有了之后宝钗借戏名来挖苦讽刺的事情。而聪明机灵的王熙凤自然是根据当时三者之间的状况而猜透缘由,便也笑着插话说生姜辣辣的,以对应三者的话题。王熙凤的话虽然并没有说出人名以及缘由,只是说出了众人不理解的生姜辣辣的,作为其他不知情的人来说,对于这个莫名其妙的生姜辣辣的,自然是不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避免了过于直白的话会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从而可能造成三人的更加尴尬之状况。在这种场合,王熙凤确实不好直接点明三者之间的尴尬,就巧妙地形容他们三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帮助薛宝钗点破了她话语中挖苦宝黛的意思。其他局外人没有王熙凤的聪明自然是不明白状况,而作为聪明的三个当事人联系自身,自然是理解了王熙凤说话的含义。薛宝钗不好再继续挖苦下去,进而终结了这段对话,也算是暗中帮宝黛解了围,没有得罪任何人,完美得操纵这一局。真是聪明人说聪明话,两句话就把尴尬给解除了,言语又是极为得体。
3、从时间、场合对比初见刘姥姥与再见刘姥姥
前面有提到过刘姥姥刚进入贾府的情况,内容写得极其精彩。当时刘姥姥已经是被传进来了,作为善良的主人,自然会立马上去相迎。而这处的王熙凤却好像跟没有看见似的,仍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大概是要取茶水的时候才偶然看到刘姥姥已经是站到了自己跟前,于是一面责怪着周瑞家照顾不周,没有早告诉她这才晚点发现刘姥姥,一面做出急忙起身的动作,然而却是最终并没有站起了,这时候刘姥姥已经是向王熙凤行礼完毕,王熙凤才跟刘姥姥说不用向自己行礼。这里的王熙凤并不是真心的对待一个客人,这些行为皆显现出对王熙凤对刘姥姥的轻视。但又一直保持着喜悦高兴的模样,好象刘姥姥的背景是多大的亲戚似的,又是说话又理有据的样子,好像是看到刘姥姥来特别高兴似的。当刘姥姥提出借钱的要求时,作为当时庞大富有的贾府的主人,她没有立即答应,给刘姥姥拿钱,居然事先向刘姥姥哭穷,先让刘姥姥内心感到无望,以为这次来贾府也将是空手而归时,然后王熙凤又似乎是慷慨解囊一样允诺了刘姥姥,甚至自掏腰包,把钱拿出来给刘姥姥,这让刘姥姥万分激动。就单说这二十两银子,在贾府这样的权贵家中,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九牛一毛,而对于刘姥姥来说却是一笔大款子。如果王熙凤立马就拿出来,显得太过随意,在别人看来也只是抬抬手的程度,并不需要对其抱有太大的感激之情。所以她就表现得如同真的很尊敬刘姥姥一样,即使穷成这样,还是要尽力全力得拿出来足足有二十两银子,这种强烈的反差更显得王熙凤是多么一个热心的人,自然让刘姥姥对王熙凤产生出感激之情。使得刘姥姥对她感恩戴德,仿佛王熙凤对她有着天大的恩情。然而当俩人再次相见时,王熙凤就不再是当初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当时的刘姥姥已经用自己的能力与贾母拉近了关系,王熙凤自然是追捧贾母,起码的表面功夫一定要做好。于是王熙凤便显示出自己喜欢刘姥姥喜欢得不得了,还与刘姥姥玩耍:碧月早已捧过一个翡翠盘子来,里面养着各色折枝菊花,凤姐拣了一朵大红的簪在鬓上;因回头看见刘姥姥,忙笑道:“过来戴花儿。”一语未完,凤姐儿便拉过刘老老来,笑道:“让我来打扮你。”说着,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第四十回)这里的王熙凤首先是在给自己插花,只是由于在回头的时候无意间看见了刘姥姥,这才表现出亲热得拉过她,亲自给刘姥姥插花打扮,这就向众人表达出自己跟刘姥姥关系近,并且可以格外的“亲热”,而在这里也是起到捉弄了刘姥姥而取悦了贾母的作用使贾母笑得不得了。毕竟在贾府中,贾母才是地位最高的主人,聪明如王熙凤,一直都是做着讨好贾母的事情。但凡没有了贾母与刘姥姥的亲近态度,她是绝对不可能以自己的尊贵地位去做这些事,毕竟自己在贾府也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以自己的尊贵之躯给一个低贱的人插花,贬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说,还讨不到一点好处,如此会打算盘的王熙凤是不可能去做的。通过这两处的对比,刘姥姥最初进入贾府的时候,王熙凤表现出热情有度,在刘姥姥博得贾母欢心后,对刘姥姥又是极为“亲热”,从这两处极为明显的态度对比来看,她也算是中国版的变色龙了。
二、得体性与语境的关系
不管是从开始时所说的,亦或是前面以王熙凤为例子所分析的内容,我认为得体性与语境的关系都是非常紧密的,得体性需要靠语境来实现,语境对于得体性而言极其重要,人在说话时,只要考虑到语境这个重要的语素,才能实现语言的得体性。顺利的完成一个语言活动。
(一)得体性与语境的理论研究
关于得体性与语境的关系,各个相关研究者认为语境对于得体性非常重要,在王希杰的修辞论中明确提到了得体性,且把它定义为语言和语言环境相匹配,还把语境视为最高地位,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王希杰对于得体性与语境的看重,并且把得体性与语境的关系叙述的非常紧密。在王希杰眼里语言的得体性是需要依靠语境的,语境千变幻化,得体性的实现需要依借语境,只有符合语境,与语境相匹配,才能实现得体性。
在社会语言学当中也是特别重视语境的研究 ,相关研究结果大大得促进了言语方面的研究,让我们了解语言的本质,它将语境作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不断地发展中创立了有关语境的学说说明了语境的重要性,与语言方面的结合自然是语言的得体性,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因为场景的不同而变化叫语域,也就是语境,这种改变就是为了达到语言的得体性,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种不断变化着的因素时,也就是碰到不同的语境时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才能达到最终的得体性。
(二)以王熙凤为例看得体性与语境的关系
这次经过对《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在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得体性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分析,,我们很容易就能从中发现,王熙凤是非常有特点的人物,给人年代印象让人难以忘记,当然她的语言也是非常具有特点并且让人难以忘记,其所有语言都是无不具有得体性的。王熙凤实在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与不同的场景说不同的话,面对各种人或者各种情况,她都能把话说得极为漂亮得体。如此机灵聪明的人怪不得能在复杂的贾母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也可以看出语境对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初见刘姥姥时的那份高傲与有礼,王熙凤一边保持自己的贵族形象,一边对刘姥姥施以援手,语言迂回曲折令其对自己感恩戴德,且又在之后见面时所表现出来的。相比较黛玉,王熙凤就是毫不吝惜的夸赞,什么好词都用在了黛玉身上,夸了黛玉喜了贾母,一箭双雕之妙。又是凭着自己的能说会道把贾母头上的疤说得满满是福气得了贾母的欢喜,简直是令人大开眼界。还在尴尬的场合中利用巧词妙语解决宝钗黛三人的矛盾等。都无一不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巧言善辩,并且语言有理有据,让人难以挑出毛病。在古代这样的社会中,女子地位本来都比较低,而在贾府这样的贵族社会中,尊卑观念又是如此根深蒂固,而王熙凤的地位也是证明了她是真的有能力,语言交际也是强悍到一定地步。这恰恰也说明了得体性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得体性也是语言交流沟通过程中最终的目标与要求。而作为语言只有达到得体性才能够容易让人接受,并且有让人想要继续交流的想法,进而使双方在交际中能够成功得进行继续交流表达,这样的语言也是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
由此可见关于语境这一点,它对于语言的得体性来说是极其重要而不能够忽视掉的,即善于在不同语境下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在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况且时间、地点、话题等要素是会不断的变化,而说话人说话时必然是要根据它们进行选择不同的话语,使得语言与语境更好的相符合。语境的灵活多变也使得语言的灵活多变,中国语言文化向来博大精深,语言丰富而精彩,不同的语境有相适应的语言。因此王熙凤的语言达到了如此得体性,她也才能够顺利的周游于庞大的贾府中,也保持着如此的地位常年不变。王熙凤的所说语言都是有理有据,进退有度,极为得体,让人看来真是叹为观止,挑不出一点毛病来。让人不禁猜测到这是在人间修炼了多久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啊,当然这也是她在贾母面前受宠,且在贾府地位难以撼动的原因,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古代的女子,她算是与大多身处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更为先进,有着如此了得的能力。不管是与谁打交道都是那么游刃有余,其交际手段令人佩服,也不愧于在读者亦或是观众眼里留下来如此深的印象。
三、结语
世间上的事都是分阴阳的,正如中国阴阳之道一样,处于人世间,无论是做人处事,或是运营经济,抑或是民生政治方面都是需要讲究阴阳调和的。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中国的阴阳之道,他确实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不过通俗点讲,如很多人都有做饭的经历,火候大代表阳就过,食物就无法食用;火候小则代表阳虚,食物同样无法食用,把握好火候便恰到好处。农民关注天气,雨水少了,大地干旱,寸草不生,雨水多了,洪涝成灾,庄稼被淹,只有适当的才称之为甘霖,孕育庄稼的生长。成都潮湿的天气确实让人无法忍受,但是有火热的辣椒来调和来排祛湿气,正是阴阳调和之法的道理。
正如语言、语境、得体性三者而言,语言与语境即为一阴一阳,只有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依托,丝丝入扣,才能做到调和的最佳效果,即达到语言的得体性。也就是使语言沟通得以进行下去,从而实现交流的最佳目的。王熙凤就是做到了这一点,根据各自场景选择话语,不管多么难的场景,她都一一化解难题,为自己赢得利益,使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固若金汤,可谓是绝佳的交际能手。我们也不必做到像王熙凤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把语言能力发挥到极致,但是也不能是不分场合,说话颠三倒四,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亦无法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石华语言得体性研究[J],学位论文,2005,0401
[2]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9-153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95
[4]封宗信格莱斯原则四十年《外语教学》[J],2008年05期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商务印书馆,2004
[6]双建萍从红楼梦中王熙凤和平儿的言谈看语言表达的得体性[J],晋中学院学报,2010
[7]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们出版社,1979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9]王佳张红浅谈红楼梦第三回中得得体性原则文学评论
[10]王荔俪吉牧从现场语境的主观性因素看红楼言语的得体性[J],
[11]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2]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广东外语语文双月刊,20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