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背景下贵州省刺梨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盘州市为例(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2009年12月,xxx提议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与积极地互动。2014年8月,xxx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和市场需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突出生态优势,充分发挥乡村特色,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农旅融合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议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2016年xxx提出需拓展农业功能多样化,推进农业和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层次融合,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农家乐,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底蕴、地域特色、民族特有的特色旅游村镇,有序开发新农村休闲旅游产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按照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优势,培育核心产品,优化区域布局,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量体裁衣地开发各类物质和非物质物品。面对国家的重要战略需要,乡村产业融合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课题

截至2021年6月,盘州市刺梨种植面积达61万亩,覆盖17万户52万人,刺梨年产值达5亿元,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等多重效应。盘州市建立了232个生产基地,建设了20个集中连片的刺梨种植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县区中种植刺梨面积最多、产量最大、质量最优的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盘州刺梨每年可满足4.2亿人口维c需求。可见,盘州刺梨产业已然成为盘州市助推产业兴旺、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现阶段盘州刺梨产业提升质量和效率瓶颈亟待突破,刺梨种植主体分散,单一主体面积小,刺梨基地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并且大部分刺梨种植户在刺梨采摘后商品化包装的意识薄弱,刺梨基地整体经济效益低刺梨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品牌知名度低,严重影响盘州刺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当前盘州市刺梨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存在产业融合度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需要在刺梨种植园区建设基础设施,从而导致刺梨种植园区的生态遭到破坏。当前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站在农旅融合的视角去探究盘州刺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世纪30年代,国外的农业旅游初具雏形,许多国家依据本国国情,基于自身优势,依托本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发展农业旅游,其内容形式举不胜举,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的快节奏回归到大自然中。19世纪中期,人们愈发重视生态旅游,偏向绿色环保旅游,有关农旅融合的研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意大利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意大利在1865年成立“农业与旅游协会”,它提倡市民体验乡村生活,跟村民一起吃住一起劳作。近几年,为了促进意大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宣传以“有机”为主的旅游方式,在旅游休闲活动中,要严格遵循生态旅游的管理原则,尊重地方文化,维护当地生态的多样性。PaoloG(2010)认为在中西部地区的托斯卡纳区,很多农场都是经过严格的资格认证才能获得有机农场准入许可,其中1/4的农场以 “有机”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农场大部分都是采用天然环保的建材,他们的农业生产也是按照“有机”的标准进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有机农场,还能亲眼目睹有机产品的制作。

李晓红(2017)认为德国的农业旅游模式的典型代表为“生活生态型”。20世纪初期,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成为全球首个将公民农园纳入立法的国家。“市民农园”是指由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土地或都市郊区的农用地,将其分割成若干小片,出租给市民进行种植的小果菜园,承租的市民可自行栽种花卉、蔬菜、水果,既能满足租户对新鲜水果蔬菜的需求,又能感受到农耕的野趣,同时也能让租户体验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市民农园”1983年以后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农耕体验、健康饮食、休闲社交、优化生态环境和生态养老五大功能,“市民农园”逐渐担负起营造城市景观、美化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重任。

xx则发展以“农业节庆型”的农业旅游模式,将传统农耕文化、农业观光、风土人情等多种资源整合,主要利用传统节庆活动,促进当地的旅游与经济的发展,提高媒体、游客对当地的关注度。例如,旧金山的半月湾南瓜节,自1971年开始,每年都能吸引10多万名参观者,为当地创收大约1000万美元。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22年3月4日,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农旅融合”,共检索出876篇文献。从文献内容上看,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旅融合的研究多集中在农旅融合的内涵特征、农旅融合模式、农旅融合度评价以及农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分布、规划策划等方面。

1.关于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

朱为斌(2016)从价值链的视角,提出了三种农旅融合模式: 以提升农产品价值链为中心的融合模式,以提升旅游业的价值链为中心的融合模式,以农旅融合为中心的融合模式。廖杭萍(2019)在104等人根据当前我国农旅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农业科技型、旅游+生态观光型、旅游+乡村文化型、旅游+农事体验型四种模式,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杨歌谣(2019)基干旅游六要素“商、学、养、闲、情、奇”,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提出六大农旅融合模式以满足城市旅客的消费需求,包含:乡村景观道路模式、乡村民宿客栈模式、乡村农家饭店模式、农业观光旅游模式、旅游农产品模式和农业体验旅游模式。

2.关于农旅融合度的研究

田晓霞(2013)等通过构建产业融合度指标体系,利用Maple软件对新疆农旅融合发展进行预测,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2006年-2011年间新疆农业和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危浪(2020)从系统论角度,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农旅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构建农旅融合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结果显示,系统对市场需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扶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说明三者是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方世敏(2021)利用仁慈型DEA模型,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1年-2018年农旅融合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演化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旅融合效率从整体上分为递减(2011年-2014年)与递增(2015年-2018年)两个阶段;从空间上看,农旅融合效率分为高效率地区(望城区、岳阳市)、低效率地区(常德市、益阳市、荆州市)两种地区类型。徐廷蔓(2019)通过构建测量贵州农旅融合度指标体系与农旅融合协调度模型,利用2008年-2017年贵州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测算与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张莞(2019b)基于民族地区农旅融合背景,提出要将农业、乡村的等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发展以农文旅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融合模式。郑甘甜(2020)就当前中国农旅特色小镇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加快我国农旅特色小镇发展具有一定现实参考作用。邓瑞(2020)从了农业与旅游的角度提出了梯田景观规划的设计方案。贺丹(2021)以农旅融合为突破口,在产业布局、空间利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并从品牌形象、整合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优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推动自然景观元素的有机融合。

三、课题的目标和意义

农业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结合物,是一种以乡村风景为依托,以乡村为载体,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是基于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大载体。而贵州省刺梨产业迅速发展,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刺梨产业需要产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长,实现促进刺梨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来实现贵州省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由生产向生活转变,扩大生态功能,为促进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框架,加速农旅融合的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农旅融合视角下盘州刺梨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是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本文基于盘州刺梨产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刺梨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并根据产业当前的优缺点,有针对性的对产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优化措施和农旅融合发展实施意见,为农旅融合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助 力产业振兴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是可以为农旅融合发展基础理论提供一部分参考,开拓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加强产业融合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二是可以作为山区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盘州市作为传统工业县,当前正处于巩固攻坚脱贫成果的决胜阶段,盘州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具有极大的潜力,同时刺梨产业作为盘州市的特色产业,依托旅游业的成长态势助推农旅融合发展,可以为其他山区县域特色产业研究者提供参考

四、课题主要内容

盘州市刺梨产业与旅游业结合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它既能有效地调节当地的农业结构,又能推动农业的兴旺,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本文首先对从农旅融合的内涵出发,归纳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旅融合”模式,运用定性的方法,对盘州市的农旅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初步构建了盘州市刺梨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框架。一是全面分析盘州市刺梨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把握行业发展的状况,把握行业的优缺点,从外部环境中把握行业发展的机会和挑战;二是对盘州市刺梨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的抉择,对确定农旅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课题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2022.12.10-2022.12.20

2、收集、整理资料和数据,完成开题报告  2022.12.21-2023.3.4

3、分析资料,处理数据,撰写论文初稿,论文修改、定稿  2023.3.5-2023.5.15

4、评阅和答辩  2023.5.15-2023.5.20

5、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和总结,资料整理装订  2023.5.21-2023.6.1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xxx办公厅2014xxx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2014-08-09].

[2] 符海玲,李静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南特色热带水果品牌建设研究[J].品牌研究,2019(12) .

[3] 符海玲.海南热带水果种植观赏与茶乡生态旅游结合模型构建[J].福建茶叶,2018,40(09).

[4] 李红,雷经祥,章梦玮.霍山县建设康养小镇践行“两山理论”的案例研究[J].现代商业,2020(35) .

[5] 朱为斌. 产业价值链提升视角下的农旅融合路径与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6] 廖杭萍,孟铁鑫.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的模式[J].福建茶叶,2019,41(08):104.

[7] 杨歌谣.基于旅游六要素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9(17).

[8] 田晓霞,刘俊梅,闫敏.基于产业融合度的新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08).

[9] 危浪,桂学文.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0,50(19):261-268.

[10] 方世敏,李向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旅融合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其优化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1)

[11] 徐廷蔓. 产业融合视角下贵州农旅融合度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19.

[12] 张莞.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9.

[13] 郑甘甜,邢美华,王维薇.农旅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

[14] 邓瑞. 基于农旅融合的梯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0.

[15] 贺丹,刘娇娇.农旅融合视角下农业产业园区创新发展[J].核农学报,2021,35(04).

[16] 陈洁. 益阳市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14.

[17] 聂磊. 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18] 王艳蕊. 农旅融合导向下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0.

[19] 涂文学,黄其新.乡土为根 农旅融合 推动湖北乡村旅游更好发展[J].理论月刊,2017(12).

[20] 叶春近.新土地政策背景下农旅双链的发展模式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2) .

农旅融合背景下贵州省刺梨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盘州市为例(开题报告)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4年9月2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11179.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4年9月24日
Next 2024年9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