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

本文结合国内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结合案例分析,发现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为主,针对此分析了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经过调研和统计,结合咨询班主任和代课教师,均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问题、逆反问题、厌学问题、入学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存在消极情绪,其中部分问题消极情绪较严重,如一年级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通过小学生综合反馈问题回答发现,进一步说明关注小学生情绪变化的主要群体为学校,其中班主任最为关注小学生情绪。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尝试和发展阶段,尚没有形成专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针对此提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综合影响下,小学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重要性,及以家庭联合、学校为主和社会为辅的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情绪

前言

在经济压力持续递增的背景下,当代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根本的变化。现在青年夫妻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降低这种压力和为下一代提供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因此他们一般养1-2个孩子。这样小学生的成长备受家里长辈关注,家里长辈尽力满足孩子物质和精神需求。

小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发育期,心理承受压力非常脆弱。小学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激变时间,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如家庭父母离异或去世,老师批评或同学孤立,社会大事件地震、洪涝和火灾等发生,可使小学生产生抑郁、害怕、孤独、厌倦和逃避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不得到及时处理,小学生必表现出消极或偏激行为如逃避、叛逆和暴躁等,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育。针对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必要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义务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有效的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了解小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以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什么,才可有目的通过疏导和教育的方式消除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小学生健康成长。针对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笔者通过文献查阅、网络调研和走访方式,了解到目前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对其情绪变化关心不够,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小学生解决问题。如小学生成绩不好时,大多数家长主要采取批评的方法,这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容易降低。疏导小学生心理问题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如此的重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寻求正确方法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大部分学者认为学校是小学生的集合体,学校应该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辅助小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如中国新闻网(2012年1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刘蕾提议应将“性健康教育”列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针对此,本文将对小学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展开分析

本文对国内外对国内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为我国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一些参考。

1国内外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

1.1国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国外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早于国内。日本是最早关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国家,其主要标志是高道平三郎和松本孝次郎在1898年创立的《儿童研究》刊物。为了推动社会对小学生身心的关注,日本在1905年创立了《儿童研究会》和1949年专门设置了《中央青少年问题协会》。在二战后日本为了应对心理急剧变化的小学生,XX倡议学校重视增强小学生心理辅导。X也是较早关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国家,在1896年由威特默建立的第一家心理诊所的服务对象就是儿童,主要工作是研究和治疗学生在心理、行为和智力方面的缺陷。

国外不仅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关注的历史较久,在小学生心理问题关注上投入精力和经费均很大。X在每个学校均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辅导室,在条件较差的农村也不例外,也有心理问题咨询机构为小学生服务,且用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费上10亿元。X这些心理咨询或辅导室,辅导的内容也比较全面,包含开展心理讲座、系列心理测量、人际交往心理咨询、学习心理咨询、性别心理咨询等内容。X在为每个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其中小学专职咨询师和学生比例为1:500。国外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均对在小学生心理问题很关注,而且给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机会,并且有成功经验值得我国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学者借鉴。

1.2国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国内关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区域是我国的X地区。X地区最早开展的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并专门培养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如在1951年至1962年,X省给大专以上的教师或教育行政人员提供了赴美进修的机会,他们回台后有力的推动小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工作的开展。至今X小学心理辅导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内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相比X还是比较落后。

目前,内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开始上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中期我国一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工作,并通过调查发现了小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呼吁家、学校和社会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问题。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少数小学开始尝试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工作主要依靠热心此项工作的教师,通过讲座或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国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关注和大力倡导,我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发展、推进阶段,如建立专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或机构。综上所述,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起步晚、辅导人员不够专一和发展慢等劣势。

因此,国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结合当前状况,结合国外、X地区先进经验,有序高效的开展。

2案例分析

2.1案例分析方法

2.1.1随机抽样法

本次调查为了体现统计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每个班里同学填写调查内容是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的。调查时间是2019年2月30日,调查对象为方便抽取样本学生的**省**市**区某小学,然后从二、四、六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127人。其中,女生62人(51.1%),男生65人(48.9%)。二、四、六年级的人数分别为42(33.1%)、41(32.3%)、44(34.6%),年龄分布在7-12岁之间。

2.1.2方法

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小学生的情绪调查表来了解。本小学生调查表包含小学生的姓名、年龄、性别、年级和心理问题等内容,其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内容包含5项分别为:人际交往问题、逆反问题、厌学问题、入学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小学生综合反馈问题包含1项为:周围人关心,每项内容具体包含小问题详见下表1。每项问题回答包含4个分值,分值越高,积极情绪越高,其中分值大于3分为情绪良好。

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2.1.3统计处理

采用Excel2016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采用One-wayANOVA检验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城镇和农村小学生的孤独感和友谊质量差异性。统计值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

2.2结果

2.2.1小学生情绪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调查结果(见下表1),针对五个问题的25项内容回答,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对问题一内容1和内容2的回答,情绪评价分值显著低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其他问题三个年级学生的情绪评价分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情绪均偏向消极。通过综合问题反馈调查结果发现,小部分家长对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其中主要关注小学生情绪变化的是父母;学校对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较大,其中主要关注小学生情绪变化的是班主任,说明学校是关注小学生情绪变化的主体,家长应该增强小学生情绪变化的关注度(详见下表2)。针对此,小学生在人际交往、逆反、厌学、入学适应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均存在消极情绪,或存在可能的心理问题,学校和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表1不同年级小学生情绪调查结果表

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2.1.2各年级小学生情绪消极率特征分析

2.1.2.1各年级应对同一问题的情绪消极率特征分析

采用One-way检验了各年级小学生应对同一问题的情绪消极率,分析发现各年级小学生应对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问题四和问题五的消极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说明小学生应对同一问题不存在情绪变化差异性,即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致。

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2.1.2.2同年级小学生应对不同问题的情绪消极率特征分析

采用One-way检验了同年级小学生应对不同问题的情绪消极率,分析发现三个年级小学生应对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问题四和问题五的消极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说明小学生应对部分问题存在的消极情绪,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没有因年级的升高,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2.3小结

经过调研和统计,结合咨询班主任和代课教师,均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问题、逆反问题、厌学问题、入学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存在消极情绪,其中部分问题消极情绪较严重,如一年级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较严重。通过小学生综合反馈问题回答发现,关注小学生情绪变化的主要群体为学校,其中班主任最为关注小学生情绪。综上所述,消解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可以以学校为主体,但如何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得了解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和现状。

3讨论

通过文献调研和走访,发现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尝试阶段,尚没有普及,其中我国小学生情绪变化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9]。因此针对这三种因素,提出了以学校为主体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3.1校家联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存在着重要的联系[2-3]。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小学生健康的成长,因为他可以给不具备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的小学生,在生活自理和分辨事物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和正确的引导,如满足他们衣食住行需求,帮助他们分辨是非或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小学生也是与父母及其他长辈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段成长期,这个时期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他们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和成长。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人生塑造存在重要影响,家长的行为失当,就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如离异的家庭的小学生,最大的伤害就是缺少父母的共同关爱。有调查表明,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暴躁和孤立等行为,这种行为极不利于其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9]。针对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行为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存在重要的影响,说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孤独感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存在怎样的影响,以及会导致怎样的心理问题。

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小学生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其学习知识上,而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却很少关注[10]。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知识越来越重要,现在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学习越来越重视,都极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家长为孩子选择学习环境好和教师质量高的学校[11]。这种情况以前主要体现在城镇,而目前农村的家长也注重孩子的学习,竭尽全力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如通过关系或支付高额借读费让孩子去城里的小学读书,购买学区房办理城镇户口等。家长不论选择什么方式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都是把孩子的教育寄托在学校或老师身上。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的家长身上体现的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知识水平有限,对孩子的知识学习辅导能力不强,所以孩子的知识辅导主要交给学校老师或辅导机构[11]。但孩子能力培养不只需要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因此,能辅导或不能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3.1.2校家联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进行引导或错误行为进行约束。家长对孩子正确行为引导或错误行为约束,主要通过鼓励、交流、示范或讲解案例等方式,且成效很好。家长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进行鼓励有利于小学生提高自信心,如鼓励孩子与同伴共享如玩具、零食等和交流学习,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交流和示范方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主动处理自己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小学生勤学动脑和办事有主见习惯的培养[7]。家长对孩子错误行为的约束,如批评孩子生活中的过激行为如打闹、闯红灯、靠近水塘等,并结合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给孩子讲解生活中的潜在危险,有利于小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健康成长。家长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小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及时采用有效方法消解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避免害怕、郁闷和沉默等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情绪产生。

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若老师不给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情绪变化,家长就很难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且难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能采用鼓励、交流、示范和案例讲解等方式和老师一同消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学校主要通过定时请家长校访或老师家访,定期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参与的联谊活动等给家长反馈小学生在学校的情绪变化。但这些方法在消解小学生心理问题上并不是很有效,因为家长和老师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不够而方法失当。针对此,学校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邀请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并探讨小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3.2学校为主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2.1学校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能力的主要场所[10],在学校学习也是大多数孩子必然的人生经历。学校在帮助小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方面有很大的责任,他不仅要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在学校,校长和老师是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成长主要监护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存在直接影响,如果他们有不良行为表现将很不利于小学生心智健康发展。

目前,有许多报道,老师的不良行为给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或心灵创伤。近年来有多地发生幼儿园虐待学生时间,如中国新闻网(2017年4月20日)曝光北京某区大红门幼儿园有个别教师存在虐待学生事件,聊宅网(2017年1月4日)曝光郑州某区绿都城幼儿园存在老师殴打小学生事件,光明网(2018年7月17日)报道河北沙河某区大风车第一幼儿园有个别教师存在虐待儿童行为等。学校不只有虐童事件发生,还有可恶的性侵事件发生,如舜网(2014年7月18日)报道云南省某市的烂泥沟小学老师吴某对8位小学女生实施了性侵害,人民网(2014年4月24日)安徽频道的江淮传真社会法制报道河南桐柏县一名小学教师以“检查卫生”为由对5名一二年级小学女生进行了性侵害,人民网(2015年7月2日)报道了来自宁德一位家长的投诉,该家长投诉其女儿在黄柏小学就读期间多次遭受老师陈某猥亵。学校老师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如小学生在这些行为的威胁下,产生沉默、害怕、恍惚和厌学等行为,致使小学生情绪低落,并出现心理问题。

3.2.2学校环境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小学生的情绪变化主要体现在激变上,即偏激行为出现,如暴躁、沉默、打闹和排斥等,这种行为没被学校老师关注,长期存在偏激行为的小学生就会被同学或老师忽略或厌恶。在这方面,学校在主要开设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程以外,还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和劳动课等课程,帮助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校这些课程的开设,可激发和发现小学生的艺术才能,对小学生的良好的身心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彻底消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受到威胁的小学生的行为主要体现在沉默寡言、独自活动和厌学逃避等情况上,这是因其胆小害怕不敢与同学、家长和其他教师交流而导致的。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小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有助于小学生对拐骗、性侵和虐待行为的认知和回避,有利于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礼貌行为和主动行为等培养。针对此,为了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应该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老师应该增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小学应该请相关专家作防拐骗、防性侵、防伤害等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3.3社会为辅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3.1学校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除与家庭支持和学校教育有关外,还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因为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受到周围同伴影响。如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家庭条件好的小学生都去城里的小学读书,只有少部分家庭条件差的小学生仍然留在农村小学读书,导致村里的小学生越来越少。网易新闻(2018年8月11日)报道我国从1976年至2016年已有91.6万所小学消失,且大部分是农村小学。随着城镇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的数量变化,城镇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城镇小学生学习知识广、课外活动丰富和家长陪伴较多,所以在学习知识和认知事物方面较快,且容易与同伴找到共同语言或共同兴趣,很容易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减少孤独感。农村的小学生因接触的同学少,语言交流和兴趣分享均存在局限性,且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与他们接触,因此学习新知识和认知新事物速度很慢[14]。农村的小学生一当进入新环境也很难和同伴找到共同的语言和兴趣爱好,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而存在孤独感。这说明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存在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相关部门应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需求引起关注。

3.3.2社会为辅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社会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和学校教育小学生的措施进行监督。一般通过网络媒体监督学校和家庭教育小学生的行为和建立法律保障小学生权益。如家长和学校对小学生的虐待或性侵事件被网络媒体曝光,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群众舆论监督和法律措施有效的保护了未成年的身心健康和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权益需求,但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小学生主要处于学校,小学生主要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时间较多,因此社会只是呼吁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并不能更好的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应该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伸出援助之手,如开设专门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资助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老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会。在资助同时,社会有名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和企业应该呼吁自定相关法规保障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加强家长和老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

4总结

经过调研和统计,结合咨询班主任和代课教师,均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问题、逆反问题、厌学问题、入学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存在消极情绪,其中部分问题消极情绪较严重,如六年级小学生的逆反情绪和厌学情绪较严重。通过小学生综合反馈问题回答发现,关注小学生情绪变化的主要群体为学校,其中班主任最为关注小学生情绪。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尝试和发展阶段,尚没有形成专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针对此提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综合影响下,小学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重要性,及以家庭联合、学校为主和社会为辅的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17(4):5-8.

[2]马郑豫,苏志强,张大均.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征追踪观察.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705-1707.

[3]肖秀玲.关于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讨.教育管理(学周刊),2018,(31):

[4]仲妍.家校合作环境下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1):204.

[5]张连云.社会关系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007,(12):69-74.

[6]苏志强,张大均,刘培杰.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素质与压力认知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45-148.

[7]穆岩,苏彦捷.10~12岁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与社交策略.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24-29.

[8]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赵凌燕,许芳.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55-956.

[9]AsherSR,HymelS,RenshawPD.Lonelinessinchildhood.ChildDev,1984,55:1456-1464.

[10]田澜,曹祥勇,连昌庆.黄石市249名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20-721.

[11]许吉春.关于家校协同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课程教育研究,2014,(15):59.

[12]谢青萍,王诚.农村中小学生孤独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新余学院学报,2013,18(4):149-150.

[13]卜鹏翠.小学生孤独情绪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分析.陇东学院学报,2013,24(1):102-104.

[14]刘红,王洪礼.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44-47.

[15]高峰强,宫瑞莹,祁冬燕,王鹏.小学生羞怯与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心理研究,2011,4(1):69-7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516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5月20日
Next 2022年5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