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延期交付货款,或是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提前收取货款而从对方获得的信用。它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是一种“自然性融资”,具有隐匿、分散及非规范化的特点。
由于信贷市场不完善、投资低效率、信贷陷阱等现象的出现,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必然导致信贷配给的发生(StiglitzandWeiss,1981)。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比如货币紧缩、金融危机等),则会加剧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导致更严重的信贷配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作为银行借款之外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方式,对企业维持正常的投资水平和运转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据统计,在全球平均水平上,商业信用占到企业资产的15%左右(石晓军、张顺明,2010)。2000年X企业之间提供的商业信用将近1.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国一年内新发行的债券与股票价值的2.5倍,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1.5倍(Cheek.N.G.,SmithJ.K.,SmithR.L.,2009)。在英国,近年来企业间相互提供的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两倍,应收账款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站了很大的比重,大约达到总资产的30—35%(NicholasWilson,BarbaraSummers,2002)。而在金融体系尚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中国,企业使用的商业信用平均占到总资产的13%(GeandQiu,2007)。其中,我国上市企业应付账款的平均比重由2008年的9.70%上升为2006年的17.41%。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AllanH.Meltzer对商业信用与货币政策关系之间的的系统性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学者开始探讨商业信用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以此引发了人们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由此,本文将从企业应付账款层面上研究企业商业信用问题,了解商业信用的扩大对银行信贷造成的影响,并就商业信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
在世界经济史上,商业信用的出现先于银行信用,比较发达的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但是,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关于商业信用的研究起步较晚。
对于商业信用的系统性研究始于AllanH.Meltzer(1960),他指出:“当货币紧缩时,拥有较多现金余额的企业会延长其为客户所提供信用的偿付期限,而这种扩展的商业信用尤其受到那些遭受信贷配给企业的欢迎。”也就是说,当从银行获得的借款因货币紧缩而减少或需要支付更多利息时,企业就会转而求助于其供应商,需求导向促使企业间商业信用成为银行借款的一种重要的替代融资方式,这也意味着商业信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在紧缩货币政策时期,由于商业信用和存货的净存量大幅增加,现金余额充裕的大企业通过增加应收账款金额并延长应收账款支付的平均时长为较小规模的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从而抵消了紧缩政策对受信贷配给支持的小规模企业的影响。
自Meltzer(1960)之后,商业信用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2000年,Kohleretal.首先将这种由于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的替代而使货币政策失效的机制概括为“商业信用渠道”,并用英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了这一渠道。Kohleretal.发现,在货币紧缩时期,英国的上市公司给予非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和从供应商那里
获取的商业信用都会下降,但获取的商业信用下降得更多,因此,净商业信用在货币紧缩期也会下降。随后,Nielsen(2002)的研究表明小企业在货币紧缩期会增加其使用的商业信用,但与Meltzer的主张有所区别的是,Nielsen同时发现大企业也会增加商业信用的使用。
Mateutetal.(2006)在Kohleretal.(2000)和Nielsen(2002)的基础上,利用英国企业的数据得到两个结论:第一,在货币紧缩期,商业信用增加而银行贷款会减少,这为银行贷款渠道的存在提供了间
接的证据,并且可以看出商业信用有助于缓解货币紧缩的程度;第二,被银行用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措施如企业的规模、年龄、负债状况、偿付能力等,同样是供应商企业作为是否提供商业信用的依据。
ChoiandKim(2003)研究了企业商业信用对宏观金融冲击的反应,得出应付账款相对于资产会随利率的上升而显著增加,从而支持商业信用是银行贷款替代融资的结论。应收增加大于应付,净商业
信用下降。没有证据显示大企业与小企业有显著差别。ChoiandKim(2003)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商业信用的交易动机与资产管理动机后,企业应收与应付的商业信用在货币紧缩期都会增加,意味着商业信
用能够帮助企业吸收信贷紧缩带来的影响。
Wilsonetal.(2004)将企业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类,研究发现,当利率上升时,大型企业会提供给顾客更多的商业信用,也会要求其供应商给予更多的商业信用,其中应付商业信用的增加超过应收的商业信用,从而净商业信用在货币紧缩期也会增加。对于中型企业,当利率上升时,应收的商业信用显著增加,而应付的商业信用则下降。小型企业的情况与大型企业相似,应收与应付的商业信用在货币紧缩期都会增加。中国方面,石晓军和李杰(2009)也发现了在中国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
三、数据与研究设计与处理
(一)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不均衡的现状分析
应付账款按期偿付比例过低以2003年制造业中的任意12家上市公司为例见下表,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较长,12家上市公司预计一年内可收回的账款平均仅占应收账款总额的68.02%大量的呆账、坏账势必形成。企业的应收账款属强制披露,对于未予强制披露的应付账款,能自愿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为数极少。有下表可知从已公开的任意12家上市公司中的4家数据表明,预计一年内将行偿付的比例平均仅为其应付账款总额的79.7%。
(三)数据分析
未清应付账款占用时间与未清应收账款占用时间对比分析以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为例,进一步分析企业未清应付账款占用人数与未清应收账款占用人数情况见,因部分上市公司的数据欠缺,故仅保留数据较全的上市公司。
任意12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账龄情况
公司未清应收账款占用人数(=365人/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示在每个经营周期内自出售存货至相应账款收回的期间长度;公司未清应付账款占用人数(=365人/应付账款周转率)表示在每个经营周期内自赊购存货至向供应商支付现金的期间长度(斯蒂克尼等,2004)
计算公式:应付账款周转率=赊购额/平均应付账款
采购额=商品销售成木十期末存货一期初存货
以上分析企业的应付账款偿还不佳,导致相关企业应收账款清偿不及时,该相关企业也无法及时清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环环相扣,债务如同滚雪球般大量堆积,每个企业都可能是这条债务锁链上的一环,一旦某一链条断裂,势必危及其它的企业,从而引发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信用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偏好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会一步步走向萎缩。
另外,应付账款一般不应高于存货。这样应付账款的归还才能得到保障,但是从我们对这1092家上市公司的统计泉示,应付账款金额超过存货的上市公司比例高达。从而泉示我国大量的上市公司的还款是没有足够保障的。
(三)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商业信用渐趋萎缩
假定目前市场上仅有A、B两家企业,两者都偏好于获取应付账款。若其应付账款>应收;其两者相等,则只能获得1个单位的效用;若应付小于应收,只能获得一2个单位的效用。因市场上仅有A、B两家公司,当A公司确定他的策略时,B公司只能是一种互补的选择,反之亦然,否则两公司的收益都为0,
设立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约束个体利益,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持整个经济乃至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以制度强制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文化为导向诱导人们遵守规范。具体应做到:方案一:
方案二:(1)XX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昔理个人、企业信用问题;建立相应的激励惩罚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鼓励减信经营,给予减实守信经营的企业在市场准入、银行信贷等方面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加大不减信经营企业的机会成木,变有限博奕为无限博奕,使不减信经营的企业被踢出局。证监会监昔中应强制企业披露应付账款的账龄。即将颁布的新《破产法》中应明确赋予债权人合理的权限。
(2)企业应保持应收、应付账款的均衡,严格自律,减信经营。倘若每个企业都希望尽可能地利用无成木的资金,每个企业都会陷入“三角债”中无法自拔。这就如同囚陡的困境,其结果使得每个企业都无法分享企业之间的减信经营带来的利益,导致整个市场无序经营。良好的经营秩序应是保持应收账款占用率与应付账款占用率基木一致,也即是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基木平衡,这样整个社会的资产与负债也基木均衡,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3>诚信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诚信曾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样一个体制转轨时期,各种思潮泛滥,良锈参差不齐,城信也迷失了方向,如何将城信作为一种资源引入我国经济生活中,使其也能分享到利润所得,引导其合理流动,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应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话题。
总之,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卜的商业信用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文化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是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丽明.我国贴现与再贴现业务的发展及特点[J].广西金融研究.2005(04)
[2]杨大楷,叶小莲,杨晔.中国再贴现政策研究[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02)
[3]邓智毅.发展我国贴现市场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2005(09)
[4]王芳.我国商业票据的发展与再贴现政策效应[J].武汉金融.2009(09)
[5]李丞北,王辉.再贴现政策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9(03)
[6]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深化的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06(04)
[7]信用货币制度下的通货稳定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6(04)
[8]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9]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10]潘琪:《X破产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