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线条作为绘画的基本手段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牢固的根植在中国人对审美的观念之中,成为中国绘画语言的主要元素,经过两汉的长期发展演变到魏晋以后,线条逐渐成了中国绘画中的主要形式语言,同时也体现着当时的审美时尚。其中唐墓壁画的时代跨越是很大的,经历了初、盛、中、晚四个不同时期,墓室壁画的线条形式也是包罗万象。中国绘画中主要的审美和表现形式是线条,而在唐墓壁画中更是表现的很成熟,用线条构成的人物形态变化也反映出了当时关于线条运用的审美形态。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唐墓壁画从线条来讲勾勒熟练、技法脱俗、线条流畅飘扬,形式素雅、圆润,有独特的壁画风格,这种线条形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也是我们所要延续的。
关键词:唐墓壁画、线条;审美造型
一、以线为美的唐墓壁画
(一)石棺线刻
据有关书籍和图文记载,1971年发掘于陕西咸阳,乾县的章怀太子李贤之墓的石棺线刻内容和形式很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陵陪葬墓石刻线画的画面中,动物和植物也占有较大的比重,飞龙、舞凤、天马、麒麟、狮子、鸵鸟、鸳鸯、仙鹤、异兽及各式花鸟都是相当醒目的”[1],人物线刻是用白描的手法。章怀太子墓的石棺线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减地线刻,另一种是线刻。减地线刻被称作是“剔底线刻”,是沿花纹的外轮廓把石面表层剔去,让花纹部分凸起,内轮廓用阴刻线条。石刻线画大多采用的是细线的阴刻方法,直接以刀阴来刻出线纹,没有减地线刻的繁复,但对于线刻的要求也是极高的。“石椁上的图案分为内外两侧,如李寿墓石椁内侧为伎乐侍女星象等,外侧为四神武卫文武侍从骑龙仙人等”[2]
因为当时现实条件制约和环境的影响,石棺线刻内容及形式都是很难完好展示在我们眼前,我们只能在相关书籍中查看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拓制出的成品图片(图1)。从章怀太子墓拓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石刻线画线条纹理流畅柔和,线条粗细变化也是极小的,具有刚劲、明快、流畅的特点,达到了神随线型,以线造型,形随造型的艺术效果。“以线条为主的就是乾陵陪葬墓石刻线画。其表现手法与传统中国画的白描手法极为相似,但它是以素净的线条构架画面,用线条造型描绘雕刻作品。石刻线画以石料为载体,以刀代笔,用线作画故带有绘画和雕塑的双重性质。”[3]
从这些石棺线刻上,我们可以看到线条在绘画中的独特美感,古代画师在绘画技法上也是很难超越的,对于石棺线刻线条的要求不单单是技法上的,还有素材和内容的表达上要求都是及其高的。唐墓壁画棺椁线刻能称之为线刻之最。
(二)墓壁绘画人物、场景、藻井
“陕西地区发现隋唐墓葬多达800余处,西安附近最多,已发掘数量多达3000余座纪年墓200余座。”[4]唐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场景、山水、花鸟、星宿等,而展现人物的画面却是极多的,有叙事、记录墓主人生前生活,展现了墓主人生平地位的重要标志。“昭陵陪葬墓的壁画,在线描技法上,有继承,有发展,又有创新。杨温墓的群侍图,是继承了东晋顾恺之如春蚕吐丝、细劲流畅、圆柔连绵的线描笔法。新城公主等墓壁画,又展现出唐阎立本派“曲铁盘丝”的劲健有力的线描特征。长乐公主墓,却是把刚健而富于弹性的铁线描和细柔飘逸的游丝描交替使用,使其各得其所,恰到好处。”[5]
唐代的绘画线描将南北朝的绘画技法继承了,还将线条的柔美和钢挺在意境里面加以发展,让绘画更加的有韵味,随即也有了新的线描样式。“绘制风格与宫廷工笔画风一致。线条空灵明快、形象生动、运笔奔放、设色简淡、形神兼备,有生活情趣,注意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6]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部分的李寿墓壁画,其中的人物壁画在线的展现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的五官和双手处理有粗细变化以外,整体都是用铁线描来勾勒的。线的潇洒粗放,刚柔都透露着画师的性格情感和对于审美上的追求。
唐墓壁画中有关场景画面也是很丰富的,出行的有,狩猎出行、打马球、出行仪仗、门庭仪卫。内宅侍奉的有,侍女和内侍、屏风、乐舞图像等,可以说是几乎包罗了贵族生活的所有场景。“目前狩猎出行、打马球、客使等图像仅分别见于李寿墓、章怀太子墓、韦浩墓、节愍太子墓,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具有偶然性的图像”。[7]打马球(图2)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马的形态上线条是圆润、
流畅的,对于马身形的线条勾勒很是随意,但又不缺特点。奔跑中的马形态会比较夸张,但却很自然,可以看出画师在展现线条技法上的高超手笔。风中飘荡的旗帜、马背上的人物,线条都是干脆利落,将动态的人用不同走势的线条和样式展现的恰到好处。场景中的线条一般表现的比较粗矿,形态展现也是比较突出的,所以线条的走势和表达就比较简单明了,不被场景中其他部分所淹没还能看到线条美。
唐代的装饰图案纹样极多,石窟壁画展现更是五花八门。初唐时期藻井图案样式是井心相交而尾部的款式较大,井心团的形象使其重点。莲花飞天藻井在线条上也是展现的行云流水,卷曲的莲瓣,卷云纹环绕莲心绘制成的大莲花,持花的飞天绕着莲花飞旋,可以看出线条的简洁流畅,画面效果表达舒展。盛唐藻井图案视觉上有了一种纵深感,井心边纹与井心相呼应,形成了线条韵律和节奏感较强的藻井图,团花纹藻井最具代表性。中唐时期在图案和纹样上显著差异呈现了弃繁从简,变浓艳为雅致,方井的纹饰是由八朵茶花连在一起的,其中心是镂空的石榴纹样。线条造型饱满,茶花的线条细腻顺畅,使整体画面更富有层次感。
晚唐时期的藻井,这一时期因为安史之乱发生唐朝政治的改变,墓室藻井渐渐减少或省略掉了,井心纹样变成了祥禽瑞兽为主画面线条和图案不如盛唐时期的丰富华丽,边样纹饰的简易化和程式化使图案缺少生气,线条形式和表达手法也是简单明了。
二、不同时期唐墓壁画的线条形式
(一)初唐时期的线型结构与特色
高祖至高宗时期,大概在(618-712)年间,初唐人物画是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的传统上发展起来的。“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是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壁画墓。”[8]其人物造型和画法都很完好,人物是长椭圆头,鼻长嘴小,人物线条粗细均匀,比较注重轮廓线的勾勒,衣服纹理较少,线条却是轻淡简洁且细秀。初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墓李寿墓,修建于贞观五年(631),壁画不同场景中的仪卫、武士、内侍、人物一般头部比较大,面颊圆融,人物的比例一般是五个半头高,身材较为短小,其线条形式粗细均匀,行笔凝重细劲,服饰衣褶适中。与隋代山东嘉祥开皇四年出土的徐敏行墓比较,人物的造型稍显呆板,线条也较粗放,衣褶少,主要是以勾勒为主,行笔流畅,富有内敛之气,用铁线描笔法。
“显庆三年(658)执失奉节墓其北壁的一幅舞女图。”[9]线条又是一种简洁而粗放的画法,人物造型是舒展的舞蹈动作,身材舒展有变化,七头高的比例,线条也有明显的变化,行笔速度快,运笔粗狂豪放,轻松自然带有速写的感觉,与李寿墓完全不同的线型表现风格与形式。房陵公主墓是座陪葬墓,其中侍女的造型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比例加长到了七头半高,身材也渐显丰盈,高大而健硕,线条也有了粗细变化,行笔有力,伟岸的高大形象,使壁画整体有一种刚健沉稳之气,有了一种阳刚美。从风格来看,铁线描风格是相对比较严谨,有一种工细的审美风格。
从上面的不同线型形式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唐一方面承袭了汉魏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并存格局,带有明显的新旧转换的痕迹。另一方面唐代封建帝国的形成,社会统一带来的繁荣,统治阶级的推行影响着士人审美和文化心态,使一些审美情趣悄然发生,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恢复与共创,交合与共荣的格局。
(二)盛唐时期的线型结构与特色
“盛唐风格实际上并不能被限制在玄宗时期,这种风格的典型作品在中宗和睿宗时期就已经出现,如景龙二年(708年)韦洞墓景云元年(710年)万泉县主薛氏墓景云元年(710年)节愍太子墓等,从这几座墓壁画中可以看到长安主流风格已经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盛唐风格。”[10]这个时期的构图基本不再是延续李寿墓分栏构图的方式,多的是沿袭了长乐公主墓壁画布局和结构。新城长公主墓,人物身材修长,线条粗细均匀,行笔稳健爽利,衣纹洗练。墓室壁画主要是以宫女和侍女为主的,总体的风格也与隋代有了不同,进入了大唐的体系风格,但因这个时期画工不同派系的风格相互影响、交流,所以说基本上还是个多元并存时期。这一时期的壁画线条变得逐渐舒展粗壮了,整体的风格是由铁线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兰叶描的形式特征,使整体的风格显得自由而率真。与李寿墓墓壁画中的线条形式相比较,其线条形式去掉了细腻矜持和严谨的画面感觉,却呈现出了一种自由大度的随意性,线条的奔放粗壮的形式,也显示出了画家当时的心态,将唐人开放,自由的审美情怀也体现的恰到好处。
墓室壁画线条形式从人物的造型上来看,其总体风格与隋代拉开了距离,基本上进入了唐代风格的体系中,人物的线条造型逐渐变得舒展自由。新城公主墓里面的侍女主要是以组合的形式,侍女的形象面颊丰圆,人物的形象也逐渐变得高大,没有了隋代时期人物头大身细的特点,故而显得稳健端庄了许多。还有另一组人物,其身材修长,婀娜多姿,墨色比较轻,使画面显得稳健端庄,美而不妖,这也刚好显示出了画工绘画随意率性的性情。相比之下,章怀太子墓(711年),(图3)中的壁画人物又是另外一种特征,其身材高大,饱满敦实,人物比例为五个或五个半头高,侍女身形肥大,自然的仪态,较为有明显变化的粗细线条,恰到好处的衣纹疏密,爽快的行笔。“李宪墓(742年)是盛唐时期规格比较高的墓室。”[11]壁画宫女的体态肥硕,面庞丰润,所着的裙装普遍都较为肥大,人物的比例显得较高,李寿墓应该就是盛唐风格的典型。其墓室中的“兰叶描”是属于吴道子的“莼菜条”的线描,表明了兰叶描已经成为了盛唐人物画中一个重要的艺术风格。
虽然说各种画风在这里整合了,但人物所赋予人情味及亲切感,以及力求多姿多彩展现人物的自然形态,这种唐代主流风格已经是难以逆转的。唐代盛期,政治统一,南北文化也是恰好的融合在艺术中集中的表现,当时全国的优秀画师都集中在长安,同台献艺,互相影响,相互提高,渐渐的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风格的主流。在线条上的运用和展现也是更好的反映出了画工开始关注现实生活,比较贴合生活实际,表现了整个社会对于人的关注,绘画形式上对于人物塑造的关注。
(三)中唐时期的线型结构与特色
中唐大概在(762-827)年间。“京畿规制时期,墓葬结构简化,壁画的面积也明显有了减小,”[12]其中宝应元(762年)的高力士墓壁画的保存就比较差,而且制作也略显粗糙。墓壁中存有以墨勾绘的人物场景。人物的面部线条勾画的较为丰腴清秀,圆领长袍,其线条也是简单洒脱,墨色浓淡顺畅,将人物动态刻画的自然飘逸。九二年被发掘的长安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中的一幅《宴饮图》,其中线描展现的自由奔放,还带有速写的随意。人物的比例大概在五个半头高,头部显得较大,仕女的脸庞描绘的较为丰腴圆润,动态自然大方,体态稍显肥胖。典型的兰叶描,线条的粗细变化显著,浓淡有变化,衣纹简略圆润流畅,有飘逸感。“兴元元年(784年)唐安公主墓壁画。”[13]人物比例大概在六个或六个半头高,脸颊丰满,侍女的腰腹比较肥大,姿态慵懒,衣袖比起初盛唐时期较为宽大。人物画的线条粗细明显有了变化,行笔也是转折灵活,带有丰富的顿挫笔势,衣褶纹理更是穿插自然,富有飘动感。
从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唐时期的壁画形式由于历史时代的转变,人物的线条描绘形式上变化较大的事体态的丰腴,形体线条圆润了不少,人物的比例也较之前的较为高大了,线条还是兰叶描,用笔流畅,形态自然,衣纹变化飘逸了许多。由于壁画的面积变少,所以场景画面变少,线条形式和变化都是在侍者人物的描绘上展现的。
(四)晚唐时期的线型结构与特色
晚唐时期的墓室壁画考古资料比较有限,所以参照前面时期的发现和与这一期的壁画的对比,得出晚唐时期壁画的线型结构。“咸通五年(864年)杨玄略墓,墓壁存有文史图,文史所佩戴的幞头与以前的已经有所不同了,脑后二脚为圆片形平举硬脚,这种风格形式多出现于五代和北宋,由此可知这种形制的幞头在晚唐时期已经出现。”[14](图4)这一时期的人物比例约有六个半人头高,其线条的粗细变化微妙,行笔灵动,线条墨色轻淡。侍女的发式蓬松,鬓发宽博,人物体型丰腴,神情略显慵懒,袖衫宽大,是典型的晚唐风格。
乾县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靖陵墓中残存的步行仪卫,这个壁画墓室中的人物身材比例比较适中,六个头高,墨线的粗细变化不大,行笔较为稳健,人物的轮廓线是用较粗的白粉线所勾勒的,有的地方再用墨色的线来复醒,生肖衣袍用了墨线和赭红线勾描,赭红线比较宽厚且有粗细变化。晚唐时期的墓室壁画较少,线型结构的变化多为均匀细秀,行笔灵活,转折有致,衣纹穿插组合自然,人物形态自然舒适。
(五)不同时期唐墓壁画线条的演变
初唐时期的线条是铁线描的线型形式,线条形式沉稳均匀,线条的展现精细而富有韧性,实有秀而不弱,刚而不野之画风。盛唐时期的线条加以改进了兰叶描的形式,线条粗细均匀,行笔稳健,整体的风格也是率真自由,呈现出一种线条笔势自由大度的随意性,注重了人物表情的描绘形式。中唐时期的线条形式粗细变化较为显著,行笔更加的随意和流畅,在人物体型上也有了当时的实际,体态丰腴,姿态慵懒,对于衣服纹理的线条变化穿插也是描绘的飘逸舒畅。晚唐时期线条形式请柔软绵,加了不同颜色的线描,转折有致,人物描绘行笔灵活生动,线型捎带随意粗率。
三、唐墓壁画线条艺术对中国写意画的影响
线条是一幅绘画的基础和重点,而写意画却是将线和面完美结合表达的画作。中国写意画有山水写意,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其形式和绘画技法都是离不开线条的,对于线条的质量要求也是较高的。“吴道子在绘画艺术语言上的主要成就,进一步发掘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要元素—线条的艺术表现力。”[15]他早年的绘画线条行笔差细,有些属于六朝的绘画风格,因为绘画天赋好,又勤奋好学,所以在艺术中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后来的绘画风格都是用笔磊落干脆,线条粗细变化有起伏与转折,绘画用笔也是有轻重提按,画面整体展现抑扬顿挫,迅速果断的效果。这种线条形式更加富有表现力,掌握运用的难度也较大。而吴道子也是中国写意画的领袖人物,从认识和学习吴道子的写意绘画形式中,不同的线型结构,笔法走势,线条粗细变化等手法上可以看出墓室壁画对中国写意画的深远影响。
四、结论
唐墓壁画的影响力到现在还在发掘与认知中,而线条的形式更是我们在绘画技法上所不可或缺的,从不同时期的唐墓壁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不一样的线型变化和绘画技法,从中学到更多在绘画中关于线条运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樊英峰王双怀.线条艺术的遗产:唐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画[M].文物出版社,2013:18.
[2]程义.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
[3]樊英峰王双怀.线条艺术的遗产:唐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画[M].文物出版社,2013:19.
[4]姜捷.陕西隋唐考古述要[J].考古与文物,1998(5):44
[5]昭陵唐墓壁画[J].昭陵博物馆出版,2006:28.
[6]刘青砚.建筑壁画[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5.
[7]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67-270.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10:4-40.
[9]贺梓城.唐墓壁画[J].文物,1959,8:31-33
[10]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73.
[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J].科学出版社,2005:70-83
[12]汪小洋.中国墓室绘画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148
[13]赵安利,马咏钟。西安王家坟唐安公主墓壁画[J].文博,2010,2.
[14]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304
[15]袁有根.吴道子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02:20-2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