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宫廷建筑不同于普通民居,它所代表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满足遮风挡雨的居住功能,它更多的是王权的象征,是统治者统治意志的外在体现。本文通过对北方宫廷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北京故宫的探讨,来具体阐释等级制度在北方宫廷建筑中的体现。其中对等级制度的内涵以及北京故宫建筑中的布局、结构、装饰、色彩和方位等进行具描述,从而来论证其涵盖的内在关系,同时得出等级制度对北方宫廷建筑的影响:让等级文化的烙印深深刻画在建筑中,是的建筑充满个性化的人文精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方宫廷建筑的发展,使得建筑的发展没有展现出大的突破。
关键词:等级制度;北方;宫廷建筑;体现
一、引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其社会发展的外在形式包含制度、风俗、礼仪等等均需要以一定的媒介表现出来,就如同一个人需要以穿不同款式及色彩的衣服来表现其自己本身的性别特征及性格特点。那么,中国几千年的等级制度除了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建筑领域同样如影随形。在周代,建筑就已经纳入了“礼”中,并且作为封建礼制重要的组成部分。[1]上至宫廷建筑,下至普通民居,都表现出极大的等级性。无论是在宫廷建筑的选址还是修建,甚至只是简简单单的在一砖一瓦的选择上都严格遵循着等级制度里的种种规则。在中国北方的宫廷建筑中,北京故宫的建筑规模和建筑体系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作为清朝都城,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终结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建筑势必会集结历朝历代建筑的精华所在,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并且此时的等级制度也已达到顶峰,因此研究位居北方的北京故宫对研究中国等级制度的影响更具有说服力和准确性,因而以北京故宫为例。
二、中国北方宫廷建筑中的等级制度
中国按照气候以及文化等相关因素将中国划分为南北,而由于气候及文化又造就了建筑的差异性,南北地区的建筑差异显而易见。巍峨雄伟的北方建筑相比较于南方含蓄秀气的建筑确实有所不同,而在北方宫廷建筑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就是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朝帝都,它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理念都是集中国建筑之大成所在,它的修建风格所具备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王权政治,也体现了封建等级礼制,而且是北方宫廷建筑里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宫廷建筑。
(一)中国北方宫廷建筑物的代表—故宫
北京故宫是现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且规模较大的大型宫廷古建筑之一,不仅仅是对于中国,在人类世界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它的影响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单单通过其每年数以千万计的世界游客浏览量就能看出来,更别说还有每年故宫博物院所展览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吸引着世界人的目光。现存的古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依旧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见证着明清王朝的兴衰,也,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一直观望着中国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迈进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
旧时的北京故宫又称之为紫禁城,并不叫故宫,其本意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于星宿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史里强调“天人合一”,他们认为天地人之间会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在建筑物的命名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紫禁城的命名中的“紫”就来源于中星宿中的紫薇垣,由于它处在恒星的中心,而且古人认为这就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那么天地人相对应,这对应人间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象征天上人间最高统治者相互对应的关系。而所谓的“禁”就是象征皇家禁地的意思,不允许平民百姓随便进入的意思。这个相较于“紫”容易理解的多,因为历朝历代修建的大型宫殿建筑都是为满足统治者的居住,从而对于安全守备也是比较严格的,一般是不允许平民进入的,一方面是为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着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皇家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遭到暗杀等行为的发生,从而造成政局的混乱。在历史上这种刺杀皇帝的行为并不在少数,如历史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一直相传至今。时至今日,故宫才是人们经常提起的名字,已经不再称其为紫禁城。
明清2朝里,前前后后在北京紫禁城居住生活的就有24位皇帝之多,可以说这里见证了中国明清两朝的沧桑巨变和重大变革。它不仅仅是皇家成员居住办公的地方,同时也承载着这个朝代的命运沉浮,一同扮演着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枢纽的几重角色。北京市里的整体布局架构就是围绕着故宫为中轴线,以此展开修建布局。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拥有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宫殿七十多座,大大小小的房屋大概九千余间,是现今为止在世界上保存规模最大且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代建筑物之一。[2]
北京故宫的修建最早要追溯到公元1406年,是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开始着手修建,历时14年修建完成[3],目前现存的北京故宫是在明朝修建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完善的,大体布局是相同的,后者以前朝的宫殿为基础修建而成。
原本北京是明朝燕王朱棣的封地,在1399年的时候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即就是由于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引起诸侯王的不满,燕王朱棣便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为由(即为清君侧),起义并于1402年攻占南京,自立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为了加强对北方蒙古族的军事抵御,遂又于1421年将国都从南京迁移到了北京,即常说的顺天府,也称之为京师。北京故宫的建筑面积经过测量计算为15.5万平方米,是一个形似长方形的框架,南北的长度为961米,东西的宽度是753米,整体结构相对较为规整。米,东西宽度为753米,其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5万平方米。
在故宫中,明清两朝众多活动均在这里发生发展,见证了朝野争斗以及改朝换代。在这里,有王权更替,也有君死朝亡,还有家长里短,它独特的建筑功能和象征意义早已决定它不能如同简单民居那样只是起到遮蔽风雨的作用。自1410年修建竣工,1421年明成祖迁都于此,此后的时间里这座宫殿也经历了大火焚毁部分宫殿以及战乱破坏的情况,特别严重的就是在李自成起义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后又在石河口兵败,西撤之时烧毁了紫禁城大部分的宫殿。[4]这一次但还好只是部分宫殿遭到大火的破坏,在经过复建之后基本已无大碍。在明朝,皇帝基本就寝的地方都在乾清宫,不仅仅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也是重要政治事务处理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接见重要大臣也放在这里。清朝时,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也居住及处理政务的地方放在了乾清宫,发生改变的是雍正皇帝时期,开始将处理朝政和居住地搬到了养心殿,此后皇帝都在这里,直到民国时期宣统帝皇帝溥仪被逼退位,离开紫禁城。民国时期,称得上是紫禁城宫殿建筑群以及相关文物破坏较为严重的时期了,也是在这个时候紫禁城改名为故宫,并且在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由于清王朝统治的结束,中国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此时的故宫建筑相较于之前的时期,破坏的程度以及数目都达到了顶峰时期,大量宫殿出现倒塌,文物被毁的状况屡见不鲜。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过将故宫中的相关文物进行转移,从而避免珍贵文物遭到战火的破坏和帝国主义的掠夺。
当下,故宫经过不断的修缮,已经陆续对外开放,其所具有的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不容小觑的。经过近些年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故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越发重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改善,避免其再受到外界的伤害,为保护其完整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单单只是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是行动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二)等级制度的内涵
等级制度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划分社会集团的制度[5]。无论是西方的骑士制度,还是东方的分封制度,都是统治者们依据一定的社会标准从而将社会的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可能是由于血缘关系,也有可能是金钱的多少,还有可能是军功的大小。几者都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整个社会中的人群依据财富或者血缘关系的亲疏,亦或者宗教地位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实现各自的统治目的。但在这里主要说明的是中国等级制度的内涵,并以此内涵来探讨其在宫廷建筑中的体现和对宫廷建筑的影响。
中国社会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就是等级制度划分的一种外在形式的表现。[6]通过对不同社会集团的划分,从而来让掌握这个社会统治权的利益集团能够一直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使得自己的统治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同时,通过对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对社会进行相应的权力划分,从而达到皇家权利世袭的稳定,进而达到社会秩序的平稳。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之久,通过儒家理论来不断地约束每个人的行为,从而使得人的行为合乎规范。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中的常说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就是统治者通过一定的思想理论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统治者的统治能够永久存在。社会的发展是需要思想的洗涤,特别是在古代那种信息传播相较于今天并不那么快速迅捷的情况下进行对民众的控制,从而达到统治者要想获得统治的长治久安的局面,就需要在思想领域进行不断的强化控制。在这种等级森严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之下,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显现的尤为明显。正是这样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让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
(三)北京故宫建筑中的等级制度
宫廷建筑作为统治者居住及办公的地方,已不仅仅是承担居住和办公的职能,它还具有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已不仅仅是明清两朝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更是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象征,以及统治者统治意志和理念的象征。故宫从它曾经的命名以及整个结构选址,以及建筑布局都弥漫着等级礼制的味道。几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房屋建筑上都会有明确的规定以及要求,天子和诸侯,再到平民,建筑房屋的大小,木材的使用,甚至颜色的使用以及结构布局都有很大的区别,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来凸显社会的等级性。
故宫在整体布局上采用的是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式布局,这一布局即体现封建时代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同时也反应其一切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整体中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称排列的南北中轴线,贯穿于整个城市的布局构造之中,让整个城市结构上极具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对称特色。在城墙四角高高耸立着4座角楼,按“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制布局,分为外朝与内廷两部分,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充分体现了王权至上的原则。通过这种严格的布局方式既可以达到统治者震慑天下目的,同时在建筑方面也体现了对称之美的艺术高度,从而达到思想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古代人以南为尊,而将北视为失败之意,因此在宫殿和庙宇修建过程中均已坐北朝南为格局走向,在故宫宫院的主体建筑均为坐北朝南。
三、等级制度在故宫中的体现
(一)布局
建筑布局称得上是一个建筑的灵魂所在,最能体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以及想要传达的意思。故宫的布局,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体现着等级思想,将统治者内化的统治理念贯穿于其中。
北京故宫位于整个北京市的核心位置,一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建筑,并且左右的建筑非常对称,其实存在些许未在中轴线上的,也会分布于两侧。它整体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来具体对于不同功能的宫殿进行布局划分,充分体现出皇家建筑的宫殿划分规则,区别于普通民居。如今中山公园的位置则是之前进行祭祀天神所在的太庙,位于整个建筑的右前方,正前方则是群臣面见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北京故宫的背面是有名的万岁山,南面是缓缓流淌的金水河,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宫殿修建中的另外一个原则—负阴抱阳,冲气为和,必须要阴阳结合,山水围绕。故宫布局上还采用中国天文学中的星宿理念,即紫薇垣位于恒星正中的位置,是天帝所居之地,那么对应人间,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借以阐释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之前将紫禁城名字来源的时候已经提到过。[7]这里就充分显示了等级制度观念在建筑布局上的应用,宫廷建筑始终在整个城市建筑的核心轴线上,同时天地对应,凸显皇帝身份的高贵以及它的无可替代性。
故宫在外围布局上则以高高的城墙围住,起到对内城的防御保护作用,并且在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也是借以加强防御的目的。四个大的城门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个地方,这个东西南北门只是在叫法上不同于以前的宫廷建筑,而是分别称之为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内城里又将其划分为外朝和内廷,听到这名字就能大概知晓一二,外朝无外乎就是皇家举行祭天祭祖等大型庆典活动的地方,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等。而内廷则是皇帝处理朝中具体大小政务以及后宫家眷所居住生活的场所,包括乾清宫、坤宁和和御花园等。在这些核心的宫殿一般朝中大事以及皇家日常生活事物均在这些地方完成,例如皇帝的大婚、重要的册封典礼以及朝中要务的决策均在此商议施行。宫殿作为皇帝日常居住生活之地,既要凸显生活实用性,又要展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性,这就需要对不同宫殿进行方位的划分,并且以层层包裹的形式将内廷保护起来。
(二)结构
中国古建筑中,尤其是宫廷建筑,在结构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宫殿大门的设置、不同宫殿的组成结构以及道路上建筑依次的排列,都严格遵循着等级制度的规定。
结构中最为显眼的就是故宫的4个大门,分别是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和神武门,每个城门上城角均有角楼,主要也是为了防御,在宫廷建筑中,一般角楼采用黄色琉璃瓦,显得尤为耀眼壮观。而最为有名的三大宫殿: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修建方式则是以基台的形式修建而成,采用8米高的基台从而垫高建筑物的整体,显得更加高大巍峨。基台层层重叠,共有3层,并且每层都饰有汉白玉雕刻的龙头。其次就是在各个宫殿结构布局上,包含有内廷中路和内廷西路,又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结构。
(三)装饰
故宫在内外部宫殿的装饰上,也是凸显了皇家地位的至尊。宫廷建筑中的许多装饰在民间都是无法使用的,比如雕刻的蟠龙,还有门前蹲卧的石狮子,纹饰凤的图案等,这些都是皇家所独有的可以加以使用的装饰物,民间是万万不能使用的。中国自古就将龙视为神物,将其作为皇帝的象征,借以吹捧皇帝是龙的化身,从而再次强调自身地位的独一无二性。其次,在故宫建筑中,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就是屋顶装饰设计。故宫不同的屋顶形式达到10多种,均以琉璃瓦修饰,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宏伟。甚至在一些宫殿的屋顶上还出现了琉璃吻兽,既是建筑的构件,又是作为建筑的装饰来呈现。并且,一些装饰物采用龙凤以及狮子大象等动物作为装饰物来寓意平安吉祥,又或者象征肃穆威严。屋顶脊兽有一、三、五、七、九几等,特例是故宫太和殿,有十个,显示皇家的至高无上[8]。这里也是等级制度的体现,只有皇家宫廷建筑才能采用如此之多的修饰物。这些都是在建筑的结构上展现。封建等级制体现与建筑各处,真正目的就是维护自身统治罢了。
故宫前部宫殿的设计,庭院体现明亮开拓的景象,表现出封建统治王朝XXX的至高无上。这里面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太和殿的设计,位于整个故宫对角线中心,也是使用的大殿,故而又再次体现出了统治者权利的至高性。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之处,故宫的设计者旨在彰显皇帝的威严,体现帝王权力。故宫后部内廷的设计要求在于庭院的深邃,建筑物之间保持着紧凑的连接,继而就产生了东西六宫自成一体的发展现象,另外每座内廷各自设有宫门和宫墙,且排列相对坐落有序,加之宫灯的配合联对的配合设计,绣榻被褥几床,都足以说明当时豪华生活的宫廷内部设置。故宫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宫后苑里主要是一些自然景象,其中的设计有永不凋落的苍松以及层峦叠嶂的假山,还有清澈见底的小溪,其中假山之间坐落着楼阁、亭间,在茂密的树林之间隐藏其中,更为这一景象增添了些许的优美恬静。
故宫的宫殿是沿着南北方向呈中轴线排列,故宫内的三大殿、御花园以及后三宫都设计在这条中轴线上,并呈现出向两旁延伸展开,南北取直,左右相互对称[9]。故宫宫殿的这条中轴线既贯穿于紫禁城之中,其南面可达永定门,北面可向鼓楼、钟楼方向,穿梭于整个都市之间,整体结构恢弘气魄,规划严谨整齐,具备着极为壮观的外部景象。
从天安门进入到端门,就已经处在紫禁城内,紫禁城主要是根据中国古代传统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内涵构思建造的,《周易》中曾提到:阴爻为六相合,所以论东西各设有六宫,后三宫再加上东西十二宫,那么就共有十五座宫殿,正符合紫微垣之数。另外,四象则分别为“朱雀、玄武、青龙、白龙”,旨在展现紫禁城是天下四方的中心所在,皇帝则是“八方向化、九土来王”的天下君主。
(四)色彩
红墙黄瓦和朱门金钉作为故宫的重要标签,已经是它最突出的表现,但是实质上故宫的颜色远不止这几种,当然红、黄、黑是其最重要的颜色,但是还有其他颜色的组合。
故宫内的重要宫殿,采用黄色琉璃瓦铺就而成。《易经》中曾说道:“天玄而地黄”。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理论中,五色需配五行和五方位。土需居中,因此黄色主要为其中央正色。[10]《易经》中又曾提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11]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故宫中重要宫殿的屋顶采用的是黄色琉璃瓦了,处处都在彰显皇家气息。皇家皇帝所穿的衣服以及诏书,不难发现均是以黄色为主体来做的,因而这么重要的颜色自然也要出现在皇家所住之地了。
根据封建统治社会中的礼制规定,宫殿内的建筑物屋顶铺设的是黄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具有金碧辉煌的耀眼色彩,用以代表其皇帝的尊贵无比,同时也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整体为故宫塑造了一种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形象特征[12]。一般情况下,黄色琉璃瓦能使用的地方出了宫廷建筑,就只剩下寺庙和祭奠祖先的坛庙了,但是真正想要使用还是得得到皇帝的允许,否则也是严令禁止的,一旦使用必为死罪。至于其他的建筑物,比如官衙、王府等地,都不可以在建筑物的屋顶之上铺设黄色琉璃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黄色是皇帝或皇家的专用颜色,为统治者独占。
在古代阴阳五行里学说中认为,金木水火土也对应着白青黑黄红,即所谓的五行对应五色,而这里能够了解到的就是火对应黑色因而在重要宫殿使用黄色屋顶,而在储存物品或者藏书类的屋顶则依旧采用民间使用的黑色,主要就是和五行对应。比如文渊阁的屋顶铺设就是黑色琉璃瓦,由于文渊阁属于皇家的藏书楼,文渊阁的屋顶主要是歇山式的构造设计,加之铺设了黑色的琉璃瓦,再使用绿色琉璃瓦进行剪边,阁楼顶部正脊位置主要采用绿色底衬,采用紫色琉璃龙设计将其起伏于其中,并镶有白色线条状的花型琉璃,这几种琉璃构造类型的巧妙设计、配合使用,在绿色之上涌现着白浪,紫色游龙展现在其中,给予人们一种以寒抵火的感觉,其寓意在于防火[13]。文渊阁前后通廊的东西两侧都设有券门,其券门上设有绿色琉璃垂花门。其门窗梁柱上的油漆彩画主要以绿色为主要颜色。文渊阁是以黑色琉璃瓦和绿色琉璃瓦为主要使用色彩的建筑物,其色调偏于冷色,与其周围黄色琉璃瓦的朱漆建筑物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造,从中也彰显了该建筑物独有的风格特色。
绿色琉璃瓦意味着春日风和日丽的景象,寓意着万物复苏的春季。最为典型的绿色琉璃瓦设计建筑物就是阿哥所,也就是指皇帝子孙所居住的地方。阿哥所内设有三套完全一致的院落,这三套院落都采用了绿色琉璃瓦的铺设设计,院落之中植入专树,并伴有花卉,阿哥所同时表达着对皇子皇孙们的美好期待,是大清王朝未来的希望。
其实彩色琉璃瓦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地方,前面一直提到黄色琉璃瓦,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彩色琉璃瓦一般使用在皇家花园的修建上,通过这种明亮多变的色彩从而使得花园显得更有活力,不那么的庄严肃穆,多了些许亲和感,同时陪同于其他建筑从而让整个花园有一种栩栩如生之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既体现古代设计修建人们的高潮技艺,也体现皇家花园的逼真性,凸显统治者对于生活的享受。
单单是色彩的运用上,故宫中就如此多的讲究,可想而知整个宫廷建筑的修建何其的需要人力物力。似乎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存在,一切都皆有象征性,但总的都是为了体现皇家的至尊。
(五)方位
故宫内部设有房屋9999间,使用黄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蓝色护城河和红砖围墙将故宫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外朝是阳区,主要是以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这三大殿为主,前面设有太和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文华殿、武英殿[14]。内延宫则是阴区,进入到中路乾清门就是后三宫门的内部,后三宫分别为乾清宫、坤宁宫以及交泰宫。
对于故宫的阴阳布局,其整体设计与阴阳宇宙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过景运门、乾清门以及隆宗门之间存在的东西中轴线将宫殿整体分为前后阴阳两区。外朝则属于阳区,其中关于太和殿的建筑形式设计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处于极为尊贵的地位,是“阳中之阳(太阳)”,其中保和殿坐落于前三宫殿的最后,可谓是“阳中之阴(少阳)”。另外,中和殿则处在太和殿和保和殿的中间位置,称为是“中阳(阳明)。《彖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天地交泰,阴阳合体,万物有序寓意其中。”[15]其实古代建筑被认为与宇宙自然相和谐统一,《彖传》里有提到,朱博崑教授在阐释《彖传》里的和谐关系时也说道:《系辞》“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处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16]这里朱教授也再次强调这个对于自然的仿照,将自然宇宙界的阴阳布局运用于宫廷建筑的设计中。
其次是儒家原则的运用。据闻,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17]。
还有最重要也是表现最明显的对称原则的运用。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中轴两端的建筑阴阳对称。中轴即是中央子午线,是规划故宫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故宫内的朝政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进行布局,分布在中轴线两端。
四、等级制度在北方宫廷建筑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物是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其中涉及了多样化的设计造型,囊括了众多精美巧妙的装饰,通过独具匠心的布局和整理,给人一种别样的心理感受,让其体会到岁月的流逝以及人世间治乱的兴盛和衰败。另外,古代传统建筑物中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以一种对历史、对人生以及对宇宙的理性感知。故宫既展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统一的集中体现,象征着一种政治符号,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是一个政治符号,同时它又充分体现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及审美观念等在内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不同的时间段里,都有宫廷建筑设计的规格限制。《周礼》中也涉及了宫廷建筑规模中具备的等级限制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往往会受到深厚文化底蕴的影响,又经过儒家长时间的推崇,进而促使建筑等级制度保存时间较为长久,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建筑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严格的规定制度对建筑形式的改变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人们以自身目的的满足和彰显为基础,在其基础的认同方面对限制进行不断突破,其中所涉及的改变往往被新等级制度的相关规定所认同,进而促使建筑等级制度也因此而发生了改变。这样,统治阶级为将建筑系统之间的差别性保存下来,就必须在建筑样式方面进行一定的改变,进而实现独尊的显示目的,为达到这种目的导致建筑样式变得更为复杂化、细致化以及华丽化,尤其是与人感知层面彼此联系的部分内容,比如斗拱、藻井等样式。建筑物这些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致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程度得以加深。纵观我国古代建筑物,建筑总体形象塑造和结构呈现方法都发生了一定幅度的变化,但是向阙、斗拱等存在等级意味的建筑物发生了尤为显著的变化,甚至存在过度的变化程度。建筑物中存在的特殊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物的独特所在,反之则成为建筑形象以及建筑物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建筑等级制度具体规定的角度分析,建筑等级制度对不同人群的建筑占有体量进行了系统、严格的规定,而且其中存在着大量无力或者无法改变建筑体量现象(由于人们在特殊构建或者装饰手法集中展现自我,所以其规模方面的变化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不受到等级限制的帝王宫殿不需要在体量上具备彰显其独特性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对扩大单体体量的具体需求,这主要也是技术革新发展较慢所引起的原因之一。另外,自唐朝以后,帝王宫殿的单体建筑规模逐渐变小,且宫殿局部位置的雕镂刻画变得日益繁密化、绚丽化,从一个角度可以充分展现唐朝时期舒展明朗的建筑物风格开始转向为繁复华丽的建筑物设计风格。
中国的古代是一个更加重视礼制的社会环境,其建筑物中蕴含的伦理化、秩序化已经渗入到其中,成为建筑物设计的根本目标。另外,其效果的展现由于其建筑物蕴含礼制意味的增加而得到强化,建筑物的发展与礼制的推行之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彼此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等级化和礼制化的建筑物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古代主宰着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亡,建筑物的设计逐渐指向人们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的条条框框。中国的建筑物设计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建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文化思想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建筑的传统意义将会在现今社会中得以彰显出更为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
等级制度存在的时间里,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建筑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宫廷建筑。而本文由着重以宫廷建筑中的代表作北京故宫为例来阐述北方宫廷建筑里内含的等级制度。北方宫廷建筑中的代表——故宫,通过对其分析理解,让我进一步对北方宫廷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理清楚了等级制度究竟是如何体现在宫廷建筑中的,对于先前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它的存在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建筑物那么简单,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通过对建筑结构及相关布局的阐述,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的对于等级制度在北方宫廷建筑的体现完整呈现出来,从而让整个文章更加饱满充实。等级制度在建筑上一方面是统治者统治意志的体现,将建筑孕育于统治策略之中。宫城坐落的位置一般也算是政治经济中心所在地,起到展现一个国家和朝代政治经济命脉的作用,这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等级制度既有力地推动了宫廷建筑的发展,又极大地限制了其某些方面的发展,因此等级制度对于北方宫廷建筑的发展是利弊同存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建筑更趋向于人性化的使用,不在作为统治意志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4
[2]姚安.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J].前线,2006,1:60-61
[3]胡长明.xxxx评点大明王朝[J].党史博览,1998,1,1:4-9
[4]张家勉.解读故宫——一本宫殿的历史和建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14,15,19
[5]李治安、孙立群.《社会阶层制度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1,:1-3
[6]于鲲.:《和而不同——浅议“礼治”与“和谐社会”》[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73-74
[7]杨刚、石峰.封建等级制度对古代建筑形式的具体表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6
[8]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
[9]《故宫的主要色彩及象征意义》.http://wenku.baidu.com/view/bf3f7f97cc22bcd126ff0c…
[10]李林洁、赵犁.室内色彩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广东建筑装饰,2008,05:94-97
[11]方铭.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8-44
[12]王铭珍.古代建筑美学与提升建筑防灾功能的关系[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0,1:60-63
[13]王乐.浅析北京故宫建筑色彩的情感表达[J].青春岁月,2013,18:2
[14]《故宫风水[宝典]》.http://www.docin.com/p-794730459.html
[15]赵喜婧.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天人关系的认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3
[16]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53-54,112
[17]《故宫风水规划理念》.http://www.xyzwin.com/linianpian/12291.html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