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画史占据着古代中国极其宏大的一章,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董其昌作为晚明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他的出现使中国书画进行着又一次革新,为书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这一生中学习的书画大家不计其数,最终形成了自己平淡天真、生秀淡雅的艺术风貌,在明末清初时期他的艺术理念影响之大可以说无人能及。在书法方面,他概括性总结了前世理念,称“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这样划定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为后世研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绘画方面,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主要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就其书画的产生原因、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董其昌、书画、艺术特色
前言
书画作为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思想,寄托情感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对中国文化传播和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书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书和画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产物。应征着这一趋势,一波又一波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历史人物出现了,他们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主导着一时的风潮,成为艺术的风向标。
董其昌作为明末清初艺术的风向标,他的艺术作品及理念跨越了时代,影响可谓空前。浅析董其昌,我总能想到这样一句话:努力并坚持了的话总会得到回报,成功是建立在不断努力坚持的前提下的。董其昌字玄宰,华亭人,是晚明广傅盛名的大书画家。他精鉴藏,善书画,通禅理,重己意,是非常笃学的艺术家,在他的影响下掀起了晚明书画的一股热潮。本文将对董其昌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认知并梳理,着重从其书画成就来延展探讨中国书画的魅力与博大精深,通过参考查阅大量的有关书籍,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搜索董其昌的参考资料,观看相关的影视短篇,赏析他的书画代表作品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和感受董其昌本人,为本文能够精道的表达作者和主人公思想做充分准备,进而总的分析和概括学习董其昌书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董其昌的生平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书画大家,华亭画派的精神领导者,同时也是云间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董其昌虽然正式接触书画艺术有点晚,但是因他笔耕不辍,以终身学习为基本,故而终成大器,名镇一方。历史不断演变,他却仍占据着书画史上显赫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长的。董其昌一生进退得宜,为官三起三落,下到副使,上至帝师,跌宕起伏,明哲保身,年老无心关乎政事,欲潜心书画之时便告老还乡,以上都为他长期钻研书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条件。此生中董其昌艺术成就赫然,有南京南明福王XXX以为董其昌的书画艺术成就颇高,与元代赵吴兴(赵孟頫)的名声不相上下,因此授予他与其相同的称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这显然是对董其昌本人艺术生涯的肯定和认可。
(一)难进亦进(学书)
1562年,董其昌参加当地会考时,对自己的文采相当自信,考完后迫切地等待着夺魁的荣耀,谁知道最终只得了这次会会考的第二名,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他的字迹太过潦草。这件事情使他深受打击,也因此便开始了倾注一生的书法生涯。此后董其昌虽士途多喘,但他习书已成顺水推舟之势,先后学习了书法大家颜真卿、钟繇、王羲之等的众多的书法名帖,经过多年的不断研习,师承众家使得他的书法有了巨大的进步。1589年,董其昌不气不馁终于考中,并因文章、书迹章法得宜被选为庶吉士(又庶常,为皇帝近臣),入翰林院深造,并供职于此。
(二)机不可失(学画)
对董其昌学画有初步影响的是松江名士莫是龙(字云卿,1537-1587),此人文采出众,善诗文,工山水,喜鉴藏,少年时期的董其昌与其学书,时时有机会观摩大师名作,这为董其昌作画起到了启蒙作用。青年时期的董其昌屡考科举不中,至陆氏私塾教书,随后便遇到了他学画时的贵人——顾正谊(字仲方,1575-1597),他也酷爱鉴藏,藏品多为元代画作,画风也追随着元四家,这对绘画初期董其昌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后董其昌便师众家,纳百川,终成一宗。
董其昌作为中国书画史上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其艺术特色鲜明,画面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这种表现方式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二、董其昌书画产生的历史背景
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面面俱到的,它必然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诚然,中国书画的发展也是如此。明初期朱元璋即位获权,为致力改变草莽形象,力推文学艺术的发展。此时书画皆以前人为本,并无显著,后朝廷设科举制,专制独宠,使蓄势已久的“台阁体”
风靡一时。然此书体因为形式过于单一,泯灭书家个性,遂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强权的松弛,而日益涣散。明中期便出现了能与其力衡的吴门书派和吴门画派,之后的文人书画慢慢向职业化过度,出现了职业画家。直至晚明时期,因为这段时间政局愈发动荡,文化思想上因受禅宗和李贽等批判传统的反叛精神影响,主张改革创新,树立个性,解放天性,江南城市经济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此一批满怀着个人情怀和满腔热血的书画艺术家应运而生,便掀起了一股崇尚自然的风潮,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明末就衍生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系列书画家。董其昌本为名门望族之后,虽不及祖辈显贵,但祖辈维系下的不少世交为董其昌最后能在书画之道上一路通畅并有所作为提供了不少帮助。
三、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
书者,心之迹也,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率意而作,发于心,止于兴。他一生的书法研习,师从何派,以何人为师,都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追求平淡天真的艺术风貌为基本点,融古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董其昌书法以生秀圆润,平淡自然为主要特征,在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书法理论和观念方面,对明末清初时期时代的影响最为广大,作为云间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书风素有“颜骨赵姿”之美,与邢、米、张同被称为“明末大书家”,是书法史上承认的大家之一。也有认为其他三位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不及董其昌,此时不论与否,董其昌的书法特色和书家理论对后世的影响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他为此终身潜心学习,最终名流千古,成为史颂中外的著名书法家。
(一)仿古不照古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徒守格辙耳。”这段话表明董其昌在此前已经临习过多代众家的书法作品,他在如深海般的书史里一步步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书风,不断成熟地是心智和手法,不断明了地是书风和理念,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工。在董其昌青年时期,有幸结识了几位精于鉴藏的大收藏家,便有机会在学书之初亲睹和接触大家名作,这为他的书法成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后期他自己也尝到了收藏名作的乐趣及意义,官迹亨通时鉴藏的欲望更是无边无际,因此他一生阅、临书法大家真迹颇多。同时,他的书法作品更是充分融汇了各家的书风,值得敬佩的是他在历经这些“繁华”之后,还能够保持真我,独树一帜,集众家之所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他人的刻板实属不易。
董其昌在书法“形”与“神”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称:“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此番见解言论进一步表明董其昌相比形似,更注重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与领悟。他的《临淳化阁帖》行书册,如图2,纸本视册跋一册,崇祯五年壬申正月(1632年)作,该临本书体含盖甚广,真、草、行书兼备,是他官场亨通,人生得意时临帖之佳作。
在品读这一系列作品的过程中,作者深刻的体会到了董其昌临古帖的奥义,他指出:“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是他达到妙合神离的心决。精细的观察此帖,通篇节奏舒缓,结构清晰,运笔自在,浑然天成,既在大观上保留了原作的风貌,又在细节上融入了自己的书风,实为高超。可以说,董其昌临帖是从刚入门学书开始直到八十岁左右的两鬓斑白的老头,一直不间断的进行着,除此之外,他临习一本真迹的时长和翻来覆去的遍数可让世人称赞,可谓难能可贵。作者认为:凡人临书形得其七八,神得一二。董其昌临书不仅能得其形,往往也能熟而得其神,先求形似不差分毫,懂神后盖追其精妙,得其大成。他在五十二岁时《临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卷》纸本,如图3,此卷实属精妙绝伦,诚然看出他对颜书理解之透彻,也无声地道出了他始终是以己需为中心,把古人的成果作为自己成长的养分理解吸收。
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和草书都相当自负,然其出楷书尚少,以行草称世。他的《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如图4,在现存董其昌的书法真迹中篇幅是属于较大的一类,堪称其草书之大观也。
(二)平淡且天真
董其昌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通过多年研习,在他中年以后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见解,逐步形成了自己平淡天真,生拙秀润的艺术风貌。他的书法特色的形成与他个人思想的发展也是有极大关系的,他从书起就开始接触禅宗思想,见过禅宗大师,并在学禅的悟性方面得到了认可,也因他本身也在后期对禅宗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深入的学习过。他的生、秀、淡、润便有可能出自这种禅学思维,对他后期发展形成自己的书风具有重要意义。
在董其昌的书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追求平淡自我的格调,不墨守陈规,学古而不拘泥于古,敢于挑战经典,勇于尝试,用时间和实践证明他的存在。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出:
在笔法上,董其昌自学书由始及终都对笔法有所见解,他通过学习古人总结并且领悟到了用笔的上乘理念——虚和。这点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言论中得到证实,理清“虚和取韵”之道,也可结合其作品《王维五言绝句》,如图5,理解为书时用笔自在圆滑,人能控笔,抒己意,见己思,可谓用笔之绝妙也。
在墨法上,他主张以淡、润为主,因而他在自己用墨的过程中格外的严谨,墨色清秀淡雅,通透得当。
在字法上,他讲求精美,认为:“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固然在小楷方面董其昌的造诣极深,他在七十一岁时所书的作品《三世诰命卷》,如图6,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件作品为纸本,共分为三段。内容主要是以董其昌祖孙三代的封赠受命等事迹,因此本卷字迹清秀得体,风骨自足,严谨中稍带松弛,老练精到是董其昌留世楷书之佳作。
在章法上董其昌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时常以空白简洁的背景衬托书法的精妙,以求简淡、生秀的整体氛围。
作者在浅析董其昌艺术特色的历程中,粗浅纵观其生平,看出虽然他得志之路磕磕绊绊并不通畅,但到扬名立万时他的声望可谓鼎沸。董其昌成名于明晚期,辉煌于清朝时期。清康熙、乾隆皇帝把董其昌的书风意气推崇为书学的鼻祖,对他的书法赞赏有加,倍加推崇抬爱,经常拿董其昌的字作为模本,放于座右,早晚反复揣摩,认真临习。当时也有不少文人墨客为登士途,顺应时局,开始翻临学习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勤加练习。康熙皇帝对董其昌书画的喜爱可不一般,曾大赞道:“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对董其昌评价之高,足见对其书法风格之喜爱,致使董其昌的书风遍布朝野,此时书体大多以董书为源,影响颇为宏大。乾隆皇帝也经常临摹董其昌的书法,称赞其秀骨天成,能得古人妙处,至今也有存世临作,这也说明董其昌的书风意气是能被大多数人理解称赞的,他竭尽毕生所思、所创流传千古。
也认识到董其昌绝对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文人,在其书艺渐得志之时,便丝毫不遮掩他想要超越赵孟頫(字子昂,1254-1322)的想法,中年以后更是以超越赵孟頫为目标,时常把自己与赵孟頫相提并论,记:“赵书因熟的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单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董其昌虽然有志超越赵孟頫,但对于同为一代宗师的大家赵孟頫,轻易要想超越可不是那么容易。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董其昌并不避讳和否认赵孟頫的书画造诣,是在承认对手的前提下,慢慢的提升自己,迎头赶上,从而完成最后的超越。
以上全都为他的文人风气的现实化延展,是他自身修养和个性解放的具象化,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古韵率真、娟秀圆润的平淡书风。
三、董其昌绘画的艺术特色
董其昌在他人生观的建立时期,无疑是深受禅学影响的,因此他的绘画理念也同样被引导着。在禅学里面禅从唐朝开始分为南北两个宗系,董其昌接受禅学思想后,便逐步深入用此来阐述中国文人画,继而提出了南北分宗的概念。这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记载着一番相关言论,可予以证实,这一观念慢慢演变成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南北宗”论。董其昌不仅在思想上分宗,也在他的画风上的追求及向往愈加明显。同文有“北宗则李思训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一段,表明南北之宗师,从董其昌所留世被记载的言语中可见相比北派董其昌更加欣赏和认同南派作风。在绘画前期的临习是从五代荆、关、董、巨到元代赵、黄、王、倪逐步展开的,画风自然承袭前人并继而形成了他本身平淡古朴、秀骨天成、天真率意的特色,不时以画为书坦露真我的风采。
董其昌在山水画方面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其中水墨或兼用浅绛法是他常呈现的面貌,青绿设色比前者相对少见,固颇为珍贵。不管是书还是画他都十分注重师法古人,在技法上的成绩多源自临习,但在用笔和用墨的方面,慢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技法,这也是他于古并行不悖,成就自己,名传中外的缘由。前有18世纪的学者谢希在重观董其昌画卷后称:“用笔如针,惜墨如金;推原画之始,而开独辟之学。”董其昌的绘画发展历程与他的书法相类,绘画前期也是重在临习。谢希的这两句话强有力的概括了董其昌临本的精妙之处,对待古人作品,不能全搬照抄,需要待对整幅作品有所触动之时,才可任心境创之,以此为已旧的模本再渡上“金衣”。
(一)尚未脱尽名家窠臼——画早期
据董其昌言,他是二十二岁开始学画,年少时多为接触地是元黄公望(字子久,1269-1354)的绘画手法和他萧逸的画风。这与他在绘画方面的启蒙老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旨》中简单含盖了其师古历程:“余少学子久山水,中复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此段记载说明董其昌在师古的过程中是不断进步成长的,始仿与复仿心境不同,受益良多。正如我们看影视经典《大话西游》,儿时看幽默搞笑,长大后再看潸然泪下。此期间,董其昌的画功随眼界和时间的积累,不断改善成形。
董其昌四十岁之前的绘画存世真迹很少,他的早期作品《纪游图》,如图7,大体还可以看出他师承元代诸家的痕迹。
由《纪游图》我们可以看得出董其昌已经对元代各家的笔法相当熟悉,运用的非常熟练,可以用前人法来绘己见,同时也继承了元代秀润、清婉的艺术风格。但他并不止步于此,正如所言:“余少喜绘业,皆从元四大家结缘,后入长安,与南北宋,五代以前诸家血战。”从“血战”二字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绘画这项事业强烈的心,敢以画作精妙程度与“诸家”相较量,也可看出他对自己的画功也是相当自负满意。
接下来,我们便从《燕吴八景图》册、《葑泾访古图》轴等来进一步了解董其昌绘画早期的艺术特色,这几副可以说是董其昌早年师从元、唐、五代、宋等的事实论据。由上可见董其昌在早年画风清纯,潇洒生动,清润明快,主要以摹写名家画作为主,实足一股文人气派。但也因其资质尚浅,以致卷入“承接”名家画风的洪流,暂不得尽脱其身。
(二)博采众长自立一宗——画中期
在此期间,董其昌士途得以闲适,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游历江南,赏尽各处风光,探寻古代书画名迹,搜罗各家珍藏。董其昌已至知天命之年,他的绘画作品随之迎来了风华绝代之时,在绘画创作方面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极高的造诣。他在广泛吸收元乃至元以前诸多名家画法的基础上,汲取于己而言是精华的部分,充分研究利用再加上对自然景观的细心观察和切身感受,心领神会,至使实践出真知,刻苦探寻笔墨用法之绝妙,立志寻求新思路,开创新天地,也因此该阶段得以保留的存世作品甚多。这些作品拙中带秀,刚中带柔,画功颇为精妙出神入化。
简如他的《烟江叠嶂图》卷,这是他会苏轼诗意及观王诜真迹时所创而出,观此图便可以知道他着实注重笔墨变化,功力尤为深厚,致此卷浓淡相宜,秀劲清润,山石坚固,峰峦叠嶂,树木葱茂,烟云变幻自然融景。此外该卷笔的掌控力也十分精确得当,致使天广云舒,山间悠然景象自然溢出。再如《夏木垂阴图》轴,是董其昌得意的的山水画轴。这幅画轴描绘的是山坡的一处景象,上面总共三株挺立的树木,分别有柳树和柏树。柳树画法自然潇洒,松柏的树干也画的并不苟且,枝干苍劲,树叶葱茸。董其昌的作品也在构图上注意,多出构图巧妙之作,远近关系明了,虚实掌控得当,致使山坚树茂烟雨飘渺,生动活泼的描绘出这自然中的怡人景象。也可共观董其昌六十六岁时所画的《秋兴八景图》册,如图8,这副作品是董其昌设色山水的代表作之一,始末共耗时近一个月,耗费精力良多。祥观此册可看出董其昌在设色方面的独到之处,墨色与各种颜色相互交叉点染,既能相互映照衬托,笔墨间掌控又相适得宜,堪称经典。画面自然丰富多趣,浑厚素雅,承文人风气并抒己意,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艺术感染力。
以上作品代表着董其昌在绘画方面新的造诣,为其画名达到鼎盛做出了良好的践行,也代表着在绘画中期他已经走出了名家画风的困束,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自立一宗。
(三)笔耕不辍游刃有余——画晚期
董其昌晚年留世良作也不少,他在天启六年为躲避纷争,且归乡之心日渐深切,遂于崇祯七年也就是他八十岁时回归故里,至此继续他暮年的艺术生涯。董其昌在晚年时期依然酷爱书画,笔耕不辍,持续深造自己的绘画风格及理念,把更多的经力灌注在了创作上,将历年来所学和所见完美结合起来。把情寄于景,又将景融情绘于画纸上,此期间他的画作多表现为静谧深远,浑然天成,枯湿浓淡间的变化游刃有余,妙不可言,更是把平淡天真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稍不减当年意气,画功不退反增,而且更加注重传统笔法和自然山水的结合,细节尤为精妙,为达到“合一”而不断地学习、实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中《关山雪霁图》卷,如图9,给作者的印象特别深刻,此卷不论是从构图还是笔墨来看,都能表现出是由董其昌本身的画理画论支撑构架而成的,可以看出他此时已经轻车熟路,能把元宋各大家的山水画法融会贯通,终成于己。《细琐宋法山水》卷是董其昌为他的儿子倾心而作,意在把这幅自己也相当满意的作品流传下来。此卷是他留世创作中标有年岁最晚的一副山水画作,风采依旧不减当年,平淡如水,细致入微,似拙实秀,天真淡然。
四、董其昌的书画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董其昌的书画史论是中国书画史不可或缺的一篇,他对明清时期书画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主导晚明画风的“华亭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当时远近闻名,流芳国外的书画大家,对明末清初的书画艺术表现形式影响很大。他的生平与各大书画名家交流甚广,这使他受益匪浅,扭转了当时吴、浙两派的颓然风气,可以说功不可没,并一度将中国书画推入了个性化的高潮,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他本身处于明末政局动荡,各家思想膨胀的解放思潮中,一生临习大书画家真迹无数,汲取众家的精华以补缺漏。这方面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人从诞生开始就是在不断的从外界汲取,受环境影响,勇于面对大环境,敢于挑战是我们从董其昌身上应学到的精神。
没有人的成功是轻而易举地,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这样描述“天资”与“后劲”之间微妙的关系,称:“气韵不可学,自然天授”,但也能通过勤补拙,大量的临习来实现,在这里董其昌强调知行合一,要把所有能得到和分享的资料全部化为实践,反复的去学习临摹,直至得其精要。为此董其昌也身体力行,他在临习名家画作时,常常反复才得其解。从董其昌一生的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是属于厚积薄发型的人才,他的成功百分之九十九都源于他不断地坚持和努力。人至暮年能读蝇头小字,能书蝇头小字,笔耕不辍,实属不易,令人钦佩。所以,董其昌为后人做了努力、坚持的优良模范,用实际行动告诉后人成功是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得到的,不抛弃不放弃才是王道。
(一)厚积薄发
在书法方面,董其昌作为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成就和理念留世供后代学习引荐,并对此后不少艺术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平淡天真,自然古朴的书风被当时统治者称赞有加,因而导致天下人唯董书是,自他手所出的作品人人争相购之,宝贝得很。通过常年临习董其昌概括性总结了前世书法理念,用韵、法、意三个字准确概括三代书风,能这样大胆精确的区分和定义三朝的书法风格的他还是历史上的第一人。此番简洁明了的划定,为后世研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绘画方面,中国美术史上也有专属董其昌的一席之地,作为中国书画史上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书画实践及书画理论家,其绘画的艺术特色和绘画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主要是他针对前人绘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可以说“南北宗”论总结性概括了前人的经验,将历代画家画风分宗别派,南宗萧然平淡,北宗气势跌宕。这种观念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深刻指导着中国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思想,也实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绘画风貌,时至今日也不乏喜爱之人推崇董其昌的绘画艺术风格并深入研究。
(二)通禅率意
董其昌的书画艺术在很多地方都经历着相似的过程,均始发于临摹练习,笔耕不辍,通过深厚的时间和能力的积累,最终成长成一位书画宗师。禅学也是他的艺术生涯中不可不提的一方面因素,他自学书画起就开始接触禅学,还颇为喜爱拥戴,因此禅对他的人生观的影响很深,自然对其书画特色逐步形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地,他平淡天真,生秀圆润的艺术风格大多与他处世的禅道有关,关乎名利却不强求,顺应时局,明哲保身。董其昌的书画往往率意而为,实则不然,认为有感而发才是作书,作画的最高境界,这为后来衍生有更多有个性,有特色的艺术家举了实例,开辟了新路。
结语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的洪流中,董其昌的艺术特色及书法理念流传了下来,让今天的我们有所顿悟。综上所述,董其昌的一生可谓传奇,他深处动荡之局,士途跌宕起伏,所幸为人聪颖,得以保全其身。写完这篇文章,导致生活中时而不经意间出现古人的“之乎者也”,不得不庆幸我们生活在这和平共荣的时代,它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想成长肯为之付出,便有可能成就事业,很难想象若与董其昌同处一世,我们又将会被怎样坚韧的精神和热枕的气息所感染。本篇文章构架十分简洁,内容明了可见,主要是从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概括学习董其昌的艺术生涯的,先谈董其昌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个人的成长及大环境有了大致的掌握。其次通过赏析他的部分代表作,品读他的艺术特色,书家理论,伟大成就。最后了解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总结他毕生无穷尽地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卷四《书品》。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203-204。
[4]季伏昆.《中国书法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55。
[5]夏洁.董其昌士途生涯对其画风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
[6]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
[7]黄剑.《名作的中国书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255-260。
[8]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9]吴秋野.《书画同源.董其昌》[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5.12,39-53。
[10]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紫都苏德喜.《董其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
[12]任道斌.《董其昌系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53。
[13]郑长安.徐渭、董其昌文论比较研究[I].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
[14]于秋笠.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J].德州师专学院,1999,(1)。
[15]吴耀明王家范.《董其昌生平和家世论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6]陈廉波.董其昌的绘画特征及其南北二宗论[J].美与时代(中),2011,(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