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米勒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摘要

18世纪的欧洲,绘画界出现许许多多的大师,当时的社会也是风云变幻,战争不断,在众多大师中,不得不说农民画家米勒。米勒被人称作农民画家,作为一个农民画家,他歌颂了农民的淳朴善良的性格和辛勤劳作的精神。他的作品是非常真实的,这在整个世界上都引起共鸣。米勒的绘画作品内容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但又不是平庸无内在,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省。在米勒的众多绘画作品中,用不同事物表达个人情感,寓情于景的作品也不再少数,让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米勒、绘画、艺术特色

  前言

在18世纪的欧洲,绘画界的人们都在各领域寻找一些新的可能,新的绘画艺术,这其中,米勒更是在不断的探索,创作出新的绘画技巧与创作实践,由此,以他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更是声名卓著。米勒所创作的作品,大多与农民有关,这是由于他自己就是农民,而且长期接触农民,他对农民无比的熟悉,所以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入人心,在当时的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米勒所代表的巴比松画派在当时的社会也是声名卓著,所以后人都称他为农民画家。米勒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创作伟大作品,在欧洲和世界史上都声名远播,让人钦佩不已。

  一.米勒基本资料和生活背景

说起著名画家,就不得不说米勒(1814—1875年)。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伟大的田园画家和高贵不朽的人性画家。他小时候就很有绘画天赋,经过亲戚和家人的劝说,青年时到巴黎画家德拉罗什那里学画画。由于他家中孩子众多,又是农民家庭,他在画室中总是被同学瞧不起,老师也看不惯她,还经常训斥他,后来因为不喜欢老师德拉罗什的浮华风格,同时也因无力承担那昂贵的学费而弃学。就这样,他讨厌极了巴黎,但却非常喜欢卢浮宫,他曾经说卢浮宫是艺术的天堂,可见他对于艺术的痴迷与热爱。

35岁时的米勒生活过的非常贫困,他用自己画的一幅《筛谷的人》获得500法郎,便和朋友商量移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那是一个画家集聚的地方,名叫巴比松的村庄,当时,画家卢梭和迪亚茨已经在那里安家,这同样也是米勒所向往的生活。在那个贫困的村庄,他认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他在那里一住就是27年多,并在那里老去 。后来,就形成了以他和卢梭、科罗、杜比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巴比松画派,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6]。米勒对于这种回归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着一种独特的热爱之情,当他到达那个村子的时候,他高兴的喊道:“上帝啊,这里真美啊”,就这样,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他每天都早出晚归,上午在田里劳作,下午就在光线不好的房子里面作画,他的生活过的非常的艰苦,即使这样贫苦的生活也一点都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他对于农村生活无比热爱,他每天和农民一起劳作,一起休息,一起生活着,过着贫苦却又快乐满足的生活,就这样,他对淳朴的农民越来越热爱,对他们也是越来越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是越来越满足,他开始画他所熟悉和热爱的农民,开始了他著名的画作的创作,也就是人们所喜爱的,以农民为题材的创作。

米勒当时所生活的法国,是一个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欧洲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充满血腥味的地方,米勒定居巴比松后却画出《晚钟》这样的作品,真是让人不得不敬佩。后来,他创作了《沐浴的放鹅少女》、《牧羊女》、《嫁接树木的农夫》等一系列以农民为题材的佳作。

  二.米勒绘画的艺术特色

  (一)米勒前期绘画特色

米勒绘画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因为生活和生存的需要,曾大量的去模仿他根本就不喜欢的作品,那些画作画风浮华而无内涵,但却迎合当时世俗社会和资产阶级的的口味。米勒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距离自己真实生活太遥远,这与他内心中的追求差别太大,这让他非常痛苦。后来经过朋友的劝说,他便开始画以圣经为题材的作品。在他第二次结婚那年,他心情欢愉的画了一些具有神话色彩的作品。渐渐的,米勒发现自己的画风与当时的美学风格有些格格不入,于是米勒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伟大的回归,开始寻找自我,向着内心情感回归,开始了他后期的伟大的创作。

他的大多作品是农民生活和大地风光,歌颂农民勤劳淳朴的同时,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也是因为这样,他遭到了官方美术界的诋毁。米勒在此阶段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也为我们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米勒的绘画作品内容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但又不是平庸无内在,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省,这也正是米勒绘画艺术的重要特色[2]。

  (二)米勒后期绘画

在以农民生活为主题的后期创作之前,米勒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形式,他便开始长时间的艰苦探索。通过米勒资料记载和朋友的记录,他对巴黎没有一丝的好感,他对巴黎当时的绘画创作也是毫无兴趣,尤其认为他的老师德拉罗什的绘画充满着舞台的气息,只是为了迎合当时人们感观,没有一点灵魂。

米勒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就是在卢浮宫里观摩古代大师的作品得时候,从而,他的艺术语言继承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尤其是受普桑和米开朗基罗两位大师的影响非常大,其中他最为热爱的就是古典主义大师普桑了。普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无君的思想;二是理性高于一切,这也正是米勒所热爱和追求的。

在当时,农民为主要创作题材是一种文化蕴意的传承,受到了西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仍然是一种主体文化[4],值得重视,这种传承也显得非常重要.因此,米勒清晰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向着它靠拢。

由于米勒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他青年时也曾种过田,他每天都在和农民打交道,所以他对农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爱劳动,爱生活,爱农民,所以米勒绘画都是他所熟悉的也是他所喜欢的农民,每幅作品都是现实的参照,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多数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有劳作的人,放牧的人,还有休息的人,他们形态各异,这些都是米勒细心观察,仔细刻画的人物,他的画风淳朴而又亲切,简单而又寓意深刻。

米勒最为伟大,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在巴比松所创作,也就是他后期的创作。

  三.米勒的绘画的视角

米勒作画一般都是在巴比松自己的画室之中,但他的作品都是最真实的、最直接的写生,他所画的都是农民生活中的场景或瞬间,有种浓重的农村生活气息。他上午劳作时间同时也是他取材时间,下午便可以去刻画他所取得的题材,这应该与他扎实的绘画功力和超强的记忆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他这种凭借记忆力创作的作品,比直接写生的作品给人感觉更可信,更为为真实。他认为,所谓的贵族都是假的,丑陋的,只有农民才是真实的,美丽的。

  (一)严肃的平视–《播种者》、《拾穗者》、《晚钟》

《播种者》、《拾穗者》、《晚钟》等作品,都是米勒用严肃的平视所创作出来的,这能让观者在观赏的时候[1],能够严肃的对待这种艰辛的生活,感受着命运的坎坷,感觉自己像是与画作中的人站在一起,一起面对着这艰苦的一切。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画家精心刻画,每一个细节都是他仔细观察与研究所得。米勒曾对人说过:“无论多么小的风景画,必须要拥有无限大的暗示,并且必须将那水平线里的任何一个小角落,表现出那是整个广大视野里的一部分才是[1]”。米勒所有绘画作品当中,都体现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思想,这也遵循了他自己的创作思想。而且,他的任何一幅绘画都是创作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他的画作才会更完整而有内涵。

  (二)亲切的俯视–《母与子》、《喂小孩的农妇》、《第一步》

这些作品刻画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赞美。作为观看者,我们可以想象出,作者在生活中看到这种场景时的愉悦心情,这与那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是一种带着微笑,在一旁分享人与人之间亲情的快乐。纵然在艰苦的劳作中也存在着宁静与美好的瞬间,也是由于这种瞬间不是经常能够有的,所以才让人更加珍惜,心情更加愉悦。这些作品每幅都是这样难得的瞬间,让观者感受到家庭的和睦、母性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这便是人类生长的基石。

  四.米勒名画鉴赏

米勒出身于农村,自己又是农民,他对农民无比熟悉和热爱,所以他觉得农民这个题材是最适合自己的。他每天接触的都是农民,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农民,去研究农民,这使得他对农民更是无比熟悉,因此他大多绘画作品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

  (一)《播种者》

《播种者》是米勒在巴比松开始以农民生活为主的作品标志,也是米勒36岁在巴比松创作的第一幅佳作[3]。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工人农民等下层阶级的反抗起了很大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许是因为米勒在这幅画中所刻画的仍是时代中真实的个体,而不是他们之前所青睐的那些神话人物的原因,一向保守的官方沙龙对《播种者》的作者一反常态,开始接纳他的作品。

《播种者》刻画的是穿着简单而朴素的一个农夫,背上背着装着种子的破旧麻布口袋,在一片荒凉的麦田里,跨着大步,挥动着手臂,播撒着破旧袋子里的种子。这时候阳光刚刚爬上地平线,然而,在遥远的地平线这一头,在这片阴沉的土地上,农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行走在暂时没有被阳光照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果实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二)《拾穗者》

《拾穗者》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幅作品,也是许多人见过的画面,画面所描绘的是,在收割过麦子之后空荡的麦田里,三个农妇依然在麦田里拾捡着被遗落的麦穗,从她们的动作和身后的麦垛不难看出,她们已经很累了,可她们还在坚持,头戴黄色头巾的妇女左手拿着自己拾捡的麦穗,半躬着身子看已经拾过的地方,看有没有漏捡的麦穗。画中间那位妇女正在专心拾捡着麦穗,在看她腰间那鼓鼓的布袋,就知道她有不小的收获。而头戴蓝色头巾的妇女右手拾着麦穗,左手则拿着麦穗支撑在腰部,形感觉她已经累到不行,腰部已经支撑不住她的身体,可她还在坚持,给人感觉随时都绘累倒一样。

整个画面运用了暖色调,就连妇女头上所戴的头巾,也是用色沉稳,和背景的黄色相融合,给人一种安静而又庄重的感觉。这是米勒对农民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热爱的一种表现,在他的眼中,只有农民才是最美的[9]。

  (三)《牧羊女》

《牧羊女》描绘的是一个乡村牧羊女的日常牧羊的生活场景,画中描绘一个肩披破旧披肩,头戴红色头巾的少女,站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她背对着羊群,低头认真的织着手中的毛线衣,表情认真的像是在做祷告一样。整个画面色彩淡雅而又朴素,只有牧羊女的头巾和裙子上有些稍艳的颜色,这显得牧羊女和画面中所有东西是没有关系的,她是孤独的。

再看她身后,是一片萧瑟、单调而又宽广的旷野,一望无际的草原一直延伸到与天相交的地平线,她身后的羊群也刻画成一个整体,羊儿好像也会害怕孤单一样,扎堆的走在一起,好像和牧羊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这简单的牧羊场景,却给人感觉牧羊女是那么孤独和寂寞,仿佛这宽广的天地之间就只有她孤独一个人。

  (四)《春》

《春》是米勒在巴比松完成的一幅纯粹的描绘风景的画作。米勒大多作品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只有晚年的这幅画,一反常态,却是正面接触自然描绘自然的美。

米勒在枫丹白露森林旁边有一个花园,在他的工作室外面。后面茂密的森林形成一堵绿色的树墙,作者细微描绘了雷雨后天空中的乌云密布、雨后的鲜艳彩虹、潮湿的泥土、小路两边盛开的小花卉和开满花的果树,整幅作品色彩缤纷,五颜六色,充分表现出春天雷雨后的美,同时也赞美了大自然的神秘。

对大自然观察入微的米勒,描绘出了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让人不觉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就是远处树下似乎在避雨的那个小小的人一样。在这片乌云密布的天空下,人类在这不可驾驭的大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和无助的,大自然的美与神秘在这幅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幅画运用浅绿色调,明亮度极高,作者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在感谢生命的多彩。

  (五)《晚钟》

《晚钟》画面中是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辛苦的劳作的时候,听到教堂里的钟声从远处传了过来,于是农夫放下手中的铁揪,妻子也放下了手中的竹箩筐,低着头,闭着双眼,虔诚的做起了祷告[7]。西边的晚霞照映他们的身上,显得他们身影是那么高大,祷告变的虔诚了许多。从农夫身边的铁锹、农妇脚边箩筐和拉车可以看的出,他们确是方才停下手中辛苦的劳作,开始了祷告,这让整个画面中的祈祷显得越加的虔诚。从他两简陋的衣着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但他们并没有在乎,也没有祈求所谓的荣华富贵,反而是虔诚的做着祷告,用此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画面中的“钟”也没有刻画出它具体的形态,只是田的尽头与天边交界处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可从画中农妇低着头,闭着眼,双手合十的神态中感觉的出来,远处的钟声好像正在一层层传播开来。米勒也曾经说过,这幅画主要想表达的就是这阵阵的钟声,因此,这幅画就叫做《晚钟》。同时,这幅画也表现出米勒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

  五.米勒绘画对后人的影响

  (一)米勒的绘画成就

米勒被人称作农民画家,作为一个农民画家,他歌颂了农民的淳朴善良的性格和辛勤劳作的精神。他的作品是非常真实的,这在整个世界上都引起共鸣。他所选的题材是我们最常见,最普通的农民,他所用的画笔也是随处可买到的或是自己所创造的,可他所画出来的画却是震撼人心,真实而又直戳人心,是常人不可超越的。

米勒绘画语言亲切而又真实,所以,现实主义的兴起,是以米勒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为先驱的,而米勒也是最有代表性的。

  (二)米勒绘画对后人的影响

米勒能够成为19世纪著名画家,这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坚持,他的绘画艺术影响着很多的画家,有很多画家直接沿用了他的绘画艺术和绘画风格。梵·高和达利是这些画家当中最为有名的,受影响很大的还有还有毕沙罗和修拉登两位画家。从古至今,绘画艺术都是许多文人志士用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事情。所以,在米勒的众多绘画作品中,用不同事物表达个人情感,寓情于景的作品也不再少数。这一习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地被推广和扩散到整个领域内。

米勒曾从师画家德拉罗什,后来因为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而退学,由于生活所迫,他走上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米勒一生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他既不追求奢华,也不埋怨生活,生活的艰苦和工作的劳苦他从来都是坦然面对,他从和睦的邻居、支持他的朋友、关怀他的家人中汲取精神养料,并且默默的奉献与回报着他们。他对那里的农民更是感情深厚,由此,他的每幅作品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米勒不仅塑造了个自己笔下的农民,还塑造了自己,更是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

  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农民画家米勒,包括他的生活背景和他绘画的艺术特色,以及他的绘画对后人所造成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米勒的生平简介、绘画的艺术特色、绘画视角、著名画作和米勒绘画对后人的影响这几方面开始讲述。我们从他最基本资料开始了解,为什么他被称作农民画家,他与农民的感情和他创作的初衷,这一切都在文章中叙述出来。从中我们知道了米勒当时生活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能创作出那样伟大的作品,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实践和努力,我们也明白学画时老师让我们多欣赏多临摹大师作品,后来让我们自己创作,然后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绘画风格。我们在了解了18世纪的欧洲绘画界之后,也深深的了解了米勒的一生,他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绘画经验创作出那些优秀的作品,让当时的绘画界更加丰富多彩,为后人也是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更是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绘画技巧。我们能够欣赏到这些伟大的作品,不得不感谢他当时的坚持与努力。我通过翻阅各种资料,了解到米勒的一生,通过对他的了解以及对他作品的细细品味,才使我的文章能够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张迎新.从勃鲁盖尔与米勒谈西方乡土绘画艺术[D].苏州大学,2012.

[2]仲崇辉.从女性题材到女性绘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3]余颖.米勒的绘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3.

[4]周漠.汉字构形的主体思维及其人文精神[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297-298.

[5]尹斐斐.罗中立与米勒农民形象绘画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6]李军良.心象的自然[D].中央美术学院,2009.

[7]杨凤鸣.米勒《晚钟》的形式语言与意蕴表达[J].美术大观,2012(5):53-53.

[8]万壮.最美的时代群像——谈当代农民题材油画创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1):134-136.

[9]宋维宏.农民画家米勒[J].中国拍卖,2003(7):40-41

[10].[法]罗曼·罗兰著冷杉杨立新译《大地之子的落日挽歌米勒传》[M].北京:金城

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11].何政广主编《米勒:爱与田园的画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12].葛洪刚编《巨匠素描大系.米勒》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13].张待纳编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米勒》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14].马晓琳著《西方美术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5].吴宪生吴冠华编世界素描大系《让·弗朗索瓦·米勒》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1年1月第1版

[16].西洋美术家画廊5《米勒》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592.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0日
Next 2022年6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