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我国旅游发展已进入新时期,人们对于旅游的观念和意识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顺应了旅游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是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发展旅游的良好基础,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论文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傣族村寨为例,首先对全域旅游、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度解析,在此基础上了引入全域旅游概念,对傣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的对策和思路。希望通过此次的对傣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的分析和研究,能引导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旅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民族村寨旅游;傣族村寨;发展;对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在2011年《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就已经开始研究和探讨要把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发展,提出发展的重点在于“全域旅游”向“全域城市化”的转变,全域旅游也因此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6年李金早提出的国家旅游要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观点得到全国很多地方支持和响应,各地XX都开始在“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下打破了当地景区景点传统模式的局限和限制,做出了相应具体的旅游规划。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了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在全社会掀起了全域旅游的热潮[1]。现如今,传统景区模式的初级观光旅游产品和人山人海拥挤又嘈杂的旅游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厌倦了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更渴望到环境优美、轻松舒适的乡村度假,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全民旅游、自助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方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成为了现代人们外出旅游的第一选择。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众多。傣族村寨作为傣族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和传统建筑的载体,展示着傣族人民发展、变迁的历史。傣族村寨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神秘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巧的建筑艺术等形成了其特有的旅游开发资源,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人数逐年增长,具有傣族浓厚文化气息的傣族村寨农家乐体验活动使傣族村寨旅游成为了西双版纳热门旅游项目之一,外地的游客都非常热衷于到傣族村寨进行参观游览和体验。傣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开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傣族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近些年来由于认识不统一、规划不系统、管理不规范和利益不均衡等问题使得傣族村寨旅游也遇到了“瓶颈”。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有效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规范傣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引导傣族村寨旅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对发展西双版纳旅游事业,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全域化等多重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全域旅游为视角,探究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对当地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从而起到提升傣族村寨旅游形象及旅游质量的作用。研究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旅游发展提供条件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另外,通过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以增强我国国民对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我国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同时通过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也可以向世界各国传播和展示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3]。全域旅游的核心是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其发展理念坚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全游客等角度来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其核心理念体现在“四新”,即新的资源观、新的产品观、新的产业观和新的市场观[4]。其基本特征有:全域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有机整合、“旅游+”功能不断深化、全员形象营销、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共建共享[5]。通过发展全方位的旅游能使更多的人能通过高品质的旅游来提高生活质量,全域旅游作为旅游行业新的发展方式,是发展旅游的客观要求,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旅游资源,有利于旅游空间配置和优化,能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民族村寨旅游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也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各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不一样,提出的少数民族村寨的概念也有一定的区别。罗永常对民族村寨旅游概念的界定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他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它属民俗旅游范畴,又具有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征民族村寨旅游的基本特征[6]。国外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相对于国内来说比较少,国外学者研究更多的是乡村旅游方面的内容,而且国外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在表述上也有不同,国外的研究对“民族旅游(ethnic-tourism)”方面比较集中,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涉及面较广,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7]和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态度和居民感知问题等方面[8]。

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民族村寨体现出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我国对样性文化的重要体现,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村寨在当今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依然还保持着具有自身传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正在逐渐成为传统旅游中的一个闪光点,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

三、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南端,属于我国的边境地带,与老挝和缅甸接壤,与泰国和越南相邻,西双版纳世居着傣、汉、哈尼族等13个民族,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有32.9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6%[9]。西双版纳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誉为“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胜地”。西双版纳傣族历史文化悠久,傣族人民生活的傣族村寨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被保护的非常好。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充分利用了旅游业发展已相对成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等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力度的开发,西双版纳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双版纳傣族园(国家4A级景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后,在国家“旅游扶贫”的号召下,许多傣族村寨也陆续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傣族村寨旅游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傣族村寨旅游发展都遵循了“保护与发展不可分离”的开发理念,将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傣族自然村寨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发展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傣族村寨旅游已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中重要的一部分。根据网上资料调查显示,景洪市共有乡村旅游经营328户,旅游从业人员达1800多人,截至2017年2月,完成乡村旅游接待27.51万人次,同比增长5.52%,旅游营业收入1147.2万元,同比增长5.51%[10]。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现作为西双版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双版纳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存在问题

1.旅游项目形式单一盈利点少

目前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旅游大多数产品还停留在参加寨子祝酒欢迎仪式、参观傣家竹楼建筑和欣赏民族歌舞表演、体验农家乐这样的低层次的初级旅游产品上,旅游产品大同小异,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重视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和规划不合理,对游客来说没有吸引力,大多数游客的需求和消费得不到满足,这就大大影响了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的长短,旅游消费水平也因此得不到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一个景区提高旅游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傣族村寨都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傣族村寨旅游产品结构亟待升级。

2.旅游形象宣传不到位

景区形象是旅游者对景区的感性反映,品牌好坏程度能够影响旅游者对景区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形象好坏和品牌知名度高低对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以及对景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11]。西双版纳傣族旅游村寨虽然数量虽然多,但是村寨构造和旅游项目和产品都大同小异,旅游形象不鲜明、定位不准确、主题不突出。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傣族村寨中,仅有勐罕镇傣族园景区和“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村等少数傣族旅游村寨形成了主题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其他大多数傣族旅游村寨都没有什么知名度,缺少核心产品和精品景点,极大地限制了其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3.缺乏科学规划与规范管理

现在大多数傣族村寨的经营方式都是家庭经营,这样的经营模式规模比较小,且傣族寨里的局民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旅游管理培训,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傣族村寨的的旅游服务不到位并且许多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性,市场竞争比较混乱。“傣家农家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农家乐项目是傣族村寨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傣族村寨旅游的快速发展,许多农家乐的弊端也逐渐出现,比如基本上每个村寨提供的农家乐项目都基本相同,旅游产品内容不够丰富,对游客来说没有新的旅游吸引力,而且由于农家乐经营规模较小,管理者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都比较浅薄,因此“傣家农家乐”旅游项目需要进行规范化和全面化的改造和升级。

旅游人才是傣族村寨旅游区进行建设、经营、管理、发展的支柱,据有关调查显示,许多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地区人才严重匮乏,经营者、管理者普遍学历低、文化低、素质低,出现了“人力多,人才少”的现象[1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傣族村寨旅游区的主要问题,多数自主经营管理的傣族村民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由此可见,如果旅游人才的数量不能与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相同步,那么这将会严重制约傣族村寨旅游的发展。

4.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西双版纳,大多数傣族村寨都位于山区或者乡下,离市区较偏远,交通很不方便,在现在自驾游和自助游成为新的旅游方式的趋势下,不便利的交通必然会成为会阻碍游客的出行的主要原因,尽管许多傣族旅游村寨的交通条件近些年已经得到了改善,但仍有一些村寨现在依然处于连出行都不便的状况。另外,由于旅游开发和管理不当,有些傣族旅游村寨卫生状况得不到改善,景区内公共厕所脏、停车位数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令许多游客望而却步,不健全的旅游基础公共基础设施不仅会破坏傣族村寨的环境,而且会影响到傣族村寨旅游的形象,同样也会制约傣族村寨旅游的发展。

四、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发展可行性分析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带来全域景区化发展的潜力

全域旅游的建设应囊括其景区本身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休闲价值等,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拥有良好的建设全域旅游的基础。西双版纳傣族人口数量众多,是我国唯一一个傣族自治州,州内分布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傣族村寨,且大多数傣族聚居村寨至今被保存得非常完整。傣家传统的竹楼和傣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充分展示了出傣族村寨独特的民俗风情。通过参观傣族竹楼,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能了解傣族的历史,到目前为止,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民族传统建筑仍保存较好,极具旅游价值。另一方面,傣族传统服饰、歌舞和食物也是傣族村寨旅游的重要构成部分,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勤劳热情,游客去到傣族村寨旅游便可以领略到独特而浓郁的傣族民俗风情。

傣族人民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佛教对傣族人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活动都与佛教有关。傣族人们的新年,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傣族人民在泼水节举办的这几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会举办游街、泼水、赛龙舟、放高升和赶集等活动,来庆祝这一年一度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泼水节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其旅游价值不可估量。除此之外,在旅游对象较为广泛的前提下,已经打破了传统门票经济模式,采用开放式的经营方式的傣族村寨已经逐渐被广大旅游消费者所接受。这样的旅游方式使得旅游变得更加自由,景区里到处都是滞留点,随时都能成行。傣族村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了发展和实现全域景区化“全域无景区化模式”的各个要素,为其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XX和企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力支持

国家全域旅游发展主要面向的地区是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在城镇和乡村地区发展全域旅游,可以推动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体现。XX和企业的支持是傣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国家层面上,国家大力支持旅游精准扶贫,xx、xxxx越来越重视农村发展问题,鼓励将旅游业与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农村扶贫的力度,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美丽乡村”,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来为其提供政策支持[13]。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最新的“一路一带”国家战略中对西双版纳的旅游基础设施、原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推出的相关财政政策也对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即将建成的昆磨铁路将起到了支撑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边境地区,建设一条延伸到东南亚国家的高速铁路也将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傣族村寨可利用这一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其次,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势头迅猛,许多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旅游投资的行列中来。根据西双版纳州景洪市2016年旅游重大(点)项目建设情况通报数据显示,2016年市XX与州XX签订的旅游重点项目共3项,计划项目共投资165000万元,截止到12月31日,完成年总投资169897.0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2.97%[14]。遵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由XX掌控全局,企业积极参与,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地区生态环境,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强对景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

(三)村寨居民对发展旅游态度积极

旅游地居民对当地发展旅游影响的态度与旅游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包括居民民态度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积极态度更有利于旅游地旅游的发展[15]。本次笔者以西双版纳勐罕镇傣族园为对象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距州府(景洪市)27公里,傣族园规划占地336公顷,内含5个傣族自然村寨,主要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5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区之一[16]。大部分景区里的寨子居民都认为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发展旅游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生活条件提高了,交通也变得便利了,而且通过旅游也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傣族的文化,因此许多村民都表示非常乐意参与到傣族村寨旅游开发和管理经营中,这也说明随着傣族村寨旅游的不断发展,许多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傣族园旅游开发的实际案例我们可以知道,旅游的发展不仅会给村寨居民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让村寨居民意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这让村寨居民有了强烈的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傣族传统文化。

(四)傣族村寨旅游顺应了当今旅游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旅游人数不断增多,传统的旅游模式和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新的旅游方式的产生必然会得到人们的响应和支持。根据数据显示在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44.4亿人次,同比上一年增长11.0%,旅游已成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游客在出游比例上,选择自足游的已超过93%,这就表明近些年自助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方式已成为了一种旅游趋势。随着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旅游景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旅游和郊区旅游具备了旅游景区全域化的条件,能将旅游区域的各种资源整合到一起,使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力打造出了一个社区与度假相结合的旅游新形式,这种“旅游在景区,生活在社区”的全新旅游形式很快就获得了旅游消费者的青睐,乡村旅游和郊区旅游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现在外出旅游的第一选择。

随着我国交通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便利的交通使得西双版纳旅游得以快速发展,而傣族村寨旅游作为西双版纳特色旅游项目之一,也逐渐被开发和发展。傣族村寨旅游产品也在逐渐变得多样化,从最初的“傣家农家乐”体验开始,到现在的歌舞秀表演,傣家客栈、寺庙观光体验活动和体验傣家农作活动等,傣族村寨旅游体系也愈来愈成熟。相信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傣族村寨旅游相关的“旅游+”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并且“旅游+”的内容也会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任何一个所加的产业,都可以为傣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五、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既能为旅游的人提供全面到位的旅游服务,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这是发展全域旅游所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可以按照“主客共享”的理念,加强乡村环境的综合整治,畅通市域主要景区道路的连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利用科技信息的手段,为居民和旅游者打造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公共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相匹配,促进食、住、行、购、娱六要素全面协调,延伸产业链[17]。对此,在傣族村寨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过程中,XX及相关部门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做好村寨景区内的旅游公共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寨内部及周边的交通条件;加快景区内的通讯网络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旅游公共厕所、景区内的指示牌、路标指派牌、游客中心站和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只有完善了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傣族村寨旅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资源[18]。旅游人才匮乏是目前傣族村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傣族村寨发展旅游最关键的就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对此,地方XX应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表演者和传统工艺师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补贴,鼓励他们将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同时还应该设立相关的旅游教育学院,为傣族地区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和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充分提高傣族村寨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傣族村寨旅游管理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有利于促进傣族村寨旅游的有序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傣族村寨的新农村建设。

(三)完善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

全域旅游概念指出一个旅游地是否具备吸引力,是决定旅游地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全域旅游要求旅游地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考虑不同旅游消费人群的需求,科学地、规范地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以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19]。这就要求傣族村寨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首先应做到丰富旅游景区内容,以此吸引游客,多推出既能展示傣族文化又能使游客亲自参与到其中的娱乐体验活动。傣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自然丰富,许多资源在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和开发后,都可以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传统傣家竹楼、贝叶经文化、森林资源等。其次,要充分利用全域旅游中的“旅游+”模式,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对其进行创新,让旅游旅游产品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19]。因此傣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要在全域范围内展开,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傣族村寨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如依托当地傣族农业种植、热带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水果采摘;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吸引企业到傣族村寨地区投资和建设与旅游相关产品的企业和工厂,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餐饮业等;通过“旅游+信息化”,将全域旅游旅游概念贯彻到每一个相关旅游产业中,促进傣族村寨旅游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如加快培育户外探险运动、养生度假等相关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傣族村寨旅游够协调发展。

(四)建立旅游营销制度

一个旅游地要发展好旅游,吸引到更多的游客,那么就必须提高和创新旅游营销的模式[20]。傣族村寨全域旅游的建设需要加大傣族村寨的旅游宣传力度,应根据“寨区即景区、景区即寨区”的全域旅游理念,树立傣族村寨全域旅游整体形象,同时将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与其它旅游资源整合进行全媒体营销,能够很好地增强傣族村寨旅游营销内容的厚度,提升傣族村寨旅游的内涵。在此可以其他傣族村寨借鉴西双版纳景洪市打洛镇“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村寨的旅游营销做法。近些年以来,勐景来村寨多次与影视剧组和制作公司合作,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如《铁观音》和《爸爸去哪儿》等,通过电视媒体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勐景来村寨的知名度,许多游客也都因此慕名而来,勐景来村的旅游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全媒体营销指的是利用传统的电视、报纸、互联网、广告、宣传手册、各类旅游宣传和节庆活动等方式以及新型的自媒体、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等宣传方式,进行全方位、全时空、多渠道的宣传推介[20]。傣族村寨在发展旅游时应利用好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确立好旅游形象,将傣族村寨旅游产品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推广,进行全媒体营销,加强傣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完善新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傣族村寨旅游市场进行全覆盖营销。制作和设计出能满足不同旅游市场需求的宣传资料和旅游项目,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形式和渠道进行营销宣传。傣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地利用各类传播工具,开展全媒体营销,在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助力傣族地区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民消费意识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消费需求,平日里总是为了工作奔波劳累的人们希望通过旅游暂时消除压力、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和郊区旅游刚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成为了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外出旅游的第一选择。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发展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利用全域旅游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进行升级,可以更好地指导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拥有完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旅游业发展也已经比较成熟,这为傣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础。

论文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旅游发展为背景,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以及实地探访,首先对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了解和分析,发现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主要有:1.旅游项目形式单一盈利点少2.旅游形象宣传不到位3.缺乏科学规划与规范管理4.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其次,对傣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综合前两章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发展的策略。

由于笔者研究时间和研究能力有限,论文研究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的问题与不足,敬请老师不吝赐教,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于洁,胡静,宋雷,鲁雯,赵越,王凯.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旅游研究,2016(06):86-91.

[2]黄亮.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7.

[3]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

[4]阿尔达克,李晓东.全域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建设[J].旅游管理研究,2016(10):52-55.

[5]任芮瑶.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蒲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08):170-172.

[6]罗永常.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59-62.

[7]RosaMariaYaguePerales.RuraltourisminSpain[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2002,(4):1101-1110.

[8]MichaelD.Smith,RichardS.Krannich.Tourismdependenceandresidentattitude[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1998,(4):783-802.

[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务网.西双版纳州概况[OL].http://www.xsbn.gov.cn/88.news.detail.dhtml?news_id=34206(​http:​/​​/​www.xsbn.gov.cn​/​88.news.detail.dhtml?news_id=34206​).

[10]景洪市旅游局.景洪市旅游统计月报表(2017年2月)[OL].http://lyzw.jhtravel.gov.cn/gkml/LYTJ/57194.html(​http:​/​​/​lyzw.jhtravel.gov.cn​/​gkml​/​LYTJ​/​57194.html​).

[11]徐永志.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J].旅游学刊.2006,(03):10.

[12]余欢.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以贵定县音寨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01):141-146.

[13]祝爱民,宋冠杰,郑群明.“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以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25-28.

[14]景洪市旅游局.景洪市2016年旅游重大(点)项目建设情况通报(十二月)[OL].http://lyzw.jhtravel.gov.cn/ZDGZTB/57113.html(​http:​/​​/​lyzw.jhtravel.gov.cn​/​​).

[15]向明.基于社区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8.

[16]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05):53-56.

[17]丁美琴.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句容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6(08):10-11.

[18]屠玉帅.美丽中国视域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以贵阳市石板镇镇山村布依寨为例[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16.

[19]薛兵旺.关于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业精准扶贫的深层次考量——以黄坡老区生态旅游区建设为例[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02):15-18.

[20]曾祥辉,郑耀星.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01):86-9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74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9日
Next 2022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